分類彙整: 講道筆記

「生命的火焰」彭偉業傳道講 (2023年7月23日)

經文:撒母耳記上三:1-13

是什麼推動我們每天的工作?其實我們都被外在的事物推動自己前進,我們自己裏面根本沒有動力,缺乏一團火,一股動力和熱誠。基督徒真正的動力來自上帝,上帝的呼喚推動我們去做,去完成為上帝要做的事。當時是「耶和華的語言稀少」的年代,以色列人沒有聽從上帝的誡命,於是上帝要興起撒母耳作祂的代言人,從此為撒母耳定立了先知識份。我們如何能夠好好地掌握上帝對我們的呼喚呢?我們從撒母耳的故事得到幾個要訣:

一、隨時候命

我們要具備隨時候命的心態。撒母耳聽見上帝的聲音,這聲音整整傳達了三次,到了第四次撒母耳才聽得明白。而每一次,撒母耳都給予一個回應:「我在這裏!」這字詞在原文的表達警覺、專注、重視的含義。撒母耳回應的意思是:「我已經準備好了,隨時候命,請你吩咐我,我現在專心一致,洗耳恭聽。」今天我們面對上帝的說話,也需要進入這樣的預備心態,預備好心靈,隨時隨地讓我們心裏的聖靈帶領我們。

 二、不要偏見

偏見的心態並不是指對某人某事有偏頗的看法,而是對自己的偏見。這是人的過去經驗、人生閱歷、或者有限的知識,限制了自己去認識無限上帝的作為。上帝叫了撒母耳這麼多次,他也不知道是上帝呼喚他。但這不代表,撒母耳這一生不會得到上帝的啟示。去到第八節,以利就明白這是耶和華對撒母耳的呼召,他直接叫撒母耳在下一次直接回應耶和華,從此撒母耳與上帝相遇的時刻正式開啟。若然我們放下偏見,不再認為上帝是不會呼喚自己的,從此我們的眼界也可改變,隨時隨地開放自己的生命為上帝所用,與上帝相遇。

三、辨別聲音

學習聆聽上帝話語,就是要辨識什麼是來自上帝的聲音,什麼不是。當我們看第十節,我們發覺了上帝呼喚撒母耳的方式:「撒母耳呀!撒母耳呀!」這種說話方式應該不會是運用超自然力量;上帝呼喚人的方式好像普通人,這也不怪得撒母耳以為是以利呼喚他,上帝只是用普通人的方式向撒母耳說話。我們也要知道上帝呼喚我們的方式,也不會用神蹟奇事,可能與我們日常生活所接觸的差不多。我們可能曾經被上帝運用不同的方式呼喚了好多次,只是我們沒有醒覺,不以為然。要辨別上帝的聲音,是我們藉著平時閱讀聖經、祈禱、默想、靈修,創造與上帝相遇的空間,從而在日常生活中,辨識出上帝的指引。

撒母耳這次與上帝相遇的經歷改變了他一生,從此他成為以色列第一位先知,撒母耳一路長大,上帝一直與他同在。上帝的說話成為撒母耳內心的動力,將他內心的火焰燃點起來。每個人的意志是有限度,只有來自上帝的說話,感動我們的內心,這種動力的火焰,才能夠永恆地燃點。

我們的教會主題「認識基督、作主忠僕」,成為上帝忠心的僕人,其中的首要條件就是時刻把上帝的話語成為生命中的首要,經歷與上帝的同在。按著上帝的靈感動我們的內心,燃點我們內心的這團火,驅動我們前行,把上帝的呼喚付諸實行,完成這一生的使命。 

「心意更新」褚永華牧師講,曾卓謙弟兄記 (2023年7月16日)

經文:羅馬書12:1-2節  

不知道我們基督徒會否有這樣的情況? 我們每個主日回到教會,在禮堂上祟拜聽道2小時,然後回到我們的生活中。經過星期1-6日的生活後,會否忘記了上週牧師/傳道的證道呢? 我們是否有按照講道上的道理而去行道呢? 我相信每間教會都很著重講道,但是我們信徒有否也同樣注重講道上的內容及行道呢? 如果我們聽道後,在整個星期的生活都是忘記了道理,就是聽完道就算了,那究竟信耶穌又有甚麼用呢?

    在羅馬書12章第1節,這句是有個敬拜的舉動和達至信仰的作用。我們經常會用最低的標準去衡量自己的信仰生活。然而,聖經的經文一直在挑戰我們,提醒我們不要忘記上帝的大愛和救贖,也要明白當中的道理。上帝給了我們最好的東西,但是我們則用最低的標準去衡量自己,其實我們不應該有這樣的想法。在第一世紀中,上帝的道開始在歐洲等地開始興旺,有很多歷史學家、信仰學家會提出問題,為什麼當時的信徒明知道會受逼害的情況下,仍然要相信上帝。當時,如果被人知道是主的門徒,就會受逼迫、被控告和虐打。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有很多人相信,他們拼了命去相信上帝。

    當時的社會存在著很多工會,在工作開始前他們都有不同的信仰儀式去祈求工作順利,賺到很多金錢。而信徒在信主後則不能參與這些儀式,會被非信徒排斥和不能參與工作,認為是不吉利和會影響整體的工作表現。縱使知道信主後會受逼害、看不起,但是在300年間,歐洲最大的羅馬帝國有6000萬人信主,為甚麼信徒數量會有這樣急速的發展? 原來,當時人們看到,信奉其他宗教會有很多淫亂的事件發生,就算放縱私慾也沒有問題。相反,信主的門徒會保持聖潔,知道相信主必須約束好自己的生活。信徒在信主後的思想行為有很大改變,吸引了很多人詫異和相信,所以有有了這個急速發展。

    在今天,我們仍然記得上星期的講道內容嗎? 有否在生活上行出來? 我們經常說要心意更新,但真的有否放在心中要行出來? 作為基督徒,我們是透過一個特別的眼鏡(主的教導)去看這個世界,面對當中的困難、不幸事件。主的教導讓我們去學懂怎樣看到世界事情的看法,怎樣去面對困難和不如意的事情。我們會有特別的世界觀和道理,在這個環境漸漸成長。

    保羅說我們要心意更新,要透過信仰教義去看這個世界。我們要透過十字架去看這個世界,看到世界需要基督的救贖。十字架代表著犠牲,因著十字架我們失去一些東西,但又得著一些東西。基督教信仰是為他人的信仰,我們要背起十字架跟隨耶穌。我們很微小不算甚麼,但上帝救贖我們,祂教導我們怎樣愛人。作為基督徒,我們有自己的立場,但是我們要留意,我們的立場和世界的價值觀是不同的,不可以去盲目跟從。

    基督教信仰對我們信徒的要求是嚴肅的,耍我們腳踏實地去經歷上帝奇妙的工作。作為信徒,我們並不是孤單的,我們的生命是彼此連結的。我們的喜樂是弟兄姊妹的喜樂,我們的憂傷苦難是弟兄姊妹的苦難。我們的信仰群體是互相支持、相愛、鼓勵對方,讓我們藉著上帝的愛一起成長。主耶穌在升天前說過,我們要建立教會,就算世界有很多苦難、邪靈,我們都要擁抱十字架。教會是永遠存在的,不會被撒但和邪靈打敗。一開始說到的第一世紀有很多人相信上帝,在近年的一些出土文獻中,記載了很多人怎樣在艱難的地方活出和堅持信仰。他們不怕危險和威脅,被人毒打、被獅子撕殺,仍然堅持相信。

    日本有一位小說作家:遠藤周作,他寫了一本名為<沉默>的小說,當中寫到十六世紀,葡萄牙的天主教教會差派了一批傳教士到日本傳教的故事。在1549年,他們差派了一批傳教士到日本的長崎宣教,在30年間帶領很多人信主和建立教會。然而,當時的領導人豐臣秀吉和後續的德川家康,他們都不歡迎這些傳教士,想趕走他們。可是,這些傳教士並沒有放棄,他們很掙扎地想留在日本這個地訪傳教。他們遭受了很多酷刑,但是他們仍然決定留在日本。當幕府看到他們的行為後,他們轉而逼迫信主的日本人民。他們用了一個很殘忍的方法,把信主的民眾綁在十字架中,用刀割了他們的頭使其流血,然後倒轉地插在一個大糞坑中。信仰的堅持是很艱難的。

    今天,我們要擁抱十字架,面對世界的衝擊。我們也要團結其他的信徒去面對困難,不可以自己一個人面對。在未來,我們定必遇到更加多的問題,但願我們能多思考上帝的話,讓我們有更多心意上的更新和改變,阿們!

「說不出來的歎息」古學賢牧師講 (2023年7月9日)

經文:羅馬書8:26-28

信耶穌之後,我們發現自己仍然很軟弱,在許多事上對人、對上帝都有虧欠,還存留一些與基督徒身份不相稱的行為。那怎辦呢?羅馬書第八章就將答案告訴我們:聖靈可給我們成聖所需的力量。

一、 信徒的軟弱有聖靈幫助 (羅8:26-27)

在主耶穌上十字架之前,祂知道門徒心裡很憂愁,就應許門徒說:「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叫祂永遠與你們同在……祂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約14:16、26節)。聖靈內住我們心裡,祂有一個使命,就是要建造我們的生命。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羅5:5節),使我們深深感受到父上帝的慈愛,以致我們有力量勝過罪的權勢,過得勝的生活。我們有主的同在,有聖靈的幫助,在痛苦裡面我們有足夠的力量,去面對艱難的處境。

羅8:26節「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聖經在這裡強調,不是任何人或天使,是聖靈「親自」替我們禱告。聖靈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祈禱,因為祂主動聆聽我們的心聲,祂為我們的生命難過而歎息。聖靈說不出來的歎息,是出自一種深厚的愛與關懷。聖靈是我們的保惠師,祂很明白、很瞭解我們,祂將我們內心的感受和情緒,轉化成為幫助我們的禱告。我們很多時都有私心,生活模式又不合上帝的心意,不能夠每時每刻都儆醒禱告。在這些軟弱裡,聖靈為我們擔憂,用深切的情感爲我們祈求上帝的幫助。這種祈求勝過千言萬語。

 羅8:27節,聖靈是按照上帝的旨意祈禱,而不是將上帝的旨意改變,來屈就我們的軟弱。如果我們要體會上帝的心意,自己的心靈就要首先開始改變。上帝容許我們落在各種磨練裡,為要培育我們的靈性,使我們愈來愈認識祂。

聖靈的禱告與上帝的旨意吻合,我們可以確信,祂的代禱是最有效的,確保上帝會介入我們的生命裡。

二、 萬事對信徒有幫助 (羅8:28節)

很多時候,我們不明白事情背後有甚麼意義。羅8:28節,「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上帝若遲遲不將我們所祈求的給我們,是因為祂愛我們。如果上帝照我們一切所禱告的去行,很快我和你就會變成一個隨心所欲的惡魔,而

上帝只不過是我們手中的「阿拉丁神燈」。萬事都互相效力,「效力」就是產生

功用的意思,上帝叫萬事互相發生效用;所以一切臨到我們身上的事都不是徒然的,是為了叫我們得著益處。

不過,萬事不一定叫所有人得益處,這應許只臨到那些「愛上帝的人」。

不愛主的人未必看得出萬事怎樣為他們效力。各位,這裡真是有些奧妙!要從「萬事」裡面得益處,原來必先有愛上帝的心。上帝在一切事上掌權、作王,然後使一切事情互相有關連。有好些事情,不是你所能計劃的,但事情成就以後,你發覺超越了你自己所有的計劃。所以你和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是甚麼呢?就是保持一顆愛主的心!只要我們愛上帝,任何的挑戰與逼迫,都對你有益,使你得到提醒,得到警惕。

「敬拜與讚美(讚過不停)」倫國平牧師講,洪慕冰姊妹記 (2023年7月2日)

詩篇119:164

以色列人所敬拜的第一首詩歌就是詩篇1:1-2節:「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整個詩篇就是道出兩件事,第一節是人性:要我們不要跟隨人;第二節是神性:要我們要跟隨上帝。世界的風氣越來越壞,如果沒有上帝的話語陪伴我們,我們便危險了,就像詩篇119:43說:「 求你叫真理的話總不離開我口,因我仰望你的典章。」今天我們來看看詩篇119篇:

161-162節:「首領無故的逼迫我,但我的心畏懼祢的言語。我喜愛祢的話,好像人得了許多擄物。」

今天我們在工作上、或為正義受到逼迫、在生活上面對許多壓力,但上帝怎會讓困難在我們當中呢?上帝正因為這樣才差譴祂的兒子來拯救我們,提醒我們上帝仍然在我們當中。

163-164節:「謊話是我所恨惡所憎嫌的;惟祢的律法是我所愛的。我因祢公義的典章,一天七次讚美祢。」

有時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就想出一些鬼主意,就如窮則變、變則通,為求目的、不擇手段,世界就是這樣教導我們,但詩人這種心態給我們有很大的鼓勵和幫助,詩人讓我們知道在遇到困難時不是需要一些鬼主意,而是需要上帝。其實上帝每天也在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不是朋友、不是自己的努力,而是上帝,所以我們要將榮耀歸於上帝,就像經文說「一天七次讚美祢」。

165-166節:「愛祢律法的人有大平安,甚麼都不能使他們絆腳。耶和華啊,我仰望了祢的救恩,遵行了祢的命令。

當我們願意跟隨上帝的時候,不但有大平安,還「甚麼都不能使他們絆腳」,聖經的教導真的很好,詩人起初說「首領無故的逼迫我」,但他沒有放棄過上帝的話語,一定會去跟隨上帝,甚至說:「耶和華啊,我仰望了祢的救恩,遵行了祢的命令。」

當我們受到逼迫時,不用世俗的方法解決,只需要交托給上帝,上帝自會教導我們怎樣做。就像腓立比書 4:6-7節說:「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我們常常將痛苦藏在心裏,不知如何是好,但只要我們倚靠上帝,上帝便會保守我們。

167-168節:「我心裡守了祢的法度;這法度我甚喜愛。我遵守了祢的訓詞和法度,因我一切所行的都在祢面前。」

我們除了星期日返教會之外,靈修也很重要,如不靈修,便不能看到上帝的應允,所以我們在家也要禱告、讀上帝的話語,不要再說上帝的話語很難明,很多牧師、傳道人都說上帝的話語是上帝的愛,是寫給我們愛情的書(Love letter),所以我們應當像經文說的「我心裡守了祢的法度;這法度我甚喜愛。」去愛上帝的話語,我們遵行上帝的路,上帝也必看顧著我們。

「做好人與惡人的距離」 梁國強博士講,曾卓謙弟兄記 (2023年6月25日)

經文:詩篇第1

詩篇在原文是指讚美—TEHILLIM,當中並不只有150篇,只是編入正典的共有150篇。詩篇共分成5卷,每卷的最後一篇最後一句都有讚美上帝的詩句。在卷一中1-41篇,第3篇有記載作者是大衛,而1-2篇沒有提到作者是誰。根據現代釋經學者指出,1-2篇是想作出教導給讀者,好像現時新聞報道那樣,會先講出有哪些重點新聞,然後再報道該新聞的核心內容一樣。

    詩篇第一篇是智慧詩,是想帶出我們要有智慧選擇做好人還是壞人。在原文第一個字是有福。在第一節中,指出有福的人是不會做三件事:「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不從(DOES NOT WALK)是指不行在、不跟從;;而惡人(IN THE COUNSEL OF THE WICKED)解作狂妄、心術不正、行為不良的人,不站(IN THE WAY OF THE SINNERS))可譯作不站在罪人當中。罪人中罪的定義可參考詩篇32篇1-2節: 得赦免其過(TRANGRESSION)、遮蓋其罪(INQUITY),這人是有福的話:凡心裡沒有詭詐,耶和華不算為有罪的,這人是有福的。在經文中的3個字:TRANSGRESSION是指越界(越過律法的規定);INQUITY是指扭曲(將錯的事情講成對的);SIN(射不中紅心)。最後不坐(DOES NOT SIT))褻慢人的座位(IN THE SEAT OF SCORNERS),可以譯作不和譏誚中傷的人同席,而這些人是自高自大,心驕氣傲的人。褻慢人是指有輕蔑的態度嘲諷上帝和祂的律法,也不聽教的愚拙人。在這3個「不」中,是有平行的寫法,也是帶出越行越壞的意思,經文中的這3種人都是不尊重上帝的。

    相反地,有福的人不會做以上所提到的3件事,他們會做2件事: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喜愛」的意思有愛慕和渴慕,就像男女關係中,經常有上帝的律法和說話在我們心中。 另外他們會晝夜思想,譯出來就是日夜間都思想上帝的律法。當我們若能夠不做「不」這3件事,「做」喜愛耶和華的律法「和」晝夜思想,我們就是有福的。有福是一個加強的複合詞,即最有福的意思。

    在經文中,提到有福的人像樹栽在溪水旁(3-4節),按時候結果子;相反惡人會像糠粃吹散。樹象徵穩妥,屹立不倒,不會輕易搖動。當樹深深扎根在溪水旁後得到滋潤後,就會健康生長。而「按時候結果子」就可以參考以西結書47章12節中的經文一樣,聖殿流出的河水灌溉各類樹木,以致葉子不枯乾和必結新果子。相反地,惡人就像糠粃一樣,他們沒有任何營養和任何價值,被風吹散。我們可以得出樹代表堅固,糠粃代表無根;樹代表義人,糠粃代表惡人;樹結出果子,糠粃被風吹散。惡人最後的結局是在審判中必站立不住,就算他們混入在義人當中也沒有用,因為上帝知道義人的道路,衪會分得出哪些是義人和壞人。

    在說完了整段經文後,相信大家都對這段經文很熟悉,但是,我們又是否懂得選擇呢?在這個世界中,顯然地,惡人是比較多的。很多人都會作出錯誤的決定,因為我們一路行在這個世界上,會很容易地越行越錯。在信仰路上,我們知道要作甚麼選擇,但是要正確地行出來是很困難的。美國有一個認知行為學的實驗,參加者是美國頂尖大學的學生,他們要在放有不同數字牌的椅子中選擇2個加為10數字的牌,選擇對了就可以獲得1美金。當中會有2個不同的評審準則,一個是會有人去檢查是否正確,另一個是自行申報是否正確,結果很多人都選擇了後者,這可以說明了2個認知行為心理學(自我服務偏誤和認知偏誤)。我們經常都認為自己可以選擇正確的行為準則,但是行出來會有誤差,因為我們有時會不經意地犯下大意錯誤,我們覺得已經做了對的事,但實際沒有。

    所以,我們需要靠近主,讓祂去幫助我們。我們人類是很軟弱的,不可以靠自己的才能,不可以和魔鬼鬥,也不要以身試法。希望今天的經文能帶我們好的提醒,常記在心中,作一個有福的人,阿們!

「智慧之父的忠告」 張福民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 (2023年6月18日)

經文:箴言第1章

箴1:7「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每位基督徒都是智慧者,我們要向人講智慧的說話,不說污言穢語,用上帝賜的智慧和聖經的教導為主作見證,這就是智慧人。箴言書共有31章,31章內有26次稱呼「我兒」,是所羅門寫給他的兒子,把上帝的話和真理教導他。所羅門這充滿智慧的王空前絕後,當他接續父親大衛登基的那晚,他向上帝獻祭祈禱,因他要擔當大責任,要依靠上帝,這是一個謙卑的行為。上帝向他顯現,悅納他並問他求甚麼,不論是壽命、榮華富貴、民強國壯等都可以賜給他,但他求上帝賜他智慧聰明。所羅門的祈求蒙悅納,因他為上帝的國和子民祈禱,求智慧治理他們。我們先求上帝的國和義,為教會、傳道同工、事奉人員與弟兄姊妹祈禱,求主使用我們,同心合意興旺福音。

聖經記載有次所羅門王在判案時,有兩位母親各抱著嬰孩,一個是有生命的,一個是因母親睡覺時被壓死的,兩位母親各稱死的嬰孩不屬於自己。所羅門讓人拿刀來,想把活嬰孩劈開一半給兩位母親。其中一位母親同意,另一位母親卻著急地阻止所羅門王,她願意把孩子給另一位母親,所羅門知道那位才是活嬰孩真正的母親。今天藉著箴言第1章分享三個重要的提醒:

一、聽從父母的訓誨,記在腦中,留在心裡

箴1:8-9「我兒,要聽你父親的訓誨,不可離棄你母親的法則;因為這要作你頭上的華冠,你項上的金鍊。」使徒保羅寫信給他親愛的兒子提摩太:「願恩惠、憐憫、平安從父神和我們主耶穌基督歸與你。」無論是所羅門或保羅,都是要聽從父母的話,並教導兒女聽從上帝的話。不要忘記父親的教訓,不要忽略母親的訓誨。保羅講我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裡聽從父母。我們要多關心父母,把上帝的話記在心中並教導下一代。現今社會進展非常快,兒女的自我性提升,父母的提醒教導被當作耳邊風,今天的青少年甚至對師長的金石良言也拋諸腦後。父母應為子女祈禱,鼓勵兒女返主日學和聚會,栽培他們,讓他們在知識和靈性方面有成長。人不能改變人,唯有上帝能夠改變一切。

二、不可隨從惡人,不受引誘

箴1:10-11「我兒,惡人若引誘你,你不可隨從。他們若說:你與我們同去,我們要埋伏流人之血,要蹲伏害無罪之人」這世界很多罪惡,求上帝賜我們聰明智慧辨別是非,不要聽從惡人的引誘,不要做害人的事。在教會中在很多邪說和不正確的道理,我們要更小心,跟隨主的道。

三、聽從上帝的話,事事順利

箴1:33「惟有聽從我的,必安然居住,得享安靜,不怕災禍。」唯有聽從上帝、智慧者的話,我們才能安然居住,能夠勝過一切的困擾,不從惡人的計謀。這個時代不只攻繋我們個人,甚至攻擊教會,如離間弟兄姊妹的關係,或讓我們崇拜不專心、事奉不投入。當我們離開上帝的家,遠離肢體,我們很容易忘記聖經靈糧的餵養,墮入撒旦的網羅。無論大小事都要依靠天父,上帝會帶領我們走平安通達的道路。

父親節記念在天上的父,上帝一直看著我們,提醒我們,祂愛我們每一個。求主幫助我們在主裡面孝敬父母,多讀聖經,得上帝的教導,讓我們分辨真理。多學習、多聽道和行道,過得勝的生活。活出屬靈的生命,做個榮神益人的信徒,領受上帝的福樂,得到上帝永遠的同在。

「夜半啼聲」 古學賢牧師講 (2023年6月11日)

經文:路22:54 – 62

逾越節晚餐之後,主耶穌和十一個門徒往橄欖山去。主耶穌對他們說:「你們都要跌倒了。」彼得說:「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可14:26-29節)

一、無知的自信

彼得的過份自信,充分表明他的無知與自我!可14:30-31節,主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就在今天夜裏,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彼得卻極力的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彼得帶頭向主耶穌保證不會否認祂,跟著其他門徒都是這樣說。約18:10節,當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被捕的時候,彼得又要領先保護主耶穌,拔刀將大祭司僕人的右耳削掉。跟著,門徒一個一個逃走,主耶穌被帶到大祭司的宅裡(路22:54節)。太26:58節,彼得沒有逃跑,「遠遠的跟著耶穌……要看這事到底怎樣。」

二、徹底的跌倒

大祭司的僕人們在院子裡生了火,彼得也坐在他們中間,有一個使女認出彼得是同主耶穌一夥的。彼得卻不承認(路22:55-57節),這是彼得第一次不認主。彼得來到前院,這個時候雞第一次叫了(可14:68節)。過了不久,又有一個人看見他,說:『你也是他們一黨的。』」彼得再次不認主。約過了一小時,又有一個人極力地說他是同主耶穌一夥的 (路22:58-59節)。太26:73節,彼得說話特有的口音,顯出他和主耶穌都是加利利人;約18:26節,這僕人是彼得削掉右耳那人的親戚,他看見彼得和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彼得就發咒起誓的不認主(可14:71節)。那時,主耶穌忠貞地面對盤問祂的人,彼得卻決絕地三次不認主。

路22:60-61節,就在這個時候,主耶穌開始離開衙門,要被帶到彼拉多那裏。彼得「正說話之間,雞就叫了。主轉過身來看彼得。彼得便想起主對他所說的話:『今日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他就出去痛哭。」向來對主忠誠、勇敢、剛強的彼得,轉眼之間就跌倒了,他完全切斷自己與主耶穌任何的關係。彼得期望主耶穌是「政治彌賽亞」,以爭鬥的方式來復興以色列國,拯救上帝的選民脫離困苦。彼得憑著自己的期待與想像,塑造了一個自己理想中的「耶穌」,但如今彼得親眼看見主耶穌被人百般凌辱(可14:64-65節),他嚇到腦海一片空白,與主耶穌共享榮華富貴的夢完全幻滅了!他的信仰完全崩潰了,因為他根本沒有真正認識主耶穌。彼得三次不認主之後,雞就第二次叫了。猶太的拉比認為,公雞啼叫具有積極意義,因為牠使睡夢中的人宣告黑暗快要過去,黎明將至!在聖經裡,黑夜代表混亂與危險,而白天代表美善與光明。

三、無量的寬恕

天父所賜給主耶穌的人,沒有失落一個(約18:9節)。基督的救恩從來不是以人的意志或力量為基礎,而是建基於上帝白白的恩典。路22:32節,祂對彼得說:「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在彼得還未不認主的時候,主耶穌已經給他充份的肯定。感謝主,日後彼得靠著聖靈行事,完全謙卑下來,放膽傳講耶穌基督的名。舊的彼得已經與主耶穌一同死了,現在他不再為自己活,而是為耶穌基督而活。 主耶穌不想彼得一直活在懊悔與痛苦中,不想他每早一聽到雞啼內心就被控告。祂要彼得恢復與祂親密的關係。弟兄姊妹,無論你過去曾經怎樣違背對主的承諾,主耶穌雖然十分難過、失望,但是祂沒有放棄你。我們的軟弱,主都知道,祂的愛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我們永遠是主耶穌的心肝寶貝。

「信心馬拉松」屈黎懿堅師母講,曾卓謙弟兄記 (2023年6月4日)

今天所選的經文,其背景是猶太人的基督徒所面對的艱苦情況。他們正面對強烈的逼迫中,他們對所信的上帝開始模糊,思考開始不正確。作者就寫信給這些灰心失意的信徒,希望他們能堅固主道,要憑信心去委身。在面對逼迫時,經文鼓勵這些信徒不要放棄。這段經文可以分為4點去解釋,第一點是眾見證人,如同雲彩(第1節)。第1節中的「既」字是承接了11章的內容,當中舉出了很多舊約聖經人物例子。他們怎樣對上帝有信心、忠誠、為上帝工作和死。他們的行為給後人作了見證、榜樣、得到上帝稱讚。而雲彩則是比喻歷世歷代有很多見證人,他們曾經在信仰中用信心奔跑前路,並完成了為上帝的見證。他們亦好像觀眾席上的觀眾看著我們奔跑一樣。我們的生活就像比賽時一樣,作了基督徒一段時間會覺得累。而這些見證人看著我們時,其實他們正在為我們打氣,想我們好好完成。另外,我們身邊的弟兄姊妹都是好好的見證人,他們的生活見證能成我們信仰的動力,加添我們對上帝的信心,使我們更能經歷上帝的恩典,更有動力事奉。

    第2點是放下重擔,脫去罪惡(第2節)。在賽跑時,為了能更好比賽,我們會減輕自身的負擔讓自己表現得更好。在信仰上,我們要脫去容易纏繞我們的罪,這些罪是我們在信仰路上的大負擔。罪惡在我們四週都有,擋著我們的前路,就像我們走在人來人往的彌敦道上,要左右穿插才能加快行走。在信仰路上,有很多罪擋在我們的面前,拖慢了我們。在舊約中,以色列人在攻打艾城時,因為亞干犯了罪,使進攻受挫;又有掃羅不聽掃母耳的勸告自行獻祭,然後逐步沉淪。我們要思想有甚麼東西阻礙我們在信仰路上前進,例如自我中心、固執、不合理的價值觀、壞習慣等等。如果我們不能放低這個纏繞我們的罪,我們就很難實踐主道和經歷上帝的豐富。我們要分別為聖,放下世俗的罪,才能令我們在信仰路上走得輕鬆。

    第3點是存心忍耐,奔走前路。我們的信仰路上要靠耐性及努力堅持。在信徒面對更嚴厲逼害時,最重要的是忍耐。忍耐就是意志力,接受眼前困境,不要灰心喪志和屈服在困難中,要努力跨過。作者以耶穌所受的苦難(第2-3節)、親生父親的教導(7-11節)去說明我們需要好好忍耐這些苦然後去奔走前路和成長。在2-3節,他說到耶穌基督遵行上帝的旨意所受的苦、而對別人的反對和傷害的苦時,祂也不會放棄,完成自己的使命。而第7-11節則講到親生父親給我們的教導也是一種「苦」。在我們的成長中,我們會走歪路、不懂正確的思想和犯錯,所以父親會管教我們,當中的管教過程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苦。我們在信仰的苦是因為所行的不合上帝心意,我們隨自己而行,而且還要面對不信的朋友對信仰的批評。我們需要好好忍耐,經過不同歷練在信仰上成長,按著上帝心意而行才可以好好奔走上帝的路。     最後一點是仰望耶穌,學效祂的典範。耶穌是信心領導和完成者,祂那受著十架痛苦之路,沒有放棄。因為祂看到的不是現在的事,是永恆和救恩之事,完成了救恩的工作。我們要好好思想和仔細去想耶穌基督的所作所為,想起祂的所言所行。無論受到任何人批評、質疑我們的信仰時,都要想起耶穌的堅持,被祂所吸引,就會有力前行。希望透過這段經文,我們在信仰這個馬拉松中不要放棄自己,在罪惡、面對別人質疑時能夠堅定自己。在信仰路中,我們也要幫助身邊的信徒,在其的信仰路上適當地幫助他們,一起堅持我們的信仰,阿們!

「天國性價比」彭偉業傳道講 (2023年5月28日)

經文:馬太福音20:1 -16

近期在消費潮流上出現了一詞語「性價比」,此為成本效益比,俗稱CP值,即是產品服務值不值。「性價比」的邏輯應用到各方面,例如工作和事奉。今天好多做打工仔早出晚歸,勤勞工作,卻得不到理想回報,自己感到委屈。參與事奉的弟兄姊妹付出了時間、精力,卻得不到別人的讚賞,當初火熱的心漸漸熄滅。如果我們用性價比的邏輯,應用到工作和教會生活上,可能好快就會跌入一個消極的生命。若然我們想改變,有沒有其他出路呢?

一、葡萄園園主的恩惠

一位葡萄園園主需要僱用工人為他收割葡萄。願主顧及沒有工作的工人的需要,於不同的時段在街市邀請工人入葡萄園工作,他每隔三個小時就僱用一批工人。然而,第一批工人整整工作了12小時,他們獲得一錢銀子,其他的工人工作時間較少,最後的那批工人工作了只有一個小時。在分發工資時,所有的工人同樣得到一錢銀子的工資。於是第一批工人不忿氣,向園主埋怨。園主說明他是按著合約做事,並且他有權隨他的意願去給予別人,叫他們無謂眼紅其他人。耶穌回應了一句說話:「這樣,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這句說話也是在19章結尾前出現,彼得問耶穌他已撇下一切跟隨祂,究竟將有什麼獎賞?耶穌同樣回答了這一句說話,其實整過葡萄園工人的比喻就是回答彼得的問題。

二、工人的兩種心態

這個比喻根本重點不在於回報,更加不是去探討是否公平的問題。所有工人的工資都是一樣的,所以這故事的重心不在於工資,而是在於不同的心態。葡萄園園主所面對的是兩種不同心態的工人:第一種人就是「在前的」,總是覺得自己付出了很多,這種計較的心態使他們不能得到最好的福分,由原本在前的變成在後的;第二種人就是「在後的」,對於獲得工作的機會本來是排在最後的,若然分享到一些工作機會,就懷著感恩的心去做。然而,就是這份感恩的心,讓他們得到最好的福分,於是排在前頭。如果要去扭轉對工作或者事奉感到辛苦的局面,關鍵就在於兩種心態的對比:一種是總是覺得自己付出了好多;一種是覺得自己得到了好多。

三、天國在人間

這個比喻開始時耶穌說:「天國好像家主清早去雇人進他的葡萄園做工」其實,天國就好似聘請工人入去葡萄園做工那樣。一切都是由葡萄園園主所給予的,這是園主的主權。園主體恤那些失落的人的需要,給予他們機會進入恩典裏面。葡萄園是一個恩典的空間,在這空間所欣賞的和重視的,是工人以感恩的心去努力工作。一切的動力,是來自感恩。一個充滿感恩的時空,就是「天國在人間」。「天國性價比」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性價比根本不能用來形容天國,在天國裏面只會有恩典和感恩的心。作為忠心的僕人,必須懷著感恩的 心,將生命獻給上。

「負傷者的召命」古學賢牧師講 (2023年5月21日)

經文:賽42:1 – 7

楊錫鏘醫生成為牧師之後,在中國神學研究院教書;他不時跟學生談論「召命」,意思是「人以整個生命來回應上帝的呼召」。今日我們透過賽42:1 -7節,給大家看看,上帝給我們甚麼召命。

一、上帝僕人的召命 (42:1、5 – 7節)

賽 42:1節上,「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扶持所揀選、心裡所喜悅的!」這個上帝的僕人是誰?許多人立即這樣回答:「是主耶穌!」因為新約聖經直接引用這節經文在主耶穌身上:太 12:17-21 節,「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說:『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揀選,所親愛,心裡所喜悅的……』」不錯,主耶穌是上帝的僕人,是照亮世界的光,是拯救人出黑暗入光明的那一位。主耶穌來世界的目的,不是要定人的罪,而是要施展衪的憐憫,拯救世人。主耶穌從來不會說:「你已經落到如此田地,沒有人關心你,我也放棄你!」主耶穌會溫柔地說:「我要使你復原,生命重拾活力,甚至可以傳遞我的愛!」主耶穌的確是上帝所喜悅的僕人,不過,在以賽亞的時代,主耶穌還未降生,當時的猶太人又會怎樣瞭解賽42:1節的意義呢?

大家知道,大衞與所羅門都是以色列的民族英雄,所羅門將他所建的聖殿奉獻給上帝的時候,上帝的榮光充滿聖殿(王上8:11節)。以色列民非常自豪,他們是上帝的選民,是上帝在地上的代表。但所羅門死後,以色列分裂,成爲北國以色列與南國猶大。主前第八世紀,以賽亞生於南國猶大,他任先知大概是主前740年至700年之間。那是猶大國歷史上最繁榮,同時又是最黑暗的時期。在太平盛世之中,南國的人開始墮落,他們拜偶像,許多人只顧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謀取錢財,社會上有很多不公義的事;這些事在以賽亞書裡都有敘述。

主前722年亞述滅了北國以色列,將大部分以色列人俘擄去亞述 (王下17:5—6) ;之後亞述又進攻南國猶大(王下18:13),毀滅多個城市,猶大王迫於向亞述進貢。之後猶大王巴結巴比倫(賽39:1 – 4),心想可以對抗亞述;但在賽39:5 – 7節,以賽亞就預言,巴比倫的軍隊將會征服耶路撒冷,並且將其中的財寶與居民擄走。弟兄姊妹,當年南國猶大的百姓,即以賽亞書的原讀者,會怎樣瞭解賽42:1節的意義呢?「上帝所扶持、所揀選、心裡所喜悅的僕人」,是誰呢?原來上下文多處經文(例如41:8 – 9、44:21節)清楚指出,這位上帝的僕人就是以色列民!

不錯,上帝呼召以色列作衪的僕人。但很可惜,以色列是不稱職的僕人,百姓沒有忠心事奉上帝。而主耶穌作爲上帝的僕人,祂完成召命,並且呼召我們跟隨祂,使我們同樣成為上帝的僕人。羅2:28 -29節這樣說:「外面作猶太人的,不是真猶太人;外面肉身的割禮,也不是真割禮。惟有裡面作的,才是真猶太人;真割禮也是心裡的,在乎靈,不在乎儀文。這人的稱讚不是從人來的,乃是從上帝來的。」每一個悔改得救的人,在耶穌基督裡面,成為真以色列人。所以,不單是以色列民,今日我們因信主耶穌,也成為上帝的僕人。

賽42:1、5 – 7節說明上帝僕人的召命是「將公理傳給外邦,作外邦人的光」。這「公理」指到甚麼?徒13:46 – 47節記載,使徒保羅對那些硬心拒絕福音的猶太人說:「上帝的道先講給你們原是應當的;只因你們棄絕這道,斷定自己不配得永生,我們就轉向外邦人去。因為主曾這樣吩咐我們說:我已經立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救恩,直到地極。」所以在以賽亞的時代,這「公理」指到「上帝的道」,而到了新約時代,「公理」明確對應為「基督的福音」。

弟兄姊妹,你和我是至高上帝的僕人!約20:21節,主耶穌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所以我們活在世上,不能與世人一樣憤世嫉俗、怨天尤人,或者隨波逐流。

二、負傷者實踐召命 (42:2 – 4節)

上帝的僕人實踐召命,有七件「不」作的事:不喧嚷、不揚聲、不使街上聽見他的聲音、不折斷壓傷的蘆葦、不吹滅將殘的燈火、不灰心、不喪膽。我們確知上帝的僕人就是主耶穌,祂完成召命的方法是「不喧嚷、不揚聲」,不是用敵對的方法,不是好像亞述與巴比倫那樣靠武力和威嚇!我們靠的是謙卑、毅力、不灰心、不喪膽的心志,用的是憐恤壓傷蘆葦、顧惜將殘燈火的愛心,將上帝的道,將基督的福音傳開。人與人之間要和平共處,要用主耶穌的方法:負傷者安慰受傷的人。主耶穌體恤我們這些好像蘆葦被壓傷的人,祂用自己的血換來和睦,使上帝與人和好。蘆葦是平凡的草本植物,它對生態環境略有一些用處;但如果壓傷了,人就把它折斷。上帝卻眷顧平凡的生命,因為「壓傷的蘆葦,衪不折斷」(賽42:3節)。「壓傷」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心灰意冷、鬱鬱不得志,或片體鱗傷。世人的確仿如蘆葦,即使外表高大堅強,但內心不能承受壓力,又容易受傷;上帝卻是非常愛惜世人。

「壓傷的蘆葦、將殘的燈火」,以賽亞時代的猶太人一聽就會認同,因為他們被外族欺凌,流盡血和淚;他們怎麼有可能去安慰別人?這也常常是我們的想法:我們自己都是被打壓的群體,已經疲累不堪,沒有力氣,我們還能體恤其他人的軟弱嗎?然而,沒有一個壓傷的蘆葦是主耶穌所不能復原的!祂能使那些被痛苦、憂愁所壓傷的生命,變成奏出讚美詩歌的樂器。上帝能用我們在地上的軟弱,來彰顯祂天上的榮耀。當我們受傷的時候,總以為只有自己痛苦,不想到四周都是痛苦受難的人。上帝揀選你,呼召你作祂的僕人,祂看你為寶貴。所以你不要因所受的傷而灰心、難過和喪膽;受傷的人把上帝的安慰傳給其他受傷的人,這就是福音的召命。我們是負傷者,應該更有同理心,去關心受傷的人。

我們當知道,活在這世上,被壓受傷是必然的事。對我們的屬靈生命,壓傷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爲這使我們謙卑下來,目光從自我轉移到基督身上。溫柔的主耶穌會使我們微弱的一點燭光,漸漸燃亮起來,有朝一日燃燒成為大火,綻放出耀眼的光芒。此外,我們也須知道,負傷不應阻礙我們履行僕人的職責。各位身心疲倦的弟兄姊妹,可能你在世俗當中有很多掙扎,你當繼續保持對上帝的順服。不要灰心!在服事上帝的過程中會遇上挫敗,會看見一些不開心的事,但是不要灰心,因爲我們不是經營自己的事業,我們是為上帝而做。主耶穌願意每一個人都領受福音,得到祂的救恩。你曾經是壓傷的蘆葦、將殘的燈火,上帝扶持你,你是祂所揀選、祂所呼召的僕人!

今天我們身邊有許多被人排斥、遭逢不幸,或陷入困境的人,那個關心他們、鼓勵他們的人就是你和我。不少人落在種種的捆綁中,在各樣的網羅裡掙扎,他們需要主的憐憫。你可以幫助他們,你可以開始常常為他們祈禱;上帝的愛要透過你傳遞,你是祂所扶持、所揀選、心裡所喜悅的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