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中的心鏡」鄭淑儀姑娘講 (2020年05月03日)

俗話說,以史為鏡,可以正衣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於世,避免少走彎路和少犯錯誤,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鏡子來反射我們的人生?聖經是我們的心鏡,從上帝的話語去學習。 

1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

「論斷人」:指挑剔別人短處,宣判人家罪狀。一般人所以會批評論斷別人,是因為不認識自己的敗壞;越認識自己的人,就越不敢隨便論斷別人,對人也越寬大。例:看完這個故事,也許你就不會輕易指責和論斷;換一個角度,你會發現,每個人都已經歷不同的故事,所以,千萬不要隨意論斷別人。

2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待人的原則有二:一是公義,另一是憐憫。

3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刺」:原指從木頭上剝落的小片,轉用來指較細微的小過錯。「梁木」:原指房屋建築上所用的樑木,轉用來指較明顯的大過錯。例:動物園的故事。

4及5梁木和刺。例:螃蟹的故事。古人說得好:“己不正焉能正人”。我們若明此理,就不會輕易去論斷他人,而不反躬自省。信徒在評判別人之前,應先查看自己。越認識自己的人,越不敢隨便定罪別人。

6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恐怕他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本節是教訓我們信徒在世人中間必須靈巧(太十16),不可隨便將寶貴的東西推介給別人,免得被他們糟蹋了,自己反而招惹他們的攻擊。

7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我們的禱告永遠不落空,只不過上帝不一定照我們所禱告的「給」我們,因祂知道甚麼才是我們所真正需要的。

8  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上帝喜歡我們凡事向祂求問。我們得不著,是因為我們不求(雅四2)。在祈求與得著、尋找與尋見、叩門與開門之間,只有一個「就」字,並沒有設下任何其他的條件。

9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

「餅」:象徵生命的供應;「石頭」:象徵沒有生命的事物。兒女們因為幼稚而容易求錯,但父母卻不會給錯。天父不但給我們對的東西,且是給得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弗三20)。

10求魚,反給他蛇呢?只要我們向父求,父的答應總歸是有的,但不一定是照我們所求的,而是照父所認為對我們有益的。

11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

人只要真正的尋求上帝,祂總是把上好的東西賜給他,因為上帝是以為父的心腸對待尋求祂的人。

路加福音 6:31「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這是天國子民對待人的原則。你對待人的方法,乃是根據要人怎樣對待你,不是根據人怎樣對待你。聖經多處提到相同原則,顯示上帝在意人與人的關係是否正確公平。

總結

我們照鏡子時,可以檢視並整理自己。聖經就像一面鏡子,可以幫助我們省察自己的品行、態度、思想和行為(雅各書1章23-24節),讓我們行事為人能符合上帝的教導。例:蒙灰的眼鏡的故事。

主耶穌當日在世時也強調:“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 我們對一事物的觀察,是要全部瞭解,不是一個平方圖,而是一個立方體,卻總共有六面。

由此可知,正因為我們只有片面的瞭解,對人的論斷,自然是容易偏差,不是實事求是的。所以:鏡子反映形象,聖經顯明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