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講道筆記

「抵擋魔鬼的攻擊」  趙詠琴博士講、曾卓謙弟兄記(2025年8月31日)

經文:彼得前書5:8-11

在第一世紀的時候,信徒遭受不同程度的逼迫、苦難而離開信仰。當時彼得勸勉信徒們需要以敬拜上帝的信心來回應,而且靠上帝面對生活信仰挑戰。今天講道的經文是彼得前書5章8-11節,經文先提到信徒需要謹守自己的心和儆醒,不要陷在撒但的攻擊和引誘。無論是第一世紀或是現在,都有不同信徒離開信仰。有人因為生命受到威脅而離開上帝,最後失去永生。我們在生活中會因為不同事情而離開信仰,第一是患病,我們會在身體出現毛病和痛苦時問上帝是否不愛我,或是質疑祂的能力,更會倚靠神秘的力量醫治自己。第二是錢財,我們會在工作上面對金錢引誘,當信徒動了貪念,心被錢所搖動,就會聽從金錢而不聽從上帝。第三是教會紛爭,不同信徒會對教會有不同期望,遭遇紛爭時就會對教會失望,從而覺得是上帝的問題,離開上帝。

彼得提醒我們會遇上很多危機,因為魔鬼遍地遊行,牠是不會偷懶的。在啟示錄12章提到,牠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所以狠狠攻擊上帝的子民。牠好像獅子遍地尋找可吞噬的獵物,就像一世紀的信徒被捉拿到鬥獸場被獅子吞吃。面對魔鬼的攻擊,首先我們需要用堅固的愛心抵擋。第9節提到的信心,在原文是名詞,即堅固的信仰。我們要有堅實的信仰知識,要清楚信的是甚麼,救恩是甚麼、真理是甚麼等等。我們要從聖經認識上帝,祂是無所不知的,是慈愛和聖潔的上帝。祂差派耶穌拯我們,是公義和聖潔的彰顯。我們不能做甚麼得救,只有主耶穌可以救我們。

我們需要在讀聖經時想起上帝,透過感情、意志、思想接觸祂。經歷上帝給我們很多恩典,在傳福音和事奉上都可以服侍主,與祂同在。之前我在一間教會擔任義務傳道,需要邀請一位姊妹負責兒童事工。我致電給她之前曾經擔心會否被拒絕,非常感恩的是,她正向上帝祈求安排一個合適的事奉崗位給她,然後我致電給她的時候,她覺得是上帝告訴她適合這個事奉。其實,我並沒有做甚麼,是上帝更早看到這位姊妹的恩賜,祂讓這位姊妹預備好心志和力量事奉祂。所以我們行事為人都要建基於上帝,不要被魔鬼動搖。

第二是我們要知道弟兄姊妹都一同經歷上苦難。我們要知道,不只是我們一個人面對信仰挑戰,歷世歷代所有信徒都面對信仰挑戰,一齊敵擋魔鬼的攻擊。我們要看重永生多過自己的生命,要把靈魂交給上帝。我們可以看看不同傳教士的傳記和分享,從中學習如何在患難和危險的困境中面對信仰的挑戰。

第三是我們要清楚記得上帝一定保守我們。我們的人生暫受苦難,信仰挑戰無何避免,但是上帝與我們同在。耶穌應許我們有平安,祂怎會離開我們? 上帝與我們同在,賜我們永生的榮耀。當我們受魔鬼挑戰和攻擊,其實是耶穌一同遭到魔鬼的攻擊,祂會帶領我們渡過。今天,魔鬼的攻擊仍然繼續,對我們來說甚是艱難,但我們要堅定信靠主、相信上帝會免去我們的刑罰。我們的靈性不要怠慢,更不要與魔鬼同流合污。盼望我們在上帝當中一同成長和經歷祂的深恩,好好讀聖經長進,彼此鼓勵,阿們!

「我有為基督定界線嗎?」  劉惠珠牧師講、洪慕冰姊妹記(2025年8月24日)

經文:腓立比書3:1-11

今天的講題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看,一是我們是否有為自己定界線,甚麼是可以和不可以做的,二是我們是否有限制基督的作為。

腓2:5-8節是講基督的形象,12-30節講腓立比信徒的故事,保羅提到他們向來都是順服的,腓立比教會是保羅第一間建立的外邦信徒教會,他們立志實行上帝的話,無可指責。腓3章是保羅講自己的故事,他是猶太教徒,出世第八天就受割禮,割禮代表孩子是屬於耶和華,他是純種的猶太人。在守律法方面,他是法利賽人,無可指責,法利賽人是猶太教的其中一個派別,非常嚴謹。在熱心方面,當時猶太教是反對人跟從耶穌,當時猶太教的領袖都是反對基督,故保羅當時逼迫基督徒。

保羅提醒我們要提防那些「狗」,提防作惡的人,提防那些自行割損的人。猶太教徒聽過真理後,轉信耶穌,而這些人是領袖,在教會仍是德高望重,保羅提醒我們要提防這班血統純正、跟隨基督、地位超凡的人。腓1:27-28,保羅提醒當時的腓立比信徒,行事為人要與基督的福音相稱,不要怕威嚇,要有為基督受苦的心志。當時羅馬帝國的宗教背景是對君王效忠,進行帝王崇拜和祭祠,但已接受猶太教割禮的信徒獲得豁免。當時的猶太教基督徒領袖教導外邦信徒行割禮,有了割禮的記號,確定基督徒身份,但這違背保羅先前的教導,因保羅教導外邦信徒不用行割禮,而是因信稱義。如果外邦人不行割禮,遭受批評不團結,同時面對羅馬政權威嚇,因不參與祭祠,可能面對牢獄之苦,這就是保羅於腓立比書第1章所提到的威嚇。

很多人可能會把循理會(Free Methodist Church)與循道衛理混淆,循理會於1860年成立,至今已165周年。Free這個字可以指自由或免費,創會者為羅伯茲牧師。羅伯茲牧師當時是循道衛理會,教會面對拮据,經濟缺乏時,不少教會有「買位」制度,增加收入,猶如戲院買票,但他認為不符合教會的核心價值,故反對,另外也為解放在奴隸制下的黑奴,但不獲教會接納,故他創立循理會。

我們的不同取向會有不同的結果。如保羅寫腓立比書,腓立比書為其中一個監獄書信,當時的猶太教領袖認為如行了割禮可以幸免於難,但保羅講我們能夠為基督受苦是於我們有益,我們如何在這兩者中取捨?今天的信徒只相信上帝會給我們永生,卻不肯定上帝會在信仰掙扎中出手,腓立比信徒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腓3:3,保羅講真正的信徒不是身體受了割禮的人,而是靠着上帝的靈敬拜,以基督耶穌為我們所誇耀的,為我們成就救恩。有時我們會跟基督說自己的能力有限,但基督的能力勝過我們的限制。我們不要為主定界線,因上帝在我們生命裡所造就的事多於我們所想所求。

「安居神家」 陸幸泉牧師講、洪慕冰姊妹記(2025年8月17日)

經文:詩篇84篇

今天的經文第4節最尾有兩個細字括著「細拉」,而在第8節結尾亦同樣括著「細拉」二字,究竟「細拉」是什麼意思呢?「細拉」就像我們音樂裡的休止符,這篇經文是很有規則的,在經文裡有四個字出現了三次,就是「便為有福」,剛好將經文分開三段講解,第1-4節是居在神家的便為有福;第5-8節是嚮往神家的也便為有福;最後的就是倚靠神的便為有福。
一、居在神家的便為有福
第1-4節說:「萬軍之耶和華啊,你的居所何等可愛!我羨慕渴想耶和華的院宇;我的心腸,我的肉體向永生上帝呼籲(歡呼)。萬軍之耶和華─我的王,我的 上帝啊,在你祭壇那裏,麻雀為自己找著房屋,燕子為自己找著菢雛之窩。如此住在你殿中的便為有福!他們仍要讚美你。」今天誰住在耶和華的殿中?就是你和我。今天我們在耶和華的殿裏敬拜祂便為有福。在以前耶路撒冷的錫安山頂起了聖殿,當時的猶太人要走上三千呎的高山才能到達聖殿,他們在山上逗留七天,每天也敬拜上帝,這是一個福氣,能夠住在殿中便更有福了。
二、嚮往神家的便為有福
第5-8節說:「靠你有力量、心中想往錫安大道的,這人便為有福!他們經過「流淚谷」,叫這谷變為泉源之地;並有秋雨之福蓋滿了全谷。他們行走,力上加力,各人到錫安朝見上帝。耶和華─萬軍之上帝啊,求你聽我的禱告!雅各的上帝啊,求你留心聽!」猶太人辛苦往返聖殿,途中還會遇到賊人,但他們這麼辛苦也覺得有福,因為他們就算經過「流淚谷」都變為泉源之地,又有秋雨之福蓋滿了全谷,所以他們越走便越有力,亦相信來到聖殿禱告必蒙垂聽,所以嚮往也是一種福氣。

三、倚靠上帝的便為有福
第9-12節說:「上帝啊,你是我們的盾牌;求你垂顧觀看你受膏者的面!在你的院宇住一日,勝似在別處住千日;寧可在我上帝殿中看門,不願住在惡人的帳棚裏。因為耶和華─上帝是日頭,是盾牌,要賜下恩惠和榮耀。祂未嘗留下一樣好處不給那些行動正直的人。萬軍之耶和華啊,倚靠你的人便為有福!」因為上帝是我們的盾牌、我們的日頭,祂是賜福與我們的上帝。當我們這樣渴慕來親近、倚靠祂的時候,我們便會蒙福。

「豐盛的家園」 古學賢牧師講(2025年8月10日)

經文:以弗所書1:15-23

基督徒有兩個家園,一個是肉身的家庭,一個是上帝的家園。弗1:15-16節提到,保羅聽到以弗所教會「信從主耶穌,親愛眾聖徒」,這兩方面已經非常之不簡單,保羅就為他們不住的感謝上帝。

  •  賜智慧和啟示的聖靈 17節

弗1:17節,智慧的意思,是指能夠明白上帝深奧事情的智慧;而啟示的意思就是揭開。「心中的眼睛」需要先被聖靈光照,才能夠「真知道」上帝。「真知道」原意是「充份的認識」;若我們真是充份認識上帝,就會發現屬靈的事一點都不簡单、不抽象,而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  上帝恩召的盼望  18節上

弗1:18節,我們對屬靈的事,必須依靠聖靈才能够明白得透徹。上帝的恩召使我們由一個使上帝發怒的人變成上帝所喜愛的兒女;信徒受呼召的「盼望」是非常豐富的,包括身體的改變、永恆的賞賜、將來必定與基督一同作王等等。因為有這些盼望,我們對上帝的信心就更加堅定不移。其次,弗3:18節,保羅亦祈求以弗所信徒能夠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在這個被罪惡所污染的世界裡面,我們知道有很多不公平、不完美的事,就算你怎樣努力也改變不了。但是我們不需要灰心失望,因為我們的一生都是在上帝的手裡,祂愛我們,祂知道甚麼對我們是最好。

  •  上帝榮耀的家園  18節

弗1:18節下,「祂在聖徒中得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基業就是產業的意思,申4:20節,「耶和華將你們從埃及領出來,脫離鐵爐,要特作自己產業的子民,像今日一樣。」原來,被上帝拯救的以色列人就是上帝的產業。到了今天,上帝的產業包括了你和我,就是主耶穌用寶血買贖回来的萬國萬民。上帝以人作的產業,而且在祂的眼中看我們為寶貴,這樣真是令人難以想像。上帝的家園大有榮耀,我們只有靠著聖靈的光照,才可以稍為一開眼界。

  •  上帝浩大的能力  19-23節

弗1:19-21節,死亡是人類最大,並且是不可能解決的困難,但上帝的大能使基督戰勝死亡。保羅祈求上帝,叫以弗所信徒「可以看得見」,上帝要運行在他們身上的能力,是如何的浩大。弟兄姊妹,今日我們能夠脫離罪惡和永遠的死亡,就是靠著這個浩大的能力。這個大能不單只使基督從死裡復活,這個大能亦都使基督坐在上帝寶座右邊,使基督超過萬有。弗1:22-23節,上帝使基督成為宇宙的元首,基督亦都是教會的頭,「教會是祂的身體」。主耶穌拯救你和我之後,没有立刻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就是要給全世界的人透過教會,透過我們看見基督。上帝要藉著教會,上帝的家園,使祂的榮耀得著稱讚。

「基督徒人生大事」 吳宗文牧師講、曾卓謙弟兄記(2025年8月3日)

經文:猶大書20-21

之前講道說過基督徒的人生有三大目標:榮神、益人、盡己。首先是榮神,我們的生命是上帝所造的,所以我們要榮耀我們的上帝:我們的主,我們的上帝,你是配得榮耀、尊貴,權柄的;因為你創造了萬物,並且萬物是因你的旨意被創造而有的(啟4:11)。第二是益人,我們要愛世人如上帝愛世人一樣:無論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處,乃要求別人的益處(林前10:24)。第三是盡己: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是理所當然的(羅12:1)。

基督徒在臨終時有三大反思(提後4:7節) 。第一, 美好的仗打過了嗎?生活當中,我們經常遇到很多罪惡和誘惑,需要禱告困綁撒但和克服私慾,也需要聖靈和弟兄姊妹互相提醒, 我們有做了嗎?第二,當跑的路跑盡了嗎?基督徒需要追求上帝的成聖之路,不是追求名利的世俗道路。在追求成聖之路上也需要堅守,不受誘惑離開,是需要堅忍的,我們有做到了嗎?第三,所信的道守住了嗎?聖經有很多道理其實是很清楚易明的,我們要守住這個普遍的屬靈之路。在現今末世,有很多敗壞生命的價值觀正在影響我們,我們需要拋棄。在啟示錄中,作者指責當時的教會出現很多問題,受世界的價值觀所影響,所以我們不可以被這些價值觀和假先知改變對上帝的信心,更要將上帝的恩賜發揮出來。

要達至以上說的榮神益人盡已和不在臨終反思中後悔,我們可以每天行七聖事。第一是為己為人,隨時多方禱告操練: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警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弗6:18)。第二是背誦金句,整天默念:我將你的話藏在心裹,免得我得罪你(詩119:11)。我們可以每天抄寫一章聖經,或把看到有意思的經文抄寫下來做成小本子。第三是靈閱,我們要學習偉人,心被恩感:王聽見律法書上的話,便撕裂衣服/那夜王睡不著覺,就吩咐人取歷史來,念給他聽(王下22:11/斯6:1)。我們可以多讀屬靈書藉,例如荒漠金泉,當作增長靈命的維他命和雞精。

第四是奉獻,我們要每天養成為上帝儲蓄金錢,並且獻上為上帝事工所需: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瑪3:10)。第五是分享,我們需要有團契生活,信徒間要有好的團契交通,不可停止聚會: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來10:25)。第六是日行一善、施愛於人: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箴3:27)。我們寧可虧蝕,也好過錯過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的機會,要找機會好好造就人。最後是見證,我們要把握機會傳福音,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中,把福音的種子撒在未信的人身上: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提後4:2)。盼望以上的經文能作為好的提醒,讓大家在真道上好好建立自己,做到榮神益人盡己,在上帝的國度裡得到更多益處,阿們!

「一起上山迎見主」 彭偉業傳道講(2025年7月27日)

經文:路加福音9:28-36

培育事工是教會永續發展的根基。感恩,我們教會是一間重視培育事工的教會,我們盡量維持為每個級別和年齡層的信徒提供合適的主日學。今天,讓我們從經文裡學習和思想培育事工發展的方向和意義。

這段登山變象的經文在28節開始,聖經作者期望讀者注意到八天之前發生過的事情:耶穌問門徒「我是誰?」,彼得確認耶穌是「上帝所立的基督」,耶穌說明基督必須受苦和受死,而門徒必須捨己,背起十字架跟從祂。經文接著登山變象事件,是刻意的佈局,耶穌教徒門徒的延續。可惜,彼得三人看見耶穌登山變象和榮光,以及摩西和以利亞出現之後,打算為他們搭三個棚,期望把榮光留住,讓世人上山來敬拜他們,這樣違反基督需要為世人受苦和受死的使命。在當時,他們並不明白基督的使命,和門徒在世上的使命,這事件讓我們聯想到今天培育事工的三重提醒。

一、人不能靠自己明白上帝。

耶穌多次教導門徒,也用不同的形式,但門徒始終不明白基督真正身份的意義,接受不到一位受苦受死的基督。事實上,人是不能倚靠自己能力去認識上帝。我們舉行主日學做教導,學生表面上認識聖經內容,卻是未理解真正基督的使命。認識基督,不單只是理性上的認識,還包括「捨己」,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主。個人理性上的認知,需要與行動的結合,兩者緊扣。人要去到為信仰「捨己」的階段,絕對不是靠人的作為可以做到,而是經歷主在他生命中的工作。

二、主必定引導人去認識祂。

儘管我們不能靠自己的能力去認識主,但是吊詭的是,主是會不厭其煩,三番四次地引導我們去認識祂。我們再觀察彼得的一生。最初的時候,主耶穌沒有因為彼得多次教而不善而放棄他。彼得在晚年的時候,終於不再是那個「不知道所說的是什麼」的彼得。在主復活,升天,聖靈降臨。彼得自己真正知道了基督是誰,甘願步主的後塵,踏上受苦之路。晚年被羅馬政府捉拿囚禁,到釘在十字架上。

主耶穌被釘之後,彼得重拾打魚的工作,復活的主來到海邊再次找他,三次問他你愛我嗎,重新肯定他。主升天之後,差派聖靈與他們同在,時刻引導他們。彼得最終認識主耶穌,背起十字架跟隨主。彼得的改變,完全是三一上帝的工作。

在一個人一生當中,認識和知道主是有不同的階段和深度。由最初從頭腦理性上的認識,漸漸融入生命,轉化為使命,願意背起十字架,為主捨己。這些轉變需要一個過程,是主主動地不斷地在人的生命上工作。

三、一起上山迎見主。

培育事工的角色就好像,與信徒一起上山迎見主。我們被呼召參與培育事工的,要明白真正的培育者是三一上帝自己,所有參與培育事奉的工作者都是同行者。

我們教會的培育事工,堅持為不同年級和程度的信徒,舉行各種主日學、查經班、信仰探討、團契查經、門徒訓練的聚會,教導他們明白聖經,學做門徒,目的是要陪同他們經歷主耶穌。我們要認定三一上帝自己引導人認識祂,他們的生命有沒有被塑造,取決於他們有沒有在生命歷程中親自經歷主的帶領。我們培育工作者,只是同行者。我們的責任,是要塑造適切的場景,創造條件,讓信徒親自經歷主。這種情況,就好像我們陪伴大家一起上山去面見主耶穌,跟隨主耶穌。在他們人生的信仰歷程裏面,與他們同行。

「主耶穌的家」 張福民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2025年7月20日)

經文:路加福音2:41-52

今次分享的經文是記載耶穌第一次上聖殿和所發生的事,回應教會的主題「立己顧人,共建家園」。家是個人成長生活的地方,充滿親情,溫暖、舒適、安全的地方。

當耶穌十二歲的時候,約瑟和馬利亞按著節期的規矩帶耶穌上去聖殿。耶穌在聖殿留了一天,但父母不知道,後來發現耶穌不見,心裡焦急,最後在聖殿看見耶穌,坐在教師中間,追尋真理。馬利亞看見後又開心又緊張,跟耶穌說她與父親焦急找祂,但耶穌回答「豈不知我應當在我父的家裡嗎?」馬利亞不明白,但把這些存在心裡。路加福音2:52「耶穌的智慧和身量(或作:年紀),並上帝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耶穌的長大由這天開始,得到上帝、父母親友的喜悅。

耶穌的父母很虔誠,按上帝的話照顧耶穌,帶耶穌回聖殿、敬拜上帝,給祂成長的模範。今天除了關心子女的身體、學業等方面外,是否有關心子女屬靈的增長? 耶穌沒有因自己的神聖地位而自高自大,反而謙卑,在耶路撒冷的家生活,承擔責任。當耶穌三十歲到外傳道,祂既滿有上帝的能力,也得到父母的優良傳統和美好教導,智慧出眾,使家長得到安慰。我們的家庭是怎樣?我們對自己是否有追求的心,給下一代有好的榜樣?在生活細節方面,對家庭親友有好的影響,並建立良好德行幫助他們,讓他們在靈性上蒙上帝賜福。

除了在耶路撒冷的家,聖殿是耶穌第二個家。耶穌在聖殿裡,回答馬利亞的問題,「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或作:豈不知我應當在我父的家裡嗎)?」(路加福音2:49)耶穌不只有肉身成長的家,也有屬靈的家,就是聖殿,即今天的教會。我們是否有以上帝作屬靈的家? 這教會是我們屬靈的家,我們是否有扶起這個家的責任?留心教會的需要?如改善整理教會的環境?要以家人的角色,讓教會成為屬靈的團契、相交的基地,我們從團契的生活裡能夠學習、事奉,並追求長進。

要學像耶穌,負起長子責任,照顧家人。除了地上的家,耶穌為聖殿的家努力,當祂出來傳道,曾兩次潔淨聖殿。耶穌有勇氣,不怕人指責,重整聖殿,以上帝的家為家。

約翰福音14:6「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耶穌為我們預備將來的天家,是主犧牲自己,用寶血為我們建立的。我們是否有為天家準備、享受上帝給的恩典、活出主的生命?以弗所書2:13「你們從前遠離上帝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裡,靠著祂的血,已經得親近了。」我們不是客旅,是上帝家裡的人,讓我們被建造,成為聖靈的居所,彼此相愛,合而為一,榮耀上帝。

「從瞎子到瞎子!」 周力榮牧師講、洪慕冰姊妹記(2025年7月13日)

經文:馬可福音 8:22-26;10:46-52

今天兩段的經文都很相似,都是講述耶穌醫治瞎子,要說耶穌的神蹟其實一件已足夠,為何要記載兩段相似的經文?

馬可福音8:22-26節記載的第一個瞎子的神蹟我稱它為「尷尬的神蹟」,因為耶穌第一次按手時,瞎子只看到一些樹木在走路,耶穌第二次按手後,瞎子才完全看得清楚,你們有看過耶穌行神蹟是需要用兩次才成功嗎?這能讓我們思考到,耶穌是刻意這樣做的,馬可福音的寫作是有佈局的,從記載第一個瞎子到第二個瞎子就像一個括號。

在第一段瞎子的經文後面,耶穌問門徒說:「人們說我是誰?」門徒回答是施洗約翰、是以利亞、是先知裡的一位,耶穌又問:「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說是基督。這與第一個瞎子用了兩次醫治成了「比喻性的神蹟」,試問如果你是那個瞎子,耶穌第一次醫治後只看到模糊的影像,你會收貨嗎?當第二次醫治後完全看得清楚時你才會真真正正相信耶穌吧。所以如果門徒對耶穌的認識一樣模模糊糊,耶穌會收貨嗎?所以耶穌要再問門徒祂是誰,直至彼得答出了是基督為止。所以只有當我們自己能認出耶穌是誰,才是真正開始對耶穌的跟從。

馬可福音中間的分段記載耶穌三次往來加利利省的傳道旅程,在8:27節說:「耶穌和門徒出去,到凱撒利亞.腓立比的村子去。在路上,耶穌問門徒說:「人們說我是誰?」和10: 52節說:「耶穌對他說:「去吧,你的信心救了你。」瞎子立刻看得見,就在路上跟隨着耶穌。」這兩段經文也出現「在路上」三字,而夾在這兩段經文中間的經文也出現過幾次「在路上」或「行在路上」的字眼,作者不斷重複這字眼就是要我們發現這重點,「在路上」是靈程路上的意思,在中間的經文裡耶穌三次預告祂會被釘十字架:第一次預告後,彼得被耶穌斥責;第二次和第三次預告後,門徒都只爭論誰為大,終究他們沒有聽清楚耶穌的說話,看不清耶穌是誰。對主耶穌基督的真實認識,斷不能離開認識祂的十字架,也絕不能逃避我們自己要背負的十字架。在跟從主的路途上,甚麼事最能模糊我們的視野?在8:33(新普及)說:「耶穌轉身,看著門徒,斥責彼得說:“撒但,走開!你只從人的角度看事情,卻不從上帝的角度看事情”」如果我們只從人的角度看事情,不從上帝的角度看事情,這樣便會弄錯耶穌是誰。這是基督徒的常態,但我們不要接受這常態,這會令原本我們看得見光明的事物變成黑暗,所以我們要能看見、看得清楚,辨明黑暗所在。

「不老傳奇」 古學賢牧師講(2025年7月6日)

經文:詩篇92:12-15節

一. 不老的樹

棕樹象徵勝利、繁茂與歡樂,聖殿的牆和門上都刻著棕樹(王上6:29、32
節)。一棵棕樹每年可結出約260磅果子,木料可製造繩索和蓆,也可用來舖屋頂。利巴嫩的香柏樹被稱為「樹中之王」,有些香柏樹已成長超過2000年,高達200呎,每棵樹每年可結出約300磅果實。香柏樹散發出一種特有的香味(何14:6節),而且木質堅硬,所羅門用來建造聖殿(王上6:9-10);古代的君王用來建造寶座和宮殿;祭司用香柏木為痊愈的痲瘋病人進行潔淨禮 (利14:3-4)。


二. 不老的人
詩92:12-14節,義人就是信靠上帝的人,「他們栽於耶和華的殿中」,表明他們與上帝有密切的關係,時常親近上帝,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面對前面的日子,有一些事情我要和大家分享,互相勉勵:

愛與被愛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長者的事(參腓2:4節)。我們要主動瞭解他們的憂慮,在他們有需要的時候,提供陪伴與幫助。利19:32節,長者特別要被尊重,一方面是聖經的教導,另一方面,因為他們已經貢獻了他們的一生。愛與尊重是服事長者最重要的一環!
訂立目標
即使年紀大了,一樣可以保持不老的心境。詩37:4節,「又要以耶和華為樂,祂就將你心裡所求的賜給你。」長者一樣要有夢想,找機會和方法一步一步去實現,令夢想成為長者們生活的動力。請留意,上帝不會叫祂的恩典臨到那些對祂没有任何期望的人。
事奉與奉獻
我們可以放下世上的工作,但我們不可停止對主的事奉!事奉没有年齡限制,應該是長久、不老的終身事業!年長的聖徒憑著信心活出敬虔愛主的生命,是非常美善的見證。長者在人生各種困苦裡面依然忠心、知足,這份見證帶來的影響,超乎我們想像。
另一方面,林後8:1-2節,奉獻是上帝所賜的恩典,若長者深深體會到上帝的愛,他認定自己所得的是從上帝而來,就應該好好為金錢的奉獻而禱告,甘心樂意感謝上帝的供應。透過奉獻,操練我們回應上帝的愛,表達對上帝的感恩。當我們回報上帝的愛,上帝必得著榮耀。
禱告服事
教會極需要長者以祈禱託著各樣聖工,長者莫被回憶捆綁,應該被上帝的應許吸引,加快腳步來到上帝面前多多禱告。長者當站在破口為上帝的家和教會弟兄姊妹同心禱告,他們的禱告是非常有果效的。箴16:31節,願每一位長者在基督裡面公義敬虔度日,使年輕的一代為他們的見證與榜樣讚美上帝。

「人生的錨定」 司徒永富博士講、曾卓謙弟兄記(2025年6月29日)

經文:路加福音18:18-27

船隻在大海航行時會遭遇很多風浪,水手需要用錨定時固定船隻。我們在生活當中會有很多錨去錨著我們的思想和心態,例如社會要求我們成為人生勝利組,要嬴在起跑線,而且一直贏到最好就是最好,但是真正的人生是要贏在終點。之前我買樓的時候,地產商也會用錨使我買一層不是在預算的樓房。有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把人們分為兩組,一組計算由八乘至一的算式,另一組計算由一乘至八的算式。結果計算由八乘至一的那一組得出較大的答案,其實兩組的答案是一樣的,這其實也是一個錨,可以說生活出現不同情況就會由不同錨引導你的方向。

我們的生活會有不同錨去引導我們的方向,例如工作樽頸、身體問題、家庭人際關係、情緒穩定等等。我們需要看穿當中錨的意義和建立好的對應方法,才不會被錨著。今天講道的經文路加福音18章18-27節提到一個年青的官走來問耶穌如此才能承受永生。這位年青的官可以說是年青的才俊、事業有成的人,他的問題是符合邏輯的。他擁有權利、金錢、地位,想找方法可以長久地擁有這些東西,所以帶著期望詢問耶穌,希望會得到答案。耶穌就說他應該先把這個錨放在永生的上帝前,要把生命的焦點對準上帝,這才是正確的。我們可以有物質的豐足,但真正的豐足是心靈的豐足,就是從上帝而來。

我們的生命需要從倚靠永生上帝才能活得精彩。耶穌也問了這個年青的官另一個問題他有否遵守誡命,他回答’有’。耶穌聽後,心裡是疼愛他,想他也能承受永生。在22節,耶穌想調整他的錨回到上帝前。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年青的官不是掉頭走,而是他肯聽和消化耶穌的話。我們是要跟隨上帝的,將真正的錨固定在上帝前,由衪引領到我們真正的方向。可惜,這個少年官最後消化不了,因為他接受不了這個客觀事實。我們現時生命所擁有的權力、金錢都是成為我們承受永生、倚靠上帝的障礙。當我們恐懼放棄這些東西,仍然覺得自己是生命的主,就不能倚靠上帝。

之前我讀書的時候曾經徘徊在讀書和遊玩,有頑皮的時候如抄功課等等。在玩樂的時候其實心靈是沒有滿足感的,因為這些東西都不是真正的擁有。當我有次玩完靜下來思想時,我很內疚,心中想有兩個錨想錨著我,非常痛苦。最後我決定專心讀書,不再遊玩和放縱自己。我們的生命需要放手,邀請上帝進入我們心中。我們開支票時可以寫很多個零,但最重要是那個一的位置才是重要的。你願意讓主成為那個一嗎?

今天,我們所擁有的東西,都不是真正擁有的。生活可以帶來很多東西,但死後不能帶走任何東西。生命最重要有衣有食,靠著上帝加添和供應,有感恩的心,祂會賜恩典給我們。我們要把生命連結於這位永遠愛我們的主,靠著恩典和感恩的心過每一天的生活。上帝是我們高臺和保障,當我們和主建立好親密的關係,祂會引領我們明白生命的真義。盼望我們能倚靠上帝,以祂來作為我們的錨,在祂裡面活得更豐盛,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