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講道筆記

「孤苦無情人生的出路」  陳佩恩姑娘講、林日麗姊妹記(2025年10月5日)

經文:傳道書四章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孤單,縱使很多人在身邊,但沒人關心或明白你,也沒人聽你傾訴,這就是孤單,是最沉重的痛苦。為何有這個現象?因為人與人之間很多時是缺乏親情。傳4:2-3,傳道者講了一段很消極的感受,不曾活在世上的人最幸福,因傳道者看到令人心痛的事。傳4:1、4、7、15,傳道者提到「轉念」,又「見日光之下」有四個無情的現象,令人心酸的事實。

第一、傳4:1中的「欺壓」即勒索,有人自己曾被欺壓,今日就欺壓人,雖勢力大,但無人安慰他們,內心很多痛苦。很多人的心靈受創傷,他受到創傷,故對付別人,這是一個無情的現象。第二、傳4:4「見人為一切的勞碌和各樣靈巧的工作就被鄰舍嫉妒」,5「愚昧人抱著手,吃自己的肉」,懶惰的人游手好閒,所以很貧窮,沒有成就,但見到別人勞碌和有成就,就妒忌人。傳道者看見勤力的結果讓人妒忌,傳4:6「滿了一把」,故認為做好本份就可以,平平凡凡。

第三、傳4:8,有人是獨居的,沒有親人、承繼者,不斷工作,但不以錢財為滿足,也不享樂,做了守財奴。這些人眼中只有錢,沒有其他目標。很多人因錢的緣故兄弟反目,父母與子女、夫妻的關係破裂。最近有一本暢銷書《Die with Zero》,中文譯名有《死時一分不留》、《歸零人生》,書的內容是關於要善用金錢,特別是親人子女經濟有需要時給他們錢好好使用,但今天太多人是守財奴。最後一個無情的現象是人事關係的變遷,傳4:13比較「貧窮而有智慧的少年人」與「年老不肯納諫的愚昧王」。少年人後來作王,這少年人曾很貧窮,坐過牢,與國民的際遇很相近,國民很欣賞他,但結局是後來不被人喜歡。人與人的關係原來是會破裂的。

傳道者感受到這世上的無奈、苦痛,故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然後寫成此傳道書。傳道者不同於現時的傳道人、牧師,而是召集人,在研究這個人生的無奈和灰心並得到結論後就告訴別人,與讀者一起找出路。

無情的人際關係帶來很多痛苦,但如果跟上帝的關係也是冷漠,那我們就更痛苦。只要跟上帝和弟兄姊妹建立好的關係,那就有出路。創世紀2章記載那人不好獨居,傳4:9「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人是群居動物,需要溝通,彼此幫助和相顧。人在壓力和困難下,渴望有人關心,等待人的關心,需要有人陪伴。在這冷漠和無情的世代,我們需要彼此禱告紀念。很多人內心孤單,「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可以互助,解決之間的衝突,讓教會不會出現無情的現象,同心建立合上帝心意且溫馨的家。

「搶救靈魂,共建家園」  古學賢牧師講(2025年9月28日)

經文:羅馬書10:14-15

一.當基督徒將大使命的託付放輕一點……

羅10:14節,保羅其實在問:「誰願意遵行傳福音的使命呢?」沒有人單觀察你的行為就得到救恩,無論你有多虔誠,多善良。你必須將福音傳講出去。羅10:15節,教會的興旺不在於可容納多少信徒,而在乎於能夠裝備多少人出去!世上許多教會已經放棄了主耶穌的託付,以致沒有再推廣福音事工。但是,不單單是教會的領袖或有崗位的事奉人員,每一個基督徒,都要傳遞福音的信息!很多人只顧自己得救,不理他人死活,這是非常自私的。聖經說:我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的捨去。基督徒不傳福音,原因:一,根本沒有準備傳福音,沒有負擔也沒有傾向與人分享;二,沒有任何非基督徒的朋友。好多基督徒覺得傳福音是那些有恩賜,有口才,又有感動的人去做的,根本不覺得自己有責任分享福音。

聖經裡沒有一處經文,要求未信主的人來教會;而主耶穌差遣我們主動去接觸未信主的人。基督徒不傳福音,會想出許多理由,如:「我天天靈修禱告,每個禮拜有奉獻,可算功德完滿了。」不傳福音的基督徒很容易成為專講閒話的人,產生很多是是非非,對我們建立的家園是最大的傷害。魔鬼最想擾亂我們的優先次序,若教會的事工令到上帝的兒女無時間去傳福音,就沒有辦法為主搶救靈魂!我們在研讀聖經、聽培靈會、參加團契或小組的同時,最終有沒有令我們更貼近耶穌基督託付的大使命,將福音傳給人呢?我們千萬不要在傳福音的事上久疏戰陣!許多基督徒相信,沒有信耶穌的「好人」一樣可以上天堂。錯了!持有這種錯誤觀念的人,看不到傳福音的重要性,更不會接受傳福音的訓練。每日有成千上萬的人離開世界,你可否為未信主的親朋好友設立一個名單,提醒自己要帶他們認識主耶穌?

二.搶救靈魂,腳蹤何等佳美

羅10:15節,要留下佳美的腳蹤,我們就要把握機會,隨時傳講基督、為主作見證,叫人透過我們的工作與生活,知道主耶穌犧牲的大愛。我們在甚麼時候領人信主最恰當呢?約4:35節,主耶穌說:「農作物成熟了,可以收割了。」所有人都會死,但是結局就不一樣了。信主的人進入永生,太25:41節說,沉淪的人「進入那為魔鬼和牠的使者所預備的永火裡去!」求上帝給我們一顆逼切的心,專注在天國的禾場,把握時機為主得人。

我們應該多鼓勵而不是多批評。有些人好批評,時常質疑別人傳福音的果效,譬如常隨口說出:「那些人所傳的是廉價的福音!」大家不要被人混淆視聽,我們一直知道,傳福音之後最緊要就是跟進栽培,連主耶穌也要親自用三年幾的時間栽培門徒。甚願我們每一個都迫切傳福音,這樣,全教會信徒的量與質才會不斷上升;求天父幫助我們,把這個屬靈的家園建立得美好!

「歡樂聲中的沉思」  褚永華牧師講、洪慕冰姊妹記(2025年9月21日)

經文:馬可福音11:1-11

去年我因頭被撞而需要入院做手術,在經歷這事後更加感到生命在上帝手中,在我們人生階段裡面,如果沒有一兩句上帝的話語去支撐我們渡過困難的時刻生命裡最寶貴的東西竟然對我們毫無作用便枉為基督徒。保羅在使徒行傳17:26節說:「 祂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上帝創造亞當和夏娃,自此以後人類便延存下去,從一個人造出萬族的人,預先安排人們居住的疆界,而生命的長短上帝亦一早安排了;若你的生命有這樣的經文成為你的依據,若你存著這樣的心去讀聖經去理解的話,你會明白詩篇裡所說的:「你出你入,耶和華要保護你,從今時直到永遠。」還有:「白日,太陽必不傷你;夜間,月亮必不害你。」若你跌倒一次、兩次、三次也仍然生存,你便會知道經文的寶貴。上帝又跟我們說:「耶和華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如果我們有上帝的話語成為生命裡的指引,我們在黑暗中便知道前面的路應怎樣走。希望你們信主到這階段,應該都會有一堆的經文成為你們生命的指引。如果你現在還未有,你便要急起直追,讀多點聖經,看到對我們有幫助的經文就要記下來、背起來,之後你們在遇到困難時就能成為你們生命裡的依據。

    今天的經文裡講述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而「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在四本福音書裡均也記載這事情,每本的記述也有不同的上下文,或經文的演繹給我們看到有不同的地方,例如馬可這演繹也很特別,經文裡的情景很平靜,擁戴耶穌的百姓喊著:「和散那!」這歡笑的場面也比在馬太和路加記載的靜。我們看到這經文後就會想,馬可究竟寫這經文想帶給我們什麼訊息呢?

馬可福音由1章到10章記述耶穌差不多一生的事蹟,由11章到16章只有記述耶穌被釘十字架前一星期的事蹟,這是毫不成比例的,我們就會想為何要用這麼多章記載耶穌在最後一週的事蹟。當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百姓喊著:「和散那!」歡呼時,耶穌想的就是上帝差遣祂來就是這目的,就是要上十字架。我們人生在這世界裡,我們都要知道我們是有目的的,我們能信主耶穌,是我們生命裡目的的開始,我們會發現到人生會轉變、觀念亦改變,就如保羅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這個新,讓一個人信了主之後領受到新生命,舊的價值觀念與信了耶穌以後的新價值觀念是完全不同的,我們未信主前只會想到自己的事,當我們信主之後,看到耶穌的生平、耶穌所做的每一件事,降臨世間、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有恩典、有真理,就使別人因祂的原故成為上帝的兒女,耶穌所作的都是為他人的。因此我們信主之後就會懂得分享,知道我們擁有的一切都是上帝給我們的,亦使我們有了新的使命,就是傳揚福音。羅馬書說福音是上帝的大能,為要救一切相信祂的人。所以我們要將我們所認識的、知道的、信服的真理傳揚給別人。

經文裡耶穌對門徒說:「你們往對面村子裏去,一進去的時候,必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那裏,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可以解開,牽來。若有人對你們說:『為甚麼做這事?』你們就說:『主要用牠。』那人必立時讓你們牽來。他們去了,便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門外街道上,就把牠解開。在那裏站著的人,有幾個說:「你們解驢駒做甚麼?」門徒照著耶穌所說的回答,那些人就任憑他們牽去了。」經文裡說了兩次:「主要用牠。」當我們信主之後,我們經歷到上帝要使用我們,我相信我們每個人的位置都不一樣,用我們對上帝的信心與愛心,將我們的信仰在生活中實行出來,讓身邊的人認識主耶穌。當我們在生命中,主說要用我們的時候,我們要憑著主給我們的恩典去做,雖然有時事奉的路很孤單,但主會用作工的果效來彌補我們生命中所失去的。

「先知的申訴」  黃天相博士講、林日麗姊妹記(2025年9月14日)

上帝在耶利米書第一章呼召耶利米時,他已知道自己的工作情況及結果,即猶大人不會回轉,而上帝也會讓猶大亡國,然後猶大人被擄後再回來重建。耶利米面對這個困局有甚麼反應?耶15:1,先知其中一項工作是代求,上帝開始已讓耶利米不用代求,因祂知道災禍必會臨到,故耶利米求上帝「求你記念我,眷顧我」(耶15:15)。記念和眷顧是兩個動詞,上帝會記念人和監察人,如我們作惡,祂也會追討人的罪孽,祂知道我們所做的一切。有些人面對困境時是坦然無懼,有些還未遇見困難時就開始埋怨,這基於我們對上帝的信心,不是在於環境,而是在於與上帝的關係。

耶利米讓上帝去「向逼迫我的人為我報仇;不要向他們忍怒取我的命,要知道我為你的緣故受了凌辱。」(耶15:15)。耶利米知道是上帝掌管一切,在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沒有好結果時,該如何堅持?如果認為重要,我們一定會去做,如不重要就可以隨時放下。耶15:16,耶利米捉緊在上帝面前感受快樂,這是他在遵行上帝吩咐後的反應,安然面對所在的處境。信了主後也會遇到問題,但面對問題的方法和態度應該跟未信主前不一樣,有時要接受自己的無能為力,並學會面對問題。即使無法改變所面臨的問題,耶利米也遵行上帝的說話,「因我是稱為你名下的人」(耶15:16)。我們是否屬上帝,並不單是按自己的感受肯定或否定上帝與我們的關係,而是基於我們平時如何做。

耶15:17,我們的感受不代表一切。面對不如意時的反應,才真正表達我們的信仰。上帝讓耶利米不高興,但這不是情緒的發洩,而是經歷上帝如何憤恨地對著那些猶大人,因先知的其中一個工作是經歷上帝的體會。耶15:18「我的痛苦為何長久不止呢?我的傷痕為何無法醫治、不能痊癒呢?難道你待我有詭詐,像流乾的河道嗎?」這問題在於耶利米與上帝的關係,詭詐是善變和不忠,夏天時沒有雨水,以色列的河道乾了。耶利米問上帝是否待他這樣,捉摸不到。有時我們是否把信仰功利化?

耶15:19,上帝的第一個要求是回轉,面對困境時的質疑,首要是回到上帝那裡,如我們不願意,上帝如何與我們建立正常關係,面對不正常的環境?另外,要分辨甚麼是重要或不重要,才能經歷上帝,代替上帝宣講信息。面對各種處境時,焦點在哪裡?以色列民最後會歸向上帝,國破家亡後他們認為耶利米是真先知,因預言耶路撒冷被毀是真的,他們問耶利米要留在耶路撒冷,還是逃到埃及。昔日城未被攻破時,耶利米讓以色列民順從,被擄後上帝會施行拯救。在懲罰臨到後,耶利米讓他們留在耶路撒冷,因懲罰已完成,只需回轉上帝。如逃難到埃及,他們要面對另一場災禍。 耶15:20,這在第一章上帝呼召耶利米時也講過,重要是耶利米是否相信。不是環境的惡劣來決定事奉的價值,先知如何面對問題成為我們的學習。耶15:21,耶利米承擔上帝所呼召他做的事,上帝會與他同在,面對困境。

「久病得醫治」  梁清恒博士講、曾卓謙弟兄記(2025年9月7日)

經文:約翰福音5:1-18

今天的講道經文為約翰福音5章1-18節,記載耶穌在畢士大池旁邊醫治癱子的神蹟。在四福音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耶穌醫治神蹟的記載,究竟作者們想表達和教導我們甚麼呢?今天的經文背景是發生在一個節期,地點是畢士大的池子。在這段經文中可以看到三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耶穌在畢士大池旁邊醫治好病了38年的人,第二個場景是那位病人被猶太人指責犯安息日,第三個場景是病人與耶穌再之相遇並展開對話。

這段經文藏了幾個細節,第一就是第1節和第14節同樣出現的那句「這事以後」,這裡顯示記述時間的隔開,即是耶穌是隔了一段時間再見到病人。第二是經文沒有記載那位病人患了甚麼病,但從經文所說他病了38年,可見他病得很嚴重。第三是8節耶穌叫那位病人拿起褥子走,以病人剛痊癒的身體狀況理應不能拿起,但耶穌叫他拿走,證明耶穌已經完全醫治了病人,是神蹟的醫治。第四是猶太人指責那個病人在安息日拿褥子是不合法,他們其實是憎恨和打算謀害耶穌,因為耶穌稱上帝為父。第五是14節所說的「他已經痊癒了,不要再犯罪,免得你的遭遇更壞」。耶穌想他反思甚麼是罪和提醒他不要犯罪。

在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有2個思考的地方。第一是病人好像不想痊癒,我們會否好像那個病人不想受到耶穌的醫治和恩典?耶穌醫治了這個人的重病,這個人應該好奇耶穌是誰,但是他沒有。今次醫治他的,即那位有能力施行神蹟的主耶穌。如果他知道,他一定想更加了解主耶穌。他差點失去得到醫治的機會,但耶穌最後醫治了他。我們清楚耶穌基督的能力嗎?如果耶穌想扭轉我們的生命、一切,我們會給他改造嗎?我們心中有很多改不掉的壞習慣,當耶穌問你想不想改變,我們會想嗎?我們不可以拒絕。我們清楚耶穌能改變我們,所以要接受和用行動回應衪。當我們想改變,就不可以繼續之前的生活和觀念,聖靈會提醒和引導我們。所以我們要珍惜上帝給我們改變的轉機。

第二是我們要珍惜耶穌給我們的醫治。神蹟扭轉了病人的生命,但沒有扭轉他的想法。這個病人被猶太人質疑因為耶穌的原故犯了上帝的安息日,但安息日是上帝設立,他應該好好反駁這班猶太人。之後他有另一個機會接觸耶穌,但是沒有跟隨耶穌,反而跟猶太人報告他的行縱,也無視上帝的教導。如果我們是病人,我們應該怎樣做?作者記載這個病人的故事,想提醒我們不要好像這個病人,要好好記錄上帝的拯救和恩典。得到恩典後要好好記住和正確回應,不要成為忘恩之人。今年有幸到土耳其事奉,認識了不同神學老師,在學院也承擔更多職位。回望上帝的恩典,我們要好好記住主恩。每次有新的機會事奉和學習,都是上帝的能力和恩典。我們要好好預備事奉和分享,捉緊上帝的恩典。

耶穌透過不同的方法教導我們成長,賜了很多恩典給我們。我們不要忽視這些恩典,要清楚知道這些恩典是十分寶貴,盼望我們不要成為忘恩的人,要透過耶穌基督給我們的改變,在生活見證上帝,阿們!

「我有為基督定界線嗎?」  劉惠珠牧師講、洪慕冰姊妹記(2025年8月24日)

經文:腓立比書3:1-11

今天的講題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看,一是我們是否有為自己定界線,甚麼是可以和不可以做的,二是我們是否有限制基督的作為。

腓2:5-8節是講基督的形象,12-30節講腓立比信徒的故事,保羅提到他們向來都是順服的,腓立比教會是保羅第一間建立的外邦信徒教會,他們立志實行上帝的話,無可指責。腓3章是保羅講自己的故事,他是猶太教徒,出世第八天就受割禮,割禮代表孩子是屬於耶和華,他是純種的猶太人。在守律法方面,他是法利賽人,無可指責,法利賽人是猶太教的其中一個派別,非常嚴謹。在熱心方面,當時猶太教是反對人跟從耶穌,當時猶太教的領袖都是反對基督,故保羅當時逼迫基督徒。

保羅提醒我們要提防那些「狗」,提防作惡的人,提防那些自行割損的人。猶太教徒聽過真理後,轉信耶穌,而這些人是領袖,在教會仍是德高望重,保羅提醒我們要提防這班血統純正、跟隨基督、地位超凡的人。腓1:27-28,保羅提醒當時的腓立比信徒,行事為人要與基督的福音相稱,不要怕威嚇,要有為基督受苦的心志。當時羅馬帝國的宗教背景是對君王效忠,進行帝王崇拜和祭祠,但已接受猶太教割禮的信徒獲得豁免。當時的猶太教基督徒領袖教導外邦信徒行割禮,有了割禮的記號,確定基督徒身份,但這違背保羅先前的教導,因保羅教導外邦信徒不用行割禮,而是因信稱義。如果外邦人不行割禮,遭受批評不團結,同時面對羅馬政權威嚇,因不參與祭祠,可能面對牢獄之苦,這就是保羅於腓立比書第1章所提到的威嚇。

很多人可能會把循理會(Free Methodist Church)與循道衛理混淆,循理會於1860年成立,至今已165周年。Free這個字可以指自由或免費,創會者為羅伯茲牧師。羅伯茲牧師當時是循道衛理會,教會面對拮据,經濟缺乏時,不少教會有「買位」制度,增加收入,猶如戲院買票,但他認為不符合教會的核心價值,故反對,另外也為解放在奴隸制下的黑奴,但不獲教會接納,故他創立循理會。

我們的不同取向會有不同的結果。如保羅寫腓立比書,腓立比書為其中一個監獄書信,當時的猶太教領袖認為如行了割禮可以幸免於難,但保羅講我們能夠為基督受苦是於我們有益,我們如何在這兩者中取捨?今天的信徒只相信上帝會給我們永生,卻不肯定上帝會在信仰掙扎中出手,腓立比信徒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腓3:3,保羅講真正的信徒不是身體受了割禮的人,而是靠着上帝的靈敬拜,以基督耶穌為我們所誇耀的,為我們成就救恩。有時我們會跟基督說自己的能力有限,但基督的能力勝過我們的限制。我們不要為主定界線,因上帝在我們生命裡所造就的事多於我們所想所求。

「安居神家」 陸幸泉牧師講、洪慕冰姊妹記(2025年8月17日)

經文:詩篇84篇

今天的經文第4節最尾有兩個細字括著「細拉」,而在第8節結尾亦同樣括著「細拉」二字,究竟「細拉」是什麼意思呢?「細拉」就像我們音樂裡的休止符,這篇經文是很有規則的,在經文裡有四個字出現了三次,就是「便為有福」,剛好將經文分開三段講解,第1-4節是居在神家的便為有福;第5-8節是嚮往神家的也便為有福;最後的就是倚靠神的便為有福。
一、居在神家的便為有福
第1-4節說:「萬軍之耶和華啊,你的居所何等可愛!我羨慕渴想耶和華的院宇;我的心腸,我的肉體向永生上帝呼籲(歡呼)。萬軍之耶和華─我的王,我的 上帝啊,在你祭壇那裏,麻雀為自己找著房屋,燕子為自己找著菢雛之窩。如此住在你殿中的便為有福!他們仍要讚美你。」今天誰住在耶和華的殿中?就是你和我。今天我們在耶和華的殿裏敬拜祂便為有福。在以前耶路撒冷的錫安山頂起了聖殿,當時的猶太人要走上三千呎的高山才能到達聖殿,他們在山上逗留七天,每天也敬拜上帝,這是一個福氣,能夠住在殿中便更有福了。
二、嚮往神家的便為有福
第5-8節說:「靠你有力量、心中想往錫安大道的,這人便為有福!他們經過「流淚谷」,叫這谷變為泉源之地;並有秋雨之福蓋滿了全谷。他們行走,力上加力,各人到錫安朝見上帝。耶和華─萬軍之上帝啊,求你聽我的禱告!雅各的上帝啊,求你留心聽!」猶太人辛苦往返聖殿,途中還會遇到賊人,但他們這麼辛苦也覺得有福,因為他們就算經過「流淚谷」都變為泉源之地,又有秋雨之福蓋滿了全谷,所以他們越走便越有力,亦相信來到聖殿禱告必蒙垂聽,所以嚮往也是一種福氣。

三、倚靠上帝的便為有福
第9-12節說:「上帝啊,你是我們的盾牌;求你垂顧觀看你受膏者的面!在你的院宇住一日,勝似在別處住千日;寧可在我上帝殿中看門,不願住在惡人的帳棚裏。因為耶和華─上帝是日頭,是盾牌,要賜下恩惠和榮耀。祂未嘗留下一樣好處不給那些行動正直的人。萬軍之耶和華啊,倚靠你的人便為有福!」因為上帝是我們的盾牌、我們的日頭,祂是賜福與我們的上帝。當我們這樣渴慕來親近、倚靠祂的時候,我們便會蒙福。

「豐盛的家園」 古學賢牧師講(2025年8月10日)

經文:以弗所書1:15-23

基督徒有兩個家園,一個是肉身的家庭,一個是上帝的家園。弗1:15-16節提到,保羅聽到以弗所教會「信從主耶穌,親愛眾聖徒」,這兩方面已經非常之不簡單,保羅就為他們不住的感謝上帝。

  •  賜智慧和啟示的聖靈 17節

弗1:17節,智慧的意思,是指能夠明白上帝深奧事情的智慧;而啟示的意思就是揭開。「心中的眼睛」需要先被聖靈光照,才能夠「真知道」上帝。「真知道」原意是「充份的認識」;若我們真是充份認識上帝,就會發現屬靈的事一點都不簡单、不抽象,而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  上帝恩召的盼望  18節上

弗1:18節,我們對屬靈的事,必須依靠聖靈才能够明白得透徹。上帝的恩召使我們由一個使上帝發怒的人變成上帝所喜愛的兒女;信徒受呼召的「盼望」是非常豐富的,包括身體的改變、永恆的賞賜、將來必定與基督一同作王等等。因為有這些盼望,我們對上帝的信心就更加堅定不移。其次,弗3:18節,保羅亦祈求以弗所信徒能夠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在這個被罪惡所污染的世界裡面,我們知道有很多不公平、不完美的事,就算你怎樣努力也改變不了。但是我們不需要灰心失望,因為我們的一生都是在上帝的手裡,祂愛我們,祂知道甚麼對我們是最好。

  •  上帝榮耀的家園  18節

弗1:18節下,「祂在聖徒中得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基業就是產業的意思,申4:20節,「耶和華將你們從埃及領出來,脫離鐵爐,要特作自己產業的子民,像今日一樣。」原來,被上帝拯救的以色列人就是上帝的產業。到了今天,上帝的產業包括了你和我,就是主耶穌用寶血買贖回来的萬國萬民。上帝以人作的產業,而且在祂的眼中看我們為寶貴,這樣真是令人難以想像。上帝的家園大有榮耀,我們只有靠著聖靈的光照,才可以稍為一開眼界。

  •  上帝浩大的能力  19-23節

弗1:19-21節,死亡是人類最大,並且是不可能解決的困難,但上帝的大能使基督戰勝死亡。保羅祈求上帝,叫以弗所信徒「可以看得見」,上帝要運行在他們身上的能力,是如何的浩大。弟兄姊妹,今日我們能夠脫離罪惡和永遠的死亡,就是靠著這個浩大的能力。這個大能不單只使基督從死裡復活,這個大能亦都使基督坐在上帝寶座右邊,使基督超過萬有。弗1:22-23節,上帝使基督成為宇宙的元首,基督亦都是教會的頭,「教會是祂的身體」。主耶穌拯救你和我之後,没有立刻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就是要給全世界的人透過教會,透過我們看見基督。上帝要藉著教會,上帝的家園,使祂的榮耀得著稱讚。

「基督徒人生大事」 吳宗文牧師講、曾卓謙弟兄記(2025年8月3日)

經文:猶大書20-21

之前講道說過基督徒的人生有三大目標:榮神、益人、盡己。首先是榮神,我們的生命是上帝所造的,所以我們要榮耀我們的上帝:我們的主,我們的上帝,你是配得榮耀、尊貴,權柄的;因為你創造了萬物,並且萬物是因你的旨意被創造而有的(啟4:11)。第二是益人,我們要愛世人如上帝愛世人一樣:無論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處,乃要求別人的益處(林前10:24)。第三是盡己: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是理所當然的(羅12:1)。

基督徒在臨終時有三大反思(提後4:7節) 。第一, 美好的仗打過了嗎?生活當中,我們經常遇到很多罪惡和誘惑,需要禱告困綁撒但和克服私慾,也需要聖靈和弟兄姊妹互相提醒, 我們有做了嗎?第二,當跑的路跑盡了嗎?基督徒需要追求上帝的成聖之路,不是追求名利的世俗道路。在追求成聖之路上也需要堅守,不受誘惑離開,是需要堅忍的,我們有做到了嗎?第三,所信的道守住了嗎?聖經有很多道理其實是很清楚易明的,我們要守住這個普遍的屬靈之路。在現今末世,有很多敗壞生命的價值觀正在影響我們,我們需要拋棄。在啟示錄中,作者指責當時的教會出現很多問題,受世界的價值觀所影響,所以我們不可以被這些價值觀和假先知改變對上帝的信心,更要將上帝的恩賜發揮出來。

要達至以上說的榮神益人盡已和不在臨終反思中後悔,我們可以每天行七聖事。第一是為己為人,隨時多方禱告操練: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警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弗6:18)。第二是背誦金句,整天默念:我將你的話藏在心裹,免得我得罪你(詩119:11)。我們可以每天抄寫一章聖經,或把看到有意思的經文抄寫下來做成小本子。第三是靈閱,我們要學習偉人,心被恩感:王聽見律法書上的話,便撕裂衣服/那夜王睡不著覺,就吩咐人取歷史來,念給他聽(王下22:11/斯6:1)。我們可以多讀屬靈書藉,例如荒漠金泉,當作增長靈命的維他命和雞精。

第四是奉獻,我們要每天養成為上帝儲蓄金錢,並且獻上為上帝事工所需: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瑪3:10)。第五是分享,我們需要有團契生活,信徒間要有好的團契交通,不可停止聚會: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來10:25)。第六是日行一善、施愛於人: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箴3:27)。我們寧可虧蝕,也好過錯過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的機會,要找機會好好造就人。最後是見證,我們要把握機會傳福音,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中,把福音的種子撒在未信的人身上: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提後4:2)。盼望以上的經文能作為好的提醒,讓大家在真道上好好建立自己,做到榮神益人盡己,在上帝的國度裡得到更多益處,阿們!

「一起上山迎見主」 彭偉業傳道講(2025年7月27日)

經文:路加福音9:28-36

培育事工是教會永續發展的根基。感恩,我們教會是一間重視培育事工的教會,我們盡量維持為每個級別和年齡層的信徒提供合適的主日學。今天,讓我們從經文裡學習和思想培育事工發展的方向和意義。

這段登山變象的經文在28節開始,聖經作者期望讀者注意到八天之前發生過的事情:耶穌問門徒「我是誰?」,彼得確認耶穌是「上帝所立的基督」,耶穌說明基督必須受苦和受死,而門徒必須捨己,背起十字架跟從祂。經文接著登山變象事件,是刻意的佈局,耶穌教徒門徒的延續。可惜,彼得三人看見耶穌登山變象和榮光,以及摩西和以利亞出現之後,打算為他們搭三個棚,期望把榮光留住,讓世人上山來敬拜他們,這樣違反基督需要為世人受苦和受死的使命。在當時,他們並不明白基督的使命,和門徒在世上的使命,這事件讓我們聯想到今天培育事工的三重提醒。

一、人不能靠自己明白上帝。

耶穌多次教導門徒,也用不同的形式,但門徒始終不明白基督真正身份的意義,接受不到一位受苦受死的基督。事實上,人是不能倚靠自己能力去認識上帝。我們舉行主日學做教導,學生表面上認識聖經內容,卻是未理解真正基督的使命。認識基督,不單只是理性上的認識,還包括「捨己」,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主。個人理性上的認知,需要與行動的結合,兩者緊扣。人要去到為信仰「捨己」的階段,絕對不是靠人的作為可以做到,而是經歷主在他生命中的工作。

二、主必定引導人去認識祂。

儘管我們不能靠自己的能力去認識主,但是吊詭的是,主是會不厭其煩,三番四次地引導我們去認識祂。我們再觀察彼得的一生。最初的時候,主耶穌沒有因為彼得多次教而不善而放棄他。彼得在晚年的時候,終於不再是那個「不知道所說的是什麼」的彼得。在主復活,升天,聖靈降臨。彼得自己真正知道了基督是誰,甘願步主的後塵,踏上受苦之路。晚年被羅馬政府捉拿囚禁,到釘在十字架上。

主耶穌被釘之後,彼得重拾打魚的工作,復活的主來到海邊再次找他,三次問他你愛我嗎,重新肯定他。主升天之後,差派聖靈與他們同在,時刻引導他們。彼得最終認識主耶穌,背起十字架跟隨主。彼得的改變,完全是三一上帝的工作。

在一個人一生當中,認識和知道主是有不同的階段和深度。由最初從頭腦理性上的認識,漸漸融入生命,轉化為使命,願意背起十字架,為主捨己。這些轉變需要一個過程,是主主動地不斷地在人的生命上工作。

三、一起上山迎見主。

培育事工的角色就好像,與信徒一起上山迎見主。我們被呼召參與培育事工的,要明白真正的培育者是三一上帝自己,所有參與培育事奉的工作者都是同行者。

我們教會的培育事工,堅持為不同年級和程度的信徒,舉行各種主日學、查經班、信仰探討、團契查經、門徒訓練的聚會,教導他們明白聖經,學做門徒,目的是要陪同他們經歷主耶穌。我們要認定三一上帝自己引導人認識祂,他們的生命有沒有被塑造,取決於他們有沒有在生命歷程中親自經歷主的帶領。我們培育工作者,只是同行者。我們的責任,是要塑造適切的場景,創造條件,讓信徒親自經歷主。這種情況,就好像我們陪伴大家一起上山去面見主耶穌,跟隨主耶穌。在他們人生的信仰歷程裏面,與他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