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水思源同謝恩」張福民牧師講、洪慕冰姊妹記(2024年11月24日)

經文:歷代志下 6:1-17節

今天的人們是無情無義、忘情忘義的,但我們從聖經裏看到,教會應該是有歷史的,當我們數算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上帝的恩典是很豐富的。教會的歷史是很重要的,從開始到現在,感謝主,我們閩南堂歷史很齊全。在本會立會的時候是在一個非常困難的時期,以前的香港閩南堂還需借用墳場來聚會,無論如何,已經86年了,當年建堂的弟兄姊妹們愛主的心是可以証明的。今天我們飲水思源,我們是否有這動機呢?

在歷代志上17章說:「大衛住在自己宮中,對先知拿單說:『看哪,我住在香柏木的宮中,耶和華的約櫃反在幔子裏。』拿單對大衛說:『你可以照你的心意而行,因為上帝與你同在。』當夜,上帝的話臨到拿單,說:『你去告訴我僕人大衛,說耶和華如此說:『你不可建造殿宇給我居住。自從我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直到今日,我未曾住過殿宇,乃從這會幕到那會幕,從這帳幕到那帳幕。凡我同以色列人所走的地方,我何曾向以色列的一個士師,就是我吩咐牧養我民的說:你為何不給我建造香柏木的殿宇呢?』現在你要告訴我僕人大衛,說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我從羊圈中將你召來,叫你不再跟從羊群,立你作我民以色列的君。』」上帝領以色列人從埃及到迦南,在西奈山頒布十誡,然後造了約櫃,將十誡和發芽的杖放在約櫃裏,這表示上帝的揀選、上帝的應許、及與上帝同在。但很多時候當以色列人打仗時,甚至把約櫃抬出,他們不是倚靠上帝,他們是想藉著約櫃來幫助他們,結果約櫃被非利士人搶走了。一個代表與上帝同在的約櫃,被非利士人搶去,上帝會怎樣想呢?上帝的子民為何會這樣呢?感謝主,上帝用奇妙的方法,令非利士人將約櫃恭恭敬敬地送回來。而大衛在經歷了許多苦難後,住在香柏木的宮中,享受著上帝的恩典,在這時候便想起上帝的約櫃,他有意為上帝建造聖殿,因他體會到無人能體會的,從來沒有人為上帝預備聖殿,但上帝不要大衛幫祂造聖殿,而是要大衛的兒子造,於是應許了大衛許多許多的福氣。大衛的心很感動,因他只是想著為上帝建聖殿,但上帝已明白他的心意,還應許他、賜福給他的子孫。但大衛仍然不放棄,他為聖殿預備好一切材料,奉獻一切金銀財寶去召集領袖、族長,叫他們為著聖殿來奉獻,呼召所有的民眾一起為聖殿努力,大衛預備好一切,待兒子為上帝建造聖殿。

大衛只是微小家中一個微小的人,上帝竟揀選了他,又揀選他的兒子為祂建聖殿,弟兄姊妹們,今天我們處在平安裏面,我們有想到上帝的事嗎?有想到教會的需要嗎?有想到上帝給我們的使命嗎?大家在上帝的恩典裏,要同心敬拜上帝,讓基督徒的生命彼此會合。耶穌基督臨離世的時候,祂給我們一個命令就是彼此相愛,並不斷禱告,求上帝賜給我們合而為一的心。今天我們坐在這裡,有沒有彼此相愛呢?我們有合而為一嗎?我們有否給魔鬼留地步呢?在今天混亂的社會裡,魔鬼破壞教會,不是從外面攻進來,而是從裡面引起事端,所以我們要彼此相愛,合而為一,求主幫助我們。

彭偉業傳道-「公義的苗裔」(2024年12月1日)

今天踏入12了月份,進入傳統禮儀教會的將臨期,其意義是讓信徒紀念和預備耶穌基督的降生,同時也提醒信徒們期待基督的再臨。耶利米書23章5至6節: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要給大衛興起一個公義的苗裔;他必掌王權,行事有智慧,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義。在他的日子,猶大必得救,以色列也安然居住。他的名必稱為『耶和華─我們的義』。經文預言了耶穌基督的降生,祂就是公義的苗裔,是上帝所應許的大衛的後裔。祂來到這個世界,為要施行公平和公義,拯救我們脫離罪惡和死亡,帶給我們真正的平安與盼望。

今天也是我們教會的洗禮日,是一班初信者見證自己信仰的重要日子。洗禮是一個神聖的儀式,是我們與基督同死同埋同復活的象徵,見證我們的舊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架,罪過已經被赦免,成為新造的人,在主所賜予的平安和盼望之下,開展一段新的人生旅程。這也提醒我們,必須繼續勉勵我們的親友,邀請他們來參加教會的聚會,聽聞福音的信息,並且在聖靈的引導下,作出信主的決定、受洗,領受公義的苗裔帶給我們的真正平安,把這福氣傳給更多人,更多我們所關愛的人。

「接納不設限」古學賢牧師講(2024年12月1日)

經文:路19:1-10

一. 主耶穌進耶利哥

    路19:1-2節,「耶穌進了耶利哥,正經過的時候,有一個人名叫撒該,作稅吏長,是個財主。」耶利哥城是巴勒斯坦最重要的稅收中心之一,羅馬人將這裡出產的椰棗與香油銷售到世界各地。羅馬政府設定每個地區繳稅的數目,至於怎樣收稅,就由稅吏長決定。稅吏長為政府承包地方稅收,實際是用重稅,強加於猶太同胞身上。撒該口袋裡充滿百姓的血汗錢,猶太人對他非常憎恨,認為他是賣國賊。撒該沒有真正的朋友,沒有人接納與關懷,他的人生是極之孤單。路19:3-4節,撒該「要看看耶穌是怎樣的人」,他聽過主耶穌的事蹟,他也想知道主耶穌為何會被稱為「大衛的子孫」,即是彌賽亞(救世主)。另外,撒該亦應該聽過,主耶穌不嫌棄與罪人交往,也呼召稅吏馬太作門徒。撒該雖然高高在上,卻被所有人厭棄,他希望有朝一日能「看看耶穌」。就在這天,主耶穌來到探訪耶利哥城,驅使撒該不顧一切走入人群中看主耶穌。

二. 主耶穌看見撒該

    路19:5節,主耶穌在桑樹下,像朋友般向撒該打招呼,還說要住在他家裡。第6-7節,「他就急忙下來,歡歡喜喜的接待耶穌。眾人看見,都私下議論說:『祂竟到罪人家裡去住宿。』」當時的猶太人至少認為主耶穌是眾人所盼望的領袖,但祂竟然要去撒該這個所有猶太人都厭惡的人家裡,令到所有在場的人都非常不滿和憤怒!其實主耶穌的目的就是向他宣告,上帝為他所預備的救恩。

三. 罪人變聖徒

當撒該接待主耶穌到他家裡,很可能撒該問了主耶穌很多問題,而主耶穌不單回答撒該一切的疑問,並會讓撒該知道:「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節)。撒該雖然是臭名遠播,但主耶穌沒有因此鄙視他,反而用愛接納他。就是這份愛,震撼了撒該的心靈,生命因而改變。撒該與主耶穌詳談之後,撒該就從他的座位站起來,對主耶穌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生命的轉變是一個神蹟!主耶穌的愛觸動撒該的心,他感受到主耶穌對他完全的接納。

撒該知道(出22:1節)的「四倍賠償法」,在遇見主耶穌之後,他願意遵守上帝的律法,甚至超越律法的要求,將一半財產賙濟窮人!有些人總是認為某些人不應該得到上帝的救恩,但主耶穌溫柔的行動給我們知道,我們不應該對任何人感到絕望。路19:9節,主耶穌宣告:「今天救恩到了這家,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猶太人認為撒該這樣的千古罪人,不配得「亞伯拉罕子孫」這個身份。但主不是要消滅罪人,乃是救人脫離罪;撒該得救不是因為他的行為,而是因為他的信心。人看為失喪的,正是主來要尋找的。上帝不忍心見我們滅亡。有人說,你們的福音太廉價了,都不用付出代價的!錯了,是你和我都付不起救贖的代價(詩49:6-9節);救恩的代價是上帝的獨生子耶穌基督,為我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弗2:4-10)。心理學家羅傑斯(Carl Ransom Rogers):「人心最大的需求,就是能夠被他人『無條件的接納與包容』。」愛是深深的理解、接納和尊重。願我們靠著主的恩典,在這冷漠的世界裡面,建立成為一個彼此接納的群體。

古學賢牧師-「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2024年12月8日)

耶穌基督降生前七百多年,先知以賽亞預告:「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祂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賽9:6節)。主耶穌是上帝所賜的禮物,祂是全人類的盼望!

 「奇妙策士」:主耶穌最「奇妙」之處是「道成肉身」,祂是百分之百的上帝,同時是百分之百的人。主耶穌要救我們脫離世上腐敗、庸俗的生活,使我們得到釋放。「策士」即現代所稱的顧問或專業輔導。我們做重大決定時, 例如買保險、升學和就業, 都想參考專家的意見。主耶穌是人生的專業輔導,祂能救我們脫離「愚昧」的生活。        

「全能的上帝」:來1:2-3節指出,祂「創造諸世界……常用祂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主耶穌能平靜風和海、使死人復活,是大有能力的上帝!今天我們心目中的主耶穌是怎樣的呢?我們很容易將自己投射在祂身上,自己做不到的,就覺得主耶穌也做不到。腓力斯寫了一本書,名叫<你信的上帝太小了>,因許多基督徒的信仰太狹窄,不能應付時代的挑戰。其實,在看起來絕望的地方,主耶穌來了就帶來盼望。我們藉著禱告,依靠這位全能的上帝,就可以在人生各種試驗中得勝。願主耶穌帶領我們面對人生一切困境,得著盼望與平安。

「愛到底」彭偉業傳道講(2024年11月17日)

經文:約翰福音13:1-17節

如果有一天教會舉辦了一個洗腳活動,要求所有弟兄姊妹互相洗腳,大家會否願意參加呢?可能,洗腳代表了「認識基督,作主忠僕」的最佳形態。基督教經常講及愛心和服侍,但給人最大挑戰的,是哪些我們認為「愛唔落」的人,我們如何能夠學主耶穌那樣,能夠做到「愛到底」呢?

耶穌的洗腳不符合當時的文化習俗

當時的文化背景裡,洗腳主要有三個作用:衛生、禮貌和潔淨,但耶穌的洗腳是不合乎常規的。第一,不是為衛生:耶穌和門徒已經坐在飯枱預備吃飯,耶穌在第四節忽然間起身要為門徒洗腳,如果真是為了衛生,洗腳應該是在坐飯枱之前完成。第二,不是為禮貌:耶穌作為他們的領袖,為門徒洗腳不合符身份,洗腳應該由最卑賤的僕人做,甚至自己家人也不可以做。第三,不是為了潔淨:如果洗腳是為了潔淨程序,耶穌應該除了洗腳之外,還要洗他們的手和頭,耶穌卻在第十節說:「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這不符律法的潔淨程序。所以,當時的門徒不能明白主耶穌的用意為何!

屬於主的自己人

13章第一節,「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祂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耶穌知道自己將要離世歸父,在臨別之際,祂為這次「離開」作預備,要向「世間屬自己的人」告別。這是一群屬於主,與主親近的人,是主所愛的「自己人」。第八節,耶穌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洗腳是表達一種關係,只有與耶穌有關係親密的人,只有自己人,才有份參與這次耶穌的告別。

耶穌要成為奴僕來服事門徒,是要打破一般人心裏的尊卑概念,打破等級輩份的隔閡,使他們能夠互相成為肢體。原本是非我族類,或者地位懸殊的人,現在都成為「自己人,與主有份」。「作主忠僕」所服侍的,固然是指主耶穌,但也包括屬於主的自己人,因為服侍自己人,用愛心服侍在我們身邊的肢體,就相當於服侍主耶穌。服侍的重點並不在於個人的捨己精神,而是在於我們之間這種「自己人」的關係。

教會内每一個成員,無論老年、成人、青年、少年、兒童,都是屬於主的自己人。在教會裏面,我們會遇到很多與自己十分不相似的人,我們不可能熟悉教會內每一個人,但是在教會內是會感覺到一種微妙的關係,因為這是「自己人」的關係。甚至有一些曾經與自己發生矛盾的人,矛盾的根源,是因為人的本性是會各持己見,十分重視事情的對與錯,但在這一切對與錯爭拗的背後,仍然有種超越邏輯的關係,就是自己人的關係,這種關係不會因為爭拗而消失。

要為自己人愛到底

在13章1節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宣告」,就是:「祂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我們從兩個維度去理解什麼是「底」:第一是「時間」,耶穌愛屬於祂的自己人,這種愛是沒有時間盡頭,這種愛超越愛情、親情、友情;祂犧牲自己,為屬於祂的自己人建立一種永恆的親密關係。第二是「愛的程度」,是「去到盡、沒有底線、毫無保留」的愛。重點不是如何去愛,如何去表達,如何給予多些愛,而是愛的對象,只要他是自己人,無論這個是什麼人,是如何好抑或何差勁的人,都會沒有底線地愛。就好像主耶穌明明知道猶大會出賣祂,但祂依然為他洗腳,依然愛猶大愛到底,依然當他是「自己人」。

愛到底是沒有選擇

「愛到底」是指在愛的對象上是沒有時限、沒有界限。我們必須接受,去服侍別人是沒有選擇的。上帝要我們服侍人,其實也不由得我們去選擇。不管對方是什麼人,有些人是如何差勁,如何壞都好,我們都要愛到底。有時會因此覺得好難受,因為自己接納不到對方,又或者對方完全不了解自己的付出。但是,耶穌就是一個無條件接納人的榜樣。

不少教會的經驗告訴我們,接受被人服侍,被人去愛和關心是很困難的!可能腳代表了人最不光彩的地方,當人暴露自己的弱點和軟弱時,就會感到很不安和懼怕。所以人需要接受自己的軟弱,接受別人的服侍和愛。第八節,耶穌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耶穌告訴彼得,如果你不肯被祂洗,就與祂無分,不能成為主的自己人。這段經文再深一層意思是:彼得必須有這次被服侍的經歷,才能夠體會自己是如何被接納、被愛,這樣他才懂得去接納、去愛別人。

先被愛,才能愛

我們必須要首先領受從上帝而來的愛和接納,得著上帝無條件的肯定,然後才能夠真正地擁抱自己,放下自己,並且為了這份愛而付出,甚至去接納一些自己不能夠接納的人。如果一個人還未曾被上帝的愛和接納所肯定,未曾真實地領受到自己是被愛的,這樣的人是十分困難持續地付出愛心,也十分困難真正地做到捨己。

所以,洗腳成為了門徒接納愛和服侍,從而學懂真正謙卑的重要時刻。最後耶穌也要求門徒跟祂這樣做,耶穌在第15節吩咐門徒:「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耶穌亦藉著洗腳,要給今天的我們知道:我們首先自己要經歷上帝完全的愛和接納,才能實踐對別人的愛和接納,成為自己人,愛到底地,去接納和服侍別人。

最後,耶穌對當時的門徒說,也對今天的我們說:「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第17節)

古學賢牧師-「你被召作明燈」(2024年11月24日)

主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8:12節)。祂也說:「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5:16節)。

我們蒙召作明燈,為主發光,因為現今的世代黑暗,充滿詭詐和引誘。光能驅除黑暗,使人看清前路,消除恐懼,帶來朝氣、溫暖和盼望,也幫助人分辨事物的好壞……在光裏面有無限的影響力。我們雖然不是真光,但我們要將主的生命彰顯出來。當我們清楚自己被召的身份,生活時刻像明燈,就能成為別人的祝福。

弟兄姊妹,別人能在你身上看見主的光嗎?你的家人看出你信主後有改變,以及你的生命不斷在成長嗎?我們當效法主耶穌的溫柔、寬恕、忍耐,以離惡行善,追求和睦 (參彼前3:11節),作為我們的生活方式。 每一個主內肢體都發光,教會就能成為明亮的燈臺。今天是建堂65週年,創會86週年,願我們各人都在家中、職場、教會和社區中,為主發光。

「不可能的祢」古學賢牧師講(2024年11月10日)

經文:約翰福音6:1-15節

一. 許多人因神蹟跟隨主

約6:1節,「這事」就是第5章所記載,主耶穌在畢士大池醫好一個病了三十八年的人。約6:2節,許多人因神蹟跟隨主,不過他們並非尋求上帝的真理。神蹟可以吸引很多跟從者,但神蹟不能使人得救,信靠主耶穌才能得到救恩。約6:3節,主耶穌向群眾講道,太14:15節告訴我們,那時天將晚了,而那裡是野地。主耶穌就放下教導工作,要幫他們解決晚餐的問題。

二.   主訓練門徒

約6:5-6節,四本福音記載主耶穌發出超過一百個問題,有的是考驗門徒,也有的是刺激思想。約6:7節,「二十兩銀子」即是二百個銀錢;當時一般工人一日的工資約為一個銀錢。腓力的反應非常理性,他估計用二十兩銀子買餅,也只能叫每個人食一點;而即使他們夠錢,又可以往何處買餅呢?腓力根據過去的經驗,他的答案是「不可能」!

約6:9節,安得烈對主耶穌說:「在這裡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看來安得烈對主耶穌有信心,但很快他就自打嘴巴,說:「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甚麼呢?」意思是這一點食物能夠滿足這麼多人的需要嗎?不過,安得烈雖然有懷疑,但仍願意帶這個小朋友來到主面前。而小朋友將五餅二魚交出來的時候,主耶穌欣然接納。約6:6節講得很清楚,「祂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主耶穌並非不知怎樣做,祂是要訓練門徒。

弟兄姊妹,當你看見哪兒有需要,你可以禱告,可以參與,也可以奉獻。

當日安得烈從一個小朋友得到五餅二魚,今日主耶穌所要的,是「你與我已經擁有的」。餅和魚不是貴重的食物,但主耶穌沒有輕看,而是要使用它們。奉獻五餅二魚的是個小朋友,他看來微不足道,結果一個不顯眼的人成為最關鍵的人。

三.   不可能的主

當日有多少群眾?太14:21節,「除了婦女孩子,約有五千。」若連婦女、長者與小朋友一併計算,起碼萬多二萬人!約6:11節,「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就分給……」神蹟就在主耶穌分發的時候發生,餅和魚在主耶穌的手裡,愈分愈多。小孩子將五餅二魚交給主,主耶穌就使有限的成為無限,使不可能的變成可能。餅和魚不斷增加,竟能餵飽接近二萬人!        五餅二魚是很有限,但一經獻在主耶穌手裡面,就產生超過你所想所求的後果。上帝可以用我們奉獻出來的「五餅二魚」餵飽無數人!奉獻的效果絕非我們能預計到的。透過「五餅二魚」的神蹟,主耶穌要我們檢視我們所有的,將它們交給主耶穌,祂能成就大事。弟兄姊妹,將你的有限放在主耶穌的手裡面,上帝豐盛榮耀的恩典就能彰顯出來。主的大能必要超越你的不可能!盡心將自己的恩賜獻給主,必定看見上帝凡事都能!

彭偉業傳道-「不能停下來」(2024年11月17日)

現代人的生活繁忙程度,可以去到「極致」來形容。在我接觸的一些年青人中,尤其是哪些很有責任和奮鬥心的,甚至是一些成年人,他們都能讓我清晰地感受到:他們明白自己的社會角色和責任,抱有遠大的理想,並為這而一直奮鬥。他們不會浪費任何的空餘時間,去兼職、上各類課程,參與各類活動、義工、比賽、講座,不斷去擴闊社交圈。他們流行一句座右銘:「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可惜,他們對教會生活的態度,卻放在可有可無的位置。 這讓我想起一段經文,路加福音10章41至42節:「耶穌回答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在當時的文化價值觀來看,馬大是值得讚賞的,因為當時的人認為,人應該在廚房服侍、接待客人,反而馬利亞選擇停下來專心聽耶穌講道,這是會引起別人的爭議和反對。耶穌溫柔地提醒馬大,她要從固化的社會角色中釋放出來,她需要懂得從屬天的角度去看自己、看別人和看世界。說穿了,就是什麼才是最重要?是個人的屬靈生命成長,還是順應世界的要求,以及滿足自己的成就感呢?我們要學的,就是要懂得按照上帝透過聖經所教導的方式,來過我們在地上的生活。如果我們為世上繁忙的事而不能停下來,不肯抽時間去親近上帝,這可能會獲得世界的好處,但最後失去自己的靈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界裏迷失人生的方向,不知生命最終意義為何!弟兄姊妹,我們必須為此警惕,「要停下來」!

「檢視生命,追求至寶」屈偉豪博士講、曾卓謙弟兄記(2024年11月3日)

經文:創世記4:1-16

現時很多人覺得,出街沒有帶電話會是最糟糕的事情。如果沒有帶銀包,我們可以用電話溝通和付款,但是沒有帶電話我們甚麼都做不了。甚麼對我們基督徒的人生最為重要? 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是最重要的,要擁抱和珍惜這段關係。今次所選擇的經文是各位很熟悉,記載該隱和亞伯的故事,當中的核心提醒是我們要以上帝的關係為最緊要。當時獻祭的供物是以工作的範疇來提供給耶和華,耶和華對兩個供物有不同的反應,祂看中了亞伯的祭物。聖經沒有明確指出祂為什麼看中亞伯的祭物,有學者指出上帝喜歡牲畜、含油脂的供物,但我不認同,唯一所看到的是亞伯獻上的是頭生的供物,好像在伯特利神學院中,很多畢業的同學都會把第一份薪金奉獻給上帝,獻上最好的給祂。

    經文提到由於上帝不看中該隱的供物,他非常憤怒,動了殺機打算殺掉阿伯。他沒有在意和重視耶和華,只是顧及到自己。如果我們真的重視耶和華,我們會聽上帝的說話和教導,更加不會像該隱欺騙上帝。在世俗中,我們會追求名利、面子、稱讚,好像會用面書和美圖軟件吸引別人注意和榮辱來贏取別人認同。在教會生活和事奉中,我們會以別人的認同和得到利益而作為事奉動機目的嗎? 我們不可以只為了眼前利益,忽視和欺騙上帝,核心追求不是得到基督。

    我們亦要反省上帝在我們心中的位置。該隱的著眼點不是上帝,如果他著眼耶和華,他不會變臉和欺騙上帝。難道一句說話就能夠欺騙上帝? 如果我們深信幾句說話就能欺騙上帝,那就是非常不對的事情。猶大書1章21節提到: 「保守自己常在上帝的愛中、仰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憐憫、直到永生」。我們要保守和上帝的親密關係才是對信仰的真正追求。我們作為罪人,但是耶和華會等我們悔改,就像祂在等待該隱悔改一樣。只可惜,該隱沒有悔改,所以耶和華沒有看中他的供物。我們可以看到祂是先看重人再看重供物,所以祂是看重人的本質再看他的供物是甚麼,由此看出祂是看重我們與祂的關係。

    我們的上帝是安慰人的上帝,該隱指責上帝但是上帝苦口婆心勸他悔改。上帝不喜歡不義和罪,祂不想我們陷在罪中,也不想我們因罪而死亡。祂想我們回轉悔改,知道自己過錯,所以我們要擁抱上帝,得到美好祝福。只可惜,我們在經文中看不到該隱悔改,他看重個人安危和刑罰。他只看到生命困境而不見主面,但是上帝顧念和保守他。在15節提到他保護該隱,免得他受害,因為祂希望該隱回轉,就像所多瑪和蛾摩拉的故事一樣。當耶和華要滅城時,羅得顧念他在所多瑪和蛾摩拉的人和財物,祂都派了天使拉住他們走。耶和華明白我們的軟弱,但祂都顧念和幫助我們,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便是很好的例子。

    16節提到耶和華為該隱做了保護的記號,我們也清楚上帝給我們的恩典和印記嗎? 耶穌基督為我們的罪釘十架就是最好的恩典印記和祝福,就算我們叛逆,上帝都一樣愛我們、像耶穌為我們犧牲。上年我去了葡萄牙旅行,到達一個小鎮時,發現有一間教堂,門前有條柱名為羞辱之柱。這條柱是綁住犯法的人並受鞭打之刑,他的名字也會被刻在柱上。如果我們的名字被該在柱上,會怎樣渡過每一天?但是,耶穌基督承擔了我們的罪,其實被罰的應該是我們。

    今天,我們要有對上帝追求的心,要緊記有恩典的印記,這也是對我們基督徒非常重要的核心。我們要從該隱身上學到功課,不可以欺騙上帝,也要緊記上帝會安慰和保守我們。所以,我們需要每天擁抱和上帝的關係,不可以離棄祂,阿們!

古學賢牧師-「請你用牙線清潔牙縫!」(2024年11月10日)

多年前,我因牙痛就醫。那位牙醫是我老相識,他說:「你的牙齒蛀了,沒辦法,只能拔掉。古牧師,請你每天用牙線清潔牙縫,免得食物殘渣藏在牙縫內,讓細菌繁殖,侵蝕鈣質導致蛀牙。」可惜我沒有把他的建議記在心上,回到家中,仍然只是刷牙就算了,沒有使用牙線。不久,牙齦出血、牙痛等情況又出現。牙醫再次為我脫牙,又苦口婆心勸我每天用牙線。我笑口多謝他提醒,但回家之後,每個月我只用一兩次牙線;結果,這十多年間我已經脫了五隻牙齒。今天我悔改了,現在每天都用牙線。

弟兄姊妹,你知道古代的以色列人有多頑梗嗎?先知們多次多方提醒他們,但以色列人一直「隨從自己頑梗的惡心去行」,他們「犯罪作孽,又隨從別神」;他們為偶像築壇,其數目「與耶路撒冷街道的數目相等」(耶11:8、10、13節)。先知們不斷呼籲他們離開詭詐悖逆的路,轉而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但百姓仍然對上帝冷漠無情,頑梗不聽,終於在公元前586年亡國被擄。

上帝是滿有恩典憐憫的,一旦我們回轉歸正,上帝必帶領我們度過困境,扭轉人生的局面。頑梗是因為驕傲和自我中心,願每一位上帝的子民察驗自己的心,常存溫柔順服的心與主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