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dmin 的所有文章

「立己於真道」 古學賢牧師講(2025年3月16日)

經文:來4:12-13

希伯來書3章7節開始,到4章11節,作者引用以色列人的歷史作例證,提到以色列人雖然已經在迦南定居,仍得不到安息;這是因為以色列人硬著心,不聽上帝的話。

.   活潑有功效的真道

幾千年來,聖經受過無數次的挑戰和攻擊;許多遵行聖經的人受到嚴刑逼害,但他們仍然堅守上帝的道。聖經是最經得起考驗的。

截至2024年12月,世界上最暢銷的書:1.《聖經》,超過50億冊;2.《毛主席語錄》,超過 9億冊;3.《哈利波特》,超過 6億冊;4.《新華字典》,約 5.67億冊;5.《雞皮疙瘩》,約 4億冊;6.《雙城記》;超過 2億冊……至於譯本方面,威克理夫國際聯會2024年報告,超過3756種語言已經有聖經譯本。2023年世界上被翻譯為最多語言的書籍:1.《聖經》,3756種語言(2024年);2.《小王子》,380種語言;3.《皮諾丘歷險記》,260種語言;4.《道德經》,250種語言;5.《共產黨宣言》,200種語言;6.《愛麗絲夢遊仙境》,174種語言……

來4:12節上,「上帝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活潑,意思是充滿活力,突顯出不是死板呆滯的規條,而是與生活息息相關,歷久常新,適切每一個時代的需要,永不過時。世界上過去的事物差不多都已經衰殘或不存在、過期或失去效用。在某個聚會裡,余德淳博士告訴我們,他在理工大學教輔導時,每個暑假將超過15年的期刊和研究報告丟掉。

來4:12節話,上帝的道第二個特性是有功效的。詩19:7節上,「耶和華的律法全備,能甦醒人心。」當我們的靈性低沉,對屬靈的事麻木的時候,惟有上帝的道能使我們的心靈甦醒。上帝的道可以改變人的生命,使人得著盼望。我們本來對罪的防避意識很低,對上帝漠不關心,甚至公開反對;但上帝的道喚醒我們的良知,打開我們的心眼,叫我們不再被魔鬼欺騙。當我們謙卑領受,上帝的道就在我們生命裡面產生果效。如果沒有聖經真理的提醒,我們的屬靈生命就會愈來愈倒退!唯有聖經真理可以防止我們心靈退化,可以恢復我們心思意念的敏感度。

彼前2:1-2節,「你們……就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上帝的道就是純淨的靈奶,一直建立我們,叫我們因此可以強壯,有能力抵抗罪惡。例如方文聰弟兄,他今年40歲,曾經吸毒、入黑社會,16歲被判入勞教所。之後他經營黃賭毒等偏門生意,很年輕就賺到很多錢。他開酒吧,又做色情行業的大班。方文聰讀過基督教小學,聽過福音。有一晚,在酒吧裡面,方文聰聽到一把聲音,叫他脫離黑暗世界。他相信是上帝呼喚他,之後他返教會聽道,信主之後7年內將黃賭毒完全戒除。後來方文聰蒙召作傳道,他用了8年時間讀神學。他創辦了玻璃海樂團,以聖經取材創作敬拜歌曲,深受歡迎。

.   顯明本相的真道

來4:12節下,作者形容上帝的道比兩刃的劍更鋒利;弗6:17節告訴我們,上帝的道是聖靈的寶劍。來4:12節不是說上帝要將我們的「靈」與「魂」、「骨髓」與「骨節」分開,而是以醫學的術語,來形容上帝的道有極之強的穿透力。上帝的話勝過最先進的儀器,能夠顯出我們身心靈各樣的疾病。今日有AI人工智能、尖端科技和大量學術研究,可惜不單沒有將人類的道德水平提升,相反地,人類已經去到一個道德與人格破產的時代。來4:12節,「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上帝的道要將我們心裡面的感覺和動機,統統整頓妥當。真理使我們得到自由,將我們從內心的監獄裡面釋放出來。

來4:13節,我們所行的每一件事都呈現在上帝面前,人以為最秘密的事都瞞不過祂雙眼。啓1:14節形容耶穌基督的「眼目如同火焰」,我們一切的光景,祂都看得清清楚楚。「那與我們有關係的主」,原文可譯作「那位我們要向祂交帳的主」,審判我們的標準正是聖經!在人面前,我們可以穿著服飾來掩飾自己,但在上帝面前,我們無所遁形,要一五一十承擔自己所做過的一切。

許多信徒心想:「我對真理的認識,都吸收了不少,應該都夠了!」但請大家留意,無論你是少年人、成年人,或長者,每個人的生命都還有很多栽種的空間;你將上帝的話不斷加添在你心裡,除了更新你的心靈之外,還能強化你的生命,直到見主的面。因為當你願意接受上帝的話進入你裡面,真理就會更新你的生命。所以每個人都需要在真理上繼續建立自己,你要認識與經歷上帝的道,你的生命才可以愈來愈像主耶穌。

. 以真道建立自己

今日很少基督徒仔細研究聖經,他們的思想充滿世俗的價值觀;但我們應該有耶穌基督的心思,而這種心思乃是由聖經的真理慢慢建立起來的。請大家每日減少上網、看電視和追劇的時間,要有穩定的靈修與讀經生活。讀經是要用上帝的話來到沖淡世俗的污染,洗滌我們的心靈,使我們可以依循上帝的話而生活。我亦鼓勵大家養成「自己去退修」的文化,藉著默想上帝的話、安靜敬拜,使事奉蒙上帝喜悅,重新得力。弟兄姊妹也可以分享大家在上帝話語或靈修裡的得著,發揮互相關顧的作用。

很多人說:「生活這麼不容易,我們不用人幫已經好了,沒想過要去關顧其他人!」但請你認真記著:當上帝的說話在你生命裡面發生功效,你就不單可以建立自己,還有能力和感動去關顧其他人。申8:3節下,「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裡所出的一切話。」上帝的話使我們得堅固,重新得力,軟弱變為剛強。

求主賜福我們閩南堂,人人喜愛研讀聖經,渴慕親近主,用上帝的話建立自己的生命。

彭偉業傳道-「真自由」(2025年3月23日)

現代人講求自由,自己喜歡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想別人管束,厭倦社會制度以及道德觀念的限制。眾多電視廣告也鼓吹這種個人主義,把「想做就去做」這種思想解放觀念放置在我們的心裏,甚至影響著我們年青的下一代。

說到自由,我們要思想基督信仰如何理解「真自由」。哥林多前書九章19節:「我雖是自由的,無人轄管;然而我甘心作了眾人的僕人,為要多得人。」聖經所講的自由,並不是指沒有約束和隨便的生活。保羅形容自由是不再做罪的奴僕,卻成為了上帝的奴僕(羅 6:12)。「真自由」是我們藉著倚靠主來生活,讓主帶領我們如何活出每一天,接受主的教導和祂話語的約束,以至我們可以過聖潔的生活,脫離罪的枷鎖,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人。我們為了愛,為了更崇高的使命,甘心放下自己「任意而行」的權利,順從真理的指引,所以保羅說成為了眾人的僕人。這是「真自由」的真諦。

要知道,「任意而行」容易變成「任意妄為」,在罪的邊緣裏徘徊穿梭,永遠無法脫離罪的捆綁和鉗制。事實上,在基督話語裏生活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願意我們都成為真正自由的人,將來在上帝的國度裏,無愧地與主相遇、相親。

「凡事長進共建賜福花園」 彭偉業傳道講(2025年3月9日)

經文:歷代志上16:1-15

上次與大家分享了大衛搬運約櫃回耶路撒冷時,遇到烏撒被上帝擊殺的事件,今次將會講述大衛知道自己犯錯之後,如何為上帝獻上最真誠的敬拜。聖經記載了以色列人朝拜上帝的內容,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向君王呈獻自己,另一方面從君王哪裏得到領受。首先以色列人重視呈獻音樂,以色列人載歌載舞,呈獻了一場大匯演,來表達歡樂的氣氛,並且帶有敬畏的心情。

一、獻上貢物

16章1節提到兩種獻祭,燔祭和平安祭。燔祭是要將自己完全獻上,用動物祭牲來代表自己。平安祭象徵與上帝重新和好,以及感恩、還願或自願奉獻,獻祭部分祭牲,剩下部分由獻祭者和家人分享,作為與上帝同享的筵席。敬拜上帝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帶著禮物來到上帝面前獻給上帝。這與「消費文化」和「個人主義」的崇拜觀念截然不同。我們要用一種「獻祭」的概念去思想崇拜。

第四節提到三種事奉(獻祭)「頌揚,稱謝,讚美」。「頌揚」意思是記憶、回顧、複述,「頌揚」上帝就是複述祂的作為,祂對屬於祂子民的拯救行動。我們來到上帝面前「頌揚」,獻上我們禱告的祭,祈求上帝記念我們,承認自己的不足和缺乏,表達全然倚靠的心態,也是敬拜者應有的心態。「稱謝」意思是「承認」,「承認」上帝的偉大和信實,進一步將這些經歷轉化為「感恩或者稱謝」,獻上感恩祭。「讚美」涉及讚美耶和華的本性和作為,要高舉祂,高舉上帝的作為、特性、好處,並且公開的表達出來。敬拜就是在崇拜中獻上這三項獻祭,我們要留意所揀選的詩歌的內容有沒有幫助弟兄姊妹做到這三方面的獻祭。

二、集體意義

崇拜具備很重要的集體意義。第二節,大衛將約櫃迎入耶路撒冷後,先獻上燔祭和平安祭,接著以「祝福」作為整個敬拜行動的高潮。祝福對象是「全體百姓」,這樣強調敬拜的終極目標是上帝的子民一同領受應許。今天崇拜完結時,牧師祝福給予會眾,宣告教會是「蒙福的群體」,是群體合一的見證。

第三節,大衛向群眾分享獻祭完成所剩下的食物,這個「集體分享」的概念很重要。就好像教會舉辦愛筵,有種「肢體間的合一與分享」屬靈含義。第15節,分餅記念「上帝與祂子民的約」。今天,我們透過守聖餐這集體行動,記念新「約」。

聖餐在某種意義上是重複耶穌基督的獻祭,表明我們是靠著祂為我們獻上的祭,來到上帝面前;同飲聖餐的杯,是為耶穌與我們立「約」的血。聖餐就像一項獻祭儀式,有集體行動的意義。

不單止祝福和分餅,從第七節開始,經文是以詩歌的形式,傳揚上帝的作為,記念祂奇妙的事。這些詩歌的作用,也是屬於集體行動的多種形式,一起宣讀上帝的話語、教導和談論。崇拜中的讀經和講道,也是重新講述上帝作為的集體行動。

敬拜是一個集體行動,敬拜不是一個人的事。從聖經裏的教導得知,教會崇拜其實是一種集體獻祭的時刻。我們是同一個「約」之下的群體,在上帝的話語中,我們來到大君王面前領受祂所賜的福氣,一起集體地記念祂的作為。

我們應要存著敬畏的心,反省自己用什麼心態來到上帝面前,祈求這位大君王的恩典,祈求祂接納我們,悅納我們獻上的祭。這才是真正的敬拜。

古學賢牧師-「成為環境的守護者」(2025年3月16日)

日前到外地旅遊觀光,在某景點看到一句標語:「每天為環境做一個貢獻」,即時給自己一個很大的鼓舞:自問確實每天為環境做了些貢獻!多年前我和太太已實行垃圾分類;另外,自2024年2月開始,我們更將家中生果及蔬菜的渣滓、廚餘、一切可磨碎的食材,放在打磨機裏化為糊狀,然後沖入廁所。算起來,我們為堆填區減少了相當多垃圾。

假設上帝將一萬億港元交給全港基督徒管理,相信眾教會即時召開大會,商量如何成為忠心的託管人,善用這筆財富。請問你有沒有留意,詩24:1節:「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而上帝將治理這地、管理各樣活物的責任交託給我們(創1:18節)?這裡的「管理」是指照顧和守護,但人類失責,造成環境破壞及污染、生態危機、氣候不穩、全球暖化、南北極冰雪融化、生態受到危害……現時大地正在呻吟,「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羅8:22節)。

各位天父所愛的兒女,既然我們已蒙委派作大地的受託者,天父上帝是主人,你預備好成為一位環境的貢獻者和守護者嗎?

「凡事長進共建賜福花園」陳明海牧師講、洪慕冰姊妹記(2025年3月2日)

經文:以弗所書4:15-16節

當我知道今年你們教會的主題是「立己顧人、共建家園」,我便想起這教會有一個「賜福花園」很吸引我,因它背後有著故事,教會的成立就像故事一樣是藉著弟兄姊妹,教會不是一座建築物,聖經所指的教會是一班重生得救的基督徒,他們將自己的生命傳遞出去,以至更多失喪的靈魂能夠得到祝福。

    以弗所書4:11-12節說:「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 」基督的身體就是指教會,全篇以弗所書最重要的主題便是上帝的教會,亦是上帝屬靈的家。使徒和先知在以弗所書2:20節說是代表教會的根基,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房角石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整個教會的弟兄姊妹要以基督為一個標準,來到去發展及成長。

另外4:13節說:「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上帝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保羅很清楚知道雖然弟兄姊妹們有不同的背景,但我們有著上帝的話語,令大家在上帝的道上同歸於一,與耶穌基督建立緊密的關係。我們開始信基督的時候就如嬰孩一樣,靠著上帝的話語餵養後便慢慢成長,並得到屬靈的生命,靈性好的基督徒每天也與主同行,就算當我們走錯了路主也能夠教導我們返回正路。耶穌基督最大的使命不是傳福音,最重要的是使萬民作上帝的門徒,就如幫一個剛剛信主的人成為真正的基督徒,以至他能行上帝教導他的真理。而若果基督徒沒有成長,便如4:14節說:「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感謝主,我們今天仍在上帝的家裡、教會當中,全因有主的保守。

    而真正令一個人成長,就要像以弗所書4:15 說:「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 」保羅到最後仍然提醒我們要與耶穌基督保持緊密的關係,便能凡事長進,並用愛心說誠實話。「愛心」是指像上帝無條件的愛,羅馬書5:8節說:「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我們要用上帝給我們的愛一樣去說誠實話。另外,如要教會成長的話,便要從自己做起,當我們與主保持緊密的關係,便能像4:16節說:「 全身都靠祂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求主繼續幫助我們,藉著查考這篇保羅受感動而寫的經文讓我們領受主的道,使我們在主的殿裡一同成長。

彭偉業傳道-「因愛的揀選而珍貴」(2025年3月9日)

以弗所書1章4至5節:「就如上帝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裡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祂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又因愛我們,就按著自己意旨所喜悅的,預定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

上帝「從創立世界以前」就揀選了我們。這意味著,早在時間的起點、宇宙被創造之先,上帝已將我們的名字刻在祂的心上。我們的價值不在於今生的成就、地位或祂人的評價,而是在於那位創造萬有的上帝,竟然在永恆裏已經定意要愛我們!

人通常用成就和貢獻來界定一個人存在的價值。那麼,耶穌生平中最常接觸和親近的人,就是被世人視為沒有價值的人——窮人、妓女、稅吏、病患的、不潔淨的。然而,耶穌看人的價值與世人不同,祂不看外在條件,只看人的內心。

上帝不僅揀選我們,更「預定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1:5)上帝的應許我們成為祂家中的兒女,可以坦然無懼地稱祂為「阿爸父」。這身分永不動搖,因為是「按著祂意旨所喜悅的」。我們藉著上帝的愛,生命變得有價值而珍貴。既然我們知道自己變得珍貴,也應該懂得珍惜這個「兒子的名分」,做好基督徒的本分,領受使命,活出一個豐盛的生命。鼓勵弟兄姊妹從今天起立志,讓自己在明天成為一個更好的基督徒。

古學賢牧師-「私人信仰聚會所?」(2025年3月2日)

主耶穌與門徒吃最後晚餐的時候,祂對門徒說:「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並且要作比這更大的事……」(約14:12節)主耶穌所說「更大的事」指甚麼呢?祂活在地上的時候,甘願受時空限制,像你和我只在一個時間和空間出現;但當主耶穌復活,升上高天的時候,祂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弗4:8節)。從此每一個基督徒各在不同的時空為主作見證,服侍每一個世代,進入每一個群體,融入各種文化及階層,將福音散播全世界,這就是主所講「更大的事」!請問你願否經歷主耶穌這奇妙的應許?  

那一夜,主耶穌也對門徒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4-35)。未信主的人不知道救主已經來到世上,除非看到教會不是「私人信仰聚會所」,而是充滿基督的愛,甚至恩及身邊和社區的人。

請問最近有沒有人向你提及我們教會,或是他們一直覺得教會的存在根本與他們無關?請大家留意:活出主愛,不是「人人」有責,而是「我」有責任!

求主賜下火熱的靈,燃點我們的內心,使我們一同實踐「彼此相愛,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來10:24節)。

「豐盛的生命-敬拜的生命」倫國平牧師講、洪慕冰姊妹記(2025年2月23日)

經文:約翰福音10:1-10

詩班在教會的歷史裡面是不會停下來的,教會不能沒有詩班,詩班不單只是唱歌,唱歌除了是敬拜,也是一個見證。我們敬拜上帝時不單是唱詩歌給祂聽,是要用生命和心去榮耀上帝。如我們一起只是用口說見證,便會不合拍子又不合音,只有音樂這個語言,就能令我們同聲同氣、同心合拍去敬拜上帝。

    耶穌將約翰福音10:1-5節的比喻告訴法利賽人:「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人進羊圈,不從門進去,倒從別處爬進去,那人就是賊,就是強盜。從門進去的,才是羊的牧人。看門的就給祂開門;羊也聽祂的聲音。祂按著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領出來。既放出自己的羊來,就在前頭走,羊也跟著祂,因為認得祂的聲音。羊不跟著生人;因為不認得祂的聲音,必要逃跑。」但法利賽人不明白耶穌甚麼意思,所以耶穌又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我就是羊的門。凡在我以先來的都是賊,是強盜;羊卻不聽祂們。我就是門;凡從我進來的,必然得救,並且出入得草吃。盜賊來,無非要偷竊,殺害,毀壞;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耶穌在這段經文很清楚告訴我們,當我們去跟隨祂的時候,世界也不會放過我們,苦難依然會有,但我們可以放心,因祂已勝過世界,耶穌說的話處處也是為了我們、看顧我們、安慰我們、鼓勵我們。

    另外約翰福音10: 5節:「羊不跟著生人;因為不認得祂的聲音,必要逃跑。」“跟隨”和“跟著”是不同的,“跟隨”是我們順順服服地跟隨上帝,而“跟著”是只跟著祂走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在美國有些電視佈道人叫信徒奉獻越多越得到保佑、而韓國又有些教主叫信徒去賣花,將所賺得的全奉獻給他,如果我們沒有認真跟隨上帝,便很容易被這些盜賊欺騙。而我們除了跟隨上帝,原來我們亦要接待祂,約翰福音1:12說 :「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祂們權柄作 上帝的兒女。」接待是一個關係的開始,我們經常說相信耶穌,但我們的心有否接待祂進去成為生命的救主?而我們接待上帝、得到祂的權柄又是什麼呢?就是當我們遇見困難,我們能以這權柄去祈求上帝拯救我們。如果我們不知道有這權柄,又怎去經歷豐盛的生命呢?

    很多基督徒也對聖經不太了解,我們為何要讀聖經呢?約翰福音5:39-40節:「你們查考聖經(或譯:應當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然而,你們不肯到我這裏來得生命。」聖經就是耶穌的見證,所以我們要怎樣跟隨耶穌,就是要看聖經。讀聖經不是但求心安理得,而是要從中得到教導,去認識耶穌、跟隨耶穌基督,當我們懂得跟隨耶穌基督,就能改變自己的生命,經歷更豐盛的生命。

「共建家園的信心,忍耐,智慧」陳榮超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2025年2月16日)

經文:雅各書1:1-8

教會今年的主題是「立己顧人,共建家園」,今天跟大家分享雅各書1:1-8節。雅1:1-2,雅各寫信問候「散居在各處的十二個支派的人」,「我的弟兄姐妹們,你們遭受各種試煉時,都要認為是大喜樂」。雅各清楚明白這些信徒的處境,故跟他們說堅持不懈的話,讓他們有希望和動力。這班信徒雖是散居,但不會因散居而分散,有凝聚力共建家園。雅各引用猶太人熟悉的詞語十二支派,這有三個意思:一、以色列的王朝,是過去輝煌的驕傲傳統,在以色列人心中這是被上帝揀選子民的身份。雖然沒有像過往歷史的輝煌,但無論在何處,仍是上帝的子民。二、散居還有使命感的意義,以前在耶路撒冷安居樂業,但現在是散居,有上帝子民的使命,雅各提醒他們不要忘記初衷。三、教會是上帝所立的新約子民,共同建立上帝的國度和家園。雅各幫助這群散居的人去迎合上帝的心意,共建上帝的家園。

雅各提到共建家園是一個挑戰和操練,要親身經歷過程,有方向與策略。移居到一個新的地方會有不同的困難,我和太太在加州的三藩市區住了40多年,近一、兩年前決定搬離這熟悉舒適的地方,搬往住在南加州家人的地區,感覺像散居的人,這不是容易的事情。散居帶來心裡的不平安,如語言、文化等都不一樣。我13歲時離開香港移居到不熟悉的美國,回顧過去,因時間太短,沒有太多時間跟朋友道別。移民不是旅行,是信心之旅,沒有往返,心裡的不安在於目的地的模糊,但盼望有個方向,讓我們有動力和信心。

最近我去了印尼,探訪當地一個華人教會,我認識那位牧師已有19年,那牧師朋友離開北京往印尼雅加達開展上帝的工作。那裡也有一群來自北京的年輕人,有些人開了咖啡店,每個咖啡店都是信徒聚會的地方,每間咖啡店大約50多位信徒。過去四年,他們開了15間咖啡店,也開了一個培訓中心,讓信徒一星期五天上課,培訓一年,培養傳道人,然後又開咖啡店。他們在陌生的印尼,建立一個新的屬靈家園。那位牧師朋友於2021年6月曾給我發訊息,表示自己已到印尼,開始事工,雖較艱難,但蒙上帝保守。那裡的人太陌生,語言不通。期後2022年12月,那牧師朋友又發了訊息,上帝大大賜福給他們,那裡已有200人聚會,事工全面展開。2023年5月,他邀請我到印尼見面,我2024年往印尼,與他們交流幾天。本在北京教會的信徒的一家人逐漸遷移到雅加達,立了決心,為了傳揚上帝的訊息,願意在那個地方做主的工作。

2025年1月,那牧師朋友告知我他們計劃招生200人,除了華人,他們也接觸當地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另外,他們也開了一所學校,由小一至高中,校訓是「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不要做糊塗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以弗所書5:16-17) 校訓給信徒清楚的方向。還有,他們於2022年開辦美門聖經學院,有來自中國、非洲、印度、尼泊爾的學生,新建的家園已經超過了舊家。上帝是造新事的上帝,他們有這樣的信心,上帝就會賜福。

共建家園的方向與策略有三個關鍵詞,首先要有「信心」,困難是「試煉」,試煉讓我們更有耐心,更有信心,得到上帝賜的「智慧」。

「試練」是為了尋找方向,「你們遭受各種試煉時,都要認為是大喜樂」,雅各鼓勵他們。他們遇見三方面的試煉:精神上的挑戰大於身體的辛勞,如語言不通、溝通問題;如何決定面前的方向,如教會要改變方向;確定方向是最考驗人的時刻。

到了目的地不等於達到目的,要達到目的需要經歷信心的考驗,當摩西在曠野,民眾向他抱怨,有些要返回埃及,但摩西忍耐不動搖。雖然不知道目的地,但方向清楚,信心生忍耐,忍耐完成信心,相輔相成。建造房屋最辛苦的是地基工作,花了很長時間才給大眾看到。共建家園,但是家園並非花園。前者需要深厚的基礎,經歷誤解、錯誤失敗、心灰意冷等困難,家園的根基慢慢地被建立起來。信心激發熱情,熱情激發更大和更深的信心,才會有不同的果實,然後看見花園。

如缺少智慧,雅各講要求智慧,上帝會賜給我們。智慧是最基本的人生常識,是在上帝面前最應該做的事,有理解能力,聰明行事。有智慧家園的特徵包括常常以信心祈求、運作上資訊透明、誠實正直、言行一致,不三心兩意。不懷疑、不搖擺不定、面向試煉。試煉可以增加信心,因為經歷「試煉」的人有福了,在上帝的國度建立信心,他們會得著從主而來的「信心」和「智慧」,共同建立屬靈家園,榮神益人。

彭偉業傳道-「以愛彼此親近」(2025年2月23日)

雅各書2章8至9節:「經上記著說:『要愛人如己。』你們若全守這至尊的律法才是好的。但你們若按外貌待人,便是犯罪,被律法定為違法的人。」

事實上,在今天的社會環境和俗世的價值觀裏,我們常常不自覺地用眼睛去判斷別人,他們穿什麼衣服、開什麼車、住在哪個社區、有什麼學歷或職位等等,這些世俗的標準成為我們衡量一個人價值的準繩。並且,這種俗世觀念也存在於教會之內。然而,雅各告訴我們,這樣的行為是「按外貌待人」,並且是違背上帝的律法的。上帝看的不是外表,而是內心;祂所看重的是我們是否能以愛彼此相待。

當我們帶著偏見或論斷的眼光看待別人時,其實是在心裡築起了一道牆。這道牆隔離了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也阻礙了我們經歷上帝的恩典。同樣地,當我們帶著偏見和論斷,也很難與別人以愛彼此親近,也就難以「建立家園」了。事實上,耶穌正是因為接納稅吏、妓女、痲瘋病人等被人輕視的群體,才彰顯出祂無條件的愛。

讓我們反思自己是否有過這樣的軟弱:對某些人存有先入為主的看法,甚至暗中批評他們?或者,我們是否曾經因為害怕被拒絕而不敢主動接近一些看似不同於我們的人?聖經教導我們:「要愛人如己。」這是一條至尊的律法,也是我們基督徒生活的核心。讓我們放下(如果有)一切的軟弱和驕傲,敞開心扉,與別人彼此相愛和親近,建立教會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