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牧者的話

鄭淑儀姑娘 -「愛是甚麼?」(2020年07月19日)

《愛、生活與學習》一書的作者利奧‧巴斯卡力為著定義“愛”而做了一項試驗,看看人們對於“愛”的接受度如何?於是他買了好幾打的玫瑰花,站在街口,一支支地分送給過路人。果然,就如同他所預料的,多數人不敢從陌生人的手中接受玫瑰花,意思是不但不敢付出愛,連接受愛也不容易!

「愛」是要用心去接受,是互動相對的; 尤以聖經所描述的愛,Phileo(珍惜之愛):這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深刻友誼,是一種同舟共濟、分享、溝通的友愛。而Agape(犧牲之愛):為人代罪的無價之愛,完全無私無我,不斷付出的大愛,上帝的愛和對人類的愛的表達。 所以「天父的愛」是最高層的愛,是何等的長闊高深,弗三:17∼19「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你們。」願上帝的愛充充滿滿在我們心裡。

彭偉業傳道 -「信徒合一」(2020年07月12日)

曾經有人問:「教會團契的弟兄姊妹之間的關係,與教會外的朋友之間的關係,兩者有什麼分別?」。這兩者中間最重要的分別,是教會團契弟兄之間有基督的同在,而教會外的朋友之間沒有基督同在,這分別就是在於「各人關係中間有沒有基督的結連」。這好像很抽象,其實是真實。

例如教會的弟兄姊妹之間會互相祈禱守望,教外的朋友沒有。教會的弟兄姊妹會以共同學習聖經為生命的指引和目標,教外的朋友沒有。教會內的弟兄姊妹若發生衝突,大家最後能以基督的愛去接納對方,教外的朋友通常一言不合,就終生不相往來。教會內的弟兄姊妹見到對方與自己不同,卻能當大家是一家人互相明白,互相接受,因為基督在我們當中結連,教外的朋友通常會尋找與自己類似的人相伴,不太接納於不同「同溫層」的人。因為教會以基督為首,所以信徒可以合一,外面的人就認出我們是耶穌基督的門徒了。(腓二1-5)

古學賢牧師-「屬上帝的子民」(2020年07月05日)

現時香港的疫情漸趨緩和,教會各樣的活動恢復常態,但因各人過去三個多月已經停慣了聚會,有些弟兄姊妹提出,他們期望傳道同工及屬靈領袖們提供重新得力的方案。這飢餓的呼聲是教會復興的曙光。
    申8:6-7節,「你要謹守耶和華-你上帝的誡命,遵行祂的道,敬畏祂。因為耶和華-你上帝領你進入美地,那地有河,有泉,有源,從山谷中流出水來。」上帝應許以色列人進入迦南美地,並不是因為他們的義行。今天我們運用敏銳的頭腦、勤勞的工作、強健的體魄、良好的人際關係,若沒有了上帝親自的介入,我們一生的努力仍像向空氣打拳,不能成就上帝在我們身上的計劃!請問你是否看重自己屬上帝子民的身份,確信上帝的應許,遵行祂的話?人生勝敗的關鍵在乎你與上帝的關係。

鄭淑儀姑娘 -「人生就是. . . . . .」(2020年06月28日)

看到一句句子寫着:人生就是,昨天越來越多,明天只會「越來越少」!很認同它的意思,昨天越來越多,當人成長後每天生活過一天便少一天。

又有人說: 「清醒時做事,糊塗時讀書,大怒時睡覺,獨處時思考。」當日子逝去了已沒有回頭的,在合宜的情景做適當的事,珍惜上帝所賜下美好的每一天。

傳道書3:1「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及傳道書3:10-11「我見神叫世人勞苦,使他們在其中受經練。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所以我們只管好好地活好每一天,不負上帝所交託的使命,縱然我們人生的明天只會「越來越少」,也不用擔心和懼怕,因為有主同在已經很足夠了。

彭偉業傳道-「讓教會成為教會」(2020年06月21日)

一場社會運動,再加上突如其來的疫症,對於各教會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有些弟兄姊妹開始思想為何要回教會聚會。我們或許在教會聚會了好一段時間,但是否知道甚麼是教會的本質和使命?

要回應這類問題,我們可以藉著神學家的論述,從而開拓我們對教會的理解。引用美國知名神學家侯活士的觀點:我們既是耶穌呼召的信徒群體,要忠心地踐行基督的教訓和真理,帶出十字架的服事與犧牲的生命,活出愛、和平、盼望、寬恕和忍耐,體現基督在世工作的天國使命,彰顯和平的國度,讓教會成為教會。然而,教會的存在並非為改變世界,而是幫助世界知道自身是「世界」──是受罪所扭曲、墮落的,知道自己需要耶穌基督的救贖,這是教會的使命《異類僑居者:有別於世界的信仰群體》。

我們是世上的光,讓我們一起同心合意興旺福音,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對著萬人為祂作見證(徒廿二15)。我們不可停止聚會,就是要同心合意實踐基督的使命。

古學賢牧師-「及時的愛」(2020年06月14日)

下個禮拜是父親節,提醒我們向雙親及家中長輩表達感激之情。上帝吩咐我們:「你要使父母歡喜,使生你的快樂。(箴23:25節)」常言道,人生有太多「來不及的愛」,我們應當珍惜家人,將每一次的相聚看作久別重逢。

向家人表達愛意的方法有很多,例如:1. 付出足夠的陪伴和關注,多傾聽及尊重父母與長輩的感受。2. 善用電話、whatsapp、短訊、小卡等表達對他們的掛念。3. 在他們家中的時候,幫忙做家務,分擔洗碗、掃地、倒垃圾等工作。4. 適當的身體接觸可以提昇親子關係,兒女可以藉牽扶、擁抱、捶背等動作來表達對父母的關懷。5. 留意他們的生日和紀念日,主動為他們慶祝,並送上窩心的禮物。6. 多說欣賞的話,稱讚長輩衣著得體、身壯力健、廚藝了得、見識廣博等。7. 以金錢和物質奉養雙親,使他們在生活上不致缺乏。

鄭淑儀姑娘-「明日歌」(2020年06月07日)

小時候我很愛一首古詩,由錢福<http://www.chinesewords.org/poetry/author-1644.html> 所作的「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這首詩七次提到“明日”,告誡和勸勉人們要牢牢地抓住稍縱即逝的今天,今天能做的事一定要在今天做,不要把任何計畫和希望寄託在未知的明天。今天才是最寶貴的,只有緊緊抓住今天,才能有充實的明天,才能有所作為,有所成就。轉瞬間又踏入一年的一半了,每天也是營營役役地生活,「明日歌」提醒我們要珍惜每一天,若蹉跎歲月,一事無成,悔恨莫及。正如詩篇90:12: 「求你指教 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彭偉業傳道-「苦難的反思」(2020年05月31日)

為何苦難會來臨?自古以來,人一直嘗試為苦難找原因,一些因果報應的理論也因此而生,而且這一類的理論讓一些人深信不疑。例如約伯的三位朋友,將約伯受苦難的原因歸咎為「約伯,必定犯了罪」,即是一種報應神學的論述:人受苦難,全是因為人犯罪得罪上帝,所以要為他所犯的罪得懲罰。然而,約伯故事的結果,是上帝斥責約伯的三個朋友無知、愚妄,及沒有見識(伯四十二7)。

只有上帝才知道人受苦難的原因,對人來說這只可能是一種奧秘,但上帝讓萬事互相效力,成其美善,就如耶穌基督遭受釘十架的苦難,卻為人類帶來拯救罪得赦免,成就救世大功。面對苦難的一刻,我們不能知道其原因為何,但我們卻可與受苦者同行,並關懷支持,深信上帝的恩典是足夠讓信靠祂的人渡過任何困難。

古學賢牧師-「持續成長」(2020年05月24日)

你滿意自己生命的景況嗎?詩篇92篇13-14節說,「他們栽於耶和華的殿中,發旺在我們上帝的院裏。他們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透過上帝的話我們知道,無論到了任何年紀,我們仍當充滿生命力,不斷成長,結出聖靈果子。所以,即使教會的敬拜、團契、主日學、祈禱會、小組等等未能正常舉行,求天父繼續挑旺我們追求成長的心志。

就在這時候,我們的確需要多為自己及教會弟兄姊妹禱告,免得我們成為「慣了停止聚會」的人。聖經真理的栽培必須持之以恆,屬靈生命才能茁壯成長;我很欣賞弟兄姊妹參與網上的主日學和團契查經。我也求上帝賜給我們每人都有一顆禱告的心,常常從心而發讚美上帝,不忘主的恩典,並獻上感恩為祭。又求聖靈光照我們內心深處,使我們曉得求主洗滌心靈的污垢。屬靈成長之路是一生之久,單靠自己的力量無法達致,唯要順服聖靈的引導。

鄭淑儀姑娘-「獻上最好」(2020年05月17日)

古時候,某個國家的公主得了重病,國王便詔告天下,誰若能醫癒公主的病,便可娶她,將來繼承王位。有三個兄弟各懷有一個寶物…老大以魔鏡看到了詔告,老二以魔毯帶三人到了王宮,老三則讓公主吃下了使她痊癒所僅有的蘋果。然而,最後誰能娶到公主呢?國王決定說:「老三是駙馬。」國王接著又說:「老大、老二仍能保有他們的寶物,只有老三將他唯一最好的物獻了出來,不計得失地為他人付出所有的人最為可貴。」

也許我們會認為我們手中所擁有的僅是小小的東西,微不足道,然而,上帝卻能使用它來完成偉大的工程。好像五餅二魚的小孩童,願意獻上僅有和最好的,主耶穌藉此行了神蹟奇事,讓五千人都吃飽了,而且還有剩餘。讓我們也學習小男孩一樣單純的心去「獻上最好」給我們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