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牧者的話

古學賢牧師 - 「人間煙火」(2023年7月16日)

有一個患病的人名叫拉撒路,他的姊姊是馬大和馬利亞(約11:1節)。當拉撒路死的時候,連跟隨主耶穌甚久的馬利亞和馬大都因悲傷而哭透了。主耶穌看見她們哭,並看見與她們一起的猶太人也哭,就心裡悲歎,又甚憂愁;來到拉撒路的墓前,主耶穌也哭了(約11:33-35)。所有在場的人都有哭的理由,唯獨主耶穌沒有,因為祂來就是為要彰顯祂使人復活的大能!有些解經家認為,主耶穌哭是因為人們的小信。

主耶穌哭了,你可以想像這位創造萬物的主宰哭泣是甚麼樣子嗎?主耶穌一生「多受痛苦,常經憂患」(賽53:3節),祂嘗過至親離世的心碎、受撒但試探的掙扎、關係破裂的痛楚、被人藐視的難耐、四處傳道的飄泊、囊中無物的尷尬等等,因此祂可以完全體恤和同情我們。

主耶穌以一個「不吃人間煙火」的模樣來回應拉撒路的死嗎?不,祂哭了,具體地表達對人的憐恤。主耶穌道成肉身,不單要為我們贖罪,祂並且深深地進入我們的苦難。今天當你見到弟兄姊妹失業,經濟拮据,或者他有至親離世,或是意外受傷,或是家庭陷入極大危機……你會像主耶穌一樣悄悄地為他流淚嗎?

彭偉業傳道 - 「廉價的福音」(2023年7月23日)

上禮拜日我們聆聽褚永華牧師的宣講,獲益良多,其中褚牧師提到,我們每星期用兩小時回來教會崇拜聽道,經過一個星期六天之後,我們的腦海裏還有幾多記得上禮拜所說的信息。在大部分弟兄姊妹的心裏,或者認為要保持自己作為基督信徒的身份,需要每一個禮拜日回到教會崇拜。這樣的想法固然正確,然而這樣漸漸地卻把「參與崇拜」成為作為基督徒的最低消費,用最低的資源保持基督徒的身份,確保得救的確據得以維持,安心將來過世後可以去到天家。

上世紀神學家潘霍華提出「廉價的福音」,因為福音是廉價的,只要每人願意相信就可以獲得,所以在現實主義底下的現代人不會太願意為福音付出什麼。撒旦會這樣引誘我們:要作門徒?為主背上十字架?不需要吧!這些似乎沒有需要,因為福音是廉價的。然而,福音的確是免費,但免費不代表廉價,事實上,福音是重價的,上帝知道我們沒有辦法承擔自己的罪責,所以差派祂的兒子為我們償還。福音是免費,但不是廉價,其代價是由耶穌基督為我們付上了,這代價卻是十分之重。福音是免費,我們獲得福音卻是恩典。面對基督為我們得救所付出的重價,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就是要回應,回應上帝的恩典,回應基督的愛。今年教會主題:「認識基督、作主忠僕」,也就是鼓勵弟兄姊妹積極回應上帝,心意更新而變化,這是一生的旅程。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悅;因為到上帝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上帝,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來11:6)甚願我們每一個都能夠放低「最低消費」的心態,回應主是一生的過程,心意更新是一生的經歷。願主祝福我們!

彭偉業傳道 - 「萬物歎息」(2023年7月9日)

以「認識基督、作主忠僕」作為教會主題的今年已經過了一半,相信弟兄姊妹在這信息方面已經得到相當的造就。作為主忠心的僕人,一方面必須建立與主的緊密關係,另一方面需要掌握以神國的角度去辨認世界所發生的事。基督徒需要建立一種天國的視角,去判斷世間萬事的合理性,和倫理意義。
正如最近日本政府將核污染廢水倒入大海,必然污染海洋生物,儘管東南亞沿海各國發聲抗議,日本當局也無動於衷,似乎不再願意投入資源以及科研去解決問題,反而將問題直接轉嫁給全世界。保羅在羅馬書八章22節這樣說:「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這經文的意思是,所有的受造物因為人類的罪惡和叛逆上帝,導致了世界的墮落和苦難,這些苦難就像是受造物在「歎息」,渴望脫離現狀,回歸上帝完美的本意。
當我們認識基督,並且認識基督所要彰顯的上帝國度,我們就會明白「核污水事件」其實是人類罪惡本性所導致的其中之一的例子。在唯利是圖的價值觀之世界下,破壞生態平衡事件不斷地發生:人類的活動如森林砍伐、水源污染和過度捕撈等,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導致物種的滅絕和生態系統的崩潰。我們作為主的僕人,同時也是上帝的受造物,這提醒我們有責任保護和關愛整個創造,努力恢復生態平衡,減輕受造物的苦難。

古學賢牧師 - 「「牠」常在促銷(2023年7月2日)

一位著名的心臟科醫生曾分享一件有趣的事:在一個飯局中,數位心臟科醫生聚首一堂吃大閘蟹,每人至少享用兩隻。席上一位好友詫異地問:「你們不是常勸病人不要進食這類高膽固醇的食物嗎?」其中一位醫生笑著說:「現在我們是為大閘蟹促銷,若不然,怎會有那麼多病人來找我們!」

又有一個故事:有位男士多次聽聞福音總不接受,他說:「我不怕下地獄,反正我許多朋友都會到那裡,我們可以照樣一起玩樂。」後來當他離開世界的時候,使者帶他進入一條漆黑、恐怖、充滿悲痛哀號的通道。那人非常驚恐,大聲對使者說:「我不要來這個鬼地方!我不是聽說,離開世界之後會在陰間和親友相聚嗎?我要到他們那裏。」使者嘆一口氣,說:「你被魔鬼的廣告欺騙了!上帝為魔鬼預備了受刑的地方,在那裡,蟲是不死的,火是不滅的(太25:41節,可9:48節);你為甚麼跟隨牠呢?」 我們每天都會接觸無數的廣告,魔鬼也常利用美麗的謊言促銷,使信牠的人萬劫不復。彼前5:8節下,「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所以,我們必須追求認識上帝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就不會中詭計、受欺騙(參弗4:13-14節)。

彭偉業傳道 - 「自食其果」(2023年6月25日)

不知大家曾否因為做錯了事,結果後果嚴重?相信人生閱歷到了某個階段的弟兄姊妹,總會經歷過「自食其果」的感覺,可能是小事,也可能是大事,然而,無論是好是壞都已經過去。但是,有一些做了錯事的後果,可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災難,改變整個人生的軌跡,甚至由豐盛轉為衰亡。而這些不能挽回的錯事,往往在聖經教導裏曾多次警示和禁止,但人卻往往選擇不願意聽從上帝話語的提醒,導致陷入萬劫不復的景況。

在主前八世紀,猶大王亞哈斯認為亞述國不是他的敵人,乃是可信賴的朋友。當時亞述企圖侵佔以色列和亞蘭的野心昭然若揭,但亞哈斯不肯和與他同宗同族的以色列結盟,與以色列和亞蘭一起共同抵抗亞述。以賽亞書葡萄園之歌(5:24-30)所呈現的是耶和華對猶大的審判,耶和華列出猶大的六個禍哉,驕狂、酗酒、貪污、不行公義、不守上帝的律例、不聽從上帝的訓誨,更加嘲笑上帝(5:19b)。結果,上帝興起一個遠方外邦的國家亞述帝國,發動龐大軍隊,殺害、擄掠他們,全國人民陷入痛苦、絕望當中。亞述於主前732年滅了亞蘭,722年滅了以色列,710年猶大成為了亞述的附庸國。

猶大人民所受的苦,是源於他們的統治者、貴族階層,甚至一般百姓,已經放棄遵了守耶和華的訓誨,結果他們遭受的苦難,可算是自食其果,但他們所面對的這些後果,是無法可以挽回。當天猶大的苦難,也提醒了我們今天應該如何看待上帝話語、聖經的教導,如何警惕自己不要犯上不可挽回的錯誤。

古學賢牧師 - 「不缺席的父親」(2023年6月18日)

現代的父親有機會在產房見證自己兒女的出生,又會餵奶、換尿片、揹嬰兒……這些都是上一代父親少參與的,今日卻成為很多父親的日常生活。在九十年代,有些父親和兒女每天相處、溝通及遊玩總共不多於數分鐘,所以被稱為「六分鐘的父親」;不過,現代父親的形像起了很大的變化,相信是新一代孩童的祝福。

有一個嬰孩名為「永在的父」(賽9:6節),你知道嗎?不錯,是主耶穌。很多人不明白,主耶穌是「聖子」,為甚麼又是「父」?在猶太人的觀念裡,他們把擁有某些事物的人尊稱為父,例如一個大有智慧的人是智慧的父,慣於說謊的魔鬼是說謊之人的父(約8:44節)。歌羅西書1:15-18節說,主耶穌是那不能看見之上帝的像,是在一切被造的以先;萬有都是靠祂造的,祂也是教會全體之首。主耶穌是元始,是從死裡首先復生的,使祂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主耶穌這位「永在的父」超越一切時間,祂是永恆的主,所以祂能叫一切相信祂的人承受永生(約6:47節)。主耶穌願意與人分享祂的永恆,這是上帝賜給人類最大的禮物! 今天是父親節,祝願每位父親得著上帝所賜永生的福氣,並在兒女的成長路上,作「不缺席的父親」。

古學賢牧師 - 「靈程金三角」(2023年6月4日)

反叛是人生命裏罪的根源,沒有人願意順從別人,因為人都是自我中心,活在情慾、悖逆和自私當中。所以,上帝要我們每一個上帝的兒女反過來效法主耶穌基督。

來5:7-9節,「基督在肉體的時候……祂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祂既得以完全,就為凡順從祂的人成了永遠得救的根源。」主耶穌「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從字面來看,我們會誤以為,聖子對天父的順服是逐步從苦難中學來的,直到後來,祂終於成就上帝的旨意。這想法不對,因為主耶穌從降生到公開傳道,祂一直順從天父,實行天父的旨意。主耶穌並不是一步一步學習才肯順服天父。 那麼主耶穌「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這話是甚麼意思?這節經文說祂「學了」,非指吸收一些以前不懂的新知識,而是指祂「親身體驗到了」。當主耶穌真正要面對十字架的時候,祂甘心親嘗這苦難,以具體行動去順從上帝,以致祂能以完全順服的生命來為我們代贖。主耶穌的受苦乃是我們靈命成長的最好榜樣!祂忍受苦難,實踐順從,進到完全的地步。「苦難、順從、完全」,這就是聖經一直以來常常出現的靈程金三角。故此當遇上苦難,我們要思想基督,免得疲倦灰心(來12:3節)。

彭偉業傳道 - 「信心的榜樣」(2023年6月11日)

亞伯拉罕被稱為信心之父究竟是為何原因?當然,我們在創世記看見他願意按照上帝的旨意獻以撒的那一幕,極其驚心動魄,被他對上帝的信心和順服為之震撼。究竟他的信心是如何被建立呢?我們也可以從希伯來書第十一章8至16節的簡短敘述中,看到他的信心是如何被建立。

根據希伯來書記載,亞伯拉罕被蒙召離開吾珥出發去應許之地,但那時候他並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就算按著上帝的指示到了應許之地,他仍然只能作客旅居住在帳棚裏。對於亞伯拉罕來說,他的一生就好像客旅一樣。上帝應許他的子孫夠真正得到應許之地,這是亞伯拉罕在世的時候不能看見的事情,他不介意在有生之年這事沒有成就,而他所做的只為將來建立根基。第十一節:「因著信,撒拉自己雖然已過了生育的年齡,亞伯拉罕也老了,但還能作父親,因為他認為應許他的那位是可信的。」這份信心就好像相信一個已死的人生出子孫,如同天上的星那樣的多。這是撒拉和亞伯拉罕在世的時候看不到的事,但他們依然堅定相信將來會發生。

他們沒有看到應許在他們有生之年實現,只會視自己在世上是客居的,經文強調他們所羨慕的是天上的家鄉,是上帝在天上預備的一座城。(來八13-16)藉著這一個更美的、更令人嚮往的天上的家鄉,他們有能力在世上以堅定的信心去生活。今天我們的信心的來源在哪裏?是否不斷寄望上帝為我們實踐在世上的目的和成就?定還是我們以寄居者的視角看世上的一切,以上帝為我們預備在天上的家鄉為我們信心的根基呢?

彭偉業傳道 - 「偉大的救恩」(2023年5月28日)

今年教會的主題是「認識基督、作主忠僕」,教會帶領大家查考馬可福音,揀選其中幾段重點段落,以「神子」和「權能」的涵義去理解耶穌。事實上,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用「大祭司」的意義去理解耶穌。

希伯來書二章17至18節:「所以,他凡事該與他的弟兄相同,為要在上帝的事上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為百姓的罪獻上挽回祭。他自己既然被試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試探的人。」在舊約時代,祭司的設立是為了代表人向上帝獻上祭物,尤其是贖罪祭,是人祈求上帝赦罪的唯一途徑,所以,祭司是人面向上帝的代表。「祭司」的觀念也用在「耶穌基督」,因著祂為我們的犧牲,把自己作為祭物獻上帝,成為我們的贖罪祭。

這兩節經文指出這位祭司「耶穌基督」是「慈悲」和「忠信」的,慈悲,是指祂對人有仁慈和憐憫,而忠信,是指祂忠於父上帝。因基督對人慈悲,對天父忠信,成為人與上帝之間的中保「大祭司」。這位大祭司成為血肉之軀,與人一樣受苦、受試探,因為祂同人一樣經歷過苦難和試探,所以能夠拯救被試探的人。 耶穌基督救贖我們的方式,是把自己成為祭物,親自獻祭給上帝,完成贖罪挽回祭的要求。我們每人都必經歷試探,偶然被過犯所勝,而基督也像我們曾在肉身受過試探,祂的救恩足以拯救我們。當我們了解這些,我們就會發覺這救恩何其偉大,我們應該如何回應基督的救恩呢?

古學賢牧師 - 「不可叫主耶穌惱怒」(2023年5月21日)

有位年輕母親正幫孩子穿衣服準備到教會上主日學,孩子跑進父母的房間,對還穿著睡衣、懶洋洋地躺在床上的父親說:「爸爸,我要多大才可以像你一樣不用上主日學?」父親被驚嚇就跳起來,說:「我現在就和你一起去教會!」另外有個小女孩很喜歡上主日學,但父母在禮拜日要多睡幾小時,或約親友遊玩,很少帶小女孩上主日學。多年後女孩子長大了,父母也老了。有一天,父母想女兒在主日陪他們回教會,女兒說:「不,我要多睡幾小時,然後和朋友約會。」這句話好像一盆冷水潑在年長的父母身上,他們心中有無限的懊悔。

親愛的弟兄姊妹,你知道嗎?聖經只有幾次記載主耶穌發怒,其中一次在可10:13-16節,「有人帶著小孩子來見耶穌,要耶穌摸他們,門徒便責備那些人。耶穌看見就惱怒,對門徒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於是抱著小孩子,給他們按手,為他們祝福。」

本堂期待已久的幼兒工作在主的恩典下即將展開,閩光幼稚園羅曉茗老師兼任本堂部分時間事工助理,她將於6月開始任教3至6歲幼兒主日學(提摩太班),每月第二個和第四個主日上課,現時有十多名幼稚園學生及其家長報名參加!感謝主,本堂已有幾位肢體協助幼兒及家長事工,求主繼續感動弟兄姊妹擔任助教,參與這討主喜悅之事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