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牧者的話

古學賢牧師-「年終禱文」(2018年12月30日)

仁慈親愛的天父,祢滿有恩典憐憫,感謝祢使我們弟兄姊妹陸續帶領家中長幼信主,又增添兒童及青少年事工的人手。兒童和青少年是教會承先啟後的動力。聖靈啊!祢感動青年及長者事奉態度更加投入,尤其在關顧及兒童主日學的參與上,使人手不足的情況暫得紓緩。感激天父,祢恩待幼稚園的裝修及籌款順利進行,利未學院和教會各項維修蒙祢保守,祢又感動眾肢體為所需費用奉獻。感謝主,職青們的生命更趨成熟,尤其願意奉獻金錢及時間傳福音與訪宣。

主啊,祢知道我們愛祢(約21:15節),但許多時候立志為善由得我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們(羅7:18節),行事為人很多方面未能完全滿足祢的心意,求祢赦免並使我們重新得力,在未來日子紮根聖經,結出聖靈的果子。奉耶穌基督聖名祈求,阿們。

鄭淑儀姑娘-「年終的『心事』」(2018年12月23日)

每年的年终總有許多的「心事」未完成,心中記掛的事應該是重要的,我常常在年终時就想起家人未信主,我的姐姐哥哥大部分是拜偶像的,他們對基督教的認識不多,尤其是當我由老師轉做傳道人,他們也不理解我做傳道的工作,每每在年终家人聚餐時,他們也問問我的工作,告訴他們我在教會的各樣預備等等。

明白到傳福音給家人不是容易的事,但仍要抱有信心和盼望,多祈禱、多守望;最要緊做好自己,讓他們看見我的好行為,等待時間,讓上帝介入當中。

年终的「心事」仍纏繞心頭,記掛他們的得救,相信我的「心事」,也許是其他弟兄姊妹同樣的「心事」,讓我們一起交託賜恩的上帝,早日為我們解決我們的「心事」。正如詩篇 37:5「當將你的事交託耶和華,並倚靠祂,祂就必成全。」

鄭淑儀姑娘-「感恩的心」(2018年12月16日)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是“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的感動;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誠。年終我們各人可有顆“感恩的心”?細數歲首到年终,上帝所賜下許多的恩典。

懂得感恩,才會懂得付出,才會懂得回報。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就會擁有快樂,擁有幸福。感恩是一種生活的方式,它是來自生活的愛和希望。可能未必我們全有恩典,也有經歷攔阻和困難,但我們的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破繭化蝶的勇氣和信念。我們的心靈更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滋養。帖撒羅尼 迦前書5:18「凡事謝恩;因為這是上帝在基督耶穌裡向祢們所定的旨意。」

彭偉業傳道-「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2018年12月9日)

啟示錄一8:「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是昔在、今在、以後永生的全能者」,是具有重要意義的經文。「阿拉法」(Alpha)是希臘文字母的第一個字母。「俄梅戛」(Omega)是希臘文最後一個字母。意即「首與末」和「始與終」,表示耶穌基督是首先萬有的本源,也是末後萬有的歸結。在啟示錄結尾的部分,重述這個主題:「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我是初,我是終,那洗淨自己衣服的有福了」(啟廿二13-14),足以證明耶穌與父上帝同等,並且表明代罪羔羊基督的寶血,能洗淨人一切的罪污。

我們知道耶穌是有憐憫、了解我們,並且幫助我們解決困難,好像我們的知心朋友。然而,我們對主耶穌的認識,也應超越好朋友的階段。耶穌有與父上帝同等的神性和權能,為了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後復活,祂是我們生命的主,祂要求我們遵循祂的話語,作祂的門徒,我們依靠這位創始成終的主,讓我們得著永生。

古學賢牧師-「堂慶感言」(2018年12月2日)

歡欣感謝我們的上帝,祂確實在閩南堂行了大事:弟兄姊妹帶領家人朋友信主、樂意學習真理、重視親近敬拜上帝、追求更美好的肢體生活、殷勤以禱告守望教會、近年前往內地及海外交流訪宣、關心本地社區基層家庭……幼稚園正式開課、與我們親密合作的利未學院也啟航了、附近街坊主動參加聚會……

在發展事工的同時,我們不忘「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上帝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4:12-13節)。

過去八十年教會面對種種的荊棘與困難,然而我們每一位弟兄姊妹都感受到上帝與我們同在,鍛鍊我們專一跟隨祂,使祂的心意成就在我們身上。「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我們就歡喜。」(詩126:3節)

彭偉業傳道-「在一切的事上要有愛」(2018年11月25日)

在我們平時與弟兄姊妹一起事奉上帝的過程中,我們或許會發現每個弟兄姊妹都有與自己不同之處,或者其他人的表現不如自己所想的,又或遇上在性格上相處困難的情況,於是這些問題令自己灰心喪志,因而失去事奉的熱誠,窒礙了事工的發展。

奧爾森的《統一與多元的基督教信仰》一書講解基督教核心教理和各個宗派的教義,解釋各宗派在神學觀點上的差異,而他語重心長的結語非常值得我們反思:在重要的事上要合一,在次要的事上要自由,在一切的事上要有愛。這結語或許可應用在我們與弟兄姊妹合作的場景裡面,在次要的事上我們容許弟兄姊妹各人的不同,在重要的事上我們要放下自己的不同,與眾弟兄姊妹合一,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用愛去面對和處理一切的事。如果我們能夠抱著這樣的視野和態度,我們與弟兄姊妹的事奉是否會不再一樣?

約翰福音十三34:「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

鄭淑儀姑娘-「玫瑰金禧年」(2018年11月18日)

創會八十年堂慶,是「玫瑰金禧年」,「80」是一個漫長的日子,令人嚮往、令人羡慕。古書有云:「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 六十而花甲或耳順,七十古來稀,八九十稱之為「耄耋」。「耄耋」即年紀很大高壽的人。

因為時日漫長,讓我們更珍惜前人所留下的偉業,除了「閩南家」的福建文化有獨有的特色外,還有廣東文化的交融,滙聚一起發揚基督主內一家的合作精神,因為在耶穌裡我們是一家人 ,從今直到永永遠遠 。

所以在未來的歲月中,我們並肩攜手為基督的國度再進展新的一頁,為未來的日子更為主的大使命出力,邁向更多的十年二十年,誠心所願。

鄭淑儀姑娘-「滿招損,謙受益」(2018年10月21日)

古語說:「滿招損,謙受益」驕傲自滿,會無意中招受損害,謙虛謹慎無形中使自己受益。且謙虛可使心平靜,不妄求。聖經也常提及謙卑;其中箴 18:12「 敗壞之先、人心驕傲。尊榮以前、必有謙卑。」所謂的謙虛,是我們能夠真正的放下身段,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需要努力的地方還很多。

美國總統富蘭克林曾提出以十三項美德來完善自己的人格修養,使自己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方面臻於完美。十三項美德是:「節制、寡言、秩序、儉樸、勤勞、誠懇、意志、公平、中庸、清潔、寧靜、貞節、謙虛」我們窮一生的學習,未必做到全備十三項美德,但也要有進步的空間,讓我們彼此提醒,邁向進步的新一頁。

彭偉業傳道-「以生命影響生命」(2018年11月11日)

今次柬埔寨的訪宣令我們每位隊員都有深刻的感受。我們看見上帝已在柬埔寨施行祂的救恩,祂差派宣教士到當地,讓人民得到福音的好處。宣教士所付出的無私奉獻,感動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叫我們切實地尋求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呼召和託付,也燃起我們事奉上帝的心志。閩南堂的訪宣隊隊員之間不單有默契、謙卑及委身,同時也體現了甚麼才是無私的奉獻,同心服侍一班與我們文化截然不同的群體。我們在事前出謀獻策,積極地投入討論,務求做足預備。或許在實際的情況和預算有變,靠著上帝加給各人的智慧和力量,我們大都能夠立刻作出應變、妥善的安排。

我特別享受每晚的分享會,每個人都能夠真誠地分享,反思每日在生命中的得著。在我看到每位隊員為這次訪宣所寫的分享時,體會各人的生命有再進一步的成長,實在感謝上帝!今次有幸能參與帶領訪宣的服侍,見證我們教會團隊的合一,我心裡實在非常感恩。盼望我們以這種服侍的心志,同樣實踐在教會各樣的事工上,以生命影響生命,那麼我們的教會就必得著復興了!

古學賢牧師-「創造與拯救的大能」(2018年11月4日)

上禮拜五晚,閩南小組一行十二人從教會出發到佐敦谷公園戶外靈修,沿途我們觀看天父創造的美麗奇工,舉頭望見一輪明月,並有星星閃耀天際。 正如羅馬書1章20節所說的,「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

在涼亭唱詩頌讚之後,組長分派靈修資料,各人分散去獨自靈修和默想。二十多分鐘後眾人再次聚集,彼此分享在經文中的領受,跟著分三組祈禱。在我組內一位弟兄心中早有感動,要引領他的好友接受耶穌。我們先將福音向那朋友複述一遍,他表示願意認罪悔改,接受耶穌進他心裡。於是弟兄領他開聲禱告決志信主。感謝上帝,當天晚上我們不但見到祂創造的大能,並經歷到祂拯救的大能!團友們都恭賀這位初信者,各人心中有說不盡的感恩與喜樂。主耶穌告訴我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路15:7節)。願榮耀歸與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