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牧者的話

古學賢牧師-「請問你是否困倦愁煩?」(2024年7月7日)

人生命的價值是創造我們的主所賦予的,故此我們在基督裡,認識上帝是最基要的,這樣我們的價值在基督裡才能得著肯定。不過大部分人一生拼搏,在世上勞苦愁煩,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有存在的價值,要人另眼相看。不少信主的人也有這種心態,因此常常活在焦慮之中。

主耶穌在世上的時候,祂被人出賣,遇難時被至親的人撇棄,含冤受屈,手腳被釘,肉體和心靈傷痛的感受非筆墨所能形容。祂愛你到一個地步,願意傾出寶血為你犧牲。主耶穌完全明白甚麼是人生的憂愁和痛苦,所以祂呼喚我們,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太11:28-29)。這是我們最需要得著的應許。

弟兄姊妹,主耶穌的軛是容易的,祂的擔子是輕省的(太11:30)。我們未必能一次過將內心所有的苦毒、嫉恨、憂慮都放下,但要學習一步一步將重擔交託給主;有主耶穌恩領,我們輕輕鬆鬆與主同行,這是一生最美的祝福!

彭偉業傳道-「五餅二魚的小孩」(2024年6月30日)

五餅二魚是聖經中最重要的神蹟,在四本福音書中都有記載。《馬太福音》14:13-21,《馬可福音》6:30-44,《路加福音》9:10-17,《約翰福音》6:1-14。當我們閱讀這故事的時候,通常會立刻感到主耶穌偉大的供應,祂的恩典是何其的豐富,但我們很少留意那個提供五個餅和兩條魚的小孩,其實這小孩的角色是非常的重要。

當門徒為了如何餵飽這麼多人感到困惑,在群眾裏尋問何人帶備食物,只有那小孩將僅有的五餅二魚交給耶穌。難道在五千人群眾中,只有僅僅一個小孩帶有食物?當門徒向耶穌說只得那五餅二魚,就說明了的確只有這位小孩願意奉獻自己所有。就是因為這小孩有一顆純潔而樂於分享的心,只懂得順服上帝的旨意,即使他不會明白祂的計劃。孩子將食物交給耶穌,完全是出於對耶穌的信心,相信耶穌能夠使用這些分享來做美好的事情,他不會再想是否能夠給自己吃飽。一個孩子的分享行動,最終餵飽了五千人,這展示了分享的巨大影響力。犧牲並不意味著損失,而是成就更大的美好。

讓我們都能夠學效五餅二魚的小孩,成為祝福別人的行動者。不去計較別人做什麼,只為耶穌基督而把自己擺上,成為活祭,讓上帝藉著我們的奉獻成就更大的美事。

古學賢牧師-「預備主的道,修直祂的路」(2024年6月23日)

每當君主出巡,必有先鋒走在他面前,宣告君主駕臨。本堂將於10月13日舉行佈道會,誰來為主耶穌這位天國君王作先鋒呢?現時已過六月中,佈道會的籌備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我們同來為自己及親朋禱告:

  • 願天父幫助我們的同事、親友和鄰居剛硬的心田鬆軟下來,又除去他們內心的荊棘和雜草,以便我們播種福音的種子;
  • 願弟兄姊妹在生活中把基督美善的生命彰顯出來,吸引未信者追求認識基督;
  • 願我們曉得聆聽親友的心聲,帶領他們到主施恩寶座前得蒙憐恤;
  •  願弟兄姊妹奉獻自己真誠的關愛,友善的態度和適切的幫助,好叫那些對基督教有負面感覺的親友們,一步一步感受到加略山的大愛;

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全能的天父可以在一夜之間叫眾多迷失的同事和親友來到閩南堂嗎?是的,在祂沒有難成的事。但上帝更願意我們每一個屬祂的人作主的先鋒,「預備主的道,修直祂的路」(可1:3節)。

彭偉業傳道-「我也不定你的罪」(2024年6月16日)

最近在成長班有一位年青人分享了一首詩歌,名稱叫「我也不定你的罪」,這首歌令大家深受感動。詩歌創作的靈感來自聖經中耶穌對犯罪婦人的寬恕,上帝無條件地愛和赦免罪人,歌詞寫得深刻而動人,提醒我們無論我們犯了什麼錯,上帝都願意赦免。

《約翰福音》第8章1-11節,耶穌在橄欖山教導群眾時,文士和法利賽人帶來了一位被抓到犯姦淫的婦人,問耶穌是否應該按照律法吩咐把這婦人用石頭打死?耶穌沒有回答,卻彎下腰來用指頭在地上寫字。當人門不停地問耶穌時,他直起腰來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聽見這話的人,從老到少一個一個地離開了,最後只剩下耶穌和那婦人,再沒有人定那婦人的罪,耶穌也不定她的罪,吩咐那婦人以後不要再犯罪,就叫她走了。

這個故事展示了耶穌的憐憫和寬恕,耶穌並沒定那婦人的罪,而是給她悔改的機會。無論我們犯了什麼罪,主必定給予我們悔改更新的機會和盼望,這叫我們作為罪人,心裏卻得安慰和平安。這故事也提醒我們,當我們看見別人有不當行為或犯了任何的罪,我們應該以什麼態度去對待他呢?是責備、藐視、定罪,定還是以愛、寬恕和憐憫的心,鼓勵他去悔改並且更新生命呢?

古學賢牧師-「身體健壯,正如靈魂興盛一樣」(2024年6月9日)

日前與神學院一班畢業同學聯合分享祈禱,說來巧合,其中四成以上的傳道同工曾遇危疾,蒙主醫治才得存活。大家一同分析箇中因素,發現皆因忽略健康管理的重要。

相信大部分基督徒忙於工作,加上教會的事奉,就缺少體能鍛鍊,沒有想到「有健康的身體才能為主獻上美好事奉的祭」。因此,作為一個愛主的兒女,當將你的身體 (聖靈的殿) 適當地管理,以致可以在我們的身子上榮耀上帝。既然上帝將身體賜給我們,我們有責任把它保養顧惜。讀經、禱告及靈修固然最重要,約翰三書2節提醒我們,身體健壯與靈魂興盛都是必須的。

過去我的身體也很軟弱,我以過來人的身份,鼓勵大家設定自己具體又可行的目標,或諮詢專業人士例如醫生、護士、營養師、健身教練或物理治療師的意見,設立一個「全人健康」的生活模式。請留意:有病不是罪,但揮霍健康、糟蹋身體是得罪上帝。祝願每一位弟兄姊妹身心靈同樣健康興盛。

彭偉業傳道-「智慧人的結局」(2024年6月2日)

張福民牧師在上主日為我們分享了「智慧人的父親」的信息,智慧人是所羅門,而智慧人的父親就是大衛。大衛一生謙卑順服於上帝,雖然生命上有瑕疵,但他向上帝認罪悔改,始終得到上的喜悅,但他的兒子卻不是。

所羅門王雖然在年輕時向上帝求得智慧,並用這智慧為國家帶來了繁榮與和平,但是他在晚年時期的行為,卻明顯違背了對上帝的敬畏與命令。所羅門的多妃之政策,尤其是娶了許多外邦公主為妻,這不僅違反了上帝對以色列君王的訓示:要避免娶外邦女子,以免她們使王的心偏向其他神。所羅門自以為自己有智慧,卻容許外邦妃嬪修建高地,讓她們可以在那裡敬拜自己的神,這樣引入了偶像崇拜的元素到以色列之中,直接導致了所羅門心中對上帝的獨一地位被侵蝕。

所羅門王豐富的財富和崇高的地位,這也使他產生了自滿和自負。隨著時間的推移,所羅門可能逐漸忘記了是上帝給予他所有的智慧和財富。他開始依靠自己的理解和力量,而不是像當初那樣依靠上帝的引導。這些行為引起了上帝的不悅,預言了國家的分裂和衰落。這提醒了我們,無論是個人還是一個國家,不論多麼智慧或強大,都應該謙卑地行在上帝的旨意中,遵守祂的命令,避免偏離信仰的正道。

「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 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祂,祂必指引你的路。不要自以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箴3:5-7)

古學賢牧師-「人以為正的路」(2024年5月26日)

在人生不同的階段裡,誰能夠避免迷茫呢?有人在求學的道路上感到困惑;有人在愛情的漩渦中受傷;有人貪圖快速致富而誤入歧途;有人因為經濟不景氣和債務纏身而陷入深淵;有人即使環境優越,也會不斷與周圍人比較,導致自己陷入困境。有些人或順或逆,都陷入失落之中!在當下這個時代,「迷茫」已經成為最為普遍的現象。

    於是,有些人欲擺脫迷茫,就選擇過著正直的生活,靠自己的努力做好事,在各方面寬容待人。他們認為只要走在道德和慈善的路上,就是義人應該走的路。然而箴14:12節提醒我們說:「有一條路,人以為正,至終成為死亡之路。」箴16:25節也再次強調這句話,顯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真理。原來當人忽視自己的罪惡,不尋求上帝的寬恕時,結果只能是走向滅亡。各位,不論你是青少年、成年人或長者,身壯力健或有長期病患,你是否確知自己正走在永生的路上呢?

    一個駕駛者遇見前無去路,只需將軚盤擰多幾轉,就可以再往前行。但請留意,人生只有一次,永生之路只有一條。約14:6節,主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祂也說:「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太7:13-14節)。跟隨主耶穌不是一條容易的路,但有主同行,是一條蒙福、通往永生的義路。

彭偉業傳道-「因著信」(2024年5月19日)

最近我和以馬內利團契一起查考了希伯來書第十一章,感到大家都被上帝的話語所激勵,今天也和大家繼續討論這一章的精髓:「什麼是信心?」。可以說,希伯來書第十一章第一節把「信心」作了一個定義:「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信心」就是對未得之事、未來之事、未見之事有把握,這是一種超越客觀現實所限制的認知,是從心而發的一種信任,這也是我們維繫基督信仰最重要的素質。作為基督信徒,我們被呼召去活出信心的見證,不要只尋求憑眼見,因為眼見往往會欺騙我們,而是要憑信仰而行。就算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不確定性,我們要更加堅定我們對上帝承諾的信心,相信祂會帶領我們渡過難關。

希伯來書第十一章列舉了很多聖經人物,他們「因著信」做出了流傳萬世的信心見證:亞伯因著信獻上最好的初生羊,被上帝所喜悅;挪亞因著信建造方舟,儘管被當時世人所恥笑;亞伯拉罕因著信離開家鄉,到未知的地方,也因著信獻上獨生子以撒;摩西因著信,帶領以色列人離開為奴之地埃及……。這些人物都因為信心,成就了影響後世的見證。今天我們教會可否傳承這份「信心」呢?我們相信靈命成長,教會同心同作主工。我們相信教會合一,生命復興。讓我們持續地尋求和回應上帝,讓我們的信仰不斷地在祂的愛中成長,成為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來源。」

古學賢牧師-「快樂的母親」(2024年5月12日)

今天是母親節,每一位母親都為兒女貢獻良多,值得我們表揚。以色列歷史中有不少引人注目的母親,其中一位就是哈拿。撒上1:10-11節記載,哈拿因不能生育,「心裏愁苦,就痛痛哭泣,祈禱耶和華。許願說:『萬軍之耶和華阿,你若……賜我一個兒子,我必使他終身歸與耶和華。』」哈拿向上帝傾心吐意,將自己的憂慮全告訴祂。哈拿以信心禱告之後,面上再不帶愁容了(撒上1:18節)。

上帝為甚麼不使哈拿生育呢?相信這是上帝要使她心中有一個迫切禱告的負擔,並藉著她的禱告,成就上帝的美意。哈拿處身一個混亂的時代, 士師記最後一句說:「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 各人任意而行。」當上帝要扭轉這個局面,祂會興起合用的僕人;哈拿看見上帝家裡的需要,她作出徹底、甘心的奉獻。

撒上1:20節說, 哈拿「生了一個兒子, 給他起名叫撒母耳, 說:『這是我從耶和華那裏求來的。』」撒母耳是一個從禱告而出的生命,他長大後成為一個劃時代上帝的工人。請留意,撒母耳事奉主完全是靠著禱告,猶太詩人都讚頌他,說:「在求告祂名的人中有撒母耳,他們求告耶和華,祂就應允他們」(詩99:6節)。 上帝也將撒母耳和摩西並列,他們都是站在上帝面前代求的人(耶15:1節)。由此可見,撒母耳一生最重要的事奉就是禱告。

哈拿獻上撒母耳之後,蒙上帝眷顧,她就生了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詩113:9節說:「祂使不能生育的婦人安居家中,為多子的樂母。你們要讚美耶和華!」

彭偉業傳道-「叫人知罪的律法」(2024年5月5日)

近期香港立法會正在審議《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草案》。這法案源於幾年前一件令人髮指的案件,一對父母虐待自己的小女兒至死。父母已經被裁定終身監禁,而女被告的母親也被定罪,因為她明明看見虐兒事件,卻泯滅良心而不去舉報,結果同被判刑。於是,政府建議立法強制舉報虐兒個案,旁人不得當沒有其事。

這件事令人想起「律法是叫人知罪」,羅馬書七章七節上:「那麼,我們可以說什麼呢?律法是罪嗎?絕對不是!不過,若不是因律法,我就不知道什麼是罪。」律法的功能是叫人知道自己犯罪,就好像虐兒個案的旁觀者。雖然俗語說:「事不關己,己不勞心」,然而,面對良心的責備,卻可以因為沒有法律的規定而無動於衷;有了法律,就沒有辦法不去行動了。這樣,我們也可以想像,其實世間上有很多沒有寫在法律的上的罪行,人們依然淹沒自己良心地去不斷犯罪,只是因為法律上沒有說明這是罪,所以任意忘為。

所以保羅也說:「我們知道,人稱義是因著信,不是藉著律法的行為。」(參加 2:16)。我們得救不能靠律法,只能靠因信稱義,這全是上帝的恩典,但與此同時,我們不要輕視律法,反而要晝夜思想,因為我們也需要被提醒,反省自己是否也曾陷入罪的陷阱裏,從而醒覺。(詩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