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昨今明的你我他相遇」吳俊夫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2015年7月12日)

經文:「提前5:1-8節」

人的成長歷程,小時候比較聽長輩的話,被約束的能力較強。青少年時,家人難以掌控我們。脫離青少年時期,知識豐富、經濟獨立,與家人的關係漸不親密。年長時關係則開始緩和。由昨天至今天,再到後來,會漸明父母或長者所經歷。透過敬老主日,讓我們思想如何與長者或家中較年長的人相處。

  經文指出「不可嚴責老年人,只要勸他如同父親」,我們若看不到與家人的溝通方式出現問題,往往更看不到當中的傷害。上帝創造女人夏娃,跟亞當說「為要協助亞當一起管理」。上帝創造人類是彼此幫助,不是彼此傷害。但在現實世界,很多長者身上有被虐待的狀況。很多時,與家人相處良善的態度慢慢沒有了,多講一兩句便會想發脾氣,態度也不好。要愛老年人,沒有愛,問題便出現,所以聖經講我們要「勸」。勸人是挺困難的,人愈大愈不聽勸,因為人有自主。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年輕人學很多,思維很快,但老人的思維較慢,會覺得他們脫離這個年代。我們自以為是的性格使兩代、三代之間出現鴻溝,知識豐富不是叫人的關係疏離,而是在世界活得更美好。有時錯誤運用這些知識,以為這世界屬於「我」這思想清晰、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卻忽略上這年代,是上一代所建立的。如要建立美好世界,若沒耶穌基督的愛,就沒有美好。

  保羅跟提摩太說如何面對、勸勉信徒,首先要令信徒的家庭活出應有的榜樣。若在家中不能活出愛,更遑論說愛世上的人。當然,若是每天相見──如家人,因為經常在身邊便很容易有磨擦,要彼此相愛並不易,相對地越熟悉的人會越容易彼此傷害,容易忽略他人感受。該珍惜的反沒珍惜,反而挑起爭端。求上帝賜予我們從祂而來的愛心,所言所行的是幫助建立更美好家庭,而不是令家庭關係愈來愈差。一般而言,父母把孩子生下、養育,無私付出,是因為愛。要使孩子成長、行在正路的歷程並不容易,需以愛悉心照顧,生命才得到轉變。但可惜我們漸漸長大,忽略父母所付出的,只覺他們的話很刺耳、多餘,漸漸離開這愛。我們的眼目只注視自己的享樂、學識,忽略了有一天,我們也會變成長者。

  每一個長者都經過昨天的他/她,從成長,成為今天的我們,然後成為將來的長者。人的生命若能到7、80歲,必會經歷三個階段:昨天的他/她,今天的你,明天的我。作為年青及成年人,今天目光是放在自己,或是在長者身上?聖經教導要勸導、愛惜他們,不懂得照顧自己的家,如何服事上帝?要活出一個真正的榜樣,在家庭建立愛。你、我、他/她之間有甚麼關係?「我」是最親近的,然後是「你」,最疏離的是「他/她」(廣府話稱『佢』)。然而聖經教導不要自我,並將老我去除。若將愛給「你」、「他/她」,與身邊的人分享,生命便會有所轉變。如果忽略長者過往如何愛我們,就會看成為「他/她」,與我們無關,其實長者們過去所付出是實在是十分的深廣。我們不要忽略人的成長歷程是由過去至今天所交織的。敬老主日不只是要我們在這天好好的愛長者,更是讓我們的價值觀重整,將愛與家人或長者分享。

  長者、父母為何常對後輩勸說教導?是因他們想將最好的東西留給下一代。但我們卻常聽不下去,不知當中的深層意義。轉個角度來看,他們所做的是希望我們得到更好的生活。我們應多些聆聽,並陪伴他們。他們不是要我們完全接收他們說的話,其實他們也同樣希望身邊的人覺得他們有存在有意義、價值。敬老主日的意義在於與長者的關係復和,復和是一種舉動、轉變。經文所講的是要真實地行動,寡婦面對窮困,沒有能力養活自己,沒有人供養她,我們便要關心這群人。對長者、有需要的人,我們更當如此實踐。我們願意成為滿有愛心的後代嗎?要尊敬長者,不是要求他們做甚麼或不說甚麼,而是要求自己當如何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