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次日,耶穌想要往加利利去,遇見腓力,就對他說:來跟從我吧。”( 43節),本節的“遇見”與45節“我們遇見了”的意思相同,它並不是指巧合的遇見,聖經原文及英文譯本(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是用動詞“找到了”,腓力被耶穌找到時立刻跟隨主,並馬上告訴他的好朋友拿但業:摩西在律法上所寫的和眾先知所記的那一位,我們遇見了,就是約瑟的兒子拿撒勒人耶穌。二千年前的猶太人在亡國陰影下,冀望彌賽亞是位能夠拯救他們脫離羅馬人管治的領袖,所以他們心目中的彌賽亞是位擁有軍事、經濟和政治等能力的領袖,但拿撒勒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在道德和信仰上聲名狼藉,他們又怎會瞧得起拿撒勒人,因此,拿但業反應冷淡,甚至以“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嗎?”作回應。腓力對拿撒勒耶穌是彌賽亞的態度截然不同,他以正面態度去跟隨主,並將這消息告訴別人,成為福音傳遞者;拿但業受先入為主的傳統觀念影響,未能接受真相,但其後與耶穌對話,耶穌向他顯明身份,成為他人生的轉捩點,作耶穌的第四位門徒。今日很多基督徒樂意向人傳福音,但常遇到對基督信仰有主觀理解和經歷的人,要改變他們的想法是不容易的事,可以學習腓力邀請拿但業親自去見耶穌的方法,讓他們有機會可以認識耶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