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dmin 的所有文章

「聖城頌-人生路上的敬拜」羅錫為牧師講,吳家通弟兄記(2017年4月2日)

經文:詩篇122篇                                 

詩篇第122篇至134篇是上行詩集。上行的意思是指當時猶太人每年到聖城三次,走上錫安山敬拜上帝,這顯然是刻苦的表現。如此說,當教會進入禮堂崇拜的時候,門前數級樓梯就是別出心裁的製作了。主後七十年,羅馬政府拆了耶路撒冷的聖殿,數百年過去,原址起了清真寺,成為了回教核心的地方。猶太人走上聖殿山敬拜上帝時,昔日聖殿變成了別處的地方,他們由主人(接待者)變成了客人(被接待),門外看而不得門內看的感覺就截然不同了。

站在門外觀看聖殿,若以一個觀光客來消費的心態,聖殿只會被當作為死物,由你觀賞和享用的 “物”。這是一種生命獵奇﹑消費信仰的做法,要的只為到此一遊並留下了垃圾,帶回家的就是紀念品。其實到來的意義是什麼呢? 帶走的又有何等的價值呢? 還記得一次與妻子旅遊的經歷,看見了耶穌的雕像,就想利用相機把眼前的雕像拍下,好讓自己回味。可惜,相機電量不足,無可奈何就只好牢牢記住雕像的模樣,原地站了十多分鐘後離開。後來才發現,當你能對這物有強烈深刻的印象,你的到來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

站在門內觀看聖殿,就要肩負起責任以至共融,並且接受信仰上的轉化,就如接受了別人的邀請,共同把腳站在門內。朝聖者同一經歷共融,包括敬拜讚美上帝﹑接受上帝審判﹑為聖城求福等等……同樣地,教會是高接觸的地方,高接觸不是指身體上的,而是指與上帝頻密的接觸。所以,當你踏入這個家,教會不再是他們的地方,而是我們的地方;敬拜的不是死物,而是有生命主宰的上帝,常常讚美衪是出於感恩,感恩衪所作的。

在第5節中,審判的寶座是指支派的審判官無法作出審判時,就把犯人押到耶路撒冷的大祭司去。不過,作為教會並不是來審判弟兄姊妹的地方;若我們審判弟兄姊妹,這豈不是自以為義呢? 把自己全然的擺在上帝話語下受教,在聖靈光照下反省才是這信仰的真諦。最終,凡屬乎上帝子民的,都是愛教會的人,並且在門內共同的成長。

最後是「三福」,願各人的生活都蒙受上帝來的祝福。第一福是興旺,願你做得更好。第二福是平安,願你過得更好。第三福是平靜,願你不必做什麼,這意思不是不用工作,而是因上帝愛你,只要站在衪面前,放心的把事情交託衪就得以平靜。這三福是一個套裝不能被拆除,記緊要帶走這三福,不要帶走紀念品。

古學賢牧師 - 「只有復活節?」(2017年5月7日)

香港有些基督徒只慶祝復活節,參加大型聖樂慶典或崇拜,但不出席受苦節崇拜或默想會,覺得受苦節氣氛嚴肅,欠缺趣味。然而不要忘記賽53:6和10節所說的,「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祂身上。耶和華定意將祂壓傷,使祂受痛苦。」耶穌誠然擔當我們的罪,受盡羞辱,在十架上極其痛苦以至死亡,這全然是憤怒的上帝對罪的審判。

    多少時候基督徒刻意對上帝的聖潔和公義避而不談,喜歡將上帝描繪成與他們無異,跟他們有說有笑,只有慈愛和恩典;漸漸地對上帝失去敬畏和順服,覺得冒犯上帝未必帶來嚴重的後果。整本聖經卻告訴我們,上帝是完全聖潔、尊貴,祂是輕慢不得的。

    我們愈明白罪的可怕,愈知道審判必定來到,便愈感激耶穌的愛和救贖,並對上帝的公義與聖潔肅然起敬!

鄭淑儀傳道 - 「誰明父母心」(2017年5月28日)

踏入五、六月,是母親及父親節的日子,令我想起白居易的燕詩,一雙燕子生了四隻雛燕,父母親辛勞為孩子的成長所獻上的一切—–「…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 嘴爪雖欲弊,心力不知疲。 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飢。 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 當雛燕長大成人的時候卻忘卻一切的可悲—–「…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 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 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 卻入空巢裡,啁啾終夜悲。」 養育兒女的悲歡苦悽,體會明白父母的恩情!聖經教導我們:「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裡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弗6:1-3),因此為人子女者應銘記父母們的恩情及體恤父母的愛心。

古學賢牧師 - 「耶穌退修」(2017年5月21日)

耶穌注重退修以檢視自己的使命,尤其是當眾人對祂有錯誤的期望,或將使祂偏離天父差遣祂的心意時,祂就退到曠野或山上去(約6:15)。除此之外,可6:31-32記載耶穌對門徒說:「你們來,同我暗暗的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耶穌多次爭取與門徒獨處,目的乃是以天國的真理裝備他們,以致他們能夠承擔託付。

    在我們的生活裡,可有安靜下來並一心一意尋求主的旨意和與主親近?我們或許經常參與事奉,心靈卻與上帝疏遠,甚至偏離祂的心意。我們當效法耶穌,從慣常的環境或事奉崗位退下來,整理行裝,在上帝面前讀經、禱告、默想,「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願上帝教導我們為祂而活。

古學賢牧師 - 「終生學習上帝的話」(2017年5月14日)

我所認識的一些教會不單有各級的主日學,也有三、四十人的長者班,並且由固定導師任教。我非常欣賞不少長者參加崇拜多年,仍然堅持每週上主日學,研讀聖經和學習生活應用。在這方面本堂並不遜色,每主日九點鐘開始,廿多位長者陸續進入副堂,等候上課。有些長者在週三公禱會中已有聽聖經和一同禱告的機會,即使不大識字,也毋減他們追求真理的熱心。感謝主!最近有位年長的姊妹表示因著不斷學習聖經而掌握了如何傳福音和帶人查經。

聖經的真理要正確和活潑的傳遞下去,使上帝的話不斷陶造學生的屬靈生命。提後2:2節說:「祢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求主賜我們更多盡心竭力地備課和教學、並以生命去實踐真理的教師。

古學賢牧師 - 「愛裡相聚」(2017年4月30日)

很喜歡趙孟準醫生所作的一首歌<愛裡相聚>:「少年曾同被主救贖真理共尋,也曾為祂事工獻奉青春光陰;分享快樂事,分擔困惑事,最難忘是在主愛內真心互見……」上主日應一些舊同學的邀請,我和太太與他們乘船到滘西洲遊玩。四十年前我們一同在閩光書院畢業,現在有幾位仍在閩南堂服事主,其餘的到別的教會事奉,也有些與主疏遠了。

    有人笑指昔日的我調皮、貪玩,我就在心裡感謝天父,祂救我脫離那惡者,現在還給我機會服事祂。當我們還年少的時候,福音種子已植入心田,至今不少同學仍緊緊跟隨主,足見學生福音工作何等重要。雖經歷四十年風雨,在主的愛中我們蒙保守,得指引,這是人生極大的福氣。所以,我們當為教會的學生團契禱告,求主差派傳道同工和導師牧養他們,叫他們年輕的生命活得更有意義。

古學賢牧師 - 「天父在等待」(2017年4月23日)

上週與一位年長的牧者共晉晚膳,他語重心長地慨歎:「我不願看見弟兄姊妹對天父的愛愈來愈冷淡,不多傳福音,教會變成同鄉會,沒有真正的增長。」想到最近所讀的靈修書籍,不約而同傳遞一個信息:唯有當人親近天父,才能滿足祂的心。當我們願意親近天父的時候,這位至高的上帝,就厚賜美物給我們。祂未嘗留下一樣好處,不給那些屬祂的人 (參詩84:11節) 。非因我們有甚麼本領或資格,只因我們原本就是祂的心上人。

或許我們對天父不自覺地維持官式關係,如單單每天靈修十五分鐘、謝飯三次、祈禱兩次等。這種與天父相處的方式,恐怕天父只歎奈何!知否全能的上帝,創造的主宰,尊榮的阿爸父,不嫌我們微小,仍對我們是情深款款?「耶和華你的上帝是施行拯救、大有能力的主。祂在你中間必因你歡欣喜樂,默然愛你,且因你喜樂而歡呼。」 (番3:17節)

古學賢牧師 - 「真相」(2017年4月16日)

一隻受了傷的毒蠍子來到河邊,遇見一隻青蛙,就對牠說:「請你背我過河,我必以美食報答你,並且我絕不會傷害你。」青蛙見牠傷勢嚴重,就相信牠的話,背牠渡河。中途青蛙突然大聲慘叫:「痛死我了!你為甚麼要螫我?」蝎子說:「我無意害你,但我的本能驅使我這樣做。」青蛙痛苦地掙扎了一會,最後,蝎子也和牠一同淹死了。

    詩篇1:1節「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這話隱藏了驚心動魄的真相!小心,不要信任世俗的甜言蜜語。「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篇1:2節) 「有福」原文是「多麼快樂!」要常將上帝的話存在心中,才可避過空中掌權者(撒但) 的殺戮。

古學賢牧師 - 「人算甚麼」(2017年4月9日)

人類相比浩瀚的宇宙,只不過是一顆看不見的微塵。站在地球的角度看,人也不過像早晨發芽生長的草,晚上就割下枯乾 (詩90:6節)。從魔鬼的角度看,人不過是一塊「肉扒」、「午餐肉」(彼前5:8節)。從天使的角度看,人是非常軟弱、容易犯罪的,卻是承受救恩的 (來1:14節)。從受造之物的角度看,人是牠們的管理員 (詩8:6-8節)。在上帝的眼中,每一個人都是屬祂的;上帝差耶穌到世上來,尋找、拯救每一個屬祂的人。

我們又當怎樣看自己?我們原是上帝精心的傑作,在基督耶穌裏造成的 (弗2:10節),我們的生命有無比的價值,上帝要藉我們彰顯祂奇妙的智慧與能力。天父啊,祢的名在全地何其美!

 

「溫柔安靜家庭」陳榮超牧師講,黃旭曦弟兄記(2017年3月26日)

經文:彼得前書31-11節                                         

    本年教會的主題是「復興教會,由家做起」,在教會生活的感覺就好像一個家庭,需要常常相聚,如(來10:24) 說到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 如果我們在教會沒有一個團隊, 每一個人都是孤寂和孤單,我們的信仰就失去了功能性。在基督教信仰上,我們不是單單一個人去尋求 一個超越的上帝。這信仰由耶穌那日開始,祂不是一枝獨秀,反而有眾多人跟著祂。雖然聖經中說到耶穌有單獨與上帝禱告,但日常運作裏面都離不開門徒。這留給我們今天教會的形像是離不開家的理念。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在家裏頭生活的時候,不一定是浪漫式,在相聚中可能是一帆風順和平坦,有時又有著各種關係上的困難和不快樂。上帝希望教會復興,有聖靈在當中,教會就能復興,復興應該由各自家庭引至教會這個大家庭。

    復興教會是有一定的困難,正如彼得寫給教會成員時,這些信徒在家中作為妻子都遇到困難和挑戰。彼得教導做妻子的要有好品行,雖然丈夫不聽道也可以感化他。妻子不要靠外表做人,只要以裡面存著長久溫柔、安靜的心為裝飾,這在上帝面前是極寶貴的;並且要同心,彼此體恤,相愛如弟兄,存慈憐謙卑的心,不以惡報惡、以辱罵還辱罵,倒要祝福。這些經文都是從妻子講起,慢慢伸展出去一個廣義的層面。我們都要順服,也要離惡行善,一心追趕,羣體中要尋求和睦。

    在古羅馬,女人是沒有任何地位,比奴隷好一點,婚姻也不是基於愛情和平等。女人在婚姻上是生孩子的機器和雙方父母的一種交易。當了妻子以後,她的身份在乎她生孩子的能力,當她生了四個兒子才可成為一個有個人自由的人。彼得帶出了婦女在信仰福音上多了一種新的力量,因為接受了上帝給她們的愛,給予了她們一些釋放。彼得又對妻子們說你們要順服自己的丈夫。在當時婦女是沒有選擇,一定要順服。順服可分為被動或者主動,妻子們本身順服丈夫是沒有選擇,但今天信了耶穌基督,心中有上帝的存在, 接受到耶穌基督的拯救和救恩,就是基於主動順服。

    我們可以掌握主動性順服,就是知道自己擁有天父兒女的身份,認識耶穌後整個人生觀是會改變, 對世界和上帝的國度是有所認識。 另外,這些妻子們懂得在天父裡面得到了祂的愛,感受了耶穌為她的犧牲,得著了聖靈內住的能力,心裏得到了轉化。心裡面的仇恨和苦毒,就慢慢的抹除。心中的愛意開始填滿了內心的空虛。經歷到與上帝的關係, 在種種挑戰下, 動用這份上帝給予的能力在家庭和社會上。這正是彼得所說:「不信的丈夫看見你們有貞潔的品行和敬畏的心,最後都會被感化。」 彼得還去勸勉作妻子的不應該單單注重外表,反而要著重內心世界,面對困難要內心溫柔和安靜,培植內在美。在別人接觸我們時會被我們的正面思想所感染。

    最後,我們要追趕一些品德,能有效地給予關懷和令別人進入教會。我們首先需要同心,視教會為一個家,方能復興教會。3:8-11告訴我們「要彼此體恤,相愛如弟兄,存慈憐謙卑的心。不以惡報惡,以辱罵還辱罵,倒要祝福。因你們是為此蒙召,好叫你們承受福氣。舌頭不出惡言,嘴唇不說詭詐的話,尋求和睦,一心追趕。」在教會建立一個好的團隊,藉此耶穌的說話和福音就可以傳揚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