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拜是上帝子民生命的中心點,詩篇多處呼召我們一起來敬拜上帝,如詩95:1節,「來啊,我們要向耶和華歌唱,向拯救我們的磐石歡呼!」敬拜使我們從繁忙的生活中暫停下來,進到上帝的殿中,像百姓朝見君王一般。我們向上帝讚美、感恩、奉獻,並且聆聽祂的話。詩96:8節教導我們:「要將耶和華的名所當得的榮耀歸給祂,拿供物來進入祂的院宇。」奉獻是尊榮上帝最具體的表現,人向上帝回應的高峰就是全然的奉獻自己,甘心遵行上帝的旨意。敬拜不是求在上帝面前「加分」(積功德),因祂極尊貴和榮耀,該受我們的敬拜。我們不單在主日敬拜上帝,也在一個禮拜裡的每一天,故此靈修就是個人向主的敬拜。
每一天的靈修幫助我們與上帝建立親密的關係,雅4:8節上,「你們親近上帝,上帝就必親近你們。」靈修不是例行公事,而是每天一點一滴地瞻仰上帝的榮美,聖靈在我們生命中作工,使我們愈來愈愛慕上帝,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這樣,我們才有力量按上帝的心意而活。屬靈生命需要不斷地培育和修整,一班弟兄姊姊費心思籌備多時的秋令會,正是我們操練靈命的好機會,甚願弟兄姊妹都來共赴靈宴。
9月11日教會舉行佈道會,主題:「活在當下?」,我們實行「一領一」行動,每位弟兄姊妹都定下一位邀請對象,祈求上帝帶領邀請對象能夠應邀出席,並且在聖靈的帶領下決志歸入耶穌基督。或者,有人擔心被邀請的對象會依然心裏剛硬,拒絕耶穌基督的福音,所以不太安心去放膽邀請。然而,一個人會否決志信主,是藉著聖靈的帶領,這是我們邀請者所不能控制。所以,只要我們履行邀請對象的責任,就可將使人得救的責任交託上帝並且祈禱。
哥林多後書2章15節,「因為我們在上帝面前,無論在得救的人身上、或滅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氣。」我們向人傳福音,若然對方拒絕接受,不代表我們為福音的付出變得徒然。傳福音者都散發了「基督馨香之氣」,意思是對於不能得救的人,在他生前所傳過的福音信息,即這些「香氣」,將成為他未來葬禮的祭禮;對於能夠得救的人,這些香氣甦醒他們的靈魂。傳福音是關乎生與死的職事,所以保羅不禁加上一句:「誰能擔當得起?」。(林後二16)
弟兄姊妹,傳福音是羞辱、自我虧損的職事?或是決定生死、影響深遠的職事?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甘心做這事,這是我們在基督耶穌裏的責任 。
早前有姊妹請我們為一位長輩祈禱,該長輩身體軟弱。姊妹向她傳福音,她堅決拒絕,也不接受探訪。但後來在好友的帶領下,她決志接受主,並且信心堅定,心中滿有平安喜樂,甚至積極向人分享見證。她之所以願信主耶穌,不只是因為那位好友,而是因為之前已有不少人在她身上做了許多撒種的功夫。就像人吃了十二個餛飩飽了,不是因為第12個餛飩特別令他飽足,而是因為先前他吃了十一個。我們傳福音,也許是撒種的,也許是收割的,都會一同快樂(參約4:36節)。
昔日耶穌向撒瑪利亞婦人傳道,她信主之後,主耶穌對門徒說:「你們豈不說『到收割的時候還有四個月』嗎?我告訴你們,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可以收割了」(約4:35節)。門徒不明白,他們看著四周明明是嫩綠的麥田,為何主耶穌說莊稼已經熟了呢?祂所說的是屬靈的莊稼,是指敘加城裡的撒瑪利亞人。主耶穌要門徒看見,這些人需要天國的福音。
今天不少基督徒覺得收割的時候尚未到,永遠還需等四個月;所以關鍵在於你留意的是甚麼。許多人外表看來很好,但心裏充滿愁苦,物質和金錢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甚願我們體貼主耶穌的心,帶領人歸回主的羊圈,使人的生命得著醫治和牧養。
全城熱話的奧運正在進行當中,適逢今年香港運動員獲得很好的成績,全香港人也因此深感恩惠。無論能否為香港獲得獎牌,香港運動員的堅毅鬥志,都值得我們尊敬和欽佩。他們為著自己的目標,艱苦鍛鍊多年,付出了無數的汗水,相信他們付出努力不只是為了獲取獎牌,更加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生命意義,向著自己的標竿直跑。
那麼,什麼是基督徒的標竿?腓立比書三章13至14節:「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保羅提醒腓立比教會的弟兄姊妹,就算保羅自己,在基督面前都不算是得著什麼。保羅只知道,要為著從耶穌基督裏而來的獎賞,一生不斷地努力。這是基督徒的標竿,每位基督徒都應該明白,生命最重要的意義和目標,是得蒙上帝的喜悅和獎賞。如果我們明白這點,我們的生命就會再不一樣!
在一次與相識50多年的中學同學聚舊時、另一次與十多位弟兄姊妹會議中,及在家中的大型聚集裡,大家都興高采烈地討論如何使用八月將會收到的消費券。有人提議奉獻給宣教工作、用在貧窮人身上、與家人一起吃自助餐、買部冷氣機、換部新手機,添置一些奢侈品、舉行大食會、奉獻給上帝……在他們議論紛紛時,我想起以色列人將初熟之物獻給上帝。在逾越節後的第一天,以色列人在田間為一切已發芽的莊稼做標記,以便在50日後的收割節(即五旬節)獻上為初熟的供物(出23:19上)。這行動表明上帝擁有萬物,教導我們不是在滿足一己所需之後才將多餘的拿出來。
除了田間的出產,以色列人也要將一切頭生的,並牲畜中頭生的,歸給耶和華;因為耶和華把埃及地所有頭生的,無論是人是牲畜都殺了,用大能的手將以色列人從埃及為奴之家領出來(出13:11-16)。是的,人能夠甘心獻上初熟的及頭生的,必須先認識愛我們的上帝,我們要尊崇祂,承認自己是蒙恩的人,並看見身邊其他人的需要。
人的信心和上帝的恩典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的,那裡有信心,那裡就有恩典,信靠上帝的人活得更健康、更快樂!求主賜我們愛心和智慧,教導我們善用消費券來尊榮上帝、建立自己、祝福他人。
有一教會的成年團契,其中有兩位富有學識的組員在社交群組內,經常因為政治議題而爭論,因為各自有自己的立場,把原本為各抒己見的分享平台,演變成互相挑釁和批評的戰場,並且持續多時地變本加厲。他們各自運用自己的能言善辯的才能,企圖贏得其他人的尊重和認同,也向別人證明他們的「說話」是高人一等,值得相信。這樣漸漸發展下去,其他組員離開了這個團契及其社交群組,只剩下寥寥無幾的核心成員。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二章1-2節:「弟兄們,從前我到你們那裡去,並沒有用高言大智對你們宣傳上帝的奧祕。因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面對崇尚深奧哲學及說話技巧的哥林多人,保羅只知道傳講那位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所有世間上精深的智慧,也比不上能夠認識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保羅所指的「定了主意」,是指要高舉的不是自己,不用華麗的言語和表達,不高舉個人,而是高舉我們的主。在團契內過多意識形態的爭論,儘管是精彩的辯論,卻缺少了以基督為中心,基督團契也失去了真正的意義。
一個人接受主耶穌,不但要聽到福音,還要嘗到福音的滋味和看到福音的大能。許多人對福音表面上很包容、不抗拒,內心卻是非常剛硬。所以我鼓勵大家,每天用幾分鐘為未信的家人和朋友禱告,求主給我們傳福音的機會和作見證的智慧,這是福音預工的第一步。甚麼是福音預工?就是在未信者聽聞福音之前,鬆軟他們剛硬的心田,為主修直道路,使他有柔軟的心可接受救恩。傳福音是跟魔鬼的一場屬靈爭戰,有人說:「我們雄辯滔滔,魔鬼哈哈大笑;我們艱苦奮鬥,魔鬼從容淡定;但我們專心禱告,魔鬼即場退縮!」是的,我們拓展天國,非禱告不可。
我們肯定兩件事:第一,每一個人都需要耶穌,第二,福音的大能足以拯救世上任何人。每一個靈魂,主耶穌都看為寶貴,故此祂差遣我們為祂預備人的心。許多時候,我們要用委婉的態度和言詞,來幫助人看見他自己的罪,這樣才能勸他悔改接受耶穌。弟兄姊妹,我們都欠了未信者福音的債(參羅1:14),今年9月11日的佈道會是我們還債的機會,請即把握機會為耶穌多得一人!
哥林多前書一章一至二節:「 奉上帝旨意,蒙召作耶穌基督使徒的保羅,同兄弟所提尼,寫信給在哥林多上帝的教會,就是在基督耶穌裡成聖、蒙召作聖徒的,以及所有在各處求告我主耶穌基督之名的人。基督是他們的主,也是我們的主。」保羅在哥林多前書開首的問候語,與之前所寫的書信加拉太書以及帖撒羅尼迦前後書有不同之處,就是稱呼書信內容對象的基督徒為「聖徒」。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和羅馬書特別以「蒙召作聖徒」來形容弟兄姊妹,可見他重視基督徒信主之後,需要持續「成聖之路」。保羅經歷過漫長的牧養和差傳經驗,他深深地體會到,縱使教會能夠被建立,但教會和信徒的生命很容易地變質和走遍,重回貪愛世界之路,以致各樣的紛爭、淫亂、驕傲、結黨的亂象在教會出現。保羅藉著「成聖」和「蒙召作聖徒」提醒當時的信徒,也提醒了今天的我們:信主歸入基督的人,並不是決了志就完事,而是必須走聖潔的道路,必須活出與聖徒相稱的生命。
有一個人夢見自己和主耶穌在沙灘上走,他看見沙灘上留下兩行足印
── 主耶穌一直與他同走人生之旅。但他發現,在他人生最艱難、最痛苦的時刻,沙上只留下一雙足跡。他不禁問主耶穌:「主阿,為甚麼在我最艱難痛苦的歲月裡,你竟離我而去?」主耶穌回答說:「親愛的孩子,你看見的那一行足印是我的。因為在你最痛苦軟弱的時候,是我揹起你走。」
我們與未信主的人生活在同一個世界裏,他們遇到的困擾、難處,我們也會遇上。主耶穌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約16:33節);天父為何容許我們遇見苦難呢?弟兄姊妹,你記得上一次嗎?在困苦中,你更靠近上帝,更倚靠祂,更發現祂是信實可靠的。一切臨到我們的事,不管大小事情,原來都是要陶造我們,使我們靈命更成熟。所以人生中的擔子是操練我們的工具,也催逼我們來到上帝面前尋求祂的幫助。感謝讚美上帝!祂不會離開信靠祂的人,祂願伴我們同行,「天天背負我們重擔的主,就是拯救我們的上帝,是應當稱頌的!」(詩68:19節)。
在6月13日的主日下午,我們舉辦了事奉人員退修會,當日看到一班忠心的事奉人員參與,我心裏感到十分感恩。回想過去兩年,香港發生了不少大事,影響了整個香港教會的生態:因為某些原因,有信主多年的信徒離開了自己所屬的教會,甚至停止了聚會,也有不少主內兄姊將會離開香港,去到另外一個地方重新發展。然而,那日看到我們教會還有一班忠心的事奉人員,依然堅持事奉,在屬靈上繼續追求,這確是上帝的恩典。
最近和神學院的老師和同學聚會,為將要離開香港的老師和同學送別,心情總是依依不捨,懷緬當年共同事奉的日子。有些同學儘管未曾有明確的前路,也都毅然離去,仰望上帝的帶領,也不知還有沒有事奉的機會,使我更加感到能夠事奉主也未必是必然的,我們要珍惜可以事奉的日子。保羅在林後四1說:「我們既然蒙憐憫,受了這個職份」。保羅的意思是因為上帝憐憫他,竟然給他此事奉的機會。事奉不是為了一位牧師或者一間教會去工作,而是經歷更多上帝恩典的機會,在事奉中經歷祂,認識祂,叫我們的生命得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