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牧者的話

古學賢牧師 -「星星之火」(2020年09月27日)

在二千多年前,有一團福音的火燄。《使徒行傳》記載聖靈工作的踪迹,在作者路加醫生筆下,每一章的記述都扣人心弦,發人深省,甚至保羅最後被捆鎖及解往羅馬,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全書最高潮的地方是最後一句:「放膽傳講上帝國的道,將主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人,並沒有人禁止」(徒28:31節)。在聖靈的帶領下,福音戰勝所有黑暗勢力,得以傳揚開去。

若要瞭解教會發展史,必須細讀《使徒行傳》。此書有三大重點:第一是聖靈的工作,就如聖靈的洗(一5)、聖靈降臨(一8)、聖靈安慰(九31)、聖靈差遣(十三2)、欺哄聖靈(五9)、順從之人的聖靈(五32)、抗拒聖靈(七51)、聖靈的禁止和不許(十六6~7)等;第二是信徒的團契,他們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一14)、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二42) 、分享與分擔(二43-47)、教會為被囚的使徒切切地禱告上帝(十二5)等;第三是教會的受難史,從彼得與約翰被恐嚇(四21)、司提反被殺(七59-60)、信徒受逼迫,分散四處(八1)希律殺害雅各,捉拿彼得(十二1-3)、保羅與西拉在腓立比被打及監禁(十六16-24)、猶太人設計殺害保羅(二十3)等。

教會在看來「沒有希望」的情況下,福音卻越發迅速傳開,撒但的權勢不能熄滅聖靈在信眾心裡所發出的星星之火。讚美主!

彭偉業傳道 -「尋求上帝」(2020年09月20日)

最近和幾位弟兄姊妹開始了門徒訓練的課程,在分享中,真實地感受到大家在屬靈生命上有深刻的反省,我為此感謝上帝。當中我們選用《何西阿書》10:12-13的經文,討論在生命中為何尋求上帝是如此重要。

事實上,從第12節和13節是一反面的對比來看,12節先知叫以色列人要「栽種公義」、「開墾荒地」和「尋求耶和華」,但在13節卻指責以色列人「耕種奸惡」、「收割罪孽」和「依靠自己行為」。即是說,原先12節要求以色列人所做的事,其實他們不但沒有做到,反而做了相反的事。本來身為上帝的選民的以色人,原來在上帝的眼中完全做不到上帝的要求。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們沒有真正「尋求耶和華」,反而「依靠自己的行為」,認為自己身為上帝的選民而自滿。同樣如果我們滿足於現在基督徒的身份,而停止尋求上帝,只依靠自己的行為,恐怕有天我們要淪落為先知所指責的以色列人了。

鄭淑儀姑娘 -「落花生」(2020年09月13日)

我最愛落花生。這並不僅僅因為它價錢廉宜、好吃,因為它有許多可貴的德性,可以讓我們深思,可以從它得到許多啟示。

它的生命力很強,韌性很大,不怕惡劣環境和適應力很強,偷偷地開花,暗地裏結果,果實在地下生長成熟,有頑強的生命力。

落花生對應人的品格,謙虛有內涵、安守本分,能堅實成長,不重外表修飾和不怕逆境。它的果子有很豐厚充實,但卻包藏在最中心之內,好像一個有道德學問的人,不是用來炫耀人前。

聖經歌羅西書3:12:「所以,你們既是上帝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 ,就要存憐憫、 恩慈、 謙虛、溫柔、忍耐的心。」提醒我們用心來修養身心,並學習落花生的生命內涵 ,願彼此共勉學習。

古學賢牧師 -「即信即傳」(2020年09月06日)

小時候,我就讀佛教小學,對死亡及鬼魂常感到恐懼。升中時入讀閩光書院,在早會開始聽聞福音,但因我有很重的佛教背景,所以我一直拒絕耶穌。直到一九七四年中二暑假的一個下午,戴漢生主任(後升為校長)見到我,就帶我進課室傾談,向我傳福音。他以「信仰問卷調查」打開話匣,使我知道罪人的結局是滅亡,但耶穌主動為我釘十字架。這信息忽然令我十分驚訝,又很感動。戴主任對我說,耶穌死在十字架上又復活,祂能解決人罪的問題。到調查結束的時候,他邀請我決志,我真心願意承認自己是罪人,接受主耶穌基督做我個人的救主及生命的主。感謝親愛的天父,因祂揀選了我,使我成為新造的人。

其後我離開課室,懷著激動與喜樂的心情,準備去打乒乓球。忽然柳鎮平傳道(後按立為牧師)走過來,問我有沒有聽過「四個屬靈的定律」。我對他說:「我剛才聽了,也信了。」柳鎮平傳道即時邀請我一起去樂民新村派單張和傳福音,我不知如何拒絕他,就在上帝的大恩典中體驗了「即信耶穌,即傳福音」的奇妙經歷。「我差你到他們那裏去,要叫他們的眼睛得開,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從撒但權下歸向上帝;又因信我,得蒙赦罪,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徒26:18節)

鄭淑儀姑娘 -「野地的花」(2020年08月30日)

一首可愛的詩歌;「野地的花,穿著美麗的衣裳,天空的鳥兒,從來不為生活忙。一切需要,天父已經都知道,若心中煩惱,讓祂為你除掉。慈愛的天父,天天都看顧,祂更愛世上人,為他們預備永生的路。」歌詞卻是充滿著深深的啟發,人的煩惱,儘管可以交託天父,但我們要加上對上帝的信心,沒有「信心」就會有害怕、憂慮,耶穌清楚害怕及憂慮是世人普遍的通病!每一天,世人不是都在煩惱要吃什麼、穿什麼………嗎?!耶穌就是要我們人類單純地信靠衪。

正如(馬太6:26):「天空的鳥兒,從來不爲生活忙;一切需要,天父已經都知道。」及(路加12:7):「慈愛的天父,天天都看顧。」為什麼耶穌要人們去看看飛鳥、花草,並從它們身上去學習呢?飛鳥花草的生命如此短暫、隨即消逝它們都如此地信靠上帝,我們人類豈不應更加信靠上帝去過活嗎?讓我們用心去體會到上帝對人類的關心、眷顧及恩典!

彭偉業傳道 -「教會根基」(2020年08月23日)

每年一度的港九培靈研經大會已經結束,感謝主!讓主辦機構每年都堅持舉辦這種大型的培靈會,祝福了不少香港的基督徒。其中今年奮興會的主題,是關於教會的本質,今天與大家分享以共勉之。

根據弗1:1「奉上帝旨意,作基督耶穌使徒的保羅,寫信給在以弗所的聖徒,就是在基督耶穌裡有忠心的人。」保羅寫信給當時的以弗所教會信徒時,用上的稱呼是「在基督耶穌裡有忠心的人」。保羅看以弗所教會的信徒有兩個要點:1. 在基督裡;2. 忠心於主。原來初期教會的形成,就是由一班在主耶穌裡而又忠心於主的信徒所組成。在神學上,教會被視為上帝的基業,是基於教會裡的信徒都是在主耶穌裡,並且忠心於主,否則上帝的教會就不能成立,我們也不配得成為上帝的基業。所以我們應該審視一下自己的生命,能夠做到在基督裡,即能夠凡事都以基督為首,同時我們也能夠忠心於主呢!

古學賢牧師 -「何時可回聖所?」(2020年08月16日)

大衛作以色列王,在晚年被背叛的兒子押沙龍追殺。這場仗無論勝敗,也使大衛悲痛欲絕。他逃亡到乾旱無水的曠野,卻沒有怨天尤人,只表現出對上帝的渴慕,願能在上帝的聖所與祂親近。大衛說:「上帝啊,你是我的上帝,我要切切地尋求你。我渴想你,我的心切慕你 (詩63:1節)。」大衛所處的環境非常險惡,但不影響他對上帝的渴慕,因為他深知道上帝的慈愛比生命更好 (詩63:3節)。當時大衛正在生命的最低谷裏,他認定唯有上帝使他仍得滿足和喜樂。

在過去的半年,我們大部分弟兄姊妹不能到教會參加集體敬拜,大家心裡必定切切期盼能早日回到上帝的聖所。如詩人對上帝說:「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誰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沒有所愛慕的 (詩73:25節)。」願我們在「疫」境中學習大衛抓緊上帝。

鄭淑儀姑娘 -「轉恨為愛」(2020年08月09日)

《美麗天堂》是我個人看過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部紀錄片,影片劇情感動我的是在於它對恨與愛的寫實。《美麗天堂》描述以色列小孩與巴勒斯坦小孩彼此之間的接納與相處,以至於化解了憤恨,轉恨為愛。

「轉恨為愛」是一個高深的學問,建立在愛裡的關係令人印象深刻!人是這樣的,愈沒有關係,愈容易動真性情,因為沒有利害,沒有故事,沒有糾纏; 相反有了聯係,情況就不一樣。所以『原諒』和『忘記』是必須的,過去的就過去了,開放溝通,找出雙方都舒服的去相處共融。大家學習在主內的「轉恨為愛」。

馬太5:43-45:「祢們聽見有話說:『當愛祢的鄰舍,恨祢的仇敵。』只是我告訴祢們,要愛祢們的仇敵,為那逼迫祢們的禱告。這樣就可以作祢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彭偉業傳道 -「基督的團契」(2020年08月02日)

上次與大家分享了教內的兄姊,與教外的朋友之間的分別,今次我們再思想一下團契在信仰上的意義。團契是弟兄姊妹在相聚裡有基督的同在,即一同效法耶穌的榜樣,學習踐行天國的價值,所以團契弟兄姊妹有別於教會外的朋友。至於教會外朋友之間的相處,則沒有基督的同在,皆因在未信者的生命中,還沒有與基督結連。

怎能在團契中具體活現有基督的同在?當我們聯於元首基督時就是與主結連了。聯於元首基督即是以基督作頭,讓基督作頭則是聽命於基督。當基督在我們心裡作王的時候,信徒就能夠活出基督的生命,像基督被罵不還口,安靜順服天父一切的安排,也能夠心存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不再用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了。換言之,教會以基督為首,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二5)。

古學賢牧師 -「疫情的反思」(2020年07月26日)

新冠狀病毒來勢洶洶,震動全球,不但奪去數十萬人的生命,也重創列國經濟。全球人都活在「新常態」中,比如在家工作、每天戴口罩、視像聚會等,有些地方更實行「禁足令」。我們不斷祈求上帝使疫情快快過去,早日回復往時的生活形態,然而,我們有沒有反思:過往的生活方式有甚麼一直消耗我們的心力和體力,使我們與上帝疏遠?

香港人不習慣停下來,基督徒也不例外,常在忙碌的生活中忘卻自己真正的使命。可1:35節記載「天未亮的時候,耶穌起來,到曠野地方去,在那裏禱告。」主耶穌的事奉非常繁忙,祂卻沒有順應人們的要求而活,反倒刻意安排曠野時間。現今與其我們期盼疫情過去,不如省察自己的價值觀,操練敬虔與知足的心。當疫情過去後,我們再恢復忙碌的生活,也不忘刻意安排與主共聚的時刻。這樣,我們才沒有忽視這次疫情帶給我們的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