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牧者的話

彭偉業傳道-「基督裡的思念」(2020年05月10日)

新型肺炎疫情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習慣,我們的衣食住行的各種活動型態都改變了,大家都努力地將人與人的距離增加,從而減少了受感染的風險。甚至差不多所有教會都走上「網絡崇拜」的道路,要會眾通過電腦或手機來參與崇拜,由原本主日定時前往教會與弟兄姊妹一起敬拜上帝,變成留在家中獨自看電腦或手機,確實令不少信徒覺得難以適應。

不少心理學家表示,人有群體生活的需要,不然人容易感到寂寞和甚至抑鬱。基督教教會ekklesia原本的意思是一群信守基督、忠心於主的人,本身就有群體的意義,這也切合人對群體性的需要,就如有人說基督教是與關係的信仰。那麼,我們應如何面對現在被隔離的處境?答案是:問問自己有沒有掛念你的弟兄姊妹,有沒有想知道他們的近況,有沒有期望可以回來教會相聚?事實上,我們有思念弟兄姊妹嗎?「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二4-5)。

古學賢牧師-「給長輩奉上最好的禮物:全人關懷」(2020年05月03日)

提前5:8節,「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裏的人,更是如此。」每年母親節和父親節提醒我們體念親恩,毋忘他們艱辛撫養我們成長,理當報恩。少年的我有時覺得母親說話囉嗦(我是遺腹子),現在想再聽她的聲音已經不能了。我常常提醒弟兄姊妹,要把握機會向父母和長輩傳福音,留意他們在快樂或哀傷、生病或擔憂之中,這些都是向他們見證天父大愛的良機,因為我們不知還有多少機會與他們分享福音。但當緊記,我們關心長輩不單單因為他未信主,而應對他全人的關懷,因為我們「得人」不是只叫他得著來生的好處。盼望大家將關懷長輩成為自己的生活方式。

本會訂於6月第三個主日(6月21日)為懇親福音主日,已邀請陸幸泉牧師為講員,請弟兄姊妹為家中的雙親及長輩懇切禱告,並做好福音預工,用諸般的智慧,把他們完完全全的引到上帝面前(西1:28節)。

鄭淑儀姑娘-「野馬之死」(2020年04月26日)

有一則故事;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種不起眼的動物叫做吸血蝙蝠。它身體極小,卻是野馬的天敵,因為這種蝙蝠靠吸動物的血而生存。它在攻擊野馬時,常附在馬腿上,用鋒利的牙齒極敏捷地刺破野馬的腿,然後用尖尖的嘴吸血。

無論野馬如何蹦跳、狂奔,都無法驅逐這種蝙蝠,而蝙蝠卻可以從容地吸附在馬的身上,落在野馬的頭上。吸飽吸足的蝙蝠,滿意地飛走了。而感覺被侵犯的野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無可奈何地死去。

動物學家分析這一狀況時,一致認為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遠不足以會讓野馬死去。所以野馬的死,是它暴怒的習性和狂奔所致。 看完這故事有否給我們反思的空間? 在個人成長過程中,逆境雖然可以給人帶來不順或痛苦,但只要充分發揮內心積極的態度,不悲觀、不消沉,迎向逆境,並把事情交託上帝的恩手中,終可克服一切! 所以遇困局不用急躁, 否則就像「野馬的死」了。

彭偉業傳道-「網上崇拜」(2020年04月19日)

這場世紀疫症的肆虐徹底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甚至改變敬拜上帝的模式。在香港差不多所有的教會都不能進行實體崇拜,於是轉移到網上崇拜,希望讓弟兄姊妹在嚴峻情勢下仍能被牧養。在疫症發生初期,我的牧者朋友已表示過,並不認同教會的崇拜被搬到網絡上去,其中一個原因是失落了群體聚會的意義,基督信仰本質上是一個群體的信仰,最初使徒行傳中的「教會」ekkleisia,是一班被召出來的群體,即一群信奉基督的人聚集在同一地方一同敬拜上帝。

「群體」的概念在基督信仰中是根深柢固的,但在這疫情下卻停止群體聚會,我們實在處於一個矛盾點上,那麼應如何自處,應以甚麼態度參與網上崇拜?建議如下:1. 在參與網上崇拜時,以上帝為尊的同時,仍記念弟兄姊妹和自己正在參與網上崇拜,雖然實體上不能聚集,但心靈上和弟兄姊妹依然聚合,敬拜同一上帝。2. 平時雖然不能聚會,但仍可通過電話或短訊慰問、鼓勵,努力維繫團契關係,仍然與弟兄姊妹是一個信仰群體。或許當下教會暫時不能有任何聚會活動,這會不會是反思何謂「健康教會」的好機會?

古學賢牧師-「愛主不斷,團契不停」(2020年04月12日)

最近我以視像關心一位肢體的母親,和她聊天十多分鐘,並為她的健康祈禱。感謝上帝,在這疫情下仍能接觸未信主的朋友,以資訊科技傳遞福音和關愛的信息。另外,閩南小組團契已舉行三次網上聚會,每次都有十人以上參與,大家隔空對話,不知不覺就用了兩個小時,大家意猶未盡,話題不絕。

    早、日堂的實體崇拜於3月29日轉為網上崇拜,體會到(徒7:48節)所說的「其實,至高者並不住人手所造的……」我們此時更明白到,以心靈和誠實敬拜上帝(約4:24節)是何等重要。感謝上帝賜人有智慧發展科技,當疫情在全球大流行之際,教會仍可透過網上聚會牧養弟兄姊妹。有牧者打趣說:「我還有許多事情要告訴你們,我不願透過流動程式(apps)跟你們說,我盼望新冠肺炎盡快過去,能到你們那裏,與你們當面談論,使你們的喜樂滿足」(借用約貳12節)。對了,我們都盼望不用戴著口罩,跟弟兄姊妹一同相聚和敬拜上帝。

鄭淑儀姑娘-「開心果」(2020年04月05日)

開心果聽着名字都是喜慶,顧名思義吃了開心果能讓你開心,不僅如此,常吃開心果還能讓你健康美麗哦。

我也愛吃開心果,但同樣樂意做個開心果,把歡樂和幸福帶給我身邊的親戚和朋友。「苦瓜乾」和「開心果」正好是一對立的正負面詞語; 為何苦着臉不開心?必定是遇到艱難不能解决的事所以愁眉深鎖,為着心所掛念憂悶而現於顏面上。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想做個開心快樂人,應該沒人想不快樂的; 但如何處理不快樂的情緒? 從聖經中看到保羅在監獄中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中說:“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着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四:12-13);讓我們學習到能依靠上帝所加的力量時,縱然在疫情下生活中面對我們的困境和難處,能從「苦瓜乾」的苦臉而搖身一變為「開心果」的甜,就是依靠上帝而活。

彭偉業傳道-「苦難的命定」(2020年03月29日)

近這兩星期,新型肺炎已經蔓延到全世界,各國都面對著大批市民感染的結果,引致各地的醫療系統崩潰。世界各地的經濟活動開始停頓,經濟學家斷言未來面將臨經濟大蕭條,估計有多間公司結業,失業率飆升。一方面我們要面對感染新型肺炎的威脅,另一方面是可能面對失業,現在的確實是個艱難的時期。

基督徒應如何面對苦難?保羅作了一個出人意表的回應:「免得有人被諸般患難搖動。因為你們自己知道,我們受患難原是命定的」(帖前3:3)。保羅向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說明基督徒是注定要遇見苦艱,苦難是命定的。基督信仰不是一個令人一生必定心想事成,萬事如意的信仰,反而信徒應該知道在其信仰歷程中遭遇苦難是必然,在苦難中求主賜我們力量面對和渡過。懇求上帝把我們藏在祢翅膀的蔭下,白日太陽就必不傷我們,夜裏的月亮也就不害我們。上帝要保護我們,從今時直到永遠!阿們。

古學賢牧師-「末世的影子」(2020年03月22日)

聖經中有極多經文描述末世大災難的情況,例如太24:7節「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饑荒、地震」、啓6:8節「刀劍、饑荒、瘟疫、野獸,殺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上年九月起的澳洲超級山火,繼而十月的美國加州山火;今年1月7日,印尼與波多黎各的海域先後有6級以上強烈地震;2月時,被聯合國定為「25年最嚴重的蝗災」對非洲與南亞的國家造成威脅;去年本港社會事件帶來很大的震盪;目前世衛定是次肺炎(COVID 19)為全球大流行,香港及外國都有民眾囤積食物、搶購日用品……

以上情況確有末世大災難的影子,基督徒當如何「疫」流而上呢?不可少的是操練身體,增強自己的免疫力,但更需要操練敬虔,活出上帝所賜的豐盛生命。我們設法用不同方式團契、為身心靈軟弱的肢體禱告、為醫護人員守望、為街坊鄰舍送上一杯涼水。上個月本會發起捐贈抗疫用品,弟兄姊妹積極參與。沒有人知道疫情何時完全受控,我們當用電話保持聯絡、關心,「彼此相助,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6節)。

鄭淑儀姑娘-「三月天」(2020年03月15日)

《行邁雜篇》黃庭堅:「杏村桃塢春三月,少有人家不出遊。一顧雖無傾國色,千金肯為使君留。」詩人提到三月,草木當春,花鮮葉嫩。三月,春光明媚,清風柔柔。好風、好花、好景,三月當是一年最柔美的時節。大部份人也會外出旅遊,在三月美妙傾城的春景中,在外走走舒展身心,何其美好陶醉的時光。

是的,平常生活的節奏是如此繁忙急速,要在忙亂中找出喘氣的空間,看看上帝所創造的宇宙穹蒼,欣賞祂賜下大地的美景,不要焗促在暗室的一角,往外走走看看上帝的創造那大地的美,吸一吸清新的空氣,舒一舒身心靈,從繁忙到休閒,好好享受這刻上帝的賜下的恩典。正如詩8:1「耶和華──我們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你將你的榮耀彰顯於天。」

彭偉業傳道-「為這地禱告」(2020年03月08日)

在這「新型肺炎」的疫情影響之下,相信我們最關心的是能否買到口罩,有沒有消毒用品、酒精搓手液。曾經有段時間,市面上甚至連白米、廁紙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也變得短缺。每天我們特別關注防疫資訊、最新感染數字、口罩供應情況。看見長者們,四處奔波去排隊購買口罩,目的是為了家人得到口罩保護。或者我們為了這景況感到可悲、無奈、甚至憤怒。

作為基督徒,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教會在上主日的下午,有一班弟兄姊妹落區為街坊派發口罩,這是為基督作社會服服侍的見證,我們實在為此獻上感恩。然而,除此之外,我們相信最需要做的,就是為這地祈禱,為各個城市、市民、我們代求,甚至認罪,求主施恩憐憫我們。

彼得稱呼我們的身分是「君尊的祭司」(彼前二9),其中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要透過禱告為他人代求,為自己及他人獻上「馨香的祭」。不但為自己所愛的人代求,也要為其他人,為社會、為各地的疫症狀況代求。讓我們認清「君尊的祭司」的尊貴身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