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牧者的話
彭偉業傳道-「我名叫『群』 」(2019年12月15日)
耶穌趕鬼入豬群,導致2000 隻以上的豬發狂衝 落山崖,在海裡淹死,這故事分別記載在馬可、馬太和路加福音內。這是一有名字的污鬼(可五 9 ;參路八 30)耶穌問他說:「你名叫甚麼?」回答說:「我名叫『群』,因為我們多的緣故」。這污鬼名字「群」的含意,一直以來在釋經學上還未有共識。有一批釋經家認為「群」,原文 Legion ,是外來字,在當時是指一營的羅馬兵團,每營大概有 6000 個士兵。所以在馬可和路加福音的這隻污鬼叫「群」,暗指當時羅馬帝國如魔鬼的軍事力量,將要降服在耶穌的權柄之下,於是這詮釋帶有政治軍事含義。
另外有一批釋經家反對把軍事含意讀入經文,認為「群」Legion )這字用途在當時已經普及化,可以因應不同語境,作為形容數量相當多的量詞,像天使、收成,也可以是羅馬軍隊。例如,太二六 53 ,「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現在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嗎?」,其中「十二營天使」的「營」,其實原文與「群」是同字,即是 Legion ,在這情況,如果將羅馬兵團讀入耶穌所指的十二營天使,似乎有點不合適。所以,釋經家認為「群」這字在新約時期的含義,就只應是「多」的意思,沒有其他。
無論「群」有沒有軍事含意,經文的主旨都表達了人是可以被眾多魔鬼所轄制,失去自己和自由,只有依靠耶穌的力量,才 能得拯救和釋放。
古學賢牧師-「重擔互相擔當」(2019年12月08日)
日前有人將 一批鋼具奉獻出來,於是培育部同工、部長和幾位弟兄姊妹搬運回來。當大量的辦公室鋼具一到教會,其他弟兄姊妹紛紛前來接應。十多人短短一小時之內完成接收及搬到適合的位置。大家知道搬運的工作不是只要有氣力便可,因為一個人負重的能力是有限的,但集合幾個人一起搬運一件重型的鋼具,事就這樣成了!雖然只是一件教會家務常事,但是都見到弟兄姊妹殷勤的付出及不計較。
腓2:4節教導我們,「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每個人都會力有不逮,但一起配搭,卻可完成天國大任。教會的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林前12:12節)。上帝的家裏應當沒有獨行俠,我們扮演著各種不同的角色,聖經中的先知和使徒們都需要別人一起同工。今日教會有總務、教導、訪宣、傳道、牧養、敬拜、資訊科技、探訪等事工,期望各人以禱告的心,找著你可獻上的事奉,主必歡呼喜樂。「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 6:2節)
鄭淑儀姑娘-「珍惜」(2019年12月01日)
若「失而復得」您們的心情會如何?一件東西,或一個人,你所愛的,經營久了,忽然沒了。尋找多時,你心已死,成為傷痛。在你想不到的當兒,忽然又出現,帶來一種驚喜,使你比以前更珍惜,這是信心的考驗。
然而,人就是這樣,沒有經歷失去,便不會珍惜所擁有;到失去以後,方才懊悔昔日的輕率。「珍惜」,不由別人教會,而且也根本教不會,必須靠自己感受過才曉得那是什麼樣的一回事,感謝上帝讓我們有經歷。經歷過後,不難令我們反思生命的意義及人生的價值,更要我們知道所擁有的,都是因為主耶穌愛我們的緣故而賜予,「我們算甚麼,祂竟顧念我們?」讓我們學會珍惜,明白失而復得不是必然,珍惜祂的恩待。
彭偉業傳道-「發光」(2019年11月24日)
「作鹽作光」是繼耶穌講述登山寶訓之後,對門徒的另一個教導(太五 13 -16) 。這是吩咐我們在世上作美好見證,日常生活上忠心跟從上帝,並且依靠祂,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有人或許會問:作為一個人那裡有能力發光呢?所以認為這種光應該是被反射的光,由此推論基督徒是依賴上帝的道來反映出美好的見證,讓其他人因此從基督徒身上看見主的榮光,正如月亮只是反射著太陽的光一樣。
無疑以上對「基督徒作光」的詮釋是值得我們一再反思的。事實上,我們可從原文理解這個比喻。「你們是世上的光」 太五 14) 中的「是」,即希臘文 ἐ στ ε帶有直接的語氣,可以譯成「你們就是世上的光」。耶穌對門徒的教導是「你們本身就是光」,說明了門徒自身有發光的能力。對照保羅在腓二 15 說明信徒要發光,「好像明光照耀」的原文是「要如明燈照耀在世上」,把信徒比喻為發光體,意謂自己能夠發光。觀乎經文的關注點不是光的來源,而是門徒需要理解自己的本質、角色和身份,即基督徒本體上是甚麼 ( being)。若從這個向度理解,我們就會意識到成為基督徒後,我們本身就會發光,因為我們的見證在昏暗的世界中會發出光
芒,這光也絕不能在這世上隱藏。
古學賢牧師-「美好的團契」(2019年11月17日)
本會慶祝建堂六十週年而舉辦冬令會,各團契派出代表組成籌委會。感謝上帝恩領我們跨團契合作籌辦這美好的「家庭大聚會」,約五十人報名參加。上週冬令會圓滿結束了,我仍不斷咀嚼兩堂講道信息,也回味營會各段快樂時光。在兩日一夜如此濃縮的時間裏,無論是詩歌、集體回顧、遊戲、查經禱告及彼此激勵等環節,我都感受到主領者用心策劃,使早、日兩堂弟兄姊妹不分彼此、樂也融融地投入這個營會中。多位參與者期望教會日後繼續舉辦類似的活動,使全教會弟兄姊妹一同享受主內情誼。
我們發覺營會中有不少弟兄姊妹仍未有所屬團契,盼望他們盡快投入一個適合自己的群體,以致能夠「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來10:24 節)。
鄭淑儀姑娘-「您們看到什麼?」(2019年11月10日)
曾聽過一個例子:有位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小白點,問學生看到什麼,結果學生都說是一個白點,老師聽了很失望的對學生說: 「 這麼大的黑板你們都沒看到嗎?居然只看到這麼小的點!? 」
人往往關心一些雞毛蒜皮無關緊要的小事或毫無價值之物。上帝天國的事不是更重要嗎?耶穌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弟兄姊妹「您們看到什 麽 ?」自己生活的小圈子?我們看到廣大禾場的莊稼的需要嗎?「看見」這個字有二個意思: 1. 不只是外在現象的看見: 2. 能看見人內心靈裡,屬靈生命的渴慕和需求。讓我們深深懇求能看見那失喪的靈魂,他們心中是多麼的需要救恩,願上帝感動的靈充滿我們,我們一起去收上帝禾場的莊稼,誠心所願。
彭偉業傳道-「離地」(2019年11月03日)
「離地」,成為近年批判教會的慣用詞。根據香港網絡大典:「『離地』是近年流行的一個潮語 ,通常用作形容詞,形容某些人的想法甚至行為皆脫離普羅大眾不食民間煙火,不知民間疾苦。他們雙腳離地,活於天際,高高在上。」不少人批評基督教離地,同樣也有些基督徒認為自己的教會離地。
如按照坊間這樣解釋「離地」,基督信仰本身就是一個離地的信仰。這信仰不是叫人追求在世的成功、榮華富貴,而是跟從基督受苦同釘十字架,是否脫離普羅大眾?這信仰叫人不要著眼於世界的爭競,反而先求與上帝建立親密關係,是否不食人間煙火,不知民間疾苦?這信仰叫人不要與人結怨、產生仇恨,反而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以憐憫和寬恕去對待別人,是否 雙腳離地,活於天際,高高在上?那麼基督教的確是離地的信仰了,卻在過去二千年來改變了無數人的生命,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或者在我們要批評教會離地之前,我們也需要搞清楚自己所信的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