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牧者的話

鄭淑儀姑娘-「同理心」(2019年5月26日)

「同理心」是個好東西,希望人人都有。能夠身處對方立場思考的一種方式。透過換位思考,體會他人情緒和想法,才能站在他人角度理解與處理問題,對於人際交往與關係的建立來說,是一項很重要的溝通能力。

「你們願意別人怎麼樣待你們,你們就這樣對待別人」。這就是耶穌要求我們能懂得明白及去實踐的命令。我們常常在生命低谷中希望別人安慰和鼓勵,在生病時希望有親朋好友來醫院看望,在困難中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在孤獨寂寞時有人陪伴……可是我們有沒有留意他人的需要?

讓我們一起學習主耶穌有憐憫和慈悲心腸,多察看身邊的人,感受他們的需要,並作隨時的幫助。學習操練「同理心」;將周遭的人常放在心上,每日睡前默想你今天與人的互動狀況。每日早晨默想:今天有哪一位需要我向他表達同理心,希望有時機去表達。願天父上帝給我們一顆敏銳的心去看顧周遭的朋友。

彭偉業傳道-「黑暗卻不接受光」(2019年5月19日)

約翰福音一章5節:「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具有相當深遠的意義。「光照在黑暗裡」代表了光的本質和使命,就是要在黑暗裡帶來光明。「黑暗」代表了渺無希望、毫無生命氣色的境況;「光」就是要在黑暗裡帶來生命和盼望。但事實上「黑暗卻不接受光」,「黑暗」在本質上是與「光」互相矛盾的,所以「黑暗」缺乏相應的智慧去明白和接受「光」,這往往當「光」來到黑暗裡的時候,都會本能上作出反抗和拒絕接受。

我們不難明白約翰所指的「光」就是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黑暗」就是我們所處的世界。因為「光」和「黑暗」的矛盾,所以我們傳福音時往往遇到不少困難和拒絕,就像耶穌基督被人唾棄和拒絕一樣。然而,我們不需要氣餒,因為黑暗沒有勝過光,光最終會勝過黑暗。我們要努力傳福音,相信我們的努力不是徒然的。

古學賢牧師-「誰來搶救?」(2019年5月12日)

我偶然在<每日頭條29/11/2018>網站看到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一個中年人在清晨沿著海邊散步。沙灘上有許多小魚,是被昨夜的暴風雨捲上岸來的;牠們被困在淺水窪裡。不到中午,水窪裡的水就會被太陽蒸發掉,這些魚兒都快要死了。他繼續往前走,看見一個小孩不停地撿起水窪裡的魚,然後捧在手裡,送回大海。那人說:「孩子,你救不了多少。牠們不過是小魚,誰在乎呢?」小孩回答說:「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小孩繼續把魚兒一條一條撿起來。

今天,我們也須學會看重生命。雖然我們救不了所有人,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傳福音去救人,藉分享主的愛來使他們回到天父身邊。主耶穌說:「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不把這九十九隻撇在曠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著呢?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路15:4、7節)。

鄭淑儀姑娘-「第三年的五月天」(2019年5月5日)

日月如梭,光陰似箭,轉眼間屈指一算,我剛在閩南家事奉了第三個年頭,其間有許許多多的點點滴滴,常刻劃在我心田。

每星期三的公禱會,會友們不只準時出席,而且很多的成熟姊妹更早一小時便到達齊集閒聊及唱詩,除用心聆聽牧者分享聖經外,盡心為有需要及軟弱肢體恆切禱告,並常常有感恩分享,大家萬眾同心互相關心鼓勵,看到關愛的温馨美景。

每月約三次的探訪安排,也令我感受良多,有幾位患病的弟兄姊妹在病中仍持守對上帝的信靠,有些弟兄姊妹已回到上主的懷抱,我心中有難捨及牽掛之情,但深信他們在天家與上帝同在,免除世上的苦難也是對家人的安慰。

每次的講道分享,我帶着戰戰兢兢的心在講台宣講信息,期望成為流通的管子,讓會眾能深入淺出更明白聖經的真道,聽而明白行出道來。

這些事奉要不斷更生反省,每每有進步的空間,期望天父幫助我走第?年的五月天更有力量和恩典同在。

彭偉業傳道-「凡事都可行」(2019年4月28日)

根據哥林多前書十章23節:「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這是保羅回應當時哥林多信徒應否食用祭過偶像的肉的教導。這段經文提出一點最重要的原則:凡事應以是否造就別人的角度來考慮,所做的事是否會對別人的信仰生命有正面的影響。換言之,決定做某樣事情時要知道能否為基督作好的見證,否則不作也罷,若然做了某事更有機會令別人在信仰生命上跌倒,這些事更加不要作。

就以打撲克或麻雀為例,有人問基督徒以不涉及金錢賭博的原則來參與有何不妥?就正如保羅當時所說:「凡事都可行」,但凡事「不都有益處」並且「不都造就人」,基督徒要弄清楚,不是所有事都能幫助別人加深對信仰的理解。基督徒若然參與了這些普遍公認是賭博行為的活動,雖然沒有涉及金錢,但這樣太容易被別人以為基督信仰是接受賭博,使人絆倒。那麼,這些娛樂消遣不作也罷,何不考慮其他也可團契相交的活動呢?

鄭淑儀姑娘-「四月情懷」 (2019年4月14日)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這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詩–大林寺桃花。描寫四月春光明媚,春色滿園關不住,千般紅紫斗芳菲。大自然景色,總是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並給人帶來美的享受。

四月詩如畫,四月濃如酒,其芳香,讓人沉醉。

轉瞬間四分之一年已逝,我們莫只顧沉醉在「風光明媚」的日子中,陶醉歡樂,早把主恩典忘記。楊伯倫的「願那靈火復興我」,再次提醒我們,在穩妥的事業裡,在迷人的笑聲中,我們遊戲沉迷,早把主恩典忘記。願那復興我的靈火,重新再來一次復興我,我們禱告,我們警醒,不要把主恩典忘記。求「聖靈」與我們同在,能明白上帝的旨意,而不是靠我們的能力和功勞,求主讓我們學習更好地接受天父的教導指引,主內共勉 。

彭偉業傳道-「任意而行」(2019年4月7日)

我最近完成了教導成人、大專生主日學的首季課程,在最後一課的「士師時代」以一句經文作結:「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21:25) 當時,以色列陷入無政府的混亂狀態,各人按自己眼中看為對的去行,隨著自己的意念去行惡事,敬拜偶像,早已忘記了耶和華對以色列拯救的恩典,不以耶和華為自己的上帝。

這句經文是否也成為我們今日很大的提醒?我們有沒有開始習慣了耶穌基督拯救我們脫離罪污的恩典,因而開始忘記耶穌的訓誡和要求,作一個忠心事主的門徒,反而想放縱一下自己的私慾,行一些肉體想行的事呢?聖經清楚地說明了以色列人的失敗,是因為他們心裡沒有真正遵照耶和華的誡命和典章。同樣今天耶穌叫我們脫離罪惡,不要我們繼續沉淪在罪的世界內,要堅持過一個聖潔的生活,為祂在地上作見證。基督徒的生命,不應再是「任意而行」的生命了。

古學賢牧師-「一人一燭光」(2019年3月31日)

本會慶祝建堂六十週年,今年舉辦冬令會,對象為全教會弟兄姊妹,旨在培靈、回顧、感恩與前瞻。各團契派出代表組成籌委會,現已決定冬令會於11月8至9日在薄扶林傷健中心舉行,主題為「一人一燭光」。請弟兄姊妹為籌備工作代禱及預留時間參加。

世人流浪在漆黑中摸索出路,沒有方向、沒有盼望,甚至找不到人生的意義。聖經腓立比書二章十五節說,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我們作上帝無瑕疵的兒女,好像明光照耀。是的,我們不能像世人一樣活在撒旦的控制之下,更不可與世俗同流合污。基督徒的生命應當發光,我們的光能影響世界,吸引人們發現真光的源頭 - 耶穌,指引失喪的人歸向祂。每一個在黑夜中為主努力發光的弟兄姊妹啊,你是黑夜裏最動人的色彩!

鄭淑儀姑娘-「主裡喜樂」(2019年3月24日)

『你們要在主裡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立比書四4)及尼希米記八章十節『因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基督徒的喜樂,不僅是在風平浪靜的時刻,更是在驚濤駭浪時所顯出的「真」喜樂。

生活確實有許多的困難和試煉,選擇以喜樂的態度面對,學習保羅凡事上倚靠上帝,上帝是生命和生活的目標;定睛在衪的愛裡,上帝的恩手必引領我們前路,我們感受到主的大愛時,生命就充滿愛與接納,臉上展露喜悦和滿足,是多麽的美善呢!惟願每年每月每天每時每刻,能更深領悟“靠主常樂"的福氣,並將“靠主常樂"傳承下去。

有時間在網上聽讚美之泉 – 常常喜樂;啍唱回味這歌詞「常常喜樂,向主高歌,不論環境如何,高山或低谷,主都看顧,相信就能蒙福……一路有耶穌陪伴,祂永不離開。」銘記耶穌相伴同在,喜樂的一生。

彭偉業傳道-「教會是家」(2019年3月17日)

有些基督徒沒有穩定的教會生活,在繁忙時就更加不會返崇拜或團契,待自己較為空閒的時候,才偶爾返教會聚會一下。在後現代的個人主義思潮的影響之下,現代人較為重視個人的感覺,例如這個群體要給我重要的感覺,合乎我的心意,才考慮出席這個群體的聚會。個人感受就成為了委身於這個群體的考慮條件。

事實上,不願意委身在任何基督信徒群體的人,就不能夠聲稱自己是跟隨基督。耶穌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耶穌要求不同背景、種族、社會地位的人因著愛聚在一起,成為上帝的大家庭,對世界作出一個強而有力的見證。因為只有在信徒群體內,才能學習到何謂主內一家,經驗甚麼是弟兄姊妹的彼此相愛,這是主耶穌的心意。不參與聚會的信徒,其實未能真正體會在教會內如何彼此關顧,又如何在世界上作基督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