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有愛」彭偉業傳道講 ( 2019年7月21日)

經文:「哥林多前書81-810:23-31節」                                                  

人覺得有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有些人甚至會覺得個人「自由」、「感覺」重要過「社會」、「群體責任」。保羅在這段經文處理着一個類似的社會現象,哥林多的異教膜拜十分盛行,基督徒常常遇到祭過偶像的肉食,保羅要求信徒在個人行事的「自由」和「群體責任」之間作出選擇。今日我們思想這段經文的教導。

  1. 凡事要造就人

十章23節:「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保羅說明了基督徒做的事,要著重當中的益處和可否造就別人。當時哥林多信徒爭議可不可食祭肉的問題,保羅叫信徒不要因為自己有「知識」而自高自大,覺得自己信得堅定就可以食用祭肉。他指出信心堅定的信徒,若然在信心軟弱的信徒面食用這些祭物,就影響了那些軟弱信徒的生命。有知識和成熟的信徒不應以自己的「自由」先行,而應以「造就人」、「建立人」的考慮先行。這是保羅的重要囑咐和教導。

  1. 凡事要有益處

在原文的結構裡面,十章23節需要聯合第24節一同解釋,意思是「各人不要追求自己的益處,造就自己,卻要追求必人的益處,造就別人。」這兩節經文的重點是「凡事造就人」的原則,但是以往閱讀這段經文的時候,人往往會被十章23節開頭的「凡事都可行」所吸引著,解釋為基督徒可以做任何事。其實這個是釋經上的謬誤,因為接著「凡事都可行」的下句是「但不是都有益處」,保羅論述的重點是指「但是」之後的「不都有益處」,即不是做任何事都有好處。

以往八章8節:「其實食物不能叫上帝看中我們,因為我們不吃也無損,吃也無益。」使人認為保羅對食與不食祭偶像之物,表達「兩者皆可」的中性看法,但在原文裡保羅寫這節時所用的語氣,並不是「兩者佳可」的中性語氣,而是用了兩次連續的否定語氣,是一種強烈的否定表達,他極力地表達不想信徒在宴會食用祭肉,叫信徒謝絕所有廟宴,那是沒有任何益處的。換言之,我們做事時,不是以「凡事都可為」去思想,而是以「凡事都有益處」去想,而一些沒有益處的事,應該不要做。

  1. 凡事榮耀上帝

在十章25-31節,保羅補充了一個當時獨有的處境,就是當未信主的人邀請基督徒到自己的家中作客,基督徒就不需問些什麼,只要謝恩去領受食物,因為萬物到屬於主。若然有人指出那些食物是祭過偶像,那就為了別人的良心的緣故,不要吃任何祭過偶像的食物。基督徒需要和未信的朋友保持友誼,若然請客的人沒有特別提及祭偶像,沒有將祭偶像的事放在心上,基督徒就可向上主謝恩,領受食物,以致讓請客的人看到基督徒如何去看食物,世上所有食物都是屬於主,我們謝恩就是為上帝得榮耀。但若然有人提及這些肉是祭過偶像,這樣,在請客的人的心裡面,偶像已佔有一席位,他們會覺得這些食物是來自偶像的恩典,而不是上帝。那麼,基督徒在這個情況之下,就要拒絕去食,以免未信的人覺得基督徒認同偶像魔鬼的恩典。基督徒不食,是斷然和偶像一刀兩斷,只會敬拜獨一的主,這也是為了榮耀上帝。

所以,保羅要我們行事要「造就人」,「有益處」,「榮耀上帝」,所為的是基督群體內的每一個肢體的建立,每個人所做的事都是為別人,不是為自己,要做到「凡事都有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