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約翰福音13:1-17節
如果有一天教會舉辦了一個洗腳活動,要求所有弟兄姊妹互相洗腳,大家會否願意參加呢?可能,洗腳代表了「認識基督,作主忠僕」的最佳形態。基督教經常講及愛心和服侍,但給人最大挑戰的,是哪些我們認為「愛唔落」的人,我們如何能夠學主耶穌那樣,能夠做到「愛到底」呢?
耶穌的洗腳不符合當時的文化習俗
當時的文化背景裡,洗腳主要有三個作用:衛生、禮貌和潔淨,但耶穌的洗腳是不合乎常規的。第一,不是為衛生:耶穌和門徒已經坐在飯枱預備吃飯,耶穌在第四節忽然間起身要為門徒洗腳,如果真是為了衛生,洗腳應該是在坐飯枱之前完成。第二,不是為禮貌:耶穌作為他們的領袖,為門徒洗腳不合符身份,洗腳應該由最卑賤的僕人做,甚至自己家人也不可以做。第三,不是為了潔淨:如果洗腳是為了潔淨程序,耶穌應該除了洗腳之外,還要洗他們的手和頭,耶穌卻在第十節說:「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這不符律法的潔淨程序。所以,當時的門徒不能明白主耶穌的用意為何!
屬於主的自己人
13章第一節,「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祂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耶穌知道自己將要離世歸父,在臨別之際,祂為這次「離開」作預備,要向「世間屬自己的人」告別。這是一群屬於主,與主親近的人,是主所愛的「自己人」。第八節,耶穌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洗腳是表達一種關係,只有與耶穌有關係親密的人,只有自己人,才有份參與這次耶穌的告別。
耶穌要成為奴僕來服事門徒,是要打破一般人心裏的尊卑概念,打破等級輩份的隔閡,使他們能夠互相成為肢體。原本是非我族類,或者地位懸殊的人,現在都成為「自己人,與主有份」。「作主忠僕」所服侍的,固然是指主耶穌,但也包括屬於主的自己人,因為服侍自己人,用愛心服侍在我們身邊的肢體,就相當於服侍主耶穌。服侍的重點並不在於個人的捨己精神,而是在於我們之間這種「自己人」的關係。
教會内每一個成員,無論老年、成人、青年、少年、兒童,都是屬於主的自己人。在教會裏面,我們會遇到很多與自己十分不相似的人,我們不可能熟悉教會內每一個人,但是在教會內是會感覺到一種微妙的關係,因為這是「自己人」的關係。甚至有一些曾經與自己發生矛盾的人,矛盾的根源,是因為人的本性是會各持己見,十分重視事情的對與錯,但在這一切對與錯爭拗的背後,仍然有種超越邏輯的關係,就是自己人的關係,這種關係不會因為爭拗而消失。
要為自己人愛到底
在13章1節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宣告」,就是:「祂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我們從兩個維度去理解什麼是「底」:第一是「時間」,耶穌愛屬於祂的自己人,這種愛是沒有時間盡頭,這種愛超越愛情、親情、友情;祂犧牲自己,為屬於祂的自己人建立一種永恆的親密關係。第二是「愛的程度」,是「去到盡、沒有底線、毫無保留」的愛。重點不是如何去愛,如何去表達,如何給予多些愛,而是愛的對象,只要他是自己人,無論這個是什麼人,是如何好抑或何差勁的人,都會沒有底線地愛。就好像主耶穌明明知道猶大會出賣祂,但祂依然為他洗腳,依然愛猶大愛到底,依然當他是「自己人」。
愛到底是沒有選擇
「愛到底」是指在愛的對象上是沒有時限、沒有界限。我們必須接受,去服侍別人是沒有選擇的。上帝要我們服侍人,其實也不由得我們去選擇。不管對方是什麼人,有些人是如何差勁,如何壞都好,我們都要愛到底。有時會因此覺得好難受,因為自己接納不到對方,又或者對方完全不了解自己的付出。但是,耶穌就是一個無條件接納人的榜樣。
不少教會的經驗告訴我們,接受被人服侍,被人去愛和關心是很困難的!可能腳代表了人最不光彩的地方,當人暴露自己的弱點和軟弱時,就會感到很不安和懼怕。所以人需要接受自己的軟弱,接受別人的服侍和愛。第八節,耶穌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耶穌告訴彼得,如果你不肯被祂洗,就與祂無分,不能成為主的自己人。這段經文再深一層意思是:彼得必須有這次被服侍的經歷,才能夠體會自己是如何被接納、被愛,這樣他才懂得去接納、去愛別人。
先被愛,才能愛
我們必須要首先領受從上帝而來的愛和接納,得著上帝無條件的肯定,然後才能夠真正地擁抱自己,放下自己,並且為了這份愛而付出,甚至去接納一些自己不能夠接納的人。如果一個人還未曾被上帝的愛和接納所肯定,未曾真實地領受到自己是被愛的,這樣的人是十分困難持續地付出愛心,也十分困難真正地做到捨己。
所以,洗腳成為了門徒接納愛和服侍,從而學懂真正謙卑的重要時刻。最後耶穌也要求門徒跟祂這樣做,耶穌在第15節吩咐門徒:「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耶穌亦藉著洗腳,要給今天的我們知道:我們首先自己要經歷上帝完全的愛和接納,才能實踐對別人的愛和接納,成為自己人,愛到底地,去接納和服侍別人。
最後,耶穌對當時的門徒說,也對今天的我們說:「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第17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