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歷代志上16:1-15節
上次與大家分享了大衛搬運約櫃回耶路撒冷時,遇到烏撒被上帝擊殺的事件,今次將會講述大衛知道自己犯錯之後,如何為上帝獻上最真誠的敬拜。聖經記載了以色列人朝拜上帝的內容,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向君王呈獻自己,另一方面從君王哪裏得到領受。首先以色列人重視呈獻音樂,以色列人載歌載舞,呈獻了一場大匯演,來表達歡樂的氣氛,並且帶有敬畏的心情。
一、獻上貢物
16章1節提到兩種獻祭,燔祭和平安祭。燔祭是要將自己完全獻上,用動物祭牲來代表自己。平安祭象徵與上帝重新和好,以及感恩、還願或自願奉獻,獻祭部分祭牲,剩下部分由獻祭者和家人分享,作為與上帝同享的筵席。敬拜上帝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帶著禮物來到上帝面前獻給上帝。這與「消費文化」和「個人主義」的崇拜觀念截然不同。我們要用一種「獻祭」的概念去思想崇拜。
第四節提到三種事奉(獻祭)「頌揚,稱謝,讚美」。「頌揚」意思是記憶、回顧、複述,「頌揚」上帝就是複述祂的作為,祂對屬於祂子民的拯救行動。我們來到上帝面前「頌揚」,獻上我們禱告的祭,祈求上帝記念我們,承認自己的不足和缺乏,表達全然倚靠的心態,也是敬拜者應有的心態。「稱謝」意思是「承認」,「承認」上帝的偉大和信實,進一步將這些經歷轉化為「感恩或者稱謝」,獻上感恩祭。「讚美」涉及讚美耶和華的本性和作為,要高舉祂,高舉上帝的作為、特性、好處,並且公開的表達出來。敬拜就是在崇拜中獻上這三項獻祭,我們要留意所揀選的詩歌的內容有沒有幫助弟兄姊妹做到這三方面的獻祭。
二、集體意義
崇拜具備很重要的集體意義。第二節,大衛將約櫃迎入耶路撒冷後,先獻上燔祭和平安祭,接著以「祝福」作為整個敬拜行動的高潮。祝福對象是「全體百姓」,這樣強調敬拜的終極目標是上帝的子民一同領受應許。今天崇拜完結時,牧師祝福給予會眾,宣告教會是「蒙福的群體」,是群體合一的見證。
第三節,大衛向群眾分享獻祭完成所剩下的食物,這個「集體分享」的概念很重要。就好像教會舉辦愛筵,有種「肢體間的合一與分享」屬靈含義。第15節,分餅記念「上帝與祂子民的約」。今天,我們透過守聖餐這集體行動,記念新「約」。
聖餐在某種意義上是重複耶穌基督的獻祭,表明我們是靠著祂為我們獻上的祭,來到上帝面前;同飲聖餐的杯,是為耶穌與我們立「約」的血。聖餐就像一項獻祭儀式,有集體行動的意義。
不單止祝福和分餅,從第七節開始,經文是以詩歌的形式,傳揚上帝的作為,記念祂奇妙的事。這些詩歌的作用,也是屬於集體行動的多種形式,一起宣讀上帝的話語、教導和談論。崇拜中的讀經和講道,也是重新講述上帝作為的集體行動。
敬拜是一個集體行動,敬拜不是一個人的事。從聖經裏的教導得知,教會崇拜其實是一種集體獻祭的時刻。我們是同一個「約」之下的群體,在上帝的話語中,我們來到大君王面前領受祂所賜的福氣,一起集體地記念祂的作為。
我們應要存著敬畏的心,反省自己用什麼心態來到上帝面前,祈求這位大君王的恩典,祈求祂接納我們,悅納我們獻上的祭。這才是真正的敬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