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行天路的苦與甜」 周力榮牧師講、曾卓謙弟兄記 (2025年3月23日)

經文:出埃及記15:22-27

出埃及記是記載上帝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有人說是類比於今天上帝從罪中拯救我們出來。今天的講道經文為出埃及記15章22-27節,講述以色列人過了紅海第一幕的事件。在跟從上主的第一個經歷中,我們學到的第一個功課是甚麼呢? 作者為了讓我們更了解經文,以對稱和互相倒映的手法編寫了這段經文。A部分為22節和27節下(找不到水和在水邊安營)、B部分為23節和27節上(到了瑪拉和到了以琳)、C部分為24-25節上和26節下(醫治水源和醫治的主)、D部分為25節下和26節上(制定律例典章和叮囑遵行律法)。ABC部分記載以色列人尋找水源的記載,D部分為整段經文的核心教導。

         作者用了類比形式,以以色列人所遇到的苦和甜,來講明尋找奔行天路充滿苦和甜。作者的記載手法充滿象徵性,因為我們在平常生活中也會遭遇到這些事情。22節中提到的 ‘三日’,是指古代人行得最多最長的日子為3天,表示已經走得很疲累; 23節多次提到瑪拉(即苦的意思),多次提出是指以色列人極其困苦; 27節提到以琳有十二股水泉和七十棵棕樹,12股水泉象徵當地水源充足,70棵棕樹象徵全以色列人,整句意思就是上帝能供應一切給以色列人民,在上帝面前凡事都能。

天路歷程一開始都是很辛苦的。以色列人行得累,非常口渴,尋找到水源了,但是水是苦的不能喝。我們信徒信主後,以為凡事風順,事事順景,怎料仍然遭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我們的主是救贖主,在救贖以先祂是創造的那一位。風調雨順,萬物都有定時是上帝創造的秩序。上帝降雨給義人,也降雨給壞人,我們不可以弄錯這點。以色列人有水飲不得,禍不單行。以色列人到了瑪拉後發怨言,充滿怨氣,上帝明白; 相比他們到了以琳後,他們是怎樣想的? 就是沒有記載,他們沉默,為什麼? 這2個經驗對照是很好的反省。我們人生滿有祝福之時,為什麼不是充滿感恩?

在困境時,我們會多番發怨言,輕易地忘了上主對生死禍福的主權,失去對祂應有的敬畏; 在順境中,也輕易地忘了這原是上主的恩典施予,失去了對祂應有的驚訝讚頌。我們要好好檢視自己,不可以輕易忘記主恩。

       C部分的24-25節上和26節下(醫治水源和醫治的主),我們會經常拿26節的’..因為我─耶和華是醫治你的’作為醫治的經文。26節所說的疾病,是指耶和華降十災予埃及人。第一災為水變血之災,上帝使其不能飲用; 對比不能飲用的水變為能飲用。尼羅河為埃及人的生命之源,但是埃及人悖逆,所以受到上帝懲罰。我們在走天路時跌倒,但上帝會醫治。我們不是要不跌,而是深信主會醫治我們。我在牧會時,看到弟兄姊妹跌倒,但最失望的是他不緊張自己與上帝的關係。

       最後的D部分是上帝會賜下話語和律法醫治我們,教導我們如何愛祂。律例典章都是上帝很好的引導,就像祂賜瑪哪和鵪鶉給以色列人。上帝對我們生命有很好的指引和教導,盼望我們用心聆聽上帝的教導和跟從祂的心意,在生活中好好應用盡力奔走天路,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