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路得記1:1-9,15-18;馬太福音1:5節
一直僵持的以巴戰爭有重大進展,哈馬斯在前幾天釋放20多位人質,讓他們可以與家人相逢重新歸家。這些倖存者一直與家人分開,不知道是生是死,從相片當中看到他們悲喜交集,我們的人生也有試過這樣嗎?今天講道所引用的經文—路得記1:1-9,也是悲喜交集的故事。路得記看似沒有甚麼特別的地方,人物好像也不是很有成就,但是它能記載在聖經當中,就讓我們來看看路得這個小人物和她的大故事。
路得記的背景是士師時代,是一個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的時代,當時以色列人也遭遇飢荒,情況十分不堪。經文記載的伯利恆城在原文是指魚米之鄉、即是當地的糧食之家,遭遇飢荒實在是一件很矛盾的事。經文提到的以利米勒,名稱原意是我的上帝是王;拿俄米的名稱原意為甜甜。他們的兒子,瑪倫的名稱原意是瘦削的男子;基連則是短命的人。他們的妻子俄珥巴和路得,她們的名稱原意則是羚羊和友伴的意思。拿俄米因飢荒逃到摩押,然後從摩押地歸回,怎料是悲劇的開始。由於2個兒子都死了,她叫兩位媳婦都回老家再找男人出嫁,說「願耶和華恩待你們」。當時寡婦無依無靠,回到家也只能做乞丐,所以奶奶希望她們能重新找新的依靠,而上帝的恩待就非常重要了。
路得的鄉下是摩押,上帝曾吩咐以色列人不可以與摩押人爭戰(申命記2:8、19),因為他們是以掃和羅得的後人。但是他們不可入耶和華的會幕,因為在出埃及時他們沒有幫助以色列人,更咒詛以色列人(申23:3-4)。換句話說,以色列人娶摩押女子是沒有好處的,所以路得回伯利恆也是沒有好處。在整段經文沒有提到愛這個字,但整個故事充滿愛。路得看到上帝的真實,而拿俄米也看到,所以祝福路得也可以有恩。
拿俄米在遭遇低谷時看到路得的陪伴,帶來很大力量。看似弱質而沒有能力的女子,反而鼓勵到拿俄米繼續倚靠上帝。我們在人生低谷時有人陪伴嗎?有天使陪伴我們嗎?15節拿俄米已經說路得可以回家鄉敬拜別神,但是路得說就算拿俄米催她也沒有用,說拿俄米到哪裡去都會伴隨,而且拿俄米的上帝就是路得的上帝。這個就是成篇經文的中心思想。逃去摩押是迫不得已、但是跟從上帝是個人的選擇,而路得就選對了。
我們可以從路得學到3個屬靈原則。第一是困難是測試信仰深淺的最好方法,我們的人生會遇見很多問題,做決定時會否把上帝也考慮在其中? 我們會尋求上帝得到解決方法?之前我在美國時有心臟病發,休養後還是決定回港,因為自己覺得未做完上帝的工作。雖然當中有很多顧慮,但是也要回來。第二是信仰的突破在於放下人的謀算,我們要放下自己的謀算去相信上帝。有時候,放在面前的是兩條不同的道路,一條是平坦而上帝不喜歡,另一條是困難的道路,需要放棄自己很多東西而上帝喜歡的。雖然面對苦難,但相信上帝想我們去走,祂會供給我們一切需要,我們會選擇哪條道路呢?第三,上帝並非每事都顯示祂的作為。以色列亡國的歷史中,為什麼上帝會讓它們發生?當時的以色列離棄上帝而拜偶像,所以上帝要他們悔改,我們可以藉此看到上帝的作為。
昐望我們可以透過路得的故事,學到上帝的奇妙作為,也要學習路得的陪伴,讓我們成為別人的天使,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