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dmin 的所有文章

古學賢牧師-「哀慟的人有福了!」(2025年8月17日)

聖經記載許多人曾悲傷痛哭,例如:哈拿因對頭激怒而愁悶哭泣(撒上1:7-8),耶利米先知因自己的同胞被殺而晝夜哭泣(耶9:1節),有虔誠的人為司提反的殉道而捶胸大哭(徒8:2節)……這跟我們的神學好像有矛盾:屬主的人不是應當常常喜樂,無憂無慮的嗎?容我們先了解上帝兒女的哀慟是為了甚麼。

    世上每天發生太多不幸和悽慘的事,人生也充滿變幻和意外,撒但又常以不公義和罪惡衝擊基督徒,要使我們懷疑上帝的慈愛和能力。每當看到不法與邪惡吞噬人的身心靈,屬主的人內心難免哀慟,甚至痛徹心扉。當我們為自己所犯的罪、為別人的不義、為世界的苦難,而深切憂傷,呼求上帝憐憫,主耶穌說:「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太5:4節)。內心悲痛的人當來到主的施恩寶座前,這是他蒙憐恤、得安慰的關鍵。

    林後1:4節,「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上帝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你在上帝面前的眼淚不會白流,因祂必定安慰你,也使你成為一個安慰者。當你走出死蔭幽谷之後,主也要藉著你安慰心靈破碎的人。

「基督徒人生大事」 吳宗文牧師講、曾卓謙弟兄記(2025年8月3日)

經文:猶大書20-21

之前講道說過基督徒的人生有三大目標:榮神、益人、盡己。首先是榮神,我們的生命是上帝所造的,所以我們要榮耀我們的上帝:我們的主,我們的上帝,你是配得榮耀、尊貴,權柄的;因為你創造了萬物,並且萬物是因你的旨意被創造而有的(啟4:11)。第二是益人,我們要愛世人如上帝愛世人一樣:無論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處,乃要求別人的益處(林前10:24)。第三是盡己: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是理所當然的(羅12:1)。

基督徒在臨終時有三大反思(提後4:7節) 。第一, 美好的仗打過了嗎?生活當中,我們經常遇到很多罪惡和誘惑,需要禱告困綁撒但和克服私慾,也需要聖靈和弟兄姊妹互相提醒, 我們有做了嗎?第二,當跑的路跑盡了嗎?基督徒需要追求上帝的成聖之路,不是追求名利的世俗道路。在追求成聖之路上也需要堅守,不受誘惑離開,是需要堅忍的,我們有做到了嗎?第三,所信的道守住了嗎?聖經有很多道理其實是很清楚易明的,我們要守住這個普遍的屬靈之路。在現今末世,有很多敗壞生命的價值觀正在影響我們,我們需要拋棄。在啟示錄中,作者指責當時的教會出現很多問題,受世界的價值觀所影響,所以我們不可以被這些價值觀和假先知改變對上帝的信心,更要將上帝的恩賜發揮出來。

要達至以上說的榮神益人盡已和不在臨終反思中後悔,我們可以每天行七聖事。第一是為己為人,隨時多方禱告操練: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警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弗6:18)。第二是背誦金句,整天默念:我將你的話藏在心裹,免得我得罪你(詩119:11)。我們可以每天抄寫一章聖經,或把看到有意思的經文抄寫下來做成小本子。第三是靈閱,我們要學習偉人,心被恩感:王聽見律法書上的話,便撕裂衣服/那夜王睡不著覺,就吩咐人取歷史來,念給他聽(王下22:11/斯6:1)。我們可以多讀屬靈書藉,例如荒漠金泉,當作增長靈命的維他命和雞精。

第四是奉獻,我們要每天養成為上帝儲蓄金錢,並且獻上為上帝事工所需: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瑪3:10)。第五是分享,我們需要有團契生活,信徒間要有好的團契交通,不可停止聚會: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來10:25)。第六是日行一善、施愛於人: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箴3:27)。我們寧可虧蝕,也好過錯過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的機會,要找機會好好造就人。最後是見證,我們要把握機會傳福音,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中,把福音的種子撒在未信的人身上: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提後4:2)。盼望以上的經文能作為好的提醒,讓大家在真道上好好建立自己,做到榮神益人盡己,在上帝的國度裡得到更多益處,阿們!

彭偉業傳道-「耶穌要粉絲嗎?」(2025年8月10日)

今天網絡時代,潮流興起的社交軟件和長短視頻,這些應用都有標記「粉絲」人數。對於網頁或者視頻創作者來說,「粉絲」人數的多少決定了創作是否成功。有時,教會也可能陷入追求「粉絲人數」的網羅,有些教會在聚會中,敬拜者和會眾大聲高呼耶穌的名,像追捧明星那樣高喊「我愛你」,敬拜唱頌中表現興奮,情緒高漲。

當年耶穌也曾受過這樣的追捧,例如當祂騎著驢駒進入耶路撒冷的場景,眾人將外衣鋪在路上,並砍下棕櫚樹枝揮舞,高喊「和撒那」。然而,耶穌並不滿足於這樣的跟從。路加福音14章25至27節,「有極多的人和耶穌同行。祂轉過來對他們說:

『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

耶穌要求追隨祂、崇拜祂的人全然的委身,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做祂的門徒。這涉及到把耶穌基督作為個人生命中的首位,將生命主權完全交給主。願意我們一起學習,互相鼓勵同行,背起十字架跟隨主,為主獻出更多,成為主所喜悅的門徒。

「一起上山迎見主」 彭偉業傳道講(2025年7月27日)

經文:路加福音9:28-36

培育事工是教會永續發展的根基。感恩,我們教會是一間重視培育事工的教會,我們盡量維持為每個級別和年齡層的信徒提供合適的主日學。今天,讓我們從經文裡學習和思想培育事工發展的方向和意義。

這段登山變象的經文在28節開始,聖經作者期望讀者注意到八天之前發生過的事情:耶穌問門徒「我是誰?」,彼得確認耶穌是「上帝所立的基督」,耶穌說明基督必須受苦和受死,而門徒必須捨己,背起十字架跟從祂。經文接著登山變象事件,是刻意的佈局,耶穌教徒門徒的延續。可惜,彼得三人看見耶穌登山變象和榮光,以及摩西和以利亞出現之後,打算為他們搭三個棚,期望把榮光留住,讓世人上山來敬拜他們,這樣違反基督需要為世人受苦和受死的使命。在當時,他們並不明白基督的使命,和門徒在世上的使命,這事件讓我們聯想到今天培育事工的三重提醒。

一、人不能靠自己明白上帝。

耶穌多次教導門徒,也用不同的形式,但門徒始終不明白基督真正身份的意義,接受不到一位受苦受死的基督。事實上,人是不能倚靠自己能力去認識上帝。我們舉行主日學做教導,學生表面上認識聖經內容,卻是未理解真正基督的使命。認識基督,不單只是理性上的認識,還包括「捨己」,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主。個人理性上的認知,需要與行動的結合,兩者緊扣。人要去到為信仰「捨己」的階段,絕對不是靠人的作為可以做到,而是經歷主在他生命中的工作。

二、主必定引導人去認識祂。

儘管我們不能靠自己的能力去認識主,但是吊詭的是,主是會不厭其煩,三番四次地引導我們去認識祂。我們再觀察彼得的一生。最初的時候,主耶穌沒有因為彼得多次教而不善而放棄他。彼得在晚年的時候,終於不再是那個「不知道所說的是什麼」的彼得。在主復活,升天,聖靈降臨。彼得自己真正知道了基督是誰,甘願步主的後塵,踏上受苦之路。晚年被羅馬政府捉拿囚禁,到釘在十字架上。

主耶穌被釘之後,彼得重拾打魚的工作,復活的主來到海邊再次找他,三次問他你愛我嗎,重新肯定他。主升天之後,差派聖靈與他們同在,時刻引導他們。彼得最終認識主耶穌,背起十字架跟隨主。彼得的改變,完全是三一上帝的工作。

在一個人一生當中,認識和知道主是有不同的階段和深度。由最初從頭腦理性上的認識,漸漸融入生命,轉化為使命,願意背起十字架,為主捨己。這些轉變需要一個過程,是主主動地不斷地在人的生命上工作。

三、一起上山迎見主。

培育事工的角色就好像,與信徒一起上山迎見主。我們被呼召參與培育事工的,要明白真正的培育者是三一上帝自己,所有參與培育事奉的工作者都是同行者。

我們教會的培育事工,堅持為不同年級和程度的信徒,舉行各種主日學、查經班、信仰探討、團契查經、門徒訓練的聚會,教導他們明白聖經,學做門徒,目的是要陪同他們經歷主耶穌。我們要認定三一上帝自己引導人認識祂,他們的生命有沒有被塑造,取決於他們有沒有在生命歷程中親自經歷主的帶領。我們培育工作者,只是同行者。我們的責任,是要塑造適切的場景,創造條件,讓信徒親自經歷主。這種情況,就好像我們陪伴大家一起上山去面見主耶穌,跟隨主耶穌。在他們人生的信仰歷程裏面,與他們同行。

古學賢牧師-「虛心的人有福了」(2025年8月3日)

聽聞有一位雕刻家為主耶穌刻了一個雕像,祂深深的低下頭,雙手張開。一個著名學者參觀這雕像,他高傲地說:「我覺得這雕像沒有甚麼價值,因為連祂的樣貌也看不清。」旁邊有個小朋友對他說:「叔叔,你要跪下來,才可看見主耶穌的樣貌。」請留意,當你虛心來到主面前,抬頭向祂仰望,這是你蒙福的開始(參太5:3節)。

著名的改革宗馬丁路德,他年輕時進入修道院,滿以為只要虔誠行善就可贏得上帝的喜悅。但多年以來,他內心總是充滿失敗和罪疚感,他發覺做甚麼也不能滿足上帝;直到他在上帝面前謙卑下來,單單藉信心仰賴基督的憐憫,他生命裡的改革就開始了。

虛心不是垂頭喪氣、妄自菲薄、失去鬥心、沒有理想和動力。虛心是深刻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的心靈貧窮,離了主就不能作甚麼(參約15:5節)。主耶穌是生命的糧,祂使那些虛心的人必得飽足。 弟兄姊妹,一年一度的港九培靈研經大會已經開始了,全港有好幾個地方同步直播,請大家為大會祈禱,並預留時間參加。

「主耶穌的家」 張福民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2025年7月20日)

經文:路加福音2:41-52

今次分享的經文是記載耶穌第一次上聖殿和所發生的事,回應教會的主題「立己顧人,共建家園」。家是個人成長生活的地方,充滿親情,溫暖、舒適、安全的地方。

當耶穌十二歲的時候,約瑟和馬利亞按著節期的規矩帶耶穌上去聖殿。耶穌在聖殿留了一天,但父母不知道,後來發現耶穌不見,心裡焦急,最後在聖殿看見耶穌,坐在教師中間,追尋真理。馬利亞看見後又開心又緊張,跟耶穌說她與父親焦急找祂,但耶穌回答「豈不知我應當在我父的家裡嗎?」馬利亞不明白,但把這些存在心裡。路加福音2:52「耶穌的智慧和身量(或作:年紀),並上帝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耶穌的長大由這天開始,得到上帝、父母親友的喜悅。

耶穌的父母很虔誠,按上帝的話照顧耶穌,帶耶穌回聖殿、敬拜上帝,給祂成長的模範。今天除了關心子女的身體、學業等方面外,是否有關心子女屬靈的增長? 耶穌沒有因自己的神聖地位而自高自大,反而謙卑,在耶路撒冷的家生活,承擔責任。當耶穌三十歲到外傳道,祂既滿有上帝的能力,也得到父母的優良傳統和美好教導,智慧出眾,使家長得到安慰。我們的家庭是怎樣?我們對自己是否有追求的心,給下一代有好的榜樣?在生活細節方面,對家庭親友有好的影響,並建立良好德行幫助他們,讓他們在靈性上蒙上帝賜福。

除了在耶路撒冷的家,聖殿是耶穌第二個家。耶穌在聖殿裡,回答馬利亞的問題,「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或作:豈不知我應當在我父的家裡嗎)?」(路加福音2:49)耶穌不只有肉身成長的家,也有屬靈的家,就是聖殿,即今天的教會。我們是否有以上帝作屬靈的家? 這教會是我們屬靈的家,我們是否有扶起這個家的責任?留心教會的需要?如改善整理教會的環境?要以家人的角色,讓教會成為屬靈的團契、相交的基地,我們從團契的生活裡能夠學習、事奉,並追求長進。

要學像耶穌,負起長子責任,照顧家人。除了地上的家,耶穌為聖殿的家努力,當祂出來傳道,曾兩次潔淨聖殿。耶穌有勇氣,不怕人指責,重整聖殿,以上帝的家為家。

約翰福音14:6「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耶穌為我們預備將來的天家,是主犧牲自己,用寶血為我們建立的。我們是否有為天家準備、享受上帝給的恩典、活出主的生命?以弗所書2:13「你們從前遠離上帝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裡,靠著祂的血,已經得親近了。」我們不是客旅,是上帝家裡的人,讓我們被建造,成為聖靈的居所,彼此相愛,合而為一,榮耀上帝。

彭偉業傳道-「培育之道:扎根與成長」(2025年7月27日)

今天是培育主日,也讓我們思想保羅所託付的培育使命:「我們傳揚他,是用各樣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地引到上帝面前。我也為此勞苦,照著他在我裏面運用的大能盡心竭力。」(西 1:28-29)。

從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看出,基督教培育呈現三重向度。1. 紮根真理,「勸戒」與「教導」。「勸戒」作為警醒之言,助人辨識歧途;「教導」是真理傳遞,建造屬靈認知。教會若然忽略紮實的聖經教導,信徒生命就會如浮萍一般,隨波逐流,被「各樣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弗 4:14)。2.  塑造生命,邁向「在基督裏的完全」。保羅的目標清晰:「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地引到上帝面前」,「完全」非指毫無瑕疵,而是生命漸漸成熟,長成基督的身量(弗 4:13)。3. 實踐倚靠主作主工,「照著他在我裏面運用的大能盡心竭力」。我們需擺上時間、心思、創意,設計適切課程與活動;恆切禱告,藉著聖靈的能力運行在學習者心中,使真理進入人的心裏。

我們需要每日親近上帝話語,恆常禱告,建立紮實的靈修生活。為人父母的,在家中建立信仰傳承的氛圍,以真理對話,禱告守望,以身教成為榜樣。我們不單作「聽道者」,更要追求成為「踐行者」,並在團契中實踐彼此相愛、勸勉與擔當。讓我們倚靠聖靈的引導,在個人、家庭、教會中,盡心竭力,一同邁向「在真道上同歸於一」。

「從瞎子到瞎子!」 周力榮牧師講、洪慕冰姊妹記(2025年7月13日)

經文:馬可福音 8:22-26;10:46-52

今天兩段的經文都很相似,都是講述耶穌醫治瞎子,要說耶穌的神蹟其實一件已足夠,為何要記載兩段相似的經文?

馬可福音8:22-26節記載的第一個瞎子的神蹟我稱它為「尷尬的神蹟」,因為耶穌第一次按手時,瞎子只看到一些樹木在走路,耶穌第二次按手後,瞎子才完全看得清楚,你們有看過耶穌行神蹟是需要用兩次才成功嗎?這能讓我們思考到,耶穌是刻意這樣做的,馬可福音的寫作是有佈局的,從記載第一個瞎子到第二個瞎子就像一個括號。

在第一段瞎子的經文後面,耶穌問門徒說:「人們說我是誰?」門徒回答是施洗約翰、是以利亞、是先知裡的一位,耶穌又問:「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說是基督。這與第一個瞎子用了兩次醫治成了「比喻性的神蹟」,試問如果你是那個瞎子,耶穌第一次醫治後只看到模糊的影像,你會收貨嗎?當第二次醫治後完全看得清楚時你才會真真正正相信耶穌吧。所以如果門徒對耶穌的認識一樣模模糊糊,耶穌會收貨嗎?所以耶穌要再問門徒祂是誰,直至彼得答出了是基督為止。所以只有當我們自己能認出耶穌是誰,才是真正開始對耶穌的跟從。

馬可福音中間的分段記載耶穌三次往來加利利省的傳道旅程,在8:27節說:「耶穌和門徒出去,到凱撒利亞.腓立比的村子去。在路上,耶穌問門徒說:「人們說我是誰?」和10: 52節說:「耶穌對他說:「去吧,你的信心救了你。」瞎子立刻看得見,就在路上跟隨着耶穌。」這兩段經文也出現「在路上」三字,而夾在這兩段經文中間的經文也出現過幾次「在路上」或「行在路上」的字眼,作者不斷重複這字眼就是要我們發現這重點,「在路上」是靈程路上的意思,在中間的經文裡耶穌三次預告祂會被釘十字架:第一次預告後,彼得被耶穌斥責;第二次和第三次預告後,門徒都只爭論誰為大,終究他們沒有聽清楚耶穌的說話,看不清耶穌是誰。對主耶穌基督的真實認識,斷不能離開認識祂的十字架,也絕不能逃避我們自己要背負的十字架。在跟從主的路途上,甚麼事最能模糊我們的視野?在8:33(新普及)說:「耶穌轉身,看著門徒,斥責彼得說:“撒但,走開!你只從人的角度看事情,卻不從上帝的角度看事情”」如果我們只從人的角度看事情,不從上帝的角度看事情,這樣便會弄錯耶穌是誰。這是基督徒的常態,但我們不要接受這常態,這會令原本我們看得見光明的事物變成黑暗,所以我們要能看見、看得清楚,辨明黑暗所在。

古學賢牧師-「主的話滲透我們的心靈」(2025年7月20日)

世界對不同的基督徒有不同的滲透方式,魔鬼更千方百計攻取你和我的心。如果你的心被世上的事物充塞了,你還有能力渴慕天父上帝嗎?

雅4:7-8節教導我們,「務要抵擋魔鬼,魔鬼就必離開你們逃跑了。你們親近上帝,上帝就必親近你們」。我們每天敬拜親近主,不像拜偶像的人為積功德或趨吉避凶, 而是為回應天父救贖的宏恩和大愛。上帝是獨一全能的真神,世上沒有任何事物,配得取代上帝在我們心中至高無上的位置!相信每一個基督徒都願意愛上帝,不過,愛是要用時間培養和積累的,沒有捷徑能使我們更愛上帝,除非我們每天親近祂、認識祂、讓祂的話滲透我們的心靈,這樣,我們才會更深的愛慕上帝。

求天父將渴慕祂的心賜給我們,以致我們每天安排時間靈修親近敬拜祂,用心閱讀、思想、謹記和遵行祂的話。因為上帝總知道甚麼對我們是最好的,所以求主不斷以祂的話更新和塑造我們。詩篇119 :18節,「求祢開我的眼睛,使我看出祢律法中的奇妙。」願聖靈引導我們、光照我們,叫主的愛吸引我們,使我們快跑跟隨祂!

「不老傳奇」 古學賢牧師講(2025年7月6日)

經文:詩篇92:12-15節

一. 不老的樹

棕樹象徵勝利、繁茂與歡樂,聖殿的牆和門上都刻著棕樹(王上6:29、32
節)。一棵棕樹每年可結出約260磅果子,木料可製造繩索和蓆,也可用來舖屋頂。利巴嫩的香柏樹被稱為「樹中之王」,有些香柏樹已成長超過2000年,高達200呎,每棵樹每年可結出約300磅果實。香柏樹散發出一種特有的香味(何14:6節),而且木質堅硬,所羅門用來建造聖殿(王上6:9-10);古代的君王用來建造寶座和宮殿;祭司用香柏木為痊愈的痲瘋病人進行潔淨禮 (利14:3-4)。


二. 不老的人
詩92:12-14節,義人就是信靠上帝的人,「他們栽於耶和華的殿中」,表明他們與上帝有密切的關係,時常親近上帝,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面對前面的日子,有一些事情我要和大家分享,互相勉勵:

愛與被愛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長者的事(參腓2:4節)。我們要主動瞭解他們的憂慮,在他們有需要的時候,提供陪伴與幫助。利19:32節,長者特別要被尊重,一方面是聖經的教導,另一方面,因為他們已經貢獻了他們的一生。愛與尊重是服事長者最重要的一環!
訂立目標
即使年紀大了,一樣可以保持不老的心境。詩37:4節,「又要以耶和華為樂,祂就將你心裡所求的賜給你。」長者一樣要有夢想,找機會和方法一步一步去實現,令夢想成為長者們生活的動力。請留意,上帝不會叫祂的恩典臨到那些對祂没有任何期望的人。
事奉與奉獻
我們可以放下世上的工作,但我們不可停止對主的事奉!事奉没有年齡限制,應該是長久、不老的終身事業!年長的聖徒憑著信心活出敬虔愛主的生命,是非常美善的見證。長者在人生各種困苦裡面依然忠心、知足,這份見證帶來的影響,超乎我們想像。
另一方面,林後8:1-2節,奉獻是上帝所賜的恩典,若長者深深體會到上帝的愛,他認定自己所得的是從上帝而來,就應該好好為金錢的奉獻而禱告,甘心樂意感謝上帝的供應。透過奉獻,操練我們回應上帝的愛,表達對上帝的感恩。當我們回報上帝的愛,上帝必得著榮耀。
禱告服事
教會極需要長者以祈禱託著各樣聖工,長者莫被回憶捆綁,應該被上帝的應許吸引,加快腳步來到上帝面前多多禱告。長者當站在破口為上帝的家和教會弟兄姊妹同心禱告,他們的禱告是非常有果效的。箴16:31節,願每一位長者在基督裡面公義敬虔度日,使年輕的一代為他們的見證與榜樣讚美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