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dmin 的所有文章

彭偉業傳道-「退修得力量」(2025年6月29日)

教會將會在7月13日下午2時30分舉辦事奉人員退修會,今天讓我們回顧退修會的目的和意義。退修會 (Retreat )不僅是一次短暫的離開日常生活的機會,更是一個讓我們靈命更新、與上帝建立更深關係的時刻。

「退」出日常,專注尋求上帝:退修會提供一個專注於上帝的環境,讓人脫離日常的忙碌與干擾,專心聆聽上帝的聲音。正如耶穌也曾退到曠野禱告(路 5:16),我們也需要這樣的時間來安靜在主面前,重新得著屬靈的力量。

「修」身養性,更新生命:在安靜和聖靈的光照下,有機會深入反省自己的生命狀態、與上帝的關係、內心的掙扎、價值觀的調整等。透過信息、禱告、聖靈的工作和肢體的分享,帶來心靈的甦醒、觀念的更新和生命的轉化,正如以賽亞書 40:31 所說「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

我們在教會事奉,好容易進入一個盲區,就是漸漸失去動力,開始對事奉的目標模糊以及熱情減退,我們需要藉著退修會而重新得力。退修會的主題也是教會主題:「立己顧人,共建家園」,也就是邀請大家,找機會一起安靜下來,藉此機會讓屬靈生命得以更新,將目標重新轉向上帝,祈求在事奉上得著更新的力量,為建立教會出一分力,讓教會做得更加好。呼籲所有有崗位的事奉人員,一起參與今次的聚會,共同「共建家園」。

「我的父親」 倫國平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2025年6月15日)

經文:歷代志上25:1-7

大衛親自設立利未人進行聖樂事工的計劃,經文中出現父親一詞。這幾星期,我去了又一村禮賢會幫忙帶領詩班敬拜,發現三十幾人的詩班員中有四、五個是九十歲以上,有曾祖父、祖父、孫兒、曾孫,四代同堂,令人感動,音樂可以帶走人的煩憂。原來上帝的本意就是這樣,希望父親們擔起責任,代上25:1-6提到三位父親的名字:亞薩、希幔、耶杜頓。父親是否重要?上帝是按著自己的形象創造亞當,祂美好的計劃是把自己的屬性由父親一代一代傳下去。

如何讓父親來教兒女?父親在家中有甚麼影響?我們的一舉一動是從父母身上學習。上帝為何找利未人負責聖殿服事的工作?昔日在西乃山下,以色列人等候摩西下山等了很久,就慫恿亞倫學習外邦人製造一隻金牛,摩西下山後把金牛粉碎,並問甚麼人願意站在上帝這邊。利未族人願意站在上帝這邊,上帝當天把利未族人分別為聖,在聖殿永恆服事。這班利未人從小在聖殿成長,有上帝的話語同在。「首領」原文是指軍領,打仗時利未人會在軍隊前吹奏,鼓勵士氣。上帝找利未人的父親訓練兒女,這是生命見證的傳承,一個屬靈的生命引領後代。曾經有位在溫州事奉的牧師邀請我講道,教導教會的年輕人服事,講生命敬拜。因這班領袖希望子女留在教會中,他們發現子女喜歡音樂,計劃在教會辦樂隊、唱歌等,所以請夜總會的音樂師。這些音樂師的音樂技術不錯,但子女也學了他們不好的習慣,如吸煙等。

音樂不容許有錯誤,經文裡讓父親監督子女,好好學習音樂,是非常嚴格的。培育他們的屬靈生命後,音樂可以帶領會眾讚美上帝時,這是有心有力的服事。特別是歌唱組,上帝對我們的音樂敬拜有要求,不是隨便的。「善於」的原文是指有技巧,音樂需要有技巧才能帶出來。父親要教導,子女要學習,上帝從沒有輕看音樂這個語言的學習,生命影響生命。詩篇33:1和3,「義人哪,你們應當靠耶和華歡樂;正直人的讚美是合宜的」和「應當向祂唱新歌,彈得巧妙,聲音洪亮」,上帝對我們的敬拜是有期望的。今天我們的敬拜有時很自我,離開真理的敬拜,真正令上帝喜悅的敬拜是遵從上帝的意思,而聖經是有指示和教導。

教會是耶穌基督的媳婦,媳婦的英文是wife,這四個英文字母代表教會的方向。W是worship (敬拜)、I是instruction (教導)、F是fellowship (團契)、E是evangelism (傳福音)。敬拜是最重要,I是教導如何敬拜上帝,F是分享教導如何敬拜上帝,E是讓其他人懂得敬拜上帝。教會的最終目的是我們要跟從聖經去敬拜上帝,不是隨便的。上帝看重自己的位份,讓我們藉著父親的位份將上帝的美意活出來,然後傳給下一代,建立敬拜的生命和服事。聖經看重每位父親對兒女的責任,將上帝的形象一直傳下去。

古學賢牧師-「願為未得救的生命著急」(2025年6月22日)

約3:36節,「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上帝的震怒常在他身上。」我們願為未得救的生命著急,一起作天國君王主耶穌的先鋒,領人歸向祂。6月29日福音主日是拯救靈魂的大日子!林後6:2節,「看哪!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我和眾肢體已迫切禱告並邀約親戚和朋友赴會,現在我們同來為自己及親朋禱告:

願弟兄姊妹獻出真誠與關愛,使那些對基督教有負面經歷的親友們,一

步一步感受到加略山的大愛;

願所有受邀者被聖靈感動,樂於出席當日的敬拜;

願主幫助司徒永富博士預備福音信息,適切新朋友的需要;

願主預備未信者的心靈,迫切渴求罪得赦免;

願主幫助領詩、聯合詩班及長者詩班與聖靈同工,以詩歌感染會眾仰望主;

願那些在真道上迷失的信徒蒙主呼召,回歸羊圈;

願那些內心剛硬的人被十字架大愛所融化,快跑得著生命的錨;

願那些被偶像捆綁的人蒙聖靈光照,在真理的亮光下得著釋放。

全能的天父上帝,求你除去撒但一切的攔阻,給我們開傳道的門,能以宣揚基督的福音。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靈修立己,仰望上帝」 古學賢牧師講(2025年6月8日)

經文:詩篇42:1-11節  

一. 渴慕上帝 (詩42:1-2,6-8)

詩42:1-2節,「朝見」不單指到集體敬拜,同樣是指個人與上帝親近。

上帝就像曠野中的水,是我們生存絕對不可缺少的。同樣,靈修生活,親近敬拜上帝,是我們建立自己屬靈生命決不可少的事。靈修不只讀經,最重要的內涵應該是親近敬拜上帝。敬拜是轉移目光,從世界轉向上帝的寶座。雅4:8節上,「你們親近上帝,上帝就必親近你們。」靈修對基督徒來說,就是一個人來到親近、敬拜愛我們的上帝。透過這樣的敬拜與溝通,我們與上帝建立更親密的關係,能夠更深刻感受到上帝的心意。

 第6節,「憂悶」,現代的翻譯就是「抑鬱、愁煩」;「約但地」、「黑門嶺」、「米薩山」,這些都是離耶路撒冷聖殿佷遠的地方。詩人表示,他身在何處,就在那個地方提起他的心來仰望上帝。第7節,詩人以「波浪洪濤漫過我身」來作比喻。在「瀑布」和「波浪洪濤」的前面,詩人都加上了「你的」。詩人明白到一切都有上帝「你的」安排:這些是上帝的瀑布,是上帝的波浪洪濤。上帝的同在可以在「瀑布」中,也可以在「波浪洪濤」之內。上帝怎樣控制自然的激流,祂也照樣控制我們生命裡的苦難與洪水,幫助祂的兒女平安渡過。6-7節所顯示的場景與1-2節的場景剛剛相反,詩人要告訴我們,無論在遠離聖殿的乾渴之地,或處於波浪洪濤的瀑布之中,他知道上帝仍然向他施慈愛;所以在任何地方,他都渴慕上帝,要朝見上帝。第8節,「慈愛」指到「堅定不移的愛」。當我們每日親近上帝,你就會發覺,没有其他事物能夠取代上帝在我們心中的位置。愛是要用時間培養、積累而來的,没有捷徑能令你更愛上帝;除非你每日親近祂、認識祂,你才會對上帝有更深的渴慕。

二. 世情衝擊 (詩42:3-4,9-10)

當人遇到極大苦難的時候,會質疑上帝還愛不愛我們。第3-4節,詩人被

恥笑,身邊的人質疑他的上帝消失了;對往日的回憶又觸發詩人內心的傷痛。第9-10節,敵人的辱罵令他難受,像要將他全身的骨頭打碎!詩人將人怎樣辱罵他、奚落他,全都向上帝傾訴。弟兄姊妹,上帝是我們的大牧者,祂很關心我們的感受,我們不需要否定內心的痛苦。

三. 稱頌恩主 (詩42:5,11)

第5及11節,「應當仰望上帝」,詩人在個人靈修敬拜中向上帝仰望,就得著力量。這給我們帶來提醒與安慰,叫我們在憂悶煩燥的時候,要快快仰望上帝。第11節,「祂是我臉上的光榮」,前面詩人訴說敵人羞辱他,如今他想通了,

上帝才是他的面子,上帝才是他的榮耀!弟兄姊妹,上帝等待我們來到祂面前,我們將會發現上帝的幫助是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所以,我們每日訂出一個時間,靈修親近敬拜主,這是建立自己、蒙福的必經之路!

彭偉業傳道-「屬世或屬上帝,二選一」(2025年6月15日)

創世記十三章1至18節解釋了亞伯蘭與羅得分離的背景。羅得是亞伯蘭的侄子,其父親是哈蘭,他們二人關係十分和好。然而,他們從埃及返回迦南,財物牲畜極多,導致牧人相爭。亞伯蘭主動提議分地:「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嗎?請你離開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8-9節)亞伯蘭讓羅得先選擇,羅得「舉目看見」約旦河全平原,滋潤肥沃的土地,選擇往東遷往所多瑪城,但是「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13節)。羅得離開後,上帝對亞伯蘭說:「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凡你所見之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14-15節)

相信我們也熟悉後來他們二人的結局。羅得選擇了表面上繁華之地,卻進入了罪惡之城所多瑪,他雖被稱為「義人」(彼得後書2:7),但選擇定居罪惡之城,最終上帝降天火毀滅全城,羅得失去一切,家族結局充滿悲劇性。亞伯蘭以「骨肉之情」優先於利益,主動退讓避免紛爭(9節),展現屬靈領袖的胸襟與和平的智慧。亞伯蘭因「信心」蒙上帝賜福,成為以色列族和多國的父(創世記17:4-5)。

他們二人在生命的重要轉捩點當中代表了兩種不同的選擇,一個是屬世的方式,另一個是屬上帝的方式。今天我們會否同樣陷入這兩種不同方式的選擇難題裏,但結局差異必然是明顯的。

「渴慕寶貴的祝福」 屈偉豪牧師講、曾卓謙弟兄記(2025年6月1日)

經文:出埃及記33:7-11節

每次我們出門旅行的時候,都期望有人帶領和照顧我們,有安全的感覺。在人生的旅程上,有歡喜、悲傷、不同的跌盪充斥著我們。雖然人生充滿顛簸,但是我們基督徒的人生有上帝,祂用恩手拖帶我們,也為我們豐足預備。上帝是我們人生最大的祝福,我們領受祂的恩典後,要好好追求上帝。今天的講道經文為出埃及記33章7-11節,繼續記載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在出埃及的茫茫前路中,摩西遇上很多挑戰,要帶領以色列人走出曠野進入迦南是不容易的。這班以色列人不認識上帝,經常抱怨上帝和摩西,所以帶領他們實在不容易。但是,他們建立會幕後可以跨越困境,上帝更親自和他們說話。上帝親自和我們說話是非常莊嚴的,所以我們要好好敬拜祂。摩西在上帝眼前蒙恩,他向上帝祈求、指示、顧念他一同前行,就像我們希望上帝在自己的事業、婚姻、家庭同行。我們透過敬拜和上帝相遇,上帝就像朋友和我們說話,目標就是得到祂的指引和顧念。

根據美國衛生署的報告,美國有很多人有三高,他們吃很多垃圾食品,如炸雞和汽水,不吃蔬菜和水果。結果他們的肚子都是脂肪,容易引致肥胖。我們的心靈和腦袋都是一樣,內裡填滿甚麼就是我們的指標。我們和上帝更親近就是我們靈性生命的指標。我們的腦袋是裝甚麼呢? 我們有好好思想上帝的話,成為我們的指標嗎? 我們有花時間給上帝嗎? 期望我們能好好預留時間給上帝。

當上帝向我們說話時,我們是有轉化和更新。在出34:29節提到,摩西親近上帝後面部發光。他沾上上帝的榮耀,得著祂的榮美。上帝是真實和有能力的,能感染我們。之前有幾位歐洲商人到亞馬遜森林旅行,由當地導遊和土人帶領。他們發現導遊和土人們都在晚間讀聖經,了解後得知之前有 5位宣教士前往亞馬遜森林傳福音,雖然宣教士們被土著所殺,但他們的後代再向土人們傳福音,使其大受感動並受洗歸主。當人經歷上帝後,可以得著恩典和愛,生命變得不一樣。我們尋找上帝,祂會改變我們,修剪我們的生命。我們有很多苦毒、壞習慣等軟弱,但上帝會改變和除去這些軟弱。

作為上帝的子民,我們是敬拜者,不是旁觀者。我們應該敞開生命,全程投入讓上帝臨在我們中間。約4:24節提到,我們要以心靈和誠實敬拜,讓上帝的慈愛進入我們的生命。每星期每天我們都要預留時間給上帝,獻在壇前。我們有把自己的時間和心思放在上帝面前嗎? 當我們為著某事情而忙時,代表我們覺得它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之前有姊妹因為經常上大陸購物而停止聚會,多次勸告提醒也不聽。這讓我反思我們如果不把上帝排第一,我們如何得到上帝的祝福?

今天,我們要重視敬拜,把上帝放在首位。我們不可以作旁觀者,要作敬拜者。敬拜的時候要專心,用心靈和誠實敬拜,得著上帝的福氣,讓上帝進入我們的生命觸摸我們。當上帝進入我們生命後,便會改變、修剪我們,使我們壞掉的枝子和其他苦毒一併清除。讓我們彼此同心勉勵,求上帝祝福,阿們!

古學賢牧師-「邀請未信者共赴靈筵」(2025年6月8日)

6月29日本堂舉行福音主日,有聯合詩班和長者詩班獻唱,亦有司徒永富博士宣講福音信息,感謝上帝! 一般來說,舉辦佈道會最困難的是號召全教會男女老少一同出席,守望代禱;另一方面,主日崇拜的參與者都是基督徒,聚會中普遍會用很多屬靈詞彙,未信者難以理解,甚至會感到困惑,使他們不容易投入基督徒的圈子裡面。但福音主日全體會眾同來崇拜,而我們又可顧及未信者或懷疑者的需要,以他們能夠了解的方式來宣講,可謂兩全其美。

詩117:1節作者呼籲:「萬國啊,你們都當讚美耶和華!萬民哪,你們都當頌讚祂!」使萬民出席敬拜的唯一方法,就是上帝子民刻意誠邀他們出席,共赴靈筵。我們必須有一個使未信者覺得友善的環境,使他們感受到教會的溫暖和接納。福音主日亦可激勵信主多年的兄姊們,我們透個邀約親友一起敬拜,都可以實踐基督的大使命(太28:19-20,「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

「和而不同」 屈黎懿堅師母講、洪慕冰姊妹記(2025年5月25日)

經文:羅馬書15:1-13節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面對同一件事情我們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便有不同的意見,而人際上也經常會有矛盾或爭辯。早期的羅馬教會分了兩批人,各自有不同的意見、做法,於是便產生了對立的局面。所以保羅便寫信到教會,提醒他們應該怎樣做。今天用羅馬書15:1-13節這段經文看看保羅怎樣提醒當時羅馬教會的信徒,亦讓保羅的提醒成為我們今日的幫助,讓我們在教會當中、家庭當中以及在工作場所裡怎樣與人和諧相處。

羅馬書14章說到羅馬教會分了兩批人,他們各自有不同的見解和做法。有一批人因為信心的緣故他們只吃蔬菜,以及將一些重要的日子非常看重,他們認為不這樣做便會破壞聖經的規條。而另一批人則相信所有食物也能吃,日日也是很重要的。於是這兩批人因見解不同而互相批評對方。所以保羅在經文中詳盡解釋給他們為何不應互相指責,亦提出在相處上應有的原則−就是彼此接納。

保羅在羅馬書15:1-2節說:「我們堅固的人應該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喜悅。我們各人務要叫鄰舍喜悅,使他得益處,建立德行」這段經文將當時的教會分成兩類:堅強和不堅強的人。保羅將自己納入堅強的人,堅強的人代表有能力、認識真理和信心穩固的人。他們很清楚因為主耶穌的救贖而令他們的罪得赦免,而不是守律法、禮儀而得救。而不堅固的人表示信心軟弱的人,他們認為信主耶穌之外,也應遵守生活上的規條才能得救。而堅固的人(有智識的人)往往會看不起不堅固的人(軟弱的人),所以保羅提醒堅固的人應該(有責任)包容、扶助軟弱的人,另外亦提醒他們不求自己的喜悅,不要只想自己,要甘願放下自己,體諒別人的處景,幫助軟弱的人建立更強大的能力,令他們做得更好,讓他們生命被建立、得造就,才能得到喜悅。就如主耶穌亦願意放下身段,服侍門徒,祂想透過自己的謙卑服侍令門徒明白什麼是彼此謙卑服侍。

另外經文中亦說主耶穌沒有求自己的喜悅,並將所有的辱罵都落在祂身上,基督不求自己的喜悅正好扼要地說出主耶穌是以神子的樣式成為一個人子降生到地上,祂甘願奉獻自己服侍世人,一心為完成上帝的心意、去討上帝的喜悅。耶穌基督除了跟有智識的人來往,亦和被看不起的人、罪人來往,在接納人上耶穌給了我們很好的榜樣,如果所有教徒也像耶穌一樣去接納所有人,便不會發生彼此論斷、彼此對立的情況,所以我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我們,歸榮耀與上帝。

彭偉業傳道-「跟隨主付代價」(2025年6月1日)

有些時候會聽到一些以前曾經是當紅的歌星開演唱會,卻因為售賣的票房不理想,去到最後那幾天,門票由需要付款變成完全免費,於是勉強地把整個演唱場地載滿了人,表現出全場爆滿的感覺。這種情況其實好像現代的教會,有些人把救恩當作免費的入門票,認為相信主耶穌並不需要付上任何代價。

但我們若然認真看聖經卻會發現,信主並不容易,因為耶穌要我們背起十字架來跟隨祂。相信主耶穌的人應該願意為了信仰而付出一切的代價。「因為你們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並要為祂受苦。」(腓一29)

然而,若然我們不選擇跟隨主又如何?是否真的不需要付任何代價呢?「相信主」等同「跟隨主」,不願意跟隨主其實等同不相信祂,結果就是永恆的滅亡,魔鬼成為不跟隨主的人的掌控者,成為罪和俗世的意念的奴隸,永遠與上帝隔絕。

跟隨主是辛苦的,看看每禮拜一早回來的事奉人員、詩班、招待、音響、投影片,和參與崇拜的會眾,跟隨主而付代價的確是真實的,卻有永恆的榮耀等著我們,「我想,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羅八18)。

「共建家園何等美善」 古學賢牧師講(2025年5月18日)

經文:詩篇133:1-3節

一、 對和睦同居的渴求

詩篇133篇的作者是大衛王,他父親是伯利恆人耶西。耶西有八個兒子,大衛是最小的;在家裡,父親和七個哥哥都看不起大衛。即使大衛被先知撒母耳膏立了,哥哥們一點点不欣賞他;撒上17:28節記載,他哥哥當面斥責大衛,說他很驕傲,心裡又充滿惡意。

我地再看大衛王在宮庭裡面的家,他有很多兒女,但是他們也不能和睦同居。大衛的長子暗嫩犯了淫亂的罪,另一個兒子押沙龍非常仇恨暗嫩,安排機會叫僕人將暗嫩殺死。大衛王每一個兒子都想坐他的王位,他們之間你爭我奪,甚至互相殘殺。又因為大衛王有很多妃嬪,他的兒女都是同父異母,更加難和平共處。大衛雖然做王,卻享受不到和諧、幸福的家庭生活。宮庭的鬥爭使大衛王很遺憾,更加是令他黯然神傷。

不過,大衛王看見以色列人一年三次,從四方八面來到耶路撒冷,他們同有一個目的,就是到錫安耶和華的居所敬拜上帝。請大家留意,當時未有聖殿,只有聖所。根據出23:14、17節,以色列人要一年三次向上帝守節,到耶和華的居所朝見上帝。有七日或以上,他們一齊生活、敬拜上帝、得著屬靈的福氣。大衛王看見守節的人就像一家人那樣「和睦同居」,這是何等歡樂的光景!他心裡十分又激動又羨慕,於是就寫了詩篇133篇。第1節,「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大衛王像有一個驚人的發現,他覺得人世間最美好的事就是「弟兄和睦同居」。以色列人本來就是一個家庭、一個民族,彼此稱兄道弟事實上是應該的。

二、 和睦同居的美景

大衛看見弟兄相愛那種美好,就用兩幅圖畫描繪出來。詩133:2節,「這好比那貴重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的衣襟」。第一幅圖畫,大衛王刻意描繪摩西膏立亞倫做大祭司的情境,有甚麼含意呢?上帝揀選摩西做領袖,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上帝為了協助摩西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差派他的哥哥亞倫做他的助手。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後,來到西乃山,上帝叫摩西上山到祂面前。摩西在山上四十晝夜,上帝將律法和十誡賜給摩西,並且吩咐他落山之後要膏亞倫做大祭司。

但是,出32:1-4節,亞倫帶領百姓觸犯了最嚴重拜偶像的罪,上帝對摩西話:「我要向他們發烈怒,將他們滅絕,使你的後裔成為大國」(出32:10節)。摩西怎樣回應?他馬上懇求上帝,求上帝記念祂對先祖亞伯拉罕的應許;上帝回心轉意,沒有即時將以色列人滅絕。第二日,摩西上西乃山,要為亞倫和百姓贖罪。摩西再三懇求上帝:「倘或你肯赦免他們的罪……」後面好像講不下去,

摩西沉默了;因為他為亞倫和百姓的罪,非常之傷痛!「倘或你肯赦免他們的罪……不然,求你從你所寫的冊上塗抹我的名」(出32:32節)。

各位弟兄姊妹,試想下,這位八十多歲的長者,在西乃山頂,為那些令他

痛心的百姓,包括自己的哥哥亞倫,向上帝求情。於是上帝赦免了他們;而因著摩西願意犧牲、捨命的代求,上帝沒有撇棄亞倫,甚至仍然選立亞倫做大祭司。這樣,摩西才有機會將「那貴重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的衣襟」。這幅圖畫充份描繪出弟兄之間那一份捨己、忘我的愛。

跟著,第二幅令人觸動的圖畫,是詩133:3節上半節:「又好比黑門的甘露降在錫安山」。黑門山的高度有九千多呎(2813米),黑門山距離錫安很遠,而錫安山只有一千多呎。黑門山的水氣,飄過連綿不絕的山嶺到達錫安山,遇到冷空氣之後,凝結成甘露。在以色列這麼乾燥的地方,甘露是非常之寶貴的;上帝

刻意設立了黑門山,成為錫安水源的命脈。黑門山將源源不絕的水氣分享給錫安,以致錫安時不時都會降下甘露,使各樣植物生長與開花結果。

黑門山在這裡象徵「至高之處」,而錫安山指上帝與祂百姓同在的地方。

這幅圖畫凸顯出,上帝的恩典和福氣是非常之充沛,要臨到上帝的子民中間,使他們可以彼此分享、互相輸送,靈命得到滋潤而更有生命力,就像那些得到甘露滋潤的草木,能夠生長得更好、更茂盛,結出豐滿的果實。

詩133:3節下,「因為在那裡有耶和華所命定的福,就是永遠的生命。」「耶和華所命定的」,表明上帝是主動的、樂意地將永遠的生命,傾倒在祂子民身上。世人所追求的福樂是暫時的、今世的,惟獨上帝所命定的福,是永遠的生命。

今天,永遠的生命也像甘露一樣,降在教會弟兄姊妹身上。

三、 基督已成就了和睦

我們因信靠耶穌基督成為上帝的兒女,不單要與天父保持親密的關係,也要愛護上帝其他的兒女。太5:9節,「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人成爲上帝的兒子,就有天父的性情;最重要的是,上帝是一位「使人和睦」的上帝!一個人體貼上帝的心腸,就會幫助人與上帝、與人復和。我們按本性與自己喜歡的人來往,但唯獨我們願意無條件去分享基督的愛,這樣才

不是屬血氣、自私的行為。願我們挪開世俗的眼光,放下自我,以謙卑的心配搭

事奉,叫耶穌基督的名得榮耀。

人靠自己無法活出良善,我們讚美上帝,因為祂在基督裡面重新創造了我們(林後5:17節)!我們須靠主除去內心的苦毒,用信心支取從主而來的力量,去安慰和鼓勵心靈憂傷的人。但願我們每一位弟兄姊妹都被主的愛激勵,互相守望,一齊共建家園。這在上帝的眼中,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