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天父,你賜給我們教會一班重視青少年的成年信徒及領袖,當中六位負責牧養教會弟兄姊妹的下一代,另外六位擔任羅陳楚思中學的友師。他們付出寶貴的時間和愛心,承諾三年或以上與青少年同行,願主堅立他們手所作的工!
感謝天父,我們教會領袖及執事們一致關注青少年事工。求主幫助我們教會整體,一起歡迎、擁抱和愛護青少年。親愛的主啊,願我們謹記,年青人不是教會的「未來」,因為他們其實是教會的「現在」,就如長者、成年人和兒童是教會的「現在」一樣。
主耶穌啊,你教導我們「要小心,不可輕看這小子裏的一個」,求你幫助我們能以溫柔謙卑的態度,禮貌對待每一個青少年,以基督的愛去贏取他們對主的心。主耶穌啊,求你憐憫我們,使我們不至放棄或忘記你所愛的小羊,賜我們父母的心腸,常為他們屈膝禱告。在繁忙的生活裏,求主提醒我們緊密地與青少年聯繫,用愛陪伴,作好榜樣,以真理培育他們。 親愛的天父啊,你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裏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願你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裏,得著榮耀。奉主耶穌的名禱告,誠心所願。
「全能」的意思是無所不能,並且其力量大至人無法測度。相對於人有限的智慧和能力 ,人是沒有辦法明白上帝的「全能」,也無法設想,無法賦予其內容。詩篇145篇3節:「耶和華本為大,該受大讚美;其大無法測度。」詩人說明,上帝的「全能」,不是我們能了解其內容的,只教我們敬畏、驚訝、降服,和讚美。
我們經常用因果關係的原則去解釋上帝的作為,例如為何我們今天會受這苦難?為何新冠肺炎氾濫全球,經濟停頓?為何各地戰亂、地震、天災人禍?我們好容易嘗試去解釋這是人類犯罪導致上帝的審判。然而,約伯的經歷叫我們嘗試不要陷入堅守因果關係的網羅,約伯不是因為犯罪而受苦難。面對全能的上帝,我們只能放下自己所堅持的邏輯,完全地降服和信靠。
「我知道,你萬事都能做;你的旨意不能攔阻。誰用無知的言語使你的旨意隱藏呢?我所說的是我不明白的;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求你聽我,我要說話;我問你,求你指示我。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因此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伯四二2-6)
追求快樂、逃避困苦是人的本能,可是人世間常有衝擊、紛亂、生離死別,刺透我們的心。有甚麼事能令你常常覺得快樂呢?別人對你的稱讚?擁有財富?家庭生活美滿?孩子乖巧?當我們以這些事為樂,我們就會發現,快樂都是短暫的,轉眼過去,很快又要追求新的滿足。
怎能常常喜樂呢?羅5:1-11節說,我們的喜樂是基於與上帝的關係。我們以上帝為樂,縱使生活中遇到苦難和困境,還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這是上帝在練淨我們生命裡的渣滓,使我們更老練,更得著基督裡的盼望。
另一方面,喜樂亦源於感覺被愛,羅5:5節說,「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我們都得著這無價之寶,就是與上帝那份愛的關係。我們愈愛慕祂、親近祂,就愈知道自己屬於祂,這是何等奇妙,何等榮耀!同時,喜樂也源於我們可以付出愛,因為基督差遣我們進入世界為祂作見證,我們知道自己人生有價值,對別人有貢獻,以致無論在沮喪、淒涼、患難中,我們仍能享受這份事奉主的尊榮。
剛過去主日的信息,是我們所熟悉的主禱文,相信每一位決志信主的基督徒,對主禱文不會陌生,然而每次再閱讀或背誦主禱文的時候,都可以有不同的感受和更新,可見主的話語和能力實在奇妙。
主禱文的開始「我們在天上的父」具備相當的意義。上帝乃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而我們本來是上帝所創造的受造物,受造物永遠不可能與全能者相比,就如我們窮一生的智慧和能力,也不可能明白上帝的本體內容(Ontology):上帝所屬的時空、本質、維度。然而,上帝卻愛我們這些受造物,驅使祂自己與我們建立關係,以致我們可以稱全能的上帝為「我們在天上的父」,使我們能夠藉著耶穌基督,享受成為天父兒子的寶貴福分,我們也從此成為天父的兒女。
上帝成為了我們在天上的父親,成為了上帝的「嗣子」,我們便可以坦蕩蕩地向祂傾訴,深信祂必定垂聽我們的祈禱,供應我們一切所需要的。「既是兒女,便是後嗣,就是上帝的後嗣,和基督同作後嗣。如果我們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榮耀。」 (羅八17)
日前牙痛難當,見牙醫後就脫了一隻大牙。後來回家數一數,發現左右兩邊各已損失一隻大牙,現時開始不能好好地吃一些需要用牙力的食物,心裏頓時知道自己的牙齒和年齡成反比了!對鏡自憐一番以後,我即時到網上瀏覽,找著2020年聯合國世衛組織對人類年齡階段的重新定義:
未成年人:0至17歲;青年人:18歲至65歲;中年人:66歲至79歲;
老年人:80歲至99歲;長壽老人:100歲以上。
過了壽命的一半,就是進入了人生下半場。《人生下半場》一書的作者班福德(Bob Buford)是著名的電台總監和成功的商人,但事業上的成就沒有給他帶來滿足,他才轉向追求人生的意義。人生在世,「莫強如終身喜樂行善」(傳3:12節),下半場應該將善事做得更好、更多。有人家財萬貫,卻終日想著賺取更多,不能服事上帝;有人所賺僅足糊口,仍樂意捐獻,付出體力和時間去扶持更有需要的人。
下半場不是等死,而是有新的任務,就是將人性中扭曲了的品格和行為加以化解,使它不再纏累我們,可以安心活得更精彩。我們的智慧和愛心,切勿與年齡成反比。下半場需要重新規劃,人生才不致白走一趟。應當積極考慮作青年人的導師、關懷宣教工作、參與福音機構義工服侍、珍惜機會與未信主的親戚朋友分享信仰等等。即使用了很多時間幫助一個人信主,都足以令整個天堂鼓掌!
約翰福音七章37-38節 :節期的末日,就是最大之日,耶穌站著高聲說:「人若喝了,可以到我這裏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關於「生命之河」之描述,在新舊約聖經裏出現了好幾次,那指示我們上帝的豐盛和慈愛,賜予我們永恆的生命和將來美善的居所。然而,這生命的活水不單止存留在永恆的樂園裏,更因為耶穌基督活在我們生命裏面,這活水在信徒的生命裏湧流不息,所以耶穌說:「要從他腹中流出活水的江河來」。
基督徒運用自己的生命見證,使福音得以廣傳,滋潤安慰周遭的生命。剛過去的佈道會,我們看到教會同心邀請親友到來,一同領受這福音的恩澤,這豈不是因為在我們心中的活水湧動,驅使我們把這極美的盼望傳揚開去嗎?願我們教會這份同心傳福音的堅持不會止息,主加添我們力量和智慧,讓福音的大能如信心的活水長流不息,祝福我們這世代。
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提及一位家主,遠行之前按三位僕人的才幹,分別給他們五千、二千及一千銀子。後來他回來了,與僕人們算帳。領五千的另外多賺五千,領二千的也賺了二千,主人稱讚他們又良善又忠心。但領一千的將銀子埋在地裡,主人斥責他又惡又懶,並且奪過這僕人的一千銀子,給那有一萬的。
主人以「良善、忠心」來審度他的僕人,這是公平的,與世上的標準完全不同。「良善」描述僕人的品格,「忠心」顯示他們的態度;將來上帝也用這兩方面來審核我們。上帝不會看我們在地上所獲得的成就、財富和影響力,祂看重的是我們的品格和事奉的態度。雖然世人高舉卓越與成就,上帝卻不比較結果,祂所要求的是我們盡用恩賜。
有些弟兄姊妹雖然恩賜未必引人注目,仍然貫徹始終地為主工作,愛護肢體。他們愈肯付出愛心,愛心就愈增長。是的,上帝喜悅我們運用恩賜來服事弟兄姊妹,人若不願被主使用,他已有的也被剝奪淨盡。今天,我們所作的事奉儘管不起眼,主在暗中察看得細緻入微。當主再來的時候,歷世歷代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將站在同等的臺階上,領受上帝的獎賞。
哥林多後書六章1-2節:「我們與上帝同工的也勸你們,不可白受他的恩典;因為他說:『在悅納的時候,我應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幫助了你。』看哪,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我們明白上帝的恩典是白白的賜予我們,讓我們該死之身獲得拯救,將來能進入永恆的國度。我們也不願意只是白白地領受上帝之恩,我們願意事奉上帝,回應上帝對我們的愛和恩典。
然而,當我們事奉了一段時間後,往往或會發現事奉的初心漸漸枯乾,尤其是當發現自己的事奉未曾得到別人的支持和正面的評價。這是恆常事奉者經常遇到的困境,若然事奉者沒有一套神學論述來了解事奉的職事,恐怕他們的事奉生命不會長久。以賽亞書四十九章4節:「我勞碌是徒然,我盡力是虛無虛空。耶和華誠然以公平待我,我的賞賜在我的上帝哪裏。」保羅在他的事奉生涯中,經歷過多次被別人批評和指責,但他依然專心事奉從不放棄,他的眼光放在上帝那裏 。事奉不是為別人而做,唯獨一切所做的是為上帝。弟兄姊妹,我們應該有如何的事奉觀念呢?
本堂祈禱鏈始於今年二月,期間多次為患病或心靈受困擾的肢體禱告,祈求上帝醫治他們的身心靈。當我們患病的時候,上帝可以直接用祂的大能醫治,也可以透過祂所造的人和物來醫治我們。上帝將智慧賜給醫護人員,也賜我們信心和恩典,使我們得以痊癒。早前張福民牧師在團契中作見證,分享上帝透過醫生將他從嚴重的心臟病中拯救出來,那時他的心臟只剩下約百分之十的功能!上帝賜張牧師信心,藉著醫生和藥物使他康復過來,他得醫治是出於這位掌管生命的上帝。
我們知道「健康」是指身體、精神及靈性三方面處於良好的狀態。上帝不單可以醫治我們的身體,也能醫治我們的靈魂。詩103:3節,「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不可忘記他的一切恩惠!祂赦免你的一切罪孽,醫治你的一切疾病。」今年九月一日,我為一位姊妹的母親禱告,她因患嚴重的疾病在醫院接受治療。姊妹馬上聯絡院牧,經幾次探訪後,她母親清楚決志信主。翌日,姊妹將母親信主的消息告訴父親,想不到父親竟回應說:「我也願意一起信耶穌。」上帝應允了姊妹多年的禱告,感謝主!
哥林多前書十一章1節:「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使徒保羅說:「我效法基督,你們該學習我效法基督。」不少朋友決志信主之後,往往沒有繼續堅持返教會聚會。歸根究底,其實是不清楚返教會聚會目的是為何,也不清楚做了基督徒之後,往後的生命,跟著應該要做些什麼,有什麼要做得到,有什麼是對自己重要。
倘若我們是基督徒,就是跟隨基督的人,在基督裡成為新造的人,以基督的心為心,基督為最高榜樣,服事上帝和服事人。基督徒的想法和態度,應當是謙卑、順服、無私、捨己為人、至死忠心。然而,要達致以上的行為標準,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斷學習聖經真理,年復年、日復日,並且與教會內的同行者共同追求真道,互相支持勉勵,才能慢慢地讓自己越來越像基督。效法基督是基督徒的終生使命,也是基督徒在地上的責任,在我們的生命上發揮出基督的香氣,使別人在我們的身上看見基督。這樣,基督的愛彰顯到我們身邊的人,使他們得到祝福。弟兄姊妹,讓我們承擔起這個重要的使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