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馬可福音8:22-26節」
今天跟大家思考一個問題:為何上帝有時沒有立刻應允我們的禱告?馬可福音是使徒彼得於晚年回憶並讓徒弟馬可寫下,大量記述耶穌的神蹟,16章經文記述了22個神蹟,當中有兩個神蹟是馬可福音獨有的,就是醫治聾啞人和瞎子(即今天的經文)。
經文講一個瞎子求耶穌醫治,耶穌用唾沫和按手醫治他,用唾沫醫治是當時常見的醫治方法,耶穌以這個方式告訴在場人士祂在醫治人、行神蹟。但奇怪的是耶穌按手後,瞎子仍看不清楚,將人看為樹木,耶穌「隨後又按手在他眼睛上」(25節),最後瞎子看得清,然後耶穌讓他不要入村。馬可經常記述耶穌不讓受助者宣揚神蹟,目的是糾正當時的人對彌賽亞的錯誤觀念,耶穌不希望人只聽到祂如何行神蹟,而是親身經歷祂,知道祂是基督,來到世界的目的是捨己救人。
耶穌為何要兩次才醫好這個瞎子?有些學者認為瞎子的病情嚴重,有些認為這強調耶穌很忙碌疲累,另有傳統講法是瞎子信心不夠。馬可8章圍繞一個問題:大家是否能看見?可8:21,耶穌剛責備門徒,他們一直沒有看清楚耶穌是誰,不知耶穌是基督。可8:27-33,彼得看不見,他表面好像知道耶穌是基督,但卻阻止耶穌上十字架。經文講很多人經歷過耶穌的神蹟,但沒有人知道耶穌的真正身份,直到第二個瞎子(可10章)高呼祂是大衛的子孫。耶穌刻意要兩次才醫好瞎子,可能是用行動提醒身邊的人。耶穌不斷預告自己將受苦,不斷教導門徒,讓他們有心理準備,但他們還是看不清楚,所以用這神蹟讓門徒反思,雖已經歷,但仍未看清楚。彼得讓馬可記錄這件事讓讀者明白兩件事:一、耶穌有時不是立刻解決問題,是為教導我們。二、今天我們能看得清楚耶穌嗎?
耶穌兩次醫治那個瞎子,提醒我們耶穌沒有即時改變現狀,是為教導我們。人生有各種問題,基督徒可禱告把問題交給上帝,我們有時希望上帝即時回應,看重結果,但經文提醒我們要注意上帝的帶領,祂按著自己的時間表動工。這三、四年中,生活中出現很多突如其來的轉變,雖很多禱告,但還有很多情況仍未改變,上帝不是沒有能力,不是沒有聽我們禱告,而是想我們學習一些事情。我們要留意上帝在過程中如何帶領我們,如何慢慢扭轉情況,學習體貼上帝的心意。 為何瞎子在經歷耶穌第一次按手後仍未看得清楚?今天我們都有經歷上帝,但是否有看清楚上帝?眼睛如看不見,生活很多不便。信仰方面,如看不清楚,引來更大的問題。在這經文之前,馬可福音至少記錄耶穌行了16個神蹟,耶穌很快要上耶路撒冷,但門徒仍不知道耶穌是誰,不知祂來這世界的目的,但感恩在耶穌復活後門徒終於看清楚,今天我們才得聞福音。但我們今天能看清耶穌是基督嗎?看清楚後,我們會否回應上帝的呼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