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是誰」 彭偉業傳道講 ( 2018年12月9日)

文:約翰福音五1-18

未信主的人不認識耶穌,然而信了主的也未必深入認識耶穌。今次的經文讓我們更深入地思想耶穌是誰。耶穌在畢士大池,醫治了一個癱瘓了三十八年的人,但卻被指控在安息日醫病,觸犯了安息日的誡命。明顯這段經文的焦點不是在於耶穌的神蹟大能,而是耶穌的身分。

  1. 親自憐憫、醫治人的主

在畢士大池的周圍都躺臥著好多嚴重的病人,有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乾的。(約5:2-3)他們抱持著對得到醫治的一絲希望,聚集在水池的周圍。根據傳說,在水在動時,誰能搶先落水,誰就能得醫治。耶穌來到一個癱瘓了三十八年的人旁邊,問這人:「你想痊癒嗎?」(約5:6)那人卻回應耶穌:「先生,多年來,當水動的時候,都沒有人把我放在池水裡面」。這麼多年來,總是有其他人比他先落水,使他沒有得到醫治。(約5:7)這個人的回答是超乎我們的想像,他不是渴求耶穌去醫治他,而是向耶穌發洩他的埋怨。這人只想向耶穌宣洩心中不忿,藐視耶穌對他的關心、慰問,他心底裡不相信耶穌會醫治他。

我認識一位信主的弟兄因工作需要對人講大話,擺脫不到這種生活,遲遲不想受洗。也有些人擺脫不到之前的心靈創傷而不肯受洗,他們同樣心底裡不相信耶穌能夠醫治他們。

今日經文的這位癱子,同樣都是不相信耶穌可以醫治他,直至他跟耶穌指示去做,即刻起來、行走,才知道自己已經完全地痊癒。(約5:8)雖然這個人不明白耶穌是那位具有生命主權,主動地憐憫、醫治人的主,但他嘗試去聽從耶穌的說話,當他行耶穌的指示之後,就知道自己已經被醫治。

  1. 直接、無條件的主

考古學家於耶路撒冷聖殿以北的聖安妮堂,發掘出相信是聖經所記載的畢士大池的遺址。水源來自雨季時下雨所造成的臨時山泉水,當山泉水流入水池,水池便有泉水冒出來,便像天使攪動一樣。原來畢士大的傳說,是由人工設計配合天然的雨水而做成,並沒有神奇力量所帶動。病患的人覺得自己需要配合神奇力量,在水動時爭先落水,覺得自己要有付出才有收獲。

但耶穌沒有要求人去做任何東西,祂醫治這個癱子時,只命令他做三個行動,「起來」、「拿起你的褥子」、「走罷」。(約5:8)每個行動都能證明耶穌已經醫治好這癱子,並給予他力量過新生活。耶穌沒有要求這個癱子做什麼,只用他的話語,就能直接地醫治人。

我們作基督徒要小心,不要以為要為神聖的力量作一點事,要討好它,才可以得到神聖力量的幫助。同樣我們敬拜、事奉上帝,不是因為要為上帝、為耶穌做一些東西,以致可以得到上帝的保守和幫助。我們敬拜、事奉上帝,是因為我們被上帝對我們的愛所感動,我們以愛去回應上帝。

  1. 叫人不要再犯罪的主

猶太人責備這人用手拿住褥子走路,他竟將責任推卸給醫治好他的耶穌。(約5:10)耶穌在聖殿裡面重遇這人,對他說:「你已經痊癒。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約5:14)耶穌似乎暗示這人過去的病痛與他所犯過的罪有關,耶穌警戒他不要再犯罪,否則將會有更大的災難。這是指他將要面對終末的審判,他最重的罪是沒有真正認識這位拯救人脫離罪的主耶穌。他沒有認罪悔改,最終要接受終極的審判,接受永遠的死亡。

對於這個人來說,耶穌對他的拯救和醫治,只是廉價的。一切來得太容易,是耶穌的主動憐憫、無條件的醫治。潘霍華指出當代教會盛行一種「廉價恩典」的教義,當人得到赦罪的應許,人就可安心繼續過自己想要過的生活,照舊按著世界或自己喜歡的標準而行。這信息也提醒了今日的基督徒,我們要警惕自己的心靈,避開外顯的屬世的罪,和隱密的驕傲的罪。耶穌是叫人不要再犯罪的主。

信了主的基督徒依然會繼續犯罪,最基本的原因是因為大家未真正清楚耶穌是誰。第17節開始透露耶穌的身份,當猶太人因為耶穌在安息日行醫治而逼迫耶穌時,耶穌對他們說:「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在猶太傳統裡面,只有上帝才會不停地工作,所以耶穌所說的「我父」就是上帝,耶穌稱呼上帝為祂的父親,也因為這樣,猶太人決定要殺耶穌。

耶穌是上帝的兒子,當時的猶太人不相信,要殺耶穌。這個癱子雖然得到醫治,卻不明白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今日可能有些基督徒頭腦上知道耶穌是上帝的兒子,卻在行為上沒有真正地跟從祂,歸根究底,他們潛藏在內心的深處,未能真正順服耶穌的權能和神性,他們未真正認識耶穌是上帝的兒子。

耶穌救贖我們,我們因祂的名得生命。耶穌不單只是我們的知心友,更加是我們生命的主。祂有上帝的慈愛,祂主動地憐憫、醫治人;祂有上帝權能,祂拯救人的方式是直接、無條件的;祂有上帝的公義,祂叫我們不要再犯罪,要我們持守聖潔,順服祂的旨意,因為耶穌能給予人永生,但也會在將來審判所有人。耶穌擁有上帝的權能和本性,這些都說明了祂就是上帝的兒子。

「人的盼望」 古學賢牧師講 ( 2018年12月2日)

經文:賽96

公元前七百多年,猶大國被巴比倫侵略,上帝的子民受著亡國的威脅,先知以賽亞就預告「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這預言清楚地應驗在耶穌身上,祂是:

一、「奇妙策士」

賽9:6節,耶穌的第一個名字是「奇妙策士」。「奇妙」原文指偉大、想也沒想過、不可思議。世人被世界敗壞的風俗所綑綁,只不斷地尋找刺激,得不著生命的安慰和滿足。耶穌來要救我們脫離世上庸俗、腐敗的生活,使我們得到釋放。而耶穌最大的「奇妙」就是「道成肉身」,祂是百分之百的上帝,同時亦是百分之百的人,跟你我一樣,經歷人情冷暖。所以祂最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並祂樂意成為我們隨時的幫助。「策士」,現代稱為專業顧問或輔導。我們的世界尋找顧問,在個人層面,我們都需要智囊團建議。耶穌是奇妙策士、顧問和專業輔導,祂滿有上帝的智慧,祂能救我們脫離一個「愚昧」的人生。衪愛我們,衪是我們的救主,是我們最好的朋友。        

二、「全能的上帝」

耶穌第二個名字是「全能的上帝」。「全能」是擁有至大的權柄及創造的大能!我們心中的耶穌是怎樣的呢?我們很容易將自己投射在祂身上,自己做不到的,就覺得耶穌也做不到,將「全能的上帝」變得很弱小,正如腓力斯(J.B. Philips)所寫的書“你信的上帝太小了”(“Your God Is Too Small”)。他告訴我們,耶穌是全能的,祂絕對有能力解決我們的困難。        

各位,如果有一個你所愛的人,你認為他的壞習慣是沒得救、沒希望的了,你不要放棄,你今日開始為他禱告,耶穌的大能可以改變他。我們要堅心信靠耶穌,由這位全能的上帝帶領我們面對一切困境,得著人生的盼望。將來我們走完人生的路程,耶穌會帶領每一個信祂的人進到天上永恆的家。     

三、「永在的父」

耶穌是「永在的父」,這名字顯出耶穌的永恆性,祂是自有永有的上帝。耶穌,這位「永在的父」甘心受時間和空間所限制,在世上與人生活了三十三年,為了赦免人的罪,使人從罪的咒詛中得到釋放。所謂「人望高處」,世人總愛那些更美的事物,然而最崇高、受人稱頌的耶穌卻愛上被咒詛的罪人,這是完全降卑、犧牲的愛。耶穌甚至願意將祂永恆的生命跟我們分享,賜給我們永生!          

四、「和平的君」

耶穌第四個名字是「和平的君」。今日世界極之混亂,民攻打民,國攻打國。人渴望和平,但世界的矛盾衝突卻是愈來愈多。耶穌來到世上,以自己的身體,藉著祂在十字架代替我們受罰而死,叫我們這些得罪了天父的罪人可以與天父和好。

歷史上大部分的君王都是將敵人殺死,流人的血以致成為君王。只有耶穌是流自己的血,不用武力而藉寬恕,並祂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耶穌為我們完成了救恩,只要我們向上帝認罪悔改,我們就能夠與上帝和好,然後與別人和好。我們滿心感謝耶穌,因為祂已降生,成為全人類的盼望。每一個信靠耶穌的都是有盼望的人。

鄭淑儀姑娘-「感恩的心」(2018年12月16日)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是“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的感動;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誠。年終我們各人可有顆“感恩的心”?細數歲首到年终,上帝所賜下許多的恩典。

懂得感恩,才會懂得付出,才會懂得回報。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就會擁有快樂,擁有幸福。感恩是一種生活的方式,它是來自生活的愛和希望。可能未必我們全有恩典,也有經歷攔阻和困難,但我們的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破繭化蝶的勇氣和信念。我們的心靈更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滋養。帖撒羅尼 迦前書5:18「凡事謝恩;因為這是上帝在基督耶穌裡向祢們所定的旨意。」

彭偉業傳道-「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2018年12月9日)

啟示錄一8:「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是昔在、今在、以後永生的全能者」,是具有重要意義的經文。「阿拉法」(Alpha)是希臘文字母的第一個字母。「俄梅戛」(Omega)是希臘文最後一個字母。意即「首與末」和「始與終」,表示耶穌基督是首先萬有的本源,也是末後萬有的歸結。在啟示錄結尾的部分,重述這個主題:「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我是初,我是終,那洗淨自己衣服的有福了」(啟廿二13-14),足以證明耶穌與父上帝同等,並且表明代罪羔羊基督的寶血,能洗淨人一切的罪污。

我們知道耶穌是有憐憫、了解我們,並且幫助我們解決困難,好像我們的知心朋友。然而,我們對主耶穌的認識,也應超越好朋友的階段。耶穌有與父上帝同等的神性和權能,為了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後復活,祂是我們生命的主,祂要求我們遵循祂的話語,作祂的門徒,我們依靠這位創始成終的主,讓我們得著永生。

「開到水深之處」 褚永華牧師講 ,宗易明弟兄記( 2018年11月25日)

經文:路加福音51-11節                                                                    宗易明弟兄記

跟隨耶穌,是要付代價的,意味著你的生命要被改變。耶穌來到革尼撒勒湖,眾人擁擠他,要聽上帝的道。 今天我們為了聽上帝的道,有沒有懷著不惜與人擁擠的態度,付上代價呢?除了付上代價去聽上帝的道,也要付上代價,放棄我們的陋習,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語行為,活出我們的信仰,不要讓信仰困在教會的四幅牆內,留在安舒區。在你的家庭和工作上,你願意跟隨耶穌而付上代價嗎?你願意為下一代做好見證嗎?

的而且確,上帝的恩典是白白的賜予我們,人卻用恩典來控制別人,以恩典為名,操控為實,滿足自己的慾望。人往往要求上帝對自己慈悲,對別人卻一點慈悲也沒有,不願意付上代價,對人斤斤計較。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恩慈是甚麽意思呢?有位牧師把它譯作以上帝的眼光來看待人,唯獨放棄自己的眼光,讓上帝的道佔據我們的心思意念,這樣我們看的事物會不再一樣。

跟隨耶穌的每一步,都是生命的突破,即是要懷著跨越艱難的勇氣,好像當時彼得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一樣,不付代價又如何收成呢?

人餓不是因為沒有食物,乃是缺乏上帝的說話,可是事實上我們經常看輕上帝的說話,不願付代價。祈禱重要嗎?我們放多少時間在祈禱上?夫婦關係重要嗎?我們放多少時間在夫婦關係上?親子重要嗎?我們放多少時間在親子上?我們很容易失去焦點,失了平衡,以沒有時間成為常態。

開到水深之處,是踏出信心的一步,就像亞伯拉罕獻以撒一樣,面對不合理的情況,仍然堅信上帝的旨意及應許。緊靠基督的人,就是不論要付上任何代價都要跟隨耶穌,我們今天有否把其他事物看得比耶穌更重要?抑或只是把耶穌放在我們生命中的一部份,而不是全部?願我們每一個人都願意付上代價,為主擺上,作主忠心的僕人,向著標竿直跑,得主的賞賜。

「找回你的孩子」 張福民牧師講,吳家通弟兄記( 2018年11月18日)

經文:路加福音241-52節                                                                 

我曾見過一個國際救援組織的一張海報,海報上標示著「救救孩子」的字眼,這是呼籲香港人支持非洲或其他落後國家的孤兒,使他們能得到救援的協助。或者你會在想自己還未婚,或自己已年老又何來有孩子呢? 其實誰是你的孩子? 這個孩子的定義可以非常廣闊,正如有領養者跨越地域的界限撫養非洲的孩童,另一層面就是自己的子孫,或者你身邊教會﹑鄰舍的孩童等等……然而,當每一個基督徒遵照聖經教導,成為了世界上的光和鹽且關心身邊的孩童,使後代也一同成為光和鹽,這樣才是真正的找回你的孩子。

路2:41節所述,耶穌的父母守著主安排的節期到耶路撒冷,並且發現孩子不見了回頭用三天尋找去。如果安息日不回教會,我們那有地方可以去呢? 我們了解到世俗煩擾的事項很多,這可能局限自己回教會的狀態,但不要忘記耶穌的父母也正正守著這個本份,這是良好的榜樣是我們後代應作的,所以我們應帶著自己的兒女守節期去。其次,孩子不見了便來回去找,他們花了三天的路程是不容易的。還有一個令各人都驚訝的估計,就是耶穌還有四個兄弟,當中包括雅各和約西他們,如無意外瑪利亞和約瑟必須帶同他們一同前往耶路撒冷去,這是別具的辛勞,因為古時沒有發達的交通設備,只能徒步和騎驢子等落後的移動方式。單憑前往的行徑就是堅持的榜樣。

另一估計是返回的路也同樣辛苦,但同樣地見證一件我們應學習的事情。兄弟當中只有耶穌滿了十二歲能進入內院,而其他兄弟和瑪利亞等人只能在外院進行聚會,完了聚會後一邊要在濟滿的人群中尋回耶穌,還要一邊照顧其他孩童,不過抱著尋回的決心他們照樣的前去。據路2:44節記載,他們首先從親族和熟悉的人中找耶穌,守節期的同時也必需與弟兄姊妹,身邊的鄰舍有所結連是多麼美好的見證。現代社會提倡了個人主義,使後代一一強調了「我」,我就等於一切去作事,為了自己好而去作事,卻不聽身邊親人﹑鄰舍﹑好友的勸告。為了配合這樣的結連,有兩點方法是教會為培養後代必需要作的,一是主日學,二是團契的生活,這兩點是不可缺乏的使基督徒的生命上有所建立,使他們能互助互愛才能把個人主義的陋習消除。

直到今天,我們找到了自己的孩子了嗎? 在走回耶路撒冷的路裡,這路就是敬畏之路,也是上帝安排給你的路,你會否有決心向前行呢? 若要向前行,便必需把你身邊的親人,鄰舍和朋友一一的找來,與他們結連並且關心他們,邀請他們參與崇拜﹑主日學和團契,最後還要堅持下來共同走天國的路。阿們!

「陶造我生命」 古學賢牧師講( 2018年11月11日)

經文:耶利米書181-10節                                                                 

耶利米出生在猶大國,當時國家正處於瀕臨滅亡的階段,外界有巴比倫侵略,而領袖們寧願投靠埃及,也不尋求上帝(賽31:1節);國內人民的道德墮落,宗教上離棄了上帝(耶2:13節),為自己製造偶像來崇拜。上帝要耶利米知道祂將會怎樣對待祂的百姓,就對耶利米說:「你起來,下到窰匠的家裏去,我在那裏要使你聽我的話」(耶18:1-2節)。耶利米在窰匠家裡看見了窰匠、輪盤和泥,上帝透過這些看為平常的事物,帶給耶利米很重要的信息。

一、窰匠

窰匠拿起一塊泥,心裡定出一個意念,想像這塊泥可以造成怎樣的器皿。他雙手有技術和創意,他隨自己的意思來設計,造出各樣精美的器皿。窰匠比喻誰呢?賽64:8節說「耶和華啊,我們是泥,你是窰匠;我們都是你手的工作。」上帝就是那位專業的窰匠,祂心中有一個最好的意念,就是要把這團普通的泥,轉變成精美實用、值得珍惜的器皿。

耶18:4節,「窰匠用泥作的器皿,在他手中作壞了,他又用這泥另外作別的器皿,窰匠看怎樣好,就怎樣作。」「壞了」這句話的希伯來文是「變了形」,意思是造出來的器皿不完美,沒有達到窰匠心中所期待的樣式。這個時候,窰匠怎樣做這?出人意料之外,窰匠沒有另取一塊泥,他竟將原先那塊泥再拾起來,將它搓作一團,像剛才一樣,再將它放在輪盤上,造另一個器皿,直到造成為止。

猶大國就好比一個變了形的器皿,他們離棄上帝,投靠鄰近的國家,又拜偶像,甚至將自己的兒女做火祭獻予偶像,所以上帝就管教他們,任由他們做亡國奴、被人俘虜。

第6節,上帝對耶利米說:「我待你們豈不能照這窰匠弄泥麼?以色列家阿,泥在窰匠的手中怎樣,你們在我的手中也怎樣。」我們看到上帝何等慈愛、忍耐,當我們「壞了」,祂沒有就此把我們丟棄,另外拿一塊泥來,而是重新把我們改造,使我們愈來愈接近上帝的心意。雖然我們曾經離開過祂,曾經犯罪失敗過,上帝會管教我們,但祂不會放棄任何一個人。

二、輪盤                                                                                                                                                  輪盤

窰匠將搓好的泥放在輪盤上,隨著輪盤的轉動,將泥塑造成合乎窰匠心意的形狀。跟著將製作好、晾乾的器皿放入火窰中燒製;因為未經高溫燒製的器皿是脆弱的,無法使用。

「輪盤」使我們想到「生活」,我們每日都重複地做許多事情,例如走同一條路上班下班、到相熟的店舖購物、到了茶樓點慣常的菜式。一團泥必須藉由轉輪,歷經「轉、搓、燒」才會變成可用器皿。「轉」,感覺單調,「搓」,感受到很大的壓力,「燒」,感覺非常痛苦。當你感到重複、壓力、痛苦時要感謝上帝,上帝正在塑造你,使你成為合用的器皿。上帝不單藉著日常生活、人生際遇、環境的推動力來塑造我們,在事奉中上帝亦在陶造我們的生命。

青少年也許為考試、升學、戀愛,成年人也許為物價上升、樓價和股票上升下跌,或為貿易戰而充滿憂慮、煩惱和壓力,不知上帝究竟有甚麼計劃。我們必須相信上帝給我們經歷這一切難處,都是有目的、有原因的。雖然我們未必明白上帝對我們人生的計劃,但是假如我們願意像泥土順服在窰匠的手中一樣,上帝就會將我們塑造成合適的器皿。

三、泥                                                                                                                                                  泥土

泥是價值不高的,不起眼的,但在窰匠的手裏有無限的可能性!一個器皿的價值不在乎泥本身,乃在乎經過窰匠精心的工作。只有窰匠在器皿身上獨特的設計及細緻的加工,才使它有價值。泥土沒有經過窰匠的陶造就無價值了。

上帝滿有智慧、充滿愛心、匠心獨運要塑造每一個屬祂的人。或許窰匠要我們成為飯碗、花瓶、水壺或燈檯,能夠叫饑餓的人得到飽足、叫人得到舒暢和鼓舞、叫心靈乾渴的人得到滿足,或在這邪惡昏暗的世代裏將真光照耀。親愛的弟兄姊妹,你知否我們在這位全能的窰匠手裏有無限的可能?

義大利著名藝術家米高.安哲奴 Michaelangelo,有一日與幾個人搬一塊又醜又粗糙的大石頭到他的工作坊,鄰居覺得奇怪,他隨口對鄰居說:「有一位天使想從這塊石頭走出來!」意思是他要用這塊又醜又粗糙的石頭雕出一個天使來。弟兄姊妹啊,我們屬靈的生命同樣需要上帝精心的雕琢。

在我們當中,有誰不願意成為美好的器皿?但又有誰未曾因為堅持己意而破壞上帝在我們身上的計劃呢?窰匠的比喻給我們任何一個人都帶來安慰。不要因荒廢了過往的青春而懊惱,你仍有機會在偉大的窰匠手中成為精心的傑作。上帝說甚麼,你只管聽從祂,求祂赦免你的罪過,然後塑造一個全新的你。

第7-10節,上帝說:「我何時論到一邦或一國說,要拔出、拆毀、毀壞;我所說的那一邦,若是轉意離開他們的惡,我就必後悔,不將我想要施行的災禍降與他們。我何時論到一邦或一國說,要建立、栽植;他們若行我眼中看為惡的事,不聽從我的話,我就必後悔,不將我所說的福氣賜給他們。」任何人,甚至上帝的選民,若果不聽從上帝的話,祂會將他們拔出、拆毀、毀壞。但若果聽從上帝的話,轉離惡行,祂會將他們建立、栽植。

罪是可怕的,能夠蠶蝕我們的生命。我們要靠主對付罪,除去內心的污穢,給上帝陶造我們。今日上帝提醒我們,不要放棄自己,不要輕忽生命中任何一個小節,這些都可能成為扭轉生命的機會。在上帝的手裡沒有難成的事!

古學賢牧師-「堂慶感言」(2018年12月2日)

歡欣感謝我們的上帝,祂確實在閩南堂行了大事:弟兄姊妹帶領家人朋友信主、樂意學習真理、重視親近敬拜上帝、追求更美好的肢體生活、殷勤以禱告守望教會、近年前往內地及海外交流訪宣、關心本地社區基層家庭……幼稚園正式開課、與我們親密合作的利未學院也啟航了、附近街坊主動參加聚會……

在發展事工的同時,我們不忘「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上帝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4:12-13節)。

過去八十年教會面對種種的荊棘與困難,然而我們每一位弟兄姊妹都感受到上帝與我們同在,鍛鍊我們專一跟隨祂,使祂的心意成就在我們身上。「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我們就歡喜。」(詩126:3節)

彭偉業傳道-「在一切的事上要有愛」(2018年11月25日)

在我們平時與弟兄姊妹一起事奉上帝的過程中,我們或許會發現每個弟兄姊妹都有與自己不同之處,或者其他人的表現不如自己所想的,又或遇上在性格上相處困難的情況,於是這些問題令自己灰心喪志,因而失去事奉的熱誠,窒礙了事工的發展。

奧爾森的《統一與多元的基督教信仰》一書講解基督教核心教理和各個宗派的教義,解釋各宗派在神學觀點上的差異,而他語重心長的結語非常值得我們反思:在重要的事上要合一,在次要的事上要自由,在一切的事上要有愛。這結語或許可應用在我們與弟兄姊妹合作的場景裡面,在次要的事上我們容許弟兄姊妹各人的不同,在重要的事上我們要放下自己的不同,與眾弟兄姊妹合一,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用愛去面對和處理一切的事。如果我們能夠抱著這樣的視野和態度,我們與弟兄姊妹的事奉是否會不再一樣?

約翰福音十三34:「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

鄭淑儀姑娘-「玫瑰金禧年」(2018年11月18日)

創會八十年堂慶,是「玫瑰金禧年」,「80」是一個漫長的日子,令人嚮往、令人羡慕。古書有云:「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 六十而花甲或耳順,七十古來稀,八九十稱之為「耄耋」。「耄耋」即年紀很大高壽的人。

因為時日漫長,讓我們更珍惜前人所留下的偉業,除了「閩南家」的福建文化有獨有的特色外,還有廣東文化的交融,滙聚一起發揚基督主內一家的合作精神,因為在耶穌裡我們是一家人 ,從今直到永永遠遠 。

所以在未來的歲月中,我們並肩攜手為基督的國度再進展新的一頁,為未來的日子更為主的大使命出力,邁向更多的十年二十年,誠心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