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麼…..去跟從祂?」林錦濤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 ( 2018年4月29日)
經文:馬太福音4:18-22節、約翰福音1:35-42節
不論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沒有人可預測到自己的年日有多少。我在伊利沙伯醫院事奉已有兩年多,每天都有人離世,我經常為前線的院牧同工祈禱,因在這些情況下,內心很不舒服。人生是一場戲,每個人都會演繹自己的人生,有否想過自己能活多少年日?
我們信主有多少年?是否曾與主爭吵?與上帝的旨意發生矛盾?這段經文是講述耶穌基督在接受水禮後,出去傳道時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呼召一些人作祂的門徒。我們從基督的舉動和第一批跟從祂的門徒身上再次反省自己:我們憑什麼去跟從耶穌基督?有什麼好處讓耶穌基督呼召成為福音的傳播者?有什麼資格和條件可以為主工作?從耶穌基督的呼召和門徒聽到呼召後的行為舉動,可以知道是上帝的聲音激動他們,讓他們聽見上帝的呼召。從經文可見,一個要成為上帝使用和接受上帝呼召的人,需要有一定的條件。
第一個條件是要有信心。耶穌到施洗約翰那裡傳天國福音時,看見幾個年青人,跟他們說「來跟從我」(太 4:19)。如只看馬太福音4章,會感到困惑,因耶穌沒有介紹自己,為甚麼門徒會放下手中一切,立刻跟從耶穌?這可從約翰福音1章得知。耶穌基督在加利利一直下來,到約旦河,當時施洗約翰在那裡傳天國福音,要人認罪悔改,然後幫他們洗禮。耶穌基督到加利利時,施洗約翰已認到這是耶穌,雖未曾見過耶穌,但有聽過耶穌。他們是有親戚關係,所以施洗約翰有聽過耶穌,只是未見過,因他在南邊,而耶穌生活在北邊。施洗約翰一看見耶穌,立刻當眾大聲講「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1:29),他知道這是舊約猶太人所希望的彌賽亞來拯救他們。
約1:35引證幾位年青人一早就跟隨施洗約翰,現在聽見師父施洗約翰說「這是上帝的羔羊」(約1:36),是上帝的兒子,就跟從耶穌。門徒之前可能聽到師父說將來會有一位比他更有權威的人快到,現在就是時候,所以就跟從祂。另一個可能是因這些門徒很單純,聽見耶穌叫他們跟從,他們就跟從。一個人願意跟從耶穌是不需要問甚麼,只要覺得這是自己需要跟隨的。若耶穌呼召你,要一心一意,聽從祂的吩咐。一個要事奉上帝的人聽見祂的呼召,要立刻回應。我們是否有這樣的信心跟從耶穌基督?若沒有,上帝不會呼召你,因祂不會隨便呼召。
第二個條件是需要有勇氣。傳道人的人際關係要好,要懂得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只是讀完神學或熟讀聖經,因人各有不同,人有很多性格。中國有句話「三歲定八十」,小孩出生首三年,千萬不要在小孩面前表露不好的情緒。外國有研究,小孩首三年如經常吸納外界消極的思想,三歲的性格便定了。一個人的氣質是不能改的,因是從父母遺傳的,但之後的性格是可以改的,因是後天培育。一個人有積極人生,就是快樂人生。
最後一個條件是懂得放下。太4:20-22,門徒「立刻捨了網,跟從了祂」。當人願意跟隨耶穌,雖不知將來的路,但耶穌一定保守。擁有的東西其實是一種包袱,到了要跟隨上帝時,就要像門徒將魚網放下一樣放下這些包袱。如果放下了,就要永遠放下。我們本來甚麼也沒有,上帝呼召我們,我們放下,讓上帝使用。這兩段經文提醒我們跟隨和認識耶穌基督,做一個基督徒或成為上帝呼召的傳道人。做上帝的工作,我們必須有信心、勇氣,並願意放下自己,否則人生過得不快樂。
「成為剛強的人(二)」陳如炳牧師講、鍾麗詩姊妹記 ( 2018年4月22日)
經文:以弗所書6:10-20節
月前接到一位青年教牧, 他在北美事奉了兩三年的時間,由北美返港,他期望每天到健身室做運動,希望找到適合他做運動的地方,因在北美洲兩年,腰圍從30吋增至35+吋,亦感到身體比較容易累及不便,於是下定決心不喝凍奶茶及可樂,於很短時間內重新建立生活的習慣,每週六天做運動,結果恢復健康、活力,他的金句是「沒有奇蹟,只有累積」。相信我們肉身生命強壯如此,於屬靈的生命也是如此。在這段以弗所書的經文末端保羅提到:我還有末了的話,『我們要倚靠主成為剛強的人』,我們要認識自己,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狀況呢?
A.認識自己
1.信徒的身份
當我們想到要成為屬天的國民時,每位基督徒已自行參加了這場戰爭,屬靈爭戰是國度間的爭戰,不是由個人決定加入某個團體成為會員,或是選擇參加旅行團,也不是在於個人的興趣,不是自己決定參加與否的自選項目,亦不是按自己喜好去參加了某些團體。當人決定相信耶穌,成為屬天的國民,就立刻加入了戰役,對手撒但也把他們列入敵對名單,用種種方法打擊神的兒女。
初信栽培的重點是幫助及關心一群只有幼弱信心的初信者,因他們在這時候很容易被擊倒,他們常是撒但全力進攻的對象。
當A國向B國宣戰,之前會呼籲國民離開B國,因宣戰後A國國民自動成為B國的敵人,沒有人可以用「我未預備、我不同意開戰」等理由而置身事外。天國子民的義務是服兵役,權利是倚靠上帝,上帝會提供訓練、裝備及能源,祂渴望與上帝的子民一同經歷得勝再得勝。今天我們有很多權利,要邁向剛強成長大道,必須掌握重要的關鍵。今日於我們認識自己身份時便知道這場仗屬靈的爭戰是無可避免的。我們香港大部份人對於打扙或服兵役沒有太大感受,但某些國家要男士服兵役,甚至乎以色列國家女士也要當兵,每個人都有強列的國度情懷,在參與軍士訓練時更加體會到這角色和身份去參與這場爭戰,雖然我們沒有這樣的環境,但仍然求主讓我們感受到當我們成為信徒時,我們的身份成為在這場屬靈爭戰的一份子。
2.信徒的實況
若不學會使用裝備,及支取屬靈能力的途徑,就不懂倚靠主的大能大力成為剛強的人,要打勝仗是非常遙遠的事。當我們想到身體的健康及成長,朋友們都有不同的方法去過均衡的生活,例如減輕體重,如何飲食均衡。我們知道很多,知道如何鍛練身體,最近見到操練身體的工具,以為這樣可以幫助到,但這類的鍛練方法可以堅持多久呢?在這場屬靈爭戰裡參孫以為能力的來源是頭髮,掃羅打了幾場勝仗認為自己強大,就可以不遵照上帝的原則行事,結果一敗塗地。(V.11)「要穿戴…全副軍裝」 (use every piece) 人人都知道健康飲食之道及運動的重要,往往是知而不行、一曝十寒,甚至選擇放棄置之不理。要積極反省你我是否在認真倚靠主,掌握倚靠主的法則及經常實踐。
B.認識主
你信任現時經常見面的醫生,因為認識他(她),經歷曾得到幫助,會聽從指導及按時服藥。保羅經歷30年信靠主的重要考驗,他的想法是只要對主全然信靠,就能成為剛強的人。保羅在(弗1:17)提及「認識主」的準則是「真知道祂」,「知道」(knowledge) gnosis一字在新約出現29次,23次在保羅書信,而epignosis一字新約共有20次,15次是保羅使用,包括(弗1:17)。綜合聖經學者Trench、Lightfoot、Salmond的見解,「真知道」(epignosis)是一個複合詞,表示這種知道是高層次、深入的知道,也是準確、真實及全面的認知。
信靠是一種關係,單因面對困難而求助不算信靠,信靠是一種生活,必須用行動向人說明。
「僕人心志」彭偉業傳道講 ( 2018年4月15日)
經文:尼希米記1:1-11節
舊約的尼希米記可以說是一卷回憶錄。它記述了一位在波斯帝國出生、長大的猶太人的事蹟。雖然他在外邦的地方長大,但他的心沒有離開過他民族的信仰。他愛上帝,並且非常關心自己祖國的安危與興衰。尼希米得知猶太同胞在重建家園的過程裡面飽受波折,外族不斷的挑釁,民族陷於不安和淒涼的苦況。這使他為民族的困苦挺身而出,領導他的同胞重修城牆。讓我們一同思想尼希米事奉心志的四個元素,來幫助我們如何看今天對教會的事奉:
首先,我們從尼希米的事奉心志裡面,見到他的關愛、憐憫的心腸。當時尼希米在書珊城的皇宮內當一個酒政,服侍波斯皇帝飲酒的一切事宜,是波斯王最親近的大臣,他在波斯已經享有榮華富貴。但當尼希米得知,耶路撒冷的城門和城牆仍然破損,居民在當中受到大災難、凌辱,這個不幸的消息有如當頭棒喝,使他有一段好長的時間,整日憂愁、哭泣,並且禁食禱告。他視耶路撒冷為他真正的「家」,是他一生心裡所牽掛的,他痛心他的「家」受到苦難。因為這個關愛的心,亦激發了他的事奉決心,擺上自己生命,他最終放低自己在皇宮內的工作,回到耶路撒冷為同胞解決困難。
其次,我們在從尼希米的事奉心志裡面,見到一個關於異象的實況,就是尼希米所領受的異象,是由心而發的異象。尼希米第一章給我們見到,事奉不一定是由上帝直接的呼召而開始。經文沒有提到上帝直接界入了尼希米的生命,而是尼希米知道同胞在家鄉的苦況之後,他內心對同胞的關愛,促使他見到一個由心而發的異象:就是要帶領同胞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讓同胞得到真正的保護。在他整個祈禱立志的過程裡面,經文沒提及他如何受上帝的靈直接感動,而是他已經決定為同胞付出的時候,祈求上帝在整個過程中賜予恩典。事奉是由心而發的事奉。
另外,在尼希米的事奉心志裡面,我們見到他彰顯了一種群體性的認同。在尼希米的禱告的裡面,他首先承認以色列人犯罪並得罪了上帝。尼希米明白,導致以色列國的分裂、滅亡,猶太人被擄去巴比倫,全是因為歷代的以色列人悖逆上帝的結果。明顯這裡所指的是他的先祖所犯的悖逆上帝的罪,基本上同尼希米的本人無關。尼希米認罪,是因為他有種與眾人認同的責任感。在我們成長的文化裡面,所強調的是個人主義,嚮往個人自由,自主和自信,反對權威,反對別人對自己任何形式的影響。但尼希米沒有用個人主義的觀點去看他的民族,他反而從一個群體性的角度,去認同自己就是群體的一份子,使到他把以色列歷史裡面的罪,當作為自己的罪來承認。我們必須承認每個人都是屬於一個特定的群體,尼希米認同自己是猶太群體不能分割的一份子,我們亦需要認同自己是緊緊連繫於教會的一份子,有著承先啟後的責任。
最後,我們在尼希米的事奉心志裡面,見到他以服侍上帝為最終目標,以上帝為真正的主。在第五節至十一節的裡面,他是以「僕人」來稱呼他自己和他的民族,意味著上帝是他和他民族的主。單單在十一節經文裡面,「僕人」這個稱呼已經出現了三次,可見尼希米他內心真正服侍的對象是上帝,儘管他當時是高薪厚祿的酒政,這沒有使他忘記他真正的主是那一位。在十一節的「在王面前蒙恩」的「王」這的字,在原文是「這人」。尼希米視波斯王只是一個人,並不是真正的王。這也提醒了當時以及後世的的讀者,尼希米真正要效忠的王,就只是那大而可畏的上帝。我們是上帝的僕人。
教會今年的主題「復興教會,由家開始」,當我們以教會為我們真正的家的時候,亦即是我們認同自己是教會的一份子,自然對教會的需要有一份關愛的心。要復興教會,我們要從關愛的心出發,將自己擺上,重新撥正生命的優先次序,以上帝的家的需要為第一位。讓我們多一些關愛我們的家,敏銳弟兄姊妹的需要,願意為教會付出更多,復興教會。
「來到施恩寶座前」古學賢牧師講 ( 2018年4月8日)
經文:希伯來書4:15-16節
(一) 耶穌凡事受過試探 (第15節)
耶穌「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耶穌出來傳道之前受過嚴格的考驗,祂在曠野禁食四十日之後,肚餓了,魔鬼就來試探祂。
-
路4:2-4節,魔鬼叫耶穌把石頭變成食物。魔鬼要耶穌運用祂神性的能力去滿足肉體的需要。魔鬼暗示耶穌用物質的好處吸引人。魔鬼裝作苦口婆心的指出,耶穌要滿足人肉體的需要,人才會接受祂。但事實上,自從罪入了世界,物質已不能滿足人無窮的貪慾。耶穌為我們犧牲來解決人的罪,祂知道這才是最終的方法,耶穌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裏所出的一切話。」(參申8:3)
-
路4:5-6節,跟著魔鬼叫耶穌向牠下拜,牠就將全世界的權柄榮華賜給耶穌。敬拜其實就是事奉,很明顯魔鬼要耶穌成為牠的僕人服侍牠。不過耶穌堅持不向魔鬼妥協,耶穌宣告唯有上帝才是祂事奉的對象。耶穌說:「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上帝,單要事奉他。」(參申六:13)
-
路4:9-11節,魔鬼又帶耶穌到聖殿,叫祂站在殿頂上。魔鬼說:「你若是上帝的兒子,可以從這裏跳下去,因為經上記著說:『主要為你吩咐使者保護你,他們要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魔鬼要耶穌做一個驚世之舉,在殿頂跳下去,意思是耶穌不需要這麼辛苦走這條十架的道路,祂立即就可以吸引無數的人來相信祂。不過耶穌拒絕魔鬼所提供的簡易方程式,祂選上一條上帝所安排的受苦與十字架的路。耶穌說:「經上說,不可試探主,你的上帝。」(參申六:16)
耶穌受試探和我們受試探的原則近似,但祂受考驗的程度、深度、關鍵性、影響的範圍,就大大超過我們的,因為若果耶穌失敗,他就跟我們一樣,沒有資格擔當全人類的罪。今日魔鬼也要我們走一條容易、舒適、不會受苦的路,祂教我們體貼自己,不體貼上帝。提後3:12節「凡立志在基督裏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魔鬼軟硬兼施逼使我們放棄使命,甚至離開耶穌。要記住,我們的使命既然是耶穌所賜的,耶穌必定給我們能力去完成使命。
(二) 耶穌了解我們心靈和肉體的軟弱 (第15節)
耶穌在心靈和肉體同樣受到試探,祂常常面對一大群對祂有不同要求的人,有的要求祂做王推翻羅馬政權,但又有的憎恨祂甚至要將祂置諸死地,祂當然明白甚麼叫做群眾壓力,祂親身領略到這些壓力的可怕。
耶穌又會不會了解家庭的困難呢?耶穌是在約瑟和馬利亞的家庭裏面長大的,家庭裏面一切的問題和困難,耶穌怎會不理解呢?
再看,經濟上的困難呢?太17:24-27節,在迦百農,耶穌連交稅的錢都無,祂必定能夠理解你在經濟上的困難。
至於長者患的疾病和痛苦,耶穌在世上只活了三十三年,祂又會不會了解呢?不要忘記,他在在十字架上被三支釘吊在上面,血一滴一滴的流,這是極度殘忍的酷刑。所以,耶穌對長者所受的疾病和痛苦怎會不了解?
那麼,事業上的困難呢?耶穌在未復活之前,你可以下一個結論:祂的事業是完全失敗了!本來擁護祂的群眾都轉過來大聲喊:「釘祂十字架!」跟隨
祂的門徒亦四散逃難。唯有當耶穌從死裏復活,才顯明祂所做的一切得到上帝
悅納,祂是絕對成功的。所以無論你在成功或失敗中,耶穌都知道你的感受。
再者,耶穌明白生離死別的痛苦嗎?在祂三十歲前父親離世,祂為傳道離鄉別井,最令祂難受的是在十字架上,慈愛的父上帝竟成為審判官,又掩面不理祂,因此耶穌對離愁別緒十分理解。
我們要反問,有誰經歷過耶穌這麼多艱苦和憂傷呢?
(三) 耶穌是施恩的大祭司 (第16節)
我們要「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坦然無懼」原意為「不懼怕、有信心、勇敢」。這不是說我們可以隨隨便便的來到上帝面前,而是帶著充足的信心,因為有了耶穌,上帝會接納我們,幫助我們。
「施恩座」在聖經中第一次出現在出25:17,它是至聖所裡面那個約櫃的蓋子,上面有兩個用金造的基路伯,張開翅膀遮掩施恩座。大祭司在每年的贖罪日入去至聖所,為全體以色列民獻祭贖罪(利16:1-9)。他拿著牛羊的血,把血彈在施恩座上,遮蓋百姓的罪。
來4:14說我們有一位已經升入高天的大祭司,就是上帝的兒子耶穌。來9:12說耶穌「不用山羊和牛犢的血,乃用自己的血,只一次進入聖所,成了永遠贖罪的事」。祂將自己獻給上帝,作為代罪羔羊,一次過擔當了全人類的罪。來8:1說「我們有這樣的大祭司,已經坐在天上至大者寶座的右邊。」耶穌超越了地上的大祭司,祂滿有大能與權柄,統管萬有!耶穌現今就在父上帝面前,為我們代求。而耶穌有別於地上大祭司的地方,就是祂可以直接來到上帝面前,並且幫助我們堅守信仰。
我們憑著耶穌的血,可以坦然無懼來到施恩座前,就像小朋友和父母說話般自然。我們之所以有膽量來靠近上帝,不是由於我們自己努力做了些甚麼功德,而是因為有這位體恤我們的大祭司。
人人都知道世上沒有「有求必應」的人,所以大多數人為了避免被人拒絕而不向人求助。此外,我們看見自己不是的地方,怎會不懼怕呢?要知道,天父按著我們的本相接納我們,祂喜歡我們藉著基督來到祂面前。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把我們的心轉向上帝。
甚麼時候來到施恩寶座前?答案是隨時隨地,每時每刻,我們都可以來到耶穌面前,打開心門來呼求:「主耶穌求你幫助我」,「耶穌阿我需要你」。
很多基督徒以為自己夠聰明、識時務,曉得向罪妥協,甚至不顧真理而隨波逐流!不過,仍有很多弟兄姊妹持守真理,對聖經的要求堅定服從,那些對上帝失去堅貞的事、不符合上帝心意的行為,都不是他們生活的方式。
原來我們要得上帝的恩惠,要得隨時的幫助,不單為解決我們的軟弱,而在積極方面來說,最重要的是持守基督信仰(第14節)。弟兄姊妹,你願意在這個慣於否定真理的世界裏,忠心持守上帝的真道嗎?
「重新得力走天路」趙詠琴博士講、吳家通弟兄記 ( 2018年4月1日)
經文:約翰福音21:1-25節
復活節是記念基督復活的日子,也代表門徒盼望衪的再來。在耶穌被捉拿的那一夜,眾人都走光了,沒有任何一個跟隨衪,所以在復活節的清晨耶穌向門徒顯現並指引各人如何走天路。全因害怕被受牽連,也全因他們的信仰被受瓦解,若沒有再見到復活的主,他們的信仰便會完全的失去。反之,耶穌給予機會他們重塑信仰,委託他們完成主的工作。相信我們同是後代並等候主再來的日子,更期盼主建立我們的生命。接下來,我們從三方面思索基督如何重建門徒的信仰和生命。
第一,重新建立他們信靠主。經文中講述門徒重操故業捕魚去,可惜一整晚都沒有漁獲,此時耶穌向他們顯現使他們有大量漁獲,且漁網穩固不破,這時候他們還不知這人正是復活主。類似的異象曾經發生過,記載於路加福音第五章。故此基督昔日透過這樣的神蹟讓他們明白,明白衪就是上帝,在呼召時彼得有即時的反應,俯伏在耶穌膝前說出:「主啊!我是罪人!」皆因彼得很清楚在面前的就是上帝,自己雖是經驗豐富的漁夫,卻不知道水深之處有漁獲,而眼前的人卻一清二楚。耶穌看見他們的跪拜就呼召他們作主的門徒,並委託了他們作得人的漁夫。雖然相信上主而傳福音是正確的事,但耶穌透過這件事蹟告知門徒,傳揚福音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而是信靠上主去作。
第二,重新建立他們愛主的心志。耶穌問了彼得三次:「你愛我麼?」,因為彼得曾誇下海口說:「誰人不認你都可以,但我一定不會不認你。」但耶穌被捉拿的時候連他都失敗。這三次問彼得就是要重建他愛主的心,然而彼得也肯定地回應了主。在彼得晚年時寫了彼得前書,指作為長老牧養群羊的人是甘心樂意的做,不是勉強不是貪財,而是牧養上主的群養。所以我們整個教會也有牧養群羊的責任,時時記掛信徒靈命的成長,將人帶到上主的面前。用什麼帶領人到上主的面前呢? 就是真理。又用什麼作為你的動力呢? 就是信靠衪,也明白衪也愛你。
第三,重新建立他們跟從主。主向彼得預告他在晚年的時候要被捉拿,這寓意了彼得如何透過了死亡去榮耀上帝,從教會歷史中我們知道彼得最終也是殉道的。彼得得知預告後問約翰的下場又如何呢? 上主回答他不應與他人作比較,而重點是你來跟從我。而這跟從和耶穌一直對門徒說:「來跟從我」的說法是一樣的,跟從主就是背起十字架,有一份至死忠心的態度,全因上主是值得我們跟從的。
耶穌復活後仍顯現在門徒中間就是要勾起門徒昔日的信仰,無論衪死前死後也有能力讓門徒作得人的漁夫。今天的教會﹑我們也能做得人的漁夫,也能繼續傳揚救恩,信靠主﹑愛主和跟從主便能做到更多! 阿們!
「將心剖開」古學賢牧師講( 2018年3月25日)
經文:希伯來書4:12-13節
希伯來書的讀者是猶太基督徒,他們信了耶穌之後,沒有繼續認識真理(5:12節),當受到逼害就開始動搖、失望。希伯來書的作者於是引用以色列人的歷史做例證,講到以色列人雖然入了迦南,但未能過安息的生活。安息一方面指享受到平靜安穩的生活,另一方面指與上帝關係和好而心靈得著保守。來3:7、15,4:7三次說「你們今日若聽祂的話……」可見以色列人得不到上帝所應許的安息,是因他們不聽從上帝的道。
(一) 上帝的道是活潑的
「活潑」在原文是「活」,充滿生命的活力,可使人活躍起來。上帝的道是活潑的,亦都顯出它歷久不衰的性能,永遠不會過時,適切每一個時代的需要,講到過去現在將來的事都和我們息息相關。例如帖前5:3節用婦人生產的陣痛來形容末世災難愈來愈劇烈,愈來愈頻密,而現時世界的災難,天災、人禍、地震、戰爭、飢荒、瘟疫等等的頻密次數、強烈程度、嚴重的破壞力、傷亡數字、經濟損失,都是史無前例的!現在我們不是看新聞報導,因為我們沒有一個人再是旁觀者。
(二)上帝的道是有功效的
詩19:7「耶和華的律法全備,能甦醒人心;耶和華的法度確定,能使愚人有智慧。」當我們的靈魂沉睡、對屬靈的事麻木的時候,惟有上帝的道能使我們的靈魂甦醒。上帝的道可以改變我們的生命,使我們得著新生的盼望。我們本來對罪是不設防的,我們對上帝漠不關心,甚至公開反對,但上帝的道喚醒我們的良知,打開我們的心眼,也叫我們不再被魔鬼欺騙。每一次讀經靈修,上帝就會藉著聖經向我們說話。有時我們正為某事煩惱,靈修時,上帝的道就親自安慰和引導。上帝將祂的話賜給我們,目的是要我們改變。只要我們願意改變,上帝的道就能在我們生命裡面產生果效。
(三) 上帝的道能辨明我們心中的思念
上帝的道「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聖經用三個層次的比喻,來講出一個重點:「人認為不能的,上帝都能!」上帝並不是叫我們的魂與靈、骨節與骨髓、思念和主意分開,乃是叫我們知道,祂的能力超過我們所能想像的。耶17:9節:「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人會不斷為自己辯護,連自己也欺騙了,到有一天完全相信自己的謊言。上帝的道卻能將我們裏面的一切,甚至最深層的,我們心中的感覺和動機,都很清楚地浮現出來。
13節「那與我們有關係的主」原文可譯做「那位我們要向祂交帳的主」,意思是你和我都要向這位上帝交帳,而審判我們的標準正是聖經。上帝的道將我們的內心剖開,使我們發現自己裡面的污穢、黑暗,知道在祂裡面才可以得到改變。當我們在上帝的光照底下,祂使我們看見一條出路,離開黑暗的生活。
聖經最經得起考驗 — 這幾千年來聖經經過無數次的毀壞和被列為禁書,信徒受盡各種酷刑,但是仍然堅決相信上帝的道。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2017年報告,超過3300種語言已經有聖經譯本了。
今日人類已經去到一個道德破產和人格破產的時代。惟有上帝的話才能將心靈裏的罪惡腫瘤刺入、剖開、切除。上帝的真理使我們得以自由,使我們從內心的捆綁裡面被釋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