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7月各中、小學都開始放暑假,莘莘學子期盼已久的暑假終於來臨,然而好些家長早已為子女安排了密密麻麻的暑期活動,雖說是暑期活動,往往卻是另一個的暑期補習班。機器長期使用也有耗盡的一日,何況小朋友呢?故此不要單偏重學業成績,也要平衡其社交、運動、耍樂、興趣培養等生活。好讓小朋友能快樂地說:「放暑假啦!」
經文:「弗1:15-23節」
我們看活潑有不同的層次,我們教會是否活潑的教會呢? 如果是的話原因會是甚麼呢? 會是牧者還是活動的方式? 肢體的交流? 這完全是在於會友能否讓耶穌基督給我們生命的特質,在教會內外能否併發出來呢? 今天會透過以弗所書了解何為活潑的教會呢? 於接受神恩典的同時可以讓教會擁有生命力。
活潑的教會有一個具體的流露: 以弗所書1:15: “因 此 、 我 既 聽 見 你 們 信 從 主 耶 穌 、 親 愛 眾 聖 徒 、”這兩句說話組合成「忠於基督, 關愛信徒(世人)」,這個關愛是包括世上所有信耶穌的人,我們不能因自我感覺良好而變得優秀。當我們忠於信仰的情況下,如何能活出關愛呢? 我們活在世上處理忠心不當時也會有很多衝突、人群的撕裂、人的不接立及排擠。
保羅告訴以弗所信徒,保羅希望信徒確定接受屬靈福氣之後,必須在神恩典中成熟長大,邁向成為一所活潑教會的大道。他看見教會是「忠於基督、關懷信徒」的團體,以弗所教會是能夠將優秀的內在生命具體流露的。
獨善其身跟從基督,能用強力的行動排擠不同信仰的人,也許正是民攻打民、國攻打國及教會不合一的主因之一。 現在每天從新聞都可看到也許正是民攻打民、國攻打國的情況。可能大家都忠於自己的原則,便會排擠其他跟自己意見不合的人,讓家庭或群體變得不愉快。
保羅寫信時正在分裂與對立的處境: 羅馬與猶太政府、猶太與外邦人於政治上的對立、猶太人信仰的內部有不同派別的對立、個人心靈的善與惡的掙扎等, 最大的對立當然是存在世人與上帝之間的對立。 於我們一直看到這些情況時,我們作為忠於基督的人能否靠著主化解仇恨?
仇恨會做成撕裂,叫人失去理智。
布肯南在「仇恨之廟」其中一段說:「在忿怒的時刻,人會來咒詛他們的仇敵……求神聽禱告叫他們在今年內死掉」,甚至已在心中建仇恨之廟? 看到仇恨讓人撕裂,是否已建立了仇恨基礎以致不懂得化解與身邊的人存在的困難呢? 當人為自己錯失辯護時便可以成為最大的律師。面對自己錯失是善辯的律師,處理別人錯失是嚴苛的法官。 求主讓我們成為忠於基督的基督徒,可於人群中間及教會抉擇的過程,能建立關愛信徒的生活,惟有忠心於基督的愛能清除仇恨與對立,建立生命。
今天教會若在了無生氣狀態為主見証,缺乏影響力,是神的應許不確實? 還是因為於信仰成長的過程有著疏忽?以致未能經歷於上帝應有的成長? 亦從這卷書提醒我們對神的認識只是皮毛或一知半解?還是教會未在正確方向經歷生命成長?
祂期望我們真知道祂. 「賜智慧和啟示的靈」,智慧(Sophia)是神聖的智慧,啟示包括在認識神以後的不斷進深與認知,是終生成長的過程,能持續成長及有新的領悟。每位基督徒都知道耶穌基督降生與我們的關係,但這個啟示需要不斷的進深及經歷。
於人生每天的生活都想知道神要我們如何生活。於生活每個環節都很想活在神的中間,神便會不斷讓我們對祂有認知,成為我們生命成長的方向。
成熟信徒的三項評檢準則(v.18-19)
1.有力量的盼望(v.18)「知道祂的恩召有何等指望」
作為基督徒信了耶穌,我們會希望對我們生命有甚麼影響呢? 首先是頭腦上
的相信,於信耶穌的過程這樣會比較正常。單是背經文足夠嗎? 除了感覺也
要明白,慢慢會發現祂是帶領我們過每天的生活,如我們認為自己信仰不夠
活潑,會否因為我們沒有活潑的盼望有直接的關連呢?
2.豐盛的基業(v.18)「祂在聖徒中得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
如我們確信耶穌便得到神的基業,會否因為信了主在層次上有所改變呢? 今
天開始變成慷慨的人,分享所有的給缺乏的人。每天能否於信仰的人生道路
上經歷上帝的大能?
3.經歷神的大能(v.19)「向信徒彰顯何等浩大的能力」
班拿公司(Barna Group 成立於1984)用5年時間調查,發佈青年信徒離開
教會的六大原因,其中一項是「沒有在教會中經歷神(20%)」,
我不能確定是教牧或信徒做成的,却提醒信徒缺乏經歷的信仰經不起考驗,
難以叫人迎難而上,更談不上是活潑的信仰。
終極的目標: 活潑的教會(v.22-23)每位信徒都期望參與一所活潑的教會,我們確信每個信徒都以基督為首,誠邀祂自由運行,教會肯定會被充滿,自然活力澎湃。
白手興家的維真航空創辦人布朗臣(R. Branson):「對孩子百般呵護,是確保不會成材的最好方法」。
當信徒要求事事順利,不如意就懷疑神是否存在,會成為了無生氣毫無喜樂的信徒。
一個耶穌升天遇見加百列的古老傳說:傳說的終結是主耶穌說: 「我沒有別的計劃,我信任他們。」
蓮花來了,燦鴻在側,風暴季節也開始了!然而風暴季節在人生早已開始,對嗎?
上週古牧師講道信息『驚濤駭浪』,正揭示我們當如何面對暴風
暴風來臨,教人膽顫心驚的,往往是對那些處於風暴正面吹襲的人,或是毫無準備的人
前者,古牧師已詳述(大家記緊翻看上週講道內容)
後者,往往是因我們生活像捕風一樣,所追尋的總像「風」一樣的事物,捕風的人生,目標錯了,亦叫生命力也軟弱了。不再捕風,才能面對暴風!
暴風可以使人更堅壯,也可將人摧毀,端在乎我們的生命是否仍是「捕風」?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在過去的禮拜三放榜了。
可謂有人歡喜有人愁!
榜上有名?──學生們都期望在大學收生名單上得以取錄,若是榜上無名,是思考要全力拼搏或是作出轉向。
學有所成!──若績未如理想,是否就是學無所成?我想並不然!重點是當如何為前路重新作出規劃,找到方向及前行。
對信徒期望將來見天父,在「好」「學生」名單上亦能佔一席位!
那麼從今天起要努力做學「神」,要麼「學有所成」!要麼「一事無成」!
經文:「提前5:1-8節」
人的成長歷程,小時候比較聽長輩的話,被約束的能力較強。青少年時,家人難以掌控我們。脫離青少年時期,知識豐富、經濟獨立,與家人的關係漸不親密。年長時關係則開始緩和。由昨天至今天,再到後來,會漸明父母或長者所經歷。透過敬老主日,讓我們思想如何與長者或家中較年長的人相處。
經文指出「不可嚴責老年人,只要勸他如同父親」,我們若看不到與家人的溝通方式出現問題,往往更看不到當中的傷害。上帝創造女人夏娃,跟亞當說「為要協助亞當一起管理」。上帝創造人類是彼此幫助,不是彼此傷害。但在現實世界,很多長者身上有被虐待的狀況。很多時,與家人相處良善的態度慢慢沒有了,多講一兩句便會想發脾氣,態度也不好。要愛老年人,沒有愛,問題便出現,所以聖經講我們要「勸」。勸人是挺困難的,人愈大愈不聽勸,因為人有自主。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年輕人學很多,思維很快,但老人的思維較慢,會覺得他們脫離這個年代。我們自以為是的性格使兩代、三代之間出現鴻溝,知識豐富不是叫人的關係疏離,而是在世界活得更美好。有時錯誤運用這些知識,以為這世界屬於「我」這思想清晰、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卻忽略上這年代,是上一代所建立的。如要建立美好世界,若沒耶穌基督的愛,就沒有美好。
保羅跟提摩太說如何面對、勸勉信徒,首先要令信徒的家庭活出應有的榜樣。若在家中不能活出愛,更遑論說愛世上的人。當然,若是每天相見──如家人,因為經常在身邊便很容易有磨擦,要彼此相愛並不易,相對地越熟悉的人會越容易彼此傷害,容易忽略他人感受。該珍惜的反沒珍惜,反而挑起爭端。求上帝賜予我們從祂而來的愛心,所言所行的是幫助建立更美好家庭,而不是令家庭關係愈來愈差。一般而言,父母把孩子生下、養育,無私付出,是因為愛。要使孩子成長、行在正路的歷程並不容易,需以愛悉心照顧,生命才得到轉變。但可惜我們漸漸長大,忽略父母所付出的,只覺他們的話很刺耳、多餘,漸漸離開這愛。我們的眼目只注視自己的享樂、學識,忽略了有一天,我們也會變成長者。
每一個長者都經過昨天的他/她,從成長,成為今天的我們,然後成為將來的長者。人的生命若能到7、80歲,必會經歷三個階段:昨天的他/她,今天的你,明天的我。作為年青及成年人,今天目光是放在自己,或是在長者身上?聖經教導要勸導、愛惜他們,不懂得照顧自己的家,如何服事上帝?要活出一個真正的榜樣,在家庭建立愛。你、我、他/她之間有甚麼關係?「我」是最親近的,然後是「你」,最疏離的是「他/她」(廣府話稱『佢』)。然而聖經教導不要自我,並將老我去除。若將愛給「你」、「他/她」,與身邊的人分享,生命便會有所轉變。如果忽略長者過往如何愛我們,就會看成為「他/她」,與我們無關,其實長者們過去所付出是實在是十分的深廣。我們不要忽略人的成長歷程是由過去至今天所交織的。敬老主日不只是要我們在這天好好的愛長者,更是讓我們的價值觀重整,將愛與家人或長者分享。
長者、父母為何常對後輩勸說教導?是因他們想將最好的東西留給下一代。但我們卻常聽不下去,不知當中的深層意義。轉個角度來看,他們所做的是希望我們得到更好的生活。我們應多些聆聽,並陪伴他們。他們不是要我們完全接收他們說的話,其實他們也同樣希望身邊的人覺得他們有存在有意義、價值。敬老主日的意義在於與長者的關係復和,復和是一種舉動、轉變。經文所講的是要真實地行動,寡婦面對窮困,沒有能力養活自己,沒有人供養她,我們便要關心這群人。對長者、有需要的人,我們更當如此實踐。我們願意成為滿有愛心的後代嗎?要尊敬長者,不是要求他們做甚麼或不說甚麼,而是要求自己當如何去做?
經文:「可4:35-41節」
世界各地包括香港有或大或小的天災人禍,那裡是安樂窩?那裡有平安?有學問,勤工作、努力賺錢就有平安嗎?
一、門徒遇見風浪
可四35~41記載耶穌和祂的門徒在船上遇到風暴。門徒用盡了所有的方法,但是情況愈來愈險峻,波浪打入船內,甚至船快將滿了水。在這時候,「耶穌在船尾上,枕著枕頭睡覺。(38節)」祂為甚麼睡覺?解經家提出兩方面的解釋:1) 耶穌是百分百的人,祂累了,需要休息。當時耶穌正趕去格拉森拯救一個被一群鬼附著的人,衪趁這空檔稍微休息。2) 耶穌同時也是百分百的神,祂早知道會遇風暴,祂睡覺只不過是給門徒一個考驗。這兩方面的見解是互相補充的。
二、耶穌平靜風浪
耶穌醒了,面對驚濤駭浪,就斥責風和海 (原意有發司號令和壓迫的意思)。
跟著,風和海就大大的平靜了。耶穌對門徒說:「為甚麼膽怯?你們還沒有
信心嗎?(40節)」耶穌在這時候責備他們是否太苛刻呢?不是的,至少有兩
個原因:
-
他們忘記了耶穌的話。先前耶穌對門徒說:「我們渡到那邊去吧。(35節)」
既然耶穌已經講得很清楚,他們就一定可以到達彼岸,怎會中途葬身海底呢?他們應當用心裝載主的話!
-
他們在生活中對耶穌缺乏仔細的觀察和瞭解。耶穌曾在他們面前行過很多
神蹟(一23-27、一30-31、一34、一41-42、二11-12、三5、三10-11)。然而,門徒經歷過以上的事,他們對耶穌的身份和能力依舊懵然不知。當天耶穌剛對他們說了撒種的比喻,提到有些聽道的人心裡沒有根 (四16-17),這不正是門徒的寫照嗎?
他們並沒有因風浪平靜了而舒一口氣,反而大大的懼怕(四41),他們彼此對問:「這到底是誰?連風和海都聽從祂了!」是甚麼比死亡令門徒更懼怕?那就是他們在這場風暴中兩個重要的發現:
-
這一個驚濤駭浪為耶穌的身份蓋上一個權威的印記,衪是大自然的主宰,祂是上帝!聖經常描寫唯獨上帝有能力平靜海浪、制止狂風(詩六十五6-7;詩七十七16;詩一○七29-30;箴三十4)。
-
門徒發現自己的小信。在風暴中,他們十分恐慌和焦慮,他們對耶穌還
沒有信心。弟兄姊妹,今日在你的人生風暴中,你是否察覺到自己在信心方面,還需要更多的操練呢?
三、緊靠耶穌
人的生命是非常脆弱的,一日之間就可以失去;平日我們覺得耶穌可有可無,風暴卻叫人知道原來自己真的需要倚靠耶穌。風暴可能逼使我們放棄很多身外物,但亦提醒我們要緊緊地抓住耶穌,明白到祂才是惟一可靠的保障。若果我和你跟創造宇宙萬物的主沒有親密的關係,人生一切的努力就隨著風暴的來臨而破滅。
有人說:「信靠金錢,金錢會毀了你;信靠地位,你會失去它;信靠權勢,權勢會令你腐化;信靠名譽,名譽會玩弄你;但是,信靠耶穌,耶穌叫你活得更精彩。」
上帝容許風浪襲擊我們,使我們的生命更堅強。許多被上帝使用的人,都是經過患難和凶險的。未來的日子,我和你要經歷更多嚴峻的挑戰,還要面對死亡。誰能笑於暴風?首先他必須曾經被耶穌所懾服,認定祂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主,否則我們絕對無能力去完成上帝給我們的使命。有耶穌同在,我們就不會被人生各樣的風暴擊倒!祂知道當我們面對危險和苦難的時候會膽怯,祂應許將平安賜給我們(約十四27;約十六33)。
耶穌愛你,願你堅心倚靠祂,享受祂所賜的、無人能夠奪去的平安。
「新」氣象──當生命充滿趣味及可能,總教人充滿盼望,生命如是,信仰亦
如是所謂新氣象,就是意味著打破過去僵化、死寂的局面,教人期待
「生氣」像──潛伏的猛獸,傷害力極大,在生氣時會充滿寃鬱、並生出苦毒
教會中尤需小心、正面處理(生氣卻不可犯罪)
「生」氣像──雨後彩虹,充滿的是生命、躍動的氣息,生機處處
過去如何並不重要(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起來!同心締造更精彩前景
古學賢牧師到任了,勢必掀起一翻新氣象!我信、我期待!
經文: 詩篇90:14節
今天人們對家有兩種態度,有些很少提及自己的家,亦有些常常提及家人,若多提及往往是重視家庭的原故。甚至基督徒也不願提及。經文中講述七種對家的錯誤思維,值得我們留意:
-
家肥屋潤:有人認為自己的家太細、太擠迫,待家肥屋潤才可以招待朋友,誤以為家好等同家肥屋潤,狹小就似是上帝沒有太多祝福,不敢向人提及,這樣的想法,會導致不能歡呼快樂。主耶穌卻教導:「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
-
一家之主:有人覺得自己沒有話事權,待成為一家之主時才會接待親友,
他忘記了家是誰掌管,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成,不論男女,家的管治者是上帝,人須聽從上帝的話,若為話事權而整天都在吵鬧,或憂心忡忡,便陷落在失敗跌倒的想法中。
-
與家人無緣份:中國人喜愛以沒緣份去解釋不接納別人的原因,但耶穌
說:「要愛你的仇敵」,要立志將「緣份」作為藉口的觀念打碎,學上帝一樣去愛每一個人,若教友只愛與自己要好的朋友在一起,不突破只講交情和緣份的思維,家自然不會好。
-
家人變壞人:家中總會有子女的問題,許多父母愛說:「當沒有生過你這
個子女」,子女亦因不喜愛父母而不認他們;可是在基督裏新造的人,是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在上帝的眼中,當罪得赦免時便會有力量,使他和別人的關係有大改變,上帝能將缺憾變成美滿,祂會先改變你,隨後改變你的家人。
-
迷信別家制度:今日香港人常覺得生活環境、制度和條件不甚好,人也
甚差。期望移民至更好制度的國家,只迷信制度會影響生活幸福,認為離開便會找到幸福。甚至有基督徒計劃移民卻沒有求問上帝的旨意,只迷戀制度。新約時代,羅馬的制度不也是首屈一指?其實最好制度的地方是天家,不是在地上。
-
家有困難而埋怨:有人認為信耶穌後人生會順風順水,然而基督徒不會
因信主而患病少了。有時上帝沒有醫治病痛,但使病人堅強,讓人看見病者的生命有信心,人最大的痛苦是沒有平安,平安能令人往前看,當走的路便會清楚。過去我的太太常因害怕事奉而逃避,但當她患上胰臟癌,至回天家前的一段時間,卻樂意到各教會分享和做見證。這巨大的改變是上帝的恩典,在軟弱人身上顯得剛強,上帝不一定令信衪的人順風順水,但一定叫信靠衪的人可以在逆境得勝。
-
我家好便足夠:新來教會的朋友是教會的禮物,我們要學習關懷別人的
家庭,在愛心上操練自己,別單單記掛自己的家,因為家的定義不是這般狹小。「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然而你們和我同受患難,原是美事。」 (腓4:13-14節)家裏不應分你我,要一起渡過困難的時刻,家庭最美麗的回憶是共同渡過多少次困難,當中雖然有哭泣,也有歡笑,因為這是一個家。
我家多麼好,因為是一家人,可以談論不方便談的事件,願上帝賜下亮光,
可以早飽嚐上帝的慈愛,無需再等待,可以一生一世歡呼快樂。
最近收到朋友的whatsapp(手機通訊應用程式),邀請我為回教國家服侍的宣教士祈禱,你們有沒有留意家中的印傭,他們為著宗教而守齋戒月,根據〈維基百科〉(網絡百科全書),每年回教曆的 9月是齋戒月(Ramadan),齋戒是回教五大信條之一,回教徒盼望遵守這些善行可以遮蓋他們的惡行,而2015年的齋戒月是在西曆6/18~7/17,在這1個月,所有的回教徒在白天都不能吃任何東西,至於菸酒與性行為也是完全禁止的,直到日落後他們就可自由吃喝。聖經也有提及禁食,如果我們也能像保羅所教導攻克己身,相信也必蒙上帝所悅納。
經文:約書亞記3篇
楊牧谷博士曾說:「一個亮麗耀眼的生命是一個神蹟,每個人都應擁有一個生命的神蹟,如果發現你的生命仍是暗淡無光,你就欠了一份生命神蹟。」有些人很有感染力,有些生命很陰沉,分別在於生命是否有焦點、目標和成事能力。神蹟是上帝邀請你與祂一起去做,如未能聚焦與上帝同工,則無法成事,我們亦欠了生命這份神蹟。
上帝在每個人身上都有祂的呼召,對舊約以色列人的呼召是入迦南地,並將這事放在他們心上。本章聖經是講述以色列人過約旦河的故事,摩西死後,上帝呼召摩西的助手約書亞要剛強壯膽。他在摩西身上學會順服上帝,清晰看見自己的工作──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約書亞是一個亮麗,具成事能力的領袖,他被形容為心中是有聖靈的人。當時他們遇見一個難題──約旦河不是很闊,但要越過河水到達彼岸對他們來說則有難度。新一代的以色列民,可能從未見過高過膝頭的水。除了人要過河,還有牲畜、行李,所以這條河成為他們的困難。這段時候,河水高漲且急。要達成上帝的事並實踐,是有一定的難度。
約書亞命令以色列人一起實現夢想,吩咐他們行一件事──約櫃先行。他們要釐清一個事實:不是靠己去行,也不要不自量力。約書亞具有洞察能力,並讓百姓重拾信心,要百姓跟著約櫃走。約櫃內有寫著十誡的石板、施恩座(代表神的同在)、嗎哪(恩典的記號)。約櫃是拯救他們出埃及的回憶,上帝供應恩典、同在的記號、經歷。目的是要以色列人面對困難時,知道上帝仍與他們同在。
約書亞是敬虔的人,回看以色列民出埃及後常發怨言,雕刻偶像。上帝雖然一直愛祂的選民,他們卻對上帝不忠。約書亞吩咐以色列民要自潔,免因罪而不能到達彼岸。以色列民自潔後,上帝行了奇事,當祭司抬約櫃到河水中間,然後站著,以色列民得以渡河。上帝不單幫解決目前的困難,還解決對岸的困難──與迦南地的人爭戰。他們英勇善戰,刀劍是用鋼鐵造,非常銳利,以色列民的武器卻是銅造,是很軟和重,差異真的是太大。但上帝卻施行難以置信的神蹟。使人能有充足的信心和能力去處理困難。
要實踐上帝的吩咐,必先要自潔,認罪悔改,過聖潔的生活。此外,還要踏出信心的一步,否則便去不到彼岸。以色列民的腳一踏進水,水立即分開,神蹟啟動。我們不但要踏出第一步,還要繼續走下去,以色列民跟著約櫃走下去,前面距離夢想還有一段路,走時是仍會戰戰兢兢,需要的是堅固的信心,因為魔鬼此時一定打撃搖動我們的信心,令我們質疑上帝會否保守,但保羅指出上帝若幫助我們,誰能敵擋我們呢?上帝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把萬物和祂一同白白賜予我們?要相信上帝愛我們,世上沒有任何的權勢和力量可以將我們與上帝的愛分開,奪去這恩典──除了不信。透過約書亞,讓我們看到依靠上帝的信心,才能將夢想實現,並能達到彼岸,成就神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