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dmin 的所有文章

「愛裏沒有懼怕」  彭偉業傳道講(2025年10月12日)

經文:約翰一書4:7-21

基督徒群體是愛的群體,而整個群體的標記就是愛,但群體內的爭執導致肢體離開教會,為何面對爭執時好像愛心就不復存在了嗎?約翰一書寫於異端出現的時期,對於愛有錯誤的教導,所以約翰要教導信徒認證,和分別真的愛和假的愛。

一、愛的根源

愛的根源是來自上帝,上帝就是愛。(4:7-8)唯有上帝才有資格為愛下定義,上帝示範了祂對我們的愛,將自己最寶貴的獨生子耶穌差派出去,進入人群,甘願為我們這些罪人受死。人間的愛是來自人的感情和意志,需要有條件交換,自我需求和被愛感;上帝的愛是來自上帝本身,不會因為對人的感覺和意志而改變,是無條件的,只為了別人的益處。

在基督群體裏面,就是要彰顯上帝的這種愛,上帝的愛成為了榜樣。我們要「彼此相愛」,因為我們虧欠了上帝,要履行對上帝的責任。(4:11) 當人能夠超越自己,去愛一些自己認為不可愛的人,就印證到上帝造就和改變了自己的生命。(4:12) 我們彼此相愛,也認證了上帝在我們心裏面,也知道我們對上帝的愛是完整的。

二、顧及別人感受的愛

一直以來,對教會群體傷害嚴重的是弟兄姊妹之間的爭執。為何牧者處理弟兄之間的衝突這麼困難?因為人的情緒掩蓋了所有理性的思維,說什麼道理也沒有用,但這種情緒對個人來說是最深刻的。我們要做到「彼此相愛」,要放低人世間哪種有條件的愛,而去彰顯上帝哪種無條件具有深度的愛。也就是要留意顧及別人的感受和情緒反應,先放低自己的理性,嘗試以別人的角度和處境去想,讓凡事也可以好好地在一個平和的氣氛下互相商量。

三、愛裏沒有懼怕

群體中出現矛盾時,各方陣型互不退讓,原因往往是出於懼怕:是懼怕去面對,懼怕失控、失去尊嚴、尊重,失去自我價值。這種恐懼驅使我們偏離了上帝的愛,也奪去心中的平安和盼望。18節上半部:「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在上帝裏面,完全的愛是沒有懼怕的。

有人曾經用合約來形容現代人的人際關係,把人與人之間的離離合合當作平常的事。人與人之間好像有一份合約在背後,合則來,不合則去,是合約背後雙方條件交換的精神。我們在這種合約的關係裏是沒有安全感的,有很多不安、懼怕和顧慮。然而,合約關係是很脆弱的,也會中斷,但在主内彼此相愛的關係卻不會因為任何原因而終止。在第15和16節來回反覆講要幾次「住在裏面」,描繪一種盟約的關係,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連結。上帝是愛,在上帝愛裏面,人與人之間有一種不能反悔,永不回頭的連結;看重的不是工作表現或者業績,或者是否提供足夠情緒價值的合約式關係

上帝的愛是一種永恆的盟約,沒有任何的事情、際遇、或者人能夠將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在愛裏是沒有懼怕!上帝亦將我們與一些跟我們不同的人、不認識的人、甚至曾經有個過節的人,捆綁在這個盟約的愛中,連結在一起,為的是我們能夠活出彼此相愛的教導。讓我們提升一個層次去經歷上對的愛,就是要除去所有心中對關係的障礙和懼怕。教會要成為一個真正彰顯上帝的愛的群體,「立己顧人,共建家園」,一起去經歷上帝哪一種完全的愛。

彭偉業傳道-「愛中立己,以愛顧人」(2025年10月19日)

在上禮拜天的宣講中分享「愛裏沒懼怕」的信息,現在再以約翰一書去理解教會主題:「立己顧人,共建家園」。「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4:19)「立己」的起點,不是依靠自己的能力或善行,而是首先領受並扎根於上帝的愛。這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上帝透過祂的兒子耶穌基督彰顯的愛:「上帝差祂的獨生子到世上來,使我們藉著祂得生,上帝愛我們的心在此就顯明了。」(4:9)「立己」不僅是個人靈命的成長,更讓上帝的愛成為我們生命裡面的核心。

上帝的愛從來不是只為自己存留,而是必然流向他人。「我們也當彼此相愛。」(4:11b)「顧人」是對上帝愛的回應,也是我們信仰生命的自然流露。「顧人」不僅是情感上的關懷,更是具體的行動。正如約翰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3:18)

教會是上帝的家,是祂愛的團體見證。當我們在愛中「立己」,並以愛「顧人」時,我們就能共同建造一個充滿愛的家園。「從來沒有人見過上帝,我們若彼此相愛,上帝就住在我們裡面,愛他的心在我們裡面得以完全。」(4:12)教會的生命力不在於外在的規模,而在於我們是否活出彼此相愛的見證。

讓世人從我們身上看見「上帝就是愛」的真理,在這歪曲勃謬的時代,教會更應該成為愛的護城河,讓每一個進入這家園的人,都能經歷上帝的愛與溫暖。

「孤苦無情人生的出路」  陳佩恩姑娘講、林日麗姊妹記(2025年10月5日)

經文:傳道書四章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孤單,縱使很多人在身邊,但沒人關心或明白你,也沒人聽你傾訴,這就是孤單,是最沉重的痛苦。為何有這個現象?因為人與人之間很多時是缺乏親情。傳4:2-3,傳道者講了一段很消極的感受,不曾活在世上的人最幸福,因傳道者看到令人心痛的事。傳4:1、4、7、15,傳道者提到「轉念」,又「見日光之下」有四個無情的現象,令人心酸的事實。

第一、傳4:1中的「欺壓」即勒索,有人自己曾被欺壓,今日就欺壓人,雖勢力大,但無人安慰他們,內心很多痛苦。很多人的心靈受創傷,他受到創傷,故對付別人,這是一個無情的現象。第二、傳4:4「見人為一切的勞碌和各樣靈巧的工作就被鄰舍嫉妒」,5「愚昧人抱著手,吃自己的肉」,懶惰的人游手好閒,所以很貧窮,沒有成就,但見到別人勞碌和有成就,就妒忌人。傳道者看見勤力的結果讓人妒忌,傳4:6「滿了一把」,故認為做好本份就可以,平平凡凡。

第三、傳4:8,有人是獨居的,沒有親人、承繼者,不斷工作,但不以錢財為滿足,也不享樂,做了守財奴。這些人眼中只有錢,沒有其他目標。很多人因錢的緣故兄弟反目,父母與子女、夫妻的關係破裂。最近有一本暢銷書《Die with Zero》,中文譯名有《死時一分不留》、《歸零人生》,書的內容是關於要善用金錢,特別是親人子女經濟有需要時給他們錢好好使用,但今天太多人是守財奴。最後一個無情的現象是人事關係的變遷,傳4:13比較「貧窮而有智慧的少年人」與「年老不肯納諫的愚昧王」。少年人後來作王,這少年人曾很貧窮,坐過牢,與國民的際遇很相近,國民很欣賞他,但結局是後來不被人喜歡。人與人的關係原來是會破裂的。

傳道者感受到這世上的無奈、苦痛,故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然後寫成此傳道書。傳道者不同於現時的傳道人、牧師,而是召集人,在研究這個人生的無奈和灰心並得到結論後就告訴別人,與讀者一起找出路。

無情的人際關係帶來很多痛苦,但如果跟上帝的關係也是冷漠,那我們就更痛苦。只要跟上帝和弟兄姊妹建立好的關係,那就有出路。創世紀2章記載那人不好獨居,傳4:9「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人是群居動物,需要溝通,彼此幫助和相顧。人在壓力和困難下,渴望有人關心,等待人的關心,需要有人陪伴。在這冷漠和無情的世代,我們需要彼此禱告紀念。很多人內心孤單,「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可以互助,解決之間的衝突,讓教會不會出現無情的現象,同心建立合上帝心意且溫馨的家。

古學賢牧師-「清心的人有福了!」(2025年10月12日)

你是否一個清心的人?許多時,人總喜歡評論別人的內心和動機是否純潔,但主耶穌提醒我們,勿以論斷別人為己任,反當時常省察自己(太7:1-5)。

「清心」是甚麼意思?是指以單純潔淨的心,全神貫注地愛慕和追求上帝,不以任何事物取代對上帝的專注,並以上帝為滿足和喜樂。請留意,這種屬靈情操不是與生俱來的,箴20:9節說,「誰能說,我潔淨了我的心,我脫淨了我的罪?」沒有人可以憑自己的努力洗淨自己的內心,我們要作清心的人,必須先接受主耶穌的犧牲和祂補血的潔淨。另一方面,「清心」是需要付上代價不斷操練的,透過靈修、讀經、禱告、唱詩讚美上帝,將上帝的話實踐在生活當中,並且在不同場景或事奉及工作裡以信心來經歷上帝的作為。來11:6節上,「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悅。」 清心的人有敏銳的觸覺和屬靈洞察力,主耶穌說:「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上帝。」願我們眾肢體都作清心的人,常見主的恩典與榮美,彰顯在教會當中。

「搶救靈魂,共建家園」  古學賢牧師講(2025年9月28日)

經文:羅馬書10:14-15

一.當基督徒將大使命的託付放輕一點……

羅10:14節,保羅其實在問:「誰願意遵行傳福音的使命呢?」沒有人單觀察你的行為就得到救恩,無論你有多虔誠,多善良。你必須將福音傳講出去。羅10:15節,教會的興旺不在於可容納多少信徒,而在乎於能夠裝備多少人出去!世上許多教會已經放棄了主耶穌的託付,以致沒有再推廣福音事工。但是,不單單是教會的領袖或有崗位的事奉人員,每一個基督徒,都要傳遞福音的信息!很多人只顧自己得救,不理他人死活,這是非常自私的。聖經說:我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的捨去。基督徒不傳福音,原因:一,根本沒有準備傳福音,沒有負擔也沒有傾向與人分享;二,沒有任何非基督徒的朋友。好多基督徒覺得傳福音是那些有恩賜,有口才,又有感動的人去做的,根本不覺得自己有責任分享福音。

聖經裡沒有一處經文,要求未信主的人來教會;而主耶穌差遣我們主動去接觸未信主的人。基督徒不傳福音,會想出許多理由,如:「我天天靈修禱告,每個禮拜有奉獻,可算功德完滿了。」不傳福音的基督徒很容易成為專講閒話的人,產生很多是是非非,對我們建立的家園是最大的傷害。魔鬼最想擾亂我們的優先次序,若教會的事工令到上帝的兒女無時間去傳福音,就沒有辦法為主搶救靈魂!我們在研讀聖經、聽培靈會、參加團契或小組的同時,最終有沒有令我們更貼近耶穌基督託付的大使命,將福音傳給人呢?我們千萬不要在傳福音的事上久疏戰陣!許多基督徒相信,沒有信耶穌的「好人」一樣可以上天堂。錯了!持有這種錯誤觀念的人,看不到傳福音的重要性,更不會接受傳福音的訓練。每日有成千上萬的人離開世界,你可否為未信主的親朋好友設立一個名單,提醒自己要帶他們認識主耶穌?

二.搶救靈魂,腳蹤何等佳美

羅10:15節,要留下佳美的腳蹤,我們就要把握機會,隨時傳講基督、為主作見證,叫人透過我們的工作與生活,知道主耶穌犧牲的大愛。我們在甚麼時候領人信主最恰當呢?約4:35節,主耶穌說:「農作物成熟了,可以收割了。」所有人都會死,但是結局就不一樣了。信主的人進入永生,太25:41節說,沉淪的人「進入那為魔鬼和牠的使者所預備的永火裡去!」求上帝給我們一顆逼切的心,專注在天國的禾場,把握時機為主得人。

我們應該多鼓勵而不是多批評。有些人好批評,時常質疑別人傳福音的果效,譬如常隨口說出:「那些人所傳的是廉價的福音!」大家不要被人混淆視聽,我們一直知道,傳福音之後最緊要就是跟進栽培,連主耶穌也要親自用三年幾的時間栽培門徒。甚願我們每一個都迫切傳福音,這樣,全教會信徒的量與質才會不斷上升;求天父幫助我們,把這個屬靈的家園建立得美好!

彭偉業傳道-「逆境顯真心」(2025年10月5日)

約伯記一章21節:「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約伯失去了他的孩子和產業之後,說出這句話,顯示出他對上帝的真誠信靠。後來,他自己全身也長了毒瘡,他的妻子對他說:「你仍然持守你的純正嗎?你棄掉上帝,死了吧!」(伯二9)他的妻子質疑他對上帝的忠誠是否有作用,約伯卻堅定地回應:「你說話像愚頑的婦人一樣。噯!難道我們從上帝手裡得福,不也受禍嗎?」(伯二10)約伯明白,人生必定有福也有禍,總不能得祝福的時候就讚頌上帝,遇到災禍的時候就背棄上帝。

信主儘管有「好處」,卻不是「為了」好處。如果只是為了好處而相信主耶穌,也就墮入了魔鬼的圈套裏,結果信了主而遇見逆境,就毅然放棄信仰。真心的信仰,是在逆境裏依然堅定愛上帝,讚美祂,將生命的主權依然託付給祂,用信靠的心去過每一天。有人曾經這樣說:一個人在順境中能愛上帝、讚美上帝是很正常,我們不能隨意評論別人的信仰的真假,但當我們遇見一個人在患難的時候,依然堅守信仰的話,這可以得知這人的信仰的真實。一個人對上帝不離不棄,上帝也會對他不離不棄。

「歡樂聲中的沉思」  褚永華牧師講、洪慕冰姊妹記(2025年9月21日)

經文:馬可福音11:1-11

去年我因頭被撞而需要入院做手術,在經歷這事後更加感到生命在上帝手中,在我們人生階段裡面,如果沒有一兩句上帝的話語去支撐我們渡過困難的時刻生命裡最寶貴的東西竟然對我們毫無作用便枉為基督徒。保羅在使徒行傳17:26節說:「 祂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上帝創造亞當和夏娃,自此以後人類便延存下去,從一個人造出萬族的人,預先安排人們居住的疆界,而生命的長短上帝亦一早安排了;若你的生命有這樣的經文成為你的依據,若你存著這樣的心去讀聖經去理解的話,你會明白詩篇裡所說的:「你出你入,耶和華要保護你,從今時直到永遠。」還有:「白日,太陽必不傷你;夜間,月亮必不害你。」若你跌倒一次、兩次、三次也仍然生存,你便會知道經文的寶貴。上帝又跟我們說:「耶和華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如果我們有上帝的話語成為生命裡的指引,我們在黑暗中便知道前面的路應怎樣走。希望你們信主到這階段,應該都會有一堆的經文成為你們生命的指引。如果你現在還未有,你便要急起直追,讀多點聖經,看到對我們有幫助的經文就要記下來、背起來,之後你們在遇到困難時就能成為你們生命裡的依據。

    今天的經文裡講述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而「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在四本福音書裡均也記載這事情,每本的記述也有不同的上下文,或經文的演繹給我們看到有不同的地方,例如馬可這演繹也很特別,經文裡的情景很平靜,擁戴耶穌的百姓喊著:「和散那!」這歡笑的場面也比在馬太和路加記載的靜。我們看到這經文後就會想,馬可究竟寫這經文想帶給我們什麼訊息呢?

馬可福音由1章到10章記述耶穌差不多一生的事蹟,由11章到16章只有記述耶穌被釘十字架前一星期的事蹟,這是毫不成比例的,我們就會想為何要用這麼多章記載耶穌在最後一週的事蹟。當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百姓喊著:「和散那!」歡呼時,耶穌想的就是上帝差遣祂來就是這目的,就是要上十字架。我們人生在這世界裡,我們都要知道我們是有目的的,我們能信主耶穌,是我們生命裡目的的開始,我們會發現到人生會轉變、觀念亦改變,就如保羅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這個新,讓一個人信了主之後領受到新生命,舊的價值觀念與信了耶穌以後的新價值觀念是完全不同的,我們未信主前只會想到自己的事,當我們信主之後,看到耶穌的生平、耶穌所做的每一件事,降臨世間、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有恩典、有真理,就使別人因祂的原故成為上帝的兒女,耶穌所作的都是為他人的。因此我們信主之後就會懂得分享,知道我們擁有的一切都是上帝給我們的,亦使我們有了新的使命,就是傳揚福音。羅馬書說福音是上帝的大能,為要救一切相信祂的人。所以我們要將我們所認識的、知道的、信服的真理傳揚給別人。

經文裡耶穌對門徒說:「你們往對面村子裏去,一進去的時候,必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那裏,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可以解開,牽來。若有人對你們說:『為甚麼做這事?』你們就說:『主要用牠。』那人必立時讓你們牽來。他們去了,便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門外街道上,就把牠解開。在那裏站著的人,有幾個說:「你們解驢駒做甚麼?」門徒照著耶穌所說的回答,那些人就任憑他們牽去了。」經文裡說了兩次:「主要用牠。」當我們信主之後,我們經歷到上帝要使用我們,我相信我們每個人的位置都不一樣,用我們對上帝的信心與愛心,將我們的信仰在生活中實行出來,讓身邊的人認識主耶穌。當我們在生命中,主說要用我們的時候,我們要憑著主給我們的恩典去做,雖然有時事奉的路很孤單,但主會用作工的果效來彌補我們生命中所失去的。

古學賢牧師-「憐恤人的人有福了!」(2025年9月28日)

太5:7節,主耶穌說:「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憐恤是甚麼意思?有人說,憐恤就是饒恕,我們要饒恕人,才能得到上帝的饒恕;對嗎?聖經告訴我們,饒恕並非憐恤的唯一表達方法,上帝的憐恤大於單純的饒恕。每一位天父的兒女都蒙受上帝莫大的憐恤和恩典;恩典是指我們白白得來的,而憐恤是指我們沒有承擔自己所當受的。天父赦免了我們的罪,不單使我們脫離當受的刑罰,反叫我們領受祂的大愛,並得著永生。

    提前1:2節,保羅對提摩太說:「願恩惠、憐憫、平安從父上帝和我們主基督耶穌歸與你!」約貳3節,使徒約翰說:「恩惠,憐憫,平安從父上帝……必常與我們同在!」上帝的憐憫 (憐恤)不是一次過的,我們今天至將來也需要主的憐憫,因為我們每天與罪爭戰,我們需要來到主的施恩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

    天父既如此憐恤我們,祂也吩咐我們去憐恤別人。我們憐恤人,可以施捨錢財、送贈食物、探望關懷……當然包括饒恕,把怨恨變為祝福。而憐恤人最有意義的方法,就是將福音傳給未信的人,或是為那些心靈軟弱、被罪捆綁的弟兄姊妹禱告。世界充滿苦難,願我們以這樣的方式生活,以致自己和別人都蒙憐恤。

彭偉業傳道-「忠誠的見證」(2025年9月21日)

記得曾經有人提過,不要讓基督教的聚會太沉悶,如果講聖經,年青人就不會願意再回來了。但我的回應是,如果教會不講聖經,那教會就不成教會了。聚會裏講聖經,不一定是沉悶的,但為了別人不覺得沉悶而不去講聖經,就是「以福音為恥」。馬可福音8章38節:「凡在這淫亂罪惡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人子在祂父的榮耀裡,同聖天使降臨的時候,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

我們傳福音的時候會對人說:「信耶穌死後可以上天堂」。這說話沒有錯,但有時卻過度簡化了福音,使人以為在腦海裏做一個相信的決定之後,就已經完成了「相信耶穌」的任務,與日後的生活毫無關係。然而,一個真心相信基督的人,一定會努力按照聖經的教導和耶穌的榜樣去生活。

我們生活在一個價值觀混亂的時代,社會文化高舉個人自由、物質成功和世俗智慧,作為基督徒的我們,可能會被嘲笑、被排斥,但我們應該堅持不去不去隱藏基督徒的身份。主耶穌清楚地告訴我們,我們今日對祂的態度,將決定祂再來時對我們的態度。我們如何定位自己與基督的關係,基督也將如何定位我們與祂的關係。我們應該將生命交託給主耶穌讓祂掌管,讓信仰生活成為我們生命的首位,在這世代堅持做光明和忠誠的見證。

「先知的申訴」  黃天相博士講、林日麗姊妹記(2025年9月14日)

上帝在耶利米書第一章呼召耶利米時,他已知道自己的工作情況及結果,即猶大人不會回轉,而上帝也會讓猶大亡國,然後猶大人被擄後再回來重建。耶利米面對這個困局有甚麼反應?耶15:1,先知其中一項工作是代求,上帝開始已讓耶利米不用代求,因祂知道災禍必會臨到,故耶利米求上帝「求你記念我,眷顧我」(耶15:15)。記念和眷顧是兩個動詞,上帝會記念人和監察人,如我們作惡,祂也會追討人的罪孽,祂知道我們所做的一切。有些人面對困境時是坦然無懼,有些還未遇見困難時就開始埋怨,這基於我們對上帝的信心,不是在於環境,而是在於與上帝的關係。

耶利米讓上帝去「向逼迫我的人為我報仇;不要向他們忍怒取我的命,要知道我為你的緣故受了凌辱。」(耶15:15)。耶利米知道是上帝掌管一切,在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沒有好結果時,該如何堅持?如果認為重要,我們一定會去做,如不重要就可以隨時放下。耶15:16,耶利米捉緊在上帝面前感受快樂,這是他在遵行上帝吩咐後的反應,安然面對所在的處境。信了主後也會遇到問題,但面對問題的方法和態度應該跟未信主前不一樣,有時要接受自己的無能為力,並學會面對問題。即使無法改變所面臨的問題,耶利米也遵行上帝的說話,「因我是稱為你名下的人」(耶15:16)。我們是否屬上帝,並不單是按自己的感受肯定或否定上帝與我們的關係,而是基於我們平時如何做。

耶15:17,我們的感受不代表一切。面對不如意時的反應,才真正表達我們的信仰。上帝讓耶利米不高興,但這不是情緒的發洩,而是經歷上帝如何憤恨地對著那些猶大人,因先知的其中一個工作是經歷上帝的體會。耶15:18「我的痛苦為何長久不止呢?我的傷痕為何無法醫治、不能痊癒呢?難道你待我有詭詐,像流乾的河道嗎?」這問題在於耶利米與上帝的關係,詭詐是善變和不忠,夏天時沒有雨水,以色列的河道乾了。耶利米問上帝是否待他這樣,捉摸不到。有時我們是否把信仰功利化?

耶15:19,上帝的第一個要求是回轉,面對困境時的質疑,首要是回到上帝那裡,如我們不願意,上帝如何與我們建立正常關係,面對不正常的環境?另外,要分辨甚麼是重要或不重要,才能經歷上帝,代替上帝宣講信息。面對各種處境時,焦點在哪裡?以色列民最後會歸向上帝,國破家亡後他們認為耶利米是真先知,因預言耶路撒冷被毀是真的,他們問耶利米要留在耶路撒冷,還是逃到埃及。昔日城未被攻破時,耶利米讓以色列民順從,被擄後上帝會施行拯救。在懲罰臨到後,耶利米讓他們留在耶路撒冷,因懲罰已完成,只需回轉上帝。如逃難到埃及,他們要面對另一場災禍。 耶15:20,這在第一章上帝呼召耶利米時也講過,重要是耶利米是否相信。不是環境的惡劣來決定事奉的價值,先知如何面對問題成為我們的學習。耶15:21,耶利米承擔上帝所呼召他做的事,上帝會與他同在,面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