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dmin 的所有文章

古學賢牧師-「虛心的人有福了」(2025年8月3日)

聽聞有一位雕刻家為主耶穌刻了一個雕像,祂深深的低下頭,雙手張開。一個著名學者參觀這雕像,他高傲地說:「我覺得這雕像沒有甚麼價值,因為連祂的樣貌也看不清。」旁邊有個小朋友對他說:「叔叔,你要跪下來,才可看見主耶穌的樣貌。」請留意,當你虛心來到主面前,抬頭向祂仰望,這是你蒙福的開始(參太5:3節)。

著名的改革宗馬丁路德,他年輕時進入修道院,滿以為只要虔誠行善就可贏得上帝的喜悅。但多年以來,他內心總是充滿失敗和罪疚感,他發覺做甚麼也不能滿足上帝;直到他在上帝面前謙卑下來,單單藉信心仰賴基督的憐憫,他生命裡的改革就開始了。

虛心不是垂頭喪氣、妄自菲薄、失去鬥心、沒有理想和動力。虛心是深刻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的心靈貧窮,離了主就不能作甚麼(參約15:5節)。主耶穌是生命的糧,祂使那些虛心的人必得飽足。 弟兄姊妹,一年一度的港九培靈研經大會已經開始了,全港有好幾個地方同步直播,請大家為大會祈禱,並預留時間參加。

「主耶穌的家」 張福民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2025年7月20日)

經文:路加福音2:41-52

今次分享的經文是記載耶穌第一次上聖殿和所發生的事,回應教會的主題「立己顧人,共建家園」。家是個人成長生活的地方,充滿親情,溫暖、舒適、安全的地方。

當耶穌十二歲的時候,約瑟和馬利亞按著節期的規矩帶耶穌上去聖殿。耶穌在聖殿留了一天,但父母不知道,後來發現耶穌不見,心裡焦急,最後在聖殿看見耶穌,坐在教師中間,追尋真理。馬利亞看見後又開心又緊張,跟耶穌說她與父親焦急找祂,但耶穌回答「豈不知我應當在我父的家裡嗎?」馬利亞不明白,但把這些存在心裡。路加福音2:52「耶穌的智慧和身量(或作:年紀),並上帝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耶穌的長大由這天開始,得到上帝、父母親友的喜悅。

耶穌的父母很虔誠,按上帝的話照顧耶穌,帶耶穌回聖殿、敬拜上帝,給祂成長的模範。今天除了關心子女的身體、學業等方面外,是否有關心子女屬靈的增長? 耶穌沒有因自己的神聖地位而自高自大,反而謙卑,在耶路撒冷的家生活,承擔責任。當耶穌三十歲到外傳道,祂既滿有上帝的能力,也得到父母的優良傳統和美好教導,智慧出眾,使家長得到安慰。我們的家庭是怎樣?我們對自己是否有追求的心,給下一代有好的榜樣?在生活細節方面,對家庭親友有好的影響,並建立良好德行幫助他們,讓他們在靈性上蒙上帝賜福。

除了在耶路撒冷的家,聖殿是耶穌第二個家。耶穌在聖殿裡,回答馬利亞的問題,「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或作:豈不知我應當在我父的家裡嗎)?」(路加福音2:49)耶穌不只有肉身成長的家,也有屬靈的家,就是聖殿,即今天的教會。我們是否有以上帝作屬靈的家? 這教會是我們屬靈的家,我們是否有扶起這個家的責任?留心教會的需要?如改善整理教會的環境?要以家人的角色,讓教會成為屬靈的團契、相交的基地,我們從團契的生活裡能夠學習、事奉,並追求長進。

要學像耶穌,負起長子責任,照顧家人。除了地上的家,耶穌為聖殿的家努力,當祂出來傳道,曾兩次潔淨聖殿。耶穌有勇氣,不怕人指責,重整聖殿,以上帝的家為家。

約翰福音14:6「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耶穌為我們預備將來的天家,是主犧牲自己,用寶血為我們建立的。我們是否有為天家準備、享受上帝給的恩典、活出主的生命?以弗所書2:13「你們從前遠離上帝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裡,靠著祂的血,已經得親近了。」我們不是客旅,是上帝家裡的人,讓我們被建造,成為聖靈的居所,彼此相愛,合而為一,榮耀上帝。

彭偉業傳道-「培育之道:扎根與成長」(2025年7月27日)

今天是培育主日,也讓我們思想保羅所託付的培育使命:「我們傳揚他,是用各樣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地引到上帝面前。我也為此勞苦,照著他在我裏面運用的大能盡心竭力。」(西 1:28-29)。

從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看出,基督教培育呈現三重向度。1. 紮根真理,「勸戒」與「教導」。「勸戒」作為警醒之言,助人辨識歧途;「教導」是真理傳遞,建造屬靈認知。教會若然忽略紮實的聖經教導,信徒生命就會如浮萍一般,隨波逐流,被「各樣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弗 4:14)。2.  塑造生命,邁向「在基督裏的完全」。保羅的目標清晰:「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地引到上帝面前」,「完全」非指毫無瑕疵,而是生命漸漸成熟,長成基督的身量(弗 4:13)。3. 實踐倚靠主作主工,「照著他在我裏面運用的大能盡心竭力」。我們需擺上時間、心思、創意,設計適切課程與活動;恆切禱告,藉著聖靈的能力運行在學習者心中,使真理進入人的心裏。

我們需要每日親近上帝話語,恆常禱告,建立紮實的靈修生活。為人父母的,在家中建立信仰傳承的氛圍,以真理對話,禱告守望,以身教成為榜樣。我們不單作「聽道者」,更要追求成為「踐行者」,並在團契中實踐彼此相愛、勸勉與擔當。讓我們倚靠聖靈的引導,在個人、家庭、教會中,盡心竭力,一同邁向「在真道上同歸於一」。

「從瞎子到瞎子!」 周力榮牧師講、洪慕冰姊妹記(2025年7月13日)

經文:馬可福音 8:22-26;10:46-52

今天兩段的經文都很相似,都是講述耶穌醫治瞎子,要說耶穌的神蹟其實一件已足夠,為何要記載兩段相似的經文?

馬可福音8:22-26節記載的第一個瞎子的神蹟我稱它為「尷尬的神蹟」,因為耶穌第一次按手時,瞎子只看到一些樹木在走路,耶穌第二次按手後,瞎子才完全看得清楚,你們有看過耶穌行神蹟是需要用兩次才成功嗎?這能讓我們思考到,耶穌是刻意這樣做的,馬可福音的寫作是有佈局的,從記載第一個瞎子到第二個瞎子就像一個括號。

在第一段瞎子的經文後面,耶穌問門徒說:「人們說我是誰?」門徒回答是施洗約翰、是以利亞、是先知裡的一位,耶穌又問:「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說是基督。這與第一個瞎子用了兩次醫治成了「比喻性的神蹟」,試問如果你是那個瞎子,耶穌第一次醫治後只看到模糊的影像,你會收貨嗎?當第二次醫治後完全看得清楚時你才會真真正正相信耶穌吧。所以如果門徒對耶穌的認識一樣模模糊糊,耶穌會收貨嗎?所以耶穌要再問門徒祂是誰,直至彼得答出了是基督為止。所以只有當我們自己能認出耶穌是誰,才是真正開始對耶穌的跟從。

馬可福音中間的分段記載耶穌三次往來加利利省的傳道旅程,在8:27節說:「耶穌和門徒出去,到凱撒利亞.腓立比的村子去。在路上,耶穌問門徒說:「人們說我是誰?」和10: 52節說:「耶穌對他說:「去吧,你的信心救了你。」瞎子立刻看得見,就在路上跟隨着耶穌。」這兩段經文也出現「在路上」三字,而夾在這兩段經文中間的經文也出現過幾次「在路上」或「行在路上」的字眼,作者不斷重複這字眼就是要我們發現這重點,「在路上」是靈程路上的意思,在中間的經文裡耶穌三次預告祂會被釘十字架:第一次預告後,彼得被耶穌斥責;第二次和第三次預告後,門徒都只爭論誰為大,終究他們沒有聽清楚耶穌的說話,看不清耶穌是誰。對主耶穌基督的真實認識,斷不能離開認識祂的十字架,也絕不能逃避我們自己要背負的十字架。在跟從主的路途上,甚麼事最能模糊我們的視野?在8:33(新普及)說:「耶穌轉身,看著門徒,斥責彼得說:“撒但,走開!你只從人的角度看事情,卻不從上帝的角度看事情”」如果我們只從人的角度看事情,不從上帝的角度看事情,這樣便會弄錯耶穌是誰。這是基督徒的常態,但我們不要接受這常態,這會令原本我們看得見光明的事物變成黑暗,所以我們要能看見、看得清楚,辨明黑暗所在。

古學賢牧師-「主的話滲透我們的心靈」(2025年7月20日)

世界對不同的基督徒有不同的滲透方式,魔鬼更千方百計攻取你和我的心。如果你的心被世上的事物充塞了,你還有能力渴慕天父上帝嗎?

雅4:7-8節教導我們,「務要抵擋魔鬼,魔鬼就必離開你們逃跑了。你們親近上帝,上帝就必親近你們」。我們每天敬拜親近主,不像拜偶像的人為積功德或趨吉避凶, 而是為回應天父救贖的宏恩和大愛。上帝是獨一全能的真神,世上沒有任何事物,配得取代上帝在我們心中至高無上的位置!相信每一個基督徒都願意愛上帝,不過,愛是要用時間培養和積累的,沒有捷徑能使我們更愛上帝,除非我們每天親近祂、認識祂、讓祂的話滲透我們的心靈,這樣,我們才會更深的愛慕上帝。

求天父將渴慕祂的心賜給我們,以致我們每天安排時間靈修親近敬拜祂,用心閱讀、思想、謹記和遵行祂的話。因為上帝總知道甚麼對我們是最好的,所以求主不斷以祂的話更新和塑造我們。詩篇119 :18節,「求祢開我的眼睛,使我看出祢律法中的奇妙。」願聖靈引導我們、光照我們,叫主的愛吸引我們,使我們快跑跟隨祂!

「不老傳奇」 古學賢牧師講(2025年7月6日)

經文:詩篇92:12-15節

一. 不老的樹

棕樹象徵勝利、繁茂與歡樂,聖殿的牆和門上都刻著棕樹(王上6:29、32
節)。一棵棕樹每年可結出約260磅果子,木料可製造繩索和蓆,也可用來舖屋頂。利巴嫩的香柏樹被稱為「樹中之王」,有些香柏樹已成長超過2000年,高達200呎,每棵樹每年可結出約300磅果實。香柏樹散發出一種特有的香味(何14:6節),而且木質堅硬,所羅門用來建造聖殿(王上6:9-10);古代的君王用來建造寶座和宮殿;祭司用香柏木為痊愈的痲瘋病人進行潔淨禮 (利14:3-4)。


二. 不老的人
詩92:12-14節,義人就是信靠上帝的人,「他們栽於耶和華的殿中」,表明他們與上帝有密切的關係,時常親近上帝,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面對前面的日子,有一些事情我要和大家分享,互相勉勵:

愛與被愛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長者的事(參腓2:4節)。我們要主動瞭解他們的憂慮,在他們有需要的時候,提供陪伴與幫助。利19:32節,長者特別要被尊重,一方面是聖經的教導,另一方面,因為他們已經貢獻了他們的一生。愛與尊重是服事長者最重要的一環!
訂立目標
即使年紀大了,一樣可以保持不老的心境。詩37:4節,「又要以耶和華為樂,祂就將你心裡所求的賜給你。」長者一樣要有夢想,找機會和方法一步一步去實現,令夢想成為長者們生活的動力。請留意,上帝不會叫祂的恩典臨到那些對祂没有任何期望的人。
事奉與奉獻
我們可以放下世上的工作,但我們不可停止對主的事奉!事奉没有年齡限制,應該是長久、不老的終身事業!年長的聖徒憑著信心活出敬虔愛主的生命,是非常美善的見證。長者在人生各種困苦裡面依然忠心、知足,這份見證帶來的影響,超乎我們想像。
另一方面,林後8:1-2節,奉獻是上帝所賜的恩典,若長者深深體會到上帝的愛,他認定自己所得的是從上帝而來,就應該好好為金錢的奉獻而禱告,甘心樂意感謝上帝的供應。透過奉獻,操練我們回應上帝的愛,表達對上帝的感恩。當我們回報上帝的愛,上帝必得著榮耀。
禱告服事
教會極需要長者以祈禱託著各樣聖工,長者莫被回憶捆綁,應該被上帝的應許吸引,加快腳步來到上帝面前多多禱告。長者當站在破口為上帝的家和教會弟兄姊妹同心禱告,他們的禱告是非常有果效的。箴16:31節,願每一位長者在基督裡面公義敬虔度日,使年輕的一代為他們的見證與榜樣讚美上帝。

彭偉業傳道-「建造上帝的家」(2025年7月13日)

當我們路過建築地盤,或者會留意建築工程的進展,基本上建築工序有四階段:先是深挖地基,再立鋼筋骨架,然後澆築混凝土,最後砌牆蓋頂,一座穩固建築的成形,絕非偶然。這使我們思想:教會的建造,應當依循怎樣的藍圖?

使徒行傳二章42節:「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這段經文描述了建立教會應當依循的藍圖:1. 「遵守使徒的教訓」是教會存在的根基。離開聖經真理,建造便如沙土上築屋。我們應當高舉上帝話語的權威,讓真理塑造群體生命;2. 「彼此交接」(κοινωνία)是生命的緊密連結。初期信徒「天天同心合意⋯⋯存歡喜誠實的心用飯」(46節),這超越表面的問候,在小組中真誠分享、互助擔當,方能見證基督的愛。3.「擘餅與祈禱」,聖餐與愛筵象徵在基督裡的合一,集體禱告顯明對上帝的倚靠。這讓我們分別為聖,在敬拜中與上帝和會眾互相連結。4. 當我們如此建造的教會,自然「得眾民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47節)。當真理、團契與敬拜真實地交融,教會便成為照亮世界的燈臺。

讓我們齊心努力,按照這從上頭來的藍圖,建造一個扎根真理、滿有愛心、熱切敬拜、見證有力的教會。當我們忠於這託付,必看見上帝親自將得救的人數,加給我們的家園!

「人生的錨定」 司徒永富博士講、曾卓謙弟兄記(2025年6月29日)

經文:路加福音18:18-27

船隻在大海航行時會遭遇很多風浪,水手需要用錨定時固定船隻。我們在生活當中會有很多錨去錨著我們的思想和心態,例如社會要求我們成為人生勝利組,要嬴在起跑線,而且一直贏到最好就是最好,但是真正的人生是要贏在終點。之前我買樓的時候,地產商也會用錨使我買一層不是在預算的樓房。有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把人們分為兩組,一組計算由八乘至一的算式,另一組計算由一乘至八的算式。結果計算由八乘至一的那一組得出較大的答案,其實兩組的答案是一樣的,這其實也是一個錨,可以說生活出現不同情況就會由不同錨引導你的方向。

我們的生活會有不同錨去引導我們的方向,例如工作樽頸、身體問題、家庭人際關係、情緒穩定等等。我們需要看穿當中錨的意義和建立好的對應方法,才不會被錨著。今天講道的經文路加福音18章18-27節提到一個年青的官走來問耶穌如此才能承受永生。這位年青的官可以說是年青的才俊、事業有成的人,他的問題是符合邏輯的。他擁有權利、金錢、地位,想找方法可以長久地擁有這些東西,所以帶著期望詢問耶穌,希望會得到答案。耶穌就說他應該先把這個錨放在永生的上帝前,要把生命的焦點對準上帝,這才是正確的。我們可以有物質的豐足,但真正的豐足是心靈的豐足,就是從上帝而來。

我們的生命需要從倚靠永生上帝才能活得精彩。耶穌也問了這個年青的官另一個問題他有否遵守誡命,他回答’有’。耶穌聽後,心裡是疼愛他,想他也能承受永生。在22節,耶穌想調整他的錨回到上帝前。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年青的官不是掉頭走,而是他肯聽和消化耶穌的話。我們是要跟隨上帝的,將真正的錨固定在上帝前,由衪引領到我們真正的方向。可惜,這個少年官最後消化不了,因為他接受不了這個客觀事實。我們現時生命所擁有的權力、金錢都是成為我們承受永生、倚靠上帝的障礙。當我們恐懼放棄這些東西,仍然覺得自己是生命的主,就不能倚靠上帝。

之前我讀書的時候曾經徘徊在讀書和遊玩,有頑皮的時候如抄功課等等。在玩樂的時候其實心靈是沒有滿足感的,因為這些東西都不是真正的擁有。當我有次玩完靜下來思想時,我很內疚,心中想有兩個錨想錨著我,非常痛苦。最後我決定專心讀書,不再遊玩和放縱自己。我們的生命需要放手,邀請上帝進入我們心中。我們開支票時可以寫很多個零,但最重要是那個一的位置才是重要的。你願意讓主成為那個一嗎?

今天,我們所擁有的東西,都不是真正擁有的。生活可以帶來很多東西,但死後不能帶走任何東西。生命最重要有衣有食,靠著上帝加添和供應,有感恩的心,祂會賜恩典給我們。我們要把生命連結於這位永遠愛我們的主,靠著恩典和感恩的心過每一天的生活。上帝是我們高臺和保障,當我們和主建立好親密的關係,祂會引領我們明白生命的真義。盼望我們能倚靠上帝,以祂來作為我們的錨,在祂裡面活得更豐盛,阿們!

古學賢牧師-「培育新生命」(2025年7月6日)

葛培理牧師是著名的佈道家,但你會想不到,他竟說:「傳福音用了我們百分之五的力量,然後我們要用百分之九十五的力量去栽培初信者!」保羅在西1:28節說:「我們傳揚祂,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上帝面前。」請留意,他用各種方法和智慧傳揚復活的基督,也耐心勸戒和教導信徒,為要把每一個人完完全全的引到上帝面前。「完全」是指「成熟」,而「引到」有「呈獻」的意思。吕振中譯本將西1:28節譯作:「我們傳揚祂……勸戒各人,教導各人,好把各人獻上、做在基督裏長大成熟的人。」換句話說,傳福音的最終目的,是要帶領和栽培初信者成為「成熟的基督徒」獻給主。一個成熟的基督徒認識基督、活出信仰和熱心傳揚福音。

每一個屬靈的嬰孩都可以長大成熟嗎?當然可以,但我們必須為此勞苦,靠著主盡心竭力地培育他們。福音主日過去了,感謝上帝帶領慕道者和初信者到我們教會,但願他們在這個屬靈的羊圈裡得著愛心栽培,長大成熟!

「信心的充值」 彭偉業傳道講(2025年6月22日)

經文:約翰福音6:1-15

今天的社會是一個講求增值的社會,學歷、資歷、能力各方面都要不斷增值,卻沒有關注屬靈生命是否都要增值!今天的五餅二魚故事能提升屬靈的能量。

當時一大批群眾跟隨耶穌渡過了加利利海,上到對岸的山上。耶穌在加利利地區行了許多醫治的神蹟,這些神蹟傳遍鄉間,而當時也接近逾越節,群眾正準備赴耶路撒冷守節,就轉向跟隨耶穌,期待祂是「彌賽亞」救世主。以當時有五千個男人計,當時聚集的人數大概是一萬五千至二萬人。

一、資源的源頭

耶穌知道這班群眾跟隨祂的目的,也知道在那個時刻他們的需要:他們肚餓了。祂問腓力哪裏買餅給這些人吃(6:5),其實耶穌只是想試腓力信心的程度。面對一個實際問題,腓力也運用了實際和理性的思維去答耶穌。腓力回答說:「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 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6:7)二十個銀錢大概是20天的工資,足夠供給一個工人家庭的一個月生活費,這可能是他們當時門徒群體可以動用的資金,但腓力知道就算動用這些資金,也不夠現在這上萬人食一小點。

第六節其實已經說明耶穌是知道怎樣做,祂是故意問腓力。我們留意,耶穌問腓力的問題,是「哪裏」去買?而腓力心裏面只想著:「如何」去買!他心心念念的是如何去完成這次任務,但沒有看清楚耶穌所問的問題,是從「哪裏」獲得食物,如何維持獲得生命的能量。

事實上我們好多時候都變成腓力那樣子,面對生活上的各種挑戰,工作、學習、與親人關係,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第一時間一定是去好實際地思想如何解決,但好明白有些事情實際上無論如何做都不能解決,於是擔憂、煩惱。這是也因為我們好像腓力太善於計算,因為太過精明而恐懼。

二、資源的尋找

當腓力只見到龐大的需要,卻沒有看到真正的資源從何而來!另一個門徒安德烈就看到資源很重要,他去尋找資源。對耶穌說:「在這裡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甚麼呢?」(6:7) 安德烈看見資源不夠,就立刻去尋找資源回來。安德烈看到一個人群之中微不足道的小孩,擁有一些食物資源,就是五個餅和兩條魚,他立刻通報給耶穌。小孩子願意獻出食物,因為他們不像大人左計右計,只會好單純地想:如果耶穌有需要,獻上就好了。

其實安德烈找到這小孩是做得很好,可惜他向耶穌報告的時候加了句:「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什麼呢?」可見他的心理狀態是:「信心的行動」與「理性的質疑」的交織。即是說,他有信心去尋找需要的資源,並且相信主耶穌能夠運用這些資源,但眼前的現實讓他清醒,使他不能不作理性判斷和質疑。

其實我們大部分人都有安德烈這種矛盾,處於「願意相信耶穌的能力」,但又面對「對資源不足而擔憂」之間,在兩者的矛盾當中,就像許多人在面對巨大挑戰時,學業、工作、生意,甚至是事奉的困境,既想倚靠主,又難以忽視現實的困難。渴望能夠完全相信主耶穌,放心去行動,卻有內心裏質疑,這樣阻礙我們領受主的祝福和恩典。

三、耶穌的三個行動

門徒腓力和安德烈先後嘗試解決當前的問題,卻始終找不到解決辦法。耶穌就親自提供出路,耶穌叫他們做三件事,第一,吩咐他們叫群眾坐下來;第二,派餅;第三收拾零碎,放進12個籃子。(6:8)

耶穌叫他們做的第一個行動,就是「坐下來」。在當時猶太文化中,坐下吃飯是安息與享受的象徵,這也暗示了上帝的供應是無需焦慮的,群眾的飢餓本該引發恐慌,但耶穌邀請他們放下所有掙扎和顧慮,專注於祂的作為。當我們處於困境的時候,的確我們好難會做到安息和享受的狀態,然而,這可能是耶穌再一次邀請我們完全地信任祂的時候,是操練信心的時機。

耶穌第二個行動就是分餅。首先,耶穌「拿著餅,祝謝了,擘開」,把餅分給眾人。祝謝:代表耶穌感謝天父,表明一切供應源於上帝的恩典,而非人的努力。擘開分餅:代表耶穌自己是派出去的餅,耶穌是「生命的糧」。耶穌的生命,是叫人豐盛和足夠的生命。

這節經文有一段說話值得我們留意:「都隨著他們所要的。」我們可以想像這個分餅的過程是平靜,而且是平凡的,卻在平凡裏顯得不平凡。這裏說每人都得到他們所要的,即是每人想吃幾多就吃幾多,取得足夠的食物份額為止。對於在那裏的每個人來說,他們根本看不出耶穌行了什麼神蹟。雖然沒有人注意到,神蹟卻是一路一路地發生著,我們經常渴求上帝在我們的困難當中彰顯神蹟,但神蹟不一定是神奇的,上帝可以通過很平凡的事情來彰顯祂的工作,就好似分餅那樣。

耶穌第三個行動就是收拾。收拾零碎代表對上帝恩典的尊重,不輕看祂所賜下的任何一點祝福。上帝要我們知道,祂的恩典不僅足夠,而且有餘,但我們仍然應該以感恩的心看待每一份恩賜。在第13節,他們將所剩下的零碎食物,收拾起來,都有十二個籃子。群眾收食物的過程表面上是平靜而平凡,實際上是進行著一項神蹟。這項神蹟要去到大家都食飽之後,去收拾,才會認出上帝的作為,才知道恩典是如何豐富。同樣,我們好像每天都過著平凡的生活,可是到我們去數算一直以來上帝的恩惠,才會發現恩典如何奇妙地滋養我們的生命。

四、信心的充值

      我們不知道門徒分餅的時候的心情,會否戰戰兢兢,恐怕餅和魚不夠分?他們不斷地分餅和分魚,他們只知道照著耶穌所吩咐的去行,把一切的壓力和焦慮放埋一邊,拋諸腦後。這個過程是一個「增值」的過程。「信心」是需要不斷地經歷上帝的帶領,一步一步按照上帝的旨意行出來,才擁有充實而堅定的信念。

這是耶穌給他們的一個訓練,是一種屬靈提升的機會,事實上我們某些方面又何嘗不是好似這兩位門徒呢?在今天亂世的日子,我們都「信心不足」,因為我們的屬靈能量不足夠。我們都需要「增值」。我們如何可以為自己增值呢?關鍵在於我們要知道我們能力、資源的源頭在哪裏,就是主耶穌。上帝知道我們的需要,祂也知道怎樣做。我們要向上仰望,祂必定一步一步帶領。將來,我們必定看到祂的信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