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dmin 的所有文章

「拯救的目的」 倫國平牧師講、吳家通弟兄記 ( 2018年8月5日)

經文:「約翰福音3164:23」                                   

在八十年代因資訊不發達,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往往是靠寫信,而我想與當時的女朋友見面但沒有錢坐飛機來港,所以只好打消了念頭。後來有位以前浸會的老師寄了封信給我,內藏竟有二千元美金,這時我便非常的感恩而且能好好運用這筆金錢。在你的身邊必然有上帝給予你的恩典,這樣的恩典又如何運用呢? 至少我們必須熟讀聖經﹑學習真理才能抵抗魔鬼的引誘。

撒瑪利亞婦人與耶穌的故事相信大家耳熟能詳,當中飲水的忘記了飲水,打水的忘記了幫祂打水。首先,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有種對抗的淵源,甚至猶太人認為他們是「狗」一樣低賤,所以婦人百思不得其解為何有位猶太人問她拿水。她懼怕的不只是祂猶太人的身份,而是婦人在中午時份打水就是為了避開眾人,突然間有人問她要水喝令她措手不及。在現今世代,我看得最多的一種懼怕是不信的人接近死亡時的那份懼怕,他們往往手抓緊物件,害怕死亡的來臨。反之,身為基督徒的各位不用怕,你們只是到天國與父與眾人相會。

接下來,耶穌告知婦人,祂所賜的是活水,喝這水的永遠不渴。婦人嫁了好幾個丈夫,嫁了後又要重嫁,心中充滿的也就是一份空虛感。其後耶穌更親自道出她嫁夫的情況,讓婦人稱呼主是先知。耶穌直言人敬拜不應是來拜山,而是在適當的時候需要拜父。故此,我們能從婦人故事區分出舊人和新人的分別來。舊人就是懼怕﹑空虛和不理解拜父的想法,只有拜山的想法。相反,新人就是不再懼怕﹑更有活水泉源和明白拜哪位才是父上帝。最終,那位婦人得到了新生命,勇敢的面對眾人傳揚福音去了。耶穌是世人的救主,來拯救世上所有罪人,不論猶太人,撒瑪利亞人,外邦人。

在這裡我要分享一個故事,我在美國時曾得知有五個年輕男人到一個島傳福音去,而島上住了一群獵頭族。因為酋長發現了五個男人和大型飛機到了自己的地盤,認為五人帶給自己有威脅,因此帶領族人斬殺了五人。後來,那五人的其中一位妻子沒有氣餒,成立了新的一支組識再次到族裡傳福音,不屈不撓的精神使那酋長成為第一位願意相信福音的人。我最初得知事情後忍不住向上主禱告,爭論為何要讓五個年輕健壯的生命犧牲呢? 然而,祂對我說:「因為你不知我的想法,我就是讓五個生命犧牲來成就更偉大的救恩」。說到這裡,我想到一句話出自使徒保羅,就是羅十二:1所指「所以弟兄們, 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 將身體獻上, 當作活祭, 是聖潔的, 是上帝所喜悅的。」但願各位明白擁有生命要受主帶領才能過得更有意義! 阿們。

「有人愛惜真係好」 鍾志明牧師講、鍾麗詩姊妹記 ( 2018年7月29日)

經文:「創世記135-18」                                      

很多夫婦不生育,覺得有否下一代不重要,而下一代也常覺得沒有人愛惜自己。神學有研究人生存的價值。你覺得自己有存在價值,很影響你對生命的看法。

人生會遇上許多危機,包括自然災害 Natural disaster、科技危機 Technological crises、爭執衝突 Confrontation、惡意破壞 Malevolence、組織惡性行為 Organizational Misdeeds、職場暴力 Workplace Violence、謠言 Rumours、恐怖主義和人為困難Terrorist attacks / man-made disasters等。

創13章記載亞伯蘭遇上的危機是爭執衝突。為著伯特利和艾中間那塊草原,亞伯蘭的牧人和他姪兒羅得的牧人爭執。亞伯蘭愛惜羅得,將羅得看作自己的兒子。他知道爭執會帶來傷害,他敬畏上帝的永能和神性,就作出仁愛的抉擇。而羅得只以眼前看為最好作決定。結果上帝替亞伯蘭選擇,凡他看見的土地都要給他和他的子孫(15節)。

今天我們在關鍵時刻該如何抉擇?林前9:19-10:33教導我們思想:

  1. 這是否幫助我見證基督?9:19-22

  2. 是否有領人認識基督?9:23

  3. 是否違反聖經某項明確的教訓,以致使我犯罪?10:12

  4. 這是否最佳最有利的抉擇?10:23

  5. 我是否只想到自己,或真正關懷別人的需要?是否自私?10:24

  6. 是否以愛心行事?10:28-31

  7. 這是否榮耀上帝?10:31

這些問題會使你整個人生改變,就像亞伯蘭蒙受上帝的呼召,其後被上帝賜名亞伯拉罕(多國的父);別人及你的家庭會因你而得福。聖經內有信心偉人榜,亞伯拉罕被列在其中,來11:8-19節描寫他如何跟隨上帝,連形容摩西的經文也不及他多。

希伯來人著重家庭教育,羅得心裡不多不少受上一代亞伯拉罕教導的影響,彼後2:7-8 也稱羅得為「義人」。所以當所多瑪城被毀滅的時候,天使來帶走羅得,免他死亡。

創13:18「亞伯蘭就搬了帳棚,來到希伯崙幔利的橡樹那裏居住,在那裏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能夠愛上帝、愛惜人真係好!在「帳棚」生命中建立「祭壇」,在「旅客」生命中建立「敬畏上帝」。人生要有愛上帝及愛惜人的品格。這段經文有很豐富的資料,有很多值得我們思想的地方,幫助我們過更美好的教會生活。

「矮俠,易!」 吳俊夫牧師講、宗易明弟兄記 ( 2018年7月22日)

經文:「路加福音1322-30節、馬太福音7:13-14」                        

基督徒仿佛是個正義的化身,當我們宣揚耶穌的時候,我們好像很有能力,但回望我們個人內裏真實的自己的生命,我們便知道我們是否真有能力。我們宣揚的耶穌肯定充滿能力,但我們宣揚耶穌的時候有沒有檢視自己是否帶有耶穌的能力呢?上帝的給予是豐盛的,我們卻喜歡偏行己路,將基督信仰矮化了,也將在高天之上的上帝矮化了。我們有沒有矮化過我們的信仰呢?

22節講述耶穌在所經過的各城各鄉教訓人,教訓不一定是指責,而是指出何謂善、何謂正路。耶穌顯明天國的路應是怎樣行,而不是純粹的道德判斷,然後在23節,有一個人問耶穌:得救的人少嗎?有趣的是,這個人看見耶穌並不是求甚麽,而是好奇這個世界上得救的人會不會很少。人的得救,不是我們做了甚麽,但往往人看不出我們已得救,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做甚麽。假若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充滿著上帝的榮耀、權柄、能力,相信「得救的人少嗎?」這個問題便很容易回答。

然而在24節,耶穌沒有對著那個人回答,而是對著眾人回答:你們要努力進窄門。「努力」在原文的意思是「爭戰」,即是要竭盡所能、用盡我們的力氣。我們要擁有生命的高度、強度,不是在於我們去了多少次教會,而是在於我們有沒有靠著耶穌基督過得勝罪惡的生活。撒旦非常知道我們每個人的軟弱,牠不斷在我們最軟弱的地方攻擊,就像撒種的比喻中的種子落在荊棘地上,被壓著便不能生長。

撒旦不停用不同的方式矮化我們的信仰:你們的生命最好不要彰顯上帝的能力;繼續享樂吧,不用這麽辛苦啦;能返教會已經很能幹了,不需要再做更好。然而聖經教導我們不能夠繼續被撒旦矮化我們的信仰,當我們宣稱我們自己是基督徒的時候,我們有否把耶穌基督放在我們生命的首位?當我們跟隨基督的時候,我們有否跟貼耶穌?抑或是跟得遠些?當有些人以為自己可以上天堂的時候,耶穌的回答是:卻是不能。如果當時的文士、法利賽人願意聽從耶穌的教訓,明白人的生命轉變,不是因為律法,乃是遵行耶和華的誡命、律例、典章、祂的愛,他們不至於慘淡收塲。

25-28節,我們可以看見這些不能進門的人的結果,若然我們不省察自己的罪、不為自己所犯的罪悔改、生命不是行在主的道當中,我們敢確定自己能夠上天堂嗎?雖然我們未必有能力,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是否竭力地爭戰,你人生最弱的地方是甚麽?你願意把它交託上帝嗎?

29節指出從東西南北將有人來在上帝的國坐席,即是外邦人,而自以為是上帝的選民的猶太人卻無份。今天我們的生命不是決了志,軟弱的時候祈禱,就完成了,而是要努力進窄門,那不是一次性的努力,而是持續性的。何時軟弱,何時便有問題出現;何時努力,何時生命便豐盛強壯。盼望我們的生命因上帝而強壯!

「得救的人少嗎?」如果是少的話求主讓我們幫助更多人進入天國,求主興起我們,因我們看見這世上太少人相信耶穌、太多人生命有問題,願我們成為上帝美好的僕人,生命彼此感染,你願意擺上給上帝嗎?

彭偉業傳道-「屬靈產業」(2018年8月12日)

上次所提及教會要做好「傳承」的預備,今次與大家分享「傳承」所涉及的範疇,「屬靈產業」是其中重要的一項。今年教會踏入建堂八十週年,當初建立教會的眾先賢,為我們留下了美好的屬靈產業,就是從基督裡領受的異象與能力傳承給我們這一代。

教會的信仰宗旨要求我們在要真道上追求,認識基督、學習基督和跟隨基督。信仰宗旨是教會的價值和傳統,也是教會重要的「屬靈產業」。我們的主日學、初信栽培班、讀經運動,以及團契查經,目的是為了弟兄姊妹能夠不斷地明白基督信仰,在上帝的話語扎根和裝備,縱使面對著現代資訊爆炸、意識型態混亂的世界,我們和下一代依靠真理的靈,就能堅守真道,敵擋各種誘惑和挑戰,活出基督的樣式。「傳承」就是要把握好這份對真道追求的堅持,將「屬靈產業」持續發展,發揚光大。

古學賢牧師-「上帝的小飛蛾」(2018年8月5日)

我家在獅子山下一座大廈的低層,經常有不同的小動物和昆蟲來訪,

我都習以為常。一般來說,從窗戶飛進來的昆蟲,我盡量用魚網拍把他們

捉拿,然後又從窗戶放牠們出去。一個晚上,飯桌上有隻小飛蛾,只有指甲般大小。我用手機為牠拍了一張照,放大來看,牠身上有著非常細緻及對稱的圖案,以藍色、紫色和白色為主體的顏色,好像披上一件名貴的晚禮服。

我看著這可愛小飛蛾身上的圖案,想到上帝創造如此驚人的藝術品,

連一隻小昆蟲都給牠這麼華麗的外袍 (歡迎在我的手機上一睹牠的風采) ,榮耀的上帝配受極大的讚美。所有受造之物彰顯上帝的藝術智慧及無窮偉大的創造能力,閩南家的弟兄姊妹都是祂的精心傑作,我們怎能不獻上最大的讚美呢!「我又聽見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滄海裏,和天地間一切所有被造之物,都說:『但願頌讚、尊貴、榮耀、權勢都歸給坐寶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遠遠!』(啓5:13節)

彭偉業傳道-「稱義與成聖」(2018年7月29日)

「我可以上天堂嗎?」這問題或許可能令不少人感到疑惑,但其實這是一個基本的信仰問題:「我是否已經得著耶穌基督的救恩?」基督新教各宗派雖然在教義上有不同的見解,但對「救恩」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就如神學家奧爾森 (Roger E. Olson) 所說:「稱義是一刻間的、完成了的事件(一份純然是出於上帝恩典的恩賜,不能賺來的),而成聖則是在稱義以後,在義中不斷地成長的過程」。

當我們真心相信主耶穌的拯救,然後透過認罪、悔改,並將生命的主權交給主,上帝就算我們為無罪,與祂復和,這過程就是「稱義」。稱義是一次過的,不會有第二次、第三次…。所以基督新教一直有「因信稱義」、「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教義。稱義也不能靠人任何行為而獲得,純粹是靠上帝的恩典。若有人認為要靠行為,如積極地事奉,才可獲得上帝的拯救,要小心這想法是神學上的倒錯。「稱義」後,接著是進入「成聖」的過程,為了回應上帝對我們的救贖,我們願意用一生去追隨和效法基督,於是我們渴望事奉上帝,完全是出於愛的回應。明白了這些教義後,就能夠確定自己是一個已得救的人,有永生的盼望。

「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 鄧啟耀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 ( 2018年7月15日)

經文:「馬太福音22:1-14節」

馬太福音22:1-8描述第一班人,而9-14描述第二班人。第一班人是被召的人,但卻是不配。耶穌基督一出來傳道,就說,講「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馬太福音3:2),心要回歸上帝的管轄。天國就像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被召的第一班人用不同藉口拒絕來,有些甚至凌辱殺掉發邀請的僕人,王就除滅他們。王決定往繁忙的街道去,遇見的人都召來赴席,很多人都來赴會。王看見有一個沒有穿禮服,便非常嚴厲地懲罰那人,這是指一個人在救恩門外得到的待遇。第二班人是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

娶親的筵席

這在舊約裡是指「逾越節的筵席」,上帝為拯救在埃及為奴的以色列人,差遣滅命的天使進入沒有在門框塗上羔羊血的埃及人房屋,將長子殺掉。這也預表在新約耶穌基督要成為代罪羔羊,凡願意歸從祂的人,就像塗上羔羊血的房屋,罪會得到塗沒。第一班被召的人是上帝的選民以色列人,但按舊約歷史,以色列人輕看這個身份。他們是被召卻不肯真心赴席。第二班人是將救恩延伸至外邦人,只要肯悔改,真心赴會,可享用豐富筵席。我們真心悔改,就能享受羔羊的盛筵,在天國有份,重新成為上帝的子民。要後悔自己的過錯和犯的罪,真誠改過,讓上帝在我們生命中。要把上帝放在首位,才有機會實踐美好人生。啟示錄19:7-9,娶親的筵席在將來的意義也是代表羔羊在天上的婚筵。

被召的人

           被召的第一班人在舊約代表上帝的選民以色列人,但他們不積極回應上帝的呼喚,甚至逼迫上帝差派宣講訊息的僕人,所以是不配的。因此,在新約將這呼召延伸至凡是願意正面回應耶穌基督福音的人,就可作主的門徒,得蒙悅納。在舊約,上帝計劃福音一開始是給萬人的,只是選了以色列民族作開始,而亞伯拉罕被喚作「萬國的父」。提摩太前書2:4,6和4:10,我們應對不同社群、不同種族的人傳福音。每個基督徒都需要肩負大使命,傳福音並不是一個選項,不是有感動才做的。

沒有穿禮服

           約伯記29:14,約伯雖面對很多苦難,他看重以上帝的公義和公平待人處事,否則就如沒穿禮服。我們的信仰不只是口說,也要有生活見證,與上帝的選民身份是相對稱的。彌迦書6:8,我們要自省,「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要有美好的靈性,才能駕馭我們的熱誠,否則只是衝動,滿足自己虛假的公義,不能成就上帝國的事情。

              我們真心信主悔改的人,已有信徒的身份,但要用我們的一生活出信仰,要配稱為作主的門徒,實踐上帝的話。雅各書2:22,福音派正統的信仰,行為不能令我們得救,全靠恩典。信主後,必然有行為上的改變,聖靈幫我們從老我,自我中心變為以上帝為中心,從敵對變為與上帝和好,並求上帝同行,裝備自己和實踐信仰。真正信心是生命本質受改變,從以自己為本位,變為讓上帝掌管帶領,並且有義行。箴言3:5-7總括我們為基督徒整個人生的目標和志向,福音幫我們遠離惡事,離開罪,從心裡專心仰賴耶和華,真誠地悔改。

「愛裏相聚」 古學賢牧師講 ( 2018年7月8日)

經文:「腓立比書2:1-5節」

這段經文有很豐富的資料,有很多值得我們思想的地方,幫助我們過更美好的教會生活。

一、四方面屬靈的資源 1-2

第1節「若有」是指「既然有」,提到信徒在基督裏四方面屬靈的資源:首先是「基督裡的勸勉」- 我們自從信了耶穌基督之後,在基督裏的勉勵使我們的生命堅強起來,因為基督的救贖、接納、赦罪,使我們生命從捆綁中得釋放,軟弱的人生就堅強起來。今天,我們需要培養勸勉的文化,基督裡的愛心就是那推動我們彼此勸勉的能力。

第二方面的屬靈資源是「愛心的安慰」- 在患難、困苦中我們都曾蒙受主愛而得安慰,心靈的傷痕和苦毒在基督裏得到愛的滋潤和醫治,使心靈世界回復正常功能,不再活在憂慮和恐懼之中。今日香港人需要的不只是鼓勵,更加需要愛心的安慰。人生難免受挫折和打擊,心靈受到傷害而陷入情緒沮喪之景況下,若得別人開解鼓勵,就能減輕痛苦,心靈重振,過正常的生活,不致精神崩潰。

第三方面的資源是「聖靈的溝通」- 每一個基督徒都有聖靈內住,聖靈跟我們溝通的方式包括:藉著聖經上的話、在我們心中感動我們、藉著弟兄姊妹的提醒、在我們感到困惑的時候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並指引我們。聖靈將一個心靈契通的機制放在我們裏面,使我們與上帝及其他基督徒連結起來。在聖靈裡的溝通能超越一切文化、背景及語言的隔膜,衪在每一位信徒心中啟動聖徒相通的能力,使我們能夠彼此有美好的溝通。

還有一個屬靈資源是「心中的慈悲憐憫」- 這是因聖靈的感動而產生的慈悲憐憫。當其他人面對軟弱和痛苦,聖靈就會叫我們想起自己以前遭遇相同處境的時候,耶穌怎樣多次以慈悲憐憫來扶持我們。所以我們要有這種意識來與其他的肢體交往,以寬大的心胸,無條件地接納他人,這才是基督徒愛心的標記。人生的重點不是進修、工作、金錢。人生的重點是學習去愛,愛上帝愛人!人生減去愛等於零!

這四方面屬靈的資源為我們提供了最美好的基礎。既然我們已經領受了這

些恩典,第2節保羅就吩咐腓立比信徒,亦都是吩咐你和我,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

「意念相同」原文的意思是思想同一樣的事、向著同一個方向。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人想法不同,但是我們可以朝著一個相同的目標努力,這目標就是去事奉上帝、傳揚耶穌的救恩。

「愛心相同」的意思是有同一的愛心,即是我們應該有耶穌基督捨己的愛。一個同心合意的教會必定充滿了主的愛。第一節已提到主愛帶來的勸勉和安慰,每位上帝的兒女都被賜下從上帝而來的愛,也自然應以那樣的愛來愛其他弟兄姊妹。約壹4:19節,「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當我們以主的愛去愛別人時,我們就因為有這樣的愛而感受到自己是屬於上帝的。當弟兄姊妹剛強為主工作時,我們在旁邊讚賞!當弟兄姊妹軟弱時,我們在旁支持他們,說鼓勵的話。

「一樣的心思」,同腓1:27節「知道你們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的「心志」一樣意思,指同有一個志向,願意在信仰上站穩,齊心傳揚福音。「一樣的意念」就是心靈相近,可以走在一起。

「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整句話的意思就是大家齊心努力,朝向同一方向,共同承擔上帝的事工。

二、衝破障礙的秘訣 3-4

我們必須注意甚麼阻礙我們同心。第3節,中文聖經的「結黨」,英文新國際譯本(NIV)根據原文翻成「自私的野心」selfish ambition。第3-4節提醒我們要排除野心、驕傲和自私。

野心帶來仇恨、爭競、忌恨、惱怒、結黨、紛爭,令教會混亂,並可以從許多方面來影響屬靈的氣氛。有野心的人不會以教會或弟兄姊妹的需要為優先,只為保障自己同自己人既有的利益。我們要時時監察自己有否自私的野心,是否傾向排斥與我們意見不同的人。

除了野心,第3節亦都提到「貪圖虛浮的榮耀」,即是貪慕虛榮,或是貪圖自己的名聲。謙卑是針對自私野心、貪慕虛榮的良藥,也是達到合一最有效的途徑。第3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驕傲是合一最大的障礙,而謙卑是締造同心最重要的美德。一個人怎能不斷謙卑? 就是常常求上帝光照,看到自己的罪,看到自己在各方面的不足有限。

怎樣可以「看別人比自己強」呢?別人總有一些優點是我們無的,看到天父給他的恩賜我們就為他讚美主,鼓勵他發揮出來!這樣的教會才會興旺!他跟我們一樣是上帝的兒女,是聖靈賦予恩賜的人。上帝把我們擺在一起,配搭成一個美好的身體,彼此配撘,這是教會的福氣。上帝並沒有使任何一個人成為全能,相反,上帝反而容許我們各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之處,甚至最有智慧的人亦有弱點,好叫我們互相補充對方所缺乏的,令到上帝的家更加美善。在這樣美好的屬靈氣氛裡,弟兄姊妹必定同心合意地事奉了。

第4節:「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顧別人的事」。「顧」就是留心、關懷。「自己的事」RSV譯為own interests指私人利益、個人興趣。如果我們能為別人的利益著想,好似為自己著想一樣,這就是顧及別人了。「愛」的反義詞不是「恨」,而是「冷漠」。單顧自己,不顧別人,就是自私。自私的人只求自己的利益,絕對不會考慮人們的需要。「顧別人的事」不但可以使別的肢體免陷於孤立無援,大家彼此相顧,就更有力量抵抗憂傷和苦難。我們要彼此關心,互相幫助,使上帝的心滿足,祂的名得榮耀。

不過,有野心、愛慕虛榮、專顧自己是人的本性,唯一改變的方法是第5節所講的:以基督耶穌的心去取代。耶穌自己立下一個謙卑的榜樣,第6-8節就描寫耶穌是何等謙卑。衪本是人類的創造主,甘願順服上帝的旨意,放下天上的榮耀和權柄,降到卑微的人間,成為人的樣式。受人羞辱,甚至在十字架上被處死。耶穌因謙卑而放棄權利、徹底順服。求主幫助我們一生學習謙卑的功課,使我們的教會生活過得更美好。甚願基督的心意在教會彰顯,大家愛裡相聚,彼此交心,使教會成為充滿喜樂、溫馨的群體。

鄭淑儀姑娘-「七月營會多,共聚同樂趣」(2018年7月22日)

踏入七月的日子,莘莘學子可以暫且放下繁重的書包,換上一身輕便的裝束,走出大自然去吸吸新鮮的空氣。教會在七月內也有預備兩個的營會,先有兒童的親子營及UFO的生活營,無獨有偶我們同是到粉嶺的浸會園宿營,藉着離開繁囂的鬧市,走入靜靜的營舍中,享受上帝所造的大地美景,並放下平日忙碌的工作,與家人和朋友细談共聚,有遊戲活動、詩歌分享,専題學習、、、等等,增進親子關係及主內弟兄姊妹情誼,確實是一件美事。正如聖經詩篇133篇;「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這好比那貴重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的衣襟;又好比黑門的甘露,降在錫安山;因為在那裏有耶和華所命定的福,就是永遠的生命。」

古學賢牧師- 不可沒「友」(2018年7月15日)

「朋友乃時常親愛,弟兄為患難而生(箴17:17節)」。弟兄姊妹在教會嘻嘻哈哈相伴成長的日子眨眼間已經多年了,深深體會團契生活有非常多意想不到的收獲,可以建立同路良友,一起敬拜、查經、午間小敍、旅行、上主日學、聽講座、玩乒乓球、打籃球……一齊追求理想,並肩作戰,不論經歷幾許風雨、遇過心靈受創,或流過多少眼淚,直到今天團友們仍是付出而不求回報。相信你和我都會常懷念那段青葱歲月。

「向前走呀勇往不退後,福音禾田待你收,忠心僕人當不怕死,肩膀血汗要為主流。放眼看,那生命多短暫;回頭望,好朋友離去了。趁著你今天命還存,擺上自己往前跑!」昔日我和弟兄姊妹常在不同屋村傳福音,這首《向前走》是我們出隊前必唱的詩歌,今以此歌祝願團友們繼續在耶穌裏凝聚力量,同奔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