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dmin 的所有文章

「成為屬靈恩賜的管家(二)」 陳如炳牧師講,黃旭曦弟兄記 (2016年10月16日)

經文: 「以弗所書4:11-16節」                           

    保羅在(弗4:11-12) 帶出了建立教會的四重職事,分別是使徒、先知、傳福音者、牧師和老師。 上帝賜給教會的第一個恩賜是「使徒」,他們是被差派去完成使命或任務的。  (約20:21)提到耶穌和門徒再次相遇的時候說了一句話,就是父怎樣差遣了耶穌,耶穌也照樣差遣他們。這表明了主耶穌是第一位使徒,祂繼續呼召及差遣信徒去完成使命。除了十二使徒之外,新約聖經清楚說明具使徒職份者包括保羅、巴拿巴、耶穌兄弟雅各、安多尼古及猶尼亞。由於猶大放棄了使徒的位份,初期教會補選使徒,提出兩個具體的候選人條件分別為:

  • 常和主耶穌和其他使徒作伴

  • 同心為復活主作見証。

    雖然現今沒有人可以達到第一項,不過現代教會的設立,容許了我們在屬靈的層面與主親近的人,並擁有前瞻性的視野帶領教會,用無比的勇氣及決心開拓新路,為復活主作見証。

    第二個恩賜是「先知」。其含意是代表上帝去宣告及有責任地去演繹其內容,因為上帝的宣告常與未來有關,令人誤解先知是說預言。先知與使徒、 牧師都可以宣告和講解神的心意,但他們是有職能的區別。先知不是專注在一個群體或教會作開發和教導。舊約及初期教會的先知都是巡行於不同的群體、國家或地區,並宣告上帝對該時代的心意。今天盼望上帝去興起一些很直接能領受上帝心意的人,並在教會、團契和小組裏說明上帝的心意。

    第三個恩賜是「傳福音者」。福音就是主耶穌為人類釘死十架及復活的好消息,這是歷久常新地存在我們中間。這福音如同產品一樣,無論如何優秀卓越,若缺少有效的營銷推介,成就是十分有限。始終這個福音是需要地上的基督徒去傳道,才能帶領別人相信耶穌。因為教會佈道的熱誠、行動及成效,都在反映教會及信徒的屬靈健康狀況。據韋拿博士(Peter Wagner)的研究,教會約有10%的信徒擁有傳福音恩賜,所以最有力量去推展教會佈道事工的團隊需要有佈道恩賜者,加上信主三年以內的信徒。因為這些初信的信徒應該擁有一個比較大的未信親友網絡,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和利用這些關係。

    第四個恩賜是「牧師」和「教師」,在新約聖經共出現18次。教師是做教導工作,包括知識的傳授及擁有提升生命的任務,令別人在教導過程得到鼓舞。學者馬芬雲信(M.Vincent) 提到牧師和教師屬於同一系列的工作,所以今天教會的教導與牧養工作是息息相關的。

    今天地方教會、堂會的事工必須由會友共同承擔,教會才能長遠持續及有活力地成長,任何方面的缺乏,都會對事奉者及接受牧養者做成可大可小的影響。

「感恩的心」 古學賢牧師講(2016年10月9日)

經文: 「詩篇103:1-22節」                           

    大衛所寫的詩103篇,是以感謝頌讚為主題。

一、呼籲自己的心來稱頌上帝 (詩103:1-5)

    第1-2節:「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凡在我裡面的,也要稱頌祂的聖名!」這是個人的讚美,包括整個人的心思、意志、情感。全世界的頌讚由個人開始,我們不要等別人讚美上帝,乃要像大衛一樣,說:「從我開始,我要有一顆讚美的心。」大衛知道上帝賜給他的恩惠很豐富、很特別,他提醒自己不可忘記上帝的一切恩惠。不可忘記!因為忘記上帝的恩惠在一般情況下不是記性不好,而是對主悖逆,故意否認上帝。大衛定意「不可忘記上帝的一切恩惠」,他知道上帝為他所做的,沒有一件是太小而不值得被記念的。

    第3-4節,大衛數算上帝的恩惠,首先為上帝的赦免獻上感謝。唯有當赦罪之恩扭轉了我們腐朽的人生,上帝其他的福氣,才會源源不絕地輸送給我們。上帝若只赦免我們大部分的罪,留下小部分不赦免,這樣我們不是大罪人,但仍是一個罪人,結果都是沉淪。耶穌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太9:12-13)。罪是靈魂的不治之症,將我們尊貴的生命摧殘,使它變為污穢,唯有耶穌降世親自來拾身拯救。赦罪是絕對必須的,否則無論得到甚麼其他恩典,我們仍要滅亡。上帝不單赦免我們的過犯,並且使我們脫離一切的疾病,包括身體上的毛病、心理上的問題和靈性上的軟弱,上帝都能將我們醫好。

    第4節,大衛又想起上帝多次救了他的性命。死亡雖是最可怕的敵人,但上帝賜給我們永遠的生命和復活的盼望,死亡不再是最後的結局。上帝不單赦免、醫治和救贖,祂並且恩上加恩,以仁愛和慈悲為大衛的冠冕。大衛和我們一樣都是罪人,上帝卻堅持以不變的愛作我們頭上的冠冕,叫我們的生命成為尊貴,而祂使我們的心靈有新的追求的方向,渴慕和追求美好事物,上帝賜給我們,叫我們心裡面的滿足和歡欣並重新得力(第5節),就好像老鷹重獲青春活力一般。我們實在要滿心感謝上帝,全人投入地稱頌祂。

二、呼籲眾人來稱頌上帝 (詩103:6-18)

    大衛呼籲眾人一起來稱頌上帝的公義和慈愛。

  • 上帝的公義:第6-7節,大衛想到以色列人在埃及受奴役,上帝就降十災刑罰埃及人。以色列人出埃及後,遇到困難便發怨言,上帝就管教他們。祂又頒布律法,使摩西知道祂的法則,叫以色列人曉得祂的作為。

(2) 上帝的慈愛:這一段有三次提到上帝的慈愛-

  1. 第8節:「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

  2. 第11節:「天離地何等的高,祂的慈愛向敬畏祂的人也是何等的

       大!」

  1. 第17節:「耶和華的慈愛歸於敬畏祂的人,從亙古到永遠,祂的

       公義也歸於子子孫孫。」

    上帝不會永遠發怒,我們何時願意回轉,祂又再次赦免我們。天離地有多高?東離西有多遠?上帝的慈愛及祂赦罪的深恩,是過於我們所能測度的。我們是祂造的,祂明白我們不過是塵土,但祂從來沒有輕看我們。衪的寬恕是徹底的,祂一赦免就不再記念我們的罪愆 (耶31:34、來8:12) 。世人就如花草般短暫,上帝的慈愛和公義卻是永不改變的,要臨到敬畏祂的人。「敬畏」即懼怕,敬畏上帝非怕上帝懲罰,而是因著上帝的偉大和慈愛,我們完全降服。敬畏上帝並不是宗教活動,而是涉及生活每一個部分的生活態度,常常記著上帝的恩典,敬拜事奉祂;常常留意自己的思想行為,遠離惡行;常常關心上帝所愛的人,服侍鄰舍。

    上帝這麼愛我們,我們怎可以令祂擔心呢?當我們記念祂的話並且遵行,我們的子孫都會蒙福。每一個敬畏上帝的人都應該來稱頌祂。

三、呼籲萬有來稱頌上帝 (詩103:19-22)

    大衛覺得人的頌讚不足以完全彰顯上帝的榮美,還要天上的天使天軍一齊來頌讚上帝。所以,在這個詩篇結束的時候,大衛向天使、天軍、一切受造之物及自己的心發出總呼籲,要大家一齊來稱頌上帝。讚美、感恩由我個人開始,同時,我們也期望有更多人讚美上帝。

古學賢牧師「小朋友可以認識上帝 (提後3:15)」(2016年10月16日)

培育生命不可能是「快餐式」,我們須提供足夠資源,放在一班上帝所愛的小孩子身上。本堂近期舉行的「兒童成長嚮導訓練班」中,我看見愈來愈多青年人接受裝備,既感恩又興奮!一個人在兒童期信主,他就有一生的時間可以被主陶造、為主而活。根據教會的統計顯示,有百分之八十的傳道人是在兒童主日學長大的。當聖經的真理進入孩童的心裡,聖靈便開始工作;因此,我們應當把握這黃金機會,將小孩子帶到上帝跟前。

每一位主日學老師、助手、家長、哥哥、姐姐,你們作為「兒童成長嚮導」,主必堅立你們手所作的工!

吳俊夫牧師「『登』上『高』峰!」(2016年10月9日)

今天正值農曆九月初九,又名重陽節,是中國人祭祖四大節日之一(參維基百科);民間亦藉此而登高,故又謂「登高節」。登高意即登上更高之處,然而對登高若有不同目的,引發的結果卻又會是天淵之別。

摩西站在西乃「高」地:遠眺迦南應許之地,他──看到了上帝信實的應許!

魔鬼帶耶穌上到「高」山:魔鬼──期望他貪愛世界高位,留戀權勢,財力!

耶穌釘十架被「高」舉:為了使命,為了救贖,為了成就「愛」!

  我們登高,或為了愉快地「旅行」!魔鬼要我們登得更高,為了試探、引誘、迷惑我們!摩西登高,為要看見上帝信實的應許!耶穌被高舉,因他輕看自己,看重使命,看到世人,專注仰望上帝!

「登」上「高」峰,若看不見上帝,不登也罷!對嗎?

「心裡尊主為聖」 趙詠琴博士講,吳家通弟兄記(2016年10月2日)

經文:彼得前書3:13-17                                      

在這段經文中,彼得勸勉當時的信徒應當尊主基督為聖。為何他要這樣做呢? 正因為信徒正面對著羅馬政府的逼迫,這勸勉指大家無需害怕,並告訴他們逼迫未能真正使人受害。縱使所害的是性命和身體,只要我們堅守信仰的行義受苦,靈魂也是得救的,因為耶穌基督是我們的靈魂大牧人,義人受苦是有福的。

 

    我們除了不要怕行義受苦,也要單單敬畏上帝。以賽亞書八12-13上提到耶和華吩咐以賽亞不必害怕,單單以萬軍之耶和華為聖,不要像其他百姓一樣害怕亞述的攻打。即使有龐大的武器,亞述的士兵只是人而已,地上的國度總有一天會衰敗,唯獨主是自有永有的,能力遠超每一個國度。既然耶和華擁有萬軍,應該敬畏的是祂而不是人。所以,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就可以不用怕了。

 

    尊主基督為聖是抽象的概念,彼得便以兩方面的具體表現加以解釋。

 

    第一,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懂得隨時回答。(v.15)

面對非基督徒的挑戰和提問,例如簡單一句“為何信耶穌,你的耶穌早就死了!”若我們不懂回答,對方又有怎麼樣的感受呢? 他們便感覺我們的「信」是馬虎的,繼而輕視了耶穌基督。反之,我們能回答的就是尊重上帝的表現,回答時心中記念耶穌基督的救恩,明白耶穌道成肉身拯救世人的事實,還有盼望基督總有一天的再來,正如祂所應許,祂如何離開就如何的回來,這就是仍然相信基督教的原因,同時,別人就感覺我們的「信」是認真的。

 

    第二,存著無虧的良心便有好的品行。(v.16)

無虧的良心是對上帝有一顆無任何污穢的良心,這樣的人可以遵行祂吩咐。相對地,祂的吩咐同樣是清潔的善﹑正義的善,良善的善,祂所教導的都是好事,使我們行事為人有好榜樣。因為上帝所吩咐的就是要世人學習祂自己,並對信仰的一份實踐,要是我們尊重祂,定必樂意接受。相反,若基督徒的行為與聖經的教導是相違背的時候,別人就有著兩者間不相稱的疑問。即使口裡不停說尊重主,生活上卻沒有聽從祂的吩咐,這是暗地裡不尊重上帝的表現。所以,尊重上帝就定能存著好的良心,這樣的良心便會有好的品行,好的品行就不會受敵人所誣衊,彼得就以此勸勉當時的信徒。

 

    總結: 彼得對當時信徒的教導亦是對今日我們的教導,真正的尊主耶穌基督為聖就是以祂為生活的主宰,要有認識,有盼望,隨時預備回答別人的提問。另一方面,大家彼此的勉勵遵從上帝的吩咐,反映心裡對上帝的態度,並且有信心在生活上實踐,實踐出的信仰和生活並沒有脫節,成為有良好品行的基督徒。

「主眼看顧」 黃庭得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2016年9月18日)

經文:約伯記3421                                          

    人的頭腦有限,沒辦法完全明白上帝,所以上帝用聖經和人能夠明白的說話去啟示我們,讓我們認識祂。

飛鷹的眼:無處不在

    上帝是無處不在,總意是我們要敬畏上帝。我一家往英國旅行,逗留十四天。在威爾斯的海灘,我拿一塊餅出來吃,有一隻海鷗突然飛下來叼走我手中的餅。有時可以以飛鳥或飛鷹形容魔鬼撒旦,牠們的眼力很厲害,看得很遠,像無處不在,我們怎樣躲也躲不到。上帝觀看我們每一個腳步,是要我們敬畏祂,這與魔鬼不同,魔鬼會吞吃我們。但上帝是察看管教我們,保守我們,給予機會悔改,引導我們走回正路。這個「看」是看著我們,是看得很緊。人有時軟弱,以為沒人理會,但上帝會看顧你。

牛的眼:頑強的愛

    我們一家在英國遠遠看見一群牛慢慢走過來,越逼越近,這群牛的視線一直沒有離開我。何西阿書4:16「以色列倔強,猶如倔強的母牛;現在耶和華要放他們,如同放羊羔在寬闊之地。」我們遇見的應該是母牛,背後可能有小牛。牠們要保護這些小牛,所以看著人是否有侵犯的意圖,這是母性使然。牠們很倔強,一步也不退。上帝也像母牛一樣頑強,眼中充滿堅定的愛,等待我們。約翰福音3:16「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這是上帝寶貴的應許。英文譯本“For God so loved the world” (上帝甚愛世人),「甚愛」是倔強頑強的愛。牛的眼是要我們身心歸向上帝,明白上帝盼望我們回轉的心意。

人的淚眼:憐憫的愛

    從人的淚眼,可看見上帝憐憫的心,總意是要依靠上帝。約翰福音11:35「耶穌哭了。」我們明白上帝是有感情的,上帝願意體恤憐憫我們,所以耶穌「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約翰福音1:14)。耶穌淚眼令我們也受感動。很多抗癌勇士,他們不停鬥爭,抓住神的應許,一步一步跟隨主,打這些艱難的仗。身邊的人若患上癌症,我們會難過。為何會難過?人有憐憫的心,上帝也有憐憫的心。有時我們抓住上帝憐憫的心,向祂呼求,很多時祂會垂聽禱告,憐憫我們。

獅子的眼:公義的愛

    上帝不但有憐憫慈愛,也會審判,是公義的主。從獅子的眼中,我們默想自己來到上帝的審判臺前,這萬王之王、萬主之主會看著我們,有些人可能會哀哭切齒。願意認真悔改,上帝便會憐憫赦免我們。我們會在上帝的審判臺前,看見生前所做的,感到羞愧。在這萬王之王面前,看見公義的眼,便無地自容,我們要悔改。主耶穌的寶血洗淨我們一切的罪,我們可再次坦然無懼來到上帝的施恩寶座面前,再次蒙憐恤恩惠。

「誰解心裏憂」 古學賢牧師講(2016年9月4日)

經文:詩十三篇              

    你是否正處於困苦當中而無人可以傾訴?你有沒有覺得上帝撇棄你了?

1-2節,在上帝面前盡訴心中的困惑:

    一般學者認為詩十三篇是大衛在逃避掃羅追殺時所寫的。大衛因殺死巨人歌利亞成了大英雄,受百姓喜愛的程度,遠遠超過當時的王──掃羅。掃羅害怕大衛搶了他的王位,就一直找機會要殺大衛。十幾年的時間,大衛都在逃避掃羅的追殺,吃了很多的苦(撒上18章、20章),他實在受夠了!所以,他忍不住問:「耶和華啊,你忘記我,要到幾時呢?要到永遠麼?你掩面不顧我,要到幾時呢?」大衛陷於困惑境地,他覺得上帝離開他甚遠,內心充滿孤單被棄的感覺。感謝上帝,祂容許衪的兒女把一切的感覺向祂傾訴,祂不會責備他們。其實上帝決不會忘記祂的兒女,賽49:15,祂說:「婦人焉能忘記她吃奶的嬰孩,不憐恤她所生的兒子?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你」。

    大衛即使日思夜想,也想不出一條清楚的出路;即使自己滿腦的計畫,卻沒有一個計畫可以使自己安心!他想得愈多,煩惱也愈深,無時安寧!值得欣賞的是,大衛在詩篇中傳達了他的心聲:他從沒有放棄祈禱。

3-4節,找到出路――求上帝使他眼目光明:

    經過一段長時間向上帝吐盡心中情之後,大衛開始找到一條出路。照理大衛應該求上帝救他脫離仇敵的陷害,使他不致死亡。但我們發現,大衛的祈求只有一個重點,就是:「使我眼目光明」,因他發現,他一切的煩惱和困難,令他混亂和迷茫,他又找不到上帝的蹤跡。現在他不再求別的出路,單單地求上帝使他眼目光明。

   「眼目光明」,是指心靈的眼睛明亮起來!大衛的意思,是求上帝復興他,使他的靈性不要再沉睡下去!他不要讓魔鬼得勝!他知道自己灰心絕望,只會給魔鬼機會來羞辱上帝!大衛知道如果不肯把重擔全交託給上帝,只會使他的心靈受到更多的折磨和痛苦!眼目一光明,就看見上帝的同在和祂的帶領了。

    大衛的眼睛因信心和聖靈的工作而明亮起來,所以信心和聖靈,實在就是上帝為人所預備的眼藥水;但是人必須藉著禱告,才能使它們充分發生功效。大衛的危難沒有解決,一切還沒有改變,掃羅仍在追殺他,他仍要在曠野逃亡。現在大衛的心靈從黑暗轉為光明了,由於他生命得著復甦,他的態度改變了。

5-6節,以感謝向上帝表達信靠:

    大衛把眼光放在上帝身上,他數算上帝過去多次拯救他,他就歡樂起來;他也回想到上帝有豐厚的恩典在他過往的路上,他就不期然向上帝歌唱。他學會以信心歡樂地歌唱讚美上帝!

    若我們一直注視著自己的難處,我們心中就愈發黑暗、悲苦,找不到出路。要轉眼仰望上帝,想念祂對你的恩情,就知道祂是愛你的,沒有離開你。有些時候我們求上帝幫助卻仍然憂憂愁愁,到困難解決了我們才曉得歌唱歡呼、頌讚上帝。但是大衛知道上帝有慈愛會解決他的問題,他現在就要歌唱。

    任何時候,上帝都在你身邊,是你隨時的幫助。在苦難中我們要學習大衞感恩讚美上帝,因祂沒有留下一樣好處不給那些行動正直的人,祂是配受我們敬拜、信服的主。

「門徒身份的覺醒」 吳俊夫牧師講, 黃旭曦弟兄記(2016年8月28日)

作為耶穌的門徒,有時候會經歷很多的艱難,但最重要的是我們知道跟着耶穌總能夠在天家與祂相聚。所以我們現在需要開始反思一下什麼是門徒,是否應該跟隨著耶穌的腳中或是行在自己所選擇的道路上。

    聖經告訴我們要背負十字架跟隨耶穌,我們需要去倚靠祂。雖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門徒,不過總有好與壞之分。就如耶穌基督的十二個門徒,他們本身都不是十分優越的門徒。耶穌基督在世時,門徒只在肉體層面上跟隨着耶穌。但當耶穌離開世界之後,肉身不再在地上時,門徒好像沒有實體的人可以跟隨了,但他們的生命卻開始跟隨耶穌,生命因此轉化而變得豐盛。

    馬太福音10:34 說耶穌基督來到世界上面,不是帶給世界平安,因為天上和地上的價值觀明顯有衝突。天國價值觀叫我們犧牲和捨棄,地上價值觀卻叫我們不斷去爭取和為了自己而生活。還有,天國價值觀叫我們施予愛,地上價值觀卻叫我們愛自己。一個經常禱告和常渴慕主的人,生命就會流露出天上的價值觀; 一個不能夠將上帝的說話或禱告放在生命裏面的人,就不斷被地上的價值觀所侵蝕。

    馬太福音10: 35提及到聖經叫我們與父母親和婆婆生疏,這看來不是聖經的教導, 因為聖經一直教導我們要去愛妻子、兒女和父母。而這裡的生疏是指我們仍然有著天國的價值觀時,自然就會與未相信耶穌基督的家人產生一些

衝突,他們或者會阻礙我們在信仰方面的追求。在這時聖經不是叫我們產生衝突的時候就離開父母, 反而是要繼續去持守天國的價值觀。 面對引誘和迫害時,我們仍然需要持守著上帝。為了祂的緣故,不可以和罪惡妥協。例如:熱心事奉的年青人在未信的家人勸阻下不再回教會,我們不是要跟他們爭吵和疏離,而是更加去禱告,讓神的能力去彰顯愛給予家人。讓家人看見我們生命扭轉的見證,按著天國價值觀而去生活的時候,家庭就開始復和。另外,員工與老闆的生疏,是因為不喜愛工作,所以我們需要在職場上回復關係,成為忠誠的員工。這就是門徒行在愛中,並跟隨耶穌基督的樣式去行。

    聖經還十分嚴厲地說到不背負十字架跟隨耶穌的不配作祂的門徒。十字架可代表着苦難。而背負十字架的最終乃是死去,這是代表釘死舊的自己。現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耶穌在我生命中活着。背負十字架也是為主而去犧牲,凡不願意釘死自己跟隨耶穌的不配作祂的門徒。盼望我們將來的生命是靠着上帝,由上帝在我們生活裏彰顯,成為一個配得作耶穌門徒的人。耶穌基督還作了一個好的榜樣, 就是願意捨己,並為人而作犧牲。我們要為未信的人得救的緣故而去趕急,並用盡方法令他們進入國度,將福音傳給別人。 讓我們每一位信徒都有這一個覺醒, 渴望禱告和親近上帝。

古學賢牧師「寶劍操練」(2016年10月2日)

10月23日是我們的大日子:聖經問答比賽 - 寶劍操練;期望每一隊參賽者施展渾身解數,提升我們整體會眾愛讀聖經的心。

    近年聖經已電子化,手機載有不同譯本的聖經及靈修資料,方便信徒閱讀;但令人慨歎的是,弟兄姊妹慣用手機查閱聖經,愈來愈少新一代信徒背誦、熟讀上帝的話!我們必先將聖經存在心中,然後聖靈才會隨時教導我們揮動寶劍 (弗6:17),將撒但擊退。知否魔鬼最懼怕的是上帝的道,而非人的智慧?

吳俊夫牧師「屬靈情感的量度指標!」(2016年9月25日)

人概括而言包含四種情感:「喜、怒、哀、樂」,基督徒或可試從以下靈程向度作測量,看看自己是否活在健康的靈程指數中:

「喜」:不因個性偏好,乃因上帝的話成為指標,渴慕禱告與上帝交談而

「怒」:不因個人榮辱,乃因撒旦所引發的不義而

「哀」:不因不合己意,乃因『自己』沒有活出上帝的心意(善)而

「樂」:不因擁有物質,乃因尊主為大,我靈以上帝我的救主為

我需要調節那一方面的指標呢?是時候覺醒,起步了!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