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dmin 的所有文章

吳俊夫牧師「防備靈程911!」(2016年9月11日)

15年前的今日仿彿仍歷歷在目,當日的我正發高燒中,身體倒下了!忽地從電視機中傳來的突然新聞報導,整個人也彈了起來──美國世界貿易中心及隔鄰的五角大樓先後因恐怖襲擊,被亡命式的飛機撞擊,不消多久,兩座極具標緻性的建築物都倒塌下來!只剩下頹垣敗瓦、迷惘、以及呼天搶地的哭號聲。這種預謀式的禍患忽地發生,總叫人措手不及,留下的──是生命的傷痛。地上有恐襲,屬靈層面上亦然,撒旦亦對每個信徒、甚至對教會,都精心策劃了屬乎針對性的恐襲計劃,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屬靈的全然崩塌。若不在屬靈生命上緊貼上帝,早作準備,當塌下來的一瞬,也許就是全然的終結。腦際此時浮現的金句:「務要謹守、警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得前書5:8節)主啊,讓我們都謹守、警醒,阿們!

各項聚會一覽表

古學賢牧師「滿了汁漿而常發青」(2016年9月18日)

      上個禮拜與太太到上海遊覽,出發前,一位八十多歲的長者朋友對我說:「倘若你們有機會到上海灘,試看看外白渡橋旁邊的某大廈是否還在,六十年前我在那裡上班。」

    在上海的第三個晚上,同行的朋友帶我們到上海灘,我們果然找著那棟大廈;雖然度過許多風雨飄搖的日子,它依然屹立不倒,外貌雄偉壯觀。剎那間,我激動起來,想到那位長者,為他心裡感恩。氣力不及當年,身體雖有些微軟弱,但他的生命充滿感染力,活潑地敬拜事奉上帝。詩92:14,「他們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他一生堅心信靠上帝,親身體驗了上帝的應許。

「成為屬靈恩賜的管家(一)」 陳如炳牧師講, 孫學榮弟兄記(2016年9月11日)

經文:以弗所書 411-16                                      

現在請你以聖經的教導評估教會在完成上帝所交付的使命上,你給與的評分是多少?若教會表現未如理想是必須反思的事,從自身的角度看:

 

  1. 是否未有足夠數量的信徒參與事奉,叫教會未如理想?
  2. 要面對屬靈的任務,信徒是否認知及懂得運用屬靈恩賜?
  3. 未有參與事奉與對屬靈恩賜認知不足,兩者有何相連?

 

讓我們重整屬靈恩賜的認知,掌握如何運用在事奉之中,建立強壯有活力的教會。

 

  1. 屬靈恩賜的定義

「恩賜」一詞在聖經有兩種意思,有時是指「禮物、賞賜」(希臘文dozea)“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弗4:7) 和“白白得來…”(太10:8) (dorean);不要與屬靈恩賜(charisma)混為一談。從“祂所賜的”(弗4:11)與及“聖靈隨己意分給各人”(林前12:7),可以知道上帝將屬靈能力和品格分派給信徒,目的是建立康盛、有活力及喜樂的教會,合—的基督身體,在地上為主作見證,成全聖徒各盡其職。 經文第12節的「成全」(katartismos) 在新約只出現一次,這字用在外科手術是接合斷肢,政治方面是將敵對派系拉在一起,相關的詞語是指「補網」(太4:21、可1:19)使之井井有條發揮功用,說明屬靈恩賜不是個人表演,必須團隊配合產生最大果效。

 

  1. 認識屬靈恩賜的重要性
  2. 終身的事奉(路1:74-75)

信主是個人的選擇,深入的含義是認識創造主並樂意將生命主權交給祂,按照祂的心意生活,成為服事者,終身事奉可以是全職,也可以是帶職事奉。今天你若選定終身職業,自然會全力探索、裝備、勇往直前。

 

 

  1. 找到適合的位置 (羅12:3-8)

保羅提及信徒恩賜「各有不同」,J.B.Philips譯本將「合乎中道」翻譯為「嘗試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個清楚的評估」。著名的籃球運動員米高佐敦在球場上能人所不能,在高爾夫球場上的表現是另一回事,美斯是防守球員的惡夢,若他轉任守門員是永不止息的惡夢。信徒若不積極認知自己的恩賜,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很有可能是在低效勞碌。

 

  1. 才幹努力不足以完成屬靈任務 (結37:1-10)

以西結先知用骸骨比喻以色列人,只是具體外表的活死人。骨頭有重量,即使有人的外觀卻是毫無作用;當上帝的靈重新內住,立刻成為強大的軍隊,經歷得勝的人生。

 

  1. 信徒必有恩賜 (羅12:3-8、弗4:12)

基督身體內的每個肢體、器官都有作用,要身體健康成長,必須各盡其職,發揮功用。投訴上帝忘記分派恩賜是不能成立的,正確的行動是進行屬靈恩賜的學習及實踐。

 

  1. 恩賜的管家要交賬 (太25:14-30)

主耶穌的僕人比喻中,三位僕人分配不同的金錢,中文聖經翻譯是「千兩」,原文是「他連得」(英文譯本是talent),是「才幹」的意思,信徒要明白主人的期望,「力保不失,忠心守護」一千兩的僕人,得到的評語是「又惡又懶」;獲分配二千及五千兩顯示僕人能力不同,然而只要用心經營,都會得到完全相同的讚賞及獎勵。請記得,你我有一天都要交賬。

古學賢牧師「主裡勞苦不徒然」(2016年9月4日)

上個禮拜六閩光書院幼稚園部舉行開放日,在眾多年青伉儷提攜下,超過一百名小朋友前來參加,本堂亦動員近百義工迎接,盛況空前。經過個多月的籌備和禱告,弟兄姊妹懷著興奮的心情,接待每一位蒞臨的來賓。幼稚園部設立了七個攤位,都順利舉行,並且深受小朋友和家長歡迎;早、午堂的講座亦使會眾獲益良多。從弟兄姊妹喜悅的神態和感恩的面容,我們知道天父已經垂聽了眾人的禱告。

幼稚園部從構思到開放日,經過校董會及教職員廢寢忘餐的奔波;他們在主裡面的勞苦沒有徒然,終於見到初熟的果子,願上帝堅立他們手所作的工。 (林前15:58、詩90:17)

 

「點著的明燈」 古學賢牧師講 (2016年8月14日)

經文:太3:1-6;5:35                                               

聖經記載耶穌有三次提到施洗約翰,他對耶穌的傳道工作有很大的幫助,約5:35耶穌特別稱讚「約翰是點著的明燈」,另一個聖經版本譯為:「約翰是點著而且發亮的燈」。他做過些甚麼呢?

一、傳揚悔改的信息 (太3:1-3)

(太3:1-3)施洗約翰住在猶太的曠野,在約旦河一帶的地方傳道,他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悔改是思想和態度的轉變,本來悖逆上帝、背向上帝,現在180度轉過身來,面向上帝,決心將自己交給上帝。施洗約翰直接斥責罪惡,本是令人反感,但是施洗約翰悔改的信息,卻是預備了許多人的心,叫人接受那位將要來的基督。

悔改是要人面對自己,認識本相,承認我們的罪過,求上帝寬恕。當時,以色列人的宗教中心是在耶路撒冷,那裡有宏偉的聖殿,有很多祭司和宗教領袖,但各式各樣的人,(太3:5-6、路3:12-13)包括稅吏和士兵,甚至猶太教的領袖,從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並約但河一帶的地方,都出去到約翰那裡,承認他們的罪,在約但河裡受他的洗。

接受了救恩的人亦經常要為自己的罪懊悔。有人會問:我們為教會多做些事,多奉獻金錢,可不可以請上帝不要計較我們在生活上的罪過呢?當然不可以。一切事奉或奉獻,不能代替真心的悔改。又有些基督徒以為悔改會剝奪他們的快樂,事實剛好相反,歷代信徒都經驗過,世上沒有任何事比罪得赦免更令人快樂。賽57:15,至高的上帝應許赦免我們,甚至願意與我們同住,我們怎能不快樂呢?今日,在我們的生命裡面,有那方面實在需要悔改?

約翰不單宣揚悔改的信息,第二方面,他過著燃燒自己的生活。

二、過著燃燒自己的生活 (太3:4-6)

約翰在曠野居住,他身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和野蜜。這種簡陋的生活方式,是最貧窮的人所過的生活。約翰的工作有很明顯的效果,很多人到他那裡受洗;但他非常清楚自己不是基督,而是奉差遣為基督作先鋒 (約3:28)。當耶穌一開始出來傳道,約翰就指著耶穌對人說:「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路3:16)」約翰常常公開地為耶穌作見證,他很謙卑地說:「祂才是你們所等待的那一位,我給祂解鞋帶也不配。」

約3:26-30,約翰的門徒見到群眾都轉去耶穌那邊,約翰的門徒感到難過;約翰自己卻這樣說:「現在我心滿意足了!祂必興旺,我必衰微。」他的任務是叫人將焦點放在耶穌身上,只要他的見證令耶穌得榮耀,他樂意失去自己的聽眾!約翰一心為了耶穌,他只看到耶穌,沒有看到自己。四卷福音書中,約翰都沒有行過一件神蹟,但他整個人生就是一個神蹟,他是點著的明燈,為主燃燒自己。

我們若同樣有約翰這份激情,就求主叫這團火在我們心裡繼續燃燒。人只能活一次,我們是不是只想平淡悠閒地過一生,忘記了燃燒生命?燃燒,無可避免要耗盡。「約翰是點著的明燈。」你若要發光,必須先燃點自己,付出代價。基督徒不應該害怕生命終結,反而應該擔心浪費生命。滕近輝牧師說:「寧願燒盡,不願銹壞。」【突破】雜誌有一句名言:「與其咒詛黑暗,不如燃燒自己。」施洗約翰已經為耶穌發出生命的光輝,耶穌期望我和你成為當今的約翰,願意為祂燃燒自己的生命,引導人歸向上帝。

「頑石動起來」 廖德漢牧師講, 孫學榮弟兄記 (2016年8月21日)

經文:徒2:1–21節   

近日香港流行一種將虛擬和現實共存的手機電子遊戲,社會有認同和反對的聲音,反對者認為容易誤闖私人地方和導致沉溺等問題,贊成者認為可以幫助內向和少運動的人士可以活躍起來。另一方面,在奧運影響下,運動的人增多,其實要運動並不困難,關鍵是要有持久力。基督徒的生命亦需要持久力,經上說:「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賽40:31),動的竅門非靠個人智力和情感的動力,是靠聖靈的能力。

    門徒跟隨主三年之久,彼得看見耶穌平靜風浪的神蹟,學了信心的功課,但很快便遺忘;在山上看見耶穌變像,彼得有所感動但很快又停頓了;耶穌被出賣時彼得三次不認主,他的心已被感動但欠缺了持久力,在雞啼時彼得流淚,為自己所做的懊悔。門徒是頑石,亦是今日我們的寫照,信主多年,不能動起來。

    耶穌吩咐門徒等候聖靈的能力,當時約有120人同心合意在樓房內禱告;耶穌離開他們時聖靈尚未降臨,耶穌是用等待來熬鍊他們的信心。使徒行傳2章記載在五旬節,是耶穌復活升天後第十天,這天聖靈降臨在門徒身上,在房子有超自然現象出現,有聲音好像大風吹過、有舌頭像火燄降在各上頭上。舌頭是領受聖靈的表徵,按聖靈所賜的口才,可以說別國的語言。「那時有虔誠的猶太人,從天下各國來,住在耶路撒冷。」(徒2:5),各人聽見門徒用眾人的鄉談說話,就甚驚訝,聖靈藉著他們做美好的見證。教會的力量是靠聖靈,衪會製造時機讓人經歷聖靈的大能,將聖靈的能力由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耶穌的見證。以彼得為首的門徒跟隨主的三年中雖曾有輕微的動,仍是一塊頑石,但在五旬節那天門徒藉聖靈降臨身份變成有使命的門徒,彼得可以在猶太公會講道,他一生一世跟隨主,背十架受苦。

   「我們若是靠聖靈得生,就當靠聖靈行事。」(加5:25),現今的基督徒有兩類,一類是屬肉體,另一類是屬靈。簡單的說,屬肉體的是信主後仍以自己為中心,另一類是信主後讓聖靈主導,由聖靈帶動人生。若靠自己的力量都可以參與侍奉,可以過生活,不過會辛苦,因為人的能力有上限;聖靈是活水江河,有無盡的能力讓你依靠,讓聖靈主導你的人生會有極大的改變,兩者的屬靈生命有極大的差距。

   「乃要被聖靈充滿。」(弗5:18下),我們必須由聖靈掌管一切,否則就不能結出果子和恩賜,由聖靈掌管個人生命便會活起來,教會將會活起來。今日基督徒須作好準備,聖靈不單單是能力的表徵,衪是上帝,有位格,會為我們擔憂、代禱和幫助,是每一位基督徒的教師、安慰者、提議者和引導者,若我們校正屬靈生命的方向,與聖靈有美好的連結時,聖靈會做奇妙的事,正如主耶穌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

    親愛的弟兄姊妹,你是金燈臺,燈臺需要有油才可以發光,若你的生命阻塞令聖靈不能進入你心,有如燈臺的管子阻塞令燈臺沒有油而不能發光。教會亦是金燈臺,需為教會禱告和守望,求聖靈在教會當中;亦需為自己禱告,讓聖靈動工,讓我們一生動起來,永不改變!

 

吳俊夫牧師「開放日,Open to God!」(2016年8月28日)

27/8(六)是本會轄下幼稚園部的開放日,大家準備好迎接這日嗎?已投身作為接待的一份子嗎?

開放(Open)是一種態度,接納別人進入「我的」領域而成為「我們」!

開放是一種要求,為要「力臻完善」!

開放是指向實踐,讓別人親身體驗看到「名符其實」、看到「美好」!

開放更是一種使命,渴求「同得好處」、「豐盛」!

  願我們都盡心擺上,不忘我們都有著極大的使命,只為更多未得之民,同得福音的好處,我們首要做的是“Open to God”(專心尋求上帝),讓上帝激發我們傳揚祂美善的熱誠!緊接著就自不然在開放日中,以基督的愛,接待那些到來的人,讓他們也體驗上帝豐盛的愛!

古學賢牧師「兒童成長嚮導」(2016年8月21日)

使徒保羅吩咐提摩太,要將他的教訓傳給那些善於教導真理的人,使真理得以代代相傳 (參提後2:2)。 現時閩南堂的小朋友是有福的,因為成年的弟兄姊妹願意成為一班有質素的兒童成長嚮導。每位家長、父母和有心栽培兒童的弟兄姊妹,除了對小朋友要有愛心之外,他們亦需要接受專業訓練,才能事半功倍。

感謝上帝,過去祂曾賜給我們多位愛護兒童的長輩,他們一直堅守崗位,為教會培育一代又一代的信徒領袖。最近教會執事會培育部舉辦「兒童成長嚮導」課程,請勿錯過,同來接受裝備

吳俊夫牧師「衝突vs捨己!」(2016年8月14日)

青年迎新營會UFO Camp於上週結束,本年主題是T.A.S.K:Team Build(建立團隊精神)、Abba(阿爸父)、Seek(尋求)、Kingdom(國度)。面對衝突的方法,就是要建立團隊精神,尋求父上帝,才得以進入祂平安的國度。每個人也會面對衝突,然而不是每個人也懂得去如何處理,若只看重「自己」、強調抒發個人「感受」、著重自己「權益」,而忽視了「對方」,那麼衝突總不能消去!耶穌教導門徒捨己,並不是縱容罪惡,乃是要俯就卑微、軟弱者,不以自我中心、權利為出發。沒有捨己就不存在復和,今年的UFO Camp,出現了衝突,看見了衝突,卻更看到上帝感動人心而去除自我中心的「復和」,這豈不就是我們的Task(目標)嗎?下次衝突時,不仿再深思「捨己」之意,阿們!

「義人因信得生」黃天相博士講,林日麗姊妹記(2016年8月7日)

經文:哈2:1-5節

人一定有情緒;不高興時,會否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先知哈巴谷起初對上帝有很多申訴:為何惡人當道,義人受逼迫。惡人不守律法,但守上帝吩咐和律法的義人卻受壓迫。他不是埋怨惡人當道這個問題,而是上帝不行動的問題。先知蒙召時遇見惡劣環境是正常的,深信勸喻世人回轉歸向上帝,就必得寬恕。  

    上帝看似沒有理會惡人當道的問題,但祂已興起迦勒底人,即巴比倫人。可是另一個問題是,巴比倫人比現在面對的惡人更頑劣。在這個困局下,哈巴谷所做的事便是我們要做的事,「我要站在守望所,立在望樓上觀看」。「守望所」是屬於「我」的守望所,「守望所」和「望樓」是負責守衛的地方。「立」是指站穩的意思,這顯示先知的素質,站穩本身守護者的角色。哈巴谷回到申訴上,焦點在他面對猶大人作惡,不是要上帝解決他的疑惑,而是還有甚麼信息可教導作惡的群眾,這是先知在上帝面前等候的工夫。耶利米也做過相同的事,他等了十天。面對需要時,我們所放的焦點在哪裡?是上帝的作為重要,或是解決我們的問題較為重要?很多時,我們希望上帝幫忙解決難題,但焦點應放在上帝給我們的教導上。

  上帝回答哈巴谷,「將這默示明明的寫在版上,使讀的人容易讀」。哈巴谷講看見的異象是指上帝的說話,即是將上帝的說話寫在版上,讓人可以看見。「容易讀」是使人可以一邊走,一邊讀。看得清楚,信息也傳得快。面對不快,我們要抓緊甚麼才是最重要。我們所做的未必是自己所期望發生的,能否持守才是最重要。上帝的說話,是會應驗出現的,但要等候,這是考驗信心。遇見不如意的事,如用自己的方法解決,這不是信上帝,而是信自己。

  「迦勒底人自高自大,心不正直;惟義人因信得生」!迦勒底人當自己的權勢是上帝,即是敬奉勢力多於賜能力的上帝,所以「自高自大,心不正直」,這是上帝不喜歡的。最重要是有一個對比:「義人因信得生」,這不是新約講的信耶穌得永生的觀念,因是對比迦勒底人,所以是指義人如何得到存活。「生」本身解存活,而不是解永生的觀念;「義」是持守信仰的正直人,對應之前「心不正直」的人。「因信」直譯是義人的信實,信實本身解可以站穩,對上帝堅定不移的態度。上帝按著祂的信實公義審判世界,也可以按著人的公義和信實報答人。這與行為稱義沒關係。舊約是立約的關係,持守關係是要行動的,上帝看我們是否信實。究竟我們看上帝的需要重要,還是自己的更為重要?

  很多時我們有詭詐,「迦勒底人因酒詭詐」,即酒令人詭詐,另外是「狂傲」的,「不住在家中」,即不得安寧。我們希望持守信仰經歷上帝的帶領,通過持守信仰保證自己在上帝的計劃裡。信仰帶領我們面對陌生的環境,就如約書亞進迦南是他未曾去的地方,要得到上帝的帶領就要遵行祂的吩咐。

  最大的問題是我們不知足,「擴充心欲好像陰間,他如死不能知足」。迦勒底人用勢力來擴充能力,然後堆積萬國,這是他作惡,以此得益。面對信仰時,有很多考驗,等候的過程顯示我們對上帝確信有多少;堅持上帝的吩咐顯示我們對上帝的順服,不只是確信上帝能解決我們個人的問題,也能解決一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