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dmin 的所有文章

吳俊夫牧師 「I Will Be Back……我準備回來了!」(2016年5月22日)

 I Will Be Back……經典的電影對白,卻帶出了很重要的信息──捲土重來的信心。人生旅程難免會有所高低起跌,然而卻不因跌盪而輕言放棄。接近兩個月的心靈假期將完結了,標示著的正是再啟航;生命需要重新揚帆前進。

筋疲力竭的事奉人員──願您們能宣言“I Will Be Back”

生活見證載浮載沉者──願您們能呼喊“I Will Be Back”

對人失去信心、愛心──願您們能呼求“I Will Be Back”

對屬靈追求渴慕成長──願您們能宣告“I Will Be Back”

Amen! 阿們!!

古學賢牧師 「「耶穌愛小孩」」(2016年5月15日)

早前我和兩位姊妹到醫院向一位病患者傳福音,她說仍記得小時候曾唱<耶穌愛我我知道>,於是她在病榻上想起耶穌,渴望得到祂的幫助。大家聽了很感動,對她說:「耶穌現在仍然愛你,你願否認罪悔改,接受耶穌為救主?」她的心已經預備好,我即時帶領她一句句開聲禱告。感謝主,四十多年前一首兒童詩歌仍在她心裡,並引領她回到耶穌的懷抱。

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太19:14) 這話是對所有成年人的提醒。閩光幼稚園現正裝修,數以百計基督教兒歌將會薰陶每個可愛小孩的心靈,就讓我們為幼稚園神聖的福音工作同心禱告。

吳俊夫牧師 「誰是我的母親?」(2016年5月8日)

耶穌回答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凡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親了。」

  在母親節的主日,祝願每個母親都能享受家人對妳們加倍的愛,更願為人子女的對母親更能「加倍」珍惜及愛護。

  往往我們都或會疏忽了對母親的關懷,忘記了母親的付出,然而耶穌基督並非忘卻母親的恩情,然而祂更點出了重點所在:何謂「親」?「親」──就是要遵行「愛」(上帝的愛),願在母親節的今天開始,我們正開始「遵行」愛!

「祈福」梁永善牧師講,霍燕冰姊妹記(2016年3月20日)

經文:「詩篇90篇」                                                                              霍燕冰姊妹記

我們可有將我們未來的事交託上帝?若有,我們禱告的內容又如何呢?現從詩篇九十篇探討我們應有的禱告內容。

  • 人生的景況

  1. 上帝永恆 人短暫(詩90:1-4

「主啊,祢世世代代作我們的居所」,摩西宣告上帝就是我們的居所。上帝是世界的創造者,祂是永恆沒有終結。他特別提出「諸山未曾生出」,上帝已在,人可以安穩投靠祂。「祢使人歸於塵土,說: 你們世人要歸回。」以前人的壽命很長,瑪土撒拉活到969歲,其子拉麥也活了777歲(創5:27,31),只是因罪越來越大,世界污染,人的壽命才越來越短!

  1. 生無奈 活得苦(詩90:5-10

「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歎息。」人生短暫,常有不快的事。

二、摩西的禱告

  1. 求智慧 善用時(詩90:12

「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時當快樂。在幼年的日子,使你的心歡暢,行你心所願行的,看你眼所愛看的;卻要知道,為這一切的事,上帝必審問你。」(傳11:9)我們要懂得如何計劃、運用時間,在短時間內做最有效的工作,我們真的需要求上帝給我們智慧面對。

  1. 求重建 好關係(詩90:13-14

「求祢使我們早早飽得祢的慈愛,好叫我們一生一世歡呼喜樂。」我們需懇切祈求和上帝建立,重建美好的關係,我們便不用懼怕逆境。願我們每天也向上帝發出這呼求,以靈修親近祂,在祂那裡支取力量。

  1. 求平反 得歡樂(詩90:15

摩西為子民、為上帝受苦,所以他求上帝要給他平反給他回報,使他有喜樂。「求祢照著祢使我們受苦的日子,和我們遭難的年歲,叫我們喜樂。」事奉的路不易走但上帝給我們盼望。「我想,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羅8:18)但願我們有這信心發出這樣的禱告!

  1. 求上帝能力大彰顯(詩90:16

摩西曾經歷上帝的能力向他彰顯,他仍呼求上帝將祂奇妙作為繼續向他顯現,使他滿有信心能力去面對更大的挑戰。摩西也為下一代禱告,使他們持續地用信心服事下去,他呼求「願祢的榮耀向他們子孫顯明」。我們可有為下一代禱告,渴求經歷上帝的能力呢?

  1. 求成就 得堅立(詩90:17

摩西最後的祈求是要有成就,若人一生勞勞碌碌沒有任何成就是悲哀。摩西冀望上帝能堅立他手所作的工。渴望新一代能好好遵從上帝的律例,使他的工作不會徒然。叫自己所做的是經得起考驗,而不是表面成功但不堪一擊。

深信這樣的禱告並持著這方向進發,新一年我們會有更好的成長與成就!

 

「真割禮」鄧啟耀牧師講,孫學榮弟兄記(2016年4月3日)

經文:羅22531節                 

    基督徒若是虛有其表,有敬虛的外貌,卻背棄了敬虔的實質,經不起考驗,不是真正的基督徒,因為他們沒有接受真正的割禮。

一、真正的割禮是從心開始

    割禮是以色列人的一個宗教儀式,代表上帝在以色列人身上刻劃的記號,標誌著以色列人是屬於神的子民 (創17),然而,這種割禮標誌重點不在表面的和肉體的,而是透過外在的肉體記號,標誌以色列人內心對神的順服與跟從。人要從心開始接受上帝的改造,保羅稱這種從心靈開始的全人改造為“心裏的割禮",“因為外面作猶太人的,不是真猶太人;外面肉身的割禮,也不是真割禮。 惟有裡面作的,才是真猶太人;真割禮也是心裡的,在乎靈,不在乎儀文。",聖經有四處地方用了“改變"這詞彙,其中二處記載了主耶穌在山上變像,即主基督在山上回復衪是神的形象,在羅馬書12章2節和哥林多後書3章18節亦分別記載:“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我們眾人既然敝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一個生命改造工程需有四個步驟,分別是:

   高清的福音,即清晰知道福音的真正意義是認罪悔改、接受耶穌作救主,讓生命本質被主重生;願意透過屬靈操練,學習基督,多讀聖經,有一顆愛慕上帝的心;作一位表裏一致的基督門徒;邁向成熟,靈命成熟,成為合用的器皿。

    尤金畢德生 (Eugene Peterson)認為讀經須有正確的態度,才會得到屬靈的供應。文士和法利比賽人被耶穌責備為粉飾的墳墓,因為他們把難擔的重擔捆起來,擱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個指頭也不肯動;基督徒須要有明確的目標成為裏外一致的基督門徒,愛慕上帝的律法,從心裏敬畏上帝,把心歸向上帝。

二、真正的割禮是向主說我願意交出我的心

    真正的割禮者是“新造的人",“受割禮不受割禮、都無關緊要、要緊的就是作新造的人。"(加拉太書6:15),甘心順服交出生命主權,讓主作你的生命主宰,如經上記載“我兒,要將你的心歸我;你的眼目也要喜悅我的道路。"(箴言23:26),以色列人最大的問題是不聽上帝的話,按自己頑梗的心而行,結果在上帝眼中是毫無用處,作為上帝的子民最大的特質是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要倚靠自己的聰明。

三、真正的割禮是掙扎後的得勝

    真正的割禮是掙扎後的得勝,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便是明證,“衪說:阿爸!父啊!在袮凡事都能,求袮將這杯撤去。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馬可福音14:36),基督門徒要學習主耶穌的順服。我們在順服上帝的過程中有驚懼和掙扎,實不足為奇,德國神學家潘霍華牧師( Dietrich Bonhoeffer)在其著作《跟隨基督》認為“只有順服基督的才配稱為衪的門徒",我們總得學習主的榜樣,最後仍以信心交託天交,靠著上帝的恩典,作出意志的順服,最終順服上帝的旨意。

    求主塑造我們,接受真正的割禮,靈命邁向成熟,結滿屬靈果子,裏外被更新改造,有主的形象、滿有督基督的香氣。阿門。

「基督徒的人生觀」張吉成牧師講,鍾麗詩姊妹記(2016年4月10日)

經文:哥林多後書4:18節                  

   為什麼保羅說: 不要顧念今世的財富?因為今生的財富會有很多問題。 很多人追求今生的財富卻帶來很多的問題。

(馬太福音6:19-21)「不要為自己積儹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儹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銹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

    為什麼不要積財在地上? 因為:

(一)有蟲子咬 – 表示貪戀錢財或愛慕虛榮會毀害我們的身體和我們的信仰。

    一篇文章分享到「人生不需要帶假項鏈」,內容是描述一個婦女愛慕虛榮,

    要參加一個舞會,跟朋友借項鏈。舞會當晚,果然出盡風頭,直到半夜三

    更才回家,回到家才發現鑽石項鏈不見了。後來,在一家珠寶店找到一條

    相同的,價格值三萬六千美元。東借西湊買下這條項鍊,打拚了十年,才

    把債務還淸。其實那條項鍊不過是五百美元的假鑽石,但她已從天生麗質

的美少婦,變成衰殘了。另外,有一位教會領袖因為染上賭癮,出賣信仰、人格、及家庭,到處詐騙及借錢。結果被關坐牢。

(二)能銹壞- 表示今世的財富㑹貶值。一個朋友在中國大陸作生意,早期買下

    千萬人民幣,去年人民幣跌降4%,他損失了幾百萬,非常難過。

(三)有賊來偷 – 表示今世的財富是沒有保障,不能保住我們的生命。浙江一個

    38歲的老闆擁有36億的資產,後來登報通消息,若有人能醫治他的病,

    他願意把他一半的資產分給他,但卻沒有醫生能治好他的癌症,結果雙手

    空空死了。

   我們基督徒,不要顧念今世的財富,要顧念天上的財富,在那裡不但沒有蟲咬,不會銹壞,沒有賊偷,反而會升值。 什麼是積財寶在天?就是行善宣教。

香港有一名人曾說:「有三種錢,你花得越多就賺得越多。」

  • 投資自己,自我成長,學習的錢一定要花!如果我們把世界首富比爾.蓋

 茨從美國抓到非洲,並且不給他一毛錢用,相信很快的比爾.蓋茨還是會

 富起來,因為他所有的本錢就是他頭腦的智慧。換句話說,把錢投資自

 己的頭腦上,是最安全的,到那裡都不會餓肚子。

  • 孝順父母的錢一定要給,孝順父母的錢不是為了父母好,同時也是為了自

 己啊!有調查報告指出,全球前五百大企業家,個個都是孝順的人物。

  • 回報的錢一定要花,包括回饋社會及回饋我們身邊的人。銷書「富爸爸,

 窮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先生說,他的富爸爸深信錢是要先付出才會

 有回報的,因此,在年輕時就養成習慣,無論再困難都要定期捐出一點錢

 來回饋社會,於是他越來越富有,而窮爸爸總是說,只要有多餘的錢一定

 捐出來,然而終其一生,他始終沒有多餘的錢。

    另外、積財在天就是把銭投資在信仰和宣教上,將來我們的後代,會一代比一代更好,美國有一個基督徒的家庭-愛德華茲家族,200年後的統計,人口數:1394人,其中有: 100位大學教授,14位大學校長,70位律師,30位法官,60位醫生,60位作家,300位牧師、神學家,3位議員,一位副總統。

   各位,今天你的人生觀是什麼?是不是顧念所不見的?若是,你就要把時間、精神、錢財投資在你的頭腦、父母、社會及信仰和宣教上。

「復活的生命—應該不應該」許亞光牧師講,鍾麗詩姊妹記(2016年3月27日)

經文:「林前15:12-34節」                 

從來沒有人像耶穌可改變我們的內心,內心的改變然後有外在的行為。你們對主的復活還有特別感覺嗎?信了主很久過了數十個復活節,可能已沒有感覺。藉著哥林多前書15章2-19節思想耶穌的恩典及復活的意義。

  傳道人經常進出醫院,會看到小朋友出生或送別弟兄姊妹,有年輕的,有年長的; 有突然的,有預備好的。種種事情也會發生,我需要跟弟兄姊妹渡過這個艱難,我只有一個信念,面對不同的故事、難過的心情,我們信主的人是有永遠的生命。這是聖經上天父對我們的應許,陪我們信徒走過高低起跌。每個人也會面對死亡,聰明的人會好好準備面對這個結局,糊塗的人會渾渾噩噩過一生。 你有永生的信念嗎?

    (哥林多前書15章2-19) 若果這個世上沒有復活的事,這對基督徒有三方面的影響:<i>基督也沒有復活(過去); <ii>我們的信也枉然(現在); <iii>沒有永生的指望(將來)。這三點是有關連的。保羅在此提醒我們要知道基督為我們的罪死在十架上,將罪的權勢毁壞了,讓我們得自由,不再被罪限制,死亡不再玩弄我們,而我們可跟著這個初熟果子耶穌基督得著復活的盼望。信復活人生才有盼望。世上很多勞苦愁煩、高低、得失,上帝透過聖經給我們永恒的盼望,所以不要單單思念地上的事,也要思念天上的事,因我們相信復活及永遠的生命,否則我們比不信的更可憐。

  林前15:20-28提到復活的次序,此段經文可分為四部份:<i>基督首先復活; <ii>屬基督的人要復活;<iii>非基督徒要復活受審;<iv>死也被毀滅。上帝做事情有祂的法則,祂對我們人類有祂的救贖計劃和時間表,我們不是偶然的的存在,復活的事情也是有根據及次序,我們是按著上帝的計劃進入到永恒,我們跟主的關係是永遠的,不是一時一刻。

  我們有時會一時一刻經歷神的恩典,但下一刻這種得著恩典的感覺卻消失了。腓立比書說從頭一天直到如今,我們都是同心合意興旺福音,在這世代看時間越來越短,我們跟時間追趕,今天我們事奉這位主,你是一時一刻的熱情,還是在生命裡有一定的追求及認定呢?你要如何跟隨主呢?我鼓勵你告訴主:「祢是復活及永恒的主,讓我跟隨祢。」

  你重視復活的盼望嗎?你今天的行事為人、做決定的基礎、選擇的價值觀,如何待人、如何用錢,有復活的盼望嗎?<i>不應該像尋常人,和野獸戰鬥;<ii> 不應該自欺濫交,敗壞善行;<iii>應該要醒悟為善,不要犯罪。思想要正直,不要花時間在吃喝玩樂,交朋友及與人相處要有信徒的榜樣,應該彰顯著復活的意義,我們跟弟兄姊妹應互相提醒要活出復活的生命。我們的生命要成熟,要使萬民作主的門徒,以生命影響生命,也要守望別人。主會幫助大家。感謝主了解我們的需要及明白我們的內心,按祂的計劃帶領我們,阿門。

古學賢牧師 「有恩典有真理」(2016年5月1日)

 約1:14「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整個約翰福音描述主耶穌風度翩翩、待人寬厚地將真實的上帝活出來。這也是上帝對我們待人處事的要求。

教會是上帝的家,也是每位信徒的家。我們若要建立家的意識和發揮她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學習耶穌的榜樣,無論是傳道同工或各崗位的弟兄姊妹,必須放下世俗的眼光,以上帝的恩典營造一個滿有安全感和動力的環境,並且彼此以恩慈相待、激發愛心。如此,教會就能堅持基督的恩典與真理,使人看出上帝在這裡。

吳俊夫牧師 「人生總有中途站!」(2016年4月24日)

        人生總有中途站,在兩個月的心靈之旅中,想我也過了一半,同樣處身中途站中。

     人生總有中途站,在這人生中轉站中,我們或會迷茫,或會思考當如何走,或生活、或信仰,這正是該停下想想的時候。

     人生總有中途站,在這站中暫且停下的時間,在思索人生、思想信仰的過程、整合後,是要盤算著準備如何再踏上的時機。

    人生總有中途站,停下思索準備又是時候回去──再次提勁起航!否則中途站就顯得沒甚意義。

       人生總有中途站,其重要性乃指向著:「人生總有終途站!」別白過!!

古學賢牧師 「盡力愛祢」(2016年4月17日)

 幾個月前,一位弟兄對我說:「我的朋友陳先生入院治療癌症,我很想向他傳福音,但知道他和太太有著複雜的民間信仰,難以接受救恩。」我就和他一起禱告,並隨他到醫院探望。此後我多次與陳氏夫婦接觸,發現教會早已有多位弟兄姊妹藉著家訪、探病、請飲茶、剪髮、接載到郊外遊覽、逛街、品嚐街頭小食等,來關心這對夫婦。這些肢體都是大忙人,卻不吝嗇寶貴時間,用愛心來見證耶穌。

  陳先生進出醫院,弟兄姊妹把握關鍵時刻,帶領他接受耶穌。不久他在家裡接受洗禮,這班熱心的弟兄姊妹來觀禮和恭賀,剎那間我看見主耶穌也在其中歡欣喝采!(約翰三書4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