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個禮拜是父親節,提醒我們向雙親及家中長輩表達感激之情。上帝吩咐我們:「你要使父母歡喜,使生你的快樂。(箴23:25節)」常言道,人生有太多「來不及的愛」,我們應當珍惜家人,將每一次的相聚看作久別重逢。
向家人表達愛意的方法有很多,例如:1. 付出足夠的陪伴和關注,多傾聽及尊重父母與長輩的感受。2. 善用電話、whatsapp、短訊、小卡等表達對他們的掛念。3. 在他們家中的時候,幫忙做家務,分擔洗碗、掃地、倒垃圾等工作。4. 適當的身體接觸可以提昇親子關係,兒女可以藉牽扶、擁抱、捶背等動作來表達對父母的關懷。5. 留意他們的生日和紀念日,主動為他們慶祝,並送上窩心的禮物。6. 多說欣賞的話,稱讚長輩衣著得體、身壯力健、廚藝了得、見識廣博等。7. 以金錢和物質奉養雙親,使他們在生活上不致缺乏。
小時候我很愛一首古詩,由錢福<http://www.chinesewords.org/poetry/author-1644.html> 所作的「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這首詩七次提到“明日”,告誡和勸勉人們要牢牢地抓住稍縱即逝的今天,今天能做的事一定要在今天做,不要把任何計畫和希望寄託在未知的明天。今天才是最寶貴的,只有緊緊抓住今天,才能有充實的明天,才能有所作為,有所成就。轉瞬間又踏入一年的一半了,每天也是營營役役地生活,「明日歌」提醒我們要珍惜每一天,若蹉跎歲月,一事無成,悔恨莫及。正如詩篇90:12: 「求你指教 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為何苦難會來臨?自古以來,人一直嘗試為苦難找原因,一些因果報應的理論也因此而生,而且這一類的理論讓一些人深信不疑。例如約伯的三位朋友,將約伯受苦難的原因歸咎為「約伯,必定犯了罪」,即是一種報應神學的論述:人受苦難,全是因為人犯罪得罪上帝,所以要為他所犯的罪得懲罰。然而,約伯故事的結果,是上帝斥責約伯的三個朋友無知、愚妄,及沒有見識(伯四十二7)。
只有上帝才知道人受苦難的原因,對人來說這只可能是一種奧秘,但上帝讓萬事互相效力,成其美善,就如耶穌基督遭受釘十架的苦難,卻為人類帶來拯救罪得赦免,成就救世大功。面對苦難的一刻,我們不能知道其原因為何,但我們卻可與受苦者同行,並關懷支持,深信上帝的恩典是足夠讓信靠祂的人渡過任何困難。
你滿意自己生命的景況嗎?詩篇92篇13-14節說,「他們栽於耶和華的殿中,發旺在我們上帝的院裏。他們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透過上帝的話我們知道,無論到了任何年紀,我們仍當充滿生命力,不斷成長,結出聖靈果子。所以,即使教會的敬拜、團契、主日學、祈禱會、小組等等未能正常舉行,求天父繼續挑旺我們追求成長的心志。
就在這時候,我們的確需要多為自己及教會弟兄姊妹禱告,免得我們成為「慣了停止聚會」的人。聖經真理的栽培必須持之以恆,屬靈生命才能茁壯成長;我很欣賞弟兄姊妹參與網上的主日學和團契查經。我也求上帝賜給我們每人都有一顆禱告的心,常常從心而發讚美上帝,不忘主的恩典,並獻上感恩為祭。又求聖靈光照我們內心深處,使我們曉得求主洗滌心靈的污垢。屬靈成長之路是一生之久,單靠自己的力量無法達致,唯要順服聖靈的引導。
古時候,某個國家的公主得了重病,國王便詔告天下,誰若能醫癒公主的病,便可娶她,將來繼承王位。有三個兄弟各懷有一個寶物…老大以魔鏡看到了詔告,老二以魔毯帶三人到了王宮,老三則讓公主吃下了使她痊癒所僅有的蘋果。然而,最後誰能娶到公主呢?國王決定說:「老三是駙馬。」國王接著又說:「老大、老二仍能保有他們的寶物,只有老三將他唯一最好的物獻了出來,不計得失地為他人付出所有的人最為可貴。」
也許我們會認為我們手中所擁有的僅是小小的東西,微不足道,然而,上帝卻能使用它來完成偉大的工程。好像五餅二魚的小孩童,願意獻上僅有和最好的,主耶穌藉此行了神蹟奇事,讓五千人都吃飽了,而且還有剩餘。讓我們也學習小男孩一樣單純的心去「獻上最好」給我們的上帝。
新型肺炎疫情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習慣,我們的衣食住行的各種活動型態都改變了,大家都努力地將人與人的距離增加,從而減少了受感染的風險。甚至差不多所有教會都走上「網絡崇拜」的道路,要會眾通過電腦或手機來參與崇拜,由原本主日定時前往教會與弟兄姊妹一起敬拜上帝,變成留在家中獨自看電腦或手機,確實令不少信徒覺得難以適應。
不少心理學家表示,人有群體生活的需要,不然人容易感到寂寞和甚至抑鬱。基督教教會ekklesia原本的意思是一群信守基督、忠心於主的人,本身就有群體的意義,這也切合人對群體性的需要,就如有人說基督教是與關係的信仰。那麼,我們應如何面對現在被隔離的處境?答案是:問問自己有沒有掛念你的弟兄姊妹,有沒有想知道他們的近況,有沒有期望可以回來教會相聚?事實上,我們有思念弟兄姊妹嗎?「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二4-5)。
提前5:8節,「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裏的人,更是如此。」每年母親節和父親節提醒我們體念親恩,毋忘他們艱辛撫養我們成長,理當報恩。少年的我有時覺得母親說話囉嗦(我是遺腹子),現在想再聽她的聲音已經不能了。我常常提醒弟兄姊妹,要把握機會向父母和長輩傳福音,留意他們在快樂或哀傷、生病或擔憂之中,這些都是向他們見證天父大愛的良機,因為我們不知還有多少機會與他們分享福音。但當緊記,我們關心長輩不單單因為他未信主,而應對他全人的關懷,因為我們「得人」不是只叫他得著來生的好處。盼望大家將關懷長輩成為自己的生活方式。
本會訂於6月第三個主日(6月21日)為懇親福音主日,已邀請陸幸泉牧師為講員,請弟兄姊妹為家中的雙親及長輩懇切禱告,並做好福音預工,用諸般的智慧,把他們完完全全的引到上帝面前(西1:28節)。
有一則故事;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種不起眼的動物叫做吸血蝙蝠。它身體極小,卻是野馬的天敵,因為這種蝙蝠靠吸動物的血而生存。它在攻擊野馬時,常附在馬腿上,用鋒利的牙齒極敏捷地刺破野馬的腿,然後用尖尖的嘴吸血。
無論野馬如何蹦跳、狂奔,都無法驅逐這種蝙蝠,而蝙蝠卻可以從容地吸附在馬的身上,落在野馬的頭上。吸飽吸足的蝙蝠,滿意地飛走了。而感覺被侵犯的野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無可奈何地死去。
動物學家分析這一狀況時,一致認為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遠不足以會讓野馬死去。所以野馬的死,是它暴怒的習性和狂奔所致。
看完這故事有否給我們反思的空間? 在個人成長過程中,逆境雖然可以給人帶來不順或痛苦,但只要充分發揮內心積極的態度,不悲觀、不消沉,迎向逆境,並把事情交託上帝的恩手中,終可克服一切! 所以遇困局不用急躁, 否則就像「野馬的死」了。
這場世紀疫症的肆虐徹底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甚至改變敬拜上帝的模式。在香港差不多所有的教會都不能進行實體崇拜,於是轉移到網上崇拜,希望讓弟兄姊妹在嚴峻情勢下仍能被牧養。在疫症發生初期,我的牧者朋友已表示過,並不認同教會的崇拜被搬到網絡上去,其中一個原因是失落了群體聚會的意義,基督信仰本質上是一個群體的信仰,最初使徒行傳中的「教會」ekkleisia,是一班被召出來的群體,即一群信奉基督的人聚集在同一地方一同敬拜上帝。
「群體」的概念在基督信仰中是根深柢固的,但在這疫情下卻停止群體聚會,我們實在處於一個矛盾點上,那麼應如何自處,應以甚麼態度參與網上崇拜?建議如下:1. 在參與網上崇拜時,以上帝為尊的同時,仍記念弟兄姊妹和自己正在參與網上崇拜,雖然實體上不能聚集,但心靈上和弟兄姊妹依然聚合,敬拜同一上帝。2. 平時雖然不能聚會,但仍可通過電話或短訊慰問、鼓勵,努力維繫團契關係,仍然與弟兄姊妹是一個信仰群體。或許當下教會暫時不能有任何聚會活動,這會不會是反思何謂「健康教會」的好機會?
最近我以視像關心一位肢體的母親,和她聊天十多分鐘,並為她的健康祈禱。感謝上帝,在這疫情下仍能接觸未信主的朋友,以資訊科技傳遞福音和關愛的信息。另外,閩南小組團契已舉行三次網上聚會,每次都有十人以上參與,大家隔空對話,不知不覺就用了兩個小時,大家意猶未盡,話題不絕。
早、日堂的實體崇拜於3月29日轉為網上崇拜,體會到(徒7:48節)所說的「其實,至高者並不住人手所造的……」我們此時更明白到,以心靈和誠實敬拜上帝(約4:24節)是何等重要。感謝上帝賜人有智慧發展科技,當疫情在全球大流行之際,教會仍可透過網上聚會牧養弟兄姊妹。有牧者打趣說:「我還有許多事情要告訴你們,我不願透過流動程式(apps)跟你們說,我盼望新冠肺炎盡快過去,能到你們那裏,與你們當面談論,使你們的喜樂滿足」(借用約貳12節)。對了,我們都盼望不用戴著口罩,跟弟兄姊妹一同相聚和敬拜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