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耶穌被捉拿的時候,彼得怕受連累,三次不認主。但在五旬節聖靈降臨之後,聖靈賜彼得勇氣和智慧,使他站在眾人面前為主耶穌作見證。彼得宣告約珥書2:28 – 32節的預言已經驗,就是上帝要澆灌聖靈在所有人身上,並且在主耶穌再來之前,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徒2:17 – 21節)。
彼得責備猶太人不但不承認主耶穌是彌賽亞,反而釘祂十字架,但上帝使主耶穌從死裏復活。祂既被上帝高舉,就差遣聖靈下來(徒2:32 – 33節)。彼得引用詩篇110:1節,印證他們釘在十字架的耶穌就是彌賽亞,上帝已經立祂為主為基督了(徒2:34 – 36節)。當日眾人領受了彼得的話,並受了洗,門徒約添了三千人。
在此之前,彼得是一位軟弱和失敗的門徒,但聖靈降臨就使他得著能力(徒1:8節)。今天我們面對末世各樣艱難困阻、苦難壓迫,我們當剛強壯膽,仰賴聖靈所賜的勇氣和智慧,在這世代服事又真又活的上帝。
剛過去了的教會堂慶崇拜,眾會在疫情之下回來教會敬拜上帝,共慶教會節日,雖然今年沒有堂慶聚餐,少了一次共聚聯歡的機會,但大家對教會閩南家的情誼沒減,依然熱心參與敬拜上帝,為此實在感恩。
堂慶是教會傳承的印記,是連結人心的行動。它代表著上一代堂建堂先賢的努力和奉獻,連接著新一代接班者的忠誠和付出,標誌著對教會發展經歷的肯定,並接力繼續履行忠於上帝的使命。 記念堂慶,表示我們記念前人為我們今日的後人所作出的努力,也表示我們要堅守前人的託付,承接傳揚福音的使命,努力不懈地把耶穌的教導傳揚出去,使更多人歸入基督,讓更多我們所關心的人,認識耶穌,加入教會,成為耶穌基督的門徒。弟兄姊妹,讓我們記念堂慶的同時,也不忘堂慶所代表的使命!
《使徒行傳》第二章開始就開宗明義展示聖靈充滿的情況,第4節:「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門徒都說「別國的話」,是指人間的言語,並且是清晰、響亮的談話,絕不是含糊不清、無意義的聲音。但有些信徒強調需要以肉眼可見的超自然能力來彰顯福音的大能,認為只有講方言、神醫、神蹟才是聖靈充滿,以致信徒過分重視自己屬靈的經歷(方言、神蹟醫治等),帶來教會的分裂和混亂。
聖經告訴我們,基督的得勝是藉著死亡成就的,而聖靈來不是要標榜祂自己,卻是要榮耀基督(約16:13-14節)。我們得以重生是聖靈的工作,所以我們不會抗拒聖靈,倒要正確地認識祂。一個被聖靈充滿的人重視聖經的教訓,在生活、言語、工作、事奉各方面彰顯上帝的榮耀,追求聖潔的生活,愛主愛人,並熱心傳揚基督的愛。被聖靈充滿最重要的標記是結出聖靈的果子: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5:22-23節)
今天讀了這段經文,羅馬書八章35節:「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是飢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這經文是保羅的切身感受,他為傳揚基督的道,經歷了各種的逼迫,他曾經被人拉去坐牢,被脫去衣服赤身露體,曾缺乏食物,被毆打、被陷害,但他卻依然感到基督的愛,沒有與基督的愛隔絕,沒有因為受盡逼迫而放棄基督。保羅可以這樣地為基督事奉,完全是因為他明白到,無論我們為基督做了什麼,也不能與基督對我們的愛相比,祂捨去天上的榮耀,降世為人,為所有人贖罪,甘願接受當時最羞辱的死刑 — 被釘十字架而死。
可能現在我們面對很多困難,不論是在健康的、工作的、經濟的、家庭的、人際關係的、事奉的方面,都比不上基督為我們所承受的苦,我們所面對的困苦,又豈能隔絕我們對基督的愛呢?
太27:5節告訴我們,猶大出賣主耶穌之後就自殺死了。主升天後,在那一百二十人的禱告大會中,彼得引用詩69:25節和109:8節,說明聖經早預言出賣主的猶大有悲慘的下場,並且有人取代他的職分。彼得建議選立一人取代猶大,這人必須從施洗約翰起到主升天的日子,常與他們作伴;也就是說,他必須對主耶穌十分認識,降服於祂,並承認耶穌基督為救主和生命的主。於是眾人提名巴撒巴和馬提亞,禱告後為他們搖簽,馬提亞就當選了。從此他就和十一位使徒同列,共作主復活的見證。(徒1:20-26節)
馬提亞被選作使徒之後,聖經中後來再沒有出現他的名字。他雖然比不上其他使徒那麼家傳户曉,但他也是為主忠心至死的使徒。相傳後來他到非洲食人的部落宣教,受了許多苦難,並且為主殉道。馬提亞在教會歷史中沒有留名立萬,然而他對主的忠心值得我們欣賞。今天復活主活在我們心裏,我們齊作祂忠心的見證人!
在我們生命的歷練中,經常都會遇到「信靠」上帝的考驗。尤其當遇到困難或不順境的情況,心靈上滿是擔憂的情緒,我們或遇上「信心」的考驗。每位信徒都或多或少經歷類似的處境,如何加強我們對上帝的信心?其中的答案是,加強自己對上帝作為的認識。
當我們認識上帝如何帶領以色列民族渡過一個一個的難關,我們就會明白上帝是如何值得信靠。當初上帝為拯救人類,揀選亞伯拉罕作為萬國之父。迦南地區遇上饑荒,雅各一家藉約瑟移居埃及,解決整個家族的生存問題。以色列民在埃及成為奴隸,上帝差派摩西帶以色列人離開為奴之地。在荒野飄蕩四十年,上帝一直供應飲用水和食物,更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成立以色列國。所以約書亞能滿有信心地說:「耶和華應許賜福給以色列家的一切話,沒有一句落空,全都實現了。」(書21:45)
約書亞深明上帝的作為和大能,才能有這樣的信心。同樣,我們只要不斷加深對上帝的認識,就會越發信賴上帝,堅信上帝的應許必定實現。
升天以前,主耶穌囑咐門徒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聖靈降臨。自猶大國於公元前586年亡國,上帝的子民足足等了六百多年,如今聖靈快要降臨了。在耶路撒冷一間樓房裡,主耶穌的十一位門徒彼得、約翰、雅各、安得烈、腓力、多馬、巴多羅買、馬太、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奮銳黨的西門、雅各的兒子猶大,與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並耶穌的弟弟們,都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 (徒1:13-14節)。那時,聚會的人數約共有一百二十名。
禱告開啟了成立教會的新紀元。禱告是教會事奉的基礎,但今天很多教會卻把自己降低至一個只有聚會功能的地方,忘記主耶穌說:「上帝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可11:17節)。請記得,上帝的家,歷來都是由一班甘心順服祂的子民,藉著同心合意恆切的禱告而得以興旺。親愛的弟兄姊妹,你有禱告的夥伴嗎?我們意想不到,竟然可以用視像來一起分享、團契、主日學,並且敬拜上帝,還有甚麼可以阻礙我們同心合意地禱告呢?你盼望我們的教會怎樣復興,就要怎樣為教會禱告。
教會在十月十八日正式回復實體崇拜,期望眾弟兄姊妹可以回到教會,一起敬拜上帝。在疫情嚴重期間,教會繼續舉行主日崇拜,雖然因為限聚令的關係,眾弟兄姊妹不能回到教會,但也會參與網上崇拜,將主日的時間歸給上帝。
為何我們會這麼重視要在主日參與崇拜?其實當中與猶太傳統的安息日有莫大的關係。創世記二章2-3節,「到第七日,上帝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上帝賜福給第七日,定為聖日;因為在這日,上帝歇了他一切創造的工,就安息了。」上帝完成了創造整個宇宙萬物和人之後,就在第七日停了所有工作,並且把這日定為聖日,讓宇宙萬物以及人,都能享受安息,並且把這日歸給上帝。
聖日的意義,是叫我們作為人,是上帝的創造物,理應要將聖日歸給上帝,與上帝一起享受安息和寧靜,與祂建立關係。主日崇拜是我們在主面前安息的時候,並且敬拜祂,聆聽祂的話語和引導。所以,我們要堅持每個主日參與崇拜,以致與上帝的關係能不斷更新、更緊密。
在新約書卷中,《使徒行傳》有極多的篇幅描述聖靈各方面的工作和能力。在主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後,門徒驚怕又慌亂,面對羅馬官長和宗教領袖的逼迫,他們怕受牽連,關在房子裏。但主耶穌復活並向他們顯現,立即重燃他們心裏的盼望,於是他們問主耶穌:「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主耶穌沒有給他們直接的答案,卻告訴他們:「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節)。有人以為主耶穌的意思是先將福音傳遍耶路撒冷,其實原文是說在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和」直到地極,清楚地表明主耶穌的心意是叫我們不分優次地向萬民作見證,使萬民作祂的門徒(太28:19節)。
其後門徒走到那裏,上帝的國就在那裏拓展。他們沒有依靠任何勢力,面對逼迫依然靠著聖靈放膽傳揚福音。這些事貫穿整卷《使徒行傳》,顯明只要順服聖靈,就必得著能力,作主耶穌的見證人。
最近在關顧一些弟兄姊妹的過程中,感受到大家的親切和互相真誠的交通,我們為此多次感謝上帝。在當中大家都分享了一些代禱事項,祈求上帝與我們同在,帶領我們跨過所有的憂慮。那麼,「與上帝同在」的神學,是如何得來呢?
上帝如今與所有信徒同在,因為祂的聖靈住在我們裡面。只有一個人得著重生以後,這種聖靈內住才會發生(約3:3)。太8:20,耶穌應許他的門徒說:「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耶穌又說,天父來要與我們同住:「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裡去,與他同住」(約14:23)。
耶穌另一個名字是「以馬內利」,意思是「上帝與我們同在」(太1:23)。因為上帝與我們同在,我們就知道我們永遠不會與祂的愛隔絕(羅8:38-39),所以我們在禱告裡「主與我們同在」的祈求,是神學上被確立而且是堅定的信念,我們時常感到主一路一路的帶領,不單只漸漸歸向祂,甚至感到祂帶領著我們避外兇險或罪的惡咒,這都引證主一直與我們同在。
「主與我們同在」不單有經文多處印證,更加有許多的個人經歷,所以我們下次呼求主與我們同在時,可以更加充滿信心地呼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