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講道筆記

「基督徒人生大事」 吳宗文牧師講、曾卓謙弟兄記(2025年8月3日)

經文:猶大書20-21

之前講道說過基督徒的人生有三大目標:榮神、益人、盡己。首先是榮神,我們的生命是上帝所造的,所以我們要榮耀我們的上帝:我們的主,我們的上帝,你是配得榮耀、尊貴,權柄的;因為你創造了萬物,並且萬物是因你的旨意被創造而有的(啟4:11)。第二是益人,我們要愛世人如上帝愛世人一樣:無論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處,乃要求別人的益處(林前10:24)。第三是盡己: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是理所當然的(羅12:1)。

基督徒在臨終時有三大反思(提後4:7節) 。第一, 美好的仗打過了嗎?生活當中,我們經常遇到很多罪惡和誘惑,需要禱告困綁撒但和克服私慾,也需要聖靈和弟兄姊妹互相提醒, 我們有做了嗎?第二,當跑的路跑盡了嗎?基督徒需要追求上帝的成聖之路,不是追求名利的世俗道路。在追求成聖之路上也需要堅守,不受誘惑離開,是需要堅忍的,我們有做到了嗎?第三,所信的道守住了嗎?聖經有很多道理其實是很清楚易明的,我們要守住這個普遍的屬靈之路。在現今末世,有很多敗壞生命的價值觀正在影響我們,我們需要拋棄。在啟示錄中,作者指責當時的教會出現很多問題,受世界的價值觀所影響,所以我們不可以被這些價值觀和假先知改變對上帝的信心,更要將上帝的恩賜發揮出來。

要達至以上說的榮神益人盡已和不在臨終反思中後悔,我們可以每天行七聖事。第一是為己為人,隨時多方禱告操練: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警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弗6:18)。第二是背誦金句,整天默念:我將你的話藏在心裹,免得我得罪你(詩119:11)。我們可以每天抄寫一章聖經,或把看到有意思的經文抄寫下來做成小本子。第三是靈閱,我們要學習偉人,心被恩感:王聽見律法書上的話,便撕裂衣服/那夜王睡不著覺,就吩咐人取歷史來,念給他聽(王下22:11/斯6:1)。我們可以多讀屬靈書藉,例如荒漠金泉,當作增長靈命的維他命和雞精。

第四是奉獻,我們要每天養成為上帝儲蓄金錢,並且獻上為上帝事工所需: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瑪3:10)。第五是分享,我們需要有團契生活,信徒間要有好的團契交通,不可停止聚會: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來10:25)。第六是日行一善、施愛於人: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箴3:27)。我們寧可虧蝕,也好過錯過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的機會,要找機會好好造就人。最後是見證,我們要把握機會傳福音,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中,把福音的種子撒在未信的人身上: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提後4:2)。盼望以上的經文能作為好的提醒,讓大家在真道上好好建立自己,做到榮神益人盡己,在上帝的國度裡得到更多益處,阿們!

「一起上山迎見主」 彭偉業傳道講(2025年7月27日)

經文:路加福音9:28-36

培育事工是教會永續發展的根基。感恩,我們教會是一間重視培育事工的教會,我們盡量維持為每個級別和年齡層的信徒提供合適的主日學。今天,讓我們從經文裡學習和思想培育事工發展的方向和意義。

這段登山變象的經文在28節開始,聖經作者期望讀者注意到八天之前發生過的事情:耶穌問門徒「我是誰?」,彼得確認耶穌是「上帝所立的基督」,耶穌說明基督必須受苦和受死,而門徒必須捨己,背起十字架跟從祂。經文接著登山變象事件,是刻意的佈局,耶穌教徒門徒的延續。可惜,彼得三人看見耶穌登山變象和榮光,以及摩西和以利亞出現之後,打算為他們搭三個棚,期望把榮光留住,讓世人上山來敬拜他們,這樣違反基督需要為世人受苦和受死的使命。在當時,他們並不明白基督的使命,和門徒在世上的使命,這事件讓我們聯想到今天培育事工的三重提醒。

一、人不能靠自己明白上帝。

耶穌多次教導門徒,也用不同的形式,但門徒始終不明白基督真正身份的意義,接受不到一位受苦受死的基督。事實上,人是不能倚靠自己能力去認識上帝。我們舉行主日學做教導,學生表面上認識聖經內容,卻是未理解真正基督的使命。認識基督,不單只是理性上的認識,還包括「捨己」,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主。個人理性上的認知,需要與行動的結合,兩者緊扣。人要去到為信仰「捨己」的階段,絕對不是靠人的作為可以做到,而是經歷主在他生命中的工作。

二、主必定引導人去認識祂。

儘管我們不能靠自己的能力去認識主,但是吊詭的是,主是會不厭其煩,三番四次地引導我們去認識祂。我們再觀察彼得的一生。最初的時候,主耶穌沒有因為彼得多次教而不善而放棄他。彼得在晚年的時候,終於不再是那個「不知道所說的是什麼」的彼得。在主復活,升天,聖靈降臨。彼得自己真正知道了基督是誰,甘願步主的後塵,踏上受苦之路。晚年被羅馬政府捉拿囚禁,到釘在十字架上。

主耶穌被釘之後,彼得重拾打魚的工作,復活的主來到海邊再次找他,三次問他你愛我嗎,重新肯定他。主升天之後,差派聖靈與他們同在,時刻引導他們。彼得最終認識主耶穌,背起十字架跟隨主。彼得的改變,完全是三一上帝的工作。

在一個人一生當中,認識和知道主是有不同的階段和深度。由最初從頭腦理性上的認識,漸漸融入生命,轉化為使命,願意背起十字架,為主捨己。這些轉變需要一個過程,是主主動地不斷地在人的生命上工作。

三、一起上山迎見主。

培育事工的角色就好像,與信徒一起上山迎見主。我們被呼召參與培育事工的,要明白真正的培育者是三一上帝自己,所有參與培育事奉的工作者都是同行者。

我們教會的培育事工,堅持為不同年級和程度的信徒,舉行各種主日學、查經班、信仰探討、團契查經、門徒訓練的聚會,教導他們明白聖經,學做門徒,目的是要陪同他們經歷主耶穌。我們要認定三一上帝自己引導人認識祂,他們的生命有沒有被塑造,取決於他們有沒有在生命歷程中親自經歷主的帶領。我們培育工作者,只是同行者。我們的責任,是要塑造適切的場景,創造條件,讓信徒親自經歷主。這種情況,就好像我們陪伴大家一起上山去面見主耶穌,跟隨主耶穌。在他們人生的信仰歷程裏面,與他們同行。

「主耶穌的家」 張福民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2025年7月20日)

經文:路加福音2:41-52

今次分享的經文是記載耶穌第一次上聖殿和所發生的事,回應教會的主題「立己顧人,共建家園」。家是個人成長生活的地方,充滿親情,溫暖、舒適、安全的地方。

當耶穌十二歲的時候,約瑟和馬利亞按著節期的規矩帶耶穌上去聖殿。耶穌在聖殿留了一天,但父母不知道,後來發現耶穌不見,心裡焦急,最後在聖殿看見耶穌,坐在教師中間,追尋真理。馬利亞看見後又開心又緊張,跟耶穌說她與父親焦急找祂,但耶穌回答「豈不知我應當在我父的家裡嗎?」馬利亞不明白,但把這些存在心裡。路加福音2:52「耶穌的智慧和身量(或作:年紀),並上帝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耶穌的長大由這天開始,得到上帝、父母親友的喜悅。

耶穌的父母很虔誠,按上帝的話照顧耶穌,帶耶穌回聖殿、敬拜上帝,給祂成長的模範。今天除了關心子女的身體、學業等方面外,是否有關心子女屬靈的增長? 耶穌沒有因自己的神聖地位而自高自大,反而謙卑,在耶路撒冷的家生活,承擔責任。當耶穌三十歲到外傳道,祂既滿有上帝的能力,也得到父母的優良傳統和美好教導,智慧出眾,使家長得到安慰。我們的家庭是怎樣?我們對自己是否有追求的心,給下一代有好的榜樣?在生活細節方面,對家庭親友有好的影響,並建立良好德行幫助他們,讓他們在靈性上蒙上帝賜福。

除了在耶路撒冷的家,聖殿是耶穌第二個家。耶穌在聖殿裡,回答馬利亞的問題,「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或作:豈不知我應當在我父的家裡嗎)?」(路加福音2:49)耶穌不只有肉身成長的家,也有屬靈的家,就是聖殿,即今天的教會。我們是否有以上帝作屬靈的家? 這教會是我們屬靈的家,我們是否有扶起這個家的責任?留心教會的需要?如改善整理教會的環境?要以家人的角色,讓教會成為屬靈的團契、相交的基地,我們從團契的生活裡能夠學習、事奉,並追求長進。

要學像耶穌,負起長子責任,照顧家人。除了地上的家,耶穌為聖殿的家努力,當祂出來傳道,曾兩次潔淨聖殿。耶穌有勇氣,不怕人指責,重整聖殿,以上帝的家為家。

約翰福音14:6「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耶穌為我們預備將來的天家,是主犧牲自己,用寶血為我們建立的。我們是否有為天家準備、享受上帝給的恩典、活出主的生命?以弗所書2:13「你們從前遠離上帝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裡,靠著祂的血,已經得親近了。」我們不是客旅,是上帝家裡的人,讓我們被建造,成為聖靈的居所,彼此相愛,合而為一,榮耀上帝。

「從瞎子到瞎子!」 周力榮牧師講、洪慕冰姊妹記(2025年7月13日)

經文:馬可福音 8:22-26;10:46-52

今天兩段的經文都很相似,都是講述耶穌醫治瞎子,要說耶穌的神蹟其實一件已足夠,為何要記載兩段相似的經文?

馬可福音8:22-26節記載的第一個瞎子的神蹟我稱它為「尷尬的神蹟」,因為耶穌第一次按手時,瞎子只看到一些樹木在走路,耶穌第二次按手後,瞎子才完全看得清楚,你們有看過耶穌行神蹟是需要用兩次才成功嗎?這能讓我們思考到,耶穌是刻意這樣做的,馬可福音的寫作是有佈局的,從記載第一個瞎子到第二個瞎子就像一個括號。

在第一段瞎子的經文後面,耶穌問門徒說:「人們說我是誰?」門徒回答是施洗約翰、是以利亞、是先知裡的一位,耶穌又問:「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說是基督。這與第一個瞎子用了兩次醫治成了「比喻性的神蹟」,試問如果你是那個瞎子,耶穌第一次醫治後只看到模糊的影像,你會收貨嗎?當第二次醫治後完全看得清楚時你才會真真正正相信耶穌吧。所以如果門徒對耶穌的認識一樣模模糊糊,耶穌會收貨嗎?所以耶穌要再問門徒祂是誰,直至彼得答出了是基督為止。所以只有當我們自己能認出耶穌是誰,才是真正開始對耶穌的跟從。

馬可福音中間的分段記載耶穌三次往來加利利省的傳道旅程,在8:27節說:「耶穌和門徒出去,到凱撒利亞.腓立比的村子去。在路上,耶穌問門徒說:「人們說我是誰?」和10: 52節說:「耶穌對他說:「去吧,你的信心救了你。」瞎子立刻看得見,就在路上跟隨着耶穌。」這兩段經文也出現「在路上」三字,而夾在這兩段經文中間的經文也出現過幾次「在路上」或「行在路上」的字眼,作者不斷重複這字眼就是要我們發現這重點,「在路上」是靈程路上的意思,在中間的經文裡耶穌三次預告祂會被釘十字架:第一次預告後,彼得被耶穌斥責;第二次和第三次預告後,門徒都只爭論誰為大,終究他們沒有聽清楚耶穌的說話,看不清耶穌是誰。對主耶穌基督的真實認識,斷不能離開認識祂的十字架,也絕不能逃避我們自己要背負的十字架。在跟從主的路途上,甚麼事最能模糊我們的視野?在8:33(新普及)說:「耶穌轉身,看著門徒,斥責彼得說:“撒但,走開!你只從人的角度看事情,卻不從上帝的角度看事情”」如果我們只從人的角度看事情,不從上帝的角度看事情,這樣便會弄錯耶穌是誰。這是基督徒的常態,但我們不要接受這常態,這會令原本我們看得見光明的事物變成黑暗,所以我們要能看見、看得清楚,辨明黑暗所在。

「不老傳奇」 古學賢牧師講(2025年7月6日)

經文:詩篇92:12-15節

一. 不老的樹

棕樹象徵勝利、繁茂與歡樂,聖殿的牆和門上都刻著棕樹(王上6:29、32
節)。一棵棕樹每年可結出約260磅果子,木料可製造繩索和蓆,也可用來舖屋頂。利巴嫩的香柏樹被稱為「樹中之王」,有些香柏樹已成長超過2000年,高達200呎,每棵樹每年可結出約300磅果實。香柏樹散發出一種特有的香味(何14:6節),而且木質堅硬,所羅門用來建造聖殿(王上6:9-10);古代的君王用來建造寶座和宮殿;祭司用香柏木為痊愈的痲瘋病人進行潔淨禮 (利14:3-4)。


二. 不老的人
詩92:12-14節,義人就是信靠上帝的人,「他們栽於耶和華的殿中」,表明他們與上帝有密切的關係,時常親近上帝,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面對前面的日子,有一些事情我要和大家分享,互相勉勵:

愛與被愛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長者的事(參腓2:4節)。我們要主動瞭解他們的憂慮,在他們有需要的時候,提供陪伴與幫助。利19:32節,長者特別要被尊重,一方面是聖經的教導,另一方面,因為他們已經貢獻了他們的一生。愛與尊重是服事長者最重要的一環!
訂立目標
即使年紀大了,一樣可以保持不老的心境。詩37:4節,「又要以耶和華為樂,祂就將你心裡所求的賜給你。」長者一樣要有夢想,找機會和方法一步一步去實現,令夢想成為長者們生活的動力。請留意,上帝不會叫祂的恩典臨到那些對祂没有任何期望的人。
事奉與奉獻
我們可以放下世上的工作,但我們不可停止對主的事奉!事奉没有年齡限制,應該是長久、不老的終身事業!年長的聖徒憑著信心活出敬虔愛主的生命,是非常美善的見證。長者在人生各種困苦裡面依然忠心、知足,這份見證帶來的影響,超乎我們想像。
另一方面,林後8:1-2節,奉獻是上帝所賜的恩典,若長者深深體會到上帝的愛,他認定自己所得的是從上帝而來,就應該好好為金錢的奉獻而禱告,甘心樂意感謝上帝的供應。透過奉獻,操練我們回應上帝的愛,表達對上帝的感恩。當我們回報上帝的愛,上帝必得著榮耀。
禱告服事
教會極需要長者以祈禱託著各樣聖工,長者莫被回憶捆綁,應該被上帝的應許吸引,加快腳步來到上帝面前多多禱告。長者當站在破口為上帝的家和教會弟兄姊妹同心禱告,他們的禱告是非常有果效的。箴16:31節,願每一位長者在基督裡面公義敬虔度日,使年輕的一代為他們的見證與榜樣讚美上帝。

「人生的錨定」 司徒永富博士講、曾卓謙弟兄記(2025年6月29日)

經文:路加福音18:18-27

船隻在大海航行時會遭遇很多風浪,水手需要用錨定時固定船隻。我們在生活當中會有很多錨去錨著我們的思想和心態,例如社會要求我們成為人生勝利組,要嬴在起跑線,而且一直贏到最好就是最好,但是真正的人生是要贏在終點。之前我買樓的時候,地產商也會用錨使我買一層不是在預算的樓房。有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把人們分為兩組,一組計算由八乘至一的算式,另一組計算由一乘至八的算式。結果計算由八乘至一的那一組得出較大的答案,其實兩組的答案是一樣的,這其實也是一個錨,可以說生活出現不同情況就會由不同錨引導你的方向。

我們的生活會有不同錨去引導我們的方向,例如工作樽頸、身體問題、家庭人際關係、情緒穩定等等。我們需要看穿當中錨的意義和建立好的對應方法,才不會被錨著。今天講道的經文路加福音18章18-27節提到一個年青的官走來問耶穌如此才能承受永生。這位年青的官可以說是年青的才俊、事業有成的人,他的問題是符合邏輯的。他擁有權利、金錢、地位,想找方法可以長久地擁有這些東西,所以帶著期望詢問耶穌,希望會得到答案。耶穌就說他應該先把這個錨放在永生的上帝前,要把生命的焦點對準上帝,這才是正確的。我們可以有物質的豐足,但真正的豐足是心靈的豐足,就是從上帝而來。

我們的生命需要從倚靠永生上帝才能活得精彩。耶穌也問了這個年青的官另一個問題他有否遵守誡命,他回答’有’。耶穌聽後,心裡是疼愛他,想他也能承受永生。在22節,耶穌想調整他的錨回到上帝前。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年青的官不是掉頭走,而是他肯聽和消化耶穌的話。我們是要跟隨上帝的,將真正的錨固定在上帝前,由衪引領到我們真正的方向。可惜,這個少年官最後消化不了,因為他接受不了這個客觀事實。我們現時生命所擁有的權力、金錢都是成為我們承受永生、倚靠上帝的障礙。當我們恐懼放棄這些東西,仍然覺得自己是生命的主,就不能倚靠上帝。

之前我讀書的時候曾經徘徊在讀書和遊玩,有頑皮的時候如抄功課等等。在玩樂的時候其實心靈是沒有滿足感的,因為這些東西都不是真正的擁有。當我有次玩完靜下來思想時,我很內疚,心中想有兩個錨想錨著我,非常痛苦。最後我決定專心讀書,不再遊玩和放縱自己。我們的生命需要放手,邀請上帝進入我們心中。我們開支票時可以寫很多個零,但最重要是那個一的位置才是重要的。你願意讓主成為那個一嗎?

今天,我們所擁有的東西,都不是真正擁有的。生活可以帶來很多東西,但死後不能帶走任何東西。生命最重要有衣有食,靠著上帝加添和供應,有感恩的心,祂會賜恩典給我們。我們要把生命連結於這位永遠愛我們的主,靠著恩典和感恩的心過每一天的生活。上帝是我們高臺和保障,當我們和主建立好親密的關係,祂會引領我們明白生命的真義。盼望我們能倚靠上帝,以祂來作為我們的錨,在祂裡面活得更豐盛,阿們!

「信心的充值」 彭偉業傳道講(2025年6月22日)

經文:約翰福音6:1-15

今天的社會是一個講求增值的社會,學歷、資歷、能力各方面都要不斷增值,卻沒有關注屬靈生命是否都要增值!今天的五餅二魚故事能提升屬靈的能量。

當時一大批群眾跟隨耶穌渡過了加利利海,上到對岸的山上。耶穌在加利利地區行了許多醫治的神蹟,這些神蹟傳遍鄉間,而當時也接近逾越節,群眾正準備赴耶路撒冷守節,就轉向跟隨耶穌,期待祂是「彌賽亞」救世主。以當時有五千個男人計,當時聚集的人數大概是一萬五千至二萬人。

一、資源的源頭

耶穌知道這班群眾跟隨祂的目的,也知道在那個時刻他們的需要:他們肚餓了。祂問腓力哪裏買餅給這些人吃(6:5),其實耶穌只是想試腓力信心的程度。面對一個實際問題,腓力也運用了實際和理性的思維去答耶穌。腓力回答說:「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 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6:7)二十個銀錢大概是20天的工資,足夠供給一個工人家庭的一個月生活費,這可能是他們當時門徒群體可以動用的資金,但腓力知道就算動用這些資金,也不夠現在這上萬人食一小點。

第六節其實已經說明耶穌是知道怎樣做,祂是故意問腓力。我們留意,耶穌問腓力的問題,是「哪裏」去買?而腓力心裏面只想著:「如何」去買!他心心念念的是如何去完成這次任務,但沒有看清楚耶穌所問的問題,是從「哪裏」獲得食物,如何維持獲得生命的能量。

事實上我們好多時候都變成腓力那樣子,面對生活上的各種挑戰,工作、學習、與親人關係,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第一時間一定是去好實際地思想如何解決,但好明白有些事情實際上無論如何做都不能解決,於是擔憂、煩惱。這是也因為我們好像腓力太善於計算,因為太過精明而恐懼。

二、資源的尋找

當腓力只見到龐大的需要,卻沒有看到真正的資源從何而來!另一個門徒安德烈就看到資源很重要,他去尋找資源。對耶穌說:「在這裡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甚麼呢?」(6:7) 安德烈看見資源不夠,就立刻去尋找資源回來。安德烈看到一個人群之中微不足道的小孩,擁有一些食物資源,就是五個餅和兩條魚,他立刻通報給耶穌。小孩子願意獻出食物,因為他們不像大人左計右計,只會好單純地想:如果耶穌有需要,獻上就好了。

其實安德烈找到這小孩是做得很好,可惜他向耶穌報告的時候加了句:「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什麼呢?」可見他的心理狀態是:「信心的行動」與「理性的質疑」的交織。即是說,他有信心去尋找需要的資源,並且相信主耶穌能夠運用這些資源,但眼前的現實讓他清醒,使他不能不作理性判斷和質疑。

其實我們大部分人都有安德烈這種矛盾,處於「願意相信耶穌的能力」,但又面對「對資源不足而擔憂」之間,在兩者的矛盾當中,就像許多人在面對巨大挑戰時,學業、工作、生意,甚至是事奉的困境,既想倚靠主,又難以忽視現實的困難。渴望能夠完全相信主耶穌,放心去行動,卻有內心裏質疑,這樣阻礙我們領受主的祝福和恩典。

三、耶穌的三個行動

門徒腓力和安德烈先後嘗試解決當前的問題,卻始終找不到解決辦法。耶穌就親自提供出路,耶穌叫他們做三件事,第一,吩咐他們叫群眾坐下來;第二,派餅;第三收拾零碎,放進12個籃子。(6:8)

耶穌叫他們做的第一個行動,就是「坐下來」。在當時猶太文化中,坐下吃飯是安息與享受的象徵,這也暗示了上帝的供應是無需焦慮的,群眾的飢餓本該引發恐慌,但耶穌邀請他們放下所有掙扎和顧慮,專注於祂的作為。當我們處於困境的時候,的確我們好難會做到安息和享受的狀態,然而,這可能是耶穌再一次邀請我們完全地信任祂的時候,是操練信心的時機。

耶穌第二個行動就是分餅。首先,耶穌「拿著餅,祝謝了,擘開」,把餅分給眾人。祝謝:代表耶穌感謝天父,表明一切供應源於上帝的恩典,而非人的努力。擘開分餅:代表耶穌自己是派出去的餅,耶穌是「生命的糧」。耶穌的生命,是叫人豐盛和足夠的生命。

這節經文有一段說話值得我們留意:「都隨著他們所要的。」我們可以想像這個分餅的過程是平靜,而且是平凡的,卻在平凡裏顯得不平凡。這裏說每人都得到他們所要的,即是每人想吃幾多就吃幾多,取得足夠的食物份額為止。對於在那裏的每個人來說,他們根本看不出耶穌行了什麼神蹟。雖然沒有人注意到,神蹟卻是一路一路地發生著,我們經常渴求上帝在我們的困難當中彰顯神蹟,但神蹟不一定是神奇的,上帝可以通過很平凡的事情來彰顯祂的工作,就好似分餅那樣。

耶穌第三個行動就是收拾。收拾零碎代表對上帝恩典的尊重,不輕看祂所賜下的任何一點祝福。上帝要我們知道,祂的恩典不僅足夠,而且有餘,但我們仍然應該以感恩的心看待每一份恩賜。在第13節,他們將所剩下的零碎食物,收拾起來,都有十二個籃子。群眾收食物的過程表面上是平靜而平凡,實際上是進行著一項神蹟。這項神蹟要去到大家都食飽之後,去收拾,才會認出上帝的作為,才知道恩典是如何豐富。同樣,我們好像每天都過著平凡的生活,可是到我們去數算一直以來上帝的恩惠,才會發現恩典如何奇妙地滋養我們的生命。

四、信心的充值

      我們不知道門徒分餅的時候的心情,會否戰戰兢兢,恐怕餅和魚不夠分?他們不斷地分餅和分魚,他們只知道照著耶穌所吩咐的去行,把一切的壓力和焦慮放埋一邊,拋諸腦後。這個過程是一個「增值」的過程。「信心」是需要不斷地經歷上帝的帶領,一步一步按照上帝的旨意行出來,才擁有充實而堅定的信念。

這是耶穌給他們的一個訓練,是一種屬靈提升的機會,事實上我們某些方面又何嘗不是好似這兩位門徒呢?在今天亂世的日子,我們都「信心不足」,因為我們的屬靈能量不足夠。我們都需要「增值」。我們如何可以為自己增值呢?關鍵在於我們要知道我們能力、資源的源頭在哪裏,就是主耶穌。上帝知道我們的需要,祂也知道怎樣做。我們要向上仰望,祂必定一步一步帶領。將來,我們必定看到祂的信實。

「我的父親」 倫國平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2025年6月15日)

經文:歷代志上25:1-7

大衛親自設立利未人進行聖樂事工的計劃,經文中出現父親一詞。這幾星期,我去了又一村禮賢會幫忙帶領詩班敬拜,發現三十幾人的詩班員中有四、五個是九十歲以上,有曾祖父、祖父、孫兒、曾孫,四代同堂,令人感動,音樂可以帶走人的煩憂。原來上帝的本意就是這樣,希望父親們擔起責任,代上25:1-6提到三位父親的名字:亞薩、希幔、耶杜頓。父親是否重要?上帝是按著自己的形象創造亞當,祂美好的計劃是把自己的屬性由父親一代一代傳下去。

如何讓父親來教兒女?父親在家中有甚麼影響?我們的一舉一動是從父母身上學習。上帝為何找利未人負責聖殿服事的工作?昔日在西乃山下,以色列人等候摩西下山等了很久,就慫恿亞倫學習外邦人製造一隻金牛,摩西下山後把金牛粉碎,並問甚麼人願意站在上帝這邊。利未族人願意站在上帝這邊,上帝當天把利未族人分別為聖,在聖殿永恆服事。這班利未人從小在聖殿成長,有上帝的話語同在。「首領」原文是指軍領,打仗時利未人會在軍隊前吹奏,鼓勵士氣。上帝找利未人的父親訓練兒女,這是生命見證的傳承,一個屬靈的生命引領後代。曾經有位在溫州事奉的牧師邀請我講道,教導教會的年輕人服事,講生命敬拜。因這班領袖希望子女留在教會中,他們發現子女喜歡音樂,計劃在教會辦樂隊、唱歌等,所以請夜總會的音樂師。這些音樂師的音樂技術不錯,但子女也學了他們不好的習慣,如吸煙等。

音樂不容許有錯誤,經文裡讓父親監督子女,好好學習音樂,是非常嚴格的。培育他們的屬靈生命後,音樂可以帶領會眾讚美上帝時,這是有心有力的服事。特別是歌唱組,上帝對我們的音樂敬拜有要求,不是隨便的。「善於」的原文是指有技巧,音樂需要有技巧才能帶出來。父親要教導,子女要學習,上帝從沒有輕看音樂這個語言的學習,生命影響生命。詩篇33:1和3,「義人哪,你們應當靠耶和華歡樂;正直人的讚美是合宜的」和「應當向祂唱新歌,彈得巧妙,聲音洪亮」,上帝對我們的敬拜是有期望的。今天我們的敬拜有時很自我,離開真理的敬拜,真正令上帝喜悅的敬拜是遵從上帝的意思,而聖經是有指示和教導。

教會是耶穌基督的媳婦,媳婦的英文是wife,這四個英文字母代表教會的方向。W是worship (敬拜)、I是instruction (教導)、F是fellowship (團契)、E是evangelism (傳福音)。敬拜是最重要,I是教導如何敬拜上帝,F是分享教導如何敬拜上帝,E是讓其他人懂得敬拜上帝。教會的最終目的是我們要跟從聖經去敬拜上帝,不是隨便的。上帝看重自己的位份,讓我們藉著父親的位份將上帝的美意活出來,然後傳給下一代,建立敬拜的生命和服事。聖經看重每位父親對兒女的責任,將上帝的形象一直傳下去。

「靈修立己,仰望上帝」 古學賢牧師講(2025年6月8日)

經文:詩篇42:1-11節  

一. 渴慕上帝 (詩42:1-2,6-8)

詩42:1-2節,「朝見」不單指到集體敬拜,同樣是指個人與上帝親近。

上帝就像曠野中的水,是我們生存絕對不可缺少的。同樣,靈修生活,親近敬拜上帝,是我們建立自己屬靈生命決不可少的事。靈修不只讀經,最重要的內涵應該是親近敬拜上帝。敬拜是轉移目光,從世界轉向上帝的寶座。雅4:8節上,「你們親近上帝,上帝就必親近你們。」靈修對基督徒來說,就是一個人來到親近、敬拜愛我們的上帝。透過這樣的敬拜與溝通,我們與上帝建立更親密的關係,能夠更深刻感受到上帝的心意。

 第6節,「憂悶」,現代的翻譯就是「抑鬱、愁煩」;「約但地」、「黑門嶺」、「米薩山」,這些都是離耶路撒冷聖殿佷遠的地方。詩人表示,他身在何處,就在那個地方提起他的心來仰望上帝。第7節,詩人以「波浪洪濤漫過我身」來作比喻。在「瀑布」和「波浪洪濤」的前面,詩人都加上了「你的」。詩人明白到一切都有上帝「你的」安排:這些是上帝的瀑布,是上帝的波浪洪濤。上帝的同在可以在「瀑布」中,也可以在「波浪洪濤」之內。上帝怎樣控制自然的激流,祂也照樣控制我們生命裡的苦難與洪水,幫助祂的兒女平安渡過。6-7節所顯示的場景與1-2節的場景剛剛相反,詩人要告訴我們,無論在遠離聖殿的乾渴之地,或處於波浪洪濤的瀑布之中,他知道上帝仍然向他施慈愛;所以在任何地方,他都渴慕上帝,要朝見上帝。第8節,「慈愛」指到「堅定不移的愛」。當我們每日親近上帝,你就會發覺,没有其他事物能夠取代上帝在我們心中的位置。愛是要用時間培養、積累而來的,没有捷徑能令你更愛上帝;除非你每日親近祂、認識祂,你才會對上帝有更深的渴慕。

二. 世情衝擊 (詩42:3-4,9-10)

當人遇到極大苦難的時候,會質疑上帝還愛不愛我們。第3-4節,詩人被

恥笑,身邊的人質疑他的上帝消失了;對往日的回憶又觸發詩人內心的傷痛。第9-10節,敵人的辱罵令他難受,像要將他全身的骨頭打碎!詩人將人怎樣辱罵他、奚落他,全都向上帝傾訴。弟兄姊妹,上帝是我們的大牧者,祂很關心我們的感受,我們不需要否定內心的痛苦。

三. 稱頌恩主 (詩42:5,11)

第5及11節,「應當仰望上帝」,詩人在個人靈修敬拜中向上帝仰望,就得著力量。這給我們帶來提醒與安慰,叫我們在憂悶煩燥的時候,要快快仰望上帝。第11節,「祂是我臉上的光榮」,前面詩人訴說敵人羞辱他,如今他想通了,

上帝才是他的面子,上帝才是他的榮耀!弟兄姊妹,上帝等待我們來到祂面前,我們將會發現上帝的幫助是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所以,我們每日訂出一個時間,靈修親近敬拜主,這是建立自己、蒙福的必經之路!

「渴慕寶貴的祝福」 屈偉豪牧師講、曾卓謙弟兄記(2025年6月1日)

經文:出埃及記33:7-11節

每次我們出門旅行的時候,都期望有人帶領和照顧我們,有安全的感覺。在人生的旅程上,有歡喜、悲傷、不同的跌盪充斥著我們。雖然人生充滿顛簸,但是我們基督徒的人生有上帝,祂用恩手拖帶我們,也為我們豐足預備。上帝是我們人生最大的祝福,我們領受祂的恩典後,要好好追求上帝。今天的講道經文為出埃及記33章7-11節,繼續記載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在出埃及的茫茫前路中,摩西遇上很多挑戰,要帶領以色列人走出曠野進入迦南是不容易的。這班以色列人不認識上帝,經常抱怨上帝和摩西,所以帶領他們實在不容易。但是,他們建立會幕後可以跨越困境,上帝更親自和他們說話。上帝親自和我們說話是非常莊嚴的,所以我們要好好敬拜祂。摩西在上帝眼前蒙恩,他向上帝祈求、指示、顧念他一同前行,就像我們希望上帝在自己的事業、婚姻、家庭同行。我們透過敬拜和上帝相遇,上帝就像朋友和我們說話,目標就是得到祂的指引和顧念。

根據美國衛生署的報告,美國有很多人有三高,他們吃很多垃圾食品,如炸雞和汽水,不吃蔬菜和水果。結果他們的肚子都是脂肪,容易引致肥胖。我們的心靈和腦袋都是一樣,內裡填滿甚麼就是我們的指標。我們和上帝更親近就是我們靈性生命的指標。我們的腦袋是裝甚麼呢? 我們有好好思想上帝的話,成為我們的指標嗎? 我們有花時間給上帝嗎? 期望我們能好好預留時間給上帝。

當上帝向我們說話時,我們是有轉化和更新。在出34:29節提到,摩西親近上帝後面部發光。他沾上上帝的榮耀,得著祂的榮美。上帝是真實和有能力的,能感染我們。之前有幾位歐洲商人到亞馬遜森林旅行,由當地導遊和土人帶領。他們發現導遊和土人們都在晚間讀聖經,了解後得知之前有 5位宣教士前往亞馬遜森林傳福音,雖然宣教士們被土著所殺,但他們的後代再向土人們傳福音,使其大受感動並受洗歸主。當人經歷上帝後,可以得著恩典和愛,生命變得不一樣。我們尋找上帝,祂會改變我們,修剪我們的生命。我們有很多苦毒、壞習慣等軟弱,但上帝會改變和除去這些軟弱。

作為上帝的子民,我們是敬拜者,不是旁觀者。我們應該敞開生命,全程投入讓上帝臨在我們中間。約4:24節提到,我們要以心靈和誠實敬拜,讓上帝的慈愛進入我們的生命。每星期每天我們都要預留時間給上帝,獻在壇前。我們有把自己的時間和心思放在上帝面前嗎? 當我們為著某事情而忙時,代表我們覺得它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之前有姊妹因為經常上大陸購物而停止聚會,多次勸告提醒也不聽。這讓我反思我們如果不把上帝排第一,我們如何得到上帝的祝福?

今天,我們要重視敬拜,把上帝放在首位。我們不可以作旁觀者,要作敬拜者。敬拜的時候要專心,用心靈和誠實敬拜,得著上帝的福氣,讓上帝進入我們的生命觸摸我們。當上帝進入我們生命後,便會改變、修剪我們,使我們壞掉的枝子和其他苦毒一併清除。讓我們彼此同心勉勵,求上帝祝福,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