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講道筆記

「道成肉身」倫國平牧師講、曾卓謙弟兄記(2024年12月22日)

經文:約翰福音1:1-18

當我們向世人傳福音時,世人經常會拒絕和以粗言穢語對待我們。2001年我回香港參加一間教會在尖東舉辦的聖誕報佳音活動時,路人沒有用粗口指責我們,反而很開心歡迎我們向他們宣講上帝的信息。聖誕節不只是給我們一個開派對的機會,是上帝讓人的心打開來聆聽福音的信息。與福音有關的三個節日—聖誕節、受苦節和復活節,我們除了記念耶穌基督的降生、受死和復活外,更加有假期讓我們安靜下年思想祂的救恩。當這三個節日的含意合併一齊,就是完整的福音。耶穌的復活大能、祂所給予的救恩是最高的,在主裡面沒有難成的事。上帝給予的是非常體貼,我們實在不能忘記祂的恩惠,我們要用最大的讚美回報祂。

約翰福音在開始的敘述不是講耶穌降生的事蹟。在第一節講到: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作者把耶穌的背景清清楚楚地講出來,用「道」形容耶穌,道就是把人最偉大的理想呈現出來。道就是上帝,經上記著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上帝就是上帝。在第3節中,作者說上帝創造萬物,證明祂的偉大到在第4-5節中,提到耶穌來到世上,黑暗不接受祂。我們會把魔鬼和鬼怪當著黑暗,而黑暗不接受祂,就是魔鬼也害怕耶穌會直接審判魔鬼,使牠們下地獄。但是,耶穌的降生是為了拯救世人。

6-10節提到施洗約翰和「這光」—即是耶穌的記載。當我們信耶穌後,我們的心眼會開了,清楚世界和靈裡發生的事。聖經以靈、魂、體描述人,以靈作為優先,但是我們很多時會先關心身體的需要,然後到魂和靈,我們需要緊張自己的靈魂先。我們傳福音時,經常會被問到「信耶穌會得到溫飽嗎?」其實,靈會影響魂,再影響身,當然上帝會祝福我們身體上的需要,而真正需要看重的是我們的靈,因為心靈空虛是最致命的。

10-11節提到,雖然世界是上帝所造,但是世界不認識祂。上帝願意拯救世人,縱使祂看到很多問題,祂都願意來到這個世上。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耶穌在世時三番四次遇到不同挑戰和不同的批評,但都願意面對和教導他們。14節: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耶穌來到這個黑暗的世界中,很多人都不歡迎祂,世界不歡迎祂,所以聖誕節真正重要意義就

在這裡。上帝愛我們,就算有很多攔阻都來拯救我們,住在我們中間。舊約時上帝住在會幕,在我們中間; 所羅門建完聖殿後,上帝住在我們中間。在新約時,耶穌住在我們中間,所以我們是非常有福氣的。在上帝裡沒有難成的事,我們信主後可以靠著上帝面對不同的挑戰和難題,非常感恩。耶穌在世時,祂與貧窮、有殘疾等不被社會接受的人士同行,我們要學好這個事情,以耶穌為榜樣。

聖誕節不只是單單慶祝主耶穌的降生,我們要清楚明白耶穌降生的意義。祂面對很多攔阻,在世的挑戰,也願意來這個黑暗的世界拯救我們,所以我們會好好珍惜這份救恩。除了珍惜外,我們也要盡力,把這個大好的消息傳給未信的世人,使得救人數增添,阿們!

「工作艱難,仍要堅持」司徒永富博士講、林日麗姊妹記(2024年12月15日)

經文:雅各書4:13-15節、希伯來書12:1節

雅各書4:14「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什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今天跟各位分享是我對生活及工作的體會。世界每天都在變,很多事都不在自己的計劃中,我們以甚麼心態面對?

香港人的幸福指數僅僅合格,跟第三世界的敘利亞差不多,心境態度是非常重要的。有基督徒以為工作是罪以後的詛咒,但創世紀提到人未犯罪之前要在伊甸園治理、管理、修理和看守,工作是祝福和榮耀上帝。以前的工作順利,因上帝創造我們與祂同工,但人犯罪被逐出伊甸園後,經文提到地長出荊棘和蒺藜,如工作面對的困難,工作變成終身勞苦。不只是外在環境的艱難,心境也是艱難。我們為了追逐自己的目標,與別人比較,隨波逐流。今天希望跟大家檢視內在的自己,以下有五個堅持和兩個相信:

  • 量力而為(羅馬書 12:3)

我十年前曾有輕生的念頭。當年我努力為公司上巿,有外來的和對自己的壓力。最後公司成功上巿,但我整個人耗盡了,後來我好好修理治療自己。做好該做的事,放下重擔,學習交託給上帝,量力而為。

二、永恆價值(提前 6:7-10)

懂得為人生排序,外面環境太多引誘,提醒自己甚麼才是永恆價值,如親情、情感、愛等,而上帝的真道應放在最高位。

三、工作與生活融合(傳 3:1、11)

我們的生活不只是工作,上帝安置的不只是工作,還有其他板塊,如在社會、家庭中的角色,這些身份不是分離,因我們是一個整體,工作與生活互相影響。有本書《總體領導力》提到工作與生活融合的三個原則:活得真實(認識自己)、活得完整(生活很多板塊和角色)、活得創新(要虛心學習新事物)。

四、成為金錢的主人(太 6:24)

我們要成為金錢的主人,不需要跟其他人比較。慾望是無窮的,追逐慾望是很辛苦,簡約生活能夠減少自己的壓力。

五、要安息(創 2:2-3)

上帝創造世界,第七日就安息,定這日為聖日,這是命令。休息不是為了娛樂,而是為安頓,回顧過去上帝如何參與我們的生活,將一切美善的歸榮耀給上帝,休息後再重新上路。 雅各書4:15「你們只當說: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著,也可以做這事,或做那事。」提醒真正掌管我們的是上帝,不要自大。只要上帝願意,我們才可以做到某件事,否則寸步難移。第一個相信,是相信上帝掌管所有事。第二個相信,是相信上帝帶領,「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來12:1),我們要一生跟隨主。

「選擇那上好的」彭偉業傳道講(2024年12月8日)

經文:路10:38-42

我們作為基督徒,如何避免陷入「生命不知為何」的處境呢?今天的經文或者幫助到我們!馬大和馬利亞的故事應該是我們所熟悉的,馬大給人的印象不好,好像在埋怨耶穌容許馬利亞不去幫手做服侍。在當時一個家庭如果招呼一位夫子到家作客,是一件大事,並且必定要做到最好。馬大原本想自己妹妹可以幫手,現在卻一力承擔,忙亂之際發了牢騷也不出奇。然而,耶穌的回應值得深思:

一、唯一重要的

在前一段撒瑪利亞人的故事中,聖經作者提出「盡心、盡性、盡力、盡意,去愛上帝」的主題(10:27)而馬大和馬利亞的故事就是為這主題作解釋:「愛上帝的關係」是應該如何建立和維繫。馬大心裡為很多的事牽掛;馬利亞卻只選擇做一件事,就是親近耶穌。我們每天生活都十分繁忙,並且正在陷入一種危機,就是再沒法專注於主耶穌。我們需要自問,究竟耶穌在我們的心中還有幾重要?

二、不能奪去的那一份

「上好的福分」可以翻譯成「最具有價值的一份」,人在生活中要處理眾多不同的人和事,但有一件事是最重要並且超越了一切的:就是一個人與上帝的關係,就像與自己家人的關係,是不可以奪去的。維繫與上帝的關係是需要專心一志地去做,不容許任何人或事奪去其位置。馬利亞決心選擇了做這件事,其他的事情就不能奪去這件事。我們經常面對很多急需處理的事務,被許多繁瑣的事務纏繞著,其實它們都是不重要的,但我們卻容讓它們奪去真正應該做,真正重要的事的時間和空間。我們要細心分辨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什麼是緊急的,千萬不要被緊急的事奪去首要的事,就是建立與上帝的關係和連繫。而且很多時表面上緊急的事,其實未必真的緊急。

三、勇敢的選擇

       馬利亞的「選擇」在原文裏包含一種強烈的偏愛,就算她看見姐姐馬大忙到氹氹轉,仍然不為所動,堅持選擇聽道。平時當我們繁忙的時候,返不到教會或團契聚會,或者靈修讀經,我們都很容易抱怨這是環境造成。因為生活太逼人,是環境使我們身不由己。所以,親近不到上帝,就不是自己問題,責任不在我,是被環境逼成的。然而,馬利亞的選擇是她的取捨,她不會將責任交給環境,這種選擇其實並不容易,需要莫大的勇氣。耶穌所說的「選擇」,是需要我們留一個空間給主耶穌,堅持自己的選擇,是需要勇氣,表達自己具有愛上帝的勇氣。

坊間流行一個水缸裝沙石的比喻:如何將沙和石填滿一個水缸?問題的答案著重於次序:就是必須要把大石頭放進水缸,然後小石頭,之後沙粒,就可以把一個水缸填滿;當先後次序搞錯了,小石頭和沙粒不會留空間給大石頭,會導致水缸不能填滿。這比喻叫我們必須果斷地給予空間給重要的事,留空間給主耶穌就是至關重要的事。只有重要的事得到滿足,其他的事也可以順利地完成。

我們都知道上帝愛我們的方式是去到盡的,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回應祂的愛。從來愛的關係都是雙向的,單方面的愛就建立不到關係。我們必須選擇上帝成為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一份」,必須留空間給主耶穌,讓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成為我們生命中的首要選擇。

「飲水思源同謝恩」張福民牧師講、洪慕冰姊妹記(2024年11月24日)

經文:歷代志下 6:1-17節

今天的人們是無情無義、忘情忘義的,但我們從聖經裏看到,教會應該是有歷史的,當我們數算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上帝的恩典是很豐富的。教會的歷史是很重要的,從開始到現在,感謝主,我們閩南堂歷史很齊全。在本會立會的時候是在一個非常困難的時期,以前的香港閩南堂還需借用墳場來聚會,無論如何,已經86年了,當年建堂的弟兄姊妹們愛主的心是可以証明的。今天我們飲水思源,我們是否有這動機呢?

在歷代志上17章說:「大衛住在自己宮中,對先知拿單說:『看哪,我住在香柏木的宮中,耶和華的約櫃反在幔子裏。』拿單對大衛說:『你可以照你的心意而行,因為上帝與你同在。』當夜,上帝的話臨到拿單,說:『你去告訴我僕人大衛,說耶和華如此說:『你不可建造殿宇給我居住。自從我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直到今日,我未曾住過殿宇,乃從這會幕到那會幕,從這帳幕到那帳幕。凡我同以色列人所走的地方,我何曾向以色列的一個士師,就是我吩咐牧養我民的說:你為何不給我建造香柏木的殿宇呢?』現在你要告訴我僕人大衛,說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我從羊圈中將你召來,叫你不再跟從羊群,立你作我民以色列的君。』」上帝領以色列人從埃及到迦南,在西奈山頒布十誡,然後造了約櫃,將十誡和發芽的杖放在約櫃裏,這表示上帝的揀選、上帝的應許、及與上帝同在。但很多時候當以色列人打仗時,甚至把約櫃抬出,他們不是倚靠上帝,他們是想藉著約櫃來幫助他們,結果約櫃被非利士人搶走了。一個代表與上帝同在的約櫃,被非利士人搶去,上帝會怎樣想呢?上帝的子民為何會這樣呢?感謝主,上帝用奇妙的方法,令非利士人將約櫃恭恭敬敬地送回來。而大衛在經歷了許多苦難後,住在香柏木的宮中,享受著上帝的恩典,在這時候便想起上帝的約櫃,他有意為上帝建造聖殿,因他體會到無人能體會的,從來沒有人為上帝預備聖殿,但上帝不要大衛幫祂造聖殿,而是要大衛的兒子造,於是應許了大衛許多許多的福氣。大衛的心很感動,因他只是想著為上帝建聖殿,但上帝已明白他的心意,還應許他、賜福給他的子孫。但大衛仍然不放棄,他為聖殿預備好一切材料,奉獻一切金銀財寶去召集領袖、族長,叫他們為著聖殿來奉獻,呼召所有的民眾一起為聖殿努力,大衛預備好一切,待兒子為上帝建造聖殿。

大衛只是微小家中一個微小的人,上帝竟揀選了他,又揀選他的兒子為祂建聖殿,弟兄姊妹們,今天我們處在平安裏面,我們有想到上帝的事嗎?有想到教會的需要嗎?有想到上帝給我們的使命嗎?大家在上帝的恩典裏,要同心敬拜上帝,讓基督徒的生命彼此會合。耶穌基督臨離世的時候,祂給我們一個命令就是彼此相愛,並不斷禱告,求上帝賜給我們合而為一的心。今天我們坐在這裡,有沒有彼此相愛呢?我們有合而為一嗎?我們有否給魔鬼留地步呢?在今天混亂的社會裡,魔鬼破壞教會,不是從外面攻進來,而是從裡面引起事端,所以我們要彼此相愛,合而為一,求主幫助我們。

「接納不設限」古學賢牧師講(2024年12月1日)

經文:路19:1-10

一. 主耶穌進耶利哥

    路19:1-2節,「耶穌進了耶利哥,正經過的時候,有一個人名叫撒該,作稅吏長,是個財主。」耶利哥城是巴勒斯坦最重要的稅收中心之一,羅馬人將這裡出產的椰棗與香油銷售到世界各地。羅馬政府設定每個地區繳稅的數目,至於怎樣收稅,就由稅吏長決定。稅吏長為政府承包地方稅收,實際是用重稅,強加於猶太同胞身上。撒該口袋裡充滿百姓的血汗錢,猶太人對他非常憎恨,認為他是賣國賊。撒該沒有真正的朋友,沒有人接納與關懷,他的人生是極之孤單。路19:3-4節,撒該「要看看耶穌是怎樣的人」,他聽過主耶穌的事蹟,他也想知道主耶穌為何會被稱為「大衛的子孫」,即是彌賽亞(救世主)。另外,撒該亦應該聽過,主耶穌不嫌棄與罪人交往,也呼召稅吏馬太作門徒。撒該雖然高高在上,卻被所有人厭棄,他希望有朝一日能「看看耶穌」。就在這天,主耶穌來到探訪耶利哥城,驅使撒該不顧一切走入人群中看主耶穌。

二. 主耶穌看見撒該

    路19:5節,主耶穌在桑樹下,像朋友般向撒該打招呼,還說要住在他家裡。第6-7節,「他就急忙下來,歡歡喜喜的接待耶穌。眾人看見,都私下議論說:『祂竟到罪人家裡去住宿。』」當時的猶太人至少認為主耶穌是眾人所盼望的領袖,但祂竟然要去撒該這個所有猶太人都厭惡的人家裡,令到所有在場的人都非常不滿和憤怒!其實主耶穌的目的就是向他宣告,上帝為他所預備的救恩。

三. 罪人變聖徒

當撒該接待主耶穌到他家裡,很可能撒該問了主耶穌很多問題,而主耶穌不單回答撒該一切的疑問,並會讓撒該知道:「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節)。撒該雖然是臭名遠播,但主耶穌沒有因此鄙視他,反而用愛接納他。就是這份愛,震撼了撒該的心靈,生命因而改變。撒該與主耶穌詳談之後,撒該就從他的座位站起來,對主耶穌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生命的轉變是一個神蹟!主耶穌的愛觸動撒該的心,他感受到主耶穌對他完全的接納。

撒該知道(出22:1節)的「四倍賠償法」,在遇見主耶穌之後,他願意遵守上帝的律法,甚至超越律法的要求,將一半財產賙濟窮人!有些人總是認為某些人不應該得到上帝的救恩,但主耶穌溫柔的行動給我們知道,我們不應該對任何人感到絕望。路19:9節,主耶穌宣告:「今天救恩到了這家,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猶太人認為撒該這樣的千古罪人,不配得「亞伯拉罕子孫」這個身份。但主不是要消滅罪人,乃是救人脫離罪;撒該得救不是因為他的行為,而是因為他的信心。人看為失喪的,正是主來要尋找的。上帝不忍心見我們滅亡。有人說,你們的福音太廉價了,都不用付出代價的!錯了,是你和我都付不起救贖的代價(詩49:6-9節);救恩的代價是上帝的獨生子耶穌基督,為我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弗2:4-10)。心理學家羅傑斯(Carl Ransom Rogers):「人心最大的需求,就是能夠被他人『無條件的接納與包容』。」愛是深深的理解、接納和尊重。願我們靠著主的恩典,在這冷漠的世界裡面,建立成為一個彼此接納的群體。

「愛到底」彭偉業傳道講(2024年11月17日)

經文:約翰福音13:1-17節

如果有一天教會舉辦了一個洗腳活動,要求所有弟兄姊妹互相洗腳,大家會否願意參加呢?可能,洗腳代表了「認識基督,作主忠僕」的最佳形態。基督教經常講及愛心和服侍,但給人最大挑戰的,是哪些我們認為「愛唔落」的人,我們如何能夠學主耶穌那樣,能夠做到「愛到底」呢?

耶穌的洗腳不符合當時的文化習俗

當時的文化背景裡,洗腳主要有三個作用:衛生、禮貌和潔淨,但耶穌的洗腳是不合乎常規的。第一,不是為衛生:耶穌和門徒已經坐在飯枱預備吃飯,耶穌在第四節忽然間起身要為門徒洗腳,如果真是為了衛生,洗腳應該是在坐飯枱之前完成。第二,不是為禮貌:耶穌作為他們的領袖,為門徒洗腳不合符身份,洗腳應該由最卑賤的僕人做,甚至自己家人也不可以做。第三,不是為了潔淨:如果洗腳是為了潔淨程序,耶穌應該除了洗腳之外,還要洗他們的手和頭,耶穌卻在第十節說:「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這不符律法的潔淨程序。所以,當時的門徒不能明白主耶穌的用意為何!

屬於主的自己人

13章第一節,「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祂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耶穌知道自己將要離世歸父,在臨別之際,祂為這次「離開」作預備,要向「世間屬自己的人」告別。這是一群屬於主,與主親近的人,是主所愛的「自己人」。第八節,耶穌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洗腳是表達一種關係,只有與耶穌有關係親密的人,只有自己人,才有份參與這次耶穌的告別。

耶穌要成為奴僕來服事門徒,是要打破一般人心裏的尊卑概念,打破等級輩份的隔閡,使他們能夠互相成為肢體。原本是非我族類,或者地位懸殊的人,現在都成為「自己人,與主有份」。「作主忠僕」所服侍的,固然是指主耶穌,但也包括屬於主的自己人,因為服侍自己人,用愛心服侍在我們身邊的肢體,就相當於服侍主耶穌。服侍的重點並不在於個人的捨己精神,而是在於我們之間這種「自己人」的關係。

教會内每一個成員,無論老年、成人、青年、少年、兒童,都是屬於主的自己人。在教會裏面,我們會遇到很多與自己十分不相似的人,我們不可能熟悉教會內每一個人,但是在教會內是會感覺到一種微妙的關係,因為這是「自己人」的關係。甚至有一些曾經與自己發生矛盾的人,矛盾的根源,是因為人的本性是會各持己見,十分重視事情的對與錯,但在這一切對與錯爭拗的背後,仍然有種超越邏輯的關係,就是自己人的關係,這種關係不會因為爭拗而消失。

要為自己人愛到底

在13章1節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宣告」,就是:「祂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我們從兩個維度去理解什麼是「底」:第一是「時間」,耶穌愛屬於祂的自己人,這種愛是沒有時間盡頭,這種愛超越愛情、親情、友情;祂犧牲自己,為屬於祂的自己人建立一種永恆的親密關係。第二是「愛的程度」,是「去到盡、沒有底線、毫無保留」的愛。重點不是如何去愛,如何去表達,如何給予多些愛,而是愛的對象,只要他是自己人,無論這個是什麼人,是如何好抑或何差勁的人,都會沒有底線地愛。就好像主耶穌明明知道猶大會出賣祂,但祂依然為他洗腳,依然愛猶大愛到底,依然當他是「自己人」。

愛到底是沒有選擇

「愛到底」是指在愛的對象上是沒有時限、沒有界限。我們必須接受,去服侍別人是沒有選擇的。上帝要我們服侍人,其實也不由得我們去選擇。不管對方是什麼人,有些人是如何差勁,如何壞都好,我們都要愛到底。有時會因此覺得好難受,因為自己接納不到對方,又或者對方完全不了解自己的付出。但是,耶穌就是一個無條件接納人的榜樣。

不少教會的經驗告訴我們,接受被人服侍,被人去愛和關心是很困難的!可能腳代表了人最不光彩的地方,當人暴露自己的弱點和軟弱時,就會感到很不安和懼怕。所以人需要接受自己的軟弱,接受別人的服侍和愛。第八節,耶穌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耶穌告訴彼得,如果你不肯被祂洗,就與祂無分,不能成為主的自己人。這段經文再深一層意思是:彼得必須有這次被服侍的經歷,才能夠體會自己是如何被接納、被愛,這樣他才懂得去接納、去愛別人。

先被愛,才能愛

我們必須要首先領受從上帝而來的愛和接納,得著上帝無條件的肯定,然後才能夠真正地擁抱自己,放下自己,並且為了這份愛而付出,甚至去接納一些自己不能夠接納的人。如果一個人還未曾被上帝的愛和接納所肯定,未曾真實地領受到自己是被愛的,這樣的人是十分困難持續地付出愛心,也十分困難真正地做到捨己。

所以,洗腳成為了門徒接納愛和服侍,從而學懂真正謙卑的重要時刻。最後耶穌也要求門徒跟祂這樣做,耶穌在第15節吩咐門徒:「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耶穌亦藉著洗腳,要給今天的我們知道:我們首先自己要經歷上帝完全的愛和接納,才能實踐對別人的愛和接納,成為自己人,愛到底地,去接納和服侍別人。

最後,耶穌對當時的門徒說,也對今天的我們說:「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第17節)

「不可能的祢」古學賢牧師講(2024年11月10日)

經文:約翰福音6:1-15節

一. 許多人因神蹟跟隨主

約6:1節,「這事」就是第5章所記載,主耶穌在畢士大池醫好一個病了三十八年的人。約6:2節,許多人因神蹟跟隨主,不過他們並非尋求上帝的真理。神蹟可以吸引很多跟從者,但神蹟不能使人得救,信靠主耶穌才能得到救恩。約6:3節,主耶穌向群眾講道,太14:15節告訴我們,那時天將晚了,而那裡是野地。主耶穌就放下教導工作,要幫他們解決晚餐的問題。

二.   主訓練門徒

約6:5-6節,四本福音記載主耶穌發出超過一百個問題,有的是考驗門徒,也有的是刺激思想。約6:7節,「二十兩銀子」即是二百個銀錢;當時一般工人一日的工資約為一個銀錢。腓力的反應非常理性,他估計用二十兩銀子買餅,也只能叫每個人食一點;而即使他們夠錢,又可以往何處買餅呢?腓力根據過去的經驗,他的答案是「不可能」!

約6:9節,安得烈對主耶穌說:「在這裡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看來安得烈對主耶穌有信心,但很快他就自打嘴巴,說:「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甚麼呢?」意思是這一點食物能夠滿足這麼多人的需要嗎?不過,安得烈雖然有懷疑,但仍願意帶這個小朋友來到主面前。而小朋友將五餅二魚交出來的時候,主耶穌欣然接納。約6:6節講得很清楚,「祂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主耶穌並非不知怎樣做,祂是要訓練門徒。

弟兄姊妹,當你看見哪兒有需要,你可以禱告,可以參與,也可以奉獻。

當日安得烈從一個小朋友得到五餅二魚,今日主耶穌所要的,是「你與我已經擁有的」。餅和魚不是貴重的食物,但主耶穌沒有輕看,而是要使用它們。奉獻五餅二魚的是個小朋友,他看來微不足道,結果一個不顯眼的人成為最關鍵的人。

三.   不可能的主

當日有多少群眾?太14:21節,「除了婦女孩子,約有五千。」若連婦女、長者與小朋友一併計算,起碼萬多二萬人!約6:11節,「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就分給……」神蹟就在主耶穌分發的時候發生,餅和魚在主耶穌的手裡,愈分愈多。小孩子將五餅二魚交給主,主耶穌就使有限的成為無限,使不可能的變成可能。餅和魚不斷增加,竟能餵飽接近二萬人!        五餅二魚是很有限,但一經獻在主耶穌手裡面,就產生超過你所想所求的後果。上帝可以用我們奉獻出來的「五餅二魚」餵飽無數人!奉獻的效果絕非我們能預計到的。透過「五餅二魚」的神蹟,主耶穌要我們檢視我們所有的,將它們交給主耶穌,祂能成就大事。弟兄姊妹,將你的有限放在主耶穌的手裡面,上帝豐盛榮耀的恩典就能彰顯出來。主的大能必要超越你的不可能!盡心將自己的恩賜獻給主,必定看見上帝凡事都能!

「檢視生命,追求至寶」屈偉豪博士講、曾卓謙弟兄記(2024年11月3日)

經文:創世記4:1-16

現時很多人覺得,出街沒有帶電話會是最糟糕的事情。如果沒有帶銀包,我們可以用電話溝通和付款,但是沒有帶電話我們甚麼都做不了。甚麼對我們基督徒的人生最為重要? 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是最重要的,要擁抱和珍惜這段關係。今次所選擇的經文是各位很熟悉,記載該隱和亞伯的故事,當中的核心提醒是我們要以上帝的關係為最緊要。當時獻祭的供物是以工作的範疇來提供給耶和華,耶和華對兩個供物有不同的反應,祂看中了亞伯的祭物。聖經沒有明確指出祂為什麼看中亞伯的祭物,有學者指出上帝喜歡牲畜、含油脂的供物,但我不認同,唯一所看到的是亞伯獻上的是頭生的供物,好像在伯特利神學院中,很多畢業的同學都會把第一份薪金奉獻給上帝,獻上最好的給祂。

    經文提到由於上帝不看中該隱的供物,他非常憤怒,動了殺機打算殺掉阿伯。他沒有在意和重視耶和華,只是顧及到自己。如果我們真的重視耶和華,我們會聽上帝的說話和教導,更加不會像該隱欺騙上帝。在世俗中,我們會追求名利、面子、稱讚,好像會用面書和美圖軟件吸引別人注意和榮辱來贏取別人認同。在教會生活和事奉中,我們會以別人的認同和得到利益而作為事奉動機目的嗎? 我們不可以只為了眼前利益,忽視和欺騙上帝,核心追求不是得到基督。

    我們亦要反省上帝在我們心中的位置。該隱的著眼點不是上帝,如果他著眼耶和華,他不會變臉和欺騙上帝。難道一句說話就能夠欺騙上帝? 如果我們深信幾句說話就能欺騙上帝,那就是非常不對的事情。猶大書1章21節提到: 「保守自己常在上帝的愛中、仰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憐憫、直到永生」。我們要保守和上帝的親密關係才是對信仰的真正追求。我們作為罪人,但是耶和華會等我們悔改,就像祂在等待該隱悔改一樣。只可惜,該隱沒有悔改,所以耶和華沒有看中他的供物。我們可以看到祂是先看重人再看重供物,所以祂是看重人的本質再看他的供物是甚麼,由此看出祂是看重我們與祂的關係。

    我們的上帝是安慰人的上帝,該隱指責上帝但是上帝苦口婆心勸他悔改。上帝不喜歡不義和罪,祂不想我們陷在罪中,也不想我們因罪而死亡。祂想我們回轉悔改,知道自己過錯,所以我們要擁抱上帝,得到美好祝福。只可惜,我們在經文中看不到該隱悔改,他看重個人安危和刑罰。他只看到生命困境而不見主面,但是上帝顧念和保守他。在15節提到他保護該隱,免得他受害,因為祂希望該隱回轉,就像所多瑪和蛾摩拉的故事一樣。當耶和華要滅城時,羅得顧念他在所多瑪和蛾摩拉的人和財物,祂都派了天使拉住他們走。耶和華明白我們的軟弱,但祂都顧念和幫助我們,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便是很好的例子。

    16節提到耶和華為該隱做了保護的記號,我們也清楚上帝給我們的恩典和印記嗎? 耶穌基督為我們的罪釘十架就是最好的恩典印記和祝福,就算我們叛逆,上帝都一樣愛我們、像耶穌為我們犧牲。上年我去了葡萄牙旅行,到達一個小鎮時,發現有一間教堂,門前有條柱名為羞辱之柱。這條柱是綁住犯法的人並受鞭打之刑,他的名字也會被刻在柱上。如果我們的名字被該在柱上,會怎樣渡過每一天?但是,耶穌基督承擔了我們的罪,其實被罰的應該是我們。

    今天,我們要有對上帝追求的心,要緊記有恩典的印記,這也是對我們基督徒非常重要的核心。我們要從該隱身上學到功課,不可以欺騙上帝,也要緊記上帝會安慰和保守我們。所以,我們需要每天擁抱和上帝的關係,不可以離棄祂,阿們!

「認識基督,作主精兵」陳明海牧師講、洪慕冰姊妹記(2024年10月20日)

經文:以弗所書6:10-19節

大家有否想過,我們信了主耶穌之後是進入了一個戰場?我們是在打一場仗,但是做基督徒是要打仗的嗎?原來聖經裡有三段經文也提及信徒都要抵擋魔鬼:

(一)雅各書4:7節:「故此,你們要順服上帝。務要抵擋魔鬼,魔鬼就必離開你們逃跑了。」

(二)彼得前書5:8-9節:「務要謹守,警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 你們要用堅固的信心抵擋牠,因為知道你們在世上的眾弟兄也是經歷這樣的苦難。」

(三)以弗所書6:11節:「要穿戴上帝所賜的全副軍裝,就能抵擋魔鬼的詭計。」

以弗所書是保羅在監獄中寫的書信,保羅是很有創意的,在古時的囚犯是有一位兵丁跟他一起鎖著的,一同吃飯一同睡覺,保羅看到這些兵丁便得到靈感,從跟他一起鎖著的兵丁身上所穿帶的軍裝,每一樣東西作比喻給基督徒知道,要怎樣配戴這些軍裝,來打一個屬靈的仗。保羅就用以弗所書其中一段經文記述了這事。

除了在11節裡提及過「上帝所賜的全副軍裝」在13節也提及了:「所以,要拿起上帝所賜的全副軍裝,好在磨難的日子抵擋仇敵,並且成就了一切,還能站立得住。」保羅重複說了這句話,是要告訴我們穿戴軍裝時缺一不可。另外在經文裡我們又學到另一樣屬靈課題:這套軍裝是誰賜予的?在經文也是兩次提及是「上帝所賜的」,這告訴我們不要想著單靠自己的力量去打這場仗,是要倚靠上帝所賜的。所以這裡提醒了我們,我們這些信了主耶穌的人,上帝已賜給我們一套全副軍裝,讓我們能夠去抵擋魔鬼。以下講解一下這六件屬靈的軍裝:

真理的腰帶:奧林匹克舉重選手在舉重最後一刻也要束緊腰帶,為的是要令腰壯起來,才能背負更重的重量。所以保羅以腰帶作比喻,上帝的真理就是我們的力量。

公義的護心鏡:這公義不是說我們的義,在腓立比書3:9節說:「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義,乃是有信基督的義,就是因信上帝而來的義,」所以這護心鏡的義是上帝的義,是耶穌基督自己成為公義(義人),而我們是靠著耶穌基督的義,成為我們的義。

平安福音的鞋:在古羅馬時代人們穿的是沒有包頭的涼鞋,而當時的兵丁所穿的涼鞋鞋底是有釘子的,為的是能爪緊地面,令他們站立得穩。

信德的盾牌:信德即是信心,我們要以此信心作盾牌來保護自己。撒旦會用許多暗箭在我們不儆醒的時候來攻擊我們,所以我們要以信心去抵擋仇敵。

救恩的頭盔:頭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有思考的大腦也能控制身體,我們的行為思想一切也在頭部,而撒旦的招數其中就是給人苦難來對付我們的信心,還有用花言巧語令我們對上帝失去信心,所以我們需要救恩的頭盔來保護我們的頭部。

聖靈的寶劍:在經文裡保羅用寶劍比喻「上帝的道」,全套軍裝只有一件能攻擊仇敵,就是我們要熟悉上帝的話,所以弟兄姊妹們不要看輕上帝的話。在聖經裡有一段記載用上帝的話去對付撒旦,馬太福音4章裡耶穌在曠野受魔鬼撒旦試探,魔鬼對耶穌說:「你若是上帝的兒子,可以吩咐這些石頭變成食物。」耶穌卻回答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裏所出的一切話。」 魔鬼就帶耶穌進了聖城,叫他站在殿頂上對他說:「你若是上帝的兒子,可以跳下去,因為經上記著說:主要為你吩咐他的使者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 耶穌對他說:「經上又記著說:『不可試探主─你的上帝。』」 魔鬼又帶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將世上的萬國與萬國的榮華都指給他看, 對他說:「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都賜給你。」 耶穌說:「撒但,退去吧!因為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上帝,單要事奉他。」所以上帝的話是我們唯一能攻擊撒旦的武器。就如希伯來書4:12節所說:「上帝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所以我們亦要將上帝的話放在心裡。

    我們一直談著全副軍裝,但戰場在那裡呢?18-19節說:「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警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也為我祈求,使我得著口才,能以放膽開口講明福音的奧祕。」保羅要求以弗所的弟兄姊妹為他祈求,原來我們屬靈的戰場是在禱告裡面,當我們有上帝的話,然後我們同心跪在上帝的面前爭戰,便能與魔鬼撒旦打一場屬靈的仗。然而這場屬靈的爭戰,最後勝利誰屬?13節告訴我們:「所以,要拿起上帝所賜的全副軍裝,好在磨難的日子抵擋仇敵,並且成就了一切,還能站立得住。」感謝主,我們為上帝的國爭戰背後的元帥是主耶穌基督,祂亦是我們的救主、獨一的真上帝。在啟示錄裡實實在在記載主耶穌基督是得勝者,祂勝過掌死權的撒旦,所以能從死裡復活,並且將來帶領我們向仇敵跨勝。啟示錄12:11 說:「弟兄勝過牠,是因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見證的道。」所以我們所信的道就是上帝的話。

「獻上最美的祭」杜其彪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2024年10月27日)

經文:撒母耳記上15:1-3節、10-12節、17-23節

撒上15:1-3,如果只看這段經文,有人認為上帝很殘忍,要滅絕所有事物。但要完整從舊約看到新約,才能認識我們的上帝。出17:11提到亞瑪力人與以色列人爭戰,然後被以色列人擊敗。摩西其後築了一座壇,「耶和華已經起了誓,必世世代代和亞瑪力人爭戰。」(出17:16) 上帝要滅亞瑪力人是因他們惡貫滿盈,不悔改,故吩咐掃羅帶領以色列人攻打亞瑪力人。

因百姓厭棄上帝的管理,故上帝揀選掃羅為王,代替祂在地上管理以色列人,但掃羅需要作上帝忠心的僕人。亞瑪力人是以掃的後裔,不斷與以色列人作對,因亞瑪力人一直犯罪,故上帝要以色列人擊打亞瑪力人,「滅盡他們所有的」(撒上15:3),即無一倖免,掃羅是否有聽從?我們是否有聽從上帝的命令,明白上帝的心意?還是只完成一部分,並隨己心意而行?撒上15:11「我立掃羅為王,我後悔了;因為他轉去不跟從我,不遵守我的命令。」其他經文提到上帝絕不後悔,但這裡為何說上帝後悔?另一個翻譯是上帝感到遺憾,本來上帝應該祝福掃羅,但掃羅按自己的心意而行。

撒上15:12「掃羅到了迦密,在那裡立了紀念碑,又轉身下到吉甲。」掃羅立紀念碑是紀念自己打勝仗,然後往吉甲拿亞瑪力人當滅的牛羊去獻祭。我們要滿足上帝的心意,一定要認識我們的上帝。上帝有恩典憐憫,有豐盛慈愛,但祂也是公義、也會發怒。如果我們做得不好,上帝會管教我們,讓我們不要錯下去,並再回到祂身邊。上帝不是每次戰爭都要以色列人滅盡所有。我們要滿足上帝的心意,因祂也會難過,我們是否有做過讓上帝難過的事?當撒母耳問掃羅獻祭的事,掃羅有很多藉口,指百姓留下好的牛羊獻給上帝,我們犯罪時經常為自己找借口。

我在泰國時,住的城巿有很多黃色事業,有弟兄姊妹的工作是駕駛汽車送遊客往那裡,然後把賺到的錢拿來奉獻。如知道這些不合乎上帝的心意,但又拿來獻給上帝,上帝會喜歡嗎?若我們人生中有不潔的事物,如拜偶像、占卜、賭博、色情、欺詐、不忠、弄權、欺凌等,上帝必不祝福我們,祂知道我們所想的。求聖靈光照我們,讓我們在上帝面前自潔。

撒上15:17-19,撒母耳感到心痛,因耶和華差遣他膏掃羅為王,他希望掃羅可以一生忠於上帝,但掃羅沒有尊主為大,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撒上15:20-23,掃羅隨自己的意思去行,這是叛逆。擄掠財物為貪婪,如同拜偶像。將當滅的物獻給上帝,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這是厭棄上帝的命令。今天,上帝希望我們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並且愛人如己,將生命最好的獻給上帝。我們所奉獻的是否上帝所喜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