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講道筆記

「傳道人」黃仲安傳道講,林日麗姊妹記(2015年2月15日)

經文:「太28:19-20節」

太28:16-20的背景是關於耶穌復活後,向兵丁、婦女顯現,囑咐婦女向門徒講去約定的加利利山上去。耶穌被釘死、埋葬的地方與加利利有一段距離,祂依然要邀請、呼召門徒去加利利是因為那是祂傳道最忠心的地方,在那發生很多事情,如登山寶訓、登山變像。門徒到那裡,回想以前耶穌在山上如何展現祂的智慧、知識、權能。他們看見耶穌時,祂的形體與當初所認識的不同。耶穌當時已經有一個復活的形體,所以認識祂的門徒就俯伏拜祂。

可是門徒以外的人有些仍在疑惑,他們認識耶穌,也看見神蹟,但不會輕易相信神蹟,所以疑惑這個人是否真的是耶穌,形體與以前有點不同,或是這只是一個靈魂。為了摒除疑惑,耶穌走上前,讓他們看得更清楚,並這樣吩咐: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耶穌的「權柄」比屬地的權柄更加超然。天上的權柄是指天使、天軍都要俯伏在祂面前,祂可以差遣天使、天軍做一切事情。地上的權柄是指一切地上的君王,各省的權力都不及祂。我們領受大使命時,要不斷默想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在耶穌,這份榮耀是對祂頒佈的使命有信心。

耶穌吩咐我們: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在原文希臘文聖經,「去使人作門徒」這個動詞是比「洗禮」和「教訓」更重要。16節講耶穌的門徒只有11個,賣主的猶大已死,耶穌在世呼召的門徒很少,但祂突然給我們這樣進取的使命,要萬民作主門徒,這是一個甚麼畫面?很多時我們傳福音,很容易進入一個非理性的思想。傳福音時想起身邊的同事聽了很多次都不會信,所以去傳福音都不會有果效。因為我們看不見真正要傳福音的對象,不只是身邊的人。門徒領受這個使命時有疑惑,馬太福音另一個記述耶穌親自差遣門徒去傳福音時,講外邦人的城他們不可進,只需要去以色列家。因此門徒第一印象是像以前一樣去以色列家傳福音,他們沒想過由今天開始,全地的人都要作主門徒,這是新的啟發。

願意為主去時,是一個很大的祝福;要去使萬民作主門徒,是困難的事。但從另一角度去想,整件事會截然不同。要使人作主門徒,便會接觸到萬民,叫更多人得著這份福氣。教會在過去一、兩年開展迦南美地的事工,在過去的年月,大家不會想像到教會有機會接觸內地資優分子。使人作主門徒是指「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這是作主門徒的第一步,是一個劃時代的想法。聖經沒有記載耶穌為門徒施洗的故事,但祂為甚麼突然要在這個時候親自設立聖禮?19節「(或作: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約翰的洗禮意義第一是人願意悔改,第二是在上帝的國有份,第三是指願意加入彌賽亞的群體。但耶穌在這展現的洗禮是當時的人沒有聽說過,我們可能會奉耶和華的名字去洗禮,但今次要進入三為一體的同在中。這是耶穌設立的洗禮,以前的人從來沒有經歷過,所以約翰講他施洗是不及將來要來的人施洗。

今天題目是「傳道人」,是普遍的呼召。一些特別聖職受到特別呼召,但上帝給我們一個普遍的呼召。在洗禮議題上,為了初信、慕道的弟兄姊妹洗禮是牧師職份,但在參與洗禮過程中,也包括朋友、老師、家人,叫弟兄姊妹感受到上帝的愛,願意委身這份信仰中。經文顯示一個新時代開始,由過去約翰的施洗進入父、子、聖靈的施洗。洗禮對教會的祝福是每一個新加入教會的人隨時可以為教會帶來新改變,他們不單停留在這裡,還要在這個地方做更大的事。資深的信徒可能不是做施洗的角色,但在新加入的人之成長路上可以給予扶持。

耶穌提到除了要讓人進入父、子、聖靈的名下,也要將上帝的教導教訓他們。作主的門徒最基本的意義是做耶穌的學生,跟從和學效祂的榜樣。要人作主門徒,除了洗禮的基本入門,之後的教導是很重要的,這不能單靠一、兩個人,而耶穌呼召的不只是12個門徒,也包括當時疑惑的人。不論你是誰,祂依然要呼召你,進入大使命中。

20節的「同在」是指祂每時每刻與我們在一起,遵行大使命和上帝同在是密不可分。上帝與你同在,你看見祂的榮耀,接受差遣到萬民中,盡己力去帶領他們進入聖父、聖子、聖靈的名,教導他們跟從耶穌,這些必須有上帝的同在。我們願意為主去,有很多困難,不只是帶身邊的人,還要帶這世界的人信主,這幾乎是不可能發生。但上帝應許我們願意回應這個呼召時,主會與你同在,會引導。舊約經文中,只要遵從祂的律例和典章,祂會在你得為業的地方賜福予你。祂帶你到那個地方,是要將那地賜給你,叫你帶那地的人去作主門徒,這就是大使命帶給我們最重要的信息。

「預埋我」吳俊夫牧師講,孫學榮弟兄記(2015年2月8日)

經文:「賽6:8節」

有許多基督徒在初信主時,積極及熱心在教會各類事工上有份參與,但隨著歲月,事奉心志漸漸冷淡,當有事奉邀請,往往會藉推薦別人而去躲避責任。以賽亞書6章第1節記載,以賽亞蒙召時正值猶大王烏西雅駕崩。烏西雅王在年青時因為專心依靠耶和華,又帶領百姓敬拜上帝,在信仰、治國和軍事上均順利,但他晚年心高氣傲,離棄上帝,當時猶大國內仍然有邱壇,百姓不敬畏耶和華,新猶大王約坦的表現比烏西雅王更差,更加遠離上帝,在這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上帝問:「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以賽亞回應上帝的呼召:「我在這裡,請差遣我!」這是一個義無反顧的回應。人對生命有重要價值的事物常常會自動放棄追求,因為它的表面似不太好,或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試想想:若以賽亞計較每一件事時,便不能經歷上帝的豐盛。

  耶和華吩咐以賽亞向百姓預告亡國的訊息,「祂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要使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便得醫治。』」(賽6:9-10節)當以賽亞知道上帝要他向百姓說這些實在不容易說的話,他並沒有抗拒,而是按上帝的心意而行;基督徒對教會各項工作的呼召,須學習先知以賽亞的態度,按上帝的旨意將自己擺上,另一方面,在安逸的日子中,不要習慣不按上帝的要求行事,避免沉溺於安逸而導致生命沒有動力。「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馬太13:12)。以賽亞需要面對一大串待解決的難題,約坦王的昏庸和信仰出問題,靈性不興旺,導致百姓遠離上帝,約坦王忘記了掃羅失敗及大偉興盛,是建基於王與上帝的關係是否密切,以色列王要帶領百姓敬畏上帝,以色列分裂成南、北兩國,也是由羅波安和耶羅波安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導致,人慣性喜愛先看見、後行動,以賽亞卻看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滿聖殿。」(賽6:1節下)他看見的只是上帝與他同在,而非單看見難處。

  上帝不是只呼召某一小撮人,而是要萬民進入衪的國度,這群人需要有轉變方可進入天國,上帝要每一位基督徒帶領其他人去認識衪,這亦是基督徒的責任和使命,今日有很多價值觀被扭曲,每況愈下,若不儆醒,便容易離棄上帝。基督徒若沒有在意在上帝的事工上有份,只追求物慾而不在乎屬靈生命時,生命便難以看見上帝存留的足跡。

  今日上帝呼召對象不單是年青人、時間較寬裕的人,而是所有信主的人為主作工。盼望我們都學習先知以賽亞,以正面和積極態度回應呼召,不計算個人利益得失,心無旁騖,只專注和接受上帝的差遣,使上帝的國度復興。

「群羊的牧人」 朱淑芬傳道講(2015年2月1日)

經文:「以西結書34:11-22節」

今早與大家分享以西結書三十四11-22,以往牧養群羊的工作是由牧人負責,但在經文v1-10中交由一班宗教領袖來牧養,可是,這班宗教領袖只顧貪圖個人的利益,他們從羊群身上搾取脂油、取羊毛,甚至宰殺肥壯的,可惡的是他們漠視了羊群的健康,對於瘦弱的、患病的、受傷的、被驅逐或失喪的;他們全不理會,只用強暴的手法來轄制。神愛祂的群羊,祂不再容忍他們的惡行,於是,祂施行審判,懲罰這班疏於職守的牧人。之後,神說:

  1. 我必親自尋找我的羊(v.11-14)

因著宗教領袖的惡行,可憐的群羊在各諸山上或各高岡上流離,成為流浪羊及無家羊,牠們更成為野獸的掠物,或有些已經被野獸吃掉(v.4)。神不想祂的羊四散各處,沒有人去尋找,於是,神說:「祂耍親自出馬,四處去尋回祂的羊」,神更承諾牠們最好的棲身地方及最好的照顧,就是以色列的高山上,為牠們預備美好的草場,群羊可以躺臥在草場上休息、更享受這裡的肥美食物。

  1. 我必親自作我羊的牧人(v15-16)

現在,神已將失喪的尋回;被驅逐領回來;受傷的包紮好傷口;有病的醫好;只有肥壯的,祂卻除滅,為甚麼這裡神要將肥壯的羊除滅呢?作為牧人不是希望將群羊養到肥壯嗎?原因是肥壯的羊恃著自己強壯,就去欺淩弱小,牧人為了秉公處理,就將肥壯的羊除滅。另外,牧人要認識他的羊,羊也要認識牠的牧人,只要聽到牧人的聲音,羊就可以分辨出來,羊更需要緊貼跟隨祂著牧人,當牧人走在前頭,他的羊也要跟著他後面走。

  1. 我必在羊和羊中間施行判斷(v.17-22)

神在羊與羊之間施行審判,因為在羊中間也有害群之羊,群羊中有強壯的,也有瘦弱的;強壯的喜歡恃強凌弱,來剝削瘦弱所得的權利。昔日,在中東一帶,牧羊人會將公綿羊與公山羊混雜在一起,讓群羊自由在草場上吃草,神已給牠們最美好的地方,可是,一些肥壯的羊吃飽後,牠們就用蹄來踐踏剩下的草,使其他的羊不能吃,不單如此,神為牠們預備的清水,當肥羊喝完後,牠們就用蹄來攪渾濁,令其他的羊無法飲用,這些惡劣的行為是出於自私,可憐瘦弱的羊,眼巴巴地看著,卻敢怒不敢言,而我們的神是看見,祂不會容忍肥羊的惡行,祂要秉公處理,目的是保護「瘦弱的羊」。平時,肥羊已用身子與肩膀來壓迫瘦弱的羊,又用羊角來撞向牠們,使牠們不敢走近,為此,神對肥羊的惡行施行審判,神秉公處理不是要除滅,而是要拯救。

總結:因著宗教領袖貪圖個人利益而疏於職守,沒有好好照顧群羊而導致牠們四散,可憐的群羊在各諸山間,或各高岡上流離,牠們更成為一切野獸的掠物及食物。因著神愛祂的群羊,神說:1. 我必親自尋找我的羊;2. 我必親自作我羊的牧人;3. 我必在羊與羊中間施行判斷。這段經文也是提醒作為神的僕人「牧者」,要好好的牧養群羊,牧者要學效主耶穌,因為主是好牧人,牧人要認識他的群羊,群羊也分辨到牧人的聲音,當牧人在前帶領,群羊也在後面跟著。

「揀選身份」黃天相博士講,鍾麗詩姊妹記(2015年1月25日)

經文:「2:20-23節」

  在對傳福音的理解上,信徒很多時走了兩個極端,以為生活只得大使命,覺得現實及工作都不重要;另一極端是覺得不可能全時間傳福音,因要「揾食」及生活,將使命框在教會內,有佈道會便邀請人回來教會,其他不需理會。

  哈該書開始時提到耶和華的話兩次臨到哈該,哈該書是小先知的其中一卷,特色是很短,只有兩章,三個日期及四個宣告。第一個宣告是哈該反對百姓因當時經濟不佳而拒絕重建聖殿;第二個宣告是哈該反對百姓錯誤的想法,以為聖殿起得簡陋上帝便會懲罰,他們只需建殿,簡陋與否則是上帝的責任;第三個宣告是聖殿奠基時說聖潔與否的問題,因污穢會傳開,舊約就明說聖潔與污穢的關係。第四個宣告是說明外邦政治、軍事勢力上帝會消滅,哈該宣告放心面對,因上帝會處理好。當然不要覺得上帝會將所有問題消滅,亦不是將一切政治問題解決,不要只是見到難處,而看不到背後上帝有甚麼意思。

  我們面對不同環境有不同的看法,你覺得困難時別人不一定都覺得困難,當你埋怨時很多人都在面對同樣問題,很多人只看到生活的難處,看不到背後上帝給我們難處的意義。很多人離職都是因為自己感受問題、做得不開心等等……。全是以自己的眼光看環境,有沒有看到上帝為何放我們在那個環境?其實上帝早已在為我們安排一切。

  萬軍之耶和華說祂到了那天會領著所羅巴伯,哈該書的主題是重建聖殿,很大機會指在重建聖殿時上帝會帶領著所羅巴伯。很多時我們會說神給我們平安,然而很多時平安不是在乎我們的感覺與結果,而是在乎我們跟上帝的關係,只是在乎你是否感受到。縱使我病時要死不代表我們沒有平安,即使我做事不成功不順利不代表我沒有平安。所羅巴伯也是面對惡劣環境及很多難處,這裡說上帝也會帶領著他,問題視乎看我們會否讓上帝帶領。帶領的關係是甚麼?即我們是上帝的僕人。有很多人是稱為上帝的僕人,即是說上帝託付很多人在地上完成祂的責任,這正是我們的身份。正因如此,我們自然便當有與身份相稱的表現。抑或是因有此身份而感到負累呢?因基督徒很多事情不能做。同樣地要放低一些東西。我們有否看到上帝揀選我們的身份?

  聖經很多時並不會解決為何的問題,只是解決你如何處理。很多時我們只是問原因,可能找到家庭/性格/ 背景等很多的原因,但問題是我們如何面對現在的環境才是最重要。很多時我們要改變環境,或求上帝改變環境,但當改變不了時,我們便轉離,最常見便是離職。可以轉離後,並未必會明白上帝為何會將你放在那個環境!上帝將人放在不同崗位或環境是有祂的目的,今天,上帝會否揀選我們完成某些責任,但我們還沒有去做呢?

「凝聚、發光:上帝在這裡!」吳俊夫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2015年1月11日)

經文:「約1:14節」

  「凝聚、發光:上帝在這裡!」是今年的主題,約1:14節表明上帝在人中間的重要。在教會裡必須有更大的凝聚力,這份凝聚是從上帝而來,如果不是因應上帝而走在一起,這份凝聚失去信仰的感染力。凝聚是上帝感召一班信徒聚集一起,有一個重要方向就是發光。向世界表明上帝是這份真光,表現上帝的榮光在我們身上如何顯出來,這是發光的用意。

  第一方面要學習凝聚。福音書作者在約翰福音第一章開始表明道就是耶穌基督,14節「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指耶穌基督這個真道成為讓人看見的上帝,不只是坐在高天之上。我們經歷上帝大能時,還經歷恩典和真理。耶穌基督是「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祂當日呼召門徒,叫他們跟從祂,但祂一種特別能力令人想親近祂,這就是凝聚力。這班門徒可能開始只聽過耶穌名聲,但跟從耶穌後,經驗耶穌是有恩典、真理的上帝。耶穌那份的凝聚力表現祂的恩典,而且祂的言論表達出那份真理、真實、真確。

  要成為有凝聚力的人,就要學習耶穌基督那份滿有恩典和真理的承載力,必須透過具有使命感的委身去凝聚,且渴慕上帝的話。耶穌基督就是真理,祂看重上帝的話。所以我們要建立一個滿有真理的生命,並必須在上帝的話裡重新扎根。《向下移動》一書,作者說這個世界是向上移動,人不斷向上爬,要求有更高的學歷、金錢、成就。他提醒這種扭曲觀念還進入教會、教牧的生命中,這是向上移的危機。他提出另一種觀念──向下移動的生命,即捨棄生命、服事,破除享受,學習不只為自己爭取。向下移動的生命是建基在上帝裡,否則只會著重競爭、淘汰,亦使我們看不見服事的重要;所以凝聚是必須回歸上帝的話裡。在讀經生活中,我們要凝聚對上帝話語的渴求。

  有說,其實我們靈性上都有病,而上帝的話像手術刀一樣,將一些不好的腫瘤去除。只在禮拜日返教會聽道,平時不看上帝的話,生命會很弱。惟有親近那一位聖言的上帝,生命便綻放光明。我們不但要看聖經,也要背經,要將上帝的話放在心裡。如何凝聚?就是必須與上帝結連,透過更多的禱告和學習彼此分享。聖經明言,若我們中間有兩三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禱告,上帝的靈就會在我們中間,這就是凝聚。同心禱告時,上帝看見我們同心建立信徒生活、教會、世界,祂的靈就一定會在我們中間,我們便經歷凝聚。

  第二方面是發光:「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要彰顯耶穌的光輝,便須透過上帝的話去滋養自己,透過服事經歷上帝在我們中間,我們裡面就自然開始有上帝的光。盧雲曾說:無血無肉的話語只是能夠單單成為話語,是沒有影響生命的能力。傳福音正是表明有血有肉的話語,將生命展露出來,將福音的感染力去感染其他人。初期教會的復興很顯著,信徒經歷耶穌基督的榮光後,便努力傳揚基督的真實。雖被殺,卻顯示出有血有肉的話語。我們的信仰有時太舒適了,沒有挑戰性,上帝讓我們在活這個地方,豈不是要我們把握時間,將這福音帶給未遇上基督的人,讓他們經歷上帝的榮光。

「天父的愛子」陳恩明牧師講,黃加蕙姊妹記(2015年1月18日)

經文:「可1:11節」

馬可福音是教會最早的一卷福音書,是寫給在羅馬的弟兄姊妹,當時他們正面對著熾熱的政治逼害,以及異端邪說的滲入,對現世代的我們仍有著重要的啟發作用。

馬可福音一章提到上帝在當中撥亂反正。今天,祂仍然光照著祂的兒女。創世記一章1節第一個詞語「起初」,是天地的創造;馬可福音提及「上帝的兒子」,神兒子福音的「起初」,兩者遙遙呼應。起初創造天地的上帝,藉著第二位亞當的起初來重造這個新天新地。我們需要時常思想自己的身份及所聽到的福音,因為教會有多重視福音,就有多火熱的去傳福音,也就有多大能力去面對人世間的苦難、逼迫和異端。福音乃是關乎一位活生生的救主,祂來到歷史時空,現在坐在高天上仍然活著,藉著祂的聖靈繼續將自己生命賜予祂所呼召的人。

耶穌基督出生之前,有以賽亞先知的預言;耶穌基督在世的時候,有施洗約翰的宣告。施洗約翰宣告悔改的洗禮和耶穌基督的名。他修直和預備主的路,迎接大能的神來到。這是創世記一直延續到耶穌基督的時候,並現在教會仍然未曾止息的事情。我們要預備修直主的路,迎接主回來。教會必須將神的恩典、榮耀、真理、聖潔、公義、憐憫和慈愛,繼續在社會的各層面及各領域彰顯出來。

耶和華在舊約時期所作的事就是耶穌基督所成就的事,如帶領百姓出埃及和賜水給乾喝的百姓,耶穌是我們的救主,是我們遇困難、艱苦、軟弱和跌倒時,隨時的幫助。如今,教會或許較少說基督的尊榮及基督的意思,卻較多說基督耶穌是救人死後進入天堂。基督(由希臘文而來)是膏油、膏抹的意思,像一個職銜的稱呼;耶穌(由希伯來文而來)則是上帝所膏立的那位要來的彌賽亞。使徒行傳第二章提到那位要來的彌賽亞要作的事,就是上帝已經立祂為主為基督,要作萬國的君王,作審判全地的主。

當耶穌從加利利的拿撒勒來到約旦河受洗後,從水裡出來,天開了,聖靈彷佛像鴿子落在祂身上,天上的聲音即天父的聲音,活像是耶穌一個「就職禮」,祂來為我們做救主。在那刻,三一上帝都出席了這個「就職禮」:天父開聲為祂作見證,聖靈親臨為祂作見證,聖子親自接受水禮,為的是拯救你和我。馬可福音全卷書也在解釋我們所信和所事奉的耶穌基督是誰。耶穌以聖靈為我們施洗的意思,就是當聖靈落在耶穌身上,祂一生一世所作的全憑聖靈,而與耶穌基督在信裡有關係的人,凡信祂的,祂就賜他們權柄,作上帝的兒女。所以,因信耶穌,聖靈就住在我們身上了。我們靠著耶穌,聖靈無限量的供應和充滿我們。我們在耶穌基督裡有福份和權柄。讓我們在基督裡靠聖靈而活,豐豐富富的為主結出聖靈的果子,在事奉上靠著聖靈的恩賜,高舉耶穌基督。

「興起發光」陳榮超牧師講(2015年1月4日)

經文:賽601 -5

引言:

  教會今年的主題「凝聚,發光:上帝在這裡!」用了3個標點符號串聯文字而成,凝聚與發光以逗號連結,表示兩者重要性相同,接著以冒號表示下一句的重要性及與前述文字的關係,凝聚與發光的意思是先認罪、後發光,因為上帝在這裡,並以感嘆號作總結,帶出歡呼和感恩。

  近年內地有一本名為《上帝在哪裡》的書,深受讀者愛戴,這本書原著是英文,經由一位中國人翻譯,翻譯中文版的背後有一個上帝光照世人的故事,神讓一位非基督徒去翻譯一本談論基督信仰的書,而中文版影響了無數的中國人。1997年有一名叫張栩的中國骨科醫生在也門共和國執行援外醫療任務,他工餘時在一處叫天堂谷的地方跳水,但不幸摔傷了頸椎,導致四肢癱瘓,後來他被送回國,在北京留醫。面對這厄運引發的殘酷現實,張栩無法接受,於是,絕望、彷徨、抑鬱不斷折磨著他,他和母親每天都盼望以死亡來解脫自己。後來,張醫生的一位日本藉基督徒朋友送給他一本英文版的自傳,書名大意是當面對厄運,是卑微的死去或是精彩的活下去。這本書是一位名叫瓊妮 (Joni Eareckson Tada) 的美國基督徒姊妹所著,她在18歲的時候,因為跳水摔傷了頸椎,造成四肢癱瘓;受傷以後,瓊妮在家人、朋友、教會和聖經的幫助下,建立了堅強的信心,1978年她將自己的經歷以及克服苦難的故事,寫成了自傳。張醫生深深被這本書感動,從中得到了巨大的安慰、幫助和盼望。在駐院主任醫生的鼓勵和母親的幫助下,重病中的他在病床上以7年的時間將該書翻譯成中文版的《上帝在哪裡》。《上帝在哪裡》不是一個提問,而是肯定的道出上帝的真實、同在,以此鼓勵殘障人士和身處人生低谷的朋友,帶出當人在生命黑暗中,也可以活得精彩。張醫生在2003年來港學習康復工作,當時一間本地教會每個主日接待張醫生和他的母親到教會參加聚會,結果他和母親均信了主和接受洗禮。張醫生的經歷可能是眾多見證神光照世人的其中一個故事,讓人知道無論人在那種景況中,上帝都會發掘他的精彩人生。

  先知以賽亞以光代表神的榮耀,“因為你的光已來臨,耶和華的榮耀發現照耀你。耶和華卻要顯現照耀你;他的榮耀要現在你身上。"(賽60:1 -3節),以賽亞書60章的光有兩個重要的意義,第一,光是神的榮耀,光是生命,沒有光便沒有生命;物理學對光的定義是:光臨到那裡,那裡才存在; “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約1章4節) 耶和華的光來臨,生命才有意思,耶穌就是生命、是真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1章9節),人需要光才可以存在,須讓耶穌的真光光照,讓主基督住在心裡;第二,經文中重複了“發現、顯現"四次“,在另一個聖經譯本是以“升起來"表達,光出現時好像晨曦漸露曙光,接著初升太陽光照大地一樣,“幽暗遮蓋萬民,耶和華卻要顯現照耀你;"這表示人若在生命的黑暗中、迷失中,頓然之間發現被光照耀,這時人會有兩種回應,第一種回應是:“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約1章5節),耶穌基督來到這世界,世界是藉著衪所造的,但世界卻不認識衪,世人也不接待衪;第二種回應:以賽亞先知要求世人要興起發光,興起發光亦是一個結論,經文已闡釋人已被光發現、照耀。所以弟兄姊妹們須以正確的態度回應,要興起發光。

  當張醫生找到生命之道,立志為主發光,他看見內地的殘障人士受盡委屈和封鎖,2005年張醫生排除各種困難,在遼寧省鞍山市組織了社會各階層、各行業的愛心人士,成立了一個民間慈善機構 – 鞍山市助康會,以志願團體的角式服事當地的殘障人士,而張醫生為了方便出入,長期居住於助康會內,  36:27  每年助康會贈送輪椅予有需要的人士,同時亦贈送一本聖經,他們定期與殘障人士外出活動,使他們不再被困在病床上。張醫生得到生命之光,立志興起、發光,繼續照耀別人。

  上帝在哪裡的意思就是上帝在這裡,眾弟兄姊妹,今天上帝在這裡,我們要「凝聚,發光:上帝在這裡!」,上帝賜給我們生命的方向,有勁的生命活力,所以要活出更精彩的人生,先知以賽亞給我們的挑戰是去興起、發光!

「與上帝復和的人生」陳如炳牧師講,霍燕冰姊妹記(2015年8月16日)

弗二1-10

昔日保羅與以弗所教會分享救恩的意義,要信徒思想認識神的歷程, 回顧未信主之前毫無盼望的人生,及信主後與上帝復和從而帶來的新生。從信主前後清晰的對比, 領悟蒙救贖的珍貴, 激勵信眾努力前行, 讓他們重新得力。

(弗二1) 「你們死在過犯罪惡中,祂叫你們活過來」。上帝在每個人生命中都有祂的計劃. 罪惡就是指遍離神在我們生命中的計劃, 生活言行不合乎神心意的意思。而經文中「死」不是指肉身的死亡而是靈性上的死亡, 他們在罪惡中不懂得掙扎, 與上帝隔絕。現今社會人與人之間有許多衝突, 每日都有民要攻打民的事情發生, 因為每人都只著眼自己的意願。但若人能學習在創造主面前謙卑, 放下成見, 向著主的心意而行, 就能體會同心合意, 互相扶持與包容的美妙。在教會內, 我們都要學習放下自己, 同心領受及履行上帝的旨意。在閩南堂團契/ 小組或日常生活中, 要去學習如何去表彰上帝的榮美。

我們生命改變是因為與上帝復和。經文記述(弗二2 -4) 從前罪惡使人與神隔絕,人自知因為拒絕神的管治而掉在深淵,感到慚愧,害怕朝見聖潔的神。但神的大愛和豐富的憐憫,以死贖罪並使人「一同活過來, 又叫我們與基督一同復活,一同坐在天上」(弗二5-6)讓信徒得到神子女的名份。

因為上帝的恩典, 我們已蒙拯救。而這救恩是神白白給與的,與信徒的行為表現沒有任何關係。若一個人很用心信主, 但他的行為表現不理想, 經常原地踏步, 或有人會去質疑這人是否得救。因為 在思考救恩的過程中, 很多人跟據自己的人生體會及經驗, 現世的價值和想法, 誤以為得救是要履行一些行為或責任, 但其實信主是得到救恩的一個步驟/過程, 得救與信徒的行為表現是完全沒有關係的. (弗二8-9)「你們得救是本乎恩, 也因著信, 這並不是出於自己, 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 免得有人自誇。」聖經要我們清楚明白信主不是得救的條件(因為條件是有責任/條款要履行的), 然而信主是得到救贖的必需要的過程。

保羅再次提醒信主的人有好的行為, 不是因為信主而要履行責任去作好行為, 而是信主之後會流露出好的行為表現。就像經文記述(弗二10)「我們原是他的工作, 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 為要叫我們行善, 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 經文提到「造成」, 「造」是創造的意思, 是從內到外的生命更生的意思。如今我們確信我們是上帝之子, 我們是屬於上帝的, 生命應從內到外流露出有神的聖潔, 憐憫, 包容等美好的果子。

然而, 單單明白得救是脫離永死是不足夠的,保羅提醒更重要的是要與上帝復和,與天上的父親建立美滿復和的關係, 讓人隨時隨地無阻隔的與上帝傾心吐意, 這樣就能更容易去感受上帝的大愛和憐憫。而喜歡按照神心意/按神所設計的人生藍圖而活的人, 就能自自然然的表現出優秀的品格和言行,叫天上的父親感到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