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歸家的故事」譚瑞麒博士講,林日麗姊妹記 (2023年3月5日)

經文:「路加福音15:11-32節」

今天分享的故事是路加福音第15章,是耶穌用比喻講的最後一個故事,前兩個故事是牧人尋羊和婦人尋錢。路15:1講述「眾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另有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耶穌的行為,引發耶穌講比喻,內有三個故事。三個故事有共同點和分別,共同點是失去一些東西,但失去的分別是羊、錢和人。比例方面,一百隻羊失去一隻、十個錢不見一個、兩個兒失去一個。如何找到?失羊者撇下九十九隻去尋失去的一隻,失錢的婦人主動去尋找錢,但父親沒有主動尋找兒子。找到後的反應是甚麼?請同伴一起吃喝快樂,也提到天上的喜樂,但第三個故事沒有提到天上的快樂。第一個故事的主角是失羊者,第二是婦人,第三是父親,而結論同是失而復得的喜樂。

12-13節「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過了不多幾日,小兒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來,往遠方去了。在那裡任意放蕩,浪費資財。」有個研究比喻的學者用了十五年時間走訪世界各地,問當地人兒子在父親還健在時要求分家產是甚麼意思?得到的回覆是從來沒有人會這樣要求,就算要求都不會分,因這要求的背後意思是希望父親早點離世。12節有兩個「分」字,第一個「分」是兒子要求父親把他應得的家業無條件地送給他,第二個「分」是父親分派家業給兩位兒子。小兒子不單要求分家產,也要求有權處理所得的財產。那學者分析,當時的社會有個慣例是父親健在時有權利靠這些家業的收益為生,即兒子沒權動用家產。13節顯示小兒子能隨意處置和動用家產,背後意思是兒子等不了父親離世,他要離開,不再依附父親。「遠方」不僅表達距離很遠,更表達離開所出生成長的家,徹底與塑造他生命成長的生活、思想、行為模式割裂。「遠方」代表渺視厭棄,小兒子不想跟這出生的家有任何關係,以上是小兒子的心態。15節小兒子去放豬,曾與豬一起生活過。猶太人不會養豬,因豬是不潔之物,小兒子成為不潔之人,暗示連他自己的本地本族及父家不會再接受他,這進一步加深小兒子與父親的距離和隔膜。小兒子的目的很清楚,就是想離開父家,斬斷所有關係,不再想屬於那地方,不再認這父親,他要靠自己。 「家」是屬於你的地方,也是你所屬的地方,代表我們的來源。歸家當然要先離家,離家標誌著你本來「在家」。心靈浪子渴望回歸到自己的本源,回歸到所屬的地方,這渴望就是靈修追求靈性培育成長的推動。靈修是踏上歸家之路,上帝是我們回歸的家,是我們心靈安頓的居所。17節講小兒子「醒悟」過來,「悟」代表「吾」加「心」,即我的心。「悟」隱含兩個意思,一是「悟」是用來意會,不是用來觸摸,因發生在我的內心裡;二是「悟」是表明有些答案是往內心探索,向著自己心靈深處進去。18節小兒子「起來」,表達他選擇踏上歸家的路。小兒子在最潦倒時,回歸他的心靈深處,發現原來有家可歸,然後決定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