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性價比」彭偉業傳道講 (2023年5月28日)

經文:馬太福音20:1 -16

近期在消費潮流上出現了一詞語「性價比」,此為成本效益比,俗稱CP值,即是產品服務值不值。「性價比」的邏輯應用到各方面,例如工作和事奉。今天好多做打工仔早出晚歸,勤勞工作,卻得不到理想回報,自己感到委屈。參與事奉的弟兄姊妹付出了時間、精力,卻得不到別人的讚賞,當初火熱的心漸漸熄滅。如果我們用性價比的邏輯,應用到工作和教會生活上,可能好快就會跌入一個消極的生命。若然我們想改變,有沒有其他出路呢?

一、葡萄園園主的恩惠

一位葡萄園園主需要僱用工人為他收割葡萄。願主顧及沒有工作的工人的需要,於不同的時段在街市邀請工人入葡萄園工作,他每隔三個小時就僱用一批工人。然而,第一批工人整整工作了12小時,他們獲得一錢銀子,其他的工人工作時間較少,最後的那批工人工作了只有一個小時。在分發工資時,所有的工人同樣得到一錢銀子的工資。於是第一批工人不忿氣,向園主埋怨。園主說明他是按著合約做事,並且他有權隨他的意願去給予別人,叫他們無謂眼紅其他人。耶穌回應了一句說話:「這樣,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這句說話也是在19章結尾前出現,彼得問耶穌他已撇下一切跟隨祂,究竟將有什麼獎賞?耶穌同樣回答了這一句說話,其實整過葡萄園工人的比喻就是回答彼得的問題。

二、工人的兩種心態

這個比喻根本重點不在於回報,更加不是去探討是否公平的問題。所有工人的工資都是一樣的,所以這故事的重心不在於工資,而是在於不同的心態。葡萄園園主所面對的是兩種不同心態的工人:第一種人就是「在前的」,總是覺得自己付出了很多,這種計較的心態使他們不能得到最好的福分,由原本在前的變成在後的;第二種人就是「在後的」,對於獲得工作的機會本來是排在最後的,若然分享到一些工作機會,就懷著感恩的心去做。然而,就是這份感恩的心,讓他們得到最好的福分,於是排在前頭。如果要去扭轉對工作或者事奉感到辛苦的局面,關鍵就在於兩種心態的對比:一種是總是覺得自己付出了好多;一種是覺得自己得到了好多。

三、天國在人間

這個比喻開始時耶穌說:「天國好像家主清早去雇人進他的葡萄園做工」其實,天國就好似聘請工人入去葡萄園做工那樣。一切都是由葡萄園園主所給予的,這是園主的主權。園主體恤那些失落的人的需要,給予他們機會進入恩典裏面。葡萄園是一個恩典的空間,在這空間所欣賞的和重視的,是工人以感恩的心去努力工作。一切的動力,是來自感恩。一個充滿感恩的時空,就是「天國在人間」。「天國性價比」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性價比根本不能用來形容天國,在天國裏面只會有恩典和感恩的心。作為忠心的僕人,必須懷著感恩的 心,將生命獻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