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夫牧師 「廣 」(2015年2月1日)

廣──就是要多一點、闊一點、遠一點!

方法要「廣」,傳多點,別自劃界限,以更多元化的方式接觸未得之民

思想要「廣」:想濶點,能對信仰才多識「廣」,便不致將福音狹窄、矮化了

眼光要「廣」:看遠點,有遠大目光的人敢於冒險,才能看到上帝遠大的藍圖

「廣」傳福音,並不是「講講」便算!

「揀選身份」黃天相博士講,鍾麗詩姊妹記(2015年1月25日)

經文:「2:20-23節」

  在對傳福音的理解上,信徒很多時走了兩個極端,以為生活只得大使命,覺得現實及工作都不重要;另一極端是覺得不可能全時間傳福音,因要「揾食」及生活,將使命框在教會內,有佈道會便邀請人回來教會,其他不需理會。

  哈該書開始時提到耶和華的話兩次臨到哈該,哈該書是小先知的其中一卷,特色是很短,只有兩章,三個日期及四個宣告。第一個宣告是哈該反對百姓因當時經濟不佳而拒絕重建聖殿;第二個宣告是哈該反對百姓錯誤的想法,以為聖殿起得簡陋上帝便會懲罰,他們只需建殿,簡陋與否則是上帝的責任;第三個宣告是聖殿奠基時說聖潔與否的問題,因污穢會傳開,舊約就明說聖潔與污穢的關係。第四個宣告是說明外邦政治、軍事勢力上帝會消滅,哈該宣告放心面對,因上帝會處理好。當然不要覺得上帝會將所有問題消滅,亦不是將一切政治問題解決,不要只是見到難處,而看不到背後上帝有甚麼意思。

  我們面對不同環境有不同的看法,你覺得困難時別人不一定都覺得困難,當你埋怨時很多人都在面對同樣問題,很多人只看到生活的難處,看不到背後上帝給我們難處的意義。很多人離職都是因為自己感受問題、做得不開心等等……。全是以自己的眼光看環境,有沒有看到上帝為何放我們在那個環境?其實上帝早已在為我們安排一切。

  萬軍之耶和華說祂到了那天會領著所羅巴伯,哈該書的主題是重建聖殿,很大機會指在重建聖殿時上帝會帶領著所羅巴伯。很多時我們會說神給我們平安,然而很多時平安不是在乎我們的感覺與結果,而是在乎我們跟上帝的關係,只是在乎你是否感受到。縱使我病時要死不代表我們沒有平安,即使我做事不成功不順利不代表我沒有平安。所羅巴伯也是面對惡劣環境及很多難處,這裡說上帝也會帶領著他,問題視乎看我們會否讓上帝帶領。帶領的關係是甚麼?即我們是上帝的僕人。有很多人是稱為上帝的僕人,即是說上帝託付很多人在地上完成祂的責任,這正是我們的身份。正因如此,我們自然便當有與身份相稱的表現。抑或是因有此身份而感到負累呢?因基督徒很多事情不能做。同樣地要放低一些東西。我們有否看到上帝揀選我們的身份?

  聖經很多時並不會解決為何的問題,只是解決你如何處理。很多時我們只是問原因,可能找到家庭/性格/ 背景等很多的原因,但問題是我們如何面對現在的環境才是最重要。很多時我們要改變環境,或求上帝改變環境,但當改變不了時,我們便轉離,最常見便是離職。可以轉離後,並未必會明白上帝為何會將你放在那個環境!上帝將人放在不同崗位或環境是有祂的目的,今天,上帝會否揀選我們完成某些責任,但我們還沒有去做呢?

「凝聚、發光:上帝在這裡!」吳俊夫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2015年1月11日)

經文:「約1:14節」

  「凝聚、發光:上帝在這裡!」是今年的主題,約1:14節表明上帝在人中間的重要。在教會裡必須有更大的凝聚力,這份凝聚是從上帝而來,如果不是因應上帝而走在一起,這份凝聚失去信仰的感染力。凝聚是上帝感召一班信徒聚集一起,有一個重要方向就是發光。向世界表明上帝是這份真光,表現上帝的榮光在我們身上如何顯出來,這是發光的用意。

  第一方面要學習凝聚。福音書作者在約翰福音第一章開始表明道就是耶穌基督,14節「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指耶穌基督這個真道成為讓人看見的上帝,不只是坐在高天之上。我們經歷上帝大能時,還經歷恩典和真理。耶穌基督是「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祂當日呼召門徒,叫他們跟從祂,但祂一種特別能力令人想親近祂,這就是凝聚力。這班門徒可能開始只聽過耶穌名聲,但跟從耶穌後,經驗耶穌是有恩典、真理的上帝。耶穌那份的凝聚力表現祂的恩典,而且祂的言論表達出那份真理、真實、真確。

  要成為有凝聚力的人,就要學習耶穌基督那份滿有恩典和真理的承載力,必須透過具有使命感的委身去凝聚,且渴慕上帝的話。耶穌基督就是真理,祂看重上帝的話。所以我們要建立一個滿有真理的生命,並必須在上帝的話裡重新扎根。《向下移動》一書,作者說這個世界是向上移動,人不斷向上爬,要求有更高的學歷、金錢、成就。他提醒這種扭曲觀念還進入教會、教牧的生命中,這是向上移的危機。他提出另一種觀念──向下移動的生命,即捨棄生命、服事,破除享受,學習不只為自己爭取。向下移動的生命是建基在上帝裡,否則只會著重競爭、淘汰,亦使我們看不見服事的重要;所以凝聚是必須回歸上帝的話裡。在讀經生活中,我們要凝聚對上帝話語的渴求。

  有說,其實我們靈性上都有病,而上帝的話像手術刀一樣,將一些不好的腫瘤去除。只在禮拜日返教會聽道,平時不看上帝的話,生命會很弱。惟有親近那一位聖言的上帝,生命便綻放光明。我們不但要看聖經,也要背經,要將上帝的話放在心裡。如何凝聚?就是必須與上帝結連,透過更多的禱告和學習彼此分享。聖經明言,若我們中間有兩三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禱告,上帝的靈就會在我們中間,這就是凝聚。同心禱告時,上帝看見我們同心建立信徒生活、教會、世界,祂的靈就一定會在我們中間,我們便經歷凝聚。

  第二方面是發光:「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要彰顯耶穌的光輝,便須透過上帝的話去滋養自己,透過服事經歷上帝在我們中間,我們裡面就自然開始有上帝的光。盧雲曾說:無血無肉的話語只是能夠單單成為話語,是沒有影響生命的能力。傳福音正是表明有血有肉的話語,將生命展露出來,將福音的感染力去感染其他人。初期教會的復興很顯著,信徒經歷耶穌基督的榮光後,便努力傳揚基督的真實。雖被殺,卻顯示出有血有肉的話語。我們的信仰有時太舒適了,沒有挑戰性,上帝讓我們在活這個地方,豈不是要我們把握時間,將這福音帶給未遇上基督的人,讓他們經歷上帝的榮光。

「天父的愛子」陳恩明牧師講,黃加蕙姊妹記(2015年1月18日)

經文:「可1:11節」

馬可福音是教會最早的一卷福音書,是寫給在羅馬的弟兄姊妹,當時他們正面對著熾熱的政治逼害,以及異端邪說的滲入,對現世代的我們仍有著重要的啟發作用。

馬可福音一章提到上帝在當中撥亂反正。今天,祂仍然光照著祂的兒女。創世記一章1節第一個詞語「起初」,是天地的創造;馬可福音提及「上帝的兒子」,神兒子福音的「起初」,兩者遙遙呼應。起初創造天地的上帝,藉著第二位亞當的起初來重造這個新天新地。我們需要時常思想自己的身份及所聽到的福音,因為教會有多重視福音,就有多火熱的去傳福音,也就有多大能力去面對人世間的苦難、逼迫和異端。福音乃是關乎一位活生生的救主,祂來到歷史時空,現在坐在高天上仍然活著,藉著祂的聖靈繼續將自己生命賜予祂所呼召的人。

耶穌基督出生之前,有以賽亞先知的預言;耶穌基督在世的時候,有施洗約翰的宣告。施洗約翰宣告悔改的洗禮和耶穌基督的名。他修直和預備主的路,迎接大能的神來到。這是創世記一直延續到耶穌基督的時候,並現在教會仍然未曾止息的事情。我們要預備修直主的路,迎接主回來。教會必須將神的恩典、榮耀、真理、聖潔、公義、憐憫和慈愛,繼續在社會的各層面及各領域彰顯出來。

耶和華在舊約時期所作的事就是耶穌基督所成就的事,如帶領百姓出埃及和賜水給乾喝的百姓,耶穌是我們的救主,是我們遇困難、艱苦、軟弱和跌倒時,隨時的幫助。如今,教會或許較少說基督的尊榮及基督的意思,卻較多說基督耶穌是救人死後進入天堂。基督(由希臘文而來)是膏油、膏抹的意思,像一個職銜的稱呼;耶穌(由希伯來文而來)則是上帝所膏立的那位要來的彌賽亞。使徒行傳第二章提到那位要來的彌賽亞要作的事,就是上帝已經立祂為主為基督,要作萬國的君王,作審判全地的主。

當耶穌從加利利的拿撒勒來到約旦河受洗後,從水裡出來,天開了,聖靈彷佛像鴿子落在祂身上,天上的聲音即天父的聲音,活像是耶穌一個「就職禮」,祂來為我們做救主。在那刻,三一上帝都出席了這個「就職禮」:天父開聲為祂作見證,聖靈親臨為祂作見證,聖子親自接受水禮,為的是拯救你和我。馬可福音全卷書也在解釋我們所信和所事奉的耶穌基督是誰。耶穌以聖靈為我們施洗的意思,就是當聖靈落在耶穌身上,祂一生一世所作的全憑聖靈,而與耶穌基督在信裡有關係的人,凡信祂的,祂就賜他們權柄,作上帝的兒女。所以,因信耶穌,聖靈就住在我們身上了。我們靠著耶穌,聖靈無限量的供應和充滿我們。我們在耶穌基督裡有福份和權柄。讓我們在基督裡靠聖靈而活,豐豐富富的為主結出聖靈的果子,在事奉上靠著聖靈的恩賜,高舉耶穌基督。

朱淑芬傳道「上帝在這裡」(2015年1月25日)

上帝每天都與我們同在,只不過有些人不認識祂。有一個男孩,他父母早逝,由叔叔撫養長大,當他叔叔在一次工業意外中受傷至昏迷,醫生說:只有上帝才能救他!可憐的男孩感到無助,不知上帝在哪裡?他只好四處問人,希望找到上帝。有一天,他遇到一位老人,希望他可以幫助他找到上帝。老人因著男孩對尋找上帝迫切的心,就教他祈禱,並祈求上帝醫治他叔叔,最終,神蹟發生了,他叔叔終於醒過來。

路加福音11:10“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我們只要多祈禱就可以經歷上帝,經歷上帝就在你身旁。

吳俊夫牧師「發光 」(2015年1月18日)

黑暗──讓存在的東西隱藏起來

光──讓隱藏的事物顯露出來

再黑──只要有一點點的發光體,就把黑暗驅除

更光──耀眼,卻使人不能直視

這豈不就代表著我們的生命狀態?

「光線」:讓我們能看到事物(光由直線的傳播)

「光波」:光波爐的應用,使煮食更均勻、便捷(光有波動性)

「發光」:就是要人看見,就是要人體驗;傳播基督的恩典,流動上帝的大愛!

黃仲安傳道「凝聚 」(2015年1月11日)

凝聚(Condensation)在物理學上是氣體遇冷變成液體的過程。例如本來眼不能見的空氣,通過凝聚,就能變成可見的水。根據歌羅西書的描述,信徒的「生命」是與基督一同藏在上帝裡面的,世人不能看見,卻因著信徒「生活」的凝聚,就可顯明何謂分別為聖,成為基督榮耀的見證。

「興起發光」陳榮超牧師講(2015年1月4日)

經文:賽601 -5

引言:

  教會今年的主題「凝聚,發光:上帝在這裡!」用了3個標點符號串聯文字而成,凝聚與發光以逗號連結,表示兩者重要性相同,接著以冒號表示下一句的重要性及與前述文字的關係,凝聚與發光的意思是先認罪、後發光,因為上帝在這裡,並以感嘆號作總結,帶出歡呼和感恩。

  近年內地有一本名為《上帝在哪裡》的書,深受讀者愛戴,這本書原著是英文,經由一位中國人翻譯,翻譯中文版的背後有一個上帝光照世人的故事,神讓一位非基督徒去翻譯一本談論基督信仰的書,而中文版影響了無數的中國人。1997年有一名叫張栩的中國骨科醫生在也門共和國執行援外醫療任務,他工餘時在一處叫天堂谷的地方跳水,但不幸摔傷了頸椎,導致四肢癱瘓,後來他被送回國,在北京留醫。面對這厄運引發的殘酷現實,張栩無法接受,於是,絕望、彷徨、抑鬱不斷折磨著他,他和母親每天都盼望以死亡來解脫自己。後來,張醫生的一位日本藉基督徒朋友送給他一本英文版的自傳,書名大意是當面對厄運,是卑微的死去或是精彩的活下去。這本書是一位名叫瓊妮 (Joni Eareckson Tada) 的美國基督徒姊妹所著,她在18歲的時候,因為跳水摔傷了頸椎,造成四肢癱瘓;受傷以後,瓊妮在家人、朋友、教會和聖經的幫助下,建立了堅強的信心,1978年她將自己的經歷以及克服苦難的故事,寫成了自傳。張醫生深深被這本書感動,從中得到了巨大的安慰、幫助和盼望。在駐院主任醫生的鼓勵和母親的幫助下,重病中的他在病床上以7年的時間將該書翻譯成中文版的《上帝在哪裡》。《上帝在哪裡》不是一個提問,而是肯定的道出上帝的真實、同在,以此鼓勵殘障人士和身處人生低谷的朋友,帶出當人在生命黑暗中,也可以活得精彩。張醫生在2003年來港學習康復工作,當時一間本地教會每個主日接待張醫生和他的母親到教會參加聚會,結果他和母親均信了主和接受洗禮。張醫生的經歷可能是眾多見證神光照世人的其中一個故事,讓人知道無論人在那種景況中,上帝都會發掘他的精彩人生。

  先知以賽亞以光代表神的榮耀,“因為你的光已來臨,耶和華的榮耀發現照耀你。耶和華卻要顯現照耀你;他的榮耀要現在你身上。"(賽60:1 -3節),以賽亞書60章的光有兩個重要的意義,第一,光是神的榮耀,光是生命,沒有光便沒有生命;物理學對光的定義是:光臨到那裡,那裡才存在; “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約1章4節) 耶和華的光來臨,生命才有意思,耶穌就是生命、是真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1章9節),人需要光才可以存在,須讓耶穌的真光光照,讓主基督住在心裡;第二,經文中重複了“發現、顯現"四次“,在另一個聖經譯本是以“升起來"表達,光出現時好像晨曦漸露曙光,接著初升太陽光照大地一樣,“幽暗遮蓋萬民,耶和華卻要顯現照耀你;"這表示人若在生命的黑暗中、迷失中,頓然之間發現被光照耀,這時人會有兩種回應,第一種回應是:“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約1章5節),耶穌基督來到這世界,世界是藉著衪所造的,但世界卻不認識衪,世人也不接待衪;第二種回應:以賽亞先知要求世人要興起發光,興起發光亦是一個結論,經文已闡釋人已被光發現、照耀。所以弟兄姊妹們須以正確的態度回應,要興起發光。

  當張醫生找到生命之道,立志為主發光,他看見內地的殘障人士受盡委屈和封鎖,2005年張醫生排除各種困難,在遼寧省鞍山市組織了社會各階層、各行業的愛心人士,成立了一個民間慈善機構 – 鞍山市助康會,以志願團體的角式服事當地的殘障人士,而張醫生為了方便出入,長期居住於助康會內,  36:27  每年助康會贈送輪椅予有需要的人士,同時亦贈送一本聖經,他們定期與殘障人士外出活動,使他們不再被困在病床上。張醫生得到生命之光,立志興起、發光,繼續照耀別人。

  上帝在哪裡的意思就是上帝在這裡,眾弟兄姊妹,今天上帝在這裡,我們要「凝聚,發光:上帝在這裡!」,上帝賜給我們生命的方向,有勁的生命活力,所以要活出更精彩的人生,先知以賽亞給我們的挑戰是去興起、發光!

吳俊夫牧師 「新一年不作舊人 」(2015年1月4日)

今天正是2015年的第一個主日,我仍是今天的我,但卻不可仍只是昨天的我。一年之始,是時候竭力地去除舊我,因為現在活著的,不在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讓過去成為過去,讓今天竭力地成長,為要塑造明天的我,更是完全屬乎上帝的「屬祂的人」。愛主、愛人、愛教會,聽多了!是時候要更到地的實踐了!愛主──可配合教會的讀經計劃,愛人──可配合教會推動本區的福音遍傳,愛教會──可配合教會各項的事奉參與及肢體關顧,祝願我們新一年不作舊的我。阿們。

吳俊夫牧師 「老,中,青,少 」(2015年8月23日)

教會群體,需要老中青少,我們的成長亦可透過對老中青少的階段來學習。
老:人既然會老,就要更「老練」而避免老化,進步才能出現
中:成人世界既然複雜,就要更「中肯中和」而避免彼此中傷,品格才會更好
青:年青人既然前程無限,就更要有「衝勁」而避免衝動,更新才會實現
少:少年人既然像白紙,就更要「單純」而避免無知,成長才會更多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