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學賢牧師 - 「終生學習上帝的話」(2017年5月14日)

我所認識的一些教會不單有各級的主日學,也有三、四十人的長者班,並且由固定導師任教。我非常欣賞不少長者參加崇拜多年,仍然堅持每週上主日學,研讀聖經和學習生活應用。在這方面本堂並不遜色,每主日九點鐘開始,廿多位長者陸續進入副堂,等候上課。有些長者在週三公禱會中已有聽聖經和一同禱告的機會,即使不大識字,也毋減他們追求真理的熱心。感謝主!最近有位年長的姊妹表示因著不斷學習聖經而掌握了如何傳福音和帶人查經。

聖經的真理要正確和活潑的傳遞下去,使上帝的話不斷陶造學生的屬靈生命。提後2:2節說:「祢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求主賜我們更多盡心竭力地備課和教學、並以生命去實踐真理的教師。

古學賢牧師 - 「愛裡相聚」(2017年4月30日)

很喜歡趙孟準醫生所作的一首歌<愛裡相聚>:「少年曾同被主救贖真理共尋,也曾為祂事工獻奉青春光陰;分享快樂事,分擔困惑事,最難忘是在主愛內真心互見……」上主日應一些舊同學的邀請,我和太太與他們乘船到滘西洲遊玩。四十年前我們一同在閩光書院畢業,現在有幾位仍在閩南堂服事主,其餘的到別的教會事奉,也有些與主疏遠了。

    有人笑指昔日的我調皮、貪玩,我就在心裡感謝天父,祂救我脫離那惡者,現在還給我機會服事祂。當我們還年少的時候,福音種子已植入心田,至今不少同學仍緊緊跟隨主,足見學生福音工作何等重要。雖經歷四十年風雨,在主的愛中我們蒙保守,得指引,這是人生極大的福氣。所以,我們當為教會的學生團契禱告,求主差派傳道同工和導師牧養他們,叫他們年輕的生命活得更有意義。

古學賢牧師 - 「天父在等待」(2017年4月23日)

上週與一位年長的牧者共晉晚膳,他語重心長地慨歎:「我不願看見弟兄姊妹對天父的愛愈來愈冷淡,不多傳福音,教會變成同鄉會,沒有真正的增長。」想到最近所讀的靈修書籍,不約而同傳遞一個信息:唯有當人親近天父,才能滿足祂的心。當我們願意親近天父的時候,這位至高的上帝,就厚賜美物給我們。祂未嘗留下一樣好處,不給那些屬祂的人 (參詩84:11節) 。非因我們有甚麼本領或資格,只因我們原本就是祂的心上人。

或許我們對天父不自覺地維持官式關係,如單單每天靈修十五分鐘、謝飯三次、祈禱兩次等。這種與天父相處的方式,恐怕天父只歎奈何!知否全能的上帝,創造的主宰,尊榮的阿爸父,不嫌我們微小,仍對我們是情深款款?「耶和華你的上帝是施行拯救、大有能力的主。祂在你中間必因你歡欣喜樂,默然愛你,且因你喜樂而歡呼。」 (番3:17節)

古學賢牧師 - 「真相」(2017年4月16日)

一隻受了傷的毒蠍子來到河邊,遇見一隻青蛙,就對牠說:「請你背我過河,我必以美食報答你,並且我絕不會傷害你。」青蛙見牠傷勢嚴重,就相信牠的話,背牠渡河。中途青蛙突然大聲慘叫:「痛死我了!你為甚麼要螫我?」蝎子說:「我無意害你,但我的本能驅使我這樣做。」青蛙痛苦地掙扎了一會,最後,蝎子也和牠一同淹死了。

    詩篇1:1節「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這話隱藏了驚心動魄的真相!小心,不要信任世俗的甜言蜜語。「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篇1:2節) 「有福」原文是「多麼快樂!」要常將上帝的話存在心中,才可避過空中掌權者(撒但) 的殺戮。

古學賢牧師 - 「人算甚麼」(2017年4月9日)

人類相比浩瀚的宇宙,只不過是一顆看不見的微塵。站在地球的角度看,人也不過像早晨發芽生長的草,晚上就割下枯乾 (詩90:6節)。從魔鬼的角度看,人不過是一塊「肉扒」、「午餐肉」(彼前5:8節)。從天使的角度看,人是非常軟弱、容易犯罪的,卻是承受救恩的 (來1:14節)。從受造之物的角度看,人是牠們的管理員 (詩8:6-8節)。在上帝的眼中,每一個人都是屬祂的;上帝差耶穌到世上來,尋找、拯救每一個屬祂的人。

我們又當怎樣看自己?我們原是上帝精心的傑作,在基督耶穌裏造成的 (弗2:10節),我們的生命有無比的價值,上帝要藉我們彰顯祂奇妙的智慧與能力。天父啊,祢的名在全地何其美!

 

「溫柔安靜家庭」陳榮超牧師講,黃旭曦弟兄記(2017年3月26日)

經文:彼得前書31-11節                                         

    本年教會的主題是「復興教會,由家做起」,在教會生活的感覺就好像一個家庭,需要常常相聚,如(來10:24) 說到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 如果我們在教會沒有一個團隊, 每一個人都是孤寂和孤單,我們的信仰就失去了功能性。在基督教信仰上,我們不是單單一個人去尋求 一個超越的上帝。這信仰由耶穌那日開始,祂不是一枝獨秀,反而有眾多人跟著祂。雖然聖經中說到耶穌有單獨與上帝禱告,但日常運作裏面都離不開門徒。這留給我們今天教會的形像是離不開家的理念。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在家裏頭生活的時候,不一定是浪漫式,在相聚中可能是一帆風順和平坦,有時又有著各種關係上的困難和不快樂。上帝希望教會復興,有聖靈在當中,教會就能復興,復興應該由各自家庭引至教會這個大家庭。

    復興教會是有一定的困難,正如彼得寫給教會成員時,這些信徒在家中作為妻子都遇到困難和挑戰。彼得教導做妻子的要有好品行,雖然丈夫不聽道也可以感化他。妻子不要靠外表做人,只要以裡面存著長久溫柔、安靜的心為裝飾,這在上帝面前是極寶貴的;並且要同心,彼此體恤,相愛如弟兄,存慈憐謙卑的心,不以惡報惡、以辱罵還辱罵,倒要祝福。這些經文都是從妻子講起,慢慢伸展出去一個廣義的層面。我們都要順服,也要離惡行善,一心追趕,羣體中要尋求和睦。

    在古羅馬,女人是沒有任何地位,比奴隷好一點,婚姻也不是基於愛情和平等。女人在婚姻上是生孩子的機器和雙方父母的一種交易。當了妻子以後,她的身份在乎她生孩子的能力,當她生了四個兒子才可成為一個有個人自由的人。彼得帶出了婦女在信仰福音上多了一種新的力量,因為接受了上帝給她們的愛,給予了她們一些釋放。彼得又對妻子們說你們要順服自己的丈夫。在當時婦女是沒有選擇,一定要順服。順服可分為被動或者主動,妻子們本身順服丈夫是沒有選擇,但今天信了耶穌基督,心中有上帝的存在, 接受到耶穌基督的拯救和救恩,就是基於主動順服。

    我們可以掌握主動性順服,就是知道自己擁有天父兒女的身份,認識耶穌後整個人生觀是會改變, 對世界和上帝的國度是有所認識。 另外,這些妻子們懂得在天父裡面得到了祂的愛,感受了耶穌為她的犧牲,得著了聖靈內住的能力,心裏得到了轉化。心裡面的仇恨和苦毒,就慢慢的抹除。心中的愛意開始填滿了內心的空虛。經歷到與上帝的關係, 在種種挑戰下, 動用這份上帝給予的能力在家庭和社會上。這正是彼得所說:「不信的丈夫看見你們有貞潔的品行和敬畏的心,最後都會被感化。」 彼得還去勸勉作妻子的不應該單單注重外表,反而要著重內心世界,面對困難要內心溫柔和安靜,培植內在美。在別人接觸我們時會被我們的正面思想所感染。

    最後,我們要追趕一些品德,能有效地給予關懷和令別人進入教會。我們首先需要同心,視教會為一個家,方能復興教會。3:8-11告訴我們「要彼此體恤,相愛如弟兄,存慈憐謙卑的心。不以惡報惡,以辱罵還辱罵,倒要祝福。因你們是為此蒙召,好叫你們承受福氣。舌頭不出惡言,嘴唇不說詭詐的話,尋求和睦,一心追趕。」在教會建立一個好的團隊,藉此耶穌的說話和福音就可以傳揚出去。

 

 

古學賢牧師 - 「父母的抉擇」(2017年4月2日)

多年來探訪不少主內家庭,感謝上帝,常見到他們的孩童滿有恩賜,在音樂、運動、語言、繪畫、領導等各方面表現優異,甚至在一些具代表性的比賽中獲獎。家長們與別人談起自己的孩童,便津津樂道,以孩子們的成就為榮。我心中默默祝福小朋友,甚願將來他們充分發揮恩賜,為主所用。

環顧很多小朋友在升上中學以後,因讀書的壓力和父母的期盼,只顧埋首於書本中,一心追逐成績,漸漸地將天父給他們的恩賜埋沒了!作為父母不單應該重視子女的學業和前途,亦要留意上帝所給子女的恩賜,多方禱告和栽培。恩賜用來服事教會、建立生命 (參弗4:12節、彼前4:10節),才能滿足施恩的上帝。

「擁有型態」與「擁有型態」的生命狀況」陳如炳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2017年3月19日)

經文:弗4:17-32節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提到人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有兩種型態,其中是「擁有型態」(Having mode)。努力學習時,發現有不明白的地方,會解決這種狀況。但學習的過程,有時未必有決心令這種知識變成生命的元素。第二種學習知識型態是「存在型態」(Being mode)。學習時會更用心將所學的知識,提取核心價值,盡量內置在生命中,持之以恆在生活中表達出來。基督徒應該有「存在型態」心態,將上帝給的珍貴核心價值變成內在部分。

    以弗所書4:17-19,保羅提了兩個不同意思的「心」。「虛妄的心」指狂妄和不實在。17節的「心」與感覺思想有關,日常生活會受到身邊一些事情影響情緒。18節「心地昏昧」,「心地」是可用聖經的話,上帝教導生活原則去分辨判斷生活的事。實踐上帝的話時,會否過份重視肉體的感覺而扭曲背棄上帝要我們表現的生命?18節「無知」這無知不是基於知識理解的能力,而是不知應要這樣生活。要不然,心會剛硬,良心喪盡,落入可憐可怕的光境。

    24節「穿上新人」,新約聖經中有兩個希臘文表達「新」。“Neos”指時間上的新,隨時間會變舊。另一個“Kainos”指品質上的新,歷久常新,經得起時間上的新。如一顆一百年前的鑽石,品質是沒有改變的,。就如上帝給你我一種歷久常新的新生命品質。

25-32節中有幾個讓基督徒明白和操練的生命原則:   

    第一、基督徒是有感受和情緒的。發脾氣不是好事,但保羅在26節講「生氣卻不要犯罪」,如何做到呢?聖經讓我們知道生氣可以不犯罪,耶穌看見人在聖殿做買賣很生氣,在怒氣中彰顯公義,讓他們深刻知道這是錯的,所以祂推翻兌換銀錢的枱、趕走牛羊和斥責賣鴿子的人。但耶穌生氣是很有分寸,令他們不要重蹈覆轍。保羅用命令式講這句話,英文即 “Be angry!”。若有人得罪你,生氣吧!但不要詛咒、用計謀或記恨。這提醒我們是有感情情緒的,不要遇到一些事情就界定自己有罪,不要過於責怪自己。

    第二、信徒是會犯錯的。若基督徒不會犯罪,聖經就不會有這麼多的書信教導如何說話、生活和待人接物。「擁有型態」的人不敢犯錯,重視別人看法,不容易或不會接納犯錯的人。保羅在羅馬書6:1講上帝有無窮赦罪的恩典,但是否可犯更多的罪,「叫恩典顯多嗎?」這是一個很好的提示。但基督徒不應覺得自己犯錯,上帝便離開自己,覺得沒有希望,因聖經講基督徒是會犯錯的。

    第三、在這一切外,要成為一個有愛心、寬宏大量的人和包容別人的錯失,每個人都嚮往這種高尚品格和生命。27節「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不要讓魔鬼在生命範圍有落腳點。保羅提醒聖靈關心你我,在對與錯抉擇的關鍵時刻,是否更有決心站在上帝的一邊?因著這個過程,逐漸成為「存在型態」基督徒,我們是否有活力活出耶穌基督賜的新生命呢?

「本是我們應份做的」(日堂崇拜講道)梁植褀傳道講(2017年3月12日)

經文:路加1711-19        

     聖經中記載了不同的人物,當中有不小都是沒有記載他們的名字,這些沒有名字的人貫穿著整本的聖經、甚至在影響著不同事情的發生。今日或者你與我都是平凡不過的人,沒有太多的豐功偉業,但當我們都願意盡一點力便能燃點著教會與社群。

    路加福音十七章11-19節,記述了十個長了麻瘋病的人,他們被耶穌醫治的經歷。從路加的記載,耶穌只是用語言說他們痊癒了,這十位的麻瘋病人便相信了。我們是否都能有這一份單純的信心呢?!

經文再進一步提及,這十位痊癒的只有一位外族人,懂得存感恩的人,回來歸榮耀給上帝。這會否令我們反省,我們的信仰會否都變得「奉旨」了,意思是上帝所給予的一切變成了濫用的恩典,或是隨手可得的。經文透過一位本與上帝的約無份的人,讓我們重新思考我們會否不知不覺間忘記了一切都不是必然,卻全是恩典。

    「本是我們應份做的」︰對上帝有信心,本是我們該有的;得著恩典跨越各樣逆境困難,更是恩典。要常存謙卑感恩的心,這一切本是我們該做的。

「常顯高清」(早堂崇拜講道)古學賢牧師講(2017年3月12日)

經文:112-21                               

    我們被基督的愛激勵,應當為主常顯高清。「顯高清」是甚麼意思?

一、努力見證福音

    腓一12-13,「弟兄們,我願意你們知道,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興旺,在御營全軍……」保羅的處境雖艱困,一切都不如意,但福音卻是成功速銷!「御營全軍」即該撤大帝的侍衛部隊,全營有九千人,其中有些輪流與保羅互相扣鎖著,以防保羅逃獄。當保羅這樣被看管著的時候,他便有機會逐一與輪班互相扣鎖的士兵講述見證與福音!

    保羅把上訴羅馬皇帝法庭當作一個傳福音的機會,因為可以趁機和那些審問他的官員談論耶穌基督的復活。每次他被審問,他就會從自己怎樣遇到復活的耶穌基督說起。相信每當有人到監獄探訪他,他就告訴他們,他在大馬色路上,這位升了天的耶穌怎樣向他顯現。

    二千年來教會愈受逼迫,福音愈有發展,覆蓋地域愈廣。福音種子往往是用殉道者的血來澆灌的!傳福音很令人鼓舞的事,就是只要有人傳,總有人相信。保羅並沒有因坐監而停頓下來,他更不會因為身為囚犯用鐵鍊鎖著而感羞恥或氣餒;反而因福音深入人心而大得鼓勵和喜樂,在監獄中他經歷到的不是挫敗,而是有機會分享復活主改變他生命的故事。人會被監禁,耶穌的福音反而會被傳開。

二、堅固別人的信心

   14節「並且那在主裡的弟兄,多半因我受的捆鎖, 就篤信不疑,越發放膽傳上帝的道,無所懼怕。」在困境中能站立得穩,身邊的人會看在眼裡。15-17節「有的傳基督是出於嫉妒紛爭……意思要加增我捆鎖的苦楚。」在傳福音的路上,保羅遇到很多人對他不滿,批評他、攻擊他。保羅是個正常人,受傷害自然會感到不舒服,情緒欠佳,甚至感覺苦惱,保羅亦有這種情緒反應,但他卻不容讓這種消極的情緒滋長下去。

    他反而以寬懷的心待人:18節「這又何妨呢……基督究竟被傳開了。為此,我就歡喜,並且還要歡喜」。無論用甚麼方式,只要能將福音傳開,他就心滿意足。保羅關心的是怎樣才能把福音廣傳出去。保羅的著眼點是耶穌,不在自己的榮辱得失上。20節「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保羅願意用全部的生命獻給耶穌基督。甚麼是「顯大」?就是叫耶穌在生命中清楚地顯示出來,將耶穌的美善活現在我們身上。約三30:「祂必興旺,我必衰微」,「自己」縮小,耶穌就放大。「基督究竟被傳開了,為此我就歡喜」。可見保羅的著眼點是常常將耶穌高清地活現出來。把眼光放在自己身上,耶穌的形象就會變得模糊;但什麼時候把人生的焦點校得清晰,其他人就會清楚見到耶穌。

    20節上「照著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沒有一事叫我羞愧。」保羅不單不以福音為恥,也不因逆境氣餒!保羅從前追求世上名利、逼害基督徒,現在卻成了奉獻一生給基督的人,為了完成耶穌的託付。21節「因我活着就是基督」這可說是整個基督教信仰的縮影:無論前面的道路是光明抑或黑暗,環境是順或逆,都朝向這目標而生活,信仰與生活全以基督為焦點。

    我們要像保羅那樣,日常生活都清清楚楚使人看得出基督美善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