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學賢牧師 - 「為耶穌多得一人系列(1):「桃麗絲被拒絕了」」(2017年3月5日)

桃麗絲 (Doris Ekblad) 姑娘是我讀神學時的佈道法老師,每次上課她一定見證過去一個禮拜她在甚麼地方、用了甚麼方法、領了甚麼人信主。起初我和幾個同學私底下質疑她把話「講大了」,但到了學期尾,她將向人傳福音的秘訣揭曉,教我們頓時心悅誠服。原來成功的因素就是屢敗屢戰,面對無數次被潑冷水,心中只要堅持一個信念:「為耶穌多得一人。」

    2月27日新聞題及台灣有個信用卡女王,25年內被拒絕了85萬次,仍持守「天天成交」的原則。她所推銷的是信用卡,而我們所傳揚的是珍貴永恆的保障,我們本應比她更殷勤更積極。彼後3:9節「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祂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來吧,我們一起「為耶穌多得一人」﹗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吳俊夫牧師講,吳家通弟兄記(2017年2月26日)

經文:腓立比書1:27-30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並不是對著幹的意思,而應該分開來說會更為美好,教友們一個做初一﹑一個做十五﹑互相作美好的事情,最後走向合一的心。

    保羅在腓1:27交代了唯有披戴基督,生命彰顯基督,與基督的福音相稱的時侯,信徒才會站立得更穩。當中,要做到福音相稱是困難的! 前陣子,早上抱著沉重的身軀在駕車,駛車時需打燈號,來告知其他車輛行駛動向,誰知背後的車長像刻意不讓通過,更長響按以作警示。那時憤怒的說話就出現了,雖然那位車長聽不到自己憤怒的說話,但捺不住的爆發。後來,在一瞬間收歛了脾氣而且羞愧,因為車尾有一塊牌子寫上:「讚美的區域」,若是自己的錯失而換來對方對基督有壞的觀感,那豈不是作了與福音不相稱的事了?

    另一方面,什麼是站立得穩呢? 在一次的鳳凰山之旅中,第二天下山時,幾位的年輕人健步如飛,雙腳站得非常的穩健,唯獨我在背後苦苦支撐,幾乎站立不穩。但我們最容易站立不穩就是自以為最有能力的時侯,不去親近上帝,不去問祂支取力量,我們的靈糧不是靠上帝的說話,不是靠禱告,這一切反過來使生命變得無力。因此,能力是從上帝所領受的,我們要蒙恩相稱,大家一起的在信仰路途上站立得穩。

    每個人對於維持教會的營運手法﹑想法都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不想教會死。腓1:28所指腓立比的民眾正面對一群的敵人,包括羅馬政府的掌權者以及撒旦的威脅。這裡的敵人並不是他們同一群體的人,自己人不應該被說是敵人。我們共同地在上帝的家而活,活在一起就當學習彼此接納,要有同一心志。可能教會不同人有不同的處事手法,有顧慮,有不滿,但重要的是他們絕對不是敵人。縱使有分歧時,仍有愛在當中,所有事情的解決會演化為美好,這才是上帝的家。

    互相的提醒應該取代了互相的督責,唯用禱告是可行的事。有一次,到了某弟兄家裡用膳,家中有小孩告知,地上的食物,是某姐姐所掉落的。小孩的想法一向天真無邪,比成長的還要單純,並不是立壞心腸。我們同樣需要學習聖經教導我們的互相提醒,不是走錯誤的信仰和教義。即使提醒了,對方沒有走回正道,就必須透過禱告去改變,切實的把需要告訢上帝。

    教牧不是建立教會的基礎,基礎是上帝,元首也是上帝。我們要作美好的事情來彰顯上帝本來的教會,每個人做好的本質,遇到苦毒的言語,好好的禱告就會把苦困驅走。

「成為屬靈恩賜的管家(三)」陳如炳牧師講,黃旭曦弟兄記(2017年2月19日)

經文:以弗所書4:11-16節

在古代已經出現了管家這種角色,並在家庭裏面擔任著重要任務。保羅在「加4:2」提到「在師傅和管家手下」,這是承傳了希臘及羅馬人的習慣。一般法例規定孩子到14歲才由管家手下交還父母,孩子大部分時間與管家一起生活,起居飲食都跟隨管家。漸演變至管理其他僕人,家庭大小事務以至主人的生活作息。希臘文新約聖經「管家」一詞共出現10次,這詞是由房屋與管理組成。例如,(路12:42)記述要成為忠心有見識的管家及按時分糧。並體測別人的需要和給予供應。還有,(彼前4:10)提到要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上帝將眾多的恩賜給予基督身體裏的成員,所以我們需要成為忠心的管家,有效地運用這些恩賜。

屬靈恩賜的項目

   韋拿博士宣教數十年,他對屬靈恩賜的理解給予我們很多的啟發,他將屬靈恩賜總結成為27項。如預言、執事、教導、施惠、治理、憐憫、智慧言語、獨身、自願清貧等等。另外,顏德活主教也提倡了屬靈恩賜的研究一共20項。我們應用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去理解屬靈恩賜,這樣可以避免了與教會需求性上的衝突和誤會。

屬靈恩賜的分類

    主要分為事工性質的恩賜和彰顯性質的恩賜。前者是教會在每一日事工運作上必需要擁有的恩賜。這五種恩賜相關的事工為使徒、先知、傳福音、牧師和教師,他們都是教會被建立起來的主幹。後者彰顯性質的恩賜,存在的目的是彰顯上帝的大能,如智慧言語、醫病、異能、辨別諸靈、說方言。

屬靈恩賜與個人的關係

 屬靈恩賜擁有的基礎

    我們如果能夠清楚認為自己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神就已經將屬靈恩賜放在我們中間。另外,確認屬靈恩賜是必要的,因為要打勝一場仗,不可能單靠個人的勇氣和努力,應該善用恩賜,才能事半功倍。如果我們能夠確認自己擁有屬靈恩賜,就可以祈求神給我們擁有一個樂意事奉主的心境,渴求身邊的人得益處和看見教會的增長。最後我們需要認真為自己恆切禱告,祈求和發掘出自己的屬靈恩賜。

進行的步驟

    我們可以先了解屬靈恩賜的內容,再從屬靈書籍上為自己進行評估。了解自己的感覺和參考過去事奉的過程和效果。我們還可以詢問牧者肢體的建議,借此印証自己的屬靈恩賜。最後要清楚教會事奉的現況及需要,從而發揮相對的屬靈恩賜。

    對屬靈恩賜的無知,極可能就是今天教會增長遲滯的主要原因,也是無數灰心、 缺乏安全感、 焦慮和犯罪感的來源,攔阻信徒活潑事奉上帝。求主鼓勵我們立志前行, 甘心承擔,勇闖高峰。

 

 

 

 

 

 

吳俊夫牧師 - 「愛:有始不有終!持守使命:有始畢有終!」(2017年2月26日)

『有始不有終,能受百樣痛……愛是永恆當所愛是你!』是張學友〈愛是永恆〉中的歌詞;愛:確實要有始不有終,這份愛特別適用於對上帝!世上任何事物總是會變,唯上帝的信實總不變更,願我們對祂的愛──有始不有終!

「有始畢有終!」──對目標、持守使命而言,這是我們作為基督的門徒所要持守及一生奔跑的路。路途或有中轉站,卻是憑藉恩典為主再踏上之旅程。目標及所要持守的使命,必須清晰並不是為個人,而是為那「創始」、「成終」的上帝去奔跑!目標、使命,仍要堅定地持守──有始畢有終!

曾聽說:「牧師,你放棄閩南堂嘞?」我也曾反問自己:「是否放棄了閩南堂?放棄了弟兄姊妹?」然而現在我卻能坦然地分享:「我沒有放棄閩南堂與弟兄姊妹」,上帝給我的領受是勿忘初心,按著祂的帶領進入祂要我進入的下一階段,作為牧者──就是要按祂而行。祂讓我清晰求問,更讓我清晰看見,現在要清晰踏上!重要的是:唯有祂才是閩南堂的上帝、牧者;而閩南堂──仍是我的家,你們──仍是我的兄弟姊妹。──這份愛,永遠都存在 Amen!

朱淑芬傳道 - 「臨別贈言」後篇(2017年2月19日)

人生總有悲歡離合,我在閩南堂將近十年,也經歷不少弟兄姊妹的離開,他們的離開總有原因,有的是蟬過別枝或是移居天國。

    6-8/2我去了退修,在這裡與神相遇,祂透過我蒙召的經文再一次肯定我,我本是一個小信的人,常憂慮明天,神卻藉著馬太福音六章24-34提醒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一切所求的東西祂會賜給我。

     在此,衷心感謝閩南堂的執董們對我的包容、愛護;弟兄姊妹對我的接納、寬容,尤其是一班長者對我的疼愛,仿如天父對我的大愛,我實在不配,願主大大賜福給閩南堂及弟兄姊妹,成為神所喜悅的教會,無論在人數及弟兄姊妹的靈命上都不斷倍增。

「活出神恩:知恩、感恩」吳柏池傳道講,林日麗姊妹記(2017年2月12日)

經文:詩篇65                                                   

    當我們面向前路時,要有感恩的心,才可以有力向前。要有感恩的心,就要明白所經歷的恩典;要有感恩的心,就可以有力活出神恩。經文是詩篇第65篇,我們可以從這篇體會詩人對神的信靠,為神所賜的恩典而感謝。

一、神赦罪的恩典 (1-4)

    這首詩的開頭有個「靜默」的詞,而和合本的翻譯就用「等候」,這翻譯是恰當的,但「靜默」有更深層的意義,即「敬畏、懼怕」的意思。第1節的意思是神在錫安之中,人都肅靜等候讚美祂。接著詩人讚美神是「聽禱告的」,神是會聽赦罪的禱告。而那些蒙揀選的人得以親近神,並且可住在神的院中,這是何等的福氣。

    神賜給我們赦罪的恩典。「罪孽勝了我」(3節),人活在血氣中,以致罪在我們身上特別顯得強大,使我們得罪神。「至於我們的過犯,祢都要赦免。」(3節),神卻不跟我們計較,完全饒恕我們一切過犯。經文4節,神收納人和聽罪人的禱告,完全赦免罪人。神使人親近祂和住在祂的院中,這是接納,這就是證據。正如耶穌講浪子的比喻,浪子的父親並不是因小兒子回來或乞求才肯接納,而是早早就等著他回轉。早已饒恕小兒子,而且沒有處罰他,仍然滿有恩典。蒙神這樣恩待,得赦免的人豈不應該到神面前,向祂歡呼歌頌!

二、神拯救的大能 (5-8)

    經文5節,「拯救」與「公義」有關聯,「倚靠」這詞有「盼望」的意思,「拯救」、「公義」和「盼望」這三方面也關聯起來。經文6-7節,詩人提到神的大能平靜了三方面的事物:安定諸山、海的響聲和波浪的響聲以及萬民的喧嘩。經文8節,這一節是個對比。地極的人因神蹟而懼怕,而日出日落人都呼喊。當神作出大能的拯救時,周圍的人都會感到震驚。今日我們所經歷的又如何呢?

三、神豐富的供應 (9-13)

    這幾節所描述的是一個五穀豐收的景象,神眷顧大地,降甘霖,大地肥沃,農作物生長茂盛。滿山翠綠,羊群遍佈出嶺,一切都是十分美好。經文11節更表明神的恩典並不中斷,從歲首到年終都看顧。這篇詩篇所表達的是一個十分美好的情境,但我們現實生活中所經驗的又如何呢?那這首詩是否純屬自我陶醉,自我催眠?不是!其實,這也是一首信心仰望的詩篇。我們的信仰,正是讓我們在困境中心存盼望的力量。

    結論: 之前所提的浪子比喻,父親擁抱回轉的小兒子,但大兒子不願意接納,其實大兒子活在恩典中,但不知道恩典,更不活出恩典,他沒有像父親一樣給予弟弟恩典。恩典是要分享出去,這才是恩典。大兒子的心使父親擔憂,所以父親勸導他,盼望他明白接納。今天我們身在恩典,要知道是恩典,也要感恩,更要活出恩典!活出神恩,要知恩、感恩!

吳俊夫牧師 - 「對人有情,對上帝就更要有愛!」(2017年2月12日)

早前KCG(青年團契)中被笑話我仍是「光棍」一名(即仍是單身),連我自己也忍不住笑了出來,但講真,我都幾樂得自在!有伴在旁也好,仍是單身也好,相信更重要的都是要做有「情」人!如果過情人節只是「例行公事」,情若欠奉,那麼寧願不過也罷!對嗎?在此鼓勵那些與我同是單身的弟兄姊妹,我們都要過「情人節」,讓我們都作有「情」之人;至於已有伴侶的肢體,也請以「情」珍惜您的另一半。過情人節,盼不只專注於情「人」,更要「愛」那賜人有「愛」的上帝!我們都心知肚明,若不是上帝,人的愛就有限,因為──「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約翰壹書4:19)

情人節將至,願有人繼續有情,對上帝──繼續有愛!

古學賢牧師 - 「新年新心」(2017年2月5日)

祝願弟兄姊妹新年蒙福,力上加力,主恩滿載!

    有些人對我說,他們向天父許願,期盼在新一年蒙祂賜予新的動力,使生命更具感染力;無奈發現自己有諸多限制,先天條件又不足。

這也是你的疑慮嗎?天父卻指示我們當完全接納自己,因祂已賜新心新靈給我們(結36:26節) ,又使我們在基督裡成為新造的人(林後5:17節)。所以,更新的力量已蘊藏在我們裡面,需知道一條毫不起眼的毛蟲,經過一段艱辛的蛻變過程,終成為一隻人見人愛的蝴蝶。故此勉勵大家專注操練,顯出耶穌美善的生命。

朱淑芬傳道 - 「臨別贈言」(2017年1月29日)

今日是年初二,祝願大家新年蒙福!再過一個月我就要離開閩南堂,我在這裡事奉將近10年,當中有歡笑也有眼淚!抬頭望向遼闊的天空是那麼大,我都想放眼世界,縱然是捨不得,但我仍要上路。

    人生在世短短幾十年,我們如何活得有價值及有意義?若然你是為主而活或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你的人生就不會枉過!

 

吳俊夫牧師 - 「求、祈──絕不能求求其其!」(2017年1月22日)

禱告的生活,正是表達出我們與上帝關係的真實反映。當我們熱切地呼求,並不一定是大聲疾呼,而是具誠懇的態度去求,這樣的禱告,是充滿了迫切性、充滿著從深處的渴望的禱求,是出自真誠且滿具動力的禱告,甚至是滿有感染力的禱求。祈禱:是期盼、是祈求,而不單是祈福!我們是要向上帝訴說,傾訴,甚至是對話。若是馬馬虎虎地說,求求其其地講;禱告就算再長、用詞再華麗,這樣的祈,或可說──不祈也罷!甚或是對上帝的一種「輕蔑」!求、祈卻不「求其」!我們才經歷禱告中的關係,才經歷禱告中的轉化,我們才經歷禱告充滿上帝的大能,我們才更明白禱告是「必須」的求、「必須」的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