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學賢牧師 - 「人算甚麼」(2017年4月9日)

人類相比浩瀚的宇宙,只不過是一顆看不見的微塵。站在地球的角度看,人也不過像早晨發芽生長的草,晚上就割下枯乾 (詩90:6節)。從魔鬼的角度看,人不過是一塊「肉扒」、「午餐肉」(彼前5:8節)。從天使的角度看,人是非常軟弱、容易犯罪的,卻是承受救恩的 (來1:14節)。從受造之物的角度看,人是牠們的管理員 (詩8:6-8節)。在上帝的眼中,每一個人都是屬祂的;上帝差耶穌到世上來,尋找、拯救每一個屬祂的人。

我們又當怎樣看自己?我們原是上帝精心的傑作,在基督耶穌裏造成的 (弗2:10節),我們的生命有無比的價值,上帝要藉我們彰顯祂奇妙的智慧與能力。天父啊,祢的名在全地何其美!

 

「溫柔安靜家庭」陳榮超牧師講,黃旭曦弟兄記(2017年3月26日)

經文:彼得前書31-11節                                         

    本年教會的主題是「復興教會,由家做起」,在教會生活的感覺就好像一個家庭,需要常常相聚,如(來10:24) 說到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 如果我們在教會沒有一個團隊, 每一個人都是孤寂和孤單,我們的信仰就失去了功能性。在基督教信仰上,我們不是單單一個人去尋求 一個超越的上帝。這信仰由耶穌那日開始,祂不是一枝獨秀,反而有眾多人跟著祂。雖然聖經中說到耶穌有單獨與上帝禱告,但日常運作裏面都離不開門徒。這留給我們今天教會的形像是離不開家的理念。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在家裏頭生活的時候,不一定是浪漫式,在相聚中可能是一帆風順和平坦,有時又有著各種關係上的困難和不快樂。上帝希望教會復興,有聖靈在當中,教會就能復興,復興應該由各自家庭引至教會這個大家庭。

    復興教會是有一定的困難,正如彼得寫給教會成員時,這些信徒在家中作為妻子都遇到困難和挑戰。彼得教導做妻子的要有好品行,雖然丈夫不聽道也可以感化他。妻子不要靠外表做人,只要以裡面存著長久溫柔、安靜的心為裝飾,這在上帝面前是極寶貴的;並且要同心,彼此體恤,相愛如弟兄,存慈憐謙卑的心,不以惡報惡、以辱罵還辱罵,倒要祝福。這些經文都是從妻子講起,慢慢伸展出去一個廣義的層面。我們都要順服,也要離惡行善,一心追趕,羣體中要尋求和睦。

    在古羅馬,女人是沒有任何地位,比奴隷好一點,婚姻也不是基於愛情和平等。女人在婚姻上是生孩子的機器和雙方父母的一種交易。當了妻子以後,她的身份在乎她生孩子的能力,當她生了四個兒子才可成為一個有個人自由的人。彼得帶出了婦女在信仰福音上多了一種新的力量,因為接受了上帝給她們的愛,給予了她們一些釋放。彼得又對妻子們說你們要順服自己的丈夫。在當時婦女是沒有選擇,一定要順服。順服可分為被動或者主動,妻子們本身順服丈夫是沒有選擇,但今天信了耶穌基督,心中有上帝的存在, 接受到耶穌基督的拯救和救恩,就是基於主動順服。

    我們可以掌握主動性順服,就是知道自己擁有天父兒女的身份,認識耶穌後整個人生觀是會改變, 對世界和上帝的國度是有所認識。 另外,這些妻子們懂得在天父裡面得到了祂的愛,感受了耶穌為她的犧牲,得著了聖靈內住的能力,心裏得到了轉化。心裡面的仇恨和苦毒,就慢慢的抹除。心中的愛意開始填滿了內心的空虛。經歷到與上帝的關係, 在種種挑戰下, 動用這份上帝給予的能力在家庭和社會上。這正是彼得所說:「不信的丈夫看見你們有貞潔的品行和敬畏的心,最後都會被感化。」 彼得還去勸勉作妻子的不應該單單注重外表,反而要著重內心世界,面對困難要內心溫柔和安靜,培植內在美。在別人接觸我們時會被我們的正面思想所感染。

    最後,我們要追趕一些品德,能有效地給予關懷和令別人進入教會。我們首先需要同心,視教會為一個家,方能復興教會。3:8-11告訴我們「要彼此體恤,相愛如弟兄,存慈憐謙卑的心。不以惡報惡,以辱罵還辱罵,倒要祝福。因你們是為此蒙召,好叫你們承受福氣。舌頭不出惡言,嘴唇不說詭詐的話,尋求和睦,一心追趕。」在教會建立一個好的團隊,藉此耶穌的說話和福音就可以傳揚出去。

 

 

古學賢牧師 - 「父母的抉擇」(2017年4月2日)

多年來探訪不少主內家庭,感謝上帝,常見到他們的孩童滿有恩賜,在音樂、運動、語言、繪畫、領導等各方面表現優異,甚至在一些具代表性的比賽中獲獎。家長們與別人談起自己的孩童,便津津樂道,以孩子們的成就為榮。我心中默默祝福小朋友,甚願將來他們充分發揮恩賜,為主所用。

環顧很多小朋友在升上中學以後,因讀書的壓力和父母的期盼,只顧埋首於書本中,一心追逐成績,漸漸地將天父給他們的恩賜埋沒了!作為父母不單應該重視子女的學業和前途,亦要留意上帝所給子女的恩賜,多方禱告和栽培。恩賜用來服事教會、建立生命 (參弗4:12節、彼前4:10節),才能滿足施恩的上帝。

「擁有型態」與「擁有型態」的生命狀況」陳如炳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2017年3月19日)

經文:弗4:17-32節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提到人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有兩種型態,其中是「擁有型態」(Having mode)。努力學習時,發現有不明白的地方,會解決這種狀況。但學習的過程,有時未必有決心令這種知識變成生命的元素。第二種學習知識型態是「存在型態」(Being mode)。學習時會更用心將所學的知識,提取核心價值,盡量內置在生命中,持之以恆在生活中表達出來。基督徒應該有「存在型態」心態,將上帝給的珍貴核心價值變成內在部分。

    以弗所書4:17-19,保羅提了兩個不同意思的「心」。「虛妄的心」指狂妄和不實在。17節的「心」與感覺思想有關,日常生活會受到身邊一些事情影響情緒。18節「心地昏昧」,「心地」是可用聖經的話,上帝教導生活原則去分辨判斷生活的事。實踐上帝的話時,會否過份重視肉體的感覺而扭曲背棄上帝要我們表現的生命?18節「無知」這無知不是基於知識理解的能力,而是不知應要這樣生活。要不然,心會剛硬,良心喪盡,落入可憐可怕的光境。

    24節「穿上新人」,新約聖經中有兩個希臘文表達「新」。“Neos”指時間上的新,隨時間會變舊。另一個“Kainos”指品質上的新,歷久常新,經得起時間上的新。如一顆一百年前的鑽石,品質是沒有改變的,。就如上帝給你我一種歷久常新的新生命品質。

25-32節中有幾個讓基督徒明白和操練的生命原則:   

    第一、基督徒是有感受和情緒的。發脾氣不是好事,但保羅在26節講「生氣卻不要犯罪」,如何做到呢?聖經讓我們知道生氣可以不犯罪,耶穌看見人在聖殿做買賣很生氣,在怒氣中彰顯公義,讓他們深刻知道這是錯的,所以祂推翻兌換銀錢的枱、趕走牛羊和斥責賣鴿子的人。但耶穌生氣是很有分寸,令他們不要重蹈覆轍。保羅用命令式講這句話,英文即 “Be angry!”。若有人得罪你,生氣吧!但不要詛咒、用計謀或記恨。這提醒我們是有感情情緒的,不要遇到一些事情就界定自己有罪,不要過於責怪自己。

    第二、信徒是會犯錯的。若基督徒不會犯罪,聖經就不會有這麼多的書信教導如何說話、生活和待人接物。「擁有型態」的人不敢犯錯,重視別人看法,不容易或不會接納犯錯的人。保羅在羅馬書6:1講上帝有無窮赦罪的恩典,但是否可犯更多的罪,「叫恩典顯多嗎?」這是一個很好的提示。但基督徒不應覺得自己犯錯,上帝便離開自己,覺得沒有希望,因聖經講基督徒是會犯錯的。

    第三、在這一切外,要成為一個有愛心、寬宏大量的人和包容別人的錯失,每個人都嚮往這種高尚品格和生命。27節「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不要讓魔鬼在生命範圍有落腳點。保羅提醒聖靈關心你我,在對與錯抉擇的關鍵時刻,是否更有決心站在上帝的一邊?因著這個過程,逐漸成為「存在型態」基督徒,我們是否有活力活出耶穌基督賜的新生命呢?

「本是我們應份做的」(日堂崇拜講道)梁植褀傳道講(2017年3月12日)

經文:路加1711-19        

     聖經中記載了不同的人物,當中有不小都是沒有記載他們的名字,這些沒有名字的人貫穿著整本的聖經、甚至在影響著不同事情的發生。今日或者你與我都是平凡不過的人,沒有太多的豐功偉業,但當我們都願意盡一點力便能燃點著教會與社群。

    路加福音十七章11-19節,記述了十個長了麻瘋病的人,他們被耶穌醫治的經歷。從路加的記載,耶穌只是用語言說他們痊癒了,這十位的麻瘋病人便相信了。我們是否都能有這一份單純的信心呢?!

經文再進一步提及,這十位痊癒的只有一位外族人,懂得存感恩的人,回來歸榮耀給上帝。這會否令我們反省,我們的信仰會否都變得「奉旨」了,意思是上帝所給予的一切變成了濫用的恩典,或是隨手可得的。經文透過一位本與上帝的約無份的人,讓我們重新思考我們會否不知不覺間忘記了一切都不是必然,卻全是恩典。

    「本是我們應份做的」︰對上帝有信心,本是我們該有的;得著恩典跨越各樣逆境困難,更是恩典。要常存謙卑感恩的心,這一切本是我們該做的。

「常顯高清」(早堂崇拜講道)古學賢牧師講(2017年3月12日)

經文:112-21                               

    我們被基督的愛激勵,應當為主常顯高清。「顯高清」是甚麼意思?

一、努力見證福音

    腓一12-13,「弟兄們,我願意你們知道,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興旺,在御營全軍……」保羅的處境雖艱困,一切都不如意,但福音卻是成功速銷!「御營全軍」即該撤大帝的侍衛部隊,全營有九千人,其中有些輪流與保羅互相扣鎖著,以防保羅逃獄。當保羅這樣被看管著的時候,他便有機會逐一與輪班互相扣鎖的士兵講述見證與福音!

    保羅把上訴羅馬皇帝法庭當作一個傳福音的機會,因為可以趁機和那些審問他的官員談論耶穌基督的復活。每次他被審問,他就會從自己怎樣遇到復活的耶穌基督說起。相信每當有人到監獄探訪他,他就告訴他們,他在大馬色路上,這位升了天的耶穌怎樣向他顯現。

    二千年來教會愈受逼迫,福音愈有發展,覆蓋地域愈廣。福音種子往往是用殉道者的血來澆灌的!傳福音很令人鼓舞的事,就是只要有人傳,總有人相信。保羅並沒有因坐監而停頓下來,他更不會因為身為囚犯用鐵鍊鎖著而感羞恥或氣餒;反而因福音深入人心而大得鼓勵和喜樂,在監獄中他經歷到的不是挫敗,而是有機會分享復活主改變他生命的故事。人會被監禁,耶穌的福音反而會被傳開。

二、堅固別人的信心

   14節「並且那在主裡的弟兄,多半因我受的捆鎖, 就篤信不疑,越發放膽傳上帝的道,無所懼怕。」在困境中能站立得穩,身邊的人會看在眼裡。15-17節「有的傳基督是出於嫉妒紛爭……意思要加增我捆鎖的苦楚。」在傳福音的路上,保羅遇到很多人對他不滿,批評他、攻擊他。保羅是個正常人,受傷害自然會感到不舒服,情緒欠佳,甚至感覺苦惱,保羅亦有這種情緒反應,但他卻不容讓這種消極的情緒滋長下去。

    他反而以寬懷的心待人:18節「這又何妨呢……基督究竟被傳開了。為此,我就歡喜,並且還要歡喜」。無論用甚麼方式,只要能將福音傳開,他就心滿意足。保羅關心的是怎樣才能把福音廣傳出去。保羅的著眼點是耶穌,不在自己的榮辱得失上。20節「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保羅願意用全部的生命獻給耶穌基督。甚麼是「顯大」?就是叫耶穌在生命中清楚地顯示出來,將耶穌的美善活現在我們身上。約三30:「祂必興旺,我必衰微」,「自己」縮小,耶穌就放大。「基督究竟被傳開了,為此我就歡喜」。可見保羅的著眼點是常常將耶穌高清地活現出來。把眼光放在自己身上,耶穌的形象就會變得模糊;但什麼時候把人生的焦點校得清晰,其他人就會清楚見到耶穌。

    20節上「照著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沒有一事叫我羞愧。」保羅不單不以福音為恥,也不因逆境氣餒!保羅從前追求世上名利、逼害基督徒,現在卻成了奉獻一生給基督的人,為了完成耶穌的託付。21節「因我活着就是基督」這可說是整個基督教信仰的縮影:無論前面的道路是光明抑或黑暗,環境是順或逆,都朝向這目標而生活,信仰與生活全以基督為焦點。

    我們要像保羅那樣,日常生活都清清楚楚使人看得出基督美善的生命。

古學賢牧師 - 「耶穌迷」(2017年3月26日)

不久之前我和一些弟兄姊妹宴請一位資深的牧者。席間,大家訴說對牧者的心底話。當中許多人道出他的事奉與牧養是「生命影響生命」,他毫不吝惜地將自己的恩賜、愛心及全人完全獻與主。我視他為屬靈戰友,感到他是個重量級「耶穌迷」,他效法耶穌重情義、愛禱告敬拜親近天父。記得他曾說,耶穌的生命太豐盛了,他要多用時間重讀福音書。

    細心觀察,經過這位傳道者多年牧養之後,不少弟兄姊妹在不知不覺間感染了他的優點,不但富有熱誠和愛心,並且願意竭力學效耶穌。一個美好的生命被上帝所用,可以無限量地感染眾多生命。所以使徒保羅說:「弟兄們,你們要一同效法我,也當留意看那些照我們榜樣行的人。」(腓3:17節)

古學賢牧師 - 「他們獻上了愛心」(2017年3月19日)

上週KC職青團契戶外活動,連新朋友共廿二人到大埔沙螺洞遊覽,先是五位弟兄出車出力,擔當司機將眾人送到山腳。我們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上山,沿途景色清幽脫俗,微微涼風伴隨細雨,步行十多分鐘後,彷如置身仙境,慨嘆天父實在恩待我們。漫步半小時仙地遊蹤以後,到達目的地,分兩圍享用即席煮的私房菜,隨後唱詩禱告,在意猶未盡之際歡呼回程。

我心中滿載喜樂,衷心欣賞團契職員們竭盡心力呼喚團友參加;他們用了諸般方法,構思多姿多彩的活動,好叫弟兄姊妹體驗主內肢體相通相愛。林前3:7-8節,「栽種的算不得甚麼,澆灌的也算不得甚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上帝。栽種的和澆灌的,都是一樣,但將來各人要照自己的工夫得自己的賞賜。」無盡感恩歸我主!

「迎向腓教會的挑戰」陳黔開牧師講,宗易明弟兄記(2017年3月5日)

經文:腓立比書1:3-5節,使徒行傳16:11-1530-34  宗易明弟兄記

閩南堂今年的主題是:復興教會,由家做起!讓我們從使徒行傳第16章,看看當中所記載的兩個家庭是如何受洗歸入基督的。

    從使徒行傳第16章,記載保羅見到異象:有一個馬其頓人求保羅來馬其頓幫助他們。於是保羅便與他的團隊前往馬其頓。到了馬其頓後,保羅來到一個禱告的地方,那裏全都是婦女,就像現在的婦女團契一樣,保羅知道她們都有向上帝的心,可是她們不知道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並且在十字架上為我們釘死,於是保羅向她們傳福音,告訴她們彌賽亞已經來到,祂就是耶穌基督。

    在保羅的團隊當中,其中一個是路加醫生,是使徒行傳的作者,他在使徒行傳第16章中記載了一個姊妹,名叫呂底亞,她在兩個城市都有住家,證明她的經濟力量非常不錯,另外聖經也記載她賣紫色的布。賣布就賣布,為甚麼要提及顔色呢?這是因為紫色代表尊貴,紫色的染料需要到高山才能獲取,另外她甚至能夠招待保羅與他的團隊,作者路加似乎想強調呂底亞是一個有錢人。

    從聖經的上文下理可以知道呂底亞邀請保羅與他的團隊是為了讓保羅他們能夠向呂底亞的家人傳福音,結果呂底亞全家都受洗歸入基督。

    後來保羅坐牢,在牢中禱告唱詩讚美上帝,忽然發生地震,監門立刻全開,連眾囚犯的鎖鏈也鬆脫了。那裏的監獄長不知如何交代,寧願自殺也不願受凌辱,正當想自殺的時候,保羅把他喝住:「不要傷害自己!我們都在這裏。」監獄長說:「我如何才可以得救?」保羅答:「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在英文翻譯的意思是:「你信耶穌,你得救;你的家人信耶穌,你的家人得救。」那為甚麼中文翻譯要把他們放在一起呢?當你信耶穌,為你的家人祈禱;當你信耶穌,你的生活行為見證主。所以你能夠影響你的家人,就如聖經所說: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求主幫助我們,復興教會,從家庭開始!

    後來保羅坐牢時寫腓立比書,在腓立比書第1章,保羅說腓立比教會是從頭一天同心合意興旺福音,這腓立比教會是從呂底亞和監獄長兩個家庭開始建立的。面對著各種異端邪説和艱難之中,保羅提醒腓立比教會要站立得穩,同心合意繼續興旺福音。

    有誰的家人病了,在某個特定的日子才帶他就醫?若家人病了,應立即就醫。不要等佈道會才帶家人信主,應現在就帶家人信主。復興教會,從家庭開始!

古學賢牧師 - 「暑班的創意新點子」(2017年3月12日)

         去年暑期聖經班 (簡稱暑班) 的籌委會超過十二位青年、職青及成人,舉行數次籌備會議,在腦震盪過程中,可謂各出奇謀,討論後分配工作。記得有弟兄姊妹自薦表演魔術、製作水火箭、教小朋友跳舞……大家滿腔熱誠,事就這樣成了,感謝天父。

         據悉今屆暑班 (7月21-23日) 有讓人耳目一新的計劃:一半程序於教堂舉行,與往年暑班無異;另一半則以親子營在突破青年村進行。今天下午召開首次會議,想必籌委們又有機會施展渾身解數,為了使小朋友和家長跟主耶穌度過難忘的暑假。太19:14節,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