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學賢牧師 - 「耶穌迷」(2017年3月26日)

不久之前我和一些弟兄姊妹宴請一位資深的牧者。席間,大家訴說對牧者的心底話。當中許多人道出他的事奉與牧養是「生命影響生命」,他毫不吝惜地將自己的恩賜、愛心及全人完全獻與主。我視他為屬靈戰友,感到他是個重量級「耶穌迷」,他效法耶穌重情義、愛禱告敬拜親近天父。記得他曾說,耶穌的生命太豐盛了,他要多用時間重讀福音書。

    細心觀察,經過這位傳道者多年牧養之後,不少弟兄姊妹在不知不覺間感染了他的優點,不但富有熱誠和愛心,並且願意竭力學效耶穌。一個美好的生命被上帝所用,可以無限量地感染眾多生命。所以使徒保羅說:「弟兄們,你們要一同效法我,也當留意看那些照我們榜樣行的人。」(腓3:17節)

古學賢牧師 - 「他們獻上了愛心」(2017年3月19日)

上週KC職青團契戶外活動,連新朋友共廿二人到大埔沙螺洞遊覽,先是五位弟兄出車出力,擔當司機將眾人送到山腳。我們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上山,沿途景色清幽脫俗,微微涼風伴隨細雨,步行十多分鐘後,彷如置身仙境,慨嘆天父實在恩待我們。漫步半小時仙地遊蹤以後,到達目的地,分兩圍享用即席煮的私房菜,隨後唱詩禱告,在意猶未盡之際歡呼回程。

我心中滿載喜樂,衷心欣賞團契職員們竭盡心力呼喚團友參加;他們用了諸般方法,構思多姿多彩的活動,好叫弟兄姊妹體驗主內肢體相通相愛。林前3:7-8節,「栽種的算不得甚麼,澆灌的也算不得甚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上帝。栽種的和澆灌的,都是一樣,但將來各人要照自己的工夫得自己的賞賜。」無盡感恩歸我主!

「迎向腓教會的挑戰」陳黔開牧師講,宗易明弟兄記(2017年3月5日)

經文:腓立比書1:3-5節,使徒行傳16:11-1530-34  宗易明弟兄記

閩南堂今年的主題是:復興教會,由家做起!讓我們從使徒行傳第16章,看看當中所記載的兩個家庭是如何受洗歸入基督的。

    從使徒行傳第16章,記載保羅見到異象:有一個馬其頓人求保羅來馬其頓幫助他們。於是保羅便與他的團隊前往馬其頓。到了馬其頓後,保羅來到一個禱告的地方,那裏全都是婦女,就像現在的婦女團契一樣,保羅知道她們都有向上帝的心,可是她們不知道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並且在十字架上為我們釘死,於是保羅向她們傳福音,告訴她們彌賽亞已經來到,祂就是耶穌基督。

    在保羅的團隊當中,其中一個是路加醫生,是使徒行傳的作者,他在使徒行傳第16章中記載了一個姊妹,名叫呂底亞,她在兩個城市都有住家,證明她的經濟力量非常不錯,另外聖經也記載她賣紫色的布。賣布就賣布,為甚麼要提及顔色呢?這是因為紫色代表尊貴,紫色的染料需要到高山才能獲取,另外她甚至能夠招待保羅與他的團隊,作者路加似乎想強調呂底亞是一個有錢人。

    從聖經的上文下理可以知道呂底亞邀請保羅與他的團隊是為了讓保羅他們能夠向呂底亞的家人傳福音,結果呂底亞全家都受洗歸入基督。

    後來保羅坐牢,在牢中禱告唱詩讚美上帝,忽然發生地震,監門立刻全開,連眾囚犯的鎖鏈也鬆脫了。那裏的監獄長不知如何交代,寧願自殺也不願受凌辱,正當想自殺的時候,保羅把他喝住:「不要傷害自己!我們都在這裏。」監獄長說:「我如何才可以得救?」保羅答:「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在英文翻譯的意思是:「你信耶穌,你得救;你的家人信耶穌,你的家人得救。」那為甚麼中文翻譯要把他們放在一起呢?當你信耶穌,為你的家人祈禱;當你信耶穌,你的生活行為見證主。所以你能夠影響你的家人,就如聖經所說: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求主幫助我們,復興教會,從家庭開始!

    後來保羅坐牢時寫腓立比書,在腓立比書第1章,保羅說腓立比教會是從頭一天同心合意興旺福音,這腓立比教會是從呂底亞和監獄長兩個家庭開始建立的。面對著各種異端邪説和艱難之中,保羅提醒腓立比教會要站立得穩,同心合意繼續興旺福音。

    有誰的家人病了,在某個特定的日子才帶他就醫?若家人病了,應立即就醫。不要等佈道會才帶家人信主,應現在就帶家人信主。復興教會,從家庭開始!

古學賢牧師 - 「暑班的創意新點子」(2017年3月12日)

         去年暑期聖經班 (簡稱暑班) 的籌委會超過十二位青年、職青及成人,舉行數次籌備會議,在腦震盪過程中,可謂各出奇謀,討論後分配工作。記得有弟兄姊妹自薦表演魔術、製作水火箭、教小朋友跳舞……大家滿腔熱誠,事就這樣成了,感謝天父。

         據悉今屆暑班 (7月21-23日) 有讓人耳目一新的計劃:一半程序於教堂舉行,與往年暑班無異;另一半則以親子營在突破青年村進行。今天下午召開首次會議,想必籌委們又有機會施展渾身解數,為了使小朋友和家長跟主耶穌度過難忘的暑假。太19:14節,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

古學賢牧師 - 「為耶穌多得一人系列(1):「桃麗絲被拒絕了」」(2017年3月5日)

桃麗絲 (Doris Ekblad) 姑娘是我讀神學時的佈道法老師,每次上課她一定見證過去一個禮拜她在甚麼地方、用了甚麼方法、領了甚麼人信主。起初我和幾個同學私底下質疑她把話「講大了」,但到了學期尾,她將向人傳福音的秘訣揭曉,教我們頓時心悅誠服。原來成功的因素就是屢敗屢戰,面對無數次被潑冷水,心中只要堅持一個信念:「為耶穌多得一人。」

    2月27日新聞題及台灣有個信用卡女王,25年內被拒絕了85萬次,仍持守「天天成交」的原則。她所推銷的是信用卡,而我們所傳揚的是珍貴永恆的保障,我們本應比她更殷勤更積極。彼後3:9節「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祂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來吧,我們一起「為耶穌多得一人」﹗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吳俊夫牧師講,吳家通弟兄記(2017年2月26日)

經文:腓立比書1:27-30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並不是對著幹的意思,而應該分開來說會更為美好,教友們一個做初一﹑一個做十五﹑互相作美好的事情,最後走向合一的心。

    保羅在腓1:27交代了唯有披戴基督,生命彰顯基督,與基督的福音相稱的時侯,信徒才會站立得更穩。當中,要做到福音相稱是困難的! 前陣子,早上抱著沉重的身軀在駕車,駛車時需打燈號,來告知其他車輛行駛動向,誰知背後的車長像刻意不讓通過,更長響按以作警示。那時憤怒的說話就出現了,雖然那位車長聽不到自己憤怒的說話,但捺不住的爆發。後來,在一瞬間收歛了脾氣而且羞愧,因為車尾有一塊牌子寫上:「讚美的區域」,若是自己的錯失而換來對方對基督有壞的觀感,那豈不是作了與福音不相稱的事了?

    另一方面,什麼是站立得穩呢? 在一次的鳳凰山之旅中,第二天下山時,幾位的年輕人健步如飛,雙腳站得非常的穩健,唯獨我在背後苦苦支撐,幾乎站立不穩。但我們最容易站立不穩就是自以為最有能力的時侯,不去親近上帝,不去問祂支取力量,我們的靈糧不是靠上帝的說話,不是靠禱告,這一切反過來使生命變得無力。因此,能力是從上帝所領受的,我們要蒙恩相稱,大家一起的在信仰路途上站立得穩。

    每個人對於維持教會的營運手法﹑想法都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不想教會死。腓1:28所指腓立比的民眾正面對一群的敵人,包括羅馬政府的掌權者以及撒旦的威脅。這裡的敵人並不是他們同一群體的人,自己人不應該被說是敵人。我們共同地在上帝的家而活,活在一起就當學習彼此接納,要有同一心志。可能教會不同人有不同的處事手法,有顧慮,有不滿,但重要的是他們絕對不是敵人。縱使有分歧時,仍有愛在當中,所有事情的解決會演化為美好,這才是上帝的家。

    互相的提醒應該取代了互相的督責,唯用禱告是可行的事。有一次,到了某弟兄家裡用膳,家中有小孩告知,地上的食物,是某姐姐所掉落的。小孩的想法一向天真無邪,比成長的還要單純,並不是立壞心腸。我們同樣需要學習聖經教導我們的互相提醒,不是走錯誤的信仰和教義。即使提醒了,對方沒有走回正道,就必須透過禱告去改變,切實的把需要告訢上帝。

    教牧不是建立教會的基礎,基礎是上帝,元首也是上帝。我們要作美好的事情來彰顯上帝本來的教會,每個人做好的本質,遇到苦毒的言語,好好的禱告就會把苦困驅走。

「成為屬靈恩賜的管家(三)」陳如炳牧師講,黃旭曦弟兄記(2017年2月19日)

經文:以弗所書4:11-16節

在古代已經出現了管家這種角色,並在家庭裏面擔任著重要任務。保羅在「加4:2」提到「在師傅和管家手下」,這是承傳了希臘及羅馬人的習慣。一般法例規定孩子到14歲才由管家手下交還父母,孩子大部分時間與管家一起生活,起居飲食都跟隨管家。漸演變至管理其他僕人,家庭大小事務以至主人的生活作息。希臘文新約聖經「管家」一詞共出現10次,這詞是由房屋與管理組成。例如,(路12:42)記述要成為忠心有見識的管家及按時分糧。並體測別人的需要和給予供應。還有,(彼前4:10)提到要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上帝將眾多的恩賜給予基督身體裏的成員,所以我們需要成為忠心的管家,有效地運用這些恩賜。

屬靈恩賜的項目

   韋拿博士宣教數十年,他對屬靈恩賜的理解給予我們很多的啟發,他將屬靈恩賜總結成為27項。如預言、執事、教導、施惠、治理、憐憫、智慧言語、獨身、自願清貧等等。另外,顏德活主教也提倡了屬靈恩賜的研究一共20項。我們應用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去理解屬靈恩賜,這樣可以避免了與教會需求性上的衝突和誤會。

屬靈恩賜的分類

    主要分為事工性質的恩賜和彰顯性質的恩賜。前者是教會在每一日事工運作上必需要擁有的恩賜。這五種恩賜相關的事工為使徒、先知、傳福音、牧師和教師,他們都是教會被建立起來的主幹。後者彰顯性質的恩賜,存在的目的是彰顯上帝的大能,如智慧言語、醫病、異能、辨別諸靈、說方言。

屬靈恩賜與個人的關係

 屬靈恩賜擁有的基礎

    我們如果能夠清楚認為自己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神就已經將屬靈恩賜放在我們中間。另外,確認屬靈恩賜是必要的,因為要打勝一場仗,不可能單靠個人的勇氣和努力,應該善用恩賜,才能事半功倍。如果我們能夠確認自己擁有屬靈恩賜,就可以祈求神給我們擁有一個樂意事奉主的心境,渴求身邊的人得益處和看見教會的增長。最後我們需要認真為自己恆切禱告,祈求和發掘出自己的屬靈恩賜。

進行的步驟

    我們可以先了解屬靈恩賜的內容,再從屬靈書籍上為自己進行評估。了解自己的感覺和參考過去事奉的過程和效果。我們還可以詢問牧者肢體的建議,借此印証自己的屬靈恩賜。最後要清楚教會事奉的現況及需要,從而發揮相對的屬靈恩賜。

    對屬靈恩賜的無知,極可能就是今天教會增長遲滯的主要原因,也是無數灰心、 缺乏安全感、 焦慮和犯罪感的來源,攔阻信徒活潑事奉上帝。求主鼓勵我們立志前行, 甘心承擔,勇闖高峰。

 

 

 

 

 

 

吳俊夫牧師 - 「愛:有始不有終!持守使命:有始畢有終!」(2017年2月26日)

『有始不有終,能受百樣痛……愛是永恆當所愛是你!』是張學友〈愛是永恆〉中的歌詞;愛:確實要有始不有終,這份愛特別適用於對上帝!世上任何事物總是會變,唯上帝的信實總不變更,願我們對祂的愛──有始不有終!

「有始畢有終!」──對目標、持守使命而言,這是我們作為基督的門徒所要持守及一生奔跑的路。路途或有中轉站,卻是憑藉恩典為主再踏上之旅程。目標及所要持守的使命,必須清晰並不是為個人,而是為那「創始」、「成終」的上帝去奔跑!目標、使命,仍要堅定地持守──有始畢有終!

曾聽說:「牧師,你放棄閩南堂嘞?」我也曾反問自己:「是否放棄了閩南堂?放棄了弟兄姊妹?」然而現在我卻能坦然地分享:「我沒有放棄閩南堂與弟兄姊妹」,上帝給我的領受是勿忘初心,按著祂的帶領進入祂要我進入的下一階段,作為牧者──就是要按祂而行。祂讓我清晰求問,更讓我清晰看見,現在要清晰踏上!重要的是:唯有祂才是閩南堂的上帝、牧者;而閩南堂──仍是我的家,你們──仍是我的兄弟姊妹。──這份愛,永遠都存在 Amen!

朱淑芬傳道 - 「臨別贈言」後篇(2017年2月19日)

人生總有悲歡離合,我在閩南堂將近十年,也經歷不少弟兄姊妹的離開,他們的離開總有原因,有的是蟬過別枝或是移居天國。

    6-8/2我去了退修,在這裡與神相遇,祂透過我蒙召的經文再一次肯定我,我本是一個小信的人,常憂慮明天,神卻藉著馬太福音六章24-34提醒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一切所求的東西祂會賜給我。

     在此,衷心感謝閩南堂的執董們對我的包容、愛護;弟兄姊妹對我的接納、寬容,尤其是一班長者對我的疼愛,仿如天父對我的大愛,我實在不配,願主大大賜福給閩南堂及弟兄姊妹,成為神所喜悅的教會,無論在人數及弟兄姊妹的靈命上都不斷倍增。

「活出神恩:知恩、感恩」吳柏池傳道講,林日麗姊妹記(2017年2月12日)

經文:詩篇65                                                   

    當我們面向前路時,要有感恩的心,才可以有力向前。要有感恩的心,就要明白所經歷的恩典;要有感恩的心,就可以有力活出神恩。經文是詩篇第65篇,我們可以從這篇體會詩人對神的信靠,為神所賜的恩典而感謝。

一、神赦罪的恩典 (1-4)

    這首詩的開頭有個「靜默」的詞,而和合本的翻譯就用「等候」,這翻譯是恰當的,但「靜默」有更深層的意義,即「敬畏、懼怕」的意思。第1節的意思是神在錫安之中,人都肅靜等候讚美祂。接著詩人讚美神是「聽禱告的」,神是會聽赦罪的禱告。而那些蒙揀選的人得以親近神,並且可住在神的院中,這是何等的福氣。

    神賜給我們赦罪的恩典。「罪孽勝了我」(3節),人活在血氣中,以致罪在我們身上特別顯得強大,使我們得罪神。「至於我們的過犯,祢都要赦免。」(3節),神卻不跟我們計較,完全饒恕我們一切過犯。經文4節,神收納人和聽罪人的禱告,完全赦免罪人。神使人親近祂和住在祂的院中,這是接納,這就是證據。正如耶穌講浪子的比喻,浪子的父親並不是因小兒子回來或乞求才肯接納,而是早早就等著他回轉。早已饒恕小兒子,而且沒有處罰他,仍然滿有恩典。蒙神這樣恩待,得赦免的人豈不應該到神面前,向祂歡呼歌頌!

二、神拯救的大能 (5-8)

    經文5節,「拯救」與「公義」有關聯,「倚靠」這詞有「盼望」的意思,「拯救」、「公義」和「盼望」這三方面也關聯起來。經文6-7節,詩人提到神的大能平靜了三方面的事物:安定諸山、海的響聲和波浪的響聲以及萬民的喧嘩。經文8節,這一節是個對比。地極的人因神蹟而懼怕,而日出日落人都呼喊。當神作出大能的拯救時,周圍的人都會感到震驚。今日我們所經歷的又如何呢?

三、神豐富的供應 (9-13)

    這幾節所描述的是一個五穀豐收的景象,神眷顧大地,降甘霖,大地肥沃,農作物生長茂盛。滿山翠綠,羊群遍佈出嶺,一切都是十分美好。經文11節更表明神的恩典並不中斷,從歲首到年終都看顧。這篇詩篇所表達的是一個十分美好的情境,但我們現實生活中所經驗的又如何呢?那這首詩是否純屬自我陶醉,自我催眠?不是!其實,這也是一首信心仰望的詩篇。我們的信仰,正是讓我們在困境中心存盼望的力量。

    結論: 之前所提的浪子比喻,父親擁抱回轉的小兒子,但大兒子不願意接納,其實大兒子活在恩典中,但不知道恩典,更不活出恩典,他沒有像父親一樣給予弟弟恩典。恩典是要分享出去,這才是恩典。大兒子的心使父親擔憂,所以父親勸導他,盼望他明白接納。今天我們身在恩典,要知道是恩典,也要感恩,更要活出恩典!活出神恩,要知恩、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