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門生─但以理」  杜其彪牧師講、洪慕冰姊妹記(2025年10月26日)

經文:但以理書1:8-17,6-:16-23節

今天除了和大家分享但以理的事蹟外,亦想和大家思想但以理的生命有什麼值得讓我們去效法,讓我們也可以成為上帝的門生。

今天第一段經文說到但以理立志不吃王所賜的飲食,免得玷污自己,所以懇求太監長給他們普通的食物,雖然上帝使但以理在太監長眼前蒙恩得憐憫,但太監長害怕王看到但以理不吃王派給他的食物後比同歲的少年人還瘦,自己便性命難保。但以理再對太監長所派管理他們的委辦說,試派普通飲食給他們十天,再看看他們和吃了王膳的少年人比較後再決定怎樣待他們。結果十天後,但以理比吃了王膳的少年人更為俊美肥胖,於是委辦便撤去王膳,給他們普通的食物。

但以理為何不吃王所賜的飲食?因為巴比倫王的食物必定是拜過偶像才吃的,所以但以理認為是不潔的。上帝賜予我們一切的豐足,所以我們亦要好好去分辨,向但以理學習。另外上帝亦一直保守但以理,使他在太監長眼前蒙恩得憐憫。其實我們人生每一步上帝亦看顧著我們,上帝清楚知道我們的需要,知道我們的心,當我們在人前高舉祂的時候不令我們羞愧。另外太監長為何懼怕王?因為王是掌握生殺之權的人,而但以理所敬畏的是一位掌管萬有的主,究竟今天我們怕人多過怕上帝,還是我們懼怕上帝以至我們不會懼怕人對我們的威嚇呢?當我們將上帝放在首位時,在任何困難的情況下也不用畏懼。

所以在第二段經文說到王將但以理扔入獅子坑中,再對但以理說:「你所常事奉的上帝,必定會救你。」人們搬石頭把洞口蓋起來,加上王印封閉。王回宮後寢食難安。次日黎明王便急忙趕到獅子坑哀聲呼叫但以理,問但以理他所常事奉的上帝是否能救他脫離獅子。但以理回答說:「願王萬歲!我的上帝差遣使者,封住獅子的口,叫獅子不傷我;因我在上帝面前無辜,我在王面前也沒有行過虧損的事。」於是王便開心地吩咐人將但以理從坑裏繫上來,但以理身上毫無損傷,因為他信靠上帝。

當我們人生走到危難的時候,到最後能否仍然對上帝有信心、將生命交託給祂?我們的盼望是在乎我們的上帝,所以我們與上帝同在的時候便能再一次幫助我們渡過一切的危險。今天我們聽到但以理的故事時,我們會否願意將自己放在當中,我們立志在上帝的面前,尊上帝為大,領受上帝的恩賜,因為祂應許了你和我。願我們有但以理般的美好靈性,專注地敬畏上帝、親近上帝,並將上帝放在首位。

彭偉業傳道-「上帝使用有信心的人」(2025年11月2日)

上禮拜杜牧師分享了但以理信心的見證:當人生走到最危難的時候,到最後能仍然對上帝滿有信心,將生命交托給祂。我們都想能夠學習到但以理的信心,然而我們也要注意但以理信心的內涵是什麼呢?

對基督徒來說,信心是成長的標記,是從原本只關注自己之「所得」,漸漸更多地想到自己之「所獻」,從「上帝成全我」改變到「我成全上帝」。在信心還幼嫩的時候,我們倚靠經歷到上帝如何賜福給我們,使我們越來越確信祂的真實和美善。隨著信主的年日增長,我們相信上帝是獨一的上帝,是創造我們的主,在內心裏越來越尊祂為生命的主,從而尋求祂對我們生命的計劃,以致祂旨意得以成全。這不是意味著我們不再有所得著,而是我們按著上帝給我們的旨意而行的時候,相信我們所得著的,必定比自己能夠想像的更大,因為那是上帝為我們所預備的。

但以理為創造主獻上自己的生命,成就了對上帝堅定的信心的見證,也成為了聖經流傳下來祝福我們每個人的信心故事。我們的信心,也就要是為著上帝而前行的信心,不為自己所得,乃為獻給上帝。

「愛‧回家之小人物(路得)大故事」  陳明海牧師講、曾卓謙弟兄記(2025年10月19日)

經文:路得記1:1-9,15-18;馬太福音1:5

一直僵持的以巴戰爭有重大進展,哈馬斯在前幾天釋放20多位人質,讓他們可以與家人相逢重新歸家。這些倖存者一直與家人分開,不知道是生是死,從相片當中看到他們悲喜交集,我們的人生也有試過這樣嗎?今天講道所引用的經文—路得記1:1-9,也是悲喜交集的故事。路得記看似沒有甚麼特別的地方,人物好像也不是很有成就,但是它能記載在聖經當中,就讓我們來看看路得這個小人物和她的大故事。

路得記的背景是士師時代,是一個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的時代,當時以色列人也遭遇飢荒,情況十分不堪。經文記載的伯利恆城在原文是指魚米之鄉、即是當地的糧食之家,遭遇飢荒實在是一件很矛盾的事。經文提到的以利米勒,名稱原意是我的上帝是王;拿俄米的名稱原意為甜甜。他們的兒子,瑪倫的名稱原意是瘦削的男子;基連則是短命的人。他們的妻子俄珥巴和路得,她們的名稱原意則是羚羊和友伴的意思。拿俄米因飢荒逃到摩押,然後從摩押地歸回,怎料是悲劇的開始。由於2個兒子都死了,她叫兩位媳婦都回老家再找男人出嫁,說「願耶和華恩待你們」。當時寡婦無依無靠,回到家也只能做乞丐,所以奶奶希望她們能重新找新的依靠,而上帝的恩待就非常重要了。

路得的鄉下是摩押,上帝曾吩咐以色列人不可以與摩押人爭戰(申命記2:8、19),因為他們是以掃和羅得的後人。但是他們不可入耶和華的會幕,因為在出埃及時他們沒有幫助以色列人,更咒詛以色列人(申23:3-4)。換句話說,以色列人娶摩押女子是沒有好處的,所以路得回伯利恆也是沒有好處。在整段經文沒有提到愛這個字,但整個故事充滿愛。路得看到上帝的真實,而拿俄米也看到,所以祝福路得也可以有恩。

拿俄米在遭遇低谷時看到路得的陪伴,帶來很大力量。看似弱質而沒有能力的女子,反而鼓勵到拿俄米繼續倚靠上帝。我們在人生低谷時有人陪伴嗎?有天使陪伴我們嗎?15節拿俄米已經說路得可以回家鄉敬拜別神,但是路得說就算拿俄米催她也沒有用,說拿俄米到哪裡去都會伴隨,而且拿俄米的上帝就是路得的上帝。這個就是成篇經文的中心思想。逃去摩押是迫不得已、但是跟從上帝是個人的選擇,而路得就選對了。

我們可以從路得學到3個屬靈原則。第一是困難是測試信仰深淺的最好方法,我們的人生會遇見很多問題,做決定時會否把上帝也考慮在其中? 我們會尋求上帝得到解決方法?之前我在美國時有心臟病發,休養後還是決定回港,因為自己覺得未做完上帝的工作。雖然當中有很多顧慮,但是也要回來。第二是信仰的突破在於放下人的謀算,我們要放下自己的謀算去相信上帝。有時候,放在面前的是兩條不同的道路,一條是平坦而上帝不喜歡,另一條是困難的道路,需要放棄自己很多東西而上帝喜歡的。雖然面對苦難,但相信上帝想我們去走,祂會供給我們一切需要,我們會選擇哪條道路呢?第三,上帝並非每事都顯示祂的作為。以色列亡國的歷史中,為什麼上帝會讓它們發生?當時的以色列離棄上帝而拜偶像,所以上帝要他們悔改,我們可以藉此看到上帝的作為。

昐望我們可以透過路得的故事,學到上帝的奇妙作為,也要學習路得的陪伴,讓我們成為別人的天使,阿們!

古學賢牧師-「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2025年10月26日)

太5:9節,主耶穌說:「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使人和睦不是一個口號,而是寬恕和憐憫人的實際行動。弟兄姊妹,你覺得「使人和睦」容易嗎?

彭柯麗姊妹是《密室》一書的作者,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她成為一個女傳道。有一次聚會後,一個曾經當兵的德國男子來到她面前,對她說:「你願意寬恕我嗎?」她仔細一看這人就怒火中燒,因他殺了她的父親,又曾把她和她的姊姊逼害到幾乎致死!但在剎那間,彭柯麗心靈裡看見主耶穌為她自己的罪被釘在十字架上,她也彷彿聽見主耶穌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於是彭柯麗流著淚,對那男子說:「我痛恨你,不能寬恕你!但是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無條件為你和我的罪死了,我願意寬恕你為我的弟兄。」他立時跪下,流淚悔改。耶穌基督犧牲的愛賜予我們新生命,我們才有能力在這充滿仇恨的世代與人和睦。

每一位真心跟隨主的人,既不為財也不為利,卻常為了一口氣而與人不和。我們要透過聖經的教導,分辨甚麼是不可妥協的真理,甚麼是無謂的執著。聖經提醒我們:「上帝召我們原是要我們和睦」(林前7:15節)、「務要追求和睦的事」(羅14:19節)、「追求與眾人和睦」(來12:14節)。與人和睦是一件困難的事,以致主耶穌需要親自道成肉身,流血捐軀,使我們與上帝及眾人和睦。弟兄姊妹,你心裡是否還在向某些人懷怨?願主幫助你今日就與他們和好。

「愛裏沒有懼怕」  彭偉業傳道講(2025年10月12日)

經文:約翰一書4:7-21

基督徒群體是愛的群體,而整個群體的標記就是愛,但群體內的爭執導致肢體離開教會,為何面對爭執時好像愛心就不復存在了嗎?約翰一書寫於異端出現的時期,對於愛有錯誤的教導,所以約翰要教導信徒認證,和分別真的愛和假的愛。

一、愛的根源

愛的根源是來自上帝,上帝就是愛。(4:7-8)唯有上帝才有資格為愛下定義,上帝示範了祂對我們的愛,將自己最寶貴的獨生子耶穌差派出去,進入人群,甘願為我們這些罪人受死。人間的愛是來自人的感情和意志,需要有條件交換,自我需求和被愛感;上帝的愛是來自上帝本身,不會因為對人的感覺和意志而改變,是無條件的,只為了別人的益處。

在基督群體裏面,就是要彰顯上帝的這種愛,上帝的愛成為了榜樣。我們要「彼此相愛」,因為我們虧欠了上帝,要履行對上帝的責任。(4:11) 當人能夠超越自己,去愛一些自己認為不可愛的人,就印證到上帝造就和改變了自己的生命。(4:12) 我們彼此相愛,也認證了上帝在我們心裏面,也知道我們對上帝的愛是完整的。

二、顧及別人感受的愛

一直以來,對教會群體傷害嚴重的是弟兄姊妹之間的爭執。為何牧者處理弟兄之間的衝突這麼困難?因為人的情緒掩蓋了所有理性的思維,說什麼道理也沒有用,但這種情緒對個人來說是最深刻的。我們要做到「彼此相愛」,要放低人世間哪種有條件的愛,而去彰顯上帝哪種無條件具有深度的愛。也就是要留意顧及別人的感受和情緒反應,先放低自己的理性,嘗試以別人的角度和處境去想,讓凡事也可以好好地在一個平和的氣氛下互相商量。

三、愛裏沒有懼怕

群體中出現矛盾時,各方陣型互不退讓,原因往往是出於懼怕:是懼怕去面對,懼怕失控、失去尊嚴、尊重,失去自我價值。這種恐懼驅使我們偏離了上帝的愛,也奪去心中的平安和盼望。18節上半部:「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在上帝裏面,完全的愛是沒有懼怕的。

有人曾經用合約來形容現代人的人際關係,把人與人之間的離離合合當作平常的事。人與人之間好像有一份合約在背後,合則來,不合則去,是合約背後雙方條件交換的精神。我們在這種合約的關係裏是沒有安全感的,有很多不安、懼怕和顧慮。然而,合約關係是很脆弱的,也會中斷,但在主内彼此相愛的關係卻不會因為任何原因而終止。在第15和16節來回反覆講要幾次「住在裏面」,描繪一種盟約的關係,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連結。上帝是愛,在上帝愛裏面,人與人之間有一種不能反悔,永不回頭的連結;看重的不是工作表現或者業績,或者是否提供足夠情緒價值的合約式關係

上帝的愛是一種永恆的盟約,沒有任何的事情、際遇、或者人能夠將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在愛裏是沒有懼怕!上帝亦將我們與一些跟我們不同的人、不認識的人、甚至曾經有個過節的人,捆綁在這個盟約的愛中,連結在一起,為的是我們能夠活出彼此相愛的教導。讓我們提升一個層次去經歷上對的愛,就是要除去所有心中對關係的障礙和懼怕。教會要成為一個真正彰顯上帝的愛的群體,「立己顧人,共建家園」,一起去經歷上帝哪一種完全的愛。

彭偉業傳道-「愛中立己,以愛顧人」(2025年10月19日)

在上禮拜天的宣講中分享「愛裏沒懼怕」的信息,現在再以約翰一書去理解教會主題:「立己顧人,共建家園」。「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4:19)「立己」的起點,不是依靠自己的能力或善行,而是首先領受並扎根於上帝的愛。這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上帝透過祂的兒子耶穌基督彰顯的愛:「上帝差祂的獨生子到世上來,使我們藉著祂得生,上帝愛我們的心在此就顯明了。」(4:9)「立己」不僅是個人靈命的成長,更讓上帝的愛成為我們生命裡面的核心。

上帝的愛從來不是只為自己存留,而是必然流向他人。「我們也當彼此相愛。」(4:11b)「顧人」是對上帝愛的回應,也是我們信仰生命的自然流露。「顧人」不僅是情感上的關懷,更是具體的行動。正如約翰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3:18)

教會是上帝的家,是祂愛的團體見證。當我們在愛中「立己」,並以愛「顧人」時,我們就能共同建造一個充滿愛的家園。「從來沒有人見過上帝,我們若彼此相愛,上帝就住在我們裡面,愛他的心在我們裡面得以完全。」(4:12)教會的生命力不在於外在的規模,而在於我們是否活出彼此相愛的見證。

讓世人從我們身上看見「上帝就是愛」的真理,在這歪曲勃謬的時代,教會更應該成為愛的護城河,讓每一個進入這家園的人,都能經歷上帝的愛與溫暖。

「孤苦無情人生的出路」  陳佩恩姑娘講、林日麗姊妹記(2025年10月5日)

經文:傳道書四章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孤單,縱使很多人在身邊,但沒人關心或明白你,也沒人聽你傾訴,這就是孤單,是最沉重的痛苦。為何有這個現象?因為人與人之間很多時是缺乏親情。傳4:2-3,傳道者講了一段很消極的感受,不曾活在世上的人最幸福,因傳道者看到令人心痛的事。傳4:1、4、7、15,傳道者提到「轉念」,又「見日光之下」有四個無情的現象,令人心酸的事實。

第一、傳4:1中的「欺壓」即勒索,有人自己曾被欺壓,今日就欺壓人,雖勢力大,但無人安慰他們,內心很多痛苦。很多人的心靈受創傷,他受到創傷,故對付別人,這是一個無情的現象。第二、傳4:4「見人為一切的勞碌和各樣靈巧的工作就被鄰舍嫉妒」,5「愚昧人抱著手,吃自己的肉」,懶惰的人游手好閒,所以很貧窮,沒有成就,但見到別人勞碌和有成就,就妒忌人。傳道者看見勤力的結果讓人妒忌,傳4:6「滿了一把」,故認為做好本份就可以,平平凡凡。

第三、傳4:8,有人是獨居的,沒有親人、承繼者,不斷工作,但不以錢財為滿足,也不享樂,做了守財奴。這些人眼中只有錢,沒有其他目標。很多人因錢的緣故兄弟反目,父母與子女、夫妻的關係破裂。最近有一本暢銷書《Die with Zero》,中文譯名有《死時一分不留》、《歸零人生》,書的內容是關於要善用金錢,特別是親人子女經濟有需要時給他們錢好好使用,但今天太多人是守財奴。最後一個無情的現象是人事關係的變遷,傳4:13比較「貧窮而有智慧的少年人」與「年老不肯納諫的愚昧王」。少年人後來作王,這少年人曾很貧窮,坐過牢,與國民的際遇很相近,國民很欣賞他,但結局是後來不被人喜歡。人與人的關係原來是會破裂的。

傳道者感受到這世上的無奈、苦痛,故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然後寫成此傳道書。傳道者不同於現時的傳道人、牧師,而是召集人,在研究這個人生的無奈和灰心並得到結論後就告訴別人,與讀者一起找出路。

無情的人際關係帶來很多痛苦,但如果跟上帝的關係也是冷漠,那我們就更痛苦。只要跟上帝和弟兄姊妹建立好的關係,那就有出路。創世紀2章記載那人不好獨居,傳4:9「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人是群居動物,需要溝通,彼此幫助和相顧。人在壓力和困難下,渴望有人關心,等待人的關心,需要有人陪伴。在這冷漠和無情的世代,我們需要彼此禱告紀念。很多人內心孤單,「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可以互助,解決之間的衝突,讓教會不會出現無情的現象,同心建立合上帝心意且溫馨的家。

古學賢牧師-「清心的人有福了!」(2025年10月12日)

你是否一個清心的人?許多時,人總喜歡評論別人的內心和動機是否純潔,但主耶穌提醒我們,勿以論斷別人為己任,反當時常省察自己(太7:1-5)。

「清心」是甚麼意思?是指以單純潔淨的心,全神貫注地愛慕和追求上帝,不以任何事物取代對上帝的專注,並以上帝為滿足和喜樂。請留意,這種屬靈情操不是與生俱來的,箴20:9節說,「誰能說,我潔淨了我的心,我脫淨了我的罪?」沒有人可以憑自己的努力洗淨自己的內心,我們要作清心的人,必須先接受主耶穌的犧牲和祂補血的潔淨。另一方面,「清心」是需要付上代價不斷操練的,透過靈修、讀經、禱告、唱詩讚美上帝,將上帝的話實踐在生活當中,並且在不同場景或事奉及工作裡以信心來經歷上帝的作為。來11:6節上,「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悅。」 清心的人有敏銳的觸覺和屬靈洞察力,主耶穌說:「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上帝。」願我們眾肢體都作清心的人,常見主的恩典與榮美,彰顯在教會當中。

「搶救靈魂,共建家園」  古學賢牧師講(2025年9月28日)

經文:羅馬書10:14-15

一.當基督徒將大使命的託付放輕一點……

羅10:14節,保羅其實在問:「誰願意遵行傳福音的使命呢?」沒有人單觀察你的行為就得到救恩,無論你有多虔誠,多善良。你必須將福音傳講出去。羅10:15節,教會的興旺不在於可容納多少信徒,而在乎於能夠裝備多少人出去!世上許多教會已經放棄了主耶穌的託付,以致沒有再推廣福音事工。但是,不單單是教會的領袖或有崗位的事奉人員,每一個基督徒,都要傳遞福音的信息!很多人只顧自己得救,不理他人死活,這是非常自私的。聖經說:我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的捨去。基督徒不傳福音,原因:一,根本沒有準備傳福音,沒有負擔也沒有傾向與人分享;二,沒有任何非基督徒的朋友。好多基督徒覺得傳福音是那些有恩賜,有口才,又有感動的人去做的,根本不覺得自己有責任分享福音。

聖經裡沒有一處經文,要求未信主的人來教會;而主耶穌差遣我們主動去接觸未信主的人。基督徒不傳福音,會想出許多理由,如:「我天天靈修禱告,每個禮拜有奉獻,可算功德完滿了。」不傳福音的基督徒很容易成為專講閒話的人,產生很多是是非非,對我們建立的家園是最大的傷害。魔鬼最想擾亂我們的優先次序,若教會的事工令到上帝的兒女無時間去傳福音,就沒有辦法為主搶救靈魂!我們在研讀聖經、聽培靈會、參加團契或小組的同時,最終有沒有令我們更貼近耶穌基督託付的大使命,將福音傳給人呢?我們千萬不要在傳福音的事上久疏戰陣!許多基督徒相信,沒有信耶穌的「好人」一樣可以上天堂。錯了!持有這種錯誤觀念的人,看不到傳福音的重要性,更不會接受傳福音的訓練。每日有成千上萬的人離開世界,你可否為未信主的親朋好友設立一個名單,提醒自己要帶他們認識主耶穌?

二.搶救靈魂,腳蹤何等佳美

羅10:15節,要留下佳美的腳蹤,我們就要把握機會,隨時傳講基督、為主作見證,叫人透過我們的工作與生活,知道主耶穌犧牲的大愛。我們在甚麼時候領人信主最恰當呢?約4:35節,主耶穌說:「農作物成熟了,可以收割了。」所有人都會死,但是結局就不一樣了。信主的人進入永生,太25:41節說,沉淪的人「進入那為魔鬼和牠的使者所預備的永火裡去!」求上帝給我們一顆逼切的心,專注在天國的禾場,把握時機為主得人。

我們應該多鼓勵而不是多批評。有些人好批評,時常質疑別人傳福音的果效,譬如常隨口說出:「那些人所傳的是廉價的福音!」大家不要被人混淆視聽,我們一直知道,傳福音之後最緊要就是跟進栽培,連主耶穌也要親自用三年幾的時間栽培門徒。甚願我們每一個都迫切傳福音,這樣,全教會信徒的量與質才會不斷上升;求天父幫助我們,把這個屬靈的家園建立得美好!

彭偉業傳道-「逆境顯真心」(2025年10月5日)

約伯記一章21節:「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約伯失去了他的孩子和產業之後,說出這句話,顯示出他對上帝的真誠信靠。後來,他自己全身也長了毒瘡,他的妻子對他說:「你仍然持守你的純正嗎?你棄掉上帝,死了吧!」(伯二9)他的妻子質疑他對上帝的忠誠是否有作用,約伯卻堅定地回應:「你說話像愚頑的婦人一樣。噯!難道我們從上帝手裡得福,不也受禍嗎?」(伯二10)約伯明白,人生必定有福也有禍,總不能得祝福的時候就讚頌上帝,遇到災禍的時候就背棄上帝。

信主儘管有「好處」,卻不是「為了」好處。如果只是為了好處而相信主耶穌,也就墮入了魔鬼的圈套裏,結果信了主而遇見逆境,就毅然放棄信仰。真心的信仰,是在逆境裏依然堅定愛上帝,讚美祂,將生命的主權依然託付給祂,用信靠的心去過每一天。有人曾經這樣說:一個人在順境中能愛上帝、讚美上帝是很正常,我們不能隨意評論別人的信仰的真假,但當我們遇見一個人在患難的時候,依然堅守信仰的話,這可以得知這人的信仰的真實。一個人對上帝不離不棄,上帝也會對他不離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