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尼泊爾地震,死亡逾8000人,傷逾17,000人!
地的搖撼、以致家的淪陷、引發心的震撼!
天災展示出生命的脆弱及人生的無常。
當根基不穩,家園容易陷落;對上帝信心不穩、扎根不深,則易於動搖!
人有幾叻?只需在心靈中一震──便會揭示出我們的渺少、無力!
當震撼到來,我們能經得起考驗嗎?震──給「你」帶來的揭示又是什麼?
經文:提前3:14 – 16節
相信許多人都會同意家是一個可以享受安寧和感覺溫暖的地方,回家有一種舒適和安逸的感覺。將家成為真正的家是不容易,若家是一個真正的家時要感恩。
“這家就是永生上帝的教會,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15節下)近期有多宗新聞報導關於家庭都是負面消息,如家暴事件、販賣兒童、家庭破碎等,若家庭沒有完整的愛,只會有缺乏、遺憾和傷感,相信每一位基督徒都知道教會是永生上帝的家,成為真理的柱石和根基。在現實社會中,家不成家的景況經常出現,一句沒有經深思熟慮的說話,往往成為傷害家人的利器;若將家放在一個次要位置時,人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只做自己喜愛的事,家庭好像和個人沒有關係,人與教會的關係也是如此。
“我指望快到你那裡去,所以先將這些事寫給你。”(14節)保羅在馬其頓出獄後,因為未能與在以弗所的提摩太會面,所以馬上寫信給提摩太,告訴提摩太要成為監督和執事的要求,同時提醒提摩太成為教牧的要訣及要保持教會的秩序。要將家庭成為真正的家第一件事是要想家,人總會想有自己的生活和空間,在某些情況下會有不想回家的想法,當人感覺疲倦,需要休息、安歇時才思家。保羅掛念他的家人-以弗所教會和眾弟兄,恨不得馬上可以和他們見面,但當時保羅受到一些條件所限,所以只能寫信給提摩太。想有一個美好的家,要渴想上帝的家。
保羅不單記掛著提摩太的健康,也掛念教會,因為教會和周邊社會充滿異端,教會若不持守真理,容易被異端邪說入侵。家需要家人記掛它的成員和事,但現實生活上,人不喜歡受家人約束,特別是人越成熟越不想受約束,其實約束若以正面角度去思考是關心,是一份愛,保羅關心提摩太和教會正是表達這份愛,家的成員要盡力做好本份,以愛去擁抱對方。
聖經NRSV譯本將14節下譯成:首先會將一些指引給你。家另一個重角色是指引,提供一個明確的方向和作為指引。管教家的成員經常會出現以no (不可以) 表達,其實不可以是表示要小心,不可以的背後有各類的指引,提醒如這般行事會衍生問題,但人慣性收到的訊息是不可以,接著以「為甚麼?」回應。美好的家需要有智慧的指引及良好的溝通技巧,才可以令家人明白,才可以幫助成員,缺乏溝通易產生遺憾。家要有指導者,好像保羅所說的監督,給家人具體的指引。當家庭成員出現問題時,家便不完整;家極需要有態度、關係和愛,這才會有力,教會是永生上帝的家,所以成員有上帝、你和我。
家是一個活的家,才會有生氣。大哉,敬虔的奧祕!無人不以為然:就是上帝在肉身顯現,被聖靈稱義,被天使看見,被傳於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榮耀裡 。(16節)經文多處讚美上帝,家需要被欣賞,家人也要彼此認識,互相欣賞和讚賞,這樣教會才可以成為一個活的教會,屬於上帝的教會。
家之成家:不單是家中有「人」,而是家中有「愛」!
無家者:不單是沒有住的「地方」,而是沒有了家的「溫暖」!
回到家中,沒主動關心、自成一角,飯時見面不相談──「有家仿無家」!
雖至親或已不在,或有孤單、追念,卻仍因在上帝這個家中──「無家卻有家」!
天父──有祢才有愛、有祢才有溫暖、有祢才真正有家,願我們都有『祢』!
經文:創47:31節、來1:21節」
舊約聖經很適合帶出家庭的信息。二千多年前發生過的事情,現今都從不間斷地再次出現。創世記記錄了雅各的一生,在他臨死前說:「你要向我起誓。約瑟就向他起了誓,於是以色列在床頭敬拜上帝。」 希伯來書說他因著信,他為約瑟的倆孩子祝福,然後扶著杖頭敬拜上帝。這個悲哀的故事是從雅各的「偏愛」開始。在十二個子女中他特別偏愛約瑟。約瑟原文的意思是加添,是上帝給雅各的祝福。這亦成為他偏愛約瑟的原因。哥哥們因為父親的偏愛而生妒忌。妒忌是十分可怕的一件事情,更能夠轉化成開始計劃殺人的動機。
箴言指出心中安靜是肉體的生命,妒忌是骨中的朽爛。哥哥帶著這樣的東西開始了他們的復仇記,結果約瑟被賣掉至外地。到現在的家庭仍有兄弟相殘的故事,這並不是新鮮的東西。在這一次兄弟相殘中,雅各第一個遺憾便是失去了他最愛的孩子,當時約瑟只是十七歲,正正是青年期。哥哥們訛稱約瑟已死,雅各從沒想到這竟是一個騙局。在聖經中描述雅各從以撒那裏騙取了不是屬於自己的祝福,他亦曾經與天使摔跤,為要得到祝福。對他來說,所做的一切事情是沒有錯。但上帝就借此告訴他,就算多渴想上帝的祝福,都只能按上帝的方法,而不是用自己佈下的方法去獲得。所以,在這二十二年令他失去了約瑟。
雅各即使在年老時,仍寧看重便雅憫過於其它十個兒子,仍存在著偏愛,這家庭的遺憾就是出於人性偏愛的表現,令人產生嫉妒。那一刻,他自以為連便雅憫都失去,就是悲慘之極。然而人在最痛苦之時,往往也是忘記上帝的時候。在這二十二年,上帝除了給雅各教導外,還教導他的兒子猶大。當時約瑟已經是高高在上的宰相,但猶大哀求約瑟不要讓便雅憫做人質,否則雅各會十分淒涼。他竟然由一個自我中心和自私的人,經過二十二年跟父親相處,看盡父親的哀愁,轉化成懂得站在父親立場思想和體會父親感受的人。上帝用那麼長的時間令父子分離,就是為要教導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被教導的人雖然不快樂,但他們全家人的生命都被重新整理。上帝才是掌權者,雅各最終也能與兒子相認,並為約瑟的兩個兒子祝福。而以色列的十二個支派亦是由他的兒子而出。在他為每一個兒子各自祝福和勸導下便安詳地離開人世。
今天上帝的祝福不單存在於一個家庭,而是千千代代。上帝能用一個兒子來改變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現今家庭可能仍存在不愉快的事情,人與人相處間有磨擦和衝突。但可以借著不斷禱告、依靠上帝的力量和抱著信心相信上帝的祝福,將遺憾轉化成祝福。上帝的祝福是我們要愛上帝,行在祂的路上和一心一意去事奉衪,就能享受長壽,子孫也能得到歡樂。這樣的信仰,就是我們一生一世的祝福。
+:多一點愛、關懷、付出、溝通
-:少一點恨、紛爭、埋怨、計較
X:倍添以誠、忍耐、承擔、歡樂
÷:除去自我、批評、怒氣、冷漠
在上帝家中,豈也不要+-X÷?主內共勉!
經文:賽60:4 -6節」
以賽亞書60章第4至6節記載了有一種凝聚的力量給基督徒領受,那麼神給基督徒甚麼力量?基督徒如何感應這力量將神的工作彰顯出來。先知以賽亞所描述的物體,一群一群像海浪滾滾而來,記得多年前在東非的湖邊觀看紅冠鳥,當時成千上萬隻紅冠鳥由靜止變成集體飛翔的一刻,氣勢澎湃,鳥類的凝聚和集體行動,與先知所說的凝聚力量十分接近,因此,查考經文時需以感受的態度思想內容,才可以領受這種動力。第4節以“聚集"一詞為重點,帶出一種力量,它好像萬有引力一樣,將四方八面的人和物體引聚在一起。凝聚力有三種層面:
一、創造性
科學家對凝聚力有一種看法:若沒有凝聚力,人類便不能出現,因為在大爆炸理論提到當宇宙大爆炸時,所有物體向外擴散,但到某一個時刻時,凝聚力便出現,使物質停止擴散;科學不是否定神的創造,聖經亦不會違背科學理論,兩者是互相平衡。創世記第一及二章提及創造性凝聚力,經文描述並沒有違背科學原則:神創造世界時,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上帝創造天地時,不是創造空虛混沌及淵面黑暗的環境,在其中有一種力量,上帝是先後有序創造各類物體,凝聚力將創造能力顯現出來。
二、方向性
經文第4節:眾人都聚集來到你這裏,這表示有一個方向和地點,這樣聚集才有意義,先知以賽亞所說的“你這裏"是指聖城耶路撒冷,神今天要基督徒去聚集衪所揀選的方向和地點,就是應許之地聖城耶路撒冷,聖城是以色列人在信仰上占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以賽亞知道不論是以色國或猶大國,所有以色列民將面對亡國及成為奴隸的傷痛,但他相信耶路撒冷這地是神所應許之地,神透過先知預言以色列家必定不會滅絕,將有一天會復興,並成為日後以色列民的盼望。先知的預這不單停留在以色列復興上,向外延伸時有更深的層次和信息,上帝的應許超乎一個民族,而是萬國萬民,主耶穌應許將有新天新地,就是新耶路撒冷從神那裡降下,1947年5月14日以色列復國應驗了先知的預言,另一方面,新約讓每一位基督徒看見一個更遠和將會來臨的應許,萬國萬民要聚集及來到上帝所應許的新天新地,所以每一位基督徒都須朝著這方向,向著凝聚點行。
三、使命性
經文第4節:你舉目向四方觀看;約翰福音記記載耶穌在撒馬利亞地和門徒談論莊稼收割的問題,衪要門徒舉目觀看,並非用肉眼去留意時候到否,因為莊稼已經熟,可以收割;隨後有一群撒馬利亞人邀請耶穌赴宴和留宿,因為他們從早前與耶穌談論活水的撒馬利亞婦人知道耶穌來臨,現在要親自聽真理,知道耶穌是救世主;以賽亞吩咐以色列民要舉目向四方觀看,凝聚將會出現,所以今日的基督徒要有使命感,像保羅一樣明白福音的奧祕在外邦人有何等豐盛的榮耀。
常言道:「人的盡頭就是上帝的起頭」。最近認識一位主內的姊妹,她未信主之前性格十分任性,可能與她成長背景有關,她生於富裕的家庭,年幼時從未坐過巴士,出入有名貴房車接送,後來她留學澳洲,畢業後回港,經朋友介紹認識一男士,彼此相識很短時間就結婚。她本是千金小姐,卻要與丈夫及其家人住在屯門一居屋。婚後,她與丈夫之間的關係出現問題,導致她與丈夫分居,她需要飛往澳洲冷靜一回,考慮他們的婚姻是否可以挽回?
在澳洲期間,有朋友邀請她返佈道會,因著過去她經歷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聖靈在佈道會中感動了她信主;這一刻,她感到如釋重負,背上的重擔卸下了,成為一個新造的人。後來,她回港面對她的婚姻,與丈夫復和,後來她的丈夫也信了耶穌。感謝主!當人不再任性,願意順服上帝的帶領時,生命就不再一樣,願我們都──不再任性!
經文:「詩23:1-6節」
詩篇23篇,可從文學上箭形(或扇形)文學結構去解讀,突點是前後對稱中間突出,這文學結構協助我們明白聖經的體材。第一節「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可譯為:「有了耶和華我甚麼都不要」。其實即使擁有很多也可以感到缺乏,缺乏並不是因為有多與少,大衞不是因為不夠而甚麼都不要,而是因為有了上帝他甚麼都不欠,上帝為他帶來最大的滿足。奧古斯丁提及如耶穌基督若不是我們「生命」的主便不是我們的「主」;亦提及上帝創造人時於人心內創造了一個洞,而這個空洞只有上帝才可以滿足。若人生是一個圓形,世界很多遭遇事件便是很多不同大小的三角形,將三角形填入圓形內是無法填滿。這正表明人世間的事是不能完全填滿空虛。
第6節「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可翻為:「耶和華的恩惠慈愛追捕著我」。大衞在這裡用比較強烈的字眼,他大半生被掃羅王追殺,當他回望時,看到的不是掃羅王的追殺,而是看到耶和華的恩惠慈愛追捕著他。我們也需要有這樣的看見,見到上帝的恩惠慈愛。反過來說,我們可以選擇不看上帝的慈愛恩惠,只愛看到不公平,同事對我有多不好,只見到很多負面的東西。這是選擇,如你只見到不公平或社會的怨恨你便會成為很怨恨的人。第一及第六節對稱,是因第一節提到有了耶和華可以甚麼也不要,但上帝卻必須要我要祂的恩惠慈愛,頭尾包括了「整個的人生」,由捨棄到接受上帝的禮物,這是很大的提醒。
第二節「躺卧在青草地溪水旁」,這是安舒、平安的體驗,如果整天也是擔驚受怕便十分很辛苦了。上帝給我們平安穩妥是無微不至的,處身青草地、溪水旁,一方面可以是平安穩妥,另一方面卻可以是危機四伏,因有很多猛獸在伺機襲擊。大衞的重點是祂使我平安穩妥,而我們現在能安穩地吃喝、有工作,是上帝所賜,若忘了上帝的恩惠,就等於保羅教導在恩典當中墮落了也不知道。往往成功會便我們的心冷卻,忙了,便少去親近上帝。就當小心,若愛這份平安穩妥過於上帝,另一邊的就是危機。
第五節提及明顯的危機,第二節是隱藏的危機。第五節是另一份提醒,在很多明顯的危機當中,上帝讓我們勝了。我們需要有相信耶穌的勇氣及把握,因上帝讓我們在敵人面前可以吃喝玩樂,不然我們便無法透過信仰得勝。所以不用怕,因害怕使我們活出恐懼,反之,我們需要的,是要活出勇氣。
第三、四節是本篇的中心,是用現在式說明現在人生的路該如何走。第一條路,是上帝想我們走的「義路」,大衞說要靈魂甦醒,走這條路的人要「甦醒」。生命深處不醒,便很多事都聽不見看不到,問題是我們不醒。在基督教不是我們理性出現問題,是靈性出現問題,不是我們沒有看聖經或不明白,只是我們無有活出來。所以我們需要靈性甦醒。聖經多方面都指向靈性的甦醒是需要祈禱,人無法做很多的事,需要聖靈的催迫,要上帝的管教才能醒。第二條路是死路,對死亡未知的將來是恐懼的。然而最重要是,知道跟誰一起去走,就可以不怕。我們都要無懼地活出見證,無論生和死的時候都要像基督徒。阿們。
說起咖啡,會令您想起什麼?飲品?提神(含咖啡因)?品味?悠閒?抑或顏色?按互聯網站「維基百科」描述,咖啡是社會最廣泛流行飲品之一,亦是全球期貨貿易額第二高之物(最高是石油)。對筆者而言,咖啡亦為筆者所鍾物之一,平均每天也會品嚐一杯J然而這又與這與信仰有何關聯?要廣泛流行確不易,基督信仰既是這樣真確,豈不應要著力活出滿有品質的生命,期能廣泛流行。
信仰途上,我們或會累了、倒退了,「心靈」咖啡就成為了「醒神」的助力。基督信仰,就是以基督為主,仰望基督,正是醒神的最佳原因。
精品咖啡在現代或與品味、悠閒劃上等號,信仰豈不應也表達出是品味與使人安舒的狀況嗎?從而添上色彩的人生嗎?我們的心靈有咖啡嗎?
經文:「約14:18-20、25-27節」
今天分享的信息是「這平安」,早堂時周于琴實習傳道分享的信息是「那平安」。這兩個主題的共通點都是「平安」。什麼是平安?其實,我們會因應其他人的反應而影響自己的平安與否。當向別人說平安時,自己都會經歷平安;聽到別人向自己說平安時,自己也會感到平安;然而,當聽到別人跟你說平安時,這是真正的平安嗎?這平安會跟我們一輩子嗎?
-
要進入平安,「聽」到平安是第一步:因為聽到一份應許,聽到那份帶著平
安的訊息。經文講耶穌向門徒預言自己將要面對死亡,然後講彼得將要三次不認祂,再講「我不撇下你們為孤兒,我必到你們這裡來」。耶穌應許祂的門徒,雖然祂會離開世界,但祂不會撇下他們為孤兒,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訊息。讓這班門徒「聽」到了應許,並不用害怕。平安是甚麼?平安是知道愛我們的人在身邊,我們就有平安。當聽到平安時,其實也同時在經歷平安。
經文約20章,這班門徒當時沒有平安,耶穌離世時,他們很害怕,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但耶穌向他們顯現時,向他們說的第一句說話是「願你們平安!」。人心惶惶時,最重要是聽到一份平安的信息。聽到上帝的聲音時,就不會害怕,因為這份聲音跟我們說平安的臨在。真正的平安是從上帝的應許而來,聽見上帝說話的應許,人生就存在平安。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很多時沒有平安是因為聽見太多聲音,聽了太多負面的消息或是非,很少去聽上帝的應許,於是便失去了平安。我們很易受到環境影響,可能因財政、家人關係、工作狀況而被影響沒有平安。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缺乏時若聽到上帝的話,便會感到平安,因為相信上帝會給我們這份平安。有時候我們所做的事未必順利,但當聽到「你手裡所作的一切事,耶和華會賜福給你」時,平安就會臨在。我們要聽到上帝的聲音,就能將不安變成平安。聽到平安是第一步,上帝的聲音讓我們愈來愈平安,這是過程中的一站。
-
要加添平安的信心,「看」到平安是第二步:耶穌離開班門徒時,祂說願你
們平安,因祂會差聖靈在他們中間。門徒聽到了,但可能會半信半疑,門徒需要的是要看見聖靈在他們中間。耶穌向門徒顯現時,門徒的反應是「就喜樂了」。看見平安的臨到,便經歷開心。人很受眼所看到的事業所影響,當我們看見時,便會有真實的感覺。門徒在害怕時,看到耶穌出現,他們就安樂了,因為看見一位大能的主。很多時,不平安是因為看見太多不好的事情,而是上帝讓我們看見這位真正平安的主。
約14:19,耶穌應許給門徒知道,世人是看不見耶穌的,因為世人只看見世界及自己。我們是屬上帝的人,應看見上帝。他們看見耶穌活著,所相信的上帝仍然是活著的,唯有活著才有盼望。人活著一日,仍然有盼望,死了便沒有盼望,所講的死是指永死。然而我們若只看重人、看重世界,而看不到上帝,我們便沒有指望。因為人的承諾往往是不可靠的,但上帝的應許卻沒有落空。耶穌說不會撇下門徒為孤兒,祂應該會賜下聖靈,於是讓門徒都「受聖靈」。耶穌講的是會實行的,耶穌說「愛我的,便蒙我父愛他」,就會愛他們。然而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要「愛」上帝。所以當面我們面對艱難時不用害怕,讓我們注目「看」祂如何牽引我們經過這些艱難。
-
要體驗到平安的實在,「經歷」到平安是第三步:上帝讓我們經歷的平安有時是仍在害怕之時已經歷平安,就如當失神地橫過馬路,被途人抓回來,雖驚魂未定,卻在被抓中時仍處在恐懼中的狀況下,我們並沒有察覺,原來我們當時已經歷了平安。原來在經歷苦難害怕時,上帝早已賜平安給我們了。這就是上帝奇妙的地方!經文約14:20,天父、耶穌和我們,彼此在大家裡面,這是上帝保護我們的關係。有時看見環境的兇惡,失去信心平安,但只要不斷經歷上帝的同在,回想祂的恩典,帶我們經過艱難、死亡,便沒甚麼好怕的了!因上帝在我們裡面。這份平安是沒有人能夠奪去的,所以經文約14:27說出耶穌所留的平安不像世人所賜的平安那麼不可靠。
有時候失去平安的原因是因為生命中少了上帝的說話,求上帝讓我們聽到祂的微聲,看見祂的恩言,經歷祂的同在。盼望我們都能經歷上帝這份平安,這平安不是遙不可及,是與「我們」有關的,而是這份平安,願大家都能得到「這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