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dmin 的所有文章

「成為主喜悅的兒女」林奕龍牧師講,黃加蕙姊妹記(2015年2月22日)

經文:「賽61:1-3節」

我們一生雖然短促但都是神的恩典。詩篇九十篇提到,求主幫助我們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懂得數算自己的日子,一生追求正確的目標和方向;成為主喜悅的孩子,行主喜悅的事。

即使我們有許多的缺點,神卻無條件的愛我們,讓我們成為上帝喜悅的孩子,有耶穌基督的樣式,回應上帝的恩典和愛。以賽亞書六十一章1節:「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主耶穌是受膏者,聖靈充滿著主耶穌,主耶穌就是上帝所喜悅的孩子。主耶穌受施洗約翰施洗時,聖靈彷彿鴿子降在祂身上,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是我喜悅的。由此可見主耶穌是天父所喜悅的孩子,以賽亞書六十一章第2-3節講述主耶穌在生平所做的事,乃主耶穌一生的縮影。這段經文也給我們作好榜樣,教導我們一生追求的並非物質,而是學像主耶穌的生命樣式,是我們跟隨主腳蹤、繼續向前做應該做的事。

要成為主所喜悅的孩子,就要以主耶穌基督的心為心。聖經提到我們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如果我們能有柔和謙卑的心,果效必然非常豐滿。我們要成為主樣式的人,承受地土,與人和諧。若我們願意放下自己更多,與人相處就會變得非常甘甜美好。人與人之間的許多問題,多是過份堅持己見,相爭就此起。若雙方都能放下,以主耶穌的心為心,結果便很不一樣。當我們願意給主的心充滿,整個人就有主的樣式。主耶穌的心腸充滿了憐憫和慈愛,祂明白每個人背後的情況,並為對方著想,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主耶穌的心也是公義聖潔的,公義就是對人人平等的愛;聖潔就是能見到神的面。如八福裡清心的人有福了,他們必得見神。馬太福音第七章21節:「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我們須先由心做起,成為主所喜悅的孩子,主才喜悅我們所作的。

除了以主的心為心外,我們還要順著聖靈而行。以賽亞書六十一章1節:「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這就是生命,就是平安。我們並非倚靠勢力和才能,乃是倚靠主的靈。聖靈是真理的靈,它引導我們去作的都是好的,都是蒙福的軌跡,讓我們得著豐盛的生命和平安,永恆的祝福。

願我們按著上帝的話語而行。主耶穌說:我的靈是生命。上帝的話就如食物,成為我們的力量。我們遵行神的話語,就能得主同在,就是天堂。當我們完全放下自己,以主的心為心,完全信靠順服主,我們就得到主,得著一切,得著活水江河的生命,並且勝過自己,勝過惡劣的環境,勝過屬靈的爭戰。

以賽亞書六十一章2節「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傳好消息和福音就是宣告「主耶穌是基督」。主耶穌是救世主,祂來到世界是將一切在罪惡苦困裡的人拯救出來。我們生存在這世代也許被很多事情綑綁,有心靈裡的憂傷、生活的擔子及難處、身體的健康等,要相信主耶穌能夠從困難中拉我們出來。我們要將好消息傳出去,有生命的見證,用言語和生命去見證這慈愛全能的上帝,帶領在黑暗和痛苦裡的人認識主,讓他們得到主的愛,得到永恆的福音和盼望。

以賽亞書六十一章第3節「讚美衣代替憂傷之靈」,我們面對生活的壓力、身體的軟弱、憂鬱的情緒,求主幫助我們一生追求,成為主喜悅的孩子,行主喜悅的事。盼望我們在走人生的路程時,常存讚美感恩的心,鬱悶便會離開我們。願我們成為主喜悅的孩子,行主喜悅的事,叫上帝得榮耀。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感謝主揀選我們成為祂的兒女,從最苦的日子走到今天,都是神的恩典。人生短促,求主幫助我們數算日子,得著智慧的心,一生追求成為主喜悅的兒女,榮耀上帝造就人,我們就不枉此生。

「傳道人」黃仲安傳道講,林日麗姊妹記(2015年2月15日)

經文:「太28:19-20節」

太28:16-20的背景是關於耶穌復活後,向兵丁、婦女顯現,囑咐婦女向門徒講去約定的加利利山上去。耶穌被釘死、埋葬的地方與加利利有一段距離,祂依然要邀請、呼召門徒去加利利是因為那是祂傳道最忠心的地方,在那發生很多事情,如登山寶訓、登山變像。門徒到那裡,回想以前耶穌在山上如何展現祂的智慧、知識、權能。他們看見耶穌時,祂的形體與當初所認識的不同。耶穌當時已經有一個復活的形體,所以認識祂的門徒就俯伏拜祂。

可是門徒以外的人有些仍在疑惑,他們認識耶穌,也看見神蹟,但不會輕易相信神蹟,所以疑惑這個人是否真的是耶穌,形體與以前有點不同,或是這只是一個靈魂。為了摒除疑惑,耶穌走上前,讓他們看得更清楚,並這樣吩咐: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耶穌的「權柄」比屬地的權柄更加超然。天上的權柄是指天使、天軍都要俯伏在祂面前,祂可以差遣天使、天軍做一切事情。地上的權柄是指一切地上的君王,各省的權力都不及祂。我們領受大使命時,要不斷默想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在耶穌,這份榮耀是對祂頒佈的使命有信心。

耶穌吩咐我們: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在原文希臘文聖經,「去使人作門徒」這個動詞是比「洗禮」和「教訓」更重要。16節講耶穌的門徒只有11個,賣主的猶大已死,耶穌在世呼召的門徒很少,但祂突然給我們這樣進取的使命,要萬民作主門徒,這是一個甚麼畫面?很多時我們傳福音,很容易進入一個非理性的思想。傳福音時想起身邊的同事聽了很多次都不會信,所以去傳福音都不會有果效。因為我們看不見真正要傳福音的對象,不只是身邊的人。門徒領受這個使命時有疑惑,馬太福音另一個記述耶穌親自差遣門徒去傳福音時,講外邦人的城他們不可進,只需要去以色列家。因此門徒第一印象是像以前一樣去以色列家傳福音,他們沒想過由今天開始,全地的人都要作主門徒,這是新的啟發。

願意為主去時,是一個很大的祝福;要去使萬民作主門徒,是困難的事。但從另一角度去想,整件事會截然不同。要使人作主門徒,便會接觸到萬民,叫更多人得著這份福氣。教會在過去一、兩年開展迦南美地的事工,在過去的年月,大家不會想像到教會有機會接觸內地資優分子。使人作主門徒是指「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這是作主門徒的第一步,是一個劃時代的想法。聖經沒有記載耶穌為門徒施洗的故事,但祂為甚麼突然要在這個時候親自設立聖禮?19節「(或作: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約翰的洗禮意義第一是人願意悔改,第二是在上帝的國有份,第三是指願意加入彌賽亞的群體。但耶穌在這展現的洗禮是當時的人沒有聽說過,我們可能會奉耶和華的名字去洗禮,但今次要進入三為一體的同在中。這是耶穌設立的洗禮,以前的人從來沒有經歷過,所以約翰講他施洗是不及將來要來的人施洗。

今天題目是「傳道人」,是普遍的呼召。一些特別聖職受到特別呼召,但上帝給我們一個普遍的呼召。在洗禮議題上,為了初信、慕道的弟兄姊妹洗禮是牧師職份,但在參與洗禮過程中,也包括朋友、老師、家人,叫弟兄姊妹感受到上帝的愛,願意委身這份信仰中。經文顯示一個新時代開始,由過去約翰的施洗進入父、子、聖靈的施洗。洗禮對教會的祝福是每一個新加入教會的人隨時可以為教會帶來新改變,他們不單停留在這裡,還要在這個地方做更大的事。資深的信徒可能不是做施洗的角色,但在新加入的人之成長路上可以給予扶持。

耶穌提到除了要讓人進入父、子、聖靈的名下,也要將上帝的教導教訓他們。作主的門徒最基本的意義是做耶穌的學生,跟從和學效祂的榜樣。要人作主門徒,除了洗禮的基本入門,之後的教導是很重要的,這不能單靠一、兩個人,而耶穌呼召的不只是12個門徒,也包括當時疑惑的人。不論你是誰,祂依然要呼召你,進入大使命中。

20節的「同在」是指祂每時每刻與我們在一起,遵行大使命和上帝同在是密不可分。上帝與你同在,你看見祂的榮耀,接受差遣到萬民中,盡己力去帶領他們進入聖父、聖子、聖靈的名,教導他們跟從耶穌,這些必須有上帝的同在。我們願意為主去,有很多困難,不只是帶身邊的人,還要帶這世界的人信主,這幾乎是不可能發生。但上帝應許我們願意回應這個呼召時,主會與你同在,會引導。舊約經文中,只要遵從祂的律例和典章,祂會在你得為業的地方賜福予你。祂帶你到那個地方,是要將那地賜給你,叫你帶那地的人去作主門徒,這就是大使命帶給我們最重要的信息。

吳俊夫牧師 「有散、有罪?」(2015年3月1日)

本年教會其中一個主要方向是「凝聚」。教會必須凝聚每一分的能量,好讓福音得以更有力、更有效的遍傳。然而,凝聚的一大天敵就是分散的力量,記得一句精景的說話:「大家喺前門捉賊,你哋就喺後欄放火」,指出了分散的破壞力是何等的大,這樣的破壞力,豈不有罪?哥林多教會結黨、紛爭就是一例。我,是散,還是聚的一員?

吳俊夫牧師 「福」(2015年2月15日)

新年將至,常道迎春接福!亦有說「福」──即一口田,衣祿全。指的是有溫飽、豐足。耶和華所賜的福:並不加上憂慮!唯有耶穌,才能將憂慮化為祝福。人生不斷都在追、尋,然而唯有追著上帝、尋見上帝,得著的才是福。否則勞碌一生,回頭一望,或會慨嘆,一生所追求、所存留,極期量也只是一口田、衣祿全!願我們都在主裡蒙「福」!更叫人蒙「福」!

「預埋我」吳俊夫牧師講,孫學榮弟兄記(2015年2月8日)

經文:「賽6:8節」

有許多基督徒在初信主時,積極及熱心在教會各類事工上有份參與,但隨著歲月,事奉心志漸漸冷淡,當有事奉邀請,往往會藉推薦別人而去躲避責任。以賽亞書6章第1節記載,以賽亞蒙召時正值猶大王烏西雅駕崩。烏西雅王在年青時因為專心依靠耶和華,又帶領百姓敬拜上帝,在信仰、治國和軍事上均順利,但他晚年心高氣傲,離棄上帝,當時猶大國內仍然有邱壇,百姓不敬畏耶和華,新猶大王約坦的表現比烏西雅王更差,更加遠離上帝,在這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上帝問:「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以賽亞回應上帝的呼召:「我在這裡,請差遣我!」這是一個義無反顧的回應。人對生命有重要價值的事物常常會自動放棄追求,因為它的表面似不太好,或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試想想:若以賽亞計較每一件事時,便不能經歷上帝的豐盛。

  耶和華吩咐以賽亞向百姓預告亡國的訊息,「祂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要使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便得醫治。』」(賽6:9-10節)當以賽亞知道上帝要他向百姓說這些實在不容易說的話,他並沒有抗拒,而是按上帝的心意而行;基督徒對教會各項工作的呼召,須學習先知以賽亞的態度,按上帝的旨意將自己擺上,另一方面,在安逸的日子中,不要習慣不按上帝的要求行事,避免沉溺於安逸而導致生命沒有動力。「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馬太13:12)。以賽亞需要面對一大串待解決的難題,約坦王的昏庸和信仰出問題,靈性不興旺,導致百姓遠離上帝,約坦王忘記了掃羅失敗及大偉興盛,是建基於王與上帝的關係是否密切,以色列王要帶領百姓敬畏上帝,以色列分裂成南、北兩國,也是由羅波安和耶羅波安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導致,人慣性喜愛先看見、後行動,以賽亞卻看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滿聖殿。」(賽6:1節下)他看見的只是上帝與他同在,而非單看見難處。

  上帝不是只呼召某一小撮人,而是要萬民進入衪的國度,這群人需要有轉變方可進入天國,上帝要每一位基督徒帶領其他人去認識衪,這亦是基督徒的責任和使命,今日有很多價值觀被扭曲,每況愈下,若不儆醒,便容易離棄上帝。基督徒若沒有在意在上帝的事工上有份,只追求物慾而不在乎屬靈生命時,生命便難以看見上帝存留的足跡。

  今日上帝呼召對象不單是年青人、時間較寬裕的人,而是所有信主的人為主作工。盼望我們都學習先知以賽亞,以正面和積極態度回應呼召,不計算個人利益得失,心無旁騖,只專注和接受上帝的差遣,使上帝的國度復興。

黃仲安傳道 「傳 」(2015年2月8日)

福音要傳,還是要存呢? 從我們得著福音開始,就把它如寶貝般存在心內,久而久之便忘卻了要掏出這寶貝來,傳到他人心中。 千兩銀子的故事提醒我們,只存不傳的人遭受責備,既存且傳的人得著祝福。 盼望新的一年,大家也可以福杯滿滿。

「群羊的牧人」 朱淑芬傳道講(2015年2月1日)

經文:「以西結書34:11-22節」

今早與大家分享以西結書三十四11-22,以往牧養群羊的工作是由牧人負責,但在經文v1-10中交由一班宗教領袖來牧養,可是,這班宗教領袖只顧貪圖個人的利益,他們從羊群身上搾取脂油、取羊毛,甚至宰殺肥壯的,可惡的是他們漠視了羊群的健康,對於瘦弱的、患病的、受傷的、被驅逐或失喪的;他們全不理會,只用強暴的手法來轄制。神愛祂的群羊,祂不再容忍他們的惡行,於是,祂施行審判,懲罰這班疏於職守的牧人。之後,神說:

  1. 我必親自尋找我的羊(v.11-14)

因著宗教領袖的惡行,可憐的群羊在各諸山上或各高岡上流離,成為流浪羊及無家羊,牠們更成為野獸的掠物,或有些已經被野獸吃掉(v.4)。神不想祂的羊四散各處,沒有人去尋找,於是,神說:「祂耍親自出馬,四處去尋回祂的羊」,神更承諾牠們最好的棲身地方及最好的照顧,就是以色列的高山上,為牠們預備美好的草場,群羊可以躺臥在草場上休息、更享受這裡的肥美食物。

  1. 我必親自作我羊的牧人(v15-16)

現在,神已將失喪的尋回;被驅逐領回來;受傷的包紮好傷口;有病的醫好;只有肥壯的,祂卻除滅,為甚麼這裡神要將肥壯的羊除滅呢?作為牧人不是希望將群羊養到肥壯嗎?原因是肥壯的羊恃著自己強壯,就去欺淩弱小,牧人為了秉公處理,就將肥壯的羊除滅。另外,牧人要認識他的羊,羊也要認識牠的牧人,只要聽到牧人的聲音,羊就可以分辨出來,羊更需要緊貼跟隨祂著牧人,當牧人走在前頭,他的羊也要跟著他後面走。

  1. 我必在羊和羊中間施行判斷(v.17-22)

神在羊與羊之間施行審判,因為在羊中間也有害群之羊,群羊中有強壯的,也有瘦弱的;強壯的喜歡恃強凌弱,來剝削瘦弱所得的權利。昔日,在中東一帶,牧羊人會將公綿羊與公山羊混雜在一起,讓群羊自由在草場上吃草,神已給牠們最美好的地方,可是,一些肥壯的羊吃飽後,牠們就用蹄來踐踏剩下的草,使其他的羊不能吃,不單如此,神為牠們預備的清水,當肥羊喝完後,牠們就用蹄來攪渾濁,令其他的羊無法飲用,這些惡劣的行為是出於自私,可憐瘦弱的羊,眼巴巴地看著,卻敢怒不敢言,而我們的神是看見,祂不會容忍肥羊的惡行,祂要秉公處理,目的是保護「瘦弱的羊」。平時,肥羊已用身子與肩膀來壓迫瘦弱的羊,又用羊角來撞向牠們,使牠們不敢走近,為此,神對肥羊的惡行施行審判,神秉公處理不是要除滅,而是要拯救。

總結:因著宗教領袖貪圖個人利益而疏於職守,沒有好好照顧群羊而導致牠們四散,可憐的群羊在各諸山間,或各高岡上流離,牠們更成為一切野獸的掠物及食物。因著神愛祂的群羊,神說:1. 我必親自尋找我的羊;2. 我必親自作我羊的牧人;3. 我必在羊與羊中間施行判斷。這段經文也是提醒作為神的僕人「牧者」,要好好的牧養群羊,牧者要學效主耶穌,因為主是好牧人,牧人要認識他的群羊,群羊也分辨到牧人的聲音,當牧人在前帶領,群羊也在後面跟著。

吳俊夫牧師 「廣 」(2015年2月1日)

廣──就是要多一點、闊一點、遠一點!

方法要「廣」,傳多點,別自劃界限,以更多元化的方式接觸未得之民

思想要「廣」:想濶點,能對信仰才多識「廣」,便不致將福音狹窄、矮化了

眼光要「廣」:看遠點,有遠大目光的人敢於冒險,才能看到上帝遠大的藍圖

「廣」傳福音,並不是「講講」便算!

「揀選身份」黃天相博士講,鍾麗詩姊妹記(2015年1月25日)

經文:「2:20-23節」

  在對傳福音的理解上,信徒很多時走了兩個極端,以為生活只得大使命,覺得現實及工作都不重要;另一極端是覺得不可能全時間傳福音,因要「揾食」及生活,將使命框在教會內,有佈道會便邀請人回來教會,其他不需理會。

  哈該書開始時提到耶和華的話兩次臨到哈該,哈該書是小先知的其中一卷,特色是很短,只有兩章,三個日期及四個宣告。第一個宣告是哈該反對百姓因當時經濟不佳而拒絕重建聖殿;第二個宣告是哈該反對百姓錯誤的想法,以為聖殿起得簡陋上帝便會懲罰,他們只需建殿,簡陋與否則是上帝的責任;第三個宣告是聖殿奠基時說聖潔與否的問題,因污穢會傳開,舊約就明說聖潔與污穢的關係。第四個宣告是說明外邦政治、軍事勢力上帝會消滅,哈該宣告放心面對,因上帝會處理好。當然不要覺得上帝會將所有問題消滅,亦不是將一切政治問題解決,不要只是見到難處,而看不到背後上帝有甚麼意思。

  我們面對不同環境有不同的看法,你覺得困難時別人不一定都覺得困難,當你埋怨時很多人都在面對同樣問題,很多人只看到生活的難處,看不到背後上帝給我們難處的意義。很多人離職都是因為自己感受問題、做得不開心等等……。全是以自己的眼光看環境,有沒有看到上帝為何放我們在那個環境?其實上帝早已在為我們安排一切。

  萬軍之耶和華說祂到了那天會領著所羅巴伯,哈該書的主題是重建聖殿,很大機會指在重建聖殿時上帝會帶領著所羅巴伯。很多時我們會說神給我們平安,然而很多時平安不是在乎我們的感覺與結果,而是在乎我們跟上帝的關係,只是在乎你是否感受到。縱使我病時要死不代表我們沒有平安,即使我做事不成功不順利不代表我沒有平安。所羅巴伯也是面對惡劣環境及很多難處,這裡說上帝也會帶領著他,問題視乎看我們會否讓上帝帶領。帶領的關係是甚麼?即我們是上帝的僕人。有很多人是稱為上帝的僕人,即是說上帝託付很多人在地上完成祂的責任,這正是我們的身份。正因如此,我們自然便當有與身份相稱的表現。抑或是因有此身份而感到負累呢?因基督徒很多事情不能做。同樣地要放低一些東西。我們有否看到上帝揀選我們的身份?

  聖經很多時並不會解決為何的問題,只是解決你如何處理。很多時我們只是問原因,可能找到家庭/性格/ 背景等很多的原因,但問題是我們如何面對現在的環境才是最重要。很多時我們要改變環境,或求上帝改變環境,但當改變不了時,我們便轉離,最常見便是離職。可以轉離後,並未必會明白上帝為何會將你放在那個環境!上帝將人放在不同崗位或環境是有祂的目的,今天,上帝會否揀選我們完成某些責任,但我們還沒有去做呢?

「凝聚、發光:上帝在這裡!」吳俊夫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2015年1月11日)

經文:「約1:14節」

  「凝聚、發光:上帝在這裡!」是今年的主題,約1:14節表明上帝在人中間的重要。在教會裡必須有更大的凝聚力,這份凝聚是從上帝而來,如果不是因應上帝而走在一起,這份凝聚失去信仰的感染力。凝聚是上帝感召一班信徒聚集一起,有一個重要方向就是發光。向世界表明上帝是這份真光,表現上帝的榮光在我們身上如何顯出來,這是發光的用意。

  第一方面要學習凝聚。福音書作者在約翰福音第一章開始表明道就是耶穌基督,14節「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指耶穌基督這個真道成為讓人看見的上帝,不只是坐在高天之上。我們經歷上帝大能時,還經歷恩典和真理。耶穌基督是「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祂當日呼召門徒,叫他們跟從祂,但祂一種特別能力令人想親近祂,這就是凝聚力。這班門徒可能開始只聽過耶穌名聲,但跟從耶穌後,經驗耶穌是有恩典、真理的上帝。耶穌那份的凝聚力表現祂的恩典,而且祂的言論表達出那份真理、真實、真確。

  要成為有凝聚力的人,就要學習耶穌基督那份滿有恩典和真理的承載力,必須透過具有使命感的委身去凝聚,且渴慕上帝的話。耶穌基督就是真理,祂看重上帝的話。所以我們要建立一個滿有真理的生命,並必須在上帝的話裡重新扎根。《向下移動》一書,作者說這個世界是向上移動,人不斷向上爬,要求有更高的學歷、金錢、成就。他提醒這種扭曲觀念還進入教會、教牧的生命中,這是向上移的危機。他提出另一種觀念──向下移動的生命,即捨棄生命、服事,破除享受,學習不只為自己爭取。向下移動的生命是建基在上帝裡,否則只會著重競爭、淘汰,亦使我們看不見服事的重要;所以凝聚是必須回歸上帝的話裡。在讀經生活中,我們要凝聚對上帝話語的渴求。

  有說,其實我們靈性上都有病,而上帝的話像手術刀一樣,將一些不好的腫瘤去除。只在禮拜日返教會聽道,平時不看上帝的話,生命會很弱。惟有親近那一位聖言的上帝,生命便綻放光明。我們不但要看聖經,也要背經,要將上帝的話放在心裡。如何凝聚?就是必須與上帝結連,透過更多的禱告和學習彼此分享。聖經明言,若我們中間有兩三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禱告,上帝的靈就會在我們中間,這就是凝聚。同心禱告時,上帝看見我們同心建立信徒生活、教會、世界,祂的靈就一定會在我們中間,我們便經歷凝聚。

  第二方面是發光:「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要彰顯耶穌的光輝,便須透過上帝的話去滋養自己,透過服事經歷上帝在我們中間,我們裡面就自然開始有上帝的光。盧雲曾說:無血無肉的話語只是能夠單單成為話語,是沒有影響生命的能力。傳福音正是表明有血有肉的話語,將生命展露出來,將福音的感染力去感染其他人。初期教會的復興很顯著,信徒經歷耶穌基督的榮光後,便努力傳揚基督的真實。雖被殺,卻顯示出有血有肉的話語。我們的信仰有時太舒適了,沒有挑戰性,上帝讓我們在活這個地方,豈不是要我們把握時間,將這福音帶給未遇上基督的人,讓他們經歷上帝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