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航列
好多行業都有師徒制的行規,那些初出茅廬的學師仔需要師傅教導,除了專業知識,更重要是師傅的人生教導。最近我們教會計劃實行「友師計劃」,渴望能幫助年青人面對成長路上的疑惑。在聖經裏以利亞和以利沙的師徒關係值得我們參照。
一、「主動」的關係
以利亞是主動呼召以利沙的,即「師傅」主動去收「徒弟」。(王上十九19-20)以利亞在耕地遇見以利沙,就將自己的衣服搭在他身上,代表要膏立他,使他成為上帝所揀選的僕人。以利亞按住上帝的旨意,親自地向以利沙表示自己的誠意和關心。在教會內外,當上帝感動我們要成為別人的師傅的時候,我們也要把這段關係塑造成「主動的關係」,作師傅的主動去尋找徒弟,關心他,引導他,與他同行,成為人生師傅。作師傅的不應因為徒弟冷淡的回應而灰心。正如陳秦楚思中學的王老師所分享的,作為友師的,他們對少年人的關心,少年人是會明白的。只要友師對少年人是真誠的,他們終會接受這些人生師父。在「主動的關係」的背後,是有著上帝的旨意。有時我們會問離開了教會的年青人否應該繼續跟進呢?若然上帝揀選了年青人要被膏立,他們終有一天會像以利沙那樣,決心追隨以利亞。只要我們依然抱著誠意和關心,他們終有一天會明白上帝的心意,成為主用的僕人。
二、「經歷」的關係
以利亞被接升天之前,從吉甲開始,按住上帝的指引去了不同的地方,包括伯特利、耶利哥,和約旦河。(王下二2、4、6)這最後行程也代表了他們二人事奉的縮影:代表向上帝獻祭、靠上帝得勝、藉著上帝得拯救,這些是重要的生命經驗。兩人經歷越深,屬靈上相交越深刻。我們與青年人也要建立「經歷」的關係,這並不單只是表面上的陪玩陪食,而是與他們共同經歷各種人生的轉捩點,各種的困難,共同經歷歡笑,憂傷。青少年時期是一個自我角色尋找和確定的階段,正在尋問著自己是誰?將來要做些什麼?若然青少年在這時期可以有一位生命師傅,就可更容易地發展明確的自我觀念,確立自我追求的方向。成長中的青年人會發展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習對自己生命負責,尋找屬於自己的信仰。青年人的生命導師在這階段是相當重要,青年人面對著對傳統價值觀念的疑惑和掙扎,青年人需要正面的引導,和別人成長經驗的參照,以幫助他們建立屬於自己的人生觀和信仰。
三、「屬靈」的關係
以利亞和以利沙的師徒關係,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心靈相通。以利沙向他的師傅以利亞所要求的,並不是任何寶貴的遺產或是作先知的權柄,而是感動他師傅的「靈」,加倍地感動他自己。以利沙知道所有事奉動力的來源,就是「上帝的靈」。「上帝的靈」是連繫二人關係的最重要關鍵。我們也是被聖靈的感動,被呼召去關心年青人,期望成為他們的人生師傅。若然沒有聖靈的工作,「師傅」和「徒弟」的關係就不能建立。以利亞和以利沙的關係,是師父和徒弟的關係,也是彼此扶持、生死之交的關係,互相為大家不離不棄。他們的關係能夠發展成這麼緊密,是因為關係之間有著聖靈引導。 我們同樣希望,我們所關心的年青人,到將來長大成年的時候,他們所重視的,不單只是我們一起共處時的歡樂時光,而是從我們的身上看見主的見證,並且深深地倚靠聖靈的引導。
最後,今日的訊息並不限於年青人和他們的師傅,而是應用到每個人生階段的弟兄姊妹。每個年齡層的弟兄姊妹都可以成為別人的師傅和徒弟,也請大家去思想,我可以成為哪一位弟兄姊妹的以利亞呢?那位弟兄姊妹可以是我的以利沙!
現今的世界動盪不安,人與人之間關係疏離,人心充滿爭競、苦毒與仇恨。感謝上帝,因著耶穌的血,人與上帝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得以解除。我們由上帝而生,成了祂的家人。我們很期望每一位回到教會的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個安穩的家 — 這是上帝的家,是祂揀選了我們。弗2:19節,「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上帝家裏的人了。」我們被上帝接納為祂家裏的人,千萬不要像路過的人,存著消費者的心態,來看一看、笑一笑、保持距離,有好東西就取,沒好東西就「閃」!不,我們是家人,應該同心經營,盡家人的責任;這樣,你會感受到「我有份」的喜樂和滿足。
我們當知道,弟兄姊妹的親密關係不是取決於外在的條件,而是在主裏生命的一致性,我們源自同一位永恆的天父。我們當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4:3節),這是一項上帝所賜神聖的任務。最要緊的是,我們在上帝家裡享受了豐盛的慈愛,這愛要在你我身上流露出來,叫人羨慕上帝的家。
以色列人在迦南定居之後,就跟從外邦人拜偶像,又行上帝眼中看為惡的事,所以上帝由得迦南的外邦人欺壓他們。
( 一 ) 上帝興起底波拉
士師記第四與第五章的內容大致相同,第四章記述事情發生的經過,而第五章是一首詩歌,頌揚上帝在事件中施行拯救。4:1-3節,迦南王耶賓大大欺壓以色列人二十年,以色列人就呼求耶和華。(5:6-7節)在耶賓的欺壓之下,主要道路完全失控,經常有搶劫與姦淫擄掠,以色列的官長都無能為力。充滿憐憫的上帝,垂聽祂子民在痛苦中的呼求,又再一次興起士師拯救他們脫離迦南人的壓迫。
4:4節,聖經沒有提及底波拉丈夫拉比多的背景,不過,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測,拉比多對外對內都很支持妻子,令底波拉可以盡家庭主婦的責任,又能夠承擔上帝所差派她的工作。4:5節,「底波拉的棕樹」,很可能是因為她習慣在那棕樹下聽判而得名,也方便百姓知道可以在那裡找到她。士師就像今日的法官,「以色列人都上她那裏去聽判斷」,顯示底波拉是公正、無私地斷案,使民心都歸服於她。5:7節,當官長都不能保護百姓的時候,底波拉願意起來,她將自己比喻為「以色列的母」。她愛護百姓,待他們像自己的兒女一樣,眼見他們遭遇外族欺壓痛苦,就挺身而出,即使危難當前亦勇於回應上帝的呼召。
( 二 ) 上帝分配角色
(4:6-7節)上帝感動底波拉,她就派人去找拿弗他利支派的巴拉來。要打敗西西拉領導的大軍,需要對上帝有足夠的信心,而底波拉正有這種信心。除了信心之外,也需要曉得率領軍隊,底波拉知道自己不是領軍的材料。她卻知巴拉有動員能力,亦能領軍,所以,底波拉就用她的信心來感染、激勵巴拉。巴拉很清楚敵方的實力,他對底波拉說(4:8節):「你若同我去,我就去;你若不同我去,我就不去。」4:9節,底波拉對巴拉說:「我必與你同去。」巴拉本是信心不足的,底波拉一句「我必與你同去」,巴拉就受了她信心的感動,出去爭戰,成為上帝手中一員猛將。
底波拉繼續對巴拉說:「只是你在所行的路上得不著榮耀,因為耶和華要將西西拉交在一個婦人手裏。」大家看到這裡,多半以為指底波拉會得榮耀;原來不是!她預言上帝要將西西拉交在另一個婦人手裏。
( 三 ) 上帝為以色列人爭戰
巴拉招聚拿弗他利和西布倫人上他泊山。在山下的基順河邊,西西拉也聚集了他的九百輛戰車與他全部的精兵。底波拉得著上帝的應許,(4:14節)她就對巴拉說:「你起來,今日就是耶和華將西西拉交在你手的日子。耶和華豈不在你前頭行嗎?」於是巴拉下了他泊山,跟隨他有一萬人。
敵方的元帥西西拉作戰經驗豐富,認定這裡是一個好戰場。誰知就在這關鍵時刻,突然下起大雨,基順河的水漲得很快,霎時間山谷漲滿了水,西西拉全部戰車都陷在泥濘裡(5:4、13、20-21節)。西西拉是個大將軍,加上他一定有軍師在旁,他們當然是因為看見河床是乾的,天色又沒有任何下雨的預兆,西西拉才命令戰車下去。偏偏就在戰車全下了去的時候,來一個地震天漏,這絕不是巧合!上帝比我們有更奇妙的計劃,祂在適當的時刻施展大能,叫巴拉得勝。上帝答應了的事,必定能夠做得到。
(4:16-17節)當以色列軍窮追猛打的時候,西西拉即時偷偷地逃跑,走到附近一個帳棚避難。這帳棚屬於基尼人希百,希百的太太雅億接待西西拉進入帳棚,用被將他遮蓋,供應他飲料,又幫他把風。(4:21節)當時中東的婦女擅於支搭帳棚,所以雅億用營釘來固定帳棚是駕輕就熟。當西西拉睡著了,雅億就拿起大營釘,像釘帳棚一樣,用錘釘入西西拉的太陽穴,西西拉就即時死了。之後巴拉趕到,雅億展示恐怖的現場,這畫面今日仍留傳在以色列當中。
(5:31節)西西拉被消滅之後,「國中太平四十年」。後來(來11:32-34節)列出一班信心英雄,巴拉榜上有名,提到他「因著信,制伏了敵國,行了公義,得了應許……軟弱變為剛強,爭戰顯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軍。」由此可見聖經都肯定巴拉是一位信心英雄。第4章不單講底波拉的事蹟,而是記載士師的團隊,各人站穩自己的崗位。底波拉領受上帝的話語,是異象的傳遞者;巴拉上場殺敵,是個將軍;雅億是一個家庭主婦,她擅長紮營。上帝就用他們的專長來事奉祂,所以這是一個士師團隊,而真正的帶領者是上帝自己。
我們不單要完成上帝給自己的任務,也要幫助其他人成功;不單自己生命要成長,亦要扶持別人成長。我們都需要有底波拉的信心,並用愛心說出上帝的心意。聖經教導我們在小事上要忠心,便可成就大事。我們當高度敏銳於上帝的話,我們要像底波拉一樣,將耳朵向上帝打開。做母親的當效法底波拉,用溫柔的智慧尊重丈夫,願意合作,又能夠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協助丈夫帶領全家事奉上帝。我們更要為自己可以成為合上帝心意的底波拉來禱告。
在教會內經常有不同的弟兄姊妹事奉,負責各樣的事工。教會的日常運作,以及各部門事工計劃,都需要弟兄姊妹願意奉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為上帝作工。但久而久之,當弟兄姊妹互相配搭事奉後,可能因為大家的原則見解不同,引起爭執,結果導致互相內心存在芥蒂,這卻違反了事奉的原意。
羅馬書12章1節:「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事奉的唯一動機,是「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事奉不是商業社會的僱傭關係,沒有上司下屬,沒有尊卑。事奉是獻祭,講求犧牲精神,放下自己的堅持及原則,只求上帝的喜悅。事奉不求表現,不求別人讚賞,只求盡忠,在能力範圍內為上帝獻上最好。事奉也帶給弟兄姊妹成長經歷,尤其是在團隊中有不同意見時,更加是學習和突破自己盲點的機會,這是上帝給事奉者的恩典,藉此成就謙卑的僕人。
傳道書有三大部份,第一部份是第1章教導我們面對的環境是虛空的,是掌握不到的,不要嘗試去掌握,就像捕風、追風一樣,那要知道環境是沒有辦法可以掌握的。第二部份重點在第3章,雖然知道環境是沒有辦法可以掌握的,但是世界上一切都有定期;雖然我們是沒有辦法知道何時是定期,但是上帝安排的定期,祂由始至終的作為,人是不能參透的,只能深信上帝有定期,定期出現的時候祂會去處理。第三部份就是今日所講的,面對掌握不到的環境,卻要等候定期,我們該如何做呢?今日分享的就是知足常樂。
面對這樣的處境,我們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傳道者教導我們,那些事情我們是可以處理的。請看第8-9節,舊約中一直教導人要行公平、行公義,但我們見到一個地方,窮人受到欺壓,請不要奇怪,不是說要贊成不公平、不公義,那是有原因的。「鑒察」是指保守、保護的意思;我們見到有人用權力去欺壓窮人,不要覺得奇怪。第9節說,當時是農業社會,大方向是君王是要讓田地供養,而百姓是要透過土地納稅,那就需要透過官員收稅,那官員就會有機會去欺壓人。因此我們不要覺得詫異、問為什麼、不明白及質疑上帝,我們要如何面對才是最重要的。第3章16節說,這些是日常生活當中也會遇到的,傳道書很清楚說只有按著定期,上帝才會施行審判。在過程中上帝會教導我們怎樣去做,但欺壓人是為了自己的好處,貪銀子是不會知足的,很多時候我們也在滿足自己的慾望。第10章10節說明錢是叫萬事稱心,可以使您得快樂。但問題是當要滿足這些,您該如何做?「豐富」本身可以解作錢財、收成,上帝給人不斷勞碌,不是為了得到好處,而是在勞碌中得分;不是知道錢是有用的,卻去作惡得來。錢是有用的,問題是如何面對錢的問題。錢得到的不單是眼看的,第3章13節、第5章17節,錢是可以享用到的。勞碌的人是辛苦的,但要知足,視乎您怎樣看;不是擔心失去,而是擔心突然失去。很多事情是不能估計的,只是每一天如何面對才是最重要的;我們只可以盡我們的本份,令我們可以安心。
第13及17節說得到很多反而害了自己:「當您遇到禍患資財就消滅」–「禍患」可直譯作邪惡的勞苦。累積了財富,隨時也可以失去。「生兒子,手裡一無所有」–第2章說道人若然死去,財富就給兒子。為什麼人透過智慧、勞碌得到財富,一旦死去,便要把財富給兒子,而兒子卻是不曾勞碌,也未必有智慧呢?當禍患來到時,就會一無所有:是禍患來到時,兒子甚麼也沒有;或是財富給了兒子,自己甚麼也沒有呢?因為我們會赤身而去的。拉比有一個比喻:狐狸發現葡萄園,牠想進食,因有蘺芭的阻隔,牠只得瘦身後從一個細小的洞口進入葡萄園。然而牠吃後又要瘦身方可離開葡萄園。人生其實是一樣的,勞碌得來的,死去後分毫也不能帶走。我們只能在過程中去面對,我們只能在地上勞碌,享受上帝所賜應得的回報。祇是我們是否願意跟從上帝的帶領;不跟從上帝的帶領,我們永遠不會明白上帝的目的。上帝有時候是要我們去經歷。有些事件不知道的時候,只有聽從上帝的帶領;如何聽從上帝的帶領?如何面對?唯有聽從上帝的吩咐,作惡是不能聽從上帝的吩咐,也沒有辦法經驗到上帝的帶領。
在上帝所賜的日子,我們可以安心吃喝,在上帝所賜予底下享用勞碌得到的好處、那分,更重要是在不作惡下去享用,這是建基於如何在上帝、人的關係上的穩固,不是有需要才祈求上帝,反而是在虛空的處境上學曉去面對,在上帝面前如何無愧去享受上帝所賜的分。第19節說上帝未必要人貧窮,不必作惡得來,能取自己的分,這是應得的回報,在勞碌中喜樂,這是不能計算的。「應他的心使他喜樂」直譯作忙碌中有喜樂的心,問題是如何面對,第9章10節說要盡力去做,每天與上帝建立穩定的關係,讓我們熟悉上帝,也讓上帝熟悉我們;面對不明白的環境,我們明白如何去面對。
年長的人活得快樂與否,顯示家庭是否有真幸福。尊重長者亦是一個民族道德水準的量尺。1989年國內將重陽定為老人節,提倡社會建立敬老愛老的風氣。然而,有些人平時很少向長者獻愛心,到老人節才進行大量的愛心活動。幾年前,一間老人院的長者被七批敬老者前來服侍,一天之內替他們洗腳七次,甚為騷擾,也成為笑柄。其實真正敬老就得體察他們的內心世界,明白長者需要怎樣的尊重和關懷。
利19:32節,「在白髮的人面前,你要站起來;也要尊敬老人,又要敬畏你的上帝。我是耶和華。」可見敬畏上帝與尊敬長者有著極大關連,敬畏上帝的人必要敬愛年長的人。求聖靈提醒我們,恆常顯揚敬老的美德,使我們身邊的長者領受到上帝所賜予的尊榮。
在家中我們更要孝敬父母。箴23:25節,「你要使父母歡喜,使生你的快樂。」弗6:2-3節,「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你願否培育一顆敬老的心,持續關顧兩三位家中或教會的長者,活出敬畏上帝的人生?
中國有句話「平安值千金」,與基督教所講的平安是一致的,這平安包括國家、社群、家庭、一切生活作息等各種情況。平安雖值千金,但千金難買平安,基督徒更明白到千金買不到真正平安,真正平安是上帝藉耶穌基督賜給屬祂的兒女。盼望各位藉詩歌及上帝的話得著主所賜的平安,得著力量。
香港早前的動亂,各種未知的危險,當時的我們害怕人。加上疫情嚴峻與嚴厲罰則頒佈,我們感到害怕。最近國際間政治的問題及風波,令香港經濟下滑、失業率上升,使香港人惶恐萬分,教會也是。教會雖是屬天,不是屬地,但教會是上帝放我們在地上,是屬社群的一類,故受到社會影響。很多信徒反應不一,有些信徒移民,這令我想到一群在二千年前已失去平安的人。
經文講到耶穌基督被釘死後,門徒及主所愛的人都驚惶失措,害怕猶太人的追殺和羅馬官府的緝捕。猶太教公會大祭司、文士、法利賽人、撒都該人、奮銳黨等認為耶穌自稱上帝的兒子是褻瀆上帝,認為耶穌要做拯救主是為推翻帝國自稱為王,故主的門徒也是叛黨。這班門徒及主所愛的人失去彌賽亞的盼望和平安,因耶穌是他們敬重的老師,共同生活三年,教導他們工作和傳道,祂可平靜風浪、治病趕鬼。耶穌被釘死,他們身心受到衝擊,這是可理解的。但在這危難時候,耶穌臨到他們當中,祝禱「願你們平安!」,並展示手的釘痕和肋的傷痕。門徒聽見和看見後,記起耶穌曾三次預言自己的死 (馬可福音8至10章),明白祂是復活的主,勝過死亡,故門徒得著平安,滿有喜樂。
喜樂及快樂在層次上是有區別,快樂表達個人因某件事或某樣物件感到開心,但這種快樂很短暫,要找第二種快樂來滿足。喜樂是教會專有的名詞,表達基督徒在任何環境裡,面對好與壞的事都靠主樂在其中,得到恆常的開心,感到滿足、喜樂和平安,活出信仰。使徒行傳16章,保羅和西拉多次傳福音,遭到人警告並送到監獄中,但他們仍祈禱唱詩讚美上帝,安靜等候,活出信仰的生命。耶穌在21節第二次講「願你們平安!」,令他們感受到基督的慈愛是何等的長闊高深,祂不但沒有責怪他們少信,反而祝福勉勵他們,把憂愁化為喜樂,把擔怯化為剛強,這小部分人把福音傳到歐洲、亞洲及非洲等偏遠地方,令很多人信主,而迫害基督教的羅馬帝國在約主後三百年都變成一個基督教國家。
面對香港現時的不安、動盪和憂患,盼望我們心裡有主所賜的平安,繼續榮耀上帝,家庭擁有屬靈的生活,在各個社群有美好見證,在教會有敬虔事奉,在福音工作上關懷年青一代。願教會弟兄姊妹為傳道牧師、執事、職工等代求,使他們出入平安,身體健壯,有能力在教會牧養群羊;為香港的教會代求,在主裡合而為一。
提摩太後書二章2節:「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教會的興衰,涉及如何將正統的基督教信仰傳承到下一代,並且一代一代的傳下去。當年保羅將主的教導完全交託了提摩太,當提摩太教導了一班忠心的跟隨者後,保羅提醒提摩太,要把傳承的責任交託給那些能夠教導別人的跟隨者。那麼,初期教會就是這樣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並且不斷成長。
教會將要推行的「友師計劃」,也代表了我們成為了受委託去教導別人的人。我們領受主話語的教導和亮光,在人生歷程當中經歷過印證,主的話語是我們一生的祝福和引導,我們應當將寶貴的生命經驗,與下一代分享。需要讓新一代明白信仰不是空談,而是實實在在的見證和人生的指引,並且需要自己親身去經歷和體驗。讓新一代在人生路上,有上一代的過來人結伴並肩,在追尋信仰的路上並不孤單,以生命影響生命。各位經歷過信仰如何真實的弟兄姊妹,請不要吝嗇我們的生命見證,讓新一代從我們身上看見到上帝的作為吧!
70年代,香港青年人只要努力,總會熬出頭來。現在情況大不如前,連成年人也無所適從,青少年更覺得前路茫茫,不知道自己將來該作甚麼。另一方面,功課、測驗與考試排山倒海而來,將他們淹沒,錯失了從小接受德育之黃金機會,以致有禮貌與公德的青少年不多。再者,在社會混濁的意識形態下成長,青少年的心靈世界也被污染了,人生觀與價值觀被扭曲,心靈極度空虛。
在社會某處狹小空間,一些初中生正在獨自迷惘地探索人生。倘若他們遇上一些關愛他們的長輩,指引他們尋著人生的價值,與他們同行,扶植他們健康成長,可使他們一生受用。主耶穌說:「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節)。弟兄姊妹,你的人生閱歷、智慧和靈命的修為將作何用?每一個少年人的前途都是無限的,你願否成為他生命中一個借鏡和支柱?幫助他去發展潛能,引導他去認識主,可使你和他活得更精彩與豐盛。
我們現在面對的風浪,有的是看得見的,亦有的是看不見的暗湧。個人方面,或遇上突如其來的疾病;經濟方面,有人遭遇開工不足。大環境的改變也會讓人感到壓力,可是我們不要只看見紅海的海水,卻要懂得仰望把紅海分開的上帝。
我是駐守醫院的牧師,在此分享一件奇妙的事情。我曾探訪一位羅伯伯,他曾身家顯赫,並且有三位妻子。但好景不常,家庭不和,妻子要求分身家,手下也騙了他的財產,他自己在49歲時也得了一個嚴重的中風和心血管問題。我遇見他時,他已在深切治療病房,情況不妙,他也因為鬧情緒而不願進食,唯獨感恩他願意讓我為他禱告。奇妙的事情發生了, 日後我在教會中重遇他,他告訴我,他看見主耶穌,祂應允醫治他,以及讓他的妻子與他重遇。自從主耶穌醫治他後,他經常回到醫院探望病友, 帶病人到教會認識上帝。
今天我們思想但以理的經歷,他的首要艱難是亡國被擄,在異國文化下要堅守信仰,他立志不以王的膳食玷污自己。另一艱難就是尼布甲尼撒王下令叫人解釋他的夢境,若不能解釋便會人頭落地。但以理於是跟他的三位好友跪禱在上帝的面前,祈求上帝賜智慧幫他解開國王的夢,結果他能夠解釋王的夢。王聽了解釋後很佩服但以理,俯伏在他的腳下,並且把他升職。但以理面對第三個困難,就是朝中的總督和總長敵對他,想取他的性命,不停以信仰來挑剔但以理。他被扔在獅子坑裏,仍然向上帝發出感謝,表示他全然倚靠上帝。盼望我們也有這份對信仰的堅持,雖然面對困境仍然要曉得感恩。向上帝感恩是對付魔鬼最好的方法,愈受牠攻擊愈要感恩。我們從但以理身上看見,他面對逆境有個秘訣,就是他有美好的靈性(但4:8-9、18,5:11-12節)。
以下有一些途徑可以建立美好的靈性。我是香港土生土長的潮州人,潮州教會中有一句有智慧的話,就是「未見人先見神」,凡事要先向上帝禱告才開始一日的工作。另一位外國的牧者Charles Stanley說,“Fight every single battle on your knee”,遇著艱難要用跪禱的方法向上帝交託。求主讓我們知道,凡遇逆境的時候要先找上帝,不要靠自己的方法。
文章導航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