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dmin 的所有文章

「主餐的設立」 黃佑新牧師講, 宗易明弟兄記( 2018年10月14日)

經文:馬太福音26:26-30節、哥林多前書11:23-26         

早期教會稱之為聖禮,視之謂神聖的聯合,被稱為聖餐。

故事的發生在二千多年前的逾越節。耶穌打發門徒去預備逾越節的晚宴,按照耶穌所說,碰見一個人拿着一瓶水,這個人給門徒預備一個樓房上的大房間,於是耶穌與十二門徒可以一同守逾越節。

逾越節又名除酵餅節,有三種食物,分別是無酵餅,苦菜和無殘疾的全公羊羔。用現代的日期,當天是星期四。

當時晚宴進行了一段時間,耶穌離席,脫下了外袍,用手巾束腰,把水倒在盤裏,就洗門徒的腳,之後,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說:「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他們都喝了。耶穌說;「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同守主餐後,他們唱了詩,就往橄欖山去。

神學上的見解:

羅馬天主教:他們相信祝謝餐的餅與杯,經過聖事的禱告後,就變成為耶穌的身體和血。聖餐讓信徒與主有神聖的聯合。

馬丁路德:餅與葡萄酒經過聖工人員的祝謝,同時又成為耶穌的身體與血。

加爾文:改革宗及長老會的持守的信念,就是聖靈的能力,使到主餐有上帝的靈臨在。

東正教:祝謝餐是崇拜的中心焦點,主的身體及寶血真實的臨在聖餐的餅與杯。他們稱為奧秘的職事。

慈運理:聖餐是象徵及記念,表明主的死及等候主的再來。

聖餐提醒我們,主與我們立約,我們應該用信心去領受主餐,深信主必將我們從罪惡中被拯救出來,祂將要赦免我們的罪。而主餐的那一日又是洗腳日,耶穌是僕人領袖的榜樣,提醒我們要彼此服事,彼此相愛。

「與神同行的人:以諾」 林錦濤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 2018年10月7日)

經文:創世記521-24節、希伯來書115-6

聖經只有創世記和希伯來書有提及以諾,但沒有提到以諾的人生有甚麽特別,他並沒有像他的祖先那麼長壽。他在六十五歲生了瑪土撒拉,然後與上帝同行三百年,活了三百六十五歲,最後給上帝接回去。以諾與現代人相比是長壽的,現在的香港人注重保健、醫療、食物等方面,有些人六十幾歲還在上班,八十五歲才有老的跡象。當人的壽命愈來愈長,就會開始關注「死」的問題。不管是否害怕死亡,人有生,必有死,生和死是人必須面對的問題。根據香港政府2015年的報告,香港有四萬八千人於2015年死亡,大部分人是長期病患或癌症病人。

生和死是兩件事,希伯來書9:27「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中國近年很強調生和死的問題,我在11月獲邀到深圳主講工作坊,題目是如何幫助臨終的癌症病人度過最後一程。臨終的病人是指壽命從四個小時至六個月內,在這段時間內盡量令他們舒服地度過最後的人生路。中國人以前對生與死的問題很避忌,但中國政府現在強調要了解生與死,和人在面對疾病和死亡時的看法。我們是幸福的,因我們屬於上帝,懷著信心走完人生路,踏入死亡的階段時我們有盼望,我們會回到上帝身邊。我們要明白死只是人的終結,有些人可能因一些意外而縮短人生路,沒有人能夠保證自己活多長。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還沒有準備好。

聖經沒有提及以諾前六十五年如何度過,他所生的瑪土撒拉是聖經裡最長壽的人,活了九百六十九歲,而以諾與上帝同行三百年,然後上帝把他接走,一個簡單的人生。生和死中間就是人生路,我們身為基督徒,最重要的不只是生或死,而是從出生到最後返回天家的過程中,我們如何度過,如何面對上帝。以諾可取的地方是上帝喜悅他,因他用信心走人生路。滕近輝牧師曾說信心有兩種,第一種是在信耶穌前聽到福音,受到聖靈感動,然後接受耶穌基督成為一生的救主,那一刻的真心相信就是得救的信心,這是神蹟。生命開始與耶穌基督的生命結連,約翰福音15:1「我是真葡萄樹」,約翰福音15:5「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腓立比書2:5「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滕牧師講的第二種信心是成為基督徒後,靠著上帝給我們能行出基督樣式的信心,是生活上的信心。生活上的信心比較困難,因生活中有起有落。

以諾以信心仰望上帝過日子,上帝給他恩典生兒育女,他的後代都是義人,每位兒女都學習父親,成為愛上帝愛人的人。以諾不但生兒育女,還培育兒女,教導兒女與上帝建立關係。他在信心上建立見證,使以後家族的人如挪亞學習如何跟從上帝。我們走人生路時,是否像以諾與上帝同行,最後離開時有福氣,因是上帝帶他走的,他沒有經過死亡。在聖經裡有兩個人沒有經過死亡,除以諾外,還有以利亞,上帝用旋風接他走(王下2:11節)。我們的人生路上有多少事是幫助人和教會,令上帝得著榮耀? 我們要禱告感謝上帝讓我們有機會做這麼多好事。

「常常感恩」 倫國平牧師講﹐吳家通弟兄記 ( 2018年9月30日)

經文:詩篇136:1-3                                  

我時常會在十月和十一月抱著一個很感恩的心,因為十月是加拿大的感恩節,而十一月就是美國感恩節。我們從聖經中常常看到「感恩」這詞語,然而懂得感恩的人是特別的開心快樂,反之不懂的便充滿著埋怨的樣貌。直到現時,以色列人仍流行詩篇136篇這首充滿感恩的章節,為何呢?原來早於大衛時代搬運約櫃的事件,所羅門王起聖殿的事件,約沙法王被圍攻的事件,祂們都一一引用了一句:「因耶和華本為善,祂的慈愛永遠長存」。

首先,當要稱謝上帝之前,我們必需對祂有所認識,沒有認識就不知感激誰了。就如摩西對耶和華表明,如何將衪記載又如何稱呼衪呢?所以,雅各書也記載:「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裏降下來的」。「善」解作美善,上帝就是如此的美好,可惜我看見現時的世代卻非常的自我,遇到問題卻以自我行先,要做什麼卻沒有第一時間感謝主,得到恩賜覺得是理所當然。就連內地的人也認為信主便會順風順水,這樣是錯的。耶穌說得好清楚,我們在世也必定經歷苦難,但衪已勝過了一切。今天我們感謝主,我們知道誰是真主,誰是我們需要感謝的,重要是我們能面對苦難而不是逃避苦難。

仔細地看看便能發現,詩136篇是敍述清楚上主的大能以及二十六次的「因祂的慈愛永遠長存」的字句。為此我們必須理解何為慈愛。慈愛是有極多不同的翻譯,有憐憫、不變的愛,及堅定的愛等等……不論如何的翻譯也無法解釋主的話語是何等的豐富。世事就如流行曲一樣是變化莫測的,樓市也好,股市也罷,凡事不能盡善盡美,就連牧師之間也可能每月也要處理教友感情的反覆。世人的愛和處事是可以兒戲,而主的慈愛卻如詩歌所唱的一樣永不變遷,衪是要拯救眾人,讓不認識祂的人認識祂,陷入苦難之中的人也懂得面對苦難,衪就是以馬內利並且與我們同在。

認識上帝就是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有生命有血氣,也了解自己是要學懂卑微地投靠祂。還記得中六時我有一次到西貢大浪西露營,在興高采烈潛水之際,突然聽到一聲巨響,我的身體沒有反應並且向下沉下去,後來有一人拉回我上岸邊,上岸後卻耳水不平衡,走路不自然,接著也發了高燒。雖然當時還未信主,但在天主教學校唸書的我也默默地作出向上帝的呼求,誰知呼求後耳朵卻流出了熱水來,我便能安然渡過。現在我回想,原來上帝不是只眷顧基督徒,原來非基督徒也同一的照料。就是這樣,我很感恩我能認識上帝,認識生命是脆弱的,更加要認識自己基督徒的身份。當然這份認識,也是極為感恩的事,阿們!

「信仰神而得的真智慧」 吳宗文牧師講﹐鍾麗詩姊妹記 ( 2018年9月23日)

經文:歷代志下1:10-12,箴言3:1-2、13-18

我們來到教會要尋求認識上帝,詩人及智慧人都說敬畏上帝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人說生活有很多智慧,思考上亦有很多認知的智慧,但這些都跟聖經所講的有距離。只要你打開報紙看新聞,你都會發現到影響人控制人心的思潮,神學院也會受影響。我們會看甚麼是真智慧?我在退休後看了一部關於間諜的劇集,這劇集描述人生有很多真真假假的變幻,不到最後未看到上帝前也不知道誰是真是假,好似一套戲演給天使看,最終的評論便是上帝。如果只求人心的評論你會很失望,因他們未必了解你,唯有上帝了解你,如果你所做的只是為了上帝,在這世上時便可心安理得,不用顧念別人不同的看法。

這劇集讓我覺得香港變得政治化,甚至教會有時也會為這些有爭執,好像人生的理念唯一是政治,政治是否代表一切呢? 例如打颱風也變得有政治的問題浮現,最終要由誰負責。明報有大學講師的專欄作家寫了半生政治,在某個晚上領悟到人生,於是轉寫旅遊及美食。人生到某時候覺得政治代表一切,但到某一定時段會發覺錯失了很多寶貴的東西,或生命的意義。論及政治,在聖經裡面沒有一個人像所羅門王一樣,像他寫出箴言,傳道書,而他在歷史上的成就是空前絕後,他擁有最大的版圖,他的商貿到達非洲或更遠的地方。所以他的生命智慧是很有代表性,他嘗試用享受,物質,哲學的思想尋找人生的意義。大衞之前有很多兒子,唯有所羅門可以做王,所羅門王沒有求一般人所求的福祿壽,任何人也希望擁有財富榮譽權力及有影響力的位置,但這位那麼有能力地位的人,沒有求一般人所求的,這也是我們的好榜樣。他向上帝所求的是給他有智慧,不單只是待人接物、處事的智慧,而是治理的智慧,就是將上帝交給所他做的事做完成及做得妥當。

教師應求上帝讓自己懂得教學,幫助學生,及有教導學生的智慧;作為CEO,應該求上帝讓自己為公司盈利,能有智慧教導員工做好他們的工作;在教會做同工的應該求智慧做好同工的工作。聖經教導,人所追求的事必須要有焦點,否則我們便會很容易迷失,主耶穌告訴我們要求上帝的國和義,其他的都會加給我們。如我們求的不是物質,股票及基金,或多少個名譽博士的頭銜或要多少人尊敬的話,那我們便會生活開心。全世界最有權的美國總統也被很多人批評,在你的內心應該在任何環境下,依然安然的自處,在上帝面前知道自己如何定位,先求上帝的國和義。所羅門王沒有求現實的利益,例如資財,豐富及尊榮,這些好像光環,讓人心裡飄飄然的,但這些都是不切實際,也會過去。

無論金錢,權力,美貎,聲譽等也會過去,世間錢財也不能賺完,如果無目標去追求會使人迷失甚至失去生命。好像台灣前總統陳水扁下台時的落寞便是一個例子,一個反腐敗的人為何又會重蹈覆轍呢?人心比萬物都詭詐,你們的心有否被上帝潔淨呢?如果你以為擁有這些東西人便會安頓,當你像財主一樣生命畫上句號時,那種徬徨及落寞是沒法控制的。好像你住的房子升值到一億,也只不過是睡四呎的床,我們生命有局限,如你知足時你會發覺很平凡。

所羅門王所求的就是認識上帝及敬畏上帝的智慧,能夠認識上帝便是人生真智慧的開端。能夠認識這種智慧便是將上帝放在首位,祂是創造主也是生命之主,我們認識自己作為受造物便應謙卑順服,上帝便會將我們沒有求的福氣給我們,我們會得到屬靈智慧,生命有果效。

 

彭偉業傳道-「以生命影響生命」(2018年11月11日)

今次柬埔寨的訪宣令我們每位隊員都有深刻的感受。我們看見上帝已在柬埔寨施行祂的救恩,祂差派宣教士到當地,讓人民得到福音的好處。宣教士所付出的無私奉獻,感動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叫我們切實地尋求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呼召和託付,也燃起我們事奉上帝的心志。閩南堂的訪宣隊隊員之間不單有默契、謙卑及委身,同時也體現了甚麼才是無私的奉獻,同心服侍一班與我們文化截然不同的群體。我們在事前出謀獻策,積極地投入討論,務求做足預備。或許在實際的情況和預算有變,靠著上帝加給各人的智慧和力量,我們大都能夠立刻作出應變、妥善的安排。

我特別享受每晚的分享會,每個人都能夠真誠地分享,反思每日在生命中的得著。在我看到每位隊員為這次訪宣所寫的分享時,體會各人的生命有再進一步的成長,實在感謝上帝!今次有幸能參與帶領訪宣的服侍,見證我們教會團隊的合一,我心裡實在非常感恩。盼望我們以這種服侍的心志,同樣實踐在教會各樣的事工上,以生命影響生命,那麼我們的教會就必得著復興了!

古學賢牧師-「創造與拯救的大能」(2018年11月4日)

上禮拜五晚,閩南小組一行十二人從教會出發到佐敦谷公園戶外靈修,沿途我們觀看天父創造的美麗奇工,舉頭望見一輪明月,並有星星閃耀天際。 正如羅馬書1章20節所說的,「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

在涼亭唱詩頌讚之後,組長分派靈修資料,各人分散去獨自靈修和默想。二十多分鐘後眾人再次聚集,彼此分享在經文中的領受,跟著分三組祈禱。在我組內一位弟兄心中早有感動,要引領他的好友接受耶穌。我們先將福音向那朋友複述一遍,他表示願意認罪悔改,接受耶穌進他心裡。於是弟兄領他開聲禱告決志信主。感謝上帝,當天晚上我們不但見到祂創造的大能,並經歷到祂拯救的大能!團友們都恭賀這位初信者,各人心中有說不盡的感恩與喜樂。主耶穌告訴我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路15:7節)。願榮耀歸與上帝!

古學賢牧師-「擔架空置了」(2018年10月28日)

昔日四位男士合力將一位身陷絕境、癱瘓了的朋友抬著來見耶穌。當時耶穌在屋裏,許多人聚集聽耶穌講道。因為人多,他們無法來到耶穌跟前。但他們是有備而來,於是排除萬難,將這位朋友抬上房頂。他們拆開了一個通道,把朋友縋下去。結果朋友罪得赦免,身體亦得醫治,不再躺在擔架上了。(可2:1-12節)

今年教會在10月13日舉行佈道會,傳道部籌備及製作宣傳品,一班弟兄姊妹分別在馬頭圍道三角公園及教會門前派單張,會眾在公禱會和團契中多次為佈道會禱告,並盡力邀約家人和朋友出席。當晚有許多弟兄姊妹親臨支持及招待新朋友,並有專人提供茶點款待來賓。眾弟兄姊妹都竭盡所能,為要引領人到耶穌面前。感謝天父,即場有三位朋友決志信主,一位弟兄回轉,並四位朋友慕道。他們來自不同的團契,可見全體弟兄姊妹為佈道會同心合力。願基督的愛繼續激勵我們,將家人和朋友帶到主面前!

彭偉業傳道-「大使命教會」(2018年10月14日)

教會的柬埔寨訪宣隊已在本月的13日出發,並會在當地停留七天,體驗當地的各項的宣教和教育事工,並參與帶領當地宣教工場的聚會,有見證分享、詩歌獻唱、帶領遊戲,藉此與和我們不同文化的信徒團契相交,一起去經歷上帝的恩典。

在「宣教學」的角度來看,短宣是一項短期服事,其意義是在於與宣教工場的弟兄姊妹一起事奉,在服侍當中經歷上帝的帶領,也藉此讓參與者能進一步投入較長期的、或持續的差傳服事,使差派的教會成為一間大使命教會。宣教不是一套理論,而是要走出去,到當地的真實處境作觀察、了解及反思。當面對不同的處境,需要依靠上帝作出彈性的應變,同時也要有良好的適應能力。今次我們一行十人的訪宣隊帶著謙卑的心,期望在這體驗的過程中聆聽上帝的聲音和呼召,學習如何在宣教工場上作支援,承托他們在工場的服侍,藉此讓我們的教會成為一間大使命教會。大使命是耶穌基督的託付(太28:18-20)。請大家為此祈禱!

古學賢牧師-「罪必追上」(2018年10月7日)

東華三院某某特殊學校邱校長,被揭發26年前多次非禮一名10歲上門補習的女童。其後女童往澳洲讀書,畢業回港定居。她驚悉邱已成為校長,為免再有女童受害,她挺身向警方揭出自己的陳年傷疤。邱於法院承認非禮罪,被判坐牢。另一裝修工人17年前闖入大角嘴一個單位搜掠財物,並企圖對獨留家中的10歲女童施暴。警方多年來未能破案,直至工人今年中因非禮罪被拘捕,警方核對其DNA後,發現他與該宗陳年案件有關。

有些人以為事過情遷,所作的錯事可以用時間沖洗得一乾二淨。地上的法律尚且不容這種幻想,何況聖經說「上帝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出34:6-7節)、「要知道你們的罪必追上你們」(民32:23節)。三福提及人即使每日犯三小罪,一年已有1000多宗罪,一生所累積的罪何等多,其臭無比,觸目驚心!所以,我們怎能不快快邀請家人、親戚、同事、同學、朋友、鄰居在十月十三日禮拜六晚上七時半來教會聽福音,登上「罪得赦免」的永生列車?否則他們不單在今生不平安,將來在主的審判臺前,更要承受地獄之苦。

鄭淑儀姑娘-「匆匆匆!催催催!」(2018年9月30日)

徐志摩的《滬杭車中》「匆匆匆!催催催!一捲煙,一片山,幾點雲影,一道水,一條橋,一支櫓聲,一林松,一叢竹,紅葉紛紛:豔色的田野,豔色的秋景,夢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隱,——催催催!是車輪還是光陰?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通過“催催催”這逼人驚醒的聲音讓人正視時間。我們與時光對視、相向而行。

1日=24時=1440分=86400秒,每人每天也同樣擁有相同的時間,怎樣去善用光陰?有時候自己想著了都害怕;日子悠悠的過去內心竟可以忘懷一切,昨天的時光已飛逝,今天的日子又快過,明天復明天又如何?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似是令人唏噓,以正面的思維去面對歲月的洗禮。正如經上說:以弗所書 5:15-17;「 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當像智慧人。 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不要作糊塗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