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牧者的話

古學賢牧師-「人生閱歷作何用?」(2021年04月25日)

70年代,香港青年人只要努力,總會熬出頭來。現在情況大不如前,連成年人也無所適從,青少年更覺得前路茫茫,不知道自己將來該作甚麼。另一方面,功課、測驗與考試排山倒海而來,將他們淹沒,錯失了從小接受德育之黃金機會,以致有禮貌與公德的青少年不多。再者,在社會混濁的意識形態下成長,青少年的心靈世界也被污染了,人生觀與價值觀被扭曲,心靈極度空虛。

在社會某處狹小空間,一些初中生正在獨自迷惘地探索人生。倘若他們遇上一些關愛他們的長輩,指引他們尋著人生的價值,與他們同行,扶植他們健康成長,可使他們一生受用。主耶穌說:「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節)。弟兄姊妹,你的人生閱歷、智慧和靈命的修為將作何用?每一個少年人的前途都是無限的,你願否成為他生命中一個借鏡和支柱?幫助他去發展潛能,引導他去認識主,可使你和他活得更精彩與豐盛。

彭偉業傳道-「願感動你的靈加倍地感動我」(2021年04月18日)

列王記下2章9節:「 過去之後,以利亞對以利沙說:『我未曾被接去離開你,你要我為你做什麼,只管求我。』 以利沙說:『願感動你的靈加倍地感動我。』」 在承傳的議題上我們常遇到交棒和接棒的問題,交棒的「棒」指的是什麼?誰要交棒給誰?誰又該接誰的棒?在公司企業中,「棒」或代表公司獨有的企業文化、營運模式等;在教會裏,「棒」可指教會傳統及牧養方式。一代交棒給另一代,代表著經驗的傳承和感情的延續。

以利沙沒有祈求具有以利亞的能力、學識、人脈,他只求「感動以利亞的靈」,他所求的並不是他師父所能給的,而是那賜予他師父能力的靈。他知道什麼是最重要,是哪位帶領師傅走過刻苦堅忍道路的耶和華上帝。

我們接待新朋友、栽培初信者,培育青少年、兒童,等等的各類事工,其中的意義是期望他們有天能夠接我們的「棒」,然而最重要的,還是讓他們心中有上帝的靈,使他們的人生路上有上帝同在。新一代接棒後的路如何行,是在上帝的手中,讓上帝帶領他們肩負承傳之路,堅持並發揚美好的信仰價值。

古學賢牧師-「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嗎?」(2021年04月11日)

主耶穌復活的那天,門徒中有兩個人離開耶路撒冷,一個是革流巴,另一個聖經沒有記載他的名字。他們往以馬忤斯村子去。路上,主耶穌顯現,但這兩個門徒認不出祂來。主耶穌主動就近他們,與他們同行,但沒有表露身份。他們為著主耶穌被釘死的事面帶愁容,於是主耶穌邊行邊與他們研究聖經,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使他們心裏火熱起來 (路24:32節)。

將近以馬忤斯,日頭已經平西了,兩個門徒請主耶穌與他們一同住下。吃晚餐的時候,「主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遞給他們」(路24:30節)。他們頓時認出祂是主耶穌,忽然祂就不見了。二人立刻回耶路撒冷去,向其他人述說怎樣遇見復活主。

弟兄姊妹,今天你是否迷惘失意?對前途失去方向?覺得主耶穌離你很遠?其實祂一直與你同行。我建議你將自己的名字寫入「以馬忤斯」這事蹟中,成為與革流巴同行的那門徒:他與你一起在路上遇見復活主親自向你們顯現!你重新與復活的主耶穌相遇以後,祂差遣你為祂的復活作見證,告訴別人主活著的好消息。

彭偉業傳道-「恩膏的教導」(2021年04月04日)

約翰一書二章25至27節:「主所應許我們的就是永生。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是指著那引誘你們的人說的。你們從主所受的恩膏常存在你們心裏,並不用人教訓你們,自有主的恩膏在凡事上教訓你們。這恩膏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們按這恩膏的教訓住在主裏面。」約翰一書的寫作目的,是要再次提醒信徒:要彼此相愛、真誠相交,行出公義和順服的心志。信徒因內心有上帝的同在而勝過這世界,活出見證主的生命。

約翰當時面對教會內意見分歧的環境,有人開始懷疑使徒所傳的道,並且造成了對耶穌的教導的釋義上混淆,這不僅造成了信徒在屬靈生命上的困擾和退卻,也使教會發生分裂的危機。約翰再三強調聖靈在此中的角色和重要性,提醒信徒是「在主裏面」,以耶穌的靈為耶穌作證,聖靈在信徒心中工作,以此為憑據辨別真假教師和教訓。信徒以聖靈引導為依歸,聖靈引領教會合一。

在今天我們復活節的主日,我們藉著復活的主對我們的應許,憑信心領受聖靈的恩膏,常存在我們內心裏,與兄姊妹相交,以「在主裏面」的心與各人事奉配搭,若有意見不合,都以聖靈引導為依歸,各樣不協調問題也必得到解決。我們天天勤勉地將上帝的話語存在心裏,主恩膏的教導必然光照我們。

古學賢牧師-「為愛受苦」(2021年03月28日)

美國有五個宣教士去南美洲,要向食人族奧卡人分享耶穌的愛。到了1956年,他們終於等到機會跟奧卡人接觸,但幾天後,他們全部被長矛刺死。事後有人發現這五個人身上都有槍,子彈也已經裝好了,但是他們寧可不開槍,寧可自己被殺。

消息傳回美國,大家就定了一天,全國舉行追悼會。那五個宣教士,有家庭,有兒女,都肯為愛而犧牲性命,這件事感動了很多人。許多牧師呼召會眾說:「有誰願意再去那個地方傳道?有誰奉獻自己做傳福音的工作?請站起來!」在那一天,超過一千七百人奉獻自己。同時,聖靈大大工作,奧卡人深被耶穌的愛感動,幾年後全族受洗歸主,不再食人。那個殺死宣教士的土著也信了主,後來更成為傳道人。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12:24節)。是的,耶穌在受審的時候,如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默然忍受十字架的苦難,背負我們眾人的罪孽;就是因為主受苦犧牲的愛,二千年來無數人前仆後繼為祂灑熱血,將福音傳到地極。

彭偉業傳道-「當以我父的事為念」(2021年03月21日)

大概還有兩星期就到復活節,我們也應在這段期間安靜心靈,好好地默想耶穌的生平,和祂拯救人類的工作。然而,耶穌在孩童時期成長的經歷,在聖經裏只有好少的記載,最顯著的是孩童耶穌在聖殿裏與教師對話的那段故事。(路二41-52) 當時少年耶穌在聖殿中坐在教師中間,與訓練有素的拉比們有問有答,甚至讓周遭的人對祂感到驚奇。在少年耶穌的概念裡,聖殿才是祂真正的家,與眾人談論祂父親耶和華上帝的事,是理所當然的。祂肉身的父母約瑟與瑪利亞,卻心裏焦急地四處尋找失去的兒子,最後在聖殿裏找到耶穌,問耶穌為何會逗留在聖殿時,耶穌回應:「為什麼找我呢?豈不知我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路二50)

約瑟和瑪利亞不明白耶穌為何這樣說,眾人也不明白。直至到成年的耶穌走上十字架的道路,完成祂道成肉身的使命,為人帶來永恆的救恩和盼望,眾人就明白到少年耶穌當天在聖殿中說話的意思。這段故事也提醒了我們,我們對事情的看法,有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或許我們都應該嘗試超越自己所持有的立場,以上帝所在乎的事情為討論基礎,這樣我們或更加能夠抓著事物的中心,放下爭議,同心向前邁進。或許每位事奉上帝的人都需要常常暫停腳步,檢視自己所在乎的,是否合乎上帝心意,那麼我們更能負擔起上帝給我們的使命,生命更豐盛了。

古學賢牧師-「若然沒有祢」(2021年03月14日)

基督降生前七百多年,先知以賽亞預言說:「祂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祂受責罰,被上帝擊打苦待了。那知祂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賽53:4-5節)。耶穌來了,祂確實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祂被釘在十字架上,流出寶血,洗清我們的罪。那時我們還未認識主,我們與上帝為敵,墮落到不堪的地步。耶穌受盡痛苦,慘死在十架上,是為了你和我的罪。「祂是愛我,為我捨己」(加2:20節)。

我們一起跪在主面前,默念祂偉大的愛。千言萬語,無法說盡主的恩情。我們感激祂,讚美祂,直到海枯石爛。有一首詩歌這樣說:「主耶穌我愛你,直到世界的盡頭我也願意。你流盡寶血換我的生命,若然沒有祢,一切沒有意義。主耶穌我愛你,不會讓你白白犧牲了自己!」主耶穌為我們流盡最後的一滴血,忍受了至大的痛楚,你和我可以作甚麼來回應祂的大愛?

彭偉業傳道-「預苦期」(2021年03月07日)

預苦期又名大齋期,由復活節前的四十天算起,主日除外。按照教會歷史的傳統,預苦期是準備迎接基督復活的重要節期。按計算本年度的預苦期由2月17日開始,至復活節前夕,即受苦節翌日4月3日結束。在這四十天內,信徒奉行屬靈操練來體會與基督一同受苦,藉著禱告、禁食、悔罪、簡樸生活,思想耶穌基督的救恩,感受上帝對人的愛、寬恕和恩典。受苦節是預苦期的高峰,耶穌受死被釘上十字架的晚上,為拯救人類脫離罪,呈現了世上最偉大的愛。        

那麼,在這段日子內,我們應當如何預備自己的心靈呢?我們在這段日子的靈修,多思想主所受的苦,和祂為我們的犧牲,恆常禱告、認罪、向主立志、承擔使命。如情況許可,可操練禁食及簡樸生活,在身心上感受主的苦。預備心靈參與在4月2日晚上的受苦節默想會,到時我們全教會一同默想基督為我們所受的苦,和祂無限的愛。願我們效法主的受苦心志,擔起我們的十字架,一同跟從基督,承傳使命,共同復興教會。路九23,「耶穌又對眾人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古學賢牧師-「祈禱鏈活動 - 教會復興你我有責」(2021年02月28日)

太7:7節,主耶穌說:「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親愛的弟兄姊妹,教會復興你我有責,請大家舉起聖潔的手,同心向上帝禱告。本堂將於3月1日起舉行祈禱鏈活動,全教會分為八個單位,輪流在下列指定日子,每天為教會所提供的三件公禱事項禱告。 

禮拜日 — 早堂與日堂崇拜;禮拜一 — 以馬內利團契;禮拜二 — KC職青團契;禮拜三 — 百合團契;禮拜四 — 門訓小組;禮拜五 — 閩南小組團契;禮拜六 — 少年團。         

雅5:16節說:「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誰是「義人」?是指因信主耶穌而罪得赦免,披戴基督恩典的人。所以,我們沒有一個人因軟弱或不配,以致禱告的時候,不蒙天父垂聽。有一首短詩提醒我們:「多禱告,多有能力,少禱告,少有能力……」若果信徒或教會枯乾不能結果子,主要原因是禱告得太少。世上沒有任何能力比禱告所發出來的功效更大,因這力量是從上帝而來的。

彭偉業傳道-「應許的宗教」(2021年02月21日)

在春節期間,我們在媒體中時常看到好多關於流年運程的節目,甚至直播在年初二朝早某一大寺廟信眾爭奪上頭炷香的環節,這無疑為社會帶入更多迷信的風氣,讓社會人士走向更多偶像膜拜的習俗。我們作為基督徒,應該如何看這樣的社會現象呢?

        神學家莫特曼將希伯來的「應許宗教」(religion of promise)與迦南人的「神顯宗教」(religions of epiphany)作出對照。希伯來人的宗教是以「上帝的應許」為基礎,重點不在於當下神蹟的顯現,而在於上帝所賜下「將來」的應許,就如當耶和華在荊棘火焰中向摩西顯現,所顯現的土地上只有荊棘,但所應許的土地才有流奶與蜜。而迦南人的宗教是以「神蹟的顯現」為基礎, 他們可以膜拜任何能讓他們得到好處的偶像,若動物能夠讓他們豐足,可以拜金牛犢為神,若土地讓他們有好的出產,可以封那土地為聖,就似在無常的人生中抓住一根浮木、一種小確幸。

        認清我們的宗教不是「神顯的宗教」而是「應許的宗教」,我們的眼光不應在於眼前的好處或幸福,而是仰望上帝對我們未來的應許。不迷信偶像帶來眼前的好處,而成為偶像的奴隸,反而因為上帝對我們的應許,心靈得到平安、喜樂、和平、富足和充滿愛,生命更具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