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講道筆記

「點著的明燈」 古學賢牧師講 (2016年8月14日)

經文:太3:1-6;5:35                                               

聖經記載耶穌有三次提到施洗約翰,他對耶穌的傳道工作有很大的幫助,約5:35耶穌特別稱讚「約翰是點著的明燈」,另一個聖經版本譯為:「約翰是點著而且發亮的燈」。他做過些甚麼呢?

一、傳揚悔改的信息 (太3:1-3)

(太3:1-3)施洗約翰住在猶太的曠野,在約旦河一帶的地方傳道,他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悔改是思想和態度的轉變,本來悖逆上帝、背向上帝,現在180度轉過身來,面向上帝,決心將自己交給上帝。施洗約翰直接斥責罪惡,本是令人反感,但是施洗約翰悔改的信息,卻是預備了許多人的心,叫人接受那位將要來的基督。

悔改是要人面對自己,認識本相,承認我們的罪過,求上帝寬恕。當時,以色列人的宗教中心是在耶路撒冷,那裡有宏偉的聖殿,有很多祭司和宗教領袖,但各式各樣的人,(太3:5-6、路3:12-13)包括稅吏和士兵,甚至猶太教的領袖,從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並約但河一帶的地方,都出去到約翰那裡,承認他們的罪,在約但河裡受他的洗。

接受了救恩的人亦經常要為自己的罪懊悔。有人會問:我們為教會多做些事,多奉獻金錢,可不可以請上帝不要計較我們在生活上的罪過呢?當然不可以。一切事奉或奉獻,不能代替真心的悔改。又有些基督徒以為悔改會剝奪他們的快樂,事實剛好相反,歷代信徒都經驗過,世上沒有任何事比罪得赦免更令人快樂。賽57:15,至高的上帝應許赦免我們,甚至願意與我們同住,我們怎能不快樂呢?今日,在我們的生命裡面,有那方面實在需要悔改?

約翰不單宣揚悔改的信息,第二方面,他過著燃燒自己的生活。

二、過著燃燒自己的生活 (太3:4-6)

約翰在曠野居住,他身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和野蜜。這種簡陋的生活方式,是最貧窮的人所過的生活。約翰的工作有很明顯的效果,很多人到他那裡受洗;但他非常清楚自己不是基督,而是奉差遣為基督作先鋒 (約3:28)。當耶穌一開始出來傳道,約翰就指著耶穌對人說:「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路3:16)」約翰常常公開地為耶穌作見證,他很謙卑地說:「祂才是你們所等待的那一位,我給祂解鞋帶也不配。」

約3:26-30,約翰的門徒見到群眾都轉去耶穌那邊,約翰的門徒感到難過;約翰自己卻這樣說:「現在我心滿意足了!祂必興旺,我必衰微。」他的任務是叫人將焦點放在耶穌身上,只要他的見證令耶穌得榮耀,他樂意失去自己的聽眾!約翰一心為了耶穌,他只看到耶穌,沒有看到自己。四卷福音書中,約翰都沒有行過一件神蹟,但他整個人生就是一個神蹟,他是點著的明燈,為主燃燒自己。

我們若同樣有約翰這份激情,就求主叫這團火在我們心裡繼續燃燒。人只能活一次,我們是不是只想平淡悠閒地過一生,忘記了燃燒生命?燃燒,無可避免要耗盡。「約翰是點著的明燈。」你若要發光,必須先燃點自己,付出代價。基督徒不應該害怕生命終結,反而應該擔心浪費生命。滕近輝牧師說:「寧願燒盡,不願銹壞。」【突破】雜誌有一句名言:「與其咒詛黑暗,不如燃燒自己。」施洗約翰已經為耶穌發出生命的光輝,耶穌期望我和你成為當今的約翰,願意為祂燃燒自己的生命,引導人歸向上帝。

「頑石動起來」 廖德漢牧師講, 孫學榮弟兄記 (2016年8月21日)

經文:徒2:1–21節   

近日香港流行一種將虛擬和現實共存的手機電子遊戲,社會有認同和反對的聲音,反對者認為容易誤闖私人地方和導致沉溺等問題,贊成者認為可以幫助內向和少運動的人士可以活躍起來。另一方面,在奧運影響下,運動的人增多,其實要運動並不困難,關鍵是要有持久力。基督徒的生命亦需要持久力,經上說:「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賽40:31),動的竅門非靠個人智力和情感的動力,是靠聖靈的能力。

    門徒跟隨主三年之久,彼得看見耶穌平靜風浪的神蹟,學了信心的功課,但很快便遺忘;在山上看見耶穌變像,彼得有所感動但很快又停頓了;耶穌被出賣時彼得三次不認主,他的心已被感動但欠缺了持久力,在雞啼時彼得流淚,為自己所做的懊悔。門徒是頑石,亦是今日我們的寫照,信主多年,不能動起來。

    耶穌吩咐門徒等候聖靈的能力,當時約有120人同心合意在樓房內禱告;耶穌離開他們時聖靈尚未降臨,耶穌是用等待來熬鍊他們的信心。使徒行傳2章記載在五旬節,是耶穌復活升天後第十天,這天聖靈降臨在門徒身上,在房子有超自然現象出現,有聲音好像大風吹過、有舌頭像火燄降在各上頭上。舌頭是領受聖靈的表徵,按聖靈所賜的口才,可以說別國的語言。「那時有虔誠的猶太人,從天下各國來,住在耶路撒冷。」(徒2:5),各人聽見門徒用眾人的鄉談說話,就甚驚訝,聖靈藉著他們做美好的見證。教會的力量是靠聖靈,衪會製造時機讓人經歷聖靈的大能,將聖靈的能力由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耶穌的見證。以彼得為首的門徒跟隨主的三年中雖曾有輕微的動,仍是一塊頑石,但在五旬節那天門徒藉聖靈降臨身份變成有使命的門徒,彼得可以在猶太公會講道,他一生一世跟隨主,背十架受苦。

   「我們若是靠聖靈得生,就當靠聖靈行事。」(加5:25),現今的基督徒有兩類,一類是屬肉體,另一類是屬靈。簡單的說,屬肉體的是信主後仍以自己為中心,另一類是信主後讓聖靈主導,由聖靈帶動人生。若靠自己的力量都可以參與侍奉,可以過生活,不過會辛苦,因為人的能力有上限;聖靈是活水江河,有無盡的能力讓你依靠,讓聖靈主導你的人生會有極大的改變,兩者的屬靈生命有極大的差距。

   「乃要被聖靈充滿。」(弗5:18下),我們必須由聖靈掌管一切,否則就不能結出果子和恩賜,由聖靈掌管個人生命便會活起來,教會將會活起來。今日基督徒須作好準備,聖靈不單單是能力的表徵,衪是上帝,有位格,會為我們擔憂、代禱和幫助,是每一位基督徒的教師、安慰者、提議者和引導者,若我們校正屬靈生命的方向,與聖靈有美好的連結時,聖靈會做奇妙的事,正如主耶穌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

    親愛的弟兄姊妹,你是金燈臺,燈臺需要有油才可以發光,若你的生命阻塞令聖靈不能進入你心,有如燈臺的管子阻塞令燈臺沒有油而不能發光。教會亦是金燈臺,需為教會禱告和守望,求聖靈在教會當中;亦需為自己禱告,讓聖靈動工,讓我們一生動起來,永不改變!

 

「義人因信得生」黃天相博士講,林日麗姊妹記(2016年8月7日)

經文:哈2:1-5節

人一定有情緒;不高興時,會否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先知哈巴谷起初對上帝有很多申訴:為何惡人當道,義人受逼迫。惡人不守律法,但守上帝吩咐和律法的義人卻受壓迫。他不是埋怨惡人當道這個問題,而是上帝不行動的問題。先知蒙召時遇見惡劣環境是正常的,深信勸喻世人回轉歸向上帝,就必得寬恕。  

    上帝看似沒有理會惡人當道的問題,但祂已興起迦勒底人,即巴比倫人。可是另一個問題是,巴比倫人比現在面對的惡人更頑劣。在這個困局下,哈巴谷所做的事便是我們要做的事,「我要站在守望所,立在望樓上觀看」。「守望所」是屬於「我」的守望所,「守望所」和「望樓」是負責守衛的地方。「立」是指站穩的意思,這顯示先知的素質,站穩本身守護者的角色。哈巴谷回到申訴上,焦點在他面對猶大人作惡,不是要上帝解決他的疑惑,而是還有甚麼信息可教導作惡的群眾,這是先知在上帝面前等候的工夫。耶利米也做過相同的事,他等了十天。面對需要時,我們所放的焦點在哪裡?是上帝的作為重要,或是解決我們的問題較為重要?很多時,我們希望上帝幫忙解決難題,但焦點應放在上帝給我們的教導上。

  上帝回答哈巴谷,「將這默示明明的寫在版上,使讀的人容易讀」。哈巴谷講看見的異象是指上帝的說話,即是將上帝的說話寫在版上,讓人可以看見。「容易讀」是使人可以一邊走,一邊讀。看得清楚,信息也傳得快。面對不快,我們要抓緊甚麼才是最重要。我們所做的未必是自己所期望發生的,能否持守才是最重要。上帝的說話,是會應驗出現的,但要等候,這是考驗信心。遇見不如意的事,如用自己的方法解決,這不是信上帝,而是信自己。

  「迦勒底人自高自大,心不正直;惟義人因信得生」!迦勒底人當自己的權勢是上帝,即是敬奉勢力多於賜能力的上帝,所以「自高自大,心不正直」,這是上帝不喜歡的。最重要是有一個對比:「義人因信得生」,這不是新約講的信耶穌得永生的觀念,因是對比迦勒底人,所以是指義人如何得到存活。「生」本身解存活,而不是解永生的觀念;「義」是持守信仰的正直人,對應之前「心不正直」的人。「因信」直譯是義人的信實,信實本身解可以站穩,對上帝堅定不移的態度。上帝按著祂的信實公義審判世界,也可以按著人的公義和信實報答人。這與行為稱義沒關係。舊約是立約的關係,持守關係是要行動的,上帝看我們是否信實。究竟我們看上帝的需要重要,還是自己的更為重要?

  很多時我們有詭詐,「迦勒底人因酒詭詐」,即酒令人詭詐,另外是「狂傲」的,「不住在家中」,即不得安寧。我們希望持守信仰經歷上帝的帶領,通過持守信仰保證自己在上帝的計劃裡。信仰帶領我們面對陌生的環境,就如約書亞進迦南是他未曾去的地方,要得到上帝的帶領就要遵行祂的吩咐。

  最大的問題是我們不知足,「擴充心欲好像陰間,他如死不能知足」。迦勒底人用勢力來擴充能力,然後堆積萬國,這是他作惡,以此得益。面對信仰時,有很多考驗,等候的過程顯示我們對上帝確信有多少;堅持上帝的吩咐顯示我們對上帝的順服,不只是確信上帝能解決我們個人的問題,也能解決一切的問題。

「你奉獻咗未?」 朱淑芬傳道講(2016年7月24日)

經文:瑪拉基書3:7-12                                               

    從奉獻上可以看到我們將上帝擺在什麼位置,是否以上帝為優先?當我們每個月發薪水時,會否第一時間將十一奉獻留下獻給上帝,因為人是善忘的,好容易忘記或連十一奉獻的錢都花光。因此,我們要記住以上帝為優先,因為祂將一切的恩典及供應賜予我們,使我們沒有缺乏。

    雖然講錢會失感情,但我們是一家人,若家裡有缺乏,家裡的成員就當想法子來解決。我們不應像昔日的以色列人,在當納的十一奉獻沒有盡上本份,今早,我們來看瑪拉基書3:7-12,上帝藉著先知瑪拉基責備以色列人,因上帝愛之深,所以責之切,當時,以色列人被擄歸回本土後,他們在外邦人的統治下,受著異族文化的影響,他們與外邦人通婚,轉向敬拜外邦的神,他們對上帝的敬虔漸漸失去,以致他們不再遵守摩西所頒佈的律例、典章。加上,他們的生活困難,因所種的農作物受到蝗蟲破壞而失收,使他們感到失望及沮喪,連當納的十一奉獻及當獻的供物也沒有獻上。故此,上帝藉著先知瑪拉基來責備他們並要求他們悔改:

一.要求以色列人轉向祂(第7節)

   「萬軍之耶和華說,從你們列祖的日子以來,你們常常偏離我的典章而不遵守。現在你們要轉向我,我就轉向你們。你們卻問說,我們如何纔是轉向呢?」

耶和華責備以色列人從他們的列祖開始已經常背約,偏離祂的律例、典章,並不遵守祂的話,他們到這一代也是這樣。雖然如此,神仍然很愛他們,希望他們轉向祂,「轉向」:有「悔改」的意思。只要他們轉向上帝就蒙赦免,可是,他們卻回答說:「我們如何才是轉向呢?」因他們自以為義,仍不知悔改,覺得自己沒有錯,沒必要轉向上帝,這就是他們的問題。昔日,耶和華與他們列祖起誓,要他們謹守遵行祂的誡命、律例及典章,若然他們聽從及遵守而行,祂就會守約施慈愛,並賜福與他們(申7:11-13)。可是,以色列人卻三番四次的背約,破壞與祂所立的約,去敬拜外邦神,導致上帝與他們的關係破裂。上帝的愛始終不變,只要他們悔改轉向祂,他們的罪就蒙赦免,這就是恩典。上帝責備他們背約,偏離祂的誡命、律例及典章,他們又不遵守,不但如此,他們更奪取上帝的物,這是嚴重的罪行。

二.奪取奉獻當納的十分之一(第8-9節)

    「人豈可奪取上帝之物呢? 你們竟奪取我的供物。你們卻說,我們在何事上奪取你的供物呢?就是你們在當納的十分之一,和當獻的供物上。因你們通國的人,都奪取我的供物,咒詛就臨到你們身上。」                                                                                                                                                                                                                                                           先知瑪拉基責備他們:「人豈可奪取上帝之物呢﹖」(第8節)根據法律,人若偷取不屬於自己的物件,他就犯了刑事罪,更何況奪取上帝之物!先知指出他們沒有把當納的十分之一和當獻的供物獻上。原來十分之一奉獻是源自摩西時代。上帝藉摩西吩咐以色列人說:「地上所有的,無論是地上的種子,是樹上的果子,十分之一是耶和華的,是歸給耶和華為聖的。」(利27:30)他們因農作物失收,生活困難連食物也沒有,他們何來奉獻呢?原來他們全國都是沒有奉獻(第9節)。但先知卻指出因為他們奪取了上帝之物,以致咒詛臨到他們。「咒詛」可以指上帝對人的刑罰,因他們沒有按著律法的要求獻上,是犯了奪取上帝之物的罪行。在馬太福音6:21「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若然我們愛上帝的家,我們就不會吝嗇奉獻。

三.為你們敞開天上窗戶(第10-12節)

    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萬軍之耶和華說,我必為你們斥責蝗蟲,〔蝗蟲原文作吞噬者〕不容他毀壞你們的土產。你們田間的葡萄樹在未熟之先也不掉果子。萬軍之耶和華說,萬國必稱你們為有福的,因你們的地必成為喜樂之地。

    這是耶和華與以色列人恢復聖約關係的轉捩點:他們若然轉向上帝,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的送入聖殿的倉庫,這是命令,他們必須全然的獻上,「全然」是指全部的十分一獻上,不可留下一些;也指全國的人,上帝要求他們全國的人都要奉獻。目的是「使我家有糧」是指上帝的家,昔日指聖殿,今日指教會,這些供物是給利未人及祭司食用,是不可剝奪的。在這裡,上帝甚至呼籲以色列人來試驗祂的信實及應許會否兌現。若然他們將十分一的奉獻及供物送入聖殿的倉庫,上帝就轉向他們,為他們打開天上的窗戶,將福分如大雨降下,傾福下來,甚至無處可容。上帝就會與他們恢復聖約的關係,使他們重新得著上帝所賜的福分。上帝會為他們除去蝗蟲的威脅,不容許蝗蟲來毀壞他們的農作物,並保守他們田間的葡萄樹有美好的收成。以色列人在上帝的賜福下,萬國都稱讚他們是有福的,他們所住的地被人看為喜樂有福的地方,他們不再被外邦譏笑。

    總結:因著以色列人忽略了奉獻的事,沒有將當納的十分一獻上,被上帝責備,他們需要悔改轉向祂,重新切實遵行這事。上帝更要求他們要全然的獻上,不要從中奪取祂的物!奉獻金錢只是其中一項,我們也可以將才幹、時間或全人獻上,必蒙悅納。鼓勵弟兄姊妹今後要以上帝為優先,學習以感恩的心來回饋祂的大愛。

「基督徒愛之印記」陳秀芬實習傳道講(2016年7月31日早堂崇拜講道)

經文:約壹4:17-21                                               

    在教會中,「彼此相愛」是老生常談但又難於實踐的行動,原因何在?在今天混亂不堪的世代,要對人付出真愛,可能嗎?在事奉燥乾乏力、愛弟兄弟妹的心達到樽頸,對付出愛,我們確實很有限,我們如何在這個黑暗世代中,活出一個與眾不同、有耶穌基督愛的生命、活出一個彼此相愛的門徒群體?從約翰一書中,約翰如何堅固教會的肢體,從三方面來看:

 

第一:失落的印記 (約壹17-18)

(1)基督徒身上帶有印記,這個印記是「聖靈」,聖靈又住在我們內心的話,領受了印記我們是應當表達出愛心的行為,今天別人能夠看見我們的印記?我們又在哪裡遺失了?約壹4:17,「愛的完全」是當我們願意順服神,將神的愛表達出來時,我們的愛心就愈來愈完全、愛心更達到高峰。如何住在神的愛中?就是順服聖靈,是持續的,是堅持的,是艱辛的,冒險的,當我們順服祂的話及在我們心中的感動,順服地對人付出愛,我們愛心就愈來愈完全。「坦然無懼」— 我們能夠在審判日子坦然是因為有耶穌在我們裡面,祂對我們的救贖有保證,因著我們順服祂,在世上跟從祂樣式,當審判的日子,我們就有信心、有把握去見上帝。如經文「因為祂如何,我們在這世上也如何」,祂如何生活我們要如何生活,當我們心中有上帝,我們生活像祂時,在審判日子我們就有把握去見上帝。

    (2)愛既完全…又懼怕什麼?除非是…我們的愛未得完全!「懼怕」是一個自然的本能反應,它讓我們知道有危險,讓我們避開,適當的恐懼是有益,但過多過份會使我們神經質,甚至危害我們與人之間的關係。今天,有什麼令我們仍在愛中戰戰兢兢? 今日懼怕也是以各種形形式式存在我們信徒生活中,令我們造成痛苦,使我們仍在戰兢地過著不見光的生活。  是否我們仍在罪中? 我們仍舊在惱恨弟兄姊妹?仍在有不良的習慣?我們仍在罪中享樂?這些在罪的懼怕彷彿成為我們一種刑罰。經文說,愛是完全,完全的威力是可以叫懼怕離開及驅散。如果我們仍在懼怕當中,讓我們在上帝裡面尋求醫治,讓我們認真看待我們的罪及陰暗面,不再受懼怕的捆綁,得著與祂同在的平安。

第二:失落愛的源頭 (約壹4:19)

  • 作基督徒一段日子,屬靈生命好像乾涸到一個地步,如何保持愛的常

鮮?「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上帝的愛正如一個水泉,如果有石頭阻止,水就不能流通,正如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我們中間有什麼阻礙著愛的源頭,以致我們屬靈生命枯燥而死?

  • 上帝是終極愛的源頭,除祂以外沒有別的源頭,上帝關心的並非我們遵

守祂的命令,而是我們與祂的關係,當我們真誠地面對上帝,被上帝的愛去滋潤、被祂的醫治、我們便能夠有動力去愛人。上帝不願意我們一直將焦點放錯位置,忘記了與祂愛的關係,祂很愛我們,祂願意我們在祂裡面去領受愛的泉源,我們有幾積極去貼緊這個源頭?

  • 我們愛,因為上帝首先愛我們,祂差耶穌來到我們中間,讓我們有了真

實愛的體會及榜樣,我們有清晰的方向知道如何去愛,我們就只是效法耶穌,若我們先被上帝的愛更新我們,將阻礙我們與上帝中間的石頭除去,我們就有力去愛,愛的源頭就永不乾涸。

第三:失落愛弟兄的心 (約壹4:20-21)

    (1)(約壹4:20-21):「人若說「我愛上帝」,卻恨祂的弟兄,就是說謊話的;

不愛 祂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上帝,愛上帝的,也當愛弟兄,這

是我們從上帝所受的命令。」上帝很嚴嗎?我們能否做到沒有恨?神不是叫我們不准恨,而是我們如何面對恨?以弗所書4章26-27節:「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提醒我們若我們不正視恨,恨有如病毒一樣在我們身上,一步步讓我們把恨推到高峰,生出破壞性行為,我們會容讓恨在心中札根。

(2)有人說愛上帝,又沒有認真在上帝的愛上去處理恨,仍然容讓恨在我和弟兄中間,那你就是「講大話」!真正愛上帝的人就是要去愛弟兄,因為上帝是見不到,我們對上帝的愛是需要對象,所以愛上帝就是要愛弟兄,正如耶穌

講:「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

25:40」,愛弟兄,就是愛上帝的表現,是不會分割。

    (3)當我們住在上帝的裡面,我們就不會讓恨一直在心中滋生,我們就願意誠實向上帝面對心中的恨,尋求上帝在我們身上的醫治,順服上帝帶領,我們就會被上帝調較、改造,生命被上帝更新,生命就越成熟,我們的愛因上帝在我們裡頭就得完全,我們就更加像上帝,有力愛弟兄弟妹!

「光輝歲月」吳俊夫牧師講(2016年7月31日日堂崇拜講道)

經文:創1:1-5                                    黃旭曦弟兄記                                               

    我們的生命是否面對着光輝歲月或是忽明忽暗呢? 我們信了耶穌之後的生命本應是滿有光輝但有時我們因為個人的一些軟弱慢慢從光輝中淡下來好像凝聚發光在一開始的時候都是十分黑暗,只擁有很微少的光輝。對信徒來說,唯有耶穌基督才可以照亮世界,亦因為有了上帝的創造,讓世界不再一樣。

    創世記隱含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不單告訴我們世界是怎樣來,還告訴了我們上帝的光出現了並將光和暗分開生命就有了色彩有時我們還是喜歡在罪裹的一些快樂聖經告訴我們世界原本是空虛混沌和漆黑一片之後上帝說有光就可以有光了最重要的是上帝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這表明了在光裏面就不會有黑暗與我們生命一樣上帝要將人生命中的光輝展現開來接著就是將黑暗除去我們只能活在光明內不可能同時活在光和暗之中當我們軟弱時就會走回黑暗愈離開光愈遠就發覺我們愈來愈暗反之我們行近光多一點我們就會被照耀得更加有光輝

    上帝覺得有光是很重要的所以就在第一日先造了光光對基督徒的生命是十分重要當我們面對人時懂得多些歡笑光輝就多一點反之憂愁的時候暗是多一些當我們憂愁的時候就不能展開我們的心懷別人見我們不像陽光反而是暴風所以當我們面對人生的時候我們會否走近這個光輝上帝需要我們在生命中展現和著重這個光輝很多時我們會經歷到一些難處有時我們很想去掌握我們的生活或者會選擇離開光遠一些甚至到一個狀況是不再走回光裏盼望我們每一日都更着緊上帝

    我們要靠着光去引領住我們的人生所以需要走近或追趕着光明因為光明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永恆光輝裏頭而黑暗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永恆的痛苦底下當我們失去了這一份的光結果就是我們摸着黑找不到到出口我們很需要這一份光的目的就是若有痛楚但我們知道目標在望上帝是繼續引領和已經為我們預備了一個美好的地方 跟着這一份光總有一天我們會發覺在痛苦背後更加見到光明如果上帝知道我們跟不上光明時祂是不會愈走愈遠的祂是會回來尋找我們但最重要的是我們願意跟隨祂行

    還有生命就要好像活水般湧流就會發覺上帝真是滿有大能因為當你不斷經歷上帝, 就會有一份無窮的喜樂不流動的生命就像死水般充滿着死亡的毒氣一個愛上帝和願意走近光的人上帝是不會離棄的要擁有光輝的歲月我們就需要有光因為光是在生命裏面出現我們生命有很多鎖鏈被很多東西捆綁着不捨得分開我們一生就會被鎖鏈所纏繞但當一個罪人離開黑暗就會看見上帝生命就不一樣盼望我們能走近光輝讓我們在風雨中抓緊上帝迎向上帝的光輝因為唯有我們真正追求上帝的時候我們就能得着愛和自由

「維護教會合一的實踐」 陳如炳牧師講,孫學榮弟兄記(2016年7月17日)

經文:以弗所書4:1-6                                           

「維護」是有認真和有力度的態度去實踐一個行為。從歷史中看見國家、政黨、團體出現紛爭、分裂或瓦解,大部份參與的人都認為自己在做對團體有益的事,但結果卻是令人遺憾和難過;父母用心關懷子女的學業,結果是永不止息的衝突與傷痛,與心目中的結果背道而馳。當然,為求和睦團結而放棄原則,代價是沉重的。保羅提醒信徒要「以和睦聯繫,竭力持守聖靈所賜的合一」(弗 4 : 3節 / 新譯本) ,並說明合一的基礎是堅固的「七而一」,分別是一體、一靈、一指望、 一主、一信 、一洗、一上帝 (第4-6節)。 信徒必須是合一的生命,實踐合一是每個信徒的義務與使命。教會的合一有三個要點:

  1. 用求同代替存異

合一並不表示人人的思維、做事方法完全一致,而是不相同卻能認同,

一樣但努力尋求一致。2004年4月電影《受難曲:最後的激情》(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在香港上演,未上演前在教會內有強烈的討論,主因是導演

米路•吉遜是位天主教徒,電影內容的中文翻譯是採用天主教詞彙,同時亦被評為三級電影等,郤感動萬千信徒。人與人的不同實在太多了,要將所有不同變成相同,合一是不會實現的。讓我們確信身體是不容分裂的,立志在相同的基礎上合一,發現相異部份的處理變得容易,享受肢體生活的美善。

  1. 以肯定代替批評

批評是消極的,肯定常叫人發揮生命的正能量。若身體的器官經常互相排斥,結果不難想像。當然,我們不能漠視批評,在經過反思以後,不應再備受困惑,確信靠主能夠勇往直前。「你是誰,竟然批評別人的家僕呢?他或站住、或跌倒,只和自己的主人有關;但他必定站穩,因為主能夠使他站穩。」(羅14:4節 / 新譯本),以虎爸媽方式管教孩子或會有效,我相信以肯定的方式更有可能培養有自尊和自信的孩子,同樣,以肯定和欣賞的態度去回應弟兄姊妹的事奉相信是有助合一。

  1. 讓期望代替理想

不要因為教會未如理想而灰心失望,儘管教會處事方式不理想,信徒仍然必須愛護她。教會不理想代表眾信徒不理想,因為教會是由你我組成的,潘霍華牧師在《團契生活》分享:對教會完美的幻想破滅是件好事,有助我們盡快放棄「教會完美我才會更愛她」的錯誤想法。我們需要承認我們都不完美,都需要主的恩典,愛個人理想中的教會過於現存於教會的肢體,會把後者摧毀,如果我們每天沒有為自己所在的教會感謝上帝,我們便阻礙了上帝使我們的教會成長。

你每天可以選擇「好心情」或「壞心情」,你會選擇用「好心情」維護教會合一嗎?

「想豐收?還看怎樣種!但更要係…」 吳俊夫牧師講 ,鍾麗詩姊妹記(2016年7月10日)

經文:加拉太書6:6-10節,哥林多前書3章

當我們要做好一件事情,預備功夫便不可少。我們的生命豐盛嗎?約翰福音10:10節:「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然而人追求的豐盛往往是錢財、物業、愛情!但聖經告訴我們是要追求「生命」得豐盛。生命要得豐盛便必需要跟耶穌基督連結,生命才會有力量。加拉太書6:7節提到上帝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便是甚麼。第8節提到順著情慾撒種便會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便會收永生。作者刻意提醒我們將人生投資在哪裡?是順著甚麼而生活?情慾也包括世界,如我們仍活在情慾中,收的便只是敗壞。

  誠然,多花時間看上帝的說話,遠較花時間在觀看電視節目上活得更豐盛,多花時間聆聽詩歌,心裡便滿有上帝的音符。人心為何枯乾?往往因為聽了太多負面的說話、看了太多不好的東西。要過豐盛的生命,就得建基在祂的話語中。正因人太容易軟弱,所以更要在上帝裡被栽種。聖經告訴我們行善不可喪志,善──就是做好的事情,活在上帝話語中便是「好」,就能豐盛。假若我們能按著上帝心意行,便會在上帝裡收豐盛生命的果子。現今是網絡的年代,透過互聯網可查看很多的資訊、知識,然而當我們翻閱瀏覽器過去的記錄,瀏覽較多的是詩歌?聖經資訊?股巿?科技?還是娛樂資訊?要結生命的果子,便得倚靠那叫人成長的上帝。我們禱告的生活如何?是否少了祈禱?生命有能力,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跟上帝緊密結連及多禱告得來的,當我們建基於上帝裡,別人就會見到屬靈生命的果子。哥林多前書提到撒種及栽種的都不算甚麼,最重要的是叫人成長的上帝。意思是有人播下福音種籽,有人跟進栽培,然而兩者都算不得甚麼,重要的是上帝叫他們成長。換句話說,被上帝所栽種是最重要的,生命是建基在祂裡頭,願我們更著緊於在上帝的話語上扎根及禱告。

  某位弟兄曾分享,他發現原來聖經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外貌去讓我們理解,他擁有兩本聖經,其一本的包裝他形容為「很老土」,但正是這本被看為「老土」的聖經,卻是他寫得最多註腳、文字的聖經,他發覺原來這才是他看為最寶貴的,於是他回轉了,用心的去閱讀上帝的話;甚至看到羅馬書第八章時決定重新再看,其後的章節甚至會看數遍。他說:「如果我們懂得在聖經找答案,其實是很方便,清楚易明,有時、有時、有時,問牧師不如看聖經,希望大家多看聖經。」這是很好的讀經態度,因我們能從上帝的話語中直接領受,豈不是更直接?我們要聽的是上帝的話,還是要聽牧師的話?唯有建基於上帝的話才是不變的,才是真正的答案。就正如當面對問題時,我們可以邀請教牧禱告,然而教牧的禱告並不代表是最有能力的,因聖經明言,信心的禱告是帶有能力、功效。此外,若更多人同心禱告時,禱告的火焰更興旺起來,禱告更是滿有能力。這全因我們同心宣告唯有上帝掌管萬有,同心倚靠祂的能力,禱告便帶有功效與能力。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充滿禱告,禱告自不然就能有力量,而不是艱難時才禱告,否則,禱告自然沒有能力。

  所有果子都是需要悉心照顧才會結出美好的果實,生命也是一樣,別妄想順著情慾而行卻想收到永生!此路必不通。唯有時常按著聖靈而行,當情慾來襲便靠上帝離開情慾,生命才不致於變得軟弱無力,反之生命會變得更豐盛!

「另有一個心志」 古學賢牧師講 (2016年7月3日)

經文: 民數記14:24節、約書亞記14:6-15節

今天是敬老主日,祝願每一位長者生命豐盛。詩92篇13-14節:「他們栽於耶和華的殿中,發旺在我們上帝的院裡。他們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我們來看聖經中一個老當益壯的人:迦勒。

(一) 青年時期-支派領袖

    民數記13章,以色列來到加低斯巴尼亞,摩西派人去迦南地探路,除了迦勒和約書亞,還有另外十人。他們去了四十日,回來之後向會眾報告。

那十位探子說:「我們不能上去攻擊那民,因為他們比我們強壯。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吞吃居民之地。我們在那裡看見亞衲族人;據我們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樣……」(民13:31-33)迦勒和約書亞說:「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極美之地。不要怕那地的居民;他們是我們的食物……」(民14:7-9)

    別人看見障礙,迦勒卻看見機會。所以上帝對摩西說:「惟獨我的僕人迦勒,他另有一個心志,專一跟從我。」(民14:24)上帝施行懲罰,那十個報惡信的探子遭瘟疫而死,而以色列人要在曠野飄流四十年。迦勒也受連累,這四十年是他力量充沛、雄心萬丈的中年,卻要浪費在曠野中。

(二) 中年時期-曠野飄流

    在曠野的日子,迦勒竟然消聲匿跡,好似在人間蒸發了一般。其間有可拉和大坍等叛黨反對摩西、民眾多次向耶和華發怨言而受罰、亞摩利王攻擊他們、摩西死去、約書亞繼承做領袖等等,聖經都沒有記錄迦勒的行蹤。其實這麼多年來,迦勒並無忘記上帝對他的應許,他靜心等候上帝的應許實現。

(三) 晚年時期-取得產業

    以色列人征服大部分迦南之後,約書亞開始按支派分地,迦勒就來見約書亞。他並不是向約書亞要求肥沃的山谷,或是容易攻佔的地區,而是按著上帝曾經答應他的,要得希伯崙為產業。迦勒特別提起當日摩西起誓所說的:「你腳所踏之地,定要歸你和你的子孫永遠為業,因為你專心跟從耶和華。」(書14:9)

    迦勒對約書亞說:「現今我85歲了,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書14:10-11)。迦勒耐心等候上帝的應許實現,上帝就賜他強壯的體魄。希伯崙是堅固的城,那裡有兇悍的亞衲族人,但迦勒不以年紀來評估自己的力量。

    迦勒與眾人的分別,在於他有很不一樣的想法,他「專心跟從耶和華」。專心就是保羅在腓3:13-14節所說的「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不管甚麼環境,不理甚麼形勢,迦勒都以上帝為他人生的中心。

    弟兄姊妹,我們不會忽然變得又公義又虔誠,也不會忽然愛慕親近上帝;只要從現在起專心愛主,將來必有收成。最重要就是我們要仰望上帝的恩典,專心栽種自己的生命,到了時候必有收成。

    長者活在生命中的黃金時期,對發展堂會各樣事工很有貢獻,可更積極於教會事奉,例如參與關顧事工,了解弟兄姊妹的需要,更可再進一步運用過往在工作上的訓練、經驗,配合成熟的靈命,愛主愛人的心,去達成神交託的使命,使到上帝對我們的呼召得到成就,神國得著擴展。

    上帝在尋找專心跟從祂的人,衪甚願你是二十一世紀的迦勒!

「信靠與政治」 鄭順佳博士講 (2016年6月26日)

經文:「賽7:1-17節」                                                 

.懼怕與信靠(1~9節)

  亞蘭和以法蓮聯手進攻猶大,欲迫使猶大加入聯盟抗亞述。這段經文以重複字彙為表達手法。第2節「王的心和百姓的心就都擺動,好像林中的樹被風擺動…」暗示王與百姓同心,決定一致。先知兒子的名字「施亞‧雅述」,意指「剩餘的子民將回歸」,警告猶大切勿向亞述求援,否則後果堪虞!

  第4節兩「要」的吩咐是「要謹慎」考慮和作決定,情緒上「要鎮定」;兩「不要」的吩咐是:「不要害怕」和「不要膽怯」,顯示亞哈斯忐忑不安。先知以「不要害怕」作為傳達上主救恩諭旨的開場白,呼籲猶大信靠上主,克服恐懼,這是何等安慰啊!

  第6節二王揚言瓜分猶大國土,廢除亞哈斯。不過以賽亞宣告此舉「不會發生,不會成就」。倒過來第8節預言「六十五年之內,以法蓮必然國破族亡」。先知又以雙重「亞門」提醒亞哈斯,是否信靠會影響猶大的存廢。可惜亞哈斯卻「輸唔起」。

.知道與信靠(10~13節)

  這段採用重複卻又相反的記敘手法。第11節先知吩咐亞哈斯「你要求」預兆,第12節亞哈斯回答「我不求」,並以「語言偽術」提出「屬靈」原因。有人或認為知道就不用信,可是亞哈斯知道上帝的大能,卻信不過祂,可見知道和信靠是不互通的。再者,第11節「你的上帝」與第13節「我的上帝」構成對立,意味亞哈斯拒絕耶和華的拯救,不以祂為猶大的主宰!

.抉擇與信靠(14~17節)

  第14至17節的記敘,採用一詞兩義的手法。第14節以女子將懷孕生兒子為預兆,孩子命名「以馬內利」具雙重含義,既可意味上帝賜福的同在,亦可標示降禍的同在,或說帶着守約的祝福和違約的咒詛之可能性。

  第15節吃「乳酪與蜂蜜」,既可意味豐收和安居樂業,也可意味收成不再,只靠自然出產。第16節指出解救三年內將實現。可惜亞哈斯未能抵受政治壓力,因為在他的政治圖畫中,沒有上帝的位置,遂執意投靠亞述。

  面對恐懼,我們信靠甚麼?信靠政治自由主義的人權、自由、公義、平等、多元嗎?若然它們被賦予最高主權,會推倒其他領域的價值,例如友愛、公平、宗教、道德等。我們須要認識和捍衛它們,避免它們被濫用,才能為社會謀福祉。